英語議論文寫作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4 18:27: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英語議論文寫作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0845(2007)07-0042-02
收稿日期:[HTSS]2007-03-05
基金項目:本文為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2005]198號)“師范英語專業實踐型教師素質發展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羅明禮(1966-),男,四川犍為人,講師,碩士,從事英語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
一、影響英語議論文寫作的因素
1.無構思性自由寫作
寫作過程可分為感知、構思和表述三個階段,構思是介于感知和表述之間的重要環節。構思性寫作不僅包括寫作前作者對寫作材料或給定題目的感知和體驗、寫作主旨的醞釀和確定以及寫作材料的選取和提煉,而且還包括作者對文章結構形式的思索以及表達方式、表現技巧和表現手法的預想。對于構思環節的重要性,徐龍年教授認為,構思是作者對材料進行思維加工的過程,是文章表述的先決條件,構思是形成寫作的通道,是感知與表述之間的橋梁,是決定文章質量的關鍵。
構思雖然是寫作過程不可缺少的環節,然而在英語議論文寫作教學中常常被很多學生忽視。筆者從事普通高師英語專業寫作課程教學4年來,發現學生在課堂限時議論文寫作時往往沒有經過構思就進行寫作。筆者曾經對所教“大二”學生進行了一項議論文寫作構思情況的追蹤調查:
表一 第一次議論文限時練習之后的調查表
從上表可知,連續四屆英語專業“大二”學生在初次進行英語議論文寫作時只有7%左右的學生在寫作前有構思的習慣,有8%左右的學生知道要進行構思但不知道如何進行構思,有85%左右的學生沒有構思的意識。本人利用參加教研活動的機會,與同類師范院校英語寫作課程教師交流時得到了一致性的看法。這足以解釋為什么學生TEM4和TEM8考試的成績與自己估計的分數相差甚遠了。筆者把這種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即進行構思、想到那里就寫到那里的議論文寫作稱為“隨意性寫作”或“無構思性自由寫作”。這就是許多學生在TEM4和TEM8寫作項目中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
2.英漢語思維差異對英語議論文寫作的影響
英語專業學生參加TEM4和TEM8水平測試在寫作項目方面成績普遍存在偏低的現象。從語言表層錯誤看,這些錯誤屬于“詞不達意”、“語言干癟”、“連貫性差”、“中式英語”(Chinglish)等問題。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學生習慣于將母語的語言表達習慣和思維定式移植到了英語議論文寫作中。眾所周知,思維和語言緊密相關,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思維則依靠語言來表達。由于歷史和文化的因素,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維方式、思維特征和思維風格。中國傳統思維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象,而西方傳統是尚思。漢民族重形象思維,而英民族重抽象思維。這兩種思維模式明顯地反映在英語議論文寫作的篇章結構上,英語篇章的組織和發展主要呈直線型,而母語為漢語的學生的議論文寫作則呈螺線型。
不同的構思直接影響作者寫作的表現手法。中國學生在表達思想時慣于繞圈子,常避開主題,從寬泛的空間和時間入手,從整體到局部,從大到小,由遠及近,往往把主要內容和關鍵問題保留到文章最后才拿出來或采取含而不露的所謂“不言而喻”的模式。這種寫作方法常常叫西方人摸不著頭腦。英語思維模式采用直接切題的方法,以邏輯、分析和線性為特點:在遣詞造句謀篇上普遍從一般到具體、從概括到舉例;在寫作結構上習慣于把“果”置于“因”之前,以達到開門見山,引起讀者注意的效果;在表現手法上,通常是以一個主題句(topic sentence)開頭,然后再按照一條直線展開,在以后的支撐句(supposing sentences)中發展這一中心思想。相比之下,這種直線型語篇結構顯得更為直觀。由此可見,漢語式的思維模式不僅是學生在TEM4和TEM8的寫作中得分偏低的原因之一,也是他們在寫作中沒有掌握英語構思性寫作技巧的關鍵所在。
3.缺乏足夠的英語議論文教學資源的輸入
影響英語專業學生構思性寫作的另一原因還與他們的英語議論文輸入量不足有關。Paul Davies認為,寫作首先要收集與主題相關的信息和觀點,然后按一定的邏輯順序組織信息和觀點,接著把它們構建成段落并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最后編輯文字并寫出篇章。寫作的每一個步驟都與信息的接受、解碼、重組和儲存相連。有效的寫作需要作者調動大腦中的已有圖式。
圖式理論認為,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只有激活已有的知識結構才能寫出文章。有學者把寫作過程劃分為積累、構思、表達的過程論和強調寫作過程的構思論。該理論強調積累在寫作過程中的重要性,這也符合語言學家Krashen“大量的輸入”和“可理解性的輸入”以及行為主義心理學家關于“刺激-反應-強化”對語言表達的促進作用等理論論述。Krashen的輸入假設“i+1”也解讀了作者在寫作過程中的積累與創新的關系。因此,寫作者平時閱讀并分析大量的議論文對日后無論是限時作文練習還是TEM4和TEM8考試以及今后的畢業論文寫作均大有益處。然而,筆者對學生平時閱讀英語議論文的情況調查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
表二 學生平時閱讀英語議論文情況
從上表可以看出,筆者所教學生在“大一”時很少閱讀英語議論文,更不用說分析優美的議論文了。由于他們沒有平時的大量積累和有效的輸入,自然在寫作時就不知道需要構思和如何進行構思了,當然也就會受母語思維的影響,寫不出符合西方思維模式的英語議論文了。
二、培養學生構思性寫作的途徑
1.培養構思性寫作意識
構思是作者對寫作材料進行思維加工的過程。提煉主題是構思的切入點,它自始至終制約著構思的全過程。
英語議論文寫作構思有兩種基本方法:擴散型構思和收斂型構思。前者是作者有目的地圍繞主題展開思路,借助于想象和聯想將大腦中原先存在的各種信息溝通和聯結起來,從而產生形象性和觀念性新信息的構思過程。以Friendship(友誼)為題進行三段論構思,三段的主題句為1)Friendship,in abroad sense,exists between allhuman beings.2)Friend ship betweenfamiliarpeople iS also important.3) FriendshipbetweencloseJHendsshouldbeconsistentandlasting.這樣的構思有利于作者從三個側面,由大到小,從廣義到狹義,層層深入、層層遞進鋪展成文。在每一段落中,作者均可以概括性地舉二至三個事例進行說明或論述。這樣的構思能以主題為中心、以平行結構為主線一脈貫穿全文,巧妙地呈現作者的觀點。收斂型構思是指作者對文章的材料進行整理,將那些與主題有關的材料進行集中或回攏,舍棄與主題無關的信息,對與文章有關的尤其是主要的信息進行分析與綜合、論述與推理的構思過程。寫作時,作者通常以別人的觀點作為引子,最后亮出自己的觀點。以“Divorce:A Good Thing or a Bad Thing?”(離婚:好還是不好?)為題進行三段論構思。其第一段通常為Different people hold different views on the issue of divorce(主題句總攬全段和全文).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divorce means social instability or immorality…(從一個方面).On the contrary,other people think that marriage should not be an inescapablechain to bind a men and a woman……(從另一個方面).If the couple have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and can no longer be compatible with each other,the author thinks the best way out is to get adivorce(提出自己的觀點,即文章的論點)。作者在文章的第二段將對上述兩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在最后一段,作者從正反兩個方面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分析與綜合、歸納與總結并提煉自己的觀點。
2.強化英語寫作思維能力的培養
英民族善直線思維,重抽象思維,重視形式邏輯和辯證思維。在英語議論文寫作時,學生應以邏輯、分析、線性為基準點,力求把要點放在句首、段首,以達到直截了當的效果,突出客觀事物對人的作用和影響;運用有形的聯結手法以達到句法形式的完整,使其表現形式嚴密,受邏輯形式的支配。因此,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學生不僅要養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還應該遵照英民族在遣詞造句等方面的表達習慣進行表達。
在用詞方面,應當盡量使用豐富多彩的短語;在句法結構方面,應遵循重心在前的原則;在使用主從復合句時,通常將主句置于從句之前;在語態使用方面,學生應多使用被動語態,以符合英語重物稱的表達習慣。為了能更有效地用英語思維,學生平時可盡量使用英語詞典,學會以英語思維的方式直接去理解生詞或短語,逐漸達到對英語詞義抽象化理解的境界。
3.增加英語議論文的輸入量
在英語學習中,聽、說、讀、寫各項技能的提高是相輔相成的。其中,“讀”與“寫”的關系最為密切。“讀”是輸入性技能,是“寫”的基礎;“寫”是輸出性技能,“寫”的終點就是“讀”的起點。盡管有不少的學生見到所給題目后便覺得有很多話要寫,內容也充實,但由于詞匯貧乏,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最終也寫不出內容切題、意義連貫、語言得體而令人滿意的議論文。實踐證明,多讀多寫是提高英語議論文寫作水平的唯一途徑。
大量的英語議論文輸入還能有助于解決學生普遍存在的先在腦海里用漢語構思,然后將構思好的漢語腹稿譯成英語的習慣問題。當學生以后遇到給材料作文時,他們便會下意識地從自己已有的相關文章的結構信息中提取與之相關聯的內容圖式和結構圖式,來幫助自己構建新的文章的框架。
參考文獻:
[1]畢建模.略論寫作構思與問題規范[J].岱宗學刊,2002(3).
[2]吳效剛.寫作過程:構思與非構思的共存互補[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1).
[3]徐龍年.試論寫作過程中的運思[J].蘭州學刊,2005(1).
[4]周麗娜.英漢思維差異與大學英語寫作[J].大學英語,2006(1).
篇2
本文提出了幾種最常見的中式英語習慣,它們是從超過兩百份中國學生寫的英文論文中觀察得來的。文中解釋了這些習慣,并且在大部分情況下給出了從實際論文中出現的例子以及正確的用法。我們試圖去解釋如何去改正和避免這些錯誤。一些情況下,我們還解釋了為什么這些習慣會出現。本文可以成為一個單獨的科技論文編寫指南,尤其是當很難尋找一個母語為英語的編輯時。
大意
Section 1 a, an, the
冠詞后面將跟隨一個名詞,并且任何冠詞與名詞之間的修飾詞都用來修飾這個名詞(a big blue bicycle / the first award)。A和an是不定冠詞,the是定冠詞。單數形式的不可數名詞以及指代一個可數事務的普通名詞,它們每次都需要一些限定詞(determiner)。
它們的使用方法如下圖所示:
Incorrect Figure 2 shows the distribution of relative velocity on surface of main and splitter blades.15
Correct Figure 2 shows the distribution of relative velocity on the surface of the main and splitter blades.15
分析上面的例子,surface是一個單數、可數、沒有限定詞的特定的單詞,因此要用the修飾。而blades是一個復數、可數、沒有特殊限定詞、并且特定的單詞,因此也要用the修飾。
very long sentence
太長的句子不利于讀者理解,應該盡量分為多個句子。對于一些參數的陳列,盡量使用列表或者整齊的子句。
Prefacing the main idea of a sentence by stating the purpose,location or reason first在句子的前面陳述目的、位置、原因等,而不是陳述句子的主要含義。這樣減弱了句子的主旨,混淆了讀者的理解。
Incorrect For the application in automobile interior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nesting optimization problem in leather manufacturing. 5
Corre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nesting optimization problem in leather manufacturing for application in automobile interiors.
Tendency of placing phrases which indicate time at the beginning of a sentence傾向于把表示時間的短語放在句首。這樣是不自然的。
Incorrect When U is taken as the control parameter, the BDs for Δ =0.0, 0.001, 0.005 are shown in Fig. 8.
Correct Figure 8 shows the BDs for Δ =0.0, 0.001, and 0.005 when U is taken as the control parameter.
Place the most important subjec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ntence for emphasis將最重要的主題放在句首以示重視。這樣的理解是錯誤的。
Incorrect Based on the triangulation structure built from unorganized points or a CAD model, the extended STL format is described in this section.4
Correct The extended STL format is described in this section based on the triangulationstructure built from unorganized points or a CAD model.
“which/ that”
‘Respectively’ and ‘respective’
1. Respectively is misplaced in the sentence; it is put before the nouns to which it refers. Incorrect Equations 2~6 can be respectively linearized as:……(equations given)…13 Correct Equations 2~6 can be linearized as:……(equations given)…, respectively.
Incorrect The weights of the two experts are respectively 0.600 and 0.400.19
Correct The weights of the two experts are 0.600 and 0.400, respectively.
2. Respectively is inserted to express that there is a certain order in which something was done. However, the order is already implied elsewhere in the sentence or does not need
to be expressed because it does not add value to meaning of the sentence.
Incorrect If both the core technology score and core quality score of a bottleneck process are, respectively, below certain scores, then we refer to strategy 1, otherwise, if
either is, respectively, above a certain score, then we refer to strategy 2.
Similarly, if the core technology and core quality are, respectively, above a certain score, then we refer to strategy 3, otherwise, if either is, respectively,
below a certain score, then we refer to strategy 4.19
Correct If both the core technology score and core quality score of a bottleneck process are below certain scores, then we refer to strategy 1, otherwise, if either is
above a certain score, then we refer to strategy 2. Similarly, if the core technology and core quality are above a certain score, then we refer to strategy 3, otherwise, if either is below a certain score, then we refer to strategy 4.
Respectively通常出現在句子的結尾,當兩個或者更多的人或事被按照一定的順序提起或者指定時,使用Respectively。它包含了一種順序,這種順序可以是在前面提到的,也可以是被讀者領會到的。
例子:
For example: Bobby, Nicole and Daren wore red, green and blue coats, respectively.
List 1 List 2
Bobby wore a red coat.
Nicole wore a green coat.
Daren wore a blue coat.
‘In this paper’, ‘in this study’
study指作者做出的工作;paper指作者表達工作的論文。不可混淆。
這兩個短語最好只用在兩個地方:
1. 介紹或者總結全文時;
2. 在文中,當指出了其他作者的一些沒有完成的工作之后,使用這兩個短語來描述自己的工作。
Numbers and Equations
阿拉伯數字不應該出現在句子的開頭,而應該使用英文單詞。
Incorrect 12 parameters were selected for the experiment.
Correct Twelve parameters were selected for the experiment.
阿拉伯數字被濫用,它們應該在給出技術指標時使用,而不用來表示普遍的信息。
不要在句子中使用符號或者表達式,而應該以語言描述。(一般的論文要求所有的表達式都單獨寫出來,并使用特定的格式)
Incorrect If the power battery SOC > SOClo and the driving torque belongs to the middle load,… Correct If the power battery SOC is greater than SOClo and the driving torque belongs to the middle load,…
Format
Paragraphs
分段的錯誤有兩個:第一種是換行但是沒有縮進,所以讓讀者不知道這是否是新的一段。 第二種是一段的最前面是一個單行的句子,這個句子和這一段同時都縮進了。
(這句話的理解不太清晰,我懷疑我理解錯了。原文是:The second
error occurs when a paragraph is preceded by a single sentence on a single line. The
single line is indented along with the succeeding paragraph as in example #. This
commonly occurs in Chinese texts but is never done in English.)
‘Figure’ and ‘Table’
Figure和Table的正確縮寫分別是Fig.和Tbl.??s寫不能出現在句首,并且Figure/Table和數字之間必須有一個空格。
Variables
變量必須使用斜體。
Capitals
大寫字母不能出現在句中,只能出現在句首。
‘such as’ and ‘etc.’
such as的含義和for example一樣;etc.的含義等于and so on。它們如果放在同一個句子里則是冗余的。
Such as意味著后面跟隨一個不完整的列表,如果后面列出了所有的元素,則不應使用such as。
Incorrect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industry, Micro-electronic fabrication has thre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high complexity, high precision and high automation.
Correct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industry, Micro-electronic fabrication has three characteristics: high complexity, high precision and high automation.
Section 2
1.下列單詞具有同樣的單數和復數形式:
literature (when referring to research)
equipment,
篇3
2. 對常見問題的指導性建議
2.1不應過多模仿現有英文原版論著上的詞語或句式,應注意保持文章邏輯的連貫性。
我們并不否認一些英文造詣很深的中國學生能寫出非常地道流暢的英文,但如果要求第一次發表英語論文的新手們寫出的文章與受過教育的、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寫出的文章質量一樣,確實是不現實的。因此,對于初學寫英語論文的學生,寫作教師會提供寫作范例,使學生了解各種書面表達形式,并鼓勵他們參考英文原版出版物。盡管這些范例和原版書刊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但是過分依賴別人的詞句結構會導致隨意地模仿,有時甚至是剽竊。對于生搬硬套來的東西,學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當他們被問到為什么他們的文章里要用這種方式來寫這一句話時,最典型、最普遍的回答就是:“哦,我看到另一本書上就是這樣用的。”這種危險的寫作態度常常會使文章看起來有點支離破碎。
2.2盡量把一個句子中最重要的部分放在句子開頭,使你要表達的主要內容或需要強調的部分讓人一目了然。
為什么有時侯中國人寫出來的英文句子主要意思不清楚,重點不突出呢?這大多是直譯的結果。中國句式的邏輯結構通常是把關鍵詞或重點放在句子后半部分,而正常流暢的英語句式則恰恰相反,最主要的東西往往是最先出現。如:同樣一句話,中式表達會說“Compared to dogs, cats are nicer”;英語則習慣說“Cats are nicer than dogs”。因此,除非是為了便于銜接前句,最好把主要意思放在句子前半部。
2.3克服“名詞腫脹癥”,多用具體的動詞、形容詞等代替抽象的名詞。
何謂“名詞腫脹癥”?它指的是句子里名詞過多,且要位都被抽象名詞占盡,導致句子顯得累贅,表達不直接。例如下面一句:
a. The prolonga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this temple is due to the solidity of its construction.
b. This temple has endured because it was solidly built.
a句中的四個名詞在b句中由兩個動詞和一個副詞所取代,名詞當家一變而為動詞主宰,句子頓時有了生機。因此,我們主張在論文寫作中多用動詞,少用名詞,多用意義具體的詞,少用抽象含混的詞。其實,一般的英語修辭書或寫作書上也都是這么說的,只是寫作者為使文體顯得“威嚴”、“科學”,不知不覺就使用起了抽象名詞。
2.4避免出現因使用冗余的修飾語而造成同義堆疊的現象。
若寫作者對某些英文詞語的深層含義缺乏理解,或過度擔心自己寫出的英文表達不夠清晰,或是把文章由中文直譯成英文,都有可能導致同義堆疊現象的產生。例如:The key to the solution is to curtail expenditure. 此句中的the key to與the solution 在意思上有重疊部分,可直接把前者刪去,對句子意思沒有影響。再如,中文中我們常說“采取一系列措施”,若把這一句直譯成英文,即為:We should adopt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assure that... 然而在英文句子中,此處的a series of便顯多余,因為measures的復數已表明了它的意思。要想發現和改善這種情況,需要寫作者對文章詞句的仔細研讀和反復修改。
2.5避免把多余的表示時間的副詞或短語放在句首。
漢語的動詞形式沒有明確的時態之分。無論是在口語中還是在書面語中,漢語動詞都不能提供給聽者或讀者時間上的信息:到底是指現在,過去,還是將來。因此,漢語中通常要在句首加入介詞、副詞、或短語來指明時間。在漢譯英時,中國寫作者往往忘記了英語是有明確的時態之分的,所以他們會無意識地在句首加入一些表明時間的多余的詞語。例如:“In the future, the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 will, to a large extent, depend on...”此句中,開頭重點強調in the future完全是多余的,因為句子本身所用的時態已經表明是將來。
2.6避免總是在句子開頭聲明目的、條件、地點或原因。
中國人無論是說話還是寫文章,總傾向于事先表明目的(常常以In order to,For the sake of等來引導),條件(常常以If,When等來引導),地點(常常以In, At, From等來引導),或原因(常常以Due to, Because, Since等來引導)。這種語言習慣背后的邏輯似乎是為了一句話前因后果的完整性,或是為了進行過渡,以免引入正文時太直接、太突兀。然而,如果在每個內容前都加上這么一個引子,會給人留下文章作者說話太過含蓄,轉彎抹角,不直截了當的印象。
2.7在兩句或兩段之間使用連接詞過渡。
盡管我們提倡把句子主要內容的位置盡量靠前,但使用過多也會使整體文章生硬死板,缺乏連貫性和流暢性。中國學生常常在句首用副詞如thus,therefore,consequently,hence,specifically等等來承上啟下。此外,其實還應多嘗試使用介詞或其他過渡性短語。有時也可在第二句句首適當重復上句中的內容。靈活使用這幾種方法,可使文章的流暢性達到較好的效果。
2.8避免使用過長的句子,一句集中表達一、兩個意思,有時也可用分號隔開。
中國人寫的英文句子通常過長,有時讓人讀起來很別扭,很難抓住主要意思。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漢語中往往強調一個句子所表達內容的整體性和清晰性。正如以上第六點中提到的,在句子開頭聲明目的、原因等,無疑會
使句子加長。而當他們把中文句子譯成英文時,他們會害怕因把英文句子的主句和從句分開而造成主要內容的分隔,害怕讀者無法體會句子的完整性。由于這種擔憂,結果就導致冗長的句子的出現。使用分號是分解長句子的另一種可行方法,遺憾的是中國學生似乎很少使用。
2.9慎用第一人稱,使用第三人稱會顯得更客觀。
在專業論作中如果過多地使用第一人稱,會使寫出來的文章看上去缺乏客觀性。相比較而言,使用第三人稱就不會讓人感到文章帶有濃烈的主觀色彩或個人偏見。
篇4
【關鍵詞】非英語專業 英語寫作 寫作教學 教育改革
一、引言
非英語專業的本科生,對于英文寫作的焦慮感是寫作失敗的原因之一。寫作過程中無法可循是很多非英語專業大學生面臨的實際問題,而其寫做出來的作品由于語言基本功不扎實,又會出現各種句法,表達上的問題,其中尤其以句法不規范為最常見。英語寫作教學改革必須從這三個角度出發,三位一體的進行改革。
二、對于英語寫作的焦慮情緒
寫作焦慮指的是學習者在寫作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特有的焦慮行為。(Daly & Wilson 1983)這種焦慮行為不僅會阻礙寫作過程的進展,導致寫作過程困難,使得學習者產生抵觸,甚至是痛苦情緒。這種情緒在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學生中都存在。由于專業特征的不同,非英語專業本科生在面對英語寫作任務是表現出來的焦慮情緒更為普遍和嚴重。在國內對于寫作焦慮的研究中,鄭定明(2005)發現寫作焦慮與寫作成果成負相關的關系。此外,郭燕、秦曉晴(2010)也指出:“自我評價越低,寫作焦慮水平越高,反之亦然?!?/p>
三、寫作流程無章法可依
對于寫作焦慮的關注不能只局限于對學生情感上的鼓勵,因為真正的消除焦慮唯一的辦法是提高學生的寫作水準。近年來,我國的外語教學以閱讀理解為中心,以選擇題為考試方式的教學方法深深地影響了一代代學子。鄭紅平(2015)提出:大學英語教育評價異化,評價標準單一,評價內容狹窄,評價方式機械。大學生英語寫作不被重視,非英語專業本科生沒有寫作課,導致很多學生在拿到寫作題目之后,不知道如何一步一步的進行寫作。英語寫作有其獨特的寫作流程。從前期的頭腦風暴,到文章主題句的提煉,到開頭段的寫作,再到中間段落的布局等等又有著嚴謹和嚴密的流程。在不熟知這些流程的情況之下精心英語寫作產生焦慮情緒非常正常。
應對“寫作流程”不熟悉的現狀,大學英語教學應該適應增加寫作理論知識的介紹與練習。這才是真正的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而轉變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在總課時不變的前提下,適當增加對于英語寫作流程規范的介紹與練習。例如,如何在指定主題的情況下寫出主題句,如果在introduction段落里寫blueprints,規劃中心段落等等。
四、寫作成果不規范
表達方式不規范,意識不到段落寫作中主題句的重要性,闡述句重復無意義的重復,內容空洞,缺乏實例。都是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作文中普遍的問題。究其原因,與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基礎較薄弱,英語句法知識淺薄有密切聯系。大學英語教育中,語法的地位很重要。然而,以選擇題為主導的英語語法考查方式不能使學生掌握真正的使用方法。學生的語法是對于正確或錯誤用法的判斷,而不是使用正確句法寫作。語法教育中的理論與實用的脫節是造成大量寫作文章句法不通,表達不規范的癥結所在。
大學英語教育改革考查方式勢在必行。語法的考核方式應該由選擇題為主逐漸演變成為以寫作中的正確使用為主。通過考核方式的改變,倒逼教學方法的變革。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由側重單個單詞,詞組的意義機械記憶,轉向意義組合,語法組合以及文章段落為基礎的理解與欣賞為基礎。從源頭防止“讀得懂,但是寫不出,會看,不會寫”這樣的尷尬。
五、解決對策與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寫作的三個問題:焦慮情緒,寫作流程教學缺失以及基礎英語句法表達不規范是三個相互纏繞、相互影響的問題。三個問題的解決需要一整套對策方案。
應對焦慮情緒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可以有效激發并保持學生對于英語寫作的興趣。例如,在主題選取方面,選擇時下熱點與大學生關心的主題,則更能夠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其次,在作文批改方面實行獎罰分明的制度,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寫作習慣。
英文寫作流程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缺失勢必導致寫作水平的下降。在保證傳統的閱讀語法教學的基礎之上,增加寫作理論知識以及寫作練習將有利于引導學生以科學的態度和流程應對英文寫作,提高其自信,寫出更好的文章。
英語寫作教學改革,動力來源于教師,落腳點在學生身上?!耙詫W生為中心”的教學態度輔助以英文寫作流程的訓練以及基本句法的鞏固,三位為一體,最終實現非英語專業本科英語寫作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Daly J.A.$ Wilson D.A.Writing Apprehension,Self-esteem,and Personality[J].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1983,(4):327-341.
篇5
【關鍵詞】高中英語寫作教學 爭議點理論
一、“爭議點”的起源與定義
“爭議點”(Stasis)源于古希臘法庭辯論,是修辭發明范疇的要素之一。Caplan將“爭議點”定義為“兩種相沖突觀點的相遇,因此形成了論辯的中心并決定了論辯的特點?!盕ahnestock&Secor則認為爭議點是“對爭議中可能存在的各種問題所作的系統分類”。袁影分析了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定義,得出:“前一界定側重于性質描述,適于對個體爭議點的微觀理解,而后一界定是對爭議點體系的宏觀描述,兩者相結合有助于較全面地認識修辭學中的這一核心概念?!?/p>
二、國內外對“爭議點”理論的研究
亞里士多德是最早討論爭議點理論的學者,他在《修辭學》一書中將爭議點劃分為四種:“存在否,傷害否,嚴重否,合理否”。古希臘的賀馬高拉斯將爭議點劃分為:“事實、定義、性質、程序”,奠定了爭議點的理論基礎。古羅馬的西塞羅將爭議點分為“事實、定義、性質、行動”并細化了下屬爭議點,認為“行動”爭議點的下屬爭議點缺乏操作性,結合美國當代修辭學家博克的“戲劇五元”,修改“行動”爭議點后形成:事實(存在確認;源頭;起因;變化趨勢);定義(概念釋義;核心特征;組成部分;形成標志);性質(直接判斷;比較判斷);行動(任務;場景;施事者;手段;目的)。
三、“爭議點”系統的簡化
根據《201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江蘇卷)考試說明》,要求考生用約30個字寫出材料概要,再按題目規定內容寫120詞左右。我們可根據考試說明要求和高中生的認知水平對“爭議點”各要素進行取舍簡化。即:事實(存在確認;起因),性質(直接判斷;比較判斷);行動(施事者;場景;任務;目的)。“事實”中的“存在確認”是指是否真的存在這種現象;“起因”是指導致這種現象的觸發性原因或者是“導火線”。“性質”中的“直接判斷”一般是指這種現象“正確否,榮譽否,提倡否”,有助于學生明確全文的主旨,相當于議論文的論點。“比較判斷”將此現象與類似現象從異同和優劣方面作比較,說明這種現象的性質。“行動”中的“施事者”指實施任務的人;“場景”體現時間或地點;“任務”是指“思想或行為中所發生的事”;“目的”是指這么做的理由。
四、修辭寫作教學流程
高中英語寫作的體裁以議論文為主。議論文是發表并挑戰一些主張,通過說理與批評反駁來闡述論點的一系列的活動。任士海認為:“議論文是一種分析,說理,表達的正式形式,其主要目的就是陳述作者的觀點并使讀者能夠接受其觀點。有說服力的議論文必須說理嚴謹,邏輯縝密,分析透徹,論辯充分?!痹谄陆Y構方面Kaplan認為:英語的篇章結構是直線型的,作者在文章開頭開門見山地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后在主體部分進行論證。Paltridge認為,典型的英語議論文在篇章結構上應為:(1)論點句(2)分論點A(3)分論點B(4)...(5)重申立場/總結觀點/提議。本人將爭議點簡化后的要素結合英語議論文的體裁特點,展開了修辭學寫作教學課堂實踐。首先,學生在寫作時需要對材料進行概括,清楚地描述出材料要反映的現象,體現了對“事實”的存在確認。在寫這部分內容時,要求學生不能偏題跑題。寫正文部分時,需要認真審題,視寫作要求具體展開,切不可隨心所欲。常見要求學生寫出對某個現象的觀點,即應用一句話來概括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盃幾h點”之“性質”就是說明這種現象正確否,提倡否,有助于明確全文的主旨。英語文章多采用直接的論證方式,重視讓證據說話,要求作者用具體、翔實、權威且具有時效性的實例來證明觀點的合理性。為此,學生需列出提綱擺出有說服力的若干論據或理由來支撐觀點,有時要求學生由親身經歷舉例。有時要求學生闡述現象產生的原因,即“爭議點”之起因,可根據學生已有知識,圖表提供的內容等開展論述。最后的部分是結語,可以是重新強調主要論點,也可以是采取“行動”解決問題?,F以2014年江蘇高考英語書面表達題為例:
(1)布置概括任務:概括事實時,可先畫出復現的關鍵詞或主題句,囊括主要信息。圍繞“事實”爭議點,確認存在這種現象:a heated discussion.“起因”為:239 English words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 latest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應提醒學生用詞用句避免雷同。
學生:Today, a large number of English words are becoming par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hus causing the English words included in the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 it.老點撥:該段從“起因”到“存在確認”,較好地概括了材料所包含的信息。寫作此段也可以從現象的“存在確認”到追溯“起因”,如:At present, a heated debate on borrowed vocabulary has been triggered by the inclusion of 239 frequently used English words into the lately published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2)如何寫正文:老師點撥:①正文首句,需要學生表達支持或反對的觀點(“性質爭議點”)。在這段材料里支持或反對的觀點都可以,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列出充分的論據來說明論點即可。
②布置小組討論任務,大多數學生支持收錄的觀點,理由為:1.隨著社會的進步,這些縮略詞已經能為大家理解;2.使用起來方便;3.歷史上其他國家的語言借用現象也十分普遍(“性質爭議點”中的“比較判斷”)。
③在結構方面,教師應提醒學生注意使用過渡詞和總結句,使文章結構更加清晰分明。學生原文: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I support the inclusion. First ,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learning English , and most of the us are familiar with the meaning of the English words. Second, it is convenient for us to use the words in that most of the words are short. Third, many countries in history borrowed words from foreign countries, making their own language richer and more colorful. In a word, I think it is reasonable to borrow as many words as possible if necessary. 老師點撥:運用“性質”爭議點中的直接判斷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運用”比較判斷”等作為論據較好地支撐了自己的觀點,最后提出結論或重申觀點,符合議論文“總-分-總”的篇章結構。但該文也存在不足之處,如論據不夠充分,要求學生作進一步修改。(標注部分為老師點評。)學生習作:As far as I am concerned,I am in favor of the inclusion.(論點/爭議點“性質”)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eople are learning English in China. So popular are some of the words that most of the Chinese people can understand them very well.(論據①). Moreover, people think it more convenient to use these words,(論據②) for example, people use “IT” rather than “xinxijishu”. Last but not least, in the international world, we have witnessed that it’s a common practice for one language to borrow words from other languages.(據③)(比較判斷)Take the English language for example, many words are borrowed from Latin, French and Chinese, such as ,“technology” from Latin and “china” from Chinese..
In short, it is quite reasonable for us to borrow English words, which may help daily communication.(結論)Only in this way can we enrich our culture and make our life more convenient.(目的)
五、結論
本次研究基于修辭學爭議點理論討論了高中英語寫作教學。教學后有效改善了學生英語寫作的策略:該系統中的事實爭議點尤其適于高考作文的材料概括部分,性質爭議點有助于明確全文的主旨句,行動爭議點既可用于深化結尾也可用作一些體裁的論據。修辭寫作教學實踐后學生能夠明確寫作方向,落實寫作內容,厘清文章組織結構,寫作困難有所緩解。修辭學寫作理論可為探索英語寫作教學開辟一條創新之路。但如何將爭議點系統與其它內容生成方法相結合,使論證過程更嚴密、論據更充實還有待今后深入思考與研究。
參考文獻:
[1]Cicero,M.T.(1954).Rhetorica ad Herennium(H.Caplan,tran.).[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Fahnestock,J.R.,&Secor,M.J.(1983).Grounds for Argument: Stasis Theory and the Topoi.[A]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3]Kaplan,R.B.(1966).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M].Language Learning,16.
[4]Paltridge,B.(2000).Making Sense of Discourse Analysis[M].Queenland: Antepodean Educational Enterprises.
[5]Toulmin,S.,Rieke,R.,& Janik,A.(1979).An Introduction to Reasoning.[M]New York: Macrnillan.
[6]袁影.西塞羅“爭議點”系統與博克“戲劇五元”[J].當代修辭學,2012(2):75-81.
[7]任士海.淺談非英語專業英語四級議論文寫作[J].科技信息,2009(2):14-16.
篇6
關鍵詞: 《英語寫作基礎教程》 教材分析 教法運用
1.引言
教材的選擇對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有直接影響,若想把課上好,教師首先必須全面了解和掌握教材。在高校外語系任教六年來,筆者一直教授英語寫作課。該門課程所用教材為丁往道、吳冰主編的《英語寫作基礎教程》,曾榮獲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并被列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該書是為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學生編寫的,難度和內容適合英語專業二年級的學生。如下是筆者對該教材的分析及使用建議。
2.章節構成
《英語寫作基礎教程》一共包括八個單元,從遣詞造句、段落開展的培養入手,逐步進行謀篇布局到文章寫作。
3.優點
3.1系統性強。
整體的編寫依照從簡單到復雜的原則,每個章節的編寫都遵循由理論到實踐的原則,即理論知識的講解,學習內容的舉例及分析,練習。
3.2實用性強。
本教材是按照從小到大,即從標點、詞語、句子到段落、文章的次序排列的,這樣的編排方式有利于學生循序漸進地領會和吸收寫作技巧。通過對各章內容的學習,學生可以學到從選詞造句到展開段落和組織一般文章的一些基本方法。
3.3實踐性強。
本教材提供較多的例句、例段和范文,不僅可幫助學生理解寫作方法,還可供學生模仿。此外,每章后面都附有一定量的練習,可以起到鞏固知識、加深印象的作用。
4.有待改進之處及建議
4.1某些章節理論過于冗長,重點不夠突出。
第一章涉及手稿格式,如詞語的移行、單詞首字母的大小寫等,另外詳細講授了12種標點的用法。筆者認為,本章的內容稍顯冗長,不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只重點論述學生常用并常出錯的知識點即可。在本章的手稿格式部分,可以對題目的寫法進行詳細講解,比如哪些詞語不用大寫,題目的形式(詞組、疑問句、陳述句等)。標點部分論述得過細,重點不突出,不需要每個標點都涉及,也不需要把一個標點的所有用法都一一列舉,可以重點講解容易出錯的標點。
4.2某些章節內容不夠完整。
該部教材中第六章(Composing Essays)主要涉及記敘文和說明文的寫作方法。事實上,除了應用文(第七章內容)以外,本章還應包含其他重要文體,如議論文、描寫文。在大學英語四、六級,英語專業四、八級,雅思,托福等考試的作文中,議論文一直都是重點考查對象,學生需要學習并掌握該種文體的寫作。筆者認為,本章沒有把議論文和描寫文包括在內是一個不足。
4.3某些例子過老,不夠與時俱進。文章中有些例子過老,最好替換掉。第六章中有個說明文的例子,題目為“One-Child Policy Suited to Current Social Conditions”,目前“二孩政策”是熱點話題,也是剛剛制定的政策。在第七章關于邀請的例子中,有一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50周年之際,邀請某人來參加什么活動”。這些例子過老,不易于引起學生的興趣。筆者認為,應該選擇一些跟得上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范文進入教材,這樣,學生在學習范文的過程中才能更接近現實社會,能夠學習到洋溢著時代特色的語言、接觸到最新鮮的語料,從而可以擴大詞匯量,積累寫作素材,開拓寫作思路。
5.使用該部教材的建議
5.1刪減。
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第一章中可以只講題目的格式和寫法,以及漢英差異較大的標點的用法,其他的刪去不講;第二章可以重點講授如何正確恰當地使用詞匯,其他知識比如詞匯的種類、如何使用字典等刪去不講;第八章論文寫作不是基礎英語寫作的重點,所以可以只講授論文的基本構成和結構,使學生對論文有個大體的認識即可。
5.2補充。
第二章詞匯部分,可以讓學生翻譯一些漢語詞組,他們經常會出現chinglish的表達,在指出他們錯誤的同時,補充一些地道的英語表達。另外,可以補充一些以句子或段落為形式針對如何正確用詞及選詞的練習。
第三章句子中可以針對學生常出現句式錯誤補充一些練習,比如學生經常寫出類似于“There are many students want to pursue further study abroad.”之類的雜糅的句子,也常在分詞短語、從句的使用等方面出錯。指出學生的錯誤并進行大量的練習,可以使學生在句子寫作方面有大幅提高。
正如前面提到的,第六章只包含記敘文和說明文,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補充描寫文和議論文的寫作方法、常用句型、范文等。本章中文體的講解可以結合大學英語四、六級、英語專業四級的真題材料進行講解,幫助學生了解考試的不同模式、審題思路、結構安排等。
此外,為了提高學生對寫作課的興趣,教師可以給學生補充一些優美、經典的文章、片段或者句子,與學生一起賞析。另外,通過有趣的故事或者名人趣聞軼事的介紹,常用諺語的介紹,或者通過搞笑的漢語式英語的分析活躍課堂氣氛,希望以此提高學生的興趣。
5.3替換。
根據教學需要,有時會替換材料中某些不太合適的范文。第六章說明文和記敘文中的某些范文內容比較復雜,篇幅較長,不利于學生閱讀、分析,所以會被替換成一些有趣的淺顯易懂的文章,這樣有助于學生輕松掌握文章結構和寫作方法。
5.4調整教學順序。
教師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適當調整教材的授課順序,可以先講前三章基礎知識,即標點、詞匯、句子,接著講第七章應用文寫作,然后是第五章總結、梗概的寫作,后面的順序為第四章段落、第六章整篇作文、第八章論文。如果長時間講基礎知識而不涉及具體文體寫作,學生就會失去興趣,所以前三章講完之后不進行段落的講解,而是直接進行應用文的講解。第四章和第六章聯系最緊密,所以可以先后進行講解。
篇7
對初二年級的同學來說,寫作議論文應該是剛剛起步,因此,要求并不高,只要能夠寫作簡單的議論文就可以了,應盡力做到“有理有據”。
那么,如何寫好簡單的議論文,有什么樣的具體方法與寫作技巧呢?
對初學者來說,能夠就一個事件、一種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見解與主張,是一項基本功。
就某個事件、現象發表議論,要做到敘述清楚、簡潔,不能像寫記敘文一樣面面俱到,鋪陳展開,因為議論文寫作,重點在于發表議論。記敘是議論的基礎,而議論則是對記敘的深化與升華。
議論文常用寫作方法有兩種:擺事實和講道理。
【實踐活動】
按照本次實踐活動的主題和目的,與同學們交流、探討以下問題:
首先,明確什么是“一事一議”。所謂的“一事一議”,就是針對某個事件、某種現象,包括學習、生活、勞動、品行、言談、舉止等方面,發表自己的議論。
其次,要寫好簡單的議論文,同學們務必要知道“敘事”與“議論”之間的關系。上面已經提及“敘事”是基礎,猶如高樓的地基一樣,是根本;議論是目的,是對“敘”的深化與升華。
第三,觀點要明了,不可模棱兩可,含糊其辭,贊成什么,反對什么,都要旗幟鮮明,立場堅定。
最后,語言表達上要做到簡明、連貫、得體。
其實,就在我們同學的習作中,也呈現了很多可圈可點的優秀之作,值得學習借鑒,請看以下片斷:
1.不讓家長輔導孩子功課,學校的本意可能是出于讓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減輕家長的負擔的良好愿望,但凡事不可偏頗、過激,否則,就會過猶不及。
首先,要視孩子的年級情況而定。對于剛剛上學的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在做功課時難免遇到諸如讀不通題目、不理解題意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家長能夠給予孩子及時、必要的援助,就會對孩子解決問題起到指導、引領作用。這樣,通過具體問題的針對性幫助,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今后再遇到類似的問題,孩子就會迎刃而解;相反,孩子就會束手無策,孤立無援,從而可能產生畏懼學習,喪失信心的心理。當然,對正常情況下的高年級學生則可以靈活處理。
其次,對基礎薄弱的孩子另當別論。他們在做功課時,一定會碰到許多“攔路虎”,如果讓孩子們自己去解決,不僅浪費時間,并且沒有什么成效,結果是事倍功半,所以,對這樣特殊的孩子們,不僅不應該禁止家長輔導孩子功課,相反要理所當然、天經地義地鼓勵家長伸出援助之手。
2.對于孩子是否需要請家教的問題,我的看法是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而定。
盲目“跟風”不可取。君不見,在相互攀比和“成龍成鳳”思想的支配下,很多家長完全不顧自己孩子學習的實際情況與客觀需求,看別人孩子上了奧數補習班,他也要為連課本上的基本題目都不會做的孩子硬報了奧數補習班,其結果可想而知;孩子本來各門考試科目就出類拔萃,但在生活自理與動手能力上較差,家長卻依然為孩子報了毫無意義的英語班、物理班、作文班……家長在強加于孩子旨意的同時,損失的何止是時間、金錢、精力??!可謂得不償失。
區別對待最重要。就是說,如果因為偏科的緣故,孩子在某一、兩門功課上比較吃力,請家教輔導一段時間,以便孩子能夠及時、快速地跟上去,這無可厚非;假如孩子因為生病或是事假而耽誤了許多課程,并且本來基礎就不是很好,這時請家教給予補差補缺,一定比自己“鉆研”要省力而高效得多;假如孩子很聰明,學習又很努力,通過自學完全可以“攻克”難關,再請家教就屬多此一舉,沒有必要了。
【教師指導】
寫作簡單的議論文,同學們要做好如下“功課”:
一、對敘事的要求。在我們的周圍,我們每天都會耳聞目睹許多新鮮的人和事,這就是同學們發表議論的對象。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和事都符合寫作要求,只有那些具有典型意義的、具有普遍性的才可以作為我們寫作的素材,加以選取利用。
同學們要留心那些自己感受最深、親自見過或在媒體上看過的、有話可說的、有理可講的事情來寫,既可以是大力弘揚真、善、美的人和事,也可以是應該遭受貶斥或撻伐的反面事例。
比如,有不少同學在汶川地震后慷慨解囊、將自己的零用錢捐給了災區;奧運會期間,很多志愿者主動為運動員提供周到的服務;有的同學、居民環境意識缺失,隨意扔垃圾,不講究公共衛生等等,都可以“信手拈來”,為“我”所用。
對事情的敘述,要根據中心的需要對有關材料做適當的取舍。那些與中心論點相關的部分要敘述得具體、翔實;反之,則可以少敘或不敘。
二、對議論的要求。既然是議論文的寫作,文章的重心當然是議論。要由“敘”衍生“議”,議論離不開對事情的深刻思考與理性分析,這是議論文的本質特征。
議論,即對所敘之事的是非、優劣、正誤,或肯定,或否定,或褒揚,或貶斥。這就離不開對事情的分析。對事情的分析清楚了,議論的內容也就明白了。
如何進行分析呢?具體說來,可以循著這樣的路徑展開:
事件為什么會發生,帶來了什么樣的后果與影響,本質問題是什么,從中應該吸取怎樣的經驗與教訓等。這些問題分析清楚、全面了,議論的內容就具體、明確了,針對性也就增強了。
比如,對于無經營許可證的街邊小販對環境、交通造成的影響,是不爭的事實,很多人也都感同身受。但為什么會屢禁不止,該怎樣治理呢?有人分別從服務設施應配套、建立固定交易場所、加大懲處力度等方面做了分析,想出了對策,令人信服。
敘事和議論要結合起來,在敘事時要議論分析,在議論時也要聯系實際,避免空發議論。
【佳作示范一】
由“考級熱”想到的
蔡逸翔
時值八月上旬,音樂考級在即,家里整日彌漫著濃烈的火藥味。爸爸媽媽早在七月初就當機立斷,向我嚴厲部署了下一階段的行動“方針”――不怕苦,不怕累,不惜一切代價,攻下考級!
大熱天,驕陽似火,我每每練得汗流浹背,不過父母的后勤工作總是很“到位”:爸爸在一邊準備電風扇,而媽媽在一邊做鼓勵、動員的思想工作――我怕累了,媽媽就苦口婆心道:“這點累都經不住啊,想當年你媽……”;我怕苦了,媽媽就慷慨激昂道:“這點苦都吃不了啊,想當年你爸……”每次的鼓勵動員,都少不了他們的“想當年”。再看我,吹號練得我嘴酸舌痛,口腔潰瘍,但父母毫無惻隱之心,魔鬼式的訓練依舊堅持不懈。身處此境,令我不由得感到我比“可憐身上衣正單”的賣炭翁還要可憐、可悲。
不知從何時起,社會上把素質教育和音樂考級掛起鉤來。學生家長們一聽說學樂器有利于培養孩子的情商,有利于鍛煉孩子的大腦,更有利于擠入重點中學,于是紛紛赴湯蹈火,一場沒來由的且規模宏大的“考級熱”就這樣掀起了,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到頭來,苦的還是學生和家長。
由此,我自然地想到了歷史上的兩則小故事:
相傳有一楚國國王喜歡“腰細”,頓時舉國上下皆掀起了“減肥熱潮”。就連那些內閣大臣們為了爭寵,也紛紛節食塑型;唐代皇帝崇尚“面如芙蓉柳如眉”“溫泉水滑洗凝脂”。于是流傳至今、耳熟能詳的唐代美女個個皆是體態豐腴。今天的考級風莫不就是昨日歷史的承襲與重演?
可是,如今的社會是倡導個性化、多元化的社會,我認為這種“盲目跟風”“嘩眾取寵”的現象應該被大眾所唾棄,不應讓它左右著我們正常的生活。我更希望家長們能尊重孩子們的意愿,還他們一個自由成長的空間。
點評:
本文與一般的借古諷今的文章不同的特色是,先狀寫現在“流行”“跟風”事物的弊端,再寫古代的類似的事件,并水到渠成地將二者之間的深層關聯和歷史的淵源作了歸納。這就如同數學上的反證法,作者進行了謀篇上的逆向思維,突破了寫作的時限性和固化的模式,顯示了作者不凡的發散思維與創新能力。
【佳作示范二】
奮斗澆開成功之花
程世杰
“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鐘,全力以赴我們心中的夢,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每當我唱起《真心英雄》這首歌時,我就會想到,一個人想要成功,必須經過自己不斷的努力?!帮L雨過后才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這句話說得真好??!它與“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說的是同一個道理。
許多成功人士的經歷印證了這一道理:韓紅,原來是一個通信兵,喜歡唱歌,但軍紀嚴明,她只好在別人休息或是吃飯的時候練習唱歌,可還是影響了別人,受批評似乎成了她的家常便飯。但她頂住了各種壓力,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終于成為了著名的歌手。如果韓紅當初不持之以恒地堅持與奮斗,她怎么會成為歌壇上的一顆明星呢?
他出身貧寒,為了努力掙錢養家,他犧牲了上大學的機會。他干過20多種苦力,白天至少做三份工作,到了晚上,還要到外面掙錢,即使是這樣,他也沒有放棄學習和奮斗。他就是著名歌手、主持人――戴軍。我很敬佩他的這種不向困難屈服,不向命運低頭的堅持、頑強的精神,正是這種永不放棄的精神成就了他后來的輝煌。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歌手沙寶亮從小被父親送到了雜技團,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得到了雜技世界級金獎,后來又成為著名歌手。關牧村在成名以前是天津某工廠的工人,而且生活艱難,但她不屈不撓,刻苦訓練,終于成為著名的女歌唱家……
看了幾位明星的成長故事,讓我感動萬分。雖然他們當初的條件并不是很有利,但他們卻都能笑對人生,絕不放棄對理想的追求,經過刻苦努力,最終取得了成就?!吨杏埂氛f,“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蔽蚁?,明星們也正是有這樣的信念、執著與努力才有后來的成就的。
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努力的方向。在人生的旅途上,無論遇到多么大的困難,多么難以逾越的溝壑,多么難以戰勝的挫折,我們都不能畏懼退縮,應踏平坎坷,奮勇前進,實現目標,追求夢想。
點評:
文章運用事實論據與理論論據相結合的寫法,較為深刻地闡述了成功必須擁有持之以恒、堅忍不拔、永不放棄、頑強拼搏的精神,給人啟發,讓人受益。語言精練,夾敘夾議,論證有力。美中不足的是,文中所舉例子皆為歌手,略顯單調;舉例若能豐富些,會更好。
【教師總結】
篇8
為了推進我校區“持續優化,建設精品校區”目標的實施,促進各項工作的深入開展,尤其是深化“問題導學,合作探究,高效課堂”的課題研究,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我校區決定在XX年4月13--14日舉辦“楓葉初中教學開放日”活動。誠摯邀請各市、區領導、社會各界人士、兄弟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家長蒞臨指導!歡迎您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我們將不勝感激!并以此達到增進交流,共同發展的目的。
開放內容:各學科課堂教學模式展示:英語學科分級、分層教學的閱讀課“倒三角”模式,議論文寫作“五步法”;語文學科“五個一”,以數學學科為代表的理科“三環節”、政治學科“案例教學”、漢語中心“3+2”等教學模式。
學生活動有:各班班會、學生特長活動、英語藝術節、中文詩詞朗誦比賽。書法及美術作品、研究性學習展覽等。同時學校各實驗室、圖書館、宿舍、食堂等全面開放。
篇9
關鍵詞:文獻計量學 引文分析 研究人員 信息獲取能力 信息吸收能力 科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 G250.2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1)06-0021-05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of Researchers Based on Citation Analysis
Wen Tingxiao Liu Xiaoying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Abstract: According to bibliometrics theory and citation analysis principle, the quantity and distribution of referenc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researcher's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and information absorbing abil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hypotheses and inferences based on citation analysis principle, and chooses five evaluation indexes such as paper publishing quantity, references quantity, references quantity per paper, ratio of Chinese and English references, ratio of all types of references. In order to prove the hypotheses and inferences, this paper chooses nine authoritative Chinese academic periodicals as sample to carry out citation statistics and investigation, the result makes known that reference quantity and structure can be used as the foundation to assess researcher's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and information absorbing ability.
Key words: bibliometrics; citation analysis; researcher;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informatin asorbing ability; scientific evaluation
CLC number: G250.25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6-0021-05
文獻計量學和引文分析法告訴我們:科學發展具有連續性和繼承性??茖W研究人員總是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對研究現狀掌握越充分,越能表現其創新性和創新能力。而把握研究現狀最好的方式就是了解現有文獻和信息,對現有文獻和信息了解越充分,就越能站在學科發展的前沿上進行創新。所以牛頓說:“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遠一點,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對文獻和信息的查尋與獲取能力也自然成為衡量和評價研究人員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依據和指標。創新是相對于已有的研究成果而言的,為了體現其研究成果的創新性,研究人員在從事研究過程中會盡量查尋現有文獻和信息,在學術論文寫作過程中會盡量列出相關文獻。據此,我們可以認為:一般來說,信息獲取能力越強,參考文獻列舉就越充分。除非研究者認為無須列舉或有意省略,而這往往會帶來學術風險,如違反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
按照文獻引用規范的要求,被引用文獻應當是全部相關文獻中質量最好和相關度最高的,而且只要引用就必須列舉。這就意味著,文獻引用必須建立在對相關文獻實現充分獲取的基礎上。在信息查尋中存在一個“索普定律(M?E?Soper)”[1][2]:文獻引用與相關文獻和信息的可獲得性密切相關。用戶在利用信息時總是傾向于選擇距離較近、容易獲取的信息源。這一方面說明,用戶在信息獲取中存在求便心理和占有準則,另一方面也說明,用戶信息獲取量與其能力大小有關。這種求便心理是建立在用戶平常注意信息源獲取和積累的基礎上的,這也是一種信息獲取意識和能力。由此可以認為,利用引文數量特征及分布規律來初步判斷研究者的信息獲取能力是可行的。
1 引文分析的基本原理
1.1 引文分析的理論依據
從根本上講,科學文獻之間的相互引證由科學本身的發展規律和科學研究活動的規律所決定。文獻計量學、信息計量學和科學計量學認為:[3][4]研究人員的引證行為和引證動機受一定規律的支配??茖W文獻的引證與被引證,是科學發展規律的表現,體現了科學知識和情報內容的積累性、連續性和繼承性,也體現了科學發展的統一性原則以及學科之間廣泛的交叉、滲透和綜合現象??茖W文獻作者在創作科學論文時,不可避免地要引證他人的文獻,汲取別人的經驗和成果。因此,科學工作者的引證行為是科學活動普遍存在的現象,是科學交流不可缺少的部分??茖W文獻的作者一般不會在論文中無緣無故地引證與其論述主題完全無關的文章。文獻的相互引證有多方面的原因。溫斯托克(M?Weinstock)在進行系統歸納后指出,文獻被引證大概有15種原因。引證行為和引證動機為我們從事引文分析提供了理論依據。
1.2 標注引文的重要意義
標注引文(參考文獻)在學術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是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的基本要求,而且也在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和科研活動健康發展等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在學術論文寫作和發表過程中標注引文可以起到如下作用:[5][6][7]
(1)體現科學文化的繼承性和發展歷史;
(2)尊重和保護他人的著作權;
(3)精練文字,縮短篇幅,避免重復;
(4)便于編輯和審稿人準確評價論著的學術價值和技術水平;
(5)提供情報信息線索,與讀者共享信息資源;
(6)通過引文分析對論文、作者、期刊、機構等的學術影響力(應用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他引率等指標)做出客觀的評價;
(7)有助于建立科學公正的國家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評價平臺;
(8)促進科技信息、信息計量學和科學計量學研究,推動學科發展。
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在論文寫作和發表過程中實事求是地標注參考文獻,而科研工作者在論文寫作和發表過程中也會根據所獲取的信息和實際需要來列舉參考文獻。
1.3 引文量大小的決定因素
引文分析原理告訴我們:“引證行為為何會發生”、“引證行為的測度指標、工具與方法”、“引證原理的主要應用”,但并未指出“引文量大小的決定因素”以及“引文量與信息獲取能力的關系”。
一般來說,科學文獻中引文量的大小取決于如下因素:
(1)與信息獲取能力有關,信息獲取能力強則引文量相對來說要大;
(2)與學術規范和引用規范有關,學術研究越規范和引用要求越規范的領域和地區,引文量相對來說要大;
(3)與科學論文的類型有關,綜述性和述評性論文引文量相對來說要大,一般論文引文量相對來說要?。?/p>
(4)與學科領域有關,不同學科領域的論文的包含的引文量大小不同;
(5)與研究主題有關,原創性和前沿性主題研究論文引文量相對來說要小,熱點和焦點研究主題論文引文量相對來說要大,普通主題研究論文引文量相對來說要更大。
據美國科學基金會統計,一個科研人員花費在查找和消化科技資料上的時間自占全部科研時間的51%,計劃思考占8%,實驗研究占32%,書面總結占9%。[8][9]由此可見,科研機構、企業或者科研人員花費在科技出版物上的時間為全部科研時間的60%左右。如果能夠提高信息獲取能力,就能縮短文獻查閱時間,提高科研效率,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創造性的研究中??梢?,一個科研工作者如果其信息獲取和吸收能力不強,要想提高科研效率,開展創造性研究是不可能的。
1.4 基于引文分析理論的假設
基于引文分析原理,我們可以建立以下假設:
假設一:所有的學術論文都是在遵守學術規范的前提下完成的,研究者在完成學術論文的過程中盡可能多的列出相關參考文獻,以體現其論文的創新性。
假設二:研究者在完成學術論文的過程中,一般都會盡量把其能夠搜集到的相關文獻列在參考文獻中,以表明當前研究現狀、論證其學術觀點。
假設三:研究者在完成學術論文的過程中,在列舉參考文獻時,一般都會優先列舉容易獲得的文獻、權威人士的文獻、高質量的文獻、高級別的文獻來論證其觀點。
假設四:學術論文中沒有列舉參考文獻,一般可以認為,要么研究者信息獲取能力有限,無法獲取所需信息;要么學術論文中所包含的觀點為完全創新,不需要列舉參考文獻;要么學術論文中所述觀點為常識性知識,無須列舉參考文獻。
假設五:基于以上假設,可以認為,學術論文中所包含的參考文獻數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研究者在完成學術論文的過程中獲取相關文獻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說學術論文中所包含的引文量與研究者信息獲取能力相關。
1.5 基于引文分析理論的推論
如果以上假設成立的話,那么我們可以得出如下推論:
推論一:不同學科的學術論文中參考文獻的平均數能反映各自學科領域研究人員信息獲取能力。一般來說,不同學科對研究者在論文寫作過程中需要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求不同,要求越高,學術研究越規范,列舉的參考文獻就越多,對研究人員的信息獲取能力要求就越高。
推論二:不同級別的學術期刊中的論文中所包含的參考文獻數量不同(如按影響因子區分的期刊類別),一般來看,高級別的學術期刊中的論文創新程度要高于普遍期刊中的論文,為了體現其創新性,高級別的學術期刊中的論文應包含更多的參考文獻。
推論三:不同學科、不同級別學術期刊的學術論文所包含的參考文獻中,中文和外文參考文獻的比例不同,反映了不同學科和不同學術期刊對研究者外文水平的要求和獲取外文信息能力的要求。
推論四:不同學科和不同期刊的學術論文所包含的參考文獻中,不同類型載體的參考文獻數量不同(如圖書、期刊、報紙、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專利等),反映了研究者獲取不同類型載體文獻信息的能力。
推論五:不同學科和不同期刊的學術論文所包含的參考文獻中,被引期刊的影響因子之和和平均影響因子,反映了該領域研究者獲取高質量信息的能力。
2 基于不同學科期刊引文的數據調查
2.1 樣本選擇
為了證明以上假設和推論的合理性,本文選擇了圖書情報、經濟管理、法學、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領域中11種具有代表性的中文權威學術期刊來進行數據調查,基本覆蓋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重要學科領域。由于每種學術期刊每期的載文量及論文中所包含的引文量大體相當,變化不大,相對穩定,因此本文僅以每種中文學術期刊2011年第1期刊出的論文中所包含的參考文獻為調查統計樣本。實際調查表明,這種隨機樣本抽取方法抽出的樣本盡管數量不大,但具有代表性,能夠有效反映樣本整體情況,具有穩定性和可檢驗性。進行嘗試性研究是可行和有效的,能夠推廣。這11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及所屬學科如表1所示。
2.2 指標選擇
根據引文分析原理,本文重點選取了5個關鍵指標來重點統計分析中文學術期刊中引文數量及分布特征,據此來考察引文量及分布與信息獲取能力的關系。5個關鍵指標如下:
(1)載文量:即每種中文學術期刊每期發表的論文數。
(2)引文量:即參考文獻總量,包括每篇論文的引文量和每種學術期刊每期的引文量。
(3)篇均引文量:即每種學術期刊中每篇論文的平均參考文獻含有或占有量,等于每種學術期刊每期的引文量除以每種學術期刊每期的載文量。篇均引文量可以反映每種期刊的平均引文量和每個學科論文的平均引文量。篇均引文量反映的是論文、作者、期刊和學科的信息吸納能力。
(4)中英文參考文獻的比例:即每篇論文所含參考文獻中中英文參考文獻在引文量中所占的比例,可以推廣至期刊和學科中英文參考文獻在引文量中所占的比例。它反映的是論文、作者、期刊和學科吸納英文信息的能力。
(5)不同類型參考文獻比例:即每篇論文所含參考文獻中圖書、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專利文獻、研究報告、學位論文、網絡引文等文獻類型的比例。它反映的是論文、作者、期刊和學科吸納不同類型信息源的能力。
2.3 數據調查
通過調查統計,2011年第1期9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引文量及分布情況如表2所示。
3 數據分析及基本
3.1 引文格式不統一,有待規范
在文獻計量學中,引用一般分為兩類:一是“引”,即直接引用(觀點、數據、結論等的直接引用,一般用引號標出,按照一定的格式標注,如括注、腳注和尾注,通常也稱為注釋);一是“用”,即間接引用(觀點引用,援引已有的知識成果,作為信息源而利用,一般不用引號標出,以尾注的方式標注,通常稱為參考文獻或引文)。
在我國,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術期刊對參考文獻的標注要求和格式不統一,即使是在同一學科內的不同學術期刊對參考文獻標注的要求和格式也不統一,學科和期刊差異較大,不利于有效開展信息計量學和科學計量學中的引文分析研究,有待規范。借鑒國際標準或建立我國統一的參考文獻標注格式和標準都是有效的舉措,需要學術界呼吁和有關部門重視。如國際通用1979年創建溫哥華格式,2006年2月采用最新版本。我國文后參考文獻標注格式采用GB/T 7714-2005。但很多學術期刊并未規范使用這些標準。
從11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引文(覆蓋經濟學、法學、管理科學、哲學、歷史、文學、社會學、數學、化學、物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等11個學科)的調查數據整體上來看,我國學術期刊引文標注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引”(注釋)、“用”(參考文獻)不分或不完全區分。大多數學科領域的期刊都沒有區分“引”(注釋)和“用”(參考文獻),或者是將兩者混在一起。如《管理學學報》、《中國管理科學》、《數學學報》、《化學學報》、《物理學報》和《計算機學報》就沒有區分“引”(注釋)和“用”(參考文獻),而《法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則將兩者混在一起腳注。二是格式不統一。自然科學各學科領域的期刊在標注格式上基本一致,而在社會科學領域,基本上是一個學科、一種期刊一種標注格式。三是標注不完整。在所調查的9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中,除《管理學學報》、《中國管理科學》和《計算機學報》有文獻類型標識外,其它學科領域的學術期刊都沒有?!督洕芯俊菲诳撐闹羞€沒有標注引文序號。
3.2 篇均引文量不高,信息獲取能力有待加強
論文和期刊的平均引文量,是考察論文、期刊和作者吸收他人學術思想的水平。平均引文量通常可以反映論文、期刊和作者吸收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學交流程度的高低。篇均引文量反映的是論文、作者、期刊和學科等的情報信息吸收能力。篇均引文量是與情報信息吸收能力和信息獲取能力密切相關的,雖然篇均引文量小可能不能說明作者信息獲取能力差,但篇均引文量大則能表明作者信息獲取能力強。在從事科學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應盡量對所從事的研究領域或主題進行全面的了解,這必須建立在充分掌握本領域或主題相關信息的基礎上,沒有一定信息獲取能力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從所調查的9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篇均引文量來看,盡管每種期刊的篇均引文量都高于全國各種學術期刊的平均水平,但與國外學術期刊的篇均引文量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據2008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國內1 765種科技期刊發表的論文的平均引文量為10.01條/篇;另據2008年版《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國內6082種期刊發表的論文的平均引文量為7.92條/篇。而國外期刊的科技論文的平均引文量超過30條/篇。[10]這一方面說明國外研究者注重相關研究領域信息的獲取,另一方面也說明國外研究者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注重信息獲取能力的培養。從所調查的9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的篇均引文量來看,高于30條/篇的只有《法學研究》和《中國社會科學》兩種,分別為42.89和60.6,如果去掉注釋的話,則篇均引文量只有37.33和51.13。雖然仍高于國外科技論文的平均引文量,但是與國外高質量、高水平的學術期刊相比,則又存在較大的差距。[11]據統計,每篇外文論文的引文量平均比中文論文的引文量要多6篇,它反映了國內外研究者在文獻利用上的差距。[12]綜述性論文的引文量則尤其如此,我國綜述性學術論文的引文量一般在15~100篇之間,個別論文引文量較小。而國外綜述性論文一般較長,參考文獻量也較大,大多在100篇以上,多則達幾百篇。
3.3 英文引文比例上升,仍需提高
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的國際化,世界各國的研究人員之間的相互借鑒和交流十分頻繁。研究者在從事創造性科學研究活動過程中,會盡力了解國內外某研究領域的發展狀況,站在學科研究和發展的前沿上,才能生產出具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研究科學論文中引文語種的分布,正是測度作者獲取和利用國外文獻和信息能力及情報信息吸收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因此,查尋和獲取外文資料和信息的能力在科學研究活動過程中意義重大。
引文是由不同語種的文獻構成的。中外文引文比例的大小反映的是研究獲取和吸取外文信息的能力。某一種語種的引文量越大,說明該語種比較重要和常用。對我國《大氣科學》、《金屬熱處理》等10種自然科學領域的學術期刊1979年的引文統計表明:[13][14]中文引文量占全部引文總量的27%,英文引文量占58%。這說明在當時的情況下,只要掌握英文,再加上中文,就足以查閱所需文獻和信息的85%。而對《數學學報》的引文統計分析表明:[15][16]引文語種只有四種,中文、英文、俄文和德文。其中英文占73.99%,中文占23.88%,約為英文的三分之一,俄文和德文數量極少,只占2.14%。在數學領域,我國科研工作者只要掌握英文,就可獲得97.86%的信息量。兩種調查的結果都表明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都特別高,這一方面說明國際上以英文發表可供查閱的相關學科文獻和信息數量多,另一方面說明我國研究人員多數是以英語為工具檢索國外資料的。
從本次調查的結果來看,11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論文所包含的引文中,中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分別為:《中國圖書館學報》中文引文量占71.54%,英文28.46%;《情報學報》中文引文量占46.08%,英文占53.92%;《經濟研究》中文引文量占39.23%,英文占60.77%;《法學研究》中文引文量占71.51%,英文占28.49%;《管理學學報》中文引文量占32.9%,英文占67.1%;《中國管理科學》中文引文量占39.69%,英文占60.31%;《中國社會科學》中文引文量占68%,英文占32%;《數學學報》中文引文量占6.22%,英文占93.78%;《化學學報》中文引文量占21.37%,英文占78.63%;《物理學報》中文引文量占33.87%,英文占66.13%;《計算機學報》中文引文量占6.99%,英文占93.01%。其它語種的引文極少,幾乎沒有。調查結果表明,除《中國圖書館學報》和《中國社會科學》兩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中文引文量的比例大于英文之外,其它期刊9種學術期刊的英文引文比例都高于中文,自然科學中文學術期刊英文引文所占比例大于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在社會科學領域,人文社會科學如哲學、歷史、法學、文學等中文引文所占比例大于英文,而經濟學、管理科學和情報學等英文引文所占比例要稍高于中文?!稊祵W學報》和《計算機學報》英文引文所占比例最高,特別是《數學學報》,較之前的引文統計調查,英文引文所占比例大大提高了,從73.66%上升到93.78%,提高了近20個百分點。調查中還發現,一些學術期刊在投稿須知中還明確規定了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或一半,如經濟學和管理學學術期刊。如此看來,我國部分學術期刊在引文語種的分布上具有傾向性和導向性??傮w來看,英語已成為我國科研工作者獲取國外資料和信息的主要語種。
3.4 引文類型來源狹窄,有待拓展
研究引文的文獻類型分布,可以了解本學科論著的文獻信息來源及其構成比例,從而確定各類文獻載體的情報價值以及研究者獲取不同類型文獻信息的能力。引文統計調查表明:[17][18]在所有被引文獻中,期刊論文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圖書,特種文獻中的專利說明書、科技報告、會議文獻、技術標準、產品樣本、學位論文等的被引率有上升的趨勢。
從這次調查的結果來看,9種中文學術期刊論文所包含的引文中,除《中國社會科學》圖書所占比例最高外,其它學術期刊引文中期刊論文所占比例都遠遠高于其它文獻類型。可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更多地傾向于引用圖書,尤其是經典著作,如哲學、歷史、文學。本次調查還有一些新的發現:一是期刊論文所占的比例在逐漸上升;二是計算機科學領域的研究者們更多的引用會議論文;三是網絡引文開始作為一種重要的信息來源逐漸增加,圖書情報和計算機科學領域的研究者關注最多,而經濟、管理和哲學、歷史、文學等領域則極少使用網絡引文,法學領域使用網絡引文主要是做案例分析;四是報紙和各類報告受到經濟、管理和法學領域研究者們的青睞;五是大量具有重要情報價值的信息源被我國科研工作忽略,如學會論文、專利等。這一方面可以說明我國研究者獲取信息的渠道狹窄,需要拓展,另一方面也證明我國科研工作者在獲取和利用不同類型信息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參考文獻:
[1]文庭孝等.信息咨詢與決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69.
[2][5][13][15]羅式勝.文獻計量學概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4:183-184,116-117,134-139.
[3][6][12][14][16][17]邱均平.信息計量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317-318,370-371,424.
[4][7][18]王佃啟.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論文寫作規范及幾個相關問題[EB/OL].[2011-04-28]..2010-04-09.
篇10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學生有出國深造的意向。為此,許多高校都積極與國外院校交流,開展中外合作特色辦學項目。這些項目的辦學方式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引入國外辦學理念和優秀師資,讓學生不用出國就能體會國外的教學模式。二是“3+1”或“2+2”模式,在國內學習兩到三年之后可以根據成績前往對應的國外合作院校就讀。選擇中外合作項目的學生絕大部分有出國的意向,但由于對國外授課方式的不熟悉,希望能在國內進行一系列的適應性學習之后再出國。因此,作為中外合作項目的中方學校在課程設計上也都傾向于“國際化”,比如引入原版教材,小班教學,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等等。但是這一系列改革主要都集中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上,被看作應試教育的雅思教學則很少有人關注,缺乏國外經驗,讓雅思教學的國際化無從下手。2000年,J.WesleyBaker在第11屆大學教學國際會議上首次提出了翻轉課堂(FlippedClassroom)的理念[1]。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將傳統的課堂教學和課后任務翻轉,讓學生在課前看相關視頻,而在課堂上專注于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討論和問題解決。這種模式體現了西方教育的核心理念,培養了大部分中國學生缺乏的自主學習和思考的能力,為雅思寫作教學的適應性改革提供了全新思路。
二、翻轉課堂在國內外的運用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哈佛大學的EricMazur[2]就提出了計算機輔助教學對于提高學習者積極性的影響。之后不斷有學者在教學中嘗試這一新的教學方式。2000年,J.WesleyBaker[1]提出了較為成熟的“翻轉課堂的概念,他提出了翻轉課堂就是將傳統課堂中課堂教學的內容與家庭作業的內容進行翻轉,先由教師制作學習視頻由學生在家中觀看,在課堂上則由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深入、積極的討論。理論提出的初期,由于技術等原因,可供學生提前學習的視頻太少,因此這一全新的教學手段并沒有得到廣泛的運用。直到2007年,SalmanKhan創立了可汗學院(KhanAcademy),制作了一系列網絡學習視頻并解答學習者的問題,2008年林地高中的兩位化學老師JonathanBergmann和AaronSams在教學中實施了“翻轉的”課堂并創立了專門的網站,翻轉課堂才真正得到了推廣。在國外,翻轉課堂這種教學模式已經被廣泛地運用于數學,醫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教學,但對于其在外語教學中應用的研究還比較匱乏。國內的許多專家學者也對翻轉課堂在高等教育中的運用提出了見解與反思,對于其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主要集中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中。河南師范大學的盧海燕[4]對于翻轉課堂在大學英語教學的應用進行了可行性分析,結合了大學英語教師和學生的特點,得出這種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具有可行性。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王素敏和張立新兩位老師對于大學英語學習者翻轉課堂的接受度展開了調查,發現大學英語學習者從總體上比較認同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5]。綜上所述,對于翻轉課堂在雅思教學上運用亟待發掘。
三、課程設計
(一)課程目標
本課程的目標在于提高雅思寫作成績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學習者特性分析
課程的教學對象為有出國意向的高校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所反映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忽略英語語言特點,觀點論據模糊等[6]。課堂參與度低,學生學習熱情不足,手機等電子產品無論在課上還是課下都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專注度。從具體寫作情況來看,在描述圖表時,對于詞匯的詞性掌握不清,造成寫作時動詞名詞不分。語法基礎較好的同學則表現出描述順序雜亂無章,缺乏邏輯等問題。在應對議論文的寫作時,學習習慣采用傳統的應試學習方法,背誦網絡上所謂的模板,而缺乏必要的論據。同時,對中國留學生的抽樣調查顯示中國學生出國后普遍對于參與式互動試的學習模式感到吃力[7],其原因在于傳統的中式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學生在課堂上忙于記筆記,無暇思考,以至于許多學生在出國留學的第一學期表現出極大的不適應。
(三)創建自主學習環境
翻轉課堂的成功運用離不開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建立網絡交流平臺,方便教師上傳資料,布置作業,實現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在線交流互動,保存學生學習進度,建立學生個人學習檔案,使教師掌握不同學生的學習進度。目前許多高校已經擁有了網絡資源共享平臺,在此基礎上加入交流模塊與信息跟蹤模塊后就能很好的為翻轉課堂的實現提供便利。同時,手機等移動終端的作用也不能忽視,通過微信推送甚至開發一些教學app,將本是對學習產生不利影響的移動終端變為能夠讓學生隨時隨地自主學習的工具。
(四)教學流程設計
1.課前準備部分
針對雅思寫作中兩個任務的側重點不同,課前學生準備部分也應做相應變化。雅思寫作中第一個任務主要是讓考生對于給到圖表,流程或地圖做準確的描述,在這一任務的學習中,掌握描述圖表的詞匯和句型十分關鍵,并且這部分內容的掌握主要已記憶為主,適合在課前讓學生準備。教師可以利用錄屏等方法錄制關于圖表描述詞句的講解視頻供學生課前觀看,在視頻的結尾可以設計一些填空練習和翻譯,輔助學生檢測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學詞匯和句型的拼法用法。針對性練習的答題結果將反饋至教師,這樣第二天教師可更具學生錯誤較多的詞句進行鞏固講解。對于如多條曲線圖的處理這類寫作中的難點,也可以先錄制視頻或者使用已用的網絡課程供學生預先準備,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力選擇觀看視頻的次數和側重點,自主學習。雅思寫作的任務二為議論文寫作,題目通常設定為對于給出觀點的討論,要求考生在論證的過程中有理有據。在這一部分寫作中,學生普遍反映出提不出論點,論據不充分等問題。因此,課前準備的部分為學生提供寫作素材尤為重要。比如在政府類話題中養老和醫保的問題在美國總統的每周電視講話中經常涉及,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預先觀看,思考其中觀點提出的方法,為第二天的課堂討論做好準備。
2.以解決問題和討論為核心的課堂活動
由于需要識記和觀看的部分學校已經預先在課前完成,課堂的寶貴時間就能夠用于解決問題和討論。對于雅思寫作的兩個不同任務,課堂教學活動的側重點也不同。在教授任務一的寫作時,對于之前觀看教學后完成針對性練習中絕大同學暴露出的問題,應做統一講解。由于學生已經掌握了必備的詞匯,更多的時間就能用于解決學生在描述圖表上的疑惑??催^教學視頻的學生帶著問題到課堂上,聽課效率大大提高。還可以安排學生分組練習圖表的描述,遇到問題后可以當場向老師和同學尋求幫助,通過反復的練習,內化知識。任務二寫作的課堂主要以討論為主,培養學生提出觀點,闡明觀點的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培養思辨能力,營造西方課堂的學習氣氛。在課堂上就事先觀看的視頻分組展開討論,總結視頻中提出的觀點,并檢測這些觀點是否能用于雅思議論文寫作中以及是否有可以補充的論點。
(五)成績評價
除了期末考試以外,課前準備的完成度和課堂的參與度在基于翻轉課堂的雅思寫作的成績評估上也應占較大比重。通過期末考試能反映學生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后知識的掌握情況,而平時課前練習的完成和課堂表現則體現了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進展。對平時成績的評價應包括視頻觀看完成度,針對性練習正確率,課堂討論小組互評,教師評價等方面,客觀全面的評價學生的能力。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