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新技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9 16:38: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測量新技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健詞:測繪新技術 畢業論文(設計)模式 測繪工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b)-0000-00
*基金項目:華北水利水電學院2011年教育教學改革項目(47)
作者簡介:胡青峰(1980-),男,河南省汝南縣人,博士,講師。
1引言
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是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人才培養計劃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個綜合性教學環節[1],通過完成畢業論文,學生既能夠很好的對自己四年來的學習與實踐成果進行全面的總結,也能夠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科學工作方法,是一個學習深化和升華的重要過程。但不同的學科由于其學科性質不同,要想更好的體現以上觀點,其畢業論文或設計模式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異。測繪工程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科學,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著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特別是在現階段測繪新技術形勢下,如何更好的使學生達到“厚基礎、寬專業、強素質、重實踐和有創新”的培養目標,探討測繪新技術形勢下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模式的研究是非常必要和意義重大的。
2測繪新技術特點分析
隨著現代科技和信息化技術的發展,為了彌補傳統測繪技術的不足和滿足現代測繪的要求,測繪科學涌現出了新的測量技術,主要有GPS技術、GIS技術、RS技術、攝影測量技術以及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等。其測量呈現如下新特點:
(1)作業模式數字化
測繪部門傳統的生產作業模式正被數字化技術所取代,如:地圖數字化、數字攝影測量、掃描數字化等。計算機的智能化與自動化正逐步出現在測繪生產作業流程中的各個關鍵部分,傳統測繪生產工序正被簡化,新型測繪生產作業以及管理模式正逐步形成,這要求學生對計算機軟件要有較好的運用。
(2)測繪技術一體化與復合化
隨著計算機新技術的發展,測繪技術也出現了一體化發展的趨勢,如內外業數據處理一體化、數字攝影測量系統一體化、“3S”技術集成等等,這種一體化與復合化的特點將有利于網絡化觀測體系的形成,必將會大大提高測量作業速度和測量數據處理效率,并提高測量數據的精度。測繪技術的一體化要求測繪工程專業學生具備一定的專業綜合能力。
(3)測繪設備的兩極化
新技術測繪設備的生產正向兩極分化的趨勢發展,一方面向小型化、微型化和可攜帶化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其功能和性能也更可靠。這一變化對我們的啟示是,在教授學生傳統測繪儀器使用的同時,必須加以強調和落實學生掌握和運用新理論和新儀器的能力。
(4)測繪信息的網絡共享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網絡也飛速普及全球,這一工程不僅實現了資源共享和生產過程管理的網絡化,而且促進了網絡化由生產部門一直延伸到用戶。這種發展導致了測繪生產組織結構必須加大信息服務能力,基礎地理信息服務在生產組織結構中趨于專門化,這也就加強了學校和測繪單位和外界建立新的合作關系的必要性,以便空間數據資源的互補。
3建議
在測繪新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針對如何利用測繪新技術開展測繪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以達到我校“厚基礎、寬專業、強素質、重實踐和有創新”的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前面分析本研究給出以下建議:
(1) 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
學生到企事業單位實習,將畢業論文(設計)與生產聯系起來,一方面有助于學生了解相關行業特點、現狀和發展前景,清楚社會對各種類型人才的需要,從而更加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社會定位,進一步激發其刻苦學習與立志成才的積極性[2],另一方面,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利用一些測繪新技術解決生產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培養其解決實際生產實踐問題的能力。
將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與導師的科研項目相結合,可以引導學生對測繪新技術理論的學習、探索、創新和應用,提高學生的科學研究與工程設計能力,為以后學生繼續深造從事科研活動打下基礎。
(2) 與學生興趣愛好相結合,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我校培養人才的目標是“厚基礎、寬專業、強素質、重實踐和有創新”。與其它專業相比,測繪工程專業所涉及的知識面專業性強、專業面較窄。因此,在開展畢業論文(設計)選題時考慮到教學大綱的同時,兼顧到學生的興趣愛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利用所學到的各種基本理論和技術,選擇與本專業相關的題目特別是與本專業相關的邊緣學科,且難度達到畢業論文(設計)要求,應該是被允許和鼓勵的。這樣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開展畢業論文(設計)的興趣,有利于獲取創新性的成果。
(3) 與學生就業方向相結合,為學生以后就業打基礎
對于有意向到科研院所或高校工作或繼續深造的學生,根據科研院所的具體情況,指導老師可以重點考慮為該類學生選擇與測繪新理論相結合的論文形式的相關課題,對于有意向到生產性企事業單位工作的學生,指導老師可以重點考慮為其選擇與測繪新技術或方法相結合的設計形式的相關課題。條件允許的話可以直接讓學生到意向單位實習,結合意向單位課題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為學生快速轉變角色、適應單位的工作模式打下基礎。
(4) 注重交叉學科的選題,全面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
隨著測繪新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測繪工程專業學生在選題時,還應注重交叉學科的選題,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測繪科學與技術大的學科框架下選題,即可以適當與新發展的相關專業相結合,這樣有助于增強學生對整個測繪科學與技術知識的全面掌握和運用;二是與學校特色相結合[3],多與相關水利專業相結合,一方面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加了學生對學校辦學強項的了解,另一方面,也為學校特色專業引進了新的先進的測繪技術,促進了學校特色專業學科發展。
4結束語
畢業論文(設計)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一個綜合運用過程,是檢驗學生在實踐的基礎上運用所學專業理論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對畢業生基礎知識、學習能力、自學專研能力以及各種綜合能力的檢驗和提高,是學生畢業前最后一次重要的綜合實踐機會,是衡量高等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評價內容。針對測繪新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為真正把測繪工程專業學生培養成厚基礎、寬口徑、復合型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其畢業論文(設計)模式仍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姚黔貴,張鵬飛. 測繪工程專業畢業設計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J]. 礦山測量,2004(3):63-64.
篇2
關鍵詞:科技期刊;市場意識;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G2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6-0078-02
《計算機測量與控制》雜志是中國計算機自動測量與控制技術協會主辦的刊物,于1993年創刊,1995年轉為公開發行的科技期刊,為季刊,2000年改為雙月刊,2002年改為月刊。其始終圍繞著“報道前沿技術,引領測控領域發展,突出前瞻性、導向性和實用性”的辦刊方針,學術水平、期刊質量和經濟效益不斷提高,期刊市場經營意識不斷提高。創刊至今已走過18年歷程,正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時期,由行政撥款辦刊過渡到自收自支、自辦發行,以刊養刊的辦刊道路,這對辦刊人來說,意味著丟下拐杖和鐵飯碗,到市場經濟的大海中去游泳,要想生存和發展,編輯部必須按市場經濟規律運作,期刊必須接受市場的檢驗和讀者的認可,逐步創造一種自我生存、自我發展、具有競爭力的氛圍。
一、找準期刊的定位,打造自己的品牌
期刊要生存、要發展,只有依靠清晰的定位、準確的目標讀者,以及符合讀者需要的產品和服務。《計算機測量與控制》是報道自動化測試和控制技術科技的刊物,它是集計算機技術、先進的總線技術、傳感器技術、網絡通信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軟件技術于一體的高新技術。在航天和國防的各類武器系統、衛星系統、載人航天和繞月工程及民用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計算機測量與控制》以“報道前沿技術、引領測控領域發展,突出前瞻性、導向性和實用性”為宗旨,面向國防工業和民用工業的自動化測控領域。主要定位在自動測試、試驗驗證和控制技術領域,報道國內外測試技術的理論、成果和先進的總線技術標準,突出應用技術,促進測控領域新技術應用和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既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又兼顧提高與普及并舉。利用本刊的學科優勢,重點加強“自動化測試”、“試驗驗證”、“控制技術”、“軍事測控技術”、“設計與應用”等特色欄目,形成自己的優勢,突出個性。同時,不斷研究國內外測試和控制領域的難點、熱點、焦點,根據該學科領域的發展變化,及時修改報道內容,不斷滿足讀者對新技術的需求,爭取更多的讀者群。
二、樹立前沿意識,提高期刊學術水平
計算機測試和測控技術發展迅猛,應用領域廣泛,基于總線標準的測試技術不斷出現,作為主編必須了解本學科領域的發展和變化,培養善于捕捉、把握、跟蹤、剖析新信息的能力,在選題工作中注意瞄準前沿、跟蹤新技術發展的方向,時刻關注報道本學科領域的發展動態,選擇具有學術價值的稿件,避免稿件的重復性、低層次性和抄剩飯,更好的為本學科領域的讀者服務,為武器裝備測試手段的現代化服務。
在選題組稿中,我刊注重發揮學科帶頭人、專家和讀者的作用。一是向學科帶頭人征集選題計劃,提出階段性的報道內容,撰寫綜述與評論的文章,為讀者導向;二是發揮編委會的作用,要求編委隨時提出對報道內容的評價意見,對欄目的設置,論文的創新性建言獻策;三是利用中國計算機自動測量與控制技術協會每年舉辦全國性測試與故障診斷技術研討會和國防科技工業試驗與測試技術發展戰略高層論壇的平臺,了解專業領域的發展方向,選擇相關的報道題材;四是由同行專家和讀者評價論文的創新性、科學性和顯示度,并融入年度報道規劃中;五是向優秀期刊學習,取人之長,補已之短,把大視角、全方位收集的意見綜合起來,對改進編輯部的工作、提高學術期刊的質量至關重要。
通過報道具有前瞻性的論文和選題計劃,除提供給讀者知識的享受外,還應達到三個導向作用,一是高學術水平的導向,通過刊發高質量、高水平論文,引導讀者向虛擬試驗技術與綜合試驗驗證,先進總線技術、人工智能故障診斷技術、通用測試與故障診斷、控制技術等專業領域研究的深度方面發展;二是開展學術課題研究方向的導向,引導科技工作在技術研究領域不斷創新;三是學術服務的導向,使學術期刊成為科研工作的智囊,起到了開闊視野、了解動態、啟迪思路的作用,堅持科技期刊與學科的同步發展,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服務。
由于期刊的學術水平和編輯質量的不斷提升,《計算機測量與控制》先后入選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500種精品期刊,俄羅斯《文摘雜志》、英國《科學文摘》、美國《劍橋科學文摘》等國內外著名檢索機構。在2005年榮獲國家“第三屆國家期刊獎100種重點期刊”、“讀者喜愛的優秀學術期刊”、首都廣告業精神文明先進單位、清化大學執行規范優秀獎等榮譽。2010年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評價指標中,《計算機測量與控制》在航空、航天工業科學技術類期刊中總被引頻次學科排名第3位,影響因子排名第7位。英國《科學文摘》從2003年至2009年,收錄我刊文章3125篇。
三、擴大宣傳力度,強化經營意識
期刊成敗的基礎在于編輯,成敗的關鍵在于市場,期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靠市場來實現的,期刊的市場化是大勢所趨,是期刊生存發展的必由之路。[1][3]在期刊進入市場過程中,必然要遇到各種困難,只要我們樹立正確的辦刊理念,按市場化規律運作,就會找到適合本刊的發展之路。
第一,在辦刊理念上,要跳出計劃經濟時代的圈子,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樹立策劃意識,策劃是前進的導向標,樹立廣告意識,廣告是提高期刊經濟效益的來源之一;樹立品牌意識,打出品牌,就奠定了發展基礎;樹立發展意識,才能做到不斷創新;樹立經營意識,才能不斷提高期刊的管理和經營水平。
第二,期刊是傳播知識,技術的園地,但又是一種特殊商品。既要注重傳播新技術,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服務,又要講投入產出,經營創新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最大挑戰,也是反映我們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志。所以,期刊像產品一樣,要進入市場就得加大宣傳力度、傳播力度,使更多的讀者、廠商了解、鐘愛自己的刊物,我們主要做法是:
1.以學術交流會為平臺,擴大贈閱量。我刊是中國計算機自動測量與控制技術協會主辦的刊物,每年要主辦全國性學術研討會1~2次,同時參加全國工業展覽會10多次,充分利用這些宣傳平臺,為會議代表和觀眾贈閱雜志,只有讓更多的專業讀者閱讀刊物,才能擴大期刊的傳播因子和影響力。
2.在內容上擴大信息量,新產品信息。設立“新產品信息”欄目,把國內外開發、經營與本刊專業密切相關廠、所、公司的新成果、新產品即時出來,為從事設計、開發的讀者提品信息服務,在讀者、商家、編輯之間搭起一座互通信息的橋梁,為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提供渠道。
3.開展廣告業務,實現雙贏。利用《計算機測量與控制》傳播力度大,專業讀者集中的優勢,發展廣告業務,爭取我協會的會員單位、從事計算機測控行業的制造商做廣告,實現雜志社與產品經營的廠商互贏。開展廣告業務,提高期刊的質量和發行量是前提,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是基礎。
4.利用網絡,宣傳期刊和廠商的產品。我們在創辦的“中華測控網”上,把期刊文章上網供讀者閱讀,把廣告廠商的產品上網供設計師選購,既提高了期刊的信息傳播,又宣傳了廣告客戶的企業形象和成果推廣。因此,樹立良好的服務意識和經營意識,講誠信服務,才能實現雜志和商家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雙贏目的。
《計算機測量與控制》雜志社堅持履行社會責任,在廣告業務經營中,做到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定期公益廣告,幾年來從未過違法廣告,2005年被北京市委宣傳部、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北京市工商局評為“首都廣告行業精神文明先進單位”。
四、執行國家保密法,杜絕泄密文章發表
我刊是背靠航天,面向軍工和民用領域,部分文章涉及到武器裝備的敏感題材,必須杜絕涉密文章的發表。認真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我們制定了編輯部保密的規章制度。對一些涉及到軍事、武器裝備的敏感題材嚴格進行保密審查,由作者單位提供保密審查證明后才能發表,文章不涉及具體型號、參數和保密的敏感技術,十多年來,我刊常抓不懈,崩緊保密這根神經,沒有發表過涉密事件,不斷提高保密管理與技術防范水平。
五、成立雜志社,促進期刊可持續發展
期刊要持續、健康的發展,需要與之相適應的體制和機制,體制和機制已成為制約該行業發展的根本性因素。[2]很多期刊掛靠在廠、所,辦刊經費由上級撥款,工資、福利由主辦單位支付,很多編輯部主任、總編都是上級派來的機關領導干部,沒有意識到自己身上責任,較少考慮期刊的經營和發展,不利于發揮期刊編輯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期刊作為新聞出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鼓勵期刊推進編輯部的轉企改制。因此,2008年,我們編輯部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經北京市工商局注冊,將《計算機測量與控制》編輯部注冊為雜志社,改制成為企業法人單位,實行企業化經營,成為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企業。明確了經營方針、積極開拓市場,加強成本控制和質量管理,理順和激活內部管理機制,包括有效的激勵機制、靈活的市場機制和高效的用人機制來激發和調動全體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建立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做到有章可循,職責明確,使雜志社各項工作走上正規化、規范化的道路。
雜志社成立后,在體制上邁出了重要一步,更有利于期刊的經營和發展,有利于按市場規律獨立運作,賦予我們更大的責任和壓力,從管理方式上、經營方法上帶來新的挑戰,既要注重雜志社的效益,又要處理好期刊的質量。通過雜志社運行幾年來看,產值比以前提升20%,載文量比以前增加100多篇,保持了期刊的學術評價指標相對穩定。管理水平和市場化經營能力在不斷改進和提高,為促進期刊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計算機測量與控制》在發展過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堅持市場化道路,促進了期刊的改革與發展,期刊的社會影響力和傳播力不斷提升,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步發展,但與國內優秀期刊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們將進一步創新管理模式,找準期刊的發展定位和市場定位,學習優秀期刊的辦刊經驗,積極進取,開拓創新,順勢而為,把握機遇,為推進我國的測控技術的創新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陳玉琴.議學術期刊的可持續發展[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6(17).
篇3
【關鍵字】自動化儀器儀表發展現狀趨勢
中圖分類號:P335+.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自動化儀器儀表的簡介
1. 自動化儀器儀表的定義
自動化儀器儀表是用于化學、物理方面的技術工具和設備,可以檢出測量各種物理量、物質成分。從廣義來說,儀器儀表也可具有自動控制、報警、信號傳遞等功能。顯微鏡、望遠鏡能使人們擴展自己的視野,體溫計能讓人們測量自己的身體的溫度;此外,還有一些儀器儀表如磁強計、射線計數計具有特殊功能,可以感受和測量到人的感覺器官所不能感受到的數據因子。
自動化儀器儀表又被稱作信息機器,因為它的主要功能是信息形式的轉換,可以將輸入信號轉換成輸出信號。信號按時間域或頻率域表達,信號的傳輸則可調制成連續的模擬量或斷續的數字量形式。
2. 自動化儀器儀表的分類
自動化儀器儀表是多種科學技術的綜合產物,有很多種類,有的按用途分類,有的按功能分類,不同的分類方法對應著不同的產品,本文主要介紹兩種分類方法。
(1)按不同用途來分類
儀器儀表有各種用途,有的用在運輸上,比如汽車儀表、拖拉機儀表;有的用在航空上,比如船用儀表、航空儀表;有的用在地質上,比如地質勘探測試儀器、地震測試儀器;另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多儀器儀表應運而生,比如教學儀器、醫療儀器、環保儀器等。
(2)按不同功能來分類
隨著我國自動化技術的成熟和各種行業的需要,產生了各種功能的儀器。比如工業自動化儀表按功能可分為檢測儀表、記錄儀表、計算儀表等;檢測儀表按被測物理量又分為溫度測量儀表、壓力測量儀表、流量測量儀表等。
二、我國自動化儀器儀表行業發展的現狀
自動化的內容在近10 年來隨著電子信息技術和光電技術等相關學科的發展而發生了許多變化。從縱深上講,可以涵蓋從最底層的自動化感應部件、各種檢測傳感器、變送器、各種間接測量設備、各種執行機構等到自動回路調節器、自動控制單元、各種大中小型裝置控制系統到綜合優化調度與協調系統和企業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等。從應用的行業性質上分,自動控制系統可以分成以流程過程控制為主的過程控制系統(如各種DCS、回路調節系統等) 和以運動和傳動控制為主運動控制系統( 各種邏輯控制PLC 和傳動控制系統如CNC 等,工業自動化儀器儀表主要是針對自動控制系統而言。
2002 年我國工業自動化儀表制造業共有309 個企業,實現工業總產量136.24 億元,銷售收入133.75 億元,利潤總額8.99 億元。行業綜合水平總體上達到國際八十年代水平。30%的產品實現了數字化,達到國際八十年代末期水平; 約15%的產品實現了智能化,達到國際九十年代水平。品種門類較為齊全,有一定的成套能力??赡艹薪?0 萬千瓦火電站、核電站、30 萬噸合成氨、30 萬噸乙烯、500 萬噸煉油、10000 立方米空分、4000 立方米高爐、120 噸轉爐、日產30 萬立方米城市煤氣站、日處理40 萬噸污水、日產5000 噸水泥等大型工程的控制系統和儀表成套項目。
三、當前的儀器儀表技術存在的主要問題
儀器儀表行業技術發展雖然迅速,但較國外先進的高性能、高實用性的領先技術比起來,我們還存在著10~15年的差距,當前的儀器儀表技術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1、自主創新成果比例過少,應用技術不足
我國儀器儀表行業的初期是通過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近幾年,也有不少科技型企業加大了自主研發力度,但從總體上說,自主創新的成果還是非常少,并且技術的實用性欠缺。對于一些關鍵核心工藝加工制造技術力量非常薄弱。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中外合資與先進技術引進與自主研發嚴重脫軌。
2、中低檔產品居多,研發投入不足
我國現階段的儀器儀表產品較國外比較,大部分都屬于中低檔產品,產品創新能力弱,高端精準儀器儀表數量非常少。其原因是現階段的儀器儀表行業缺少對于高端檢測、數字化精進技術人才,限于各大企業和單位的指導思想和投入規模,研發投入也不夠,包括設備資金、人才培養等各方面的投入。
四、我國自動化儀器儀表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要求技術的全球化,計算機和智能機器的發展對儀器儀表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我國應該在現有的技術基礎上,借鑒國外的微電子技術,掌握關鍵技術,生產更多國有品牌,提升國際競爭力。我國自動化儀器儀表技術的發展前景廣闊,與國際自動化儀器儀表的發展相比,可以分為智能化、高精度化和網絡化等趨勢。
1. 智能化
智能化技術是儀器儀表的一種發展趨勢,與國外產品相比,國內產品在智能化方面有很多不足,我國儀器儀表在智能化方面與國外存在明顯差距,因此,我國應該加大創新力度,改變創新模式,在智能化方向改革創新。自動化儀器儀表的智能化是指采用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接口通信技術,利用嵌入式軟件協調內部操作,使儀表具有智能化處理的功能。采用智能化的產品可以很好的自主調節控制,利于信號的傳遞,提高了工業效率,更能適應國際技術的發展。
2. 高精度化
自動化儀器儀表對技術要求很高,只有高度精密化才能提升我國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國外很多儀器儀表產品具有高精度化的特點,我國的產品在這方面明顯落后,因此提高儀器儀表的精密是大勢所趨,也是應對國際激烈競爭的必然選擇。當前的重點是研究和發展多維精密加工工藝,精密成型工藝,球面、非球面光學元件精密加工等工藝。
3. 網絡化
在國外市場以現場總線技術為代表的數字通信網絡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我國自動化儀器儀表在總線技術方面還不完善,許多產品功能還不完備,核心技術的掌握也差強人意,因此,網絡化是我國自動化儀器儀表的發展趨勢和方向。發展網絡化就要充分利用計算機數字化通信技術,完成信息的轉換,構造一個龐大的信息化網絡,這樣信號流通順暢,更能提高生產效率。
總結
自動化儀器儀表是很多自動化元件組成的,包括各種功能的自動、智能和微型技術工具。儀器儀表有不同的用途,對應的功能也不同,有的具有測量、顯示功能,有的具有記錄、報警功能。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微電子、計算機、網絡通信等日新月異發展的新技術對自動化儀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國自動化儀器儀表發展歷史久遠,隨著新技術的出現不斷出現新的儀器,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從目前來看,我國自動化儀表技術發展迅速,但與國際上比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差距。自動化儀表的改進有重大的應用前景,我國應該加大資金扶持力度,轉變創新方式。
【參考文獻】
[1]杜天旭.謝林柏儀器儀表的發展歷程及趨勢[期刊論文]-重慶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4)
[2]趙群.張翔.謝素珍.李輝自動化儀表與控制系統的現狀與發展趨勢綜述[期刊論文]-現代制造技術與裝備2008(4)
[3]唐公濤.尹升寶淺談工業自動化儀表的發展趨勢[期刊論文]-科技創業家 2011(4)
[4]周駱斌.馮冬芹.褚健工業自動化儀表的發展趨勢[期刊論文]-電工技術雜志 2004(3)
篇4
論文摘要: 本文根據高職土建類建筑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結合測量新技術和人才市場的需求,并對《建筑工程測量》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進行了探討,以幫助同行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 培養出更加合格有用的技術性人才。
現代經濟建設高速發展,土木工程建設的大型化、網絡化、高等級向建筑工程測量學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測量課程應密切關注測繪學科的發展及其在工程建設中的應用,與時俱進,不斷探索教學新內容、新方法,嚴格要求,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近年來,隨著測繪事業的不斷發展,生產上對建筑工程程測量的要求發生了較大變化,傳統教學中的某些不適應及缺陷也逐步顯現出來,這迫切要求我們重新認識和改革建筑工程測量的教學內容,以滿足生產的需要。
1 目前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教材內容陳舊
現行教材內容陳舊,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仍然以講述光儀器的測量方法為主。對于新儀器、新技術的知識只是輕描淡寫地介紹,很難適應當今測繪形式發展的需要。
1.2 教學儀器設備落后
學校測量儀器設備落后而且數量有限。在近年生源擴招的情況下,很難滿足實際需要。加上學生多且水平有限,不能嚴格按照正確的使用方法操作,導致測量儀器經常損壞,有的甚至報廢。即使修好,儀器的靈敏度也大大下降。對于現在在工地上廣泛應用的電子水準儀、電子經緯儀、全站儀等先進的儀器配備很少,甚至沒有。這樣就會在實驗課上出現一部分學生摸不到儀器、用不到新儀器的現象,長此以往會打擊學生學習測量儀器的熱情。
1.3 測量實驗場地簡單
大部分學校在做測量實驗時沒有固定的場地,都是教師在校園里隨便指一個地方讓學生做實驗。校園里地形通常比較簡單,沒有明顯的高差,沒有已知的控制點,這樣教師在學生做完實驗后,很難檢核學生測量數據的正確性;學生在做實驗時也會質疑這樣的實驗有什么實際應用或者有什么實際意義。另外,測量實驗場地的隨意性,還會使部分做實驗不認真的學生為了逃避再次返工的問題,而刻意修改測量數據。
2 《建筑工程測量》課教學方法的改進
2.1 教學方法應該多樣化
教師應結合所講的內容,在上課時除傳統的板書外,也要多采用一些多媒體的教學方法。例如,在講到測量儀器時,可以把測量儀器帶到教室,或者做幻燈片、圖片等,簡單地向學生做一展示和講解。這樣既可以讓學生了解各種先進的測量儀器,還可以增加學生的好奇心,保持對這門課學習的熱情。
再如,在講到水準儀的基本操作、水準測量,經緯儀的基本操作、水平角觀測等這些具體的、有嚴格規范要求的、實用性很強的教學內容時,就可以準備一些視頻資料,在這些視頻資料里要有各種規范的操作方法,以及需要重點強調容易出錯或忽視的地方,還可以增加一些以往學生在做實驗時犯錯最多的操作方法,在課堂上給學生放映出來加以強調。這樣既可以解決在室外實驗課上講解時學生比較容易分心、重點記得不全、某些操作看得不是太清等問題,還可以增加學生上課的興趣。
2.2 教學內容上調整
課程內容的改革應本著“加強基本理論、基本技術的培養,注重實踐操作技能訓練,兼顧測繪新技術應用”的基本原則,對課程內容作必要的調整。
2.2.1 在講課方面要突出重點,有的放矢。
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要經常進入工程施工現場,積累實踐經驗,結合專業特點,了解測量在工程建設中主要都有哪些方面的應用,出現了哪些新工藝、新方法,然后對講課內容做一調整。例如,對于高職高專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學生,應重點講述民用建筑施工測量,可以略講測量誤差的基本知識、小區域控制測量和地形圖的應用,刪除大比例尺地形圖的基本知識、地形圖測繪、線路工程測量和變形觀測等方面的內容。這樣主次分明、重點突出,就能在有限的課堂上,讓學生掌握更實用的測量知識。
2.2.2 在實驗教學上要合理選擇,突出實用性。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實習效率和質量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是學生能力培養的關鍵,為了達到高職學院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實踐教學在課程教學中所占比例已達50%。學生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實踐教學的質量。如何提高測量實驗、實習效率和質量,是抓好實踐教學的關鍵。
2.2.2.1 測量實驗
測量實驗是測量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只有通過實驗和對測量儀器的操作、采集數據、進行計算、測圖或施工放樣,才能真正理解測量的基本原理,掌握測量的基本方法,培養和提高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足夠的測量儀器設備是實驗的基礎,嚴格的實驗管理是實驗質量的保證。
2.2.2.2 測量實習
測量實習是運用測量基本理論和基本實踐操作技能解決建筑工程測量技術問題的實踐過程,是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階段,為了提高實習質量,應增加測量實習操作技能的考試,要求人人過關,從而防止個別學生因產生倦怠情緒而不親自動手的情況發生。為了提高學生測量技術操作基本功,更好地激發學生對測量課程的學習興趣,有條件的學校還應開展測量技術競賽活動,并舉辦測繪技能水平考試,通過者發放測量技能考核合格證書。這是對實踐教學環節的有效補充,也是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3 結語
《建筑工程測量》教學方法的改革是一項長期的、與時俱進的工作,需要教師不斷結合社會上出現的新技術,探索出更加合理、實用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逐步提高《建筑工程測量》課的教學質量,培養出更多符合社會需求的技術性人才。在目前的情況下,不能等、靠、要,而應積極努力地投入到課程教學的改革中,從基礎做起,從教學和學生的需要做起,一步一步地將教學改革引向深入。
參考文獻:
[1]柳小燕.《建筑工程測量》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方法[J].測繪技術裝備,2005(1).
篇5
關鍵詞:LiDAR;鐵路勘察設計,DEM;DLG
中圖分類號:TN958.9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03-0000-02
Airborne LIDAR Technology in Railway Survey and Design Application and Benefit Analysis
Han Zujie
(Railway Third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Tianjin300142,China)
Abstract:Airborne laser radar technology (LiDAR) is a new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because of its high precision and efficiency,in terms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topographic mapping,currently nearly 20 sets of LiDAR systems.This paper studies LiDAR technology in railway engineering survey and design the content,products,and effects,on the basis of aerial photogrammetry and traditional methods are compared to prove LiDAR technology in the railway survey and design of the feasibility and superiority.
Keywords:LiDAR;Railway survey and design;DEM;DLG
一、引言
機載激光雷達技術(LiDAR)是一種全新的遙感技術,自上世紀90年代在德國首次出現商用樣機系統以來,因其高精度和高效率,在地形測繪方面得到快速發展。目前,全球已經有幾十套商用系統在使用,主要實用系統有:Topscan、Optech、TopEye、Saab、Fli-map、TopoSys、HawkEye、Leica ALS50/60系列、Falcon等。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至今,美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瑞典和芬蘭等國家,先后成功應用這項技術進行了地形測量、森林資源調查與評估、三維城市建模等試驗與工程實踐。特別是芬蘭和德國,已經采用這項技術建立了全國或者大部分國土的DEM,達到了理想的效果。目前在國內已經有接近20套LiDAR設備,其中,北京星天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山西亞太數字遙感新技術有限公司、廣西桂能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廣州建通測繪技術開發有限公司以及東方道邇公司等單位已經先后開展了實驗和工程飛行,主要用于生產數字高程模型(DEM)、正射影像(DOM),進而制作線劃圖(DLG)等。本研究將使用LiDAR技術對鐵路勘察工程設計進行研究與試驗,介紹其主要產品及應用并對經濟效益進行評價。
二、機載激光雷達技術系統構成與工作原理
(一)機載激光雷達技術簡介
LiDAR系統是一種新型的綜合應用激光測距儀、IMU、GPS的快速測量系統,可以直接測得地面物體各個點的三維坐標。機載的激光雷達系統通常還集成高分辨率數碼相機,用于獲取目標影像。從功能上看,機載激光掃描系統是基于激光測距技術、GPS技術和慣性導航技術這三種技術集成的一個軟硬件系統,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取高精度的數字表面模型(DSM)。
目前,LiDAR提供的直接數據產品為:點云數據,DSM,DEM,DOM。經過后處理可以快速生成等高線、高程點、橫縱斷面圖,完成路線設計需要的專項測繪內容(如架空管線的凈空、交叉角度測繪等),并提供工程設計模型和景觀設計模型等。
(二)LiDAR的主要系統構成
主要系統構成包括:
1.掃描儀組件:激光發射器、激光信號接收器、機械組件、掃描鏡及窗口、接口板。
2.設備支持系統:系統控制器、飛機位置及姿態測量系統、檢流控制器、激光電源、電源分配器、控制計算機、連接電纜。
3.附屬軟件:包括項目飛行設計及對記錄數據進行后處理(濾波、分類等)處理。
4.控制/顯示器:激光發射指標器、音頻告警器、電路熔斷器、系統診斷數據輸出、控制接口。
(三)主要工作原理
通過DGPS(或PPP)和IMU求得航機線上任意采樣時刻激光發射中心的空間坐標和設備的空間姿態,內插后能夠獲取任意時刻激光光束的姿態和發射中心的空間坐標,通過激光測量激光發射中心到地面的距離,可以求得每一個激光腳點的空間三維坐標。另外,利用DGPS/IMU可以直接獲取每一張照片的外方位元素,可以快速制作DOM成果。最后將激光點數據和數碼影像進行聯合處理得到高精度的正射影像和數字高程模型。
三、機載激光雷達的應用
機載激光雷達能夠快速獲取數字地表模型(DSM),同時,配套的中畫幅數碼相機可以獲得同步的數碼相片,經過加工處理可獲得數字高程模型、分類信息、航空相片的立體像對和正射影像圖。目前還沒有成熟的專業接口供鐵路勘察設計工程中使用機載激光雷達成果,因此,如何將機載激光雷達勘測成果與眾多設計專業手段無縫結合,從海量基礎信息中快速提取或檢索有用的信息為各專業設計所用,是機載激光雷達技術應用于鐵路勘察設計的關鍵。
結合鐵路勘察設計特點和工程應用實踐,一方面將機載激光雷達技術成果進行加工,提供滿足專業應用的專題成果,另一方面,改進專業設計勘察設計流程,提出新的設計理念,以便更加有效地利用海量的基礎信息,提高設計質量和設計效率。
利用機載激光雷達技術提供的高精度、高分辨率數字地面模型和正射影像圖,結合鐵路專業設計要求,主要生產以下幾種產品(見圖4):
1.工點地形圖。它是針對鐵路設計的控制工點,在施工圖階段做的更加詳細的勘測工作,以保證設計資料的精度和準確性。如:橋址地形、隧道進出口等;
2.斷面圖。主要包括縱斷面和橫斷面,一般它們的精度高于地形圖的精度。主要用于保證設計線路的平順性和計算工程數量的準確性;
3.數字正射影像地形圖。這是線劃圖的替代產品,通過將正射影像圖疊加等高線、專業調查的地質界線、自然保護區等矢量信息,而形成的一種地形圖,它的信息量更加豐富,更加直觀;
4.專項測繪。針對特殊的專業需求而進行的詳細勘測工作。如:水文斷面、涵軸測量、電線垂度等;
5.工程中的土石方自動計算、坡度、坡向的計算等;
6.快速構建三維虛擬場景,城市建模等。
此外,還可利用高分辨率的影像進行專業調查、地質判視等,便于指導外業工作,提高外業勘測的針對性和合理性。
四、技術、經濟效益和推廣應用前景
(一)機載激光雷達測量技術與常規航測方法的經濟比較
1.兩種技術手段外業控制測量的比較。LIDAR所需的外業控制點與常規航測外控的比較,以II級地形1:2000航測地形圖測繪(常規航測單航帶100km)為例。
(1)首級平面和高程控制網工作內容和數量是基本相同的。
(2)LIDAR系統要求每5-7km測量一個平面和高程控制點,每30km測量一處高程校正區,這樣100km線路需要布設平高控制點17個,高程校正區3個。而常規航測方法,采用150mm焦距的航攝儀拍攝,需要75個平高控制點;采用210mm焦距的航攝儀拍攝,需要150個平高控制點。
(3)LIDAR系統不因地形等級的變化而改變外業平高控制點的數量(適當的寬度,如不大于10km)。而常規航測方法會隨著寬度的增加而成倍增加外控點的數量。
2.橫斷面切繪的經濟比較。以張唐鐵路定測為例,相對于采用Lidar技術平均1000-1200個橫斷面/人天的工作效率,常規航測方法每人每天只能切繪300-400個橫斷面,可見工作效率提高了3-4倍,對企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3.地形圖制作的經濟比較。以II級地形1:2000地形圖測繪為例。
因為LIDAR具有高效生成DEM的優勢,所以在生成等高線、高程點等具有高程信息的地形信息時具有更高的效率,在這個方面,采用Lidar技術平均效率為12-15平方公里/(人.天),常規航測方法每人每天只能測繪2-3平方公里;
航測方法在立體模型下獲取(除等高線、高程點之外)矢量信息具有更大的優勢,而LIDAR則因其自身離散性獲取能力比較弱,適合于小面積的(除等高線、高程點之外)矢量信息獲取。
(二)成功案例及分析
經過試驗與實踐,LiDAR技術已成功用于多個鐵路項目的勘測設計項目,減少了內業制圖的壓力,縮短了項目工期,在鐵路各專業使用中反映良好,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以某工程為例,泛亞鐵路某段全長257Km,由于距離遙遠,地處國外,而且鐵路過境區域存在大量地雷區域,給外業工作帶來極大不便??紤]到地理因素和方案局部變動的因素,項目在實際操作中拋棄傳統外業測量加航測制圖的作業方式,直接采用機載激光雷達系統,一次性獲取鐵路過境區域長257km,寬4km的雷達點云數據和數碼影像數據,利用該數據圓滿完成了無外業控制測量情形的1:10000和1:2000的地形圖成圖任務,不僅避免了人力物力消耗和地雷區作業的危險性,而且在內業成圖中,大膽使用數字正射影像地形圖代替傳統的DLG,取得了制作者和使用者均滿意的雙贏局面。
(三)推廣應用前景
機載激光雷達測量技術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作為一種新技術,還有許多發展空間,特別是在數據處理算法以及軟件和系統的開發等方面。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其應用領域將越來越廣,特別是隨著激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將促進機載激光雷達技術的革新。在鐵三院于2009年率先在國內將機載激光雷達技術應用于鐵路勘察設計并取得巨大成功后,今年鐵一院、鐵二院、鐵四院都陸續定購了機載激光雷達并加大了人力投入,可見由于其精度高、成本低、周期短等特點在鐵路行業已經被廣泛關注。鐵路行業之外,水利、公路、電力、農林等行業也在積極開展相關的研究和應用。
參考文獻:
[1]孟憲軍.鐵路勘察設計虛擬現實技術的研究[J].高速鐵路精密測量理論及測繪新技術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王長進.基于機載激光雷達的鐵路勘測技術研究[J].高速鐵路精密測量理論及測繪新技術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高文峰,王長進.鐵路勘測中使用機載激光雷達測繪橫斷面相關問題的探討[J].鐵路航測,2010
[4]高文峰,王長進.GPS基站布設對機載激光雷達精度影響的研究[J].高速鐵路精密測量理論及測繪新技術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5]徐祖艦.機載激光雷達測量技術及工程應用實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篇6
1 GPS在軍事中的應用
1.1 GPS導彈定位導航系統
隨著各lunwen. 1KEJI AN. 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寫作論文和發表服務,歡迎您的光臨國軍事化力量的不斷加強,GPS被廣泛應用到陸地、航海、航空的導彈定位導航系統中。GPS和電子地圖相結合可以規劃行駛線路、估算行駛時間、顯示移動的平臺航跡,提高部隊的反應能力和作戰能力。GPS的定位導航作用和短報文數字通信功能相結合,可以將作戰目標的位置信息等傳送到指揮所,可以通過計算機屏幕顯示作戰目標的動態,指揮所可以監控各個作戰平臺。GPS可以實現單兵作戰,為單兵提供時間信息和位置信息,同時將單兵的位置信息及時傳送到指揮所,使單兵和指揮所之間及時傳送指令,提高單兵的應變能力和作戰能力。圖一為戰斧Block3型巡航導彈示意圖1。
1.2 提高制導和命中率精度
GPS可以提高制導導彈、空地導彈、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等各種打擊武器的制導精度和命中率精度。GPS為各種武器導航后的命中精度比導航前提高2倍,彈頭TNT當量提高8倍。近年來,GPS成為各種武裝力量的倍增器和支撐系統。海陸空巡航導彈、導彈導航和作戰平臺都開始裝備GPS/INS或GPS導航系統,提高命中精度和制導精度,改變傳統的作戰方式。
1.3 星載GPS技術
由于太陽輻射壓攝動和大氣阻力較難模擬,用于海洋測高、氣象和遙感的低軌道衛星很難用動力法確定衛星軌道。隨著衛星高度的不斷降低,地面跟蹤技術的動力法如多普勒、雷達、激光等,對衛星的定軌誤差不斷增大,定軌誤差甚至達到幾十米、百米,誤差較大的定軌不能滿足高精度應用對衛星軌道的要求。地球觀測系列衛星EOS-A和EOS-B、地面高度為250~300 km的航天飛機、國外TOPEX衛星等都采用星載GPS技術,GPS可以不受太陽輻射壓和大氣阻力的影響,實現精密衛星定軌。
2 GPS在海陸空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GPS可以實現三維導航,步行者、陸地車輛、輪船和飛機等都可以采用GPS進行導航,汽車導航系統包括車速傳感器、CD-ROM驅動器、自律導航、GPS導航、LCD顯示器、微處理機和陀螺傳感器構成。出租車、物流配送車等可以通過GPS技術與計算機車輛管理信息系統、無線電通信網絡和電子地圖等有機結合,實現交通管理和車輛跟蹤等功能,使出租車、物流配送車等在城市各個地點合理分布,更好的滿足城市居民的乘車需要,減少能源損耗,節約時間和成本。大部分城市都運用GPS技術建立交通數字化電臺,及時lunwen. 1KEJI AN. 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寫作論文和發表服務,歡迎您的光臨城市交通擁堵信息,為駕駛員選擇路徑提供方便,實現自主定位導航。利用GPS技術對海上的船只進行高精度、連續的實時定位,有助于船舶按規定航線航行,避免發生船舶碰撞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提高航行安全性。
3 GPS在大地測量中的應用
大地控制網包括高程控制網和水平控制網。高程控制網是對高程的基本控制,用水準測量建立,結合重力測量和天文測量,推算出各個地點的高程,水平控制網是對水平位置的基本控制,用導線測量和三角測量建立,結合天文測量、重力測量和高程測量,推算出各個地點的大地坐標。通過高程控制網和水平控制網建立坐標參考體系,定量描述地球各個物體的位置,便于測繪工作順利進行。
我國運用GPS技術建立了國家高精度GPS A級網和GPS B級網。國家總參測繪局運用GPS技術在全國布測高精度GPS網、高精度GPS測量控制網、區域性的地殼形變監測網和中國地殼形變監測網等[1]。
4 GPS在測繪技術中的應用
GPS技術主要應用于測繪工程中流動站接收機、數據鏈和基準站接收機三個方面,在測繪工程已知極點中安裝GPS接收機,將基準站看成高等極點,通過GPS接收機觀測可見范圍中的衛星,將觀測數據通過無線電形式傳送給流動站GPS接收機,根據定位原理計算GPS流動站的三維坐標。
4.1 GPS像控點測量
航空攝影測量工作中需要對像控點進行測量,傳統的測量方法是通過設置導線測量平高點,采用GPS技術進行像控點測量可以提高作業效率,縮短測量時間。GPS像控點測量需要在測量范圍內設置高等級基準站,然后在流動站測量各個像控點的高程及平面坐標。GPS像控點測量的作業時間在2天之內,大大縮短了傳統測量時間,測量效率也比傳統測量方式提高了3倍,還能達到像片定向要求的精度。
4.2 GPS道路中線放樣
GPS可以應用到城市中道路中線放樣工作中,實現一人完成放樣工作,提高中線放樣工作的工作效率。將城市道路中的曲線轉角、半徑、線路起點坐標和終點坐標等各項參數輸入到GPS外業控制器,可以根據坐標進行放樣,也可以根據樁號進行放樣。放樣工作屏幕上可以顯示偏移量和偏移坐標,可以進行各個方向的移動,減小誤差,使誤差控制在設定量之內。
4.3 GPS控制測量
傳統的測繪是由導線控制測量,隨著城市中規劃區和建成區的不斷擴大,測繪工作量越來越大,傳統的測繪工作速度越來越慢,測量精度較不均勻、較不準確。GPS測量方法可以做到點間通視,可以有效的控制測量,提高測量工作效率,使測量結果更精確[2]。
4.4 GPS用地測量
GPS技術可以廣泛應用于地勘測定界測量、管線測量、水域測量、房產測量和地形測量工作中。GPS技術可以lunwen. 1KEJI AN. 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寫作論文和發表服務,歡迎您的光臨對界址點的位置坐標進行實時測定,測量土地的使用范圍。GPS技術可以用于測量用地分類和面積,對用地進行土地分析和權屬實時界限測量,極大的提高用地測量工作的效率和測量精度。在地形、水域的測量中,GPS技術可以自動導航,實時、精確的測量三維坐標[3]。
5 結語
隨著GPS技術的不斷改革和發展,全球已經建立了四大導航系統,分別是美國全球定位系統、俄羅斯“格洛佩斯”系 統、歐洲“伽利略”系統和中國“北斗”系統。如今在測繪工程、交通、農業、郵遞業和漁業等行業,處處可見GPS技術的身影,GPS已經應用到國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由于測量時間短、定位精度高、操作簡單、全天候觀測、無需通視等諸多優點,GPS更是作為一種高新技術國際性產業朝著多領域、多模式、多用途、多機型全面發展,相信在未來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產生活中,GPS能更好的提高生產經營效率和人們生活質量,促進社會經濟發展[4]。
篇7
摘要:以我國1999~2009年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為研究樣本,從論文選題、研究對象、研究方法、論文研究成果的應用價值等方面進行分析,總結我國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特點和變化趨勢。結果顯示: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碩士學位論文選題應用基礎性研究較多,純基礎研究和開發性研究相對較少,選題創新性不夠,出現選題重復和與運動實踐脫節的現象;論文的研究對象,大多以動物為主,而以人體的相對較少;論文研究方法以實驗法和定量分析法為主;論文研究成果應用于競技體育領域相對較多,應用于大眾運動健身及學校體育的相對較少。
關鍵詞:體育文獻計量;運動人體科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中國
中圖分類號:G8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116(2010)11-0111-04
Analysis of these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between 1999 and 2009 in China
LIN Hua,XIA Xue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 By basing their research specimens on these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between 1999 and 2009 in China,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se theses in terms of thesis topic selection, thesis research subjects, thesis research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s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ing trend of these these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recruit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studying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selection of thesis topic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there were more fundamental application researches than pure fundamental researches and developing researches, and there were signs of inadequate novelty of topic selection, repeated topic selection, and deviation of topic selection from sports practice; the thesis research subjects are mainly animals, seldom the human body; the thesis research methods were mainly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more thes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were applied to the competitive sport area than to mass sports fitness and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sports bibliometrics;human movement science;thesi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China
學位論文在某種程度上能夠集中反映某個領域的熱點問題和研究現狀,是衡量研究生學習、科研能力和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本文以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為研究對象,以中國知網“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為檢索數據源,檢索項為學科專業名稱,檢索詞為運動人體科學,檢索范圍從1999~2010年,匹配條件為精確,截止2010年5月12日,由此獲得963個檢索結果,其中通過篩選剔除與本研究不相關的學位論文35篇,最后將928篇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全日制碩士畢業學位論文作為本文研究對象。
運動人體科學是體育科學研究內容的一部分,是研究人體從事體育活動過程中人體變化規律的科學,包括運動生理學、運動醫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心理學等,基本屬于自然科學的研究范疇[1]。根據體育科研成果的性質可將體育科學研究分為基礎性研究、應用性研究和開發性研究3類[2]。其中基礎性研究又可分為純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兩類,而應用性研究和開發性研究又常被歸為一類,以“應用研究”統稱[3]。
1碩士學位論文選題
選題是科學研究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英國著名科學家貝爾納[4]曾指出:“課題的形成和選擇,無論作為外部的經濟技術要求,或作為科學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復雜的一個階段。一般來說,提出課題比解決問題更困難?!币虼?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2002年以前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大多是以生物學傳統的動物實驗、生理生化指標測定、技術動作分析等微觀實驗研究為主,而近些年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逐漸采用一些新技術手段,如蛋白質組技術、基因芯片技術、激光共聚焦技術等,在運動性心臟、骨骼肌以及運動性疲勞方面的研究也有所突破,從傳統的生物學研究向多層次、全方位開展跨學科研究,以系統整體觀點來綜合宏觀和微觀研究,依托基礎性研究突出應用研究。
由表1可以看出,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應用基礎性研究論文有509篇,占54.85%,應用性研究論文次之,有327篇,占總數的35.24%,而開發性研究和純基礎性研究論文數僅占8.19%和1.72%。
結果顯示,純基礎性研究和開發性研究選題較少,雖說運動人體科學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具有應用基礎性研究課題的屬性,但其本身還是存在著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的內在結構,只有各研究類型均衡發展,才能夠有效促進整個學科研究的進步。因此,在研究生學位論文這個特殊科研群體中,應特別注重科學研究的均衡發展。
從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分析來看,研究內容豐富,選題方向多樣,能夠體現當前運動人體科學研究領域的新熱點、新問題。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醫學、體育保健學等傳統研究方向的研究內容不斷深化的同時,一些新型的研究方向也逐漸呈現在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中,如低氧訓練的生物學基礎、高原訓練和運動員機能監控、人體功效學、生物力學研究及運動器材研發、體育工程學等。
2002年以前運動人體科學碩士學位論文研究集中,在骨骼肌生理、心血管機能、疲勞與恢復、營養、激素及內分泌、機能評定、免疫等方面,研究高原訓練、代謝方面的論文分別有7篇和6篇[5],而現在碩士學位論文研究高原訓練和代謝的增加到37篇和96篇。如今運動人體科學碩士學位論文在傳統研究領域更加深入,同時還有些新的研究內容不斷增加,如基因多態性與運動能力的關聯性研究、納米技術、蛋白質組學技術、中醫保健以及運動人體科學網絡教學平臺的建立等。不過,近年一些研究如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謝組學方法、自由基生物學等生物工程技術已應用于運動人體中,但碩士學位論文中還甚少涉及。
運動人體科學是體育教育訓練學和民族傳統體育學的基礎[6]。交叉和綜合選題成為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中的普遍現象,不僅涉及到同級學科不同方向之間的交叉選題,還涉及到同級學科之間和跨學科之間的交叉選題,使研究課題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因此,運動人體科學研究生在進行論文選題時要拓寬研究視野,突破思維局限,敢于創新呈現更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2碩士學位論文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是科研論文根據研究目的所選擇和組成的客體,本文通過對928篇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梳理,發現以動物模型為研究對象的有409篇,占44.07%;以運動員為研究對象208篇,占22.41%;以軍人、老年人、患病者等為研究對象的有104篇,占總數11.21%;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的有93篇,占10.02%;以少年兒童為研究對象有67篇,僅占總數的7.22%。
由此可見,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碩士學位論文以動物模型為研究對象最多,而以人體為研究對象的論文,選擇的群體相對廣泛,選擇研究對象最多的是運動員,其次是大學生,少年兒童相對較少。
3碩士學位論文研究方法
一門科學的發展依賴于研究方法手段,而研究方法的發展有利于該科學的發展,運動人體科學是體育科學中一門重要的基礎性學科,它的發展直接影響著體育科學研究的進程,作為體育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的發展同研究方法手段發展也是分不開的[7]。從本文分析的碩士學位論文看,大部分論文能夠從多層次、多角度、多學科的范圍研究問題,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資料法、調查法、實驗法、訪談法、測量法等,采用最多的是實驗法,這也符合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研究特點。而與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學位論文多采用文獻資料法,調查法等[8]不同的是運動人體科學論文的研究習慣以實驗為基礎,以客觀量化的數理統計為依據,以觀察法、訪談法、文獻資料法為輔助研究手段進行多種方法綜合運用的研究。
從質與量的角度可將研究方法分為比較、歸納、分類等的定性分析法,數理統計的定量分析法及運用數理統計而仍以定性方法研究的半定量分析法。在本研究中發現,運用定量分析法研究的學位論文占總數的63.79%,定性分析法研究占13.69%,半定量分析法研究占22.52%。其中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物化學、體育測量與評價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法的分別占82.27%、80.53%、70.15%。結果充分體現研究論文多以定量數據分析為主。
4碩士學位論文的應用價值
動物實驗在生命科學、醫學等研究中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巨大作用,也成為生物學、醫學的一門主要研究方法,是探討生命奧秘、人類疾病機制及治療等不可缺少的手段。運動人體科學與生物學、醫學一樣,同屬于自然科學的分支學科。單從研究對象選擇可以看出,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多以動物實驗為主,大多數運動機制是在動物實驗中實現的。近年來,隨著基因技術的日益發展,各種基因表達形式也逐漸成為運動人體科學研究的熱點。
研究動物的優點在于動物具有廣泛的遺傳基礎,個體差異較大,在模擬人體運動的某些研究中是比較有用的,其實驗結果也帶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尤其在選擇一些誘發性動物模型時,能夠在短期內復制出大量模型,并能嚴格控制各種條件,使復制出的模型運用于不同研究目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能正確的掌握和運用動物實驗方法,可使實驗者節省人力、物力和時間,同時還能獲得可靠的實驗結果,減少研究的盲目性。但動物實驗同時存在著很多缺陷。運動人體科學畢竟是要研究人運動的一些機能機制,動物的發生發展過程、運動特征及環境與所效仿的人類運動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在體育領域中,從實用價值角度看,人體實驗的研究更能直接說明問題。
縱觀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發展,根據科學研究的目的、任務和需要,運動人體科學碩士學位論文研究成果應多從研究人類運動的角度出發,將基礎理論研究合理運用到運動實踐中。
除了以動物模型為實驗對象外的519篇論文中,研究成果與競技體育有關的論文230篇,其中基礎性研究63篇,應用性研究119篇,開發性研究48篇,主要研究運動員身體機能評定與訓練監控,運動員身體恢復的手段和方法、新技術、特殊儀器應用于運動員訓練等。如低氧訓練是當前運動訓練研究的熱點之一,在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中有40篇論文與低氧訓練的機制及應用有關。
從多維角度思考,研究成果的“社會化”既是滿足社會需要的程度,也是衡量體育科學研究社會價值的最好尺度[9],在運動人體科學領域,除服務于競技體育研究范圍外,在全民健身范圍內,人類健康與健身運動領域也應得到重視,大眾體育的發展,必將接受運動人體科學理論的指導,并將體育納入“一級預防”的“預防醫學”框架之中。在我國推出《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建立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的身體素質[10]。在運動人體科學碩士學位論文中與群眾體育有關的研究有115篇,占總數的22.16%,主要研究包括不同運動方式對人體身體形態、機能及身體素質的研究,各種力學負荷對人體運動功能的影響,慢性病患者的運動健身指導方案,“現代文明病”的根治及抗衰老與體育運動保健的研究,人體體質健康狀況及因素分析,不同人群運動健身的特點與方法,運動與營養膳食處方的指導等。
近年來我國的肥胖癥患病率呈上升趨勢,肥胖少年的增長比例更大,成為兒童時期一個重要的健康問題,兒童單純性肥胖可作為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等誘發因素之一。學校體育也成為現在體育科學研究的領域之一。學位論文的研究涉及到學校體育的有174篇,其中包括對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狀況、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狀況、不同運動對學生生理機能評定、體育院校學生專項教學訓練素質等。
5小結
運動人體科學是一門綜合應用性很強的學科,通過對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分析,發現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研究生論文選題多以應用基礎研究為主,純基礎研究及開發性研究比例相對較少,選題方向不均衡,但隨著體育科學研究領域研究內容日益發展,創新性研究課題也將成為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的必然趨勢。
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對象大多以動物模型為主導,繼承自然科學研究傳統的研究模式,但為了能更好在體育運動領域發揮運動人體科學研究的作用,直接采用人體實驗將是運動人體科學應用于運動實踐的突破點。在設計實驗,采取合適的研究對象是科研論文成敗的關鍵,在碩士論文研究中應重點考慮如何將人體實驗與動物實驗的優勢相結合。
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研究方法,還是以傳統的實驗研究與定量分析法為主流驗證結論,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多元綜合方法應用將在今后運動人體領域科學研究穩步發展,移植更新更有效的研究方法必將成為體育領域科學研究的重點。
從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整體分析來看,其學位論文的研究成果應用價值更多的還是局限在競技體育范圍內,應用于大眾運動健身以及學校體育領域相對較少。
參考文獻:
[1]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 2006-2007體育科學學科發展報告[R].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2] 黃漢升. 體育科學研究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王瑞元,周越. 體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關系:現狀與展望[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11):1441-1445.
[4] 貝爾納J D. 科學研究的戰略[G]//科學學譯文集. 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
[5] 張瑞華,朱晗,張哲,等. 對我國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研究生論文選題的分析[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9):1232-1234.
[6] 張雪霞. 從學位論文選題的跨學科現象看研究生的培養模式[J]. 體育學刊,2006,13(1):88-91.
[7] 黃翠,藏威,李國金,等. 運動人體科學研究方法的現狀及展望[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13(7):1367-1370.
[8] 方千華,黃漢升. 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生學位論文研究方法的調查與分析[J]. 體育學刊,2007,14(2):127-130.
篇8
【關鍵字】傳感器;內容編寫;輔助教材結構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08)13―0077―01
一 輔助教材編寫的背景
《傳感器》課程是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以及電子信息類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它涉及多學科的知識,是一門內容繁雜的交叉學科。我校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的性質是一門以電子測控技術、智能儀器技術和自動測試技術為技術基礎,以計算機及電子信息技術為工具的高新技術學科。由于專業課程設置,學生學習電子技術及電子測量相關的課程較多,因此在傳感器的授課中對檢測不必過多講解,而本專業學生缺少機械、儀器設計及工程力學方面的知識,也就是說在傳感器應用和設計方面的基礎知識欠缺,這樣就導致在《傳感器》教材的選擇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幾年來,本專業一直使用的教材是強錫富教授主編的《傳感器》,學生反映在傳感器的設計和應用方面理解比較困難,究其原因是學生缺乏機械原理、精密儀器、工程力學方面知識。對比各種教材,不太切合我校測控專業的實際,因此根據專業特色,主要參考強錫富教授主編的《傳感器》一書,結合本專業的課程設置制作課件,編寫多媒體輔助教材,并將多媒體輔助教材提供給學生,進而改善了教學效果。
二 輔助教材編寫的特色
1 內容簡單明白。通過知識的提煉,輔助教材具有言簡意賅,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一目了然的效果。輔助教材對內容的提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合理的內容結構有助于學生對傳感器知識的系統掌握,每章內容從五個方面介紹:基本效應、基本結構、基本電路、基本特性、基本應用。傳感器的基本物理效應、基本結構及基本電路是反映事物本質的理性知識,是本課程的講授重點。而基本特性及基本應用則是寓于理性知識的反映事物表面現象的感性知識,其準確性及唯一性都欠佳,而且易學易忘,因而不能教授過多,但考慮到這兩方面內容在教學中是相輔相成的,因此輔助教材對后者也有相當篇幅的闡述。以半導體氣體傳感器為例,對此進行說明,具體內容見表1。
其次,教學難點實例引入,以諧振式傳感器原理介紹為例。對于諧振式傳感器,輔助教材此部分主要以單自由度二階振動系統為例,通過分析受迫振動和阻尼振動得出系統振動頻率的表達式,然后介紹分類、測量電路及應用。這種對于較難章節原理深入淺出的講解方法,有利于學生的理解。
2 原理知識與實際應用的結合。傳感器原理方面的知識大部分在相關課程如大學物理、模擬電路等課程已學過,如果在課堂上重新敘述原理,學生會感到沒有興趣,輔助教材中,講解原理的重點是啟迪學生如何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如電容式傳感器,輔助教材先舉例說明實際的應用,然后讓學生分析原理,通過不同問題的回答,讓學生自己分析出其分類、缺點及解決方法。這種講解方式即消除了講解原理知識的枯燥,又增加了學生對實際問題的思考。另一方面,用簡圖和實際裝配圖結合的方式介紹傳感器的應用,簡圖講解傳感器應用的測量原理,裝配圖介紹傳感器的實際應用方法,這樣即增加對傳感器的理性認識,又增加對傳感器的感性認識。
3 基礎與現代的結合。為了使學生了解當代傳感器的新技術,增長知識,以利于學生創新思維和研發能力的提高,在輔助教材中加入了新型傳感器。對新型傳感器及傳感器最新動態的介紹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集成傳感器的應用,如在介紹熱式傳感器的應用時,介紹數字溫度傳感器DS18B20與模擬溫濕傳感器HSM-20R的應用;(2)敏感器件和測量電路結合起來的新技術,如在介紹熱電偶冷端溫度補償時,介紹MAXIM公司近期推出的數字輸出K型熱電偶信號處理集成芯片MAX6675的特點及應用;(3)常見傳感器目前的近況,如電容傳感器中的觸覺傳感器等。
4 課后設計題的設置,擴充了學生傳感器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創新和設計能力。輔助教材每章設置一兩個應用性設計題和思考題,學生以小論文的形式完成設計性習題。如應變片傳感器章節布置電子稱的設計、光電傳感器章節布置太陽灶陽光跟蹤系統的設計、超聲波傳感器章節布置水泵流量測量儀設計等。學生要完成這些題目,需要查閱相關資料,結合電子測量、智能儀器、測控電路等相關專業知識完成,提高了學生工程設計的能力和專業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
三 總結與展望
輔助教材針對本專業的特色和課程設置,積累授課教師多年的授課和科研經驗編寫而成。此輔助教材已經使用兩年,通過使用第一年學生的調查,大部分同學反映簡單明白,改善了學習效果,少部分學生反映輔助教材內容不夠深和廣,因此輔助教材在第二年加入思考題和小型設計題進行完善,通過這一環節,解決課時少和知識面廣之間的矛盾。通過調查,大部分學生反映輔助教材簡潔清楚,提高了學習效率。但是由于設計題是課后習題,學生重視程度不一,做的結果差別很大,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完成質量,這方面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不斷改進。
《傳感器》課程是在大四第一學期進行,這階段的學生由于就業壓力,對課堂內容往往不夠重視,因此課堂的質量和效率是吸引學生的關鍵。自從采用將輔助教材發到學生的手中和多媒體教學結合的方法,課堂氣氛活躍,通過課后設計題的完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了專業知識,擴展了學生的視野和增強了自信心,可謂一種成功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篇9
論文摘要:區域創新網絡環境與建設水平對提升中小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有重要作用。為此,以山東省400家中小型科技企業為樣本,進行問卷調研,分析區域創新網絡與技術創新的6個關鍵要素:創新體系與技術來源、創新技術水平、創新資金實力、研發人才基礎、創新產品收益之間的關系。檢驗結果表明,技術擴散開放程度變量對技術創新能力有顯著的負效應,而其余的區域創新網絡變量對技術創新能力有顯著的正效應。
技術創新不是一項孤立的活動,而是人、能力、過程、組織等要素的再組合,它是中小型科技企業的生命線。與大企業相比,通常中小型科技企業更具創新性,但由于規模小、資源少等缺陷使其在創新方面處于劣勢。但隨著科技發展和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加快,對技術創新的速度和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相應的風險與投入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技術創新超越企業邊界,獲取資源和分散風險。國內外實踐表明,區域創新網絡是推動中小型科技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為此,通過選擇山東省的中小型科技企業為樣本,實證檢驗區域創新網絡與中小型科技企業技術創新的關系,測度區域創新網絡要素對中小型科技企業技術創新的效用系數,分析如何構建和完善區域創新網絡,從而探索促進中小型科技企業技術創新的區域創新網絡環境構建途徑。
1理論基礎
區域創新網絡指同一產業或相關產業內企業和企業之間以及企業和當地科研院所、中介機構以及地方政府等公共組織之間的合作而結成的具有資源配置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結構系統。隨著競爭格局的全球化,創新成為世界競爭的主導,各國政府開始致力于為增強競爭優勢而努力創造良好的區域創新環境。這也引起了學者對技術創新深人研究的興趣,并逐步重視研究區域創新網絡對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影響。國外學者代表性觀點有,Hippel(1988)實證研究表明,產業價值鏈上的每個環節都可能成為創新源,企業之問的長期密切合作必然會促進創新能力的提升;Keeble(1999)等人對劍橋地區實證研究發現區際和國際網絡在當地高科技企業的外部創新資源投入、合作研發和科技人才三方面起著非常重要作用;Cooke(2000)”研究指出,區域創新網絡推動區域內企業創新績效的不斷提高。我國學者蓋文啟等(1999)指出,只有積極構建區域創新網絡,實現區內各行為主體的密切合作和知識的增值創新,才能提高中小企業創新能力;關士續(2002)針對硅谷的實例,闡明了區域創新網絡在高技術產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從新的角度詮釋了技術創新。以上分析表明,區域創新網絡的建立和完善為企業創新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有助于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在對區域創新網絡與企業技術創新研究中,很少有針對中小型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研究。本文以中小型科技企業為研究對象,運用統計分析方法,從細化維度來分析區域創新網絡與中小型科技企業技術創新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
2樣本特征
選取山東省的中小型科技企業進行問卷調研,大樣本調研前,隨機抽取中國濟南留學歸國人員創業園的10家中小型科技企業進行預調研,根據預調研結果對問卷進行修正。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148份,回收率達37%。對回收的問卷按一定標準進行了篩選,剔除無效問卷后,獲得有效問卷136份,有效率達91%。樣本涉及電子信息(29家)、先進技術制造(29家)、生物工程和新醫藥(13家)、新材料應用(10家)、現代農業(6家)、新能源高效節能(14家)、環境保護(16家)、其它(高新技術改造的傳統產業19家)等高新技術行業;包括中型企業67家,小型企業69家;國家級技術水平企業29家,省部級技術水平企業39家,地市級技術水平企業47家,其它技術水平企業21家;國有或集體企業19家,民營企業101家,外資或獨資企業13家,其他性質企業3家;創辦期企業l6家,成長期企業7l家,成熟期企業29家,衰退期企業9家,二次創業期企業11家;技術密集型企業103家,勞動密集型企業21家,其他產業類型I2家,如表1所示。
3變量測量
本文旨在分析區域創新網絡對中小型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需要對技術創新能力、區域創新網絡進行測量。首先,依據半結構化訪談以及參考相關文獻,選取測量指標。然后,以山東省中小型科技企業為樣本,運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因子分析和多題項測量指標的信度與效度檢驗,分別建立區域創新網絡、技術創新能力的觀測指標體系。
3.1區域創新網絡測量
區域創新網絡量表根據半結構化訪談內容和相關的研究文獻兒IS],經過編制、測試和修訂而成。包括與高??蒲性核暮献鞒潭?Q11)、區域人員或科技人才的流動程度(Q12)、區域技術交流及中介等組織程度(Q13)、區域相關企業的合作程度(Q14)、技術擴散開放程度(Q15)、公共數據庫建設水平(Q16)6個變量。量表中的所有項目采用1~5級Likert量表評價,依次表示程度由低到高。通過運用SPSS16.0統計分析軟件中的信度和效度檢驗方法,對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表明,僅=0.8,說明量表一致性較好。KMO=0.8,Batelett球體檢驗表明x統計值的顯著性概率是0.000,說明數據具有相關性,適合進行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果表明,總方差的貢獻率75.719%,較好地解釋了區域創新網絡的發展狀況,如表2。
3.2技術創新能力測量
技術創新能力的量表構建根據半結構化訪談內容和相關的研究文獻’,經過編制、測試和修訂而成。包括企業知識管理體系建設、知識產權的自主性、企業主要技術來源等l4個測量指標,涉及創新體系與技術來源(Tl1)、創新技術水平(T12)、創新資金實力(T13)、創新人才基礎(T14)和創新產品收益(T15)5個關鍵變量。
通過運用SPSS16.0統計分析軟件中的信度和效度檢驗方法,對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表明,Ot=0.7,說明量表一致性較好。KMO=0.6,Batelett球體檢驗顯著性水平為0.000,說明數據具有相關性,適合進行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果表明,14個觀測指標很好的聚合為5個因子,根據不同指標問的涵義,分別命名為創新體系與技術來源、創新資金實力、創新人才基礎、創新技術水平和創新產品收益,見表3。
4數據分析
為檢驗區域創新網絡對中小型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分別以技術創新能力的5個關鍵維度:創新體系與技術來源、創新技術水平、創新資金實力、創新人才基礎和創新產品收益為被解釋變量;以區域創新網絡的6個因子:高??蒲性核暮献鞒潭?、區域人員或科技人才的流動程度、區域技術交流及中介等組織程度、區域相關企業的合作程度、技術擴散開放程度、公共數據庫建設水平為解釋變量,建立多元回歸模型進行檢驗,具體統計結果如表4所示。
檢驗結果表明:第一,中小型科技企業與高??蒲性核夹g合作程度、區域技術交流以及中介等組織的完善程度、公共數據庫建設的完善情況等3個因子與中小型科技企業的創新體系與技術來源顯著正相關,表明企業與高??蒲性核暮献麝P系越密切,區域內中介組織、公共數據庫建設越完善,越有利于中小型科技企業技術創新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從而保障保持核心技術的先進性;第二,區域人員或科技人才的流動程度與創新技術水平顯著正相關,而技術擴散開放程度與創新技術水平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表明區域內適度的人才流動有助于創新技術水平的提升,區域內技術擴散程度越低越不利于中小型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水平提升;第三,區域技術交流以及中介等組織的完善程度、技術擴散開放程度的完善情況與中小型科技企業的創新人才基礎顯著正相關,表明完善的區域技術交流及中介服務、適度的技術擴散有助于改善中小型科技企業的創新人才基礎;第四,區域人員或科技人才的流動程度、區域相關企業的合作程度、公共數據庫建設程度與中小型科技企業的創新產品收益顯著正相關,表明適度的人才流動、企業之間密切合作以及完善的信息平臺支持有助于提升中小型科技企業技術市場化能力。
5結論與建議
前述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區域創新網絡對中小型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有顯著的影響,但不同區域創新網絡要素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存在差異。首先,依據實證結果歸納結論。然后,根據實證結論提出完善建議。
5.1主要結論
從前述實證分析結果,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多元回歸分析中,區域技術交流、技術擴散開放程度變量對中小型科技企業創新技術水平有顯著影響,而樣本描述性統計表明,7l%的被調查企業認為區域技術交流水平較低,溢出效應弱。Causmano(2000)…所提出的技術外部性導致的知識溢出是有成本的,企業對知識溢出的利用取決于自身吸收能力,而吸收能力和企業知識存量和研發投入正相關。因此,提高技術創新能力:一方面,要加強區域內技術交流和技術擴散水平,提供外部條件;另一方面,中小型科技企業要重視自身知識儲備和對研發的投入力度。
(2)適度的區域人員或科技人才流動,不僅有助于提升中小型科技企業的創新技術水平,而且對創新成果的市場化也有顯著的作用。根據對樣本的統計結果,有63%的被調查企業認為區域內人才流動不合理。因此,通過優化區域創新網絡內的科技人才培養和流動機制,有助于為中小型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增添活力,解決創新人才短缺的“瓶頸”,提高人才聘用的靈活性,提高技術創新成果的市場化水平。
(3)中小型科技企業與高??蒲性核暮献鞒潭?、區域內中介的完善程度是對中小型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體系有顯著的影響。根據樣本統計結果,45%的被調查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較常合作,而僅有29%的企業認為區域中介較完善。Conway(1998)等指出技術創新不是單個創意的結果,這意味著技術創新通常產生于眾多主體參與和網絡關系復雜的組合。因此,完善中小型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體系,一要依托大學或科研機構建立區域創新網絡;二要注重中介組織完善,為創新成果轉化提供平臺。
(4)區域人員或科技人才的流動、區域相關企業合作對中小型科技企業技術創新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創新產品收益有顯著影響。這證實了Capello(1999)”所說的集群學習的實現途徑包括企業問的結網和互動、人才在當地企業問的流動,而集群學習有助于提升小企業的創新績效。公共數據庫建設也對創新產品收益有顯著正效應,這需要政府發揮作用,增加和引導對對數據庫建設投資,為中小型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必要的信息資源平臺。
總體來看,區域創新網絡對創新技術水平、創新成果轉化、創新人才基礎、創新產品收益以及創新體系建設表現出了明顯的作用效應,但同時發現區域創新網絡與創新資金實力沒有顯著作用,這可能是與區域創新網絡量表中的具體測量指標選取有關,二者的相關性尚需進一步的細化研究。
5.2優化區域創新網絡的建議
根據上述實證分析結論,針對優化創新環境,提升中小型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的目標,對區域創新網絡的優化和完善提出如下建議:.
(1)強化政府的功能,培育良好的區域創新環境。區域創新網絡的形成,政府起著積極地作用,主要包括加強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投資等。國外的實踐經驗表明,當區域創新網絡圍繞科研院所或大學集中地時發展最有效。因此,政府在區域創新網絡的發展中,首先要投資建設優良的區域交通運輸系統、網絡通訊系統等與科技企業發展有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并加大對培養人才、生產創新技術的院校和科研機構的投入,為中小型科技企業發展提供所需要的高級專門人才和必要的技術支持。其次,制定一系列綜合配套的支持政策,為中小型科技企業創新提供優惠條件,并對重大技術創新實施獎勵。推動企業之間建立分工協作的互動關系,尤其是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促進產學研的合作與互動。通過發揮政府的協調作用,加強對產學研之間的聯系與合作的協調。此外,還應積極進行管理體制的改革,將政府控制職能逐步讓位于引導服務職能,并將各種不同體制的資源都納入到創新網絡中,實現對技術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
篇10
關鍵詞: 土地調查; 土地測繪;應用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r country city mapping technology has made make a spurt of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Modern Gaoke technology such as GPS technology, RS technology, GIS technology, informatization of new mapping technology will be widely used in engineer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work in our country, and to play its leading role.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on land survey process to make a brief analysis, and display of modern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in land investigation, for reference only.
Key word:
Land survey land surveying and mapping; 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P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前言
傳統的測繪技術存在著更新困難、精度低、效率低等缺點,而隨著測繪技術的進步,現代測繪可以通過全球定位系統、“3S”集成技術、遙感技術等新技術手段,做到高精度測量,
因而能順利地完成土地調查并能夠保證土地開發的質量和效果,所以將現代化的測繪方法運用到土地調查當中,是維護土地市場秩序、順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F代化的測繪方法充分運用現代的科學技術,具有高度的靈活性、準確性和快速性,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土地調查當中。
一、土地調查的步驟分析
1.1 土地現狀的調查技術路線
土地現狀的調查技術流程有現場勘探、平面測量、修測、圖片編輯、建筑現狀研究、地籍管理信息的建立與完善等。測量的具體方式是將城鎮的地籍調查最終數據按照1:500的比例,對不斷變化的土地進行修測與補測,在這一過程中運用全站儀解析法進行測繪,將測點的具置明確標注在草圖上, 并通過相關軟件傳輸到電腦, 運用電腦繪圖軟件進行編輯。在調查過程中,利用數據庫技術及網絡技術,建立完整的土地調查體系。
1.2 土地現狀的分析技術路線
利用上述方法得出調查技術路線,利用統計學技術分析出待開發土地現狀的數據分布、 空間分布,并且通過土地的利用強度、土地的利用率、土地的利用結構等不同方面對即將開發的土地進行評價。土地利用強度是指單位面積土地的開發利用度,是和其他相關區域的比較結果,它既具有時間的可量性,又具有空間的可比性。土地現狀的分析可以讓土地的效應發揮到最大化,對于人類產生較大的效應,從經濟、環境、社會等角度都有較大的推動作用。
1.3 土地潛力的分析技術路線
在經歷過上述兩個總體步驟之后, 要進行土地的潛力分析。待開發土地的潛力分析通常采取單指標評價和綜合指標評價這兩種方法, 在土地功能與適宜程度方面進行調查, 采用測繪技術得到高精度的結果,將待開發土地以功能進行分區, 從多種角度反映出土地的實際功能,并且利用電子技術將土地的潛力展現出來。
二、現代化的測繪技術在土地測繪中的具體應用
2.1 全球定位系統
全球定位系統又稱GPS 技術,其具有精度高、靈活性好、速度快等顯著特點,通過提供的三維坐標讓土地調查者獲得空間數據,以達到空間定位的目的。GPS 技術與掌上電腦的結合,則給土地的野外調查提供了便利。將數碼的攝像頭與GPS集合到一起,運用到掌上電腦上,最終實現地形的測量的變更,解決變更區域中形狀不規則、區域不明顯等不良因素,并且利用數碼攝像頭還可以對野外土地進行拍攝,替代人工繪圖不便,減輕工作量。同時,利用掌上電腦與GPS技術結合,還可以滿足野外工作中時間長的問題,達到連續工作和數據儲存的要求,并且及時滿足圖形的更新,使土地調查結果的準確性提高。
2.2 “3S” 集成技術
“3S” 集成技術由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全球定位系統三者綜合而成,構成一個整體的系統,對于土地進行實時的觀測、分析和應用管理。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國的3S技術日漸成熟,其在土地調查中發揮數據采集、處理和產品生成等效用,并且在土地更新調查和土地動態監測中變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例如:利用高分辨率的衛星遙感技術,獲得相關的影像數據,然后與土地調查的更新技術進行匯總、疊加分類,并讓專業軟件進行分析,最終得出準確的變換范圍和數據結果。這種方法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調查方法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精度低等問題,大大加快了土地調查的速度和效率。
2.3 地理信息系統(GIS)
地理信息系統(GIS)是一種特點的空間信息系統,它通過計算機的系統支持, 對地球空間中的地理數據進行采集、存儲、分析、描繪。具體而言,他是利用計算機建立地理數據庫,將地理環境中的各種要素,包括它們的地理空間分布狀況和所具有的屬性數據,進行數字存貯、處理和分析,建立有效的數據管理系統。通過對多種要素的綜合分析,方便快速地獲取信息,滿足各種不同的應用或科學研究的需要,并以圖形和數字的方式表示結果。經過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對空間數據進行處理已經成為土地調查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地理信息系統朝著更加標準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
在GIS中,由于所獲取的測繪基礎數據詳盡、可靠、準確,大大提高了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同時計算機的高速運算和具有極強的邏輯判斷功能,可在短時間內提供多方案比選, 增加了規劃設計方案的合理性。而且,計算機可以自動地生成各種規劃用圖、表格和報告, 利用數據庫又易于刪補、更新,因而還可以實現城市規劃的動態監控和動態設計。通過對 GIS的研究和使用,還可增強測繪人員和城市規劃人員的協作,使信息的獲取和使用臻于統一,促進城市規劃工作。
2.4 遙感技術
遙感技術是獲取信息的一種高效手段,在我國的土地調查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首先,遙感技術對于重點城市的土地勘測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利用該技術對城市中占用耕地等情況進行監測,加強土地管理。然后,遙感技術對土地調查的信息更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遙感技術利用航空、航天正射影像圖以及地形圖為資料,與原有的土地現狀圖進行對比,將數據進行補充和修改,最終達到更新的效果。
2.5 數據的處理與提取
數據的處理與提取是在遙感技術的基礎上進行的。首先,利用計算機將土地利用圖和遙感技術的影像圖相互疊加,按照類別分層處理影像中待檢測出的特征值,并且按照特定的規范,選擇出與以上數據對應的遙感信息特征值進行對比,檢測出變化的區域。然后,通過近年的土地遙感監測技術進行研究,總結得出相關系列的土地變化信息的提取方案。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在測繪行業中測繪新技術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出來,一個國家測繪的技術水平直接影響著國家的發展跟國防?,F代化的測繪方法在土地調查中是非常有必要的?,F代化的測繪方法可以改善傳統測繪方法更新困難、精度低、效率低等缺點,實現準確性高、靈活性高的測量?,F代化的測繪方法有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等方式,全面分析土地的類型、數量、現狀及分布,利用及時更新的數據解決實際的問題,以起到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保護耕地面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作用。本文對土地調查的過程做出簡要分析,并指出測繪的幾種方法和具體應用。希望全文能夠給相關人員一起啟發和思考,促進土地市場的管理。
參考文獻
[1]李翔;丘小春;葉科峰;淺談全州泥石流災害中的應急測繪技術[A];第十三屆中國科協年會第12分會場-測繪服務災害與應急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 年
[2]劉萬利;張偉;淺談 GPS 技術在地籍測繪中的應用[A];第十三屆華東六省一市測繪學會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1 年
[3]黃太山; 基于VB與Mapgis SDK開發GIS應用程序[A]; 第十三屆華東六省一市測繪學會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1年
[4]王力; 李廣云; 地面三維激光掃描儀拼接方法研究[A];2009 年先進光學技術及其應用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