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7 01:06: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教育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著幾千年燦爛的文化歷史遺產。傳統文化中蘊含和積淀的教育理念、思維方式、行為準則,一直以來都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也影響著整個民族的世世代代的教育。
一、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內涵
“文化”一詞來源于拉丁語cultura,具有制作、掘墾、居住、動植物培育等于物質生活相關的意義,引申出對人的性格的陶冶及品德的教養之意。而今天的“文化”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文化專指文學藝術,廣義的文化指人類在社會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切,包括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全部內容。 而“傳統教育”作為一般的日常概念來說,是指歷史上延傳下來的教育現象而言的,相對近代教育而言有封建的傳統教育;相對于現代教育而言有近代的傳統教育。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本土創造的文化,具有中國本土特色。從夏、商、周一直延續到清末前,它是中華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環境、經濟形式、政治結構的作用下,經過世世代代的傳承和積淀,逐漸形成的。
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德育
德育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的核心。從孔子開始就有:“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言論。再到后來的孟子又把德育加以發展。《大學》開篇也寫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敝袊鴼v代教育家都非常重視道德教育,逐漸形成了我國傳統文化中以德主教的教育觀。
1、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基礎——仁愛
仁愛的德育思想主要是由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提出的,他認為社會中出現的很多爭斗,不公都是因為缺乏仁愛造成的,因為人與人之間不相愛,彼此之間缺乏同情心。所以,孔子提出了“仁者愛人”的思想,將“愛人”作為正確處理人倫關系的主要手段和最高道德原則。在具體的實踐中,孔子堅持“一貫”和“忠恕”?!耙回灐本褪且獔猿肿觯种院悖爸摇本褪亲鰧e人有益的事,“恕”就是不做對別人有害的事。自己不愿意做或接受的東西,就不要施加給別人,這是愛人的基礎。自己想要得到的,也要為別人謀之,這是愛人的高層次要求。所以,“仁愛”的思想體現了道德教育的本質和核心,即尊重他人,幫助他人,不加害他人。只有做到“仁愛”,社會才能長治久安,人與人之間才能互相寬恕,社會才會和諧。
2、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核心——孝悌
《孝經》中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毙┲阅茉谥袊鴤鹘y教育中處于起點、核心和根本的地位,其在于“仁愛”是德育的基礎,而談仁愛必然先要談孝悌,且孝悌是仁愛之本。試想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親人都不愛,又何談兼愛他人??鬃庸试唬骸靶⒌谝舱?,其為仁之本與!”“孝悌”是仁的基礎,也是“忠”的基礎,從愛父母,到親人,到朋友,到他人,再到國家和民族,只有調整好自己一父母家人的關系,才能進一步調整好與他人、社會和國家的關系。 “孝悌”是“仁”的根本,也是仁的實踐,所以它在中國倫理規范中居于重要核心地位。
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智育
古人在傳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了很多有益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其較多的貫穿在《論語》、《學記》中。
(一)孔子《論語》中的教育教學方法
1、溫故知新
孔子開篇就說到:“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學了,然后能按時復習,這不是很高興的事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睖亓暸f的知識,而能在其中獲得新的體會,這樣的人就可以當老師了。這兩句話都表達了學習要按時溫習,并要從就舊的知識中總結提煉,得出新的體會。
2、思考與學習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敝皇菍W習而不思考,就會惘然無知,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這說明了思考與學習的辨證關系,即學習時要思考,思考的同時也要學習。
3、因材施教
來自于《論語》中的一個典故,子路問孔子聽到一件事情以后就要馬上去實踐它嗎?孔子說有父親和兄長在世,怎么能夠聽到以后就要去實踐它。冉有又問聽到一件事就要馬上去實踐它嗎?孔子說是的,聽到以后就去實踐它。另外一個學生聽到后很奇怪,為什么同樣的問題卻有不同的答案??鬃泳驼f,冉有退縮不前,我教導他要勇于進??;而子路勇猛過人,我教導他要謙退。在教育學生的時候,要注意學生在興趣愛好,性格特點方面的區別,要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避免盲目性和一刀切。
4、啟發誘導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也就是教導學生,不到他心中渴望通達而自己不能實現的情況,不去開導;不到他想說卻無法恰當說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不能做到告訴他一個方面,他就能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時候,就不再教導他。即教師在進行啟發誘導的時候要注意時機,要讓學生充分的思考,發揮積極的主動性,教師要適時、適當的進行施教。
(二)《學記》中的教育教學方法
1、“預、時、孫、摩”
《學記》中說,:“禁于未發之謂預,當其可之謂時,不凌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本褪钦f要在事情發生之前就加以預防,要抓住適當的時機進行教學,要循序漸進,按照次序進行教學,要相互學習交流,取長補短。這是教學的四大原則,掌握這些原則是教學取得成功的關鍵。
2、教學相長
“學,然后能知不足,教,然后能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這段話深刻的揭示了教與學之間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辨證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能夠得到提高,相互學習,相互促進。
3、長善救失
《學記》中說,學習者有四種過錯,教師是必須知道的,即“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本褪钦f有的人學的不好,要么是因為貪多,學的太過繁雜,要么是讀的太少,知識過于狹窄,要么是不夠專注,見異思遷,要么是不能堅持,淺嘗輒止。教師要認真分析學生學的不好的原因,利用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幫助學生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三、中國傳統教育中的美育
(一)樂
中國古代教育很重視音樂和音律的教育。其教學內容六藝就有“樂”,到了漢朝,董仲舒大力倡導以學校、社會與家庭為場所的樂教,漢朝隨即設立了樂府機構,確立了樂教的重要地位。
(二)詩
詩詞是我國文學藝術的瑰寶,他的出現和繁榮不得不歸功于古代的詩詞教育。《詩》是六經之首,詩教為各教之首位。在太學生的培養中,詩就是不可缺少的美育課程。在漢代還設立了五經博士,自此之后,各朝個代都把五經作為教學內容,詩的學習也作為傳統沿襲了下來。
(三)書
書法可以抒發和表達人的感情和素養,能達到靜心養神的功效。而六藝的教學內容中也有書法。唐代設六學,書學便是其中之一,宋代書學更加完備,有篆、隸、草三體,而歷代帝王多擅長并倡導書法,致使書法成為古代學者必學科目之一。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教育也在這個文化大潮中傳承沿襲了幾千年,其中有太多太多的東西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閱讀和學習才能更多的了解中國的文化和教育,從而指導我們更好的實踐。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12).
[2丁鼎.禮記解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0).
篇2
一、古代心理文化
在一些古詩文的內容中還體現出了古代的心理文化,特別是一些將作者內心情懷表達出來的文本,學生通常都可以通過對這些文章的學習而感受到古代文人內心的情懷和他們的風采。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對文章進行更加深入的解讀,這樣一個教學過程才能讓學生對古人的一些典型心理狀態以及古人的價值觀念進行更好的認知,這對于學生的古代心理文化教育滲透來說是很重要的。對文本核心思想的理解是很大一部分學生在學習古詩文內容時的一個難點,造成這一點的主要原因就是學生對古文人的心理狀態不夠了解。所以,這部分內容的認知是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加強的,這樣才能有效推動古詩文的有效教學。對于一些非常典型的古代心理文化,為了更好地加強學生對這方面背景知識的認知,教師可以找出相應的文本范例來進行教學。比如,古代酒文化在《醉翁亭記》和《水調歌頭》中很好地表現出來;還有隱士文化也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種,陶淵明的隱士情趣在他的《歸園田居》中就反映出來,而劉禹錫的《陋室銘》則將一種淡泊名利的高雅之情表現了出來。在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言基礎之后,教師還可以讓他們選擇一些課外的古詩文進行學習,使學生對古代心理文化的認知得到拓寬。比如,古代的民間藝術文化和民間文學:介紹一種民間表演藝術的《口技》,還有具有濃郁民歌氣息的《木蘭詩》。這些內容都值得學生去認真學習,也是對學生傳統文化教育進行滲透的優質素材。
二、把握精髓
學生在對古詩詞進行學習的時候,要懂得把握其中的精髓,不僅要了解古詩詞和詩人的精神,還應該品味詩詞中的古典韻味,從而使自身的文化氣息得到提高,這就是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作用。在對古詩詞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詩文進行朗讀,通過朗讀方式的變化來更好地體會和品味詩詞中的情感。對于古詩詞中的情感,教師通過節奏、語調、語速、重音等朗讀方式讓學生體會和品味,從而使學生的文化素養得到有效的提升。比如,在對《漁家傲•秋思》進行教學時,語文教師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就要引導他們體會詞中征夫的艱苦生活和將軍的英雄氣概;再比如,《賣炭翁》的教學,對于詩歌中描寫的賣炭老翁為了將炭賣一個好價錢,大雪天早早起床燒炭賣炭,最后卻被搶走的辛酸故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賣炭翁的艱難和辛苦進行體驗,了解當時平民百姓的悲慘情況以及當時社會對平民百姓的壓榨,最終深切地體會作者在創作詩詞時的心情。又如,在教學《武陵春》這首詞時,該詞表現出的憂愁之情學生都可以感受到,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作者怎樣借助景色表達自己的憂愁之情進行思考,使學生不僅可以更好地體會詩詞情感,還可以了解作者的表現手法,使自身的文學素養得到充分的提高。
三、介紹創作背景
語文教材中包含了不同時代的作者在不同背景下創造出來的優秀作品,所以,這些詩文中就表現出了各種各樣特殊的情感。想要對古詩文的主要內容還有詩文所表達出的情感進行更好的了解,教師就應該將文章創作的背景內容用合理的方式為學生介紹出來,在這個教學的環節中,針對語文教學的拓展教師可以借助背景介紹的方法進行,讓學生在了解作者創作時代環境的同時,明確這個時代我國傳統文化發展的主要特點。比如,在教學《武陵春》這首詩時,為了將南宋慌亂環境下的文化特色展現出來,就要著重介紹作者李清照在后期的生活狀況,所以,在對詩歌進行賞析的時候,對作者借助詩歌表達出的凄涼之感,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感悟。而在對比不同環境和文化發展路徑的情況下,學生就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從而可以更加有效地開展傳統文化教育。
作者:柯鵬飛 單位:湖北省陽新縣高級中學初中部
參考文獻:
篇3
一、傳統文化缺失的現象
1.高智商的野蠻人
近幾年國家一直在完善素質教育,但受應試和升學的壓力,語文課堂的素質教育舉步維艱。學生的綜合素養嚴重失衡,從小學到中學,題海戰術似乎成了最行之有效的高分速成法,學生大量的閱讀時間被剝奪,很多孩子被培養成了高智商的野蠻人,書店里的各種練習更是受吹捧,而傳統文化書籍更是無人問津,即使家長一廂情愿地買回家也是束之高閣,應試教育使得語文課堂枯燥乏味。
2.學生缺乏修養,暴躁易怒
語文課堂本應是學生放松情緒,感受文化的幸福時光。曾幾何時語文也變得“唯分數論”,凡是考試涉及不到的文化、文學都被視為“異類”。長此以往,沒有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百善孝為先”等傳統文化熏陶的教育,許多學生缺乏個人修養,沒有一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寬容之心,甚至是非不分,易怒,校園暴力事件頻發。
3.父母無恩論
父母和孩子之間就是簡簡單單的愛字,孩子由于缺少傳統文化的熏陶,為了擺脫“傳統”的羈絆,很多孩子選擇了與父母反目為仇,甚至“弒親”事件層出不窮,本來是傳統文化教育可以解決的問題,最后演變為社會的悲劇,值得反思。
二、如何將傳統文化融入課堂
1.深入解讀教材,引導學生感悟傳統文化精髓
由于語文教學所用的素材均是在契合學生認知水平、課程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選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所編成的,而此類文學作品不僅措辭優美,可讓學生從中學會語言應用技巧,還潛藏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因子,可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對傳統文化的正確認知。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深入解讀教材,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傳統文化、觀念、思想,引導學生在深入剖析相P教材時,能真正感悟傳統文化精髓,理解作品中優秀的文化特質,從而得以引導學生對作品中的傳統文化真正形成正確的認知態度與價值觀。例如,在教學《師說》這篇課文教學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對文章中表述的“師道”思想進行總結。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總結出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這三點“師道”,并在深入解析中明白只要有相應的能力,人人可為師,且只有從師學習,才能促使自己不斷進步,而不恥下問、尊重老師更是從師過程中的關鍵思想。在指導學生深入解讀此文章中,可讓學生重新地去理解“老師”這一概念,這便成功地讓學生從教材中感悟到尊師重道這一傳統文化思想。
2.結合傳統節日,引導學生自主接觸傳統文化
語文作為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門學科,其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與發展,而這也意味著,生活中同樣存在著優良的傳統文化。這就要求相關教師也應注重從生活人手,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主動了解,主動接受的良好心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傳承形式,因而教師可結合傳統節日,讓學生直接感受借助節日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由此對于激發學生了解傳統文化興趣,引導學生感知傳統文化中的人文情懷可起不容小覷的正面影響作用。例如,在清明節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到烈士陵園進行掃墓,讓學生深入地了解先烈的英雄事跡,感悟其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而在中秋節時,教師可組織學生收集關于中秋節的詩歌,并開展朗誦比賽,以讓學生更多地接受中秋相關優美詩歌的熏陶,了解期望闔家團圓這一節日內涵。在重陽節時,教師還可指導學生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重陽節相關的詩詞,引導學生從詩詞中學習到重陽節的登高、賞菊、飲酒、佩茱萸等傳統習俗,并分析以往重陽節習俗的寓意是為了健身祛病、以暢秋志、辟邪求吉,而時至今日,重陽節已演變成為倡導人們尊老、敬老、助老的傳統節日。由此也令學生從中學習到傳統文化的傳承變化,這有利于其更深入地了解我國傳統文化。
3.鼓勵學生閱讀,引導學生深化傳統文化認知
篇4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然而,近些年來,許多 中國青年學者雖然英語水平很高,在跨文化交際中卻顯示不出來自文化古國應具有的深厚文化素養和獨立的文化人格。于是英語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導入再次成為焦點。
本文以江西中醫藥大學 的英語教學為例,介紹了中國傳統文化導入在綜合英語教學中的必要性,通過分析并反思大學 英語課的教學歷程,借鑒本校的實踐經驗探討了中國傳統文化在教學內容、方法、評價及教師等方面的導入途徑,并提出了可遵循的原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文化失語;中國傳統文化;文化導入
1 .引言
我國歷史源遠流長,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各個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習俗和文化。傳統文化是中國古圣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的結晶,作為歷史文化的傳承者,大學生加強中國傳統文化修養是當務之急。
從深層次來看,當前大學英語教材中中國傳統文化的缺位、大學英語教師中國傳統文化意識的欠缺以及大學各類英語過級考試中以西方文化為導向而忽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致使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英語教育中被擠壓到了一種邊緣的尷尬境地。
2 .中國傳統文化導入的必要性
縱觀當前我國的跨文化交際現狀,我們也不難發現,很多交際者熟知目的語的語言與文化,然而卻不能很好地以目的語來介紹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文化詞匯或文化現象,造成了交際間的不平等。
2007年國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分布了最新的《大學 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列入目前大學教學的目標。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導入研究成為一個具體 而現實的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導入具有重大意義:
(1)有利于增強當前大學生的中國文化認同感及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
(2)有利于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完成歷史文化的傳承。
(3)有利于引起英語教育者和專家對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關注。
(4)有利于英語教學的創新。
(5)有利于教師自我修養和教學水平的提高。
3.中國傳統文化導入的途徑
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學生的語言水平的提高,而忽視了傳授中國文化和教給學生如何用英語去釋義中國文化。因為教材中沒有有關內容,結果造成了很多學生既欠缺中國文化知識,又欠缺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目前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傳遞,既無大綱,亦無教材,全憑師生們進行自我傳播,隨意性較大,也不夠準確。我國的跨文化研究也多停留在理論探討方面,沒有系統地可供一線教師參考的教材和資料,這就使得學生在課堂上接受不到這方面的訓練。針對這一問題,江西中醫藥大學的五位英語教師對本校一年級大學英語課程進行了實踐研究我們自編一套聽說教材,中國傳統文化導入為主。為實施中國文化的教學實踐提供了客觀基礎依據。 該項目主要研究了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 英語聽說 教學中的導入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包括以下幾個途徑 :
3 .1 教學內容
“教材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工具 ,是語言輸入的主要來源 。 教材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習效果的好壞”(劉潤清 、戴曼純 2003)。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 Charles Fries(1945)在《作為外語的英語教學》指出 :“最有效的教材是這樣的教材 :它的立足點是一方面對所學的外語進行科學的描寫 ,一方面又對學生的母語進行相應的描寫 ,并加以仔細的比較” 。
我們編寫的教材內容涉及到了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如哲學、經濟、宗教、倫理、歷史、民俗、教育、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
3 .2 教學方法
a.對比法 :中國學生所學外語與母語之間語言本身以及文化背景知識的差異是掌握所學語言和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最大障礙。但差異同時也更能引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將差異適時地導入,能使學生避免交際中因文化遷移所造成的失誤,使語言表達能夠更加生動得體。
讓學生在了解目的語文化的同時,加強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熟悉用英語表達本民族的文化,從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中國文化教學中可采用對比原則,培養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對比和鑒賞能力。
b.引導法:大學英語教材中所涉及的文化主題內容相當豐富,諸如社會、歷史、文學、制度、風俗、傳統、宗教、藝術等方面均是介紹相關文化的絕佳素材,英語課堂教學絕不再是單純的教師灌輸型教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激發學習動機的有力因素之一。在有限的課堂時間激發學生探索英語文化的興趣,再結合課內外的文化導入加以適當的訓練,引導他們他們利用身邊的各種媒介來獲取相關的中國文化知識,指導學生養成由被動輸入變為主動汲取信息的良好習慣。
c.實踐法:通過情景會話,小組討論,做報告及辯論的形式來學習中國文化讓學生在練習所學的知識,給學生提供盡可能真實的場景??梢酝ㄟ^布置各種各樣的課堂活動,讓學生進行練習。如故事復述、角色扮演等。
1961年,泰勒和索倫森提出了“文化包”這一教學模式,主張通過文化對比講解或討論本族文化與異族文化的差異,使學生獲得文化敏感性。教師可根據上課的實際需求選擇討論的中心議題,如: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等。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將中國傳統文化所涉及的內容有選擇地融入課堂,并將其與西方文化做鮮明對比,形成巨大的反差,讓學生印象深刻。
所以在教學時,教師可以自然地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常見的一些不禮貌現象入手,如交際語言、餐飲和服飾禮儀等,將中西方禮節進行對比。學生在積極思考的同時,能切身體會中國傳統文化中“誠敬謙讓、和眾修身”的禮儀原則;了解并認識西方傳統文化“強調個性、崇尚自由”的原則。這里要特別補充的是,文化本身并沒有孰優孰劣之分,只有不同的社會形態和意識之別,教師在導入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仍可借鑒“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方案,做好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引導和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根據筆者在學期初對大一英語新生所做的問卷調查顯示,中國的成語典故、民間神話故事、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是同學們感興趣的話題。教師可以先利用這些潛在元素,逐步引導學生對儒家思想或中國文學等較深奧內容的關注。這里分享筆者的一個教學實例:許多學生都看過電影和電視劇版的《京華煙云》,可是當教師把“Moment in Peking”寫在黑板上并告知他們這就是《京華煙云》的英譯書名時,同學們都驚嘆不止,深感中英文互譯的奧秘。于是教師順水推舟把林語堂先生的生平介紹和部分作品推薦給他們,還給他們開了一份課外閱讀的書單:如《生活的藝術》、《吾國吾民》、《浮生六記》、《中國的智慧》等。
經過兩年的實踐,我們驚喜地發現,部分學生的喜歡閱讀的譯作,就是來自林語堂、辜鴻銘等中國文化大師的著作。這種閱讀興趣是對綜合英語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導入的一種肯定。
3.3提高英語教師素質,擔負中國文化傳播重任
唐代著名思想家韓愈在師說中提到:“古之學者必有師”;明末清初的教育家黃宗羲也曾說過“古之學者有大小,未有無師而成者”。千百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們,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導入,首先要提高英語教師的英文化和漢文化素養。教師在腦海里應繃著一根文化琴弦,通過廣泛閱讀、知識培訓等不斷充實自己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
4.存在的問題
學生大多是第一次面對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英文表達,普遍感覺難度較大?;臼潜粍咏邮?,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有效運用能力。
中國傳統文化現成的英文素材較少。要把中文譯成地道的英語,難度系數很高。文化翻譯,存在東西方思維方式差異,東西方價值觀差異,以及語言文化差異,因此要做到精準十分困難。課題組教師所編寫的教材中可能存在錯誤和不足之處,有待糾正和提高。材料的內容也需要做進一步調整。如第三冊第16章健康飲食,第四冊第13章,老齡化,這兩個章節和中國傳統文化關連不大,不具有中國特色。
由于中國文化的書,英語中較少,表達也往往不到位,漢語中同樣的東西,在英語中有不同的書,不同的措辭。學英語專業的教師在整個大學本科、碩士研究生學習過程中從來沒有學過相關課程。因此,課題組成員面臨了巨大的挑占。
5.結語
全球化語境下,培養跨文化意識,可以使學習者在世界舞臺上與中國之外的人更有效地交流,促進了解和理解。而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才能保留中國文化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的民族特點,才不會被異質文化所淹沒,才能永遠保持中華民族在世界中的獨特地位和魅力。
當代大學生擔負著振興民族與重建中國文化精神之重任。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滲透性強,影響持久以及生動、形象、直觀等特點,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使教學更加有趣,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在英語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使學生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民族自豪感,以及翻譯能力。本課題為英語課堂提供了最真實,最生動,最新穎的教學素材,豐富了英語課堂教學內容。
同時課題組成員通過廣泛閱讀和加強培訓,提高了自身的國學修養和豐富中醫藥專業知識的學習,將所學知識有條理地融入思維并服務于語言教學。與純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授相比,教師將文化融入到課堂教學實踐當中,教學境界大在升華。
[參考文獻]
[1]Fries ,C.1945.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2]陳少鋒、曹小云《從傳統文化的缺失看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滁州學院學報 2007(2).
[3]陳俊森.2006.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育[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4]從叢.2000.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10\19):05.
[5]劉國正.1985.我和語文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6]劉潤清、戴曼純.2003.中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7]毛麗.2007.高中英語測試與教學相脫節現象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
[8]趙賢洲.1989.文化差異與文化導入略論[J].語言教學與研究
[9]趙海濱《以中國傳統文化提升中國軟實力》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01(1)
篇5
關鍵詞:傳統思想文化 傳承 思想政治教育 精髓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4)02-0167-02
一、引言
跨入了二十一世紀,我們眼前仍然晃動著許許多多茫然的眼睛。沒有生活的目標,沒有目標地生活,走不上人生正確的道路,沒有正常的人生規律,這是現代人們的悲哀!雖然,人人都在走著自己的人生道路,然而在這些道路上,荊棘叢生,暗礁遍布,陷阱隱匿,法網環繞。很多人就在這個路上打圈圈、繞彎彎,直到死,也沒有走上康莊大道,也沒有弄明白這一切。這也是現代人生的悲哀!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延續力。傳統思想文化對中國的政治、倫理、價值觀念、生活習俗、思維方式、道德規范、人生理想等,都處于支配地位。經過一代代的傳承,傳統的思想文化已經牢牢占據了中國人的思想意識。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應起到主導作用。當然,如何借鑒、吸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其中的思想教育資源,教導學生如何做人、怎樣做事,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是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
二、傳統思想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必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所積淀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它不僅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道德修養等內容,還蘊涵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我們民族最為寶貴的文化遺產。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對完善學生人格,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質,豐富學生人文素養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是提高學生道德素養的需要
多年來由于人文主義的不被重視,加之西方一些外來思想的不斷涌人,對思想活躍的學生們思想產生很大的沖擊,良莠不齊、泥沙俱下,使他們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學校教育應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自豪感。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為國家、為民族、為集體的獻身精神;以“仁、義”為本,點出儒家文化道德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以“百善孝為先”,傳承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格守的傳統美德。學生作為傳統文化的承擔者、體現者,必須擺脫盲目的自在狀態而提升到自覺自為的水平。對于傳統文化主動去接受、舉一反三地接受、創造性地發揮;培養一種文化自覺意識、培養中華民族健康的傳統文化心態,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積極主動地將傳統文化內化為自身的知識框架、價值體系和道德信念的一部分。
2.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隨著中國加入WTO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進一步加劇,西方發達國家利用這個機會對我們的思想進行西化的趨勢越來越嚴重。在這種潮流的影響下學生的精神境界、精神生活和道德觀念發生了新的變化。在這種情形下我們一定要掌握住思想陣地,利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引導全學生、教化學生,激起他們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愛國熱情。?集體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強大凝聚力,是中國自古以來愛國主義思想的基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無不體現了中國人愛國、憂國,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精神和對國家、民族、社會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在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對這一優秀傳統要進行認真研究,在大學生的教育中靈活運用,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樹立終身報效祖國的理想,為國家、為人民奉獻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一定要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以增強民族凝聚力。
3.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是通過幾千年的歷史長河的積淀而保存下來的歷史精華,已經深深植根于我們炎黃子孫的心底,成為一種中華民族的象征和“遺傳基因”,如果缺乏對它的理解和認識,就很難有一種廣闊的境界和胸懷。創新教育內容,注重學生的品格道德完善。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倫理道德占的成分最大。而講是非、辨善惡,更是核心之一。凡是優秀的傳統文化都是較重視人的行為自我規范的。這種態度重視人的道德價值觀念,對現代教育仍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廣博而深遂,有很強的哲理性。以德治國,修身為本的重德精神;各族一家,協和各邦的寬容精神;“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人道主義精神。正確的繼承和發展這些優秀的道德傳統將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模式產生積極的影響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創新、要發展就必須將理論和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相結合,將二者融會貫通,形成互補,才能更好的解決新時期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才能有助于學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培養。
三、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措施
1.開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課程
完善課程設置,豐富學生知識結構。要改變現有的課程結構,強調歷史傳統、文化和藝術傳統的教育;要設置文、史、哲等人文學科,采取措施保證這些學科的學習質量。如舉行中國古典文學水平達標測試、設置雙學位制輔以多種形式的選修課;舉辦有關學術講座、書評會、辯論會等,以引導學生接觸古典原著,逐漸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同時,要建立一支從事人文素質教育的專業師資隊伍,以保證教學落到實處。在文化道德素質教育中,學校領導和教師應具有身教示范的人格力量。開設有關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課程,作為必修課讓學生們進行學習。了解與探究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及其精華,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通過學生們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使他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和其中的辯證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他們的思辨水平。
2.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學習氛圍
良好的校園文化是一種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在學校內開展一系列以弘揚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為目的的校園文化活動,將對傳統文化中的傳統美德的學習、實踐列為重點并貫穿在一切活動之中,以一種潛在的作用影響著學生,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揮著重大作用。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學生生活的每個場景、每個細節,讓學生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感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顯得尤為必要。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形式有利于學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深入和內化。
3.開展經典傳統思想文化導讀活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傳統文化把道德教育、道德修養和道德實踐看成是一個相互聯系的完整系統,強調在樹立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時,最重要的是實踐??梢詫⒂嘘P傳統文化的書籍通俗化,使其易懂,以符合學生的閱讀水平,便于學生閱讀和接受。倡導學生讀有關經典思想的經典名著,使學生在一個比較輕松的氛圍中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還可以通過各種文藝的方式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的東西表現出來,以提高宣傳的效果。
四、 結束語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它的傳承與發揚是現代人的一種責任和義務,它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是一種創新,也是一種必然,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變化而不斷繼承、創新、發揚的過程。學生是我國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重要人才,新時期加強對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提升學生人文素質水平的需要,也是社會文明發展的需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要全面實現我國發展的宏偉藍圖,使精神文明不斷升華發展、社會和諧進步,就需要樹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需要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培植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的社會風氣。我國的各院校更應該從加強人文素質的教育入手,使培養出來的學生成為具有高度思想道德修養、科學文化水平、民主法治觀念、敬業和奉獻精神等高素質的建設人才。因此,我們吸納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果,并把它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當中,就是更好地拓展和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同時把兩者結合起來也是為了更好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 段麗君.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中華勵志網[J] 2013,6;
[2] 劉軍漢.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價值,[J] 2011,7;
篇6
【關鍵詞】傳統文化 小學生 語文教育 結合
引言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尤為重要。小學語文是對傳統文化認知、接受、學習的第一步,其是一個工具與窗口,通過小學語文初步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可以增強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有助于開闊小學生的文化視野,培養小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本文著重研究如何將小學語文與傳統文化教育相融合,以期中國傳統文化繼續發揚光大。
一、中國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小學教育中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在學習語言的同時科學地穿插豐富的傳統文化,對于從小培養孩子民族自信心,開闊文化視野,培養人文素質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加入傳統文化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重視。
(一)增強母語情感
首先應該明確語文和文化是一個整體,而不應該當做兩種東西對待。語文包含了我們的母語,母語又是民族文化的體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讓炎黃子孫從小接近母語,增強對母語的認識,在基礎教育階段增強國民對母語的情感,并且從表面的母語情感上升到母語意識方面,從可以簡單使用母語,到對母語的熱愛,最后對母語的繼承與發揚。
(二)活躍小學課堂教學環境
社會對小學教育質量的評判往往根據小學升初中的考試成績,對一位優秀教師的評判也是其所教授的學生考試成績高低,尤其是在一些關鍵的升學等考試中。在如此社會體制前提下,出現了教師教授重點在應試技巧上面,小學生已經背上了沉重的課業負擔,小學語文課堂已經缺少了趣味性與生動性。語文課堂缺少了“語文性”,母語教學缺少了母語意識,一些資深專家、學者積極呼吁對這樣語文課堂教學的抵制,小學生也是普遍覺得語文課沒有“意思”,課堂上小學生往往容易出現走神、開小差等情況,有些小學生認為語文課沒有意思,便在課堂上去做自己認為有意思的事情。
這樣的小學語文課堂教授出來的學生,沒有經過精神文化的熏陶,沒有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感受,將來他們有可能以優異的成績一步一步升學然后進入社會,成為有知識的人,卻沒有精神內涵。在學校經常出現高校學生自殺事件、傷害同學事件等,社會上浮躁不安的年輕人成為主流現象,老人摔倒了扶不扶成為了需要討論的普遍現象,這些現象出現跟傳統文化的缺失有著及其重要的關系,在語文教育過程中不重視傳統文化教育,路不拾遺的光榮傳統美德成為了笑柄,國人素養水平急劇下降。只有從小強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加強傳統文化教學,才能恢復語文課堂的教學活力與生氣,語文課堂才能成為人們精神境界提高的沃土,國民素養水平才能得以提高。
(三)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社會健康發展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國民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伴隨著國民經濟飛躍增長,也顯現出了素質教養缺失問題,唯利是圖、背信棄義等問題普遍存在于當下社會,中華傳統美德中的舍己為人、重義輕利等已經被人們拋諸腦后。一旦民族傳統美德缺失,社會將失去健康發展的動力。小學階段正是國人美好品德養成的初始階段,是健康人格養成的重要時期,此時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讓祖國優秀傳統文化扎根于每一個國民的心里,可以增強民族凝聚力,是社會健康發展的保障。
二、中國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育結合的具體方式
小學語文教育主要集中在課堂內,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重點,應充分發掘利用課堂教學的機會,豐富課堂教學方法,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與小學語文教育相結合。
(一)將傳統文化活動引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課內活動是語文教學中經常使用的手段,是鍛煉小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新課標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具體要求。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有些傳統文化以具體的藝術形式存在,而傳統文化中的道德、人文精神需要設置具體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從中感悟與學習。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適當結合教材將傳統文化插入課堂教學之中。讓小學生可以在游戲中、課堂活動中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洗禮。在小學課本中有“元宵節”,在這一章節的教學中,可以適當引入“猜燈謎”,“制作燈籠”等豐富的課堂活動。根據教材制定合適課堂活動,不但提高了課堂活躍度,鍛煉了小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讓小學生切實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提高小學生的素質水平。
(二)教學過程中加強多媒體的利用
傳統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偉大財富,我們要繼承傳統文化并把其發揚光大。我們要不斷地了解我們的文化,小學課本里面的內容只是傳統文化的很小一部分,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發達的網絡技術,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更直觀形象的將傳統文化展示給小學生,小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的理解傳統文化并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感知傳統文化的美,拉近傳統文化與小學生的距離。用生動形象的中國傳統文化點燃小學生的民族情懷。
(三)引導小學生閱讀經典著作,培養健康人格
誦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經常用到的方法,也是我國自古流傳下來的語文學習技巧。中國文字不像英文、法語等文字,中文有自己獨特的韻律,一些優秀的詩詞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之后,白話文漸漸普及,文言文這一傳統形式很少再被人們用到,但是不用并不能代表完全拋棄,文言是我國幾千年歷史傳承的一項工具,我們要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了解自己的歷史,就需要培養自己的文言語感,閱讀經典的文學作品。
對于經典作品反復吟誦,每一次吟誦都能多一點理解,每一次吟誦都可以當做和古代大思想家、大文豪的一次對話,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也就是這個道理。對于經典著作的反復吟誦就是對傳統文化的細細品味,在反復的吟誦過程中引導小學生加入自己的想象,讓學生通過對經典名著描繪場景的想象,去和作者對話,去感知作者的喜怒哀樂,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讓學生感受古代先賢的大思想、大境界。通過對古詩詞、古代文學經典的吟誦可以提升小學生的文化素養水平,培養其健康人格。
三、結語
無論是從小學語文教育的本質還是從國民素質水平提升來看,將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育相結合都是值得重視的一件事情。中國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育的有效結合需要社會、學校、家長的共同努力與關注。首先教育部門要重視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提升自身傳統文化修養;其次學校要配合教育部門在實際教學中不斷探索、積極創新,尋找合適的教學途徑;最后,家長作為孩子最親的人,應該對孩子言傳身教,積極支持和配合社會及學校創造具有傳統文化氛圍的生活環境。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做到中國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育的真正有效結合。
【參考文獻】
[1]王松泉.語文教育心理學基礎[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篇7
關鍵詞: 現代大學教育 傳統文化教育 儒家教育
隨著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興起,世界各國對古老的中國文明充滿好奇,特別如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政府出資,涌現專門研究儒學思想的研究人員。幾乎所有頂級的世界名校都有東方文化和哲學研究所,最代表東方哲學的當然是儒家文化,由此可見,儒家思想在西方有著深遠影響。亞洲以日韓為代表的國家更對儒家思想有著深入研究,韓國和日本的小學都設有儒學課程,學習四書五經。自古以來,日韓兩國就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響,歷史上有名的日韓兩國的儒家學者舉不勝舉,深深影響那個時代的思想和教育體系。直到現代,我們依然可以從兩國社會制度、日常禮儀、人際關系等方面看到儒家思想的痕跡。
為了使教學工作更有效地展開,對教育理論的研究不可或缺,根據高校教師工作經驗的總結,我認為教育思想研究有助于大學老師的工作。在中國,最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論普遍認為是儒家教育思想,這得到了中國近千年問題來教育實踐證明。儒家教育的典型代表是孔孟,對孔子和孟子思想的研究,對現代教育有很重大的作用?,F在學校存在教育失衡和道德缺失現象,尤其近段時間,出現了一些引發全國議論的事件,人們對教授失德、富二代現象、大學生學習目的進行了大范圍探討,縱觀了古代中國傳統教子之方,以及對個人品德修養和社會道德的嚴格要求。通過女子傳統教育的研究,分析現如今女大學生中出現的種種不合乎傳統價值和道德標準的社會觀念形成的原因。傳統文化教育應用于現代大學中的研究,對反思教育問題、反思教師職責問題有很深遠的意義。
中國如今掀起一股復古風、懷舊風,有些人對現代社會道德感到失望,尤其對人情冷漠、誠信缺失、女性獨立自主等問題提出質疑,社會和教育界應反思是否丟棄了最基本的東西。人們重新對儒學產生興趣,是因為在尋找思想寄托,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傳統道德理念對失望的人和尋找社會正能量的人來說,是一個絕好的有意補充。如今隨著中國崛起和國力強盛,特別與鄰國的一些領土爭端,引發一些國家的擔憂,遏制中國論由此甚囂塵上,作為亞洲傳統文明古國的中國,我們應該讓鄰國認識和回憶中國大國崛起歷史,古代中國并非靠武力,而靠仁義、禮儀和文化成為亞洲中心、漢文化圈的中心,日本、韓國及東南亞等國都受到中國這個文明古國的熏陶。現代中國不僅應在經濟方面超越其他國家,更應該是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中國社會制度和教育息息相關,有教無類。“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應研究教育問題,向學生傳授道義,教育學生“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以“信義”為先,遏止社會道德腐敗墮落之風,重振華夏文明。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后國力迅速增強,國富民強,與日本重視國民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反觀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有了很大發展,但是中國社會道德風尚和社會文明卻與之不相匹配地出現倒退現象。尤其中國教育并未隨著經濟發展得到更全面、更完善地發展,造成國進民退、國人素質不高的問題。這表現在中國人在國外進行文化交流、旅游、移民時,出現文明、公德心和遵守社會秩序方面的沖突和摩擦,因此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勢在必行。中國現在的教育以大學教育為最高等教育,自中國近代化以來,大學教育都是培養中國知識分子的主要途徑,知識分子一直是國家建設的棟梁和精英。但是也出現了種種問題,究其原因,有許多方面,學術腐敗,大學教育功利化、職業化,缺少人文精神和學術信念。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自古就將受教育看做修養身心、提高道德素養的過程,學習儒學經典,明志明德,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抱負。古人以道德為教育之本,古今對照,讀書人應有的德行我們是否有所傳承?從教育角度分析社會道德問題,思考提高國民素質的問題,討論社會文明是否依靠重振中國人傳統道德保持,已經是當務之急。
傳統道德書籍,如《四書》、《五經》等,蘊含著中國傳統儒家教育思想,是古代有關中華教育的典型代表。儒家教育思想一直是中國社會的傳統主流,以道德修養、品格完善為要著,使人在修身養性、擁有良好道德品質的基礎上學習知識,至今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當今社會由于種種因素,在現代教育中出現了許多錯誤觀念和誤區,因此儒家經典中體現出的儒家教育精華思想,對現代教育有重要啟示和借鑒意義。儒家思想在整個思想史上是偉大的,是值得中國人傳承和弘揚的寶貴思想,是中華文明最引以為傲的瑰寶。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教育工作者在高校教育中肩負著傳播傳統文化、教書育人的責任。
參考文獻:
[1]鄭星季.論語精讀.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7.5.
[2]張鳳娟主編.論語.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1.
[3]任俊華主編.大學孟子.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4.
篇8
關于“心理健康”,大家往往會認為它是西方文明的產物。崇尚個人主義、理性主義和科學主義的西方傳統文化使他們在上世紀末就把心理健康作為一門科學進行研究.相比而言中國關于心理健康的科學研究是滯后的.但不能否認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卻蘊涵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思想.美國著名心理學史學家G·墨菲和J·柯瓦奇在他們的《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中指出:“系統心理學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古代中國和古希臘”,“幾乎是在同一時期,中國的孔子與老子開始從心理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西方許多著名的心理學家,都曾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了心理學的精髓所一在。可見,在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雖然沒能象西方心理學那樣系統化,但其具有的厚重的思想內涵和哲理意義,是西方心理健康理論所不能替代的。
一、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充滿了“心理學”意義的文化
儒、道、佛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的三大思想傳統.俗語說:三教歸一或三教本同,這三教本同即是同歸于心。孟子把儒家思想的四端仁、義、禮、智皆歸之于心的注解,認為“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在道家思想中,“道”是最根本性的概念,對于那包融天地、無形無跡的道,唯有心才能夠把握。莊子主張心齋,對道的體驗要以心為本。在佛家思想中,有“三界惟心”和“萬法一心”的說法,言簡意賅,已經是把心放在一切佛法、一切佛緣之根本位置了。歸結起來看,中國傳統文化之“心”,已不僅僅是指人體中的一種生理結構。而是被用來表示思想、情感、性格、意志等精神狀態。這里的“心”已經完全成了心理學的“心”,它已經超越了“心臟”,同時也超越了“大腦”。我們的古人用心來表示人的智慧,表示人的心靈與精神世界。顯而易見,在中國傳統文化之“心”的概念中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一旦我們理解了這一內涵,就會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固有的心理學,獲得一種真實的體驗。
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
1.“天人合一”和“陰陽平衡”的和諧觀
世衛組織將健康定義為:“健康是指人的身體、精神以及與社會和諧的完善狀態,而不僅僅指無疾病或無體弱的狀態?!薄吨芤状髠鳌贰胺颉笕?,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薄疤烊撕弦弧睆娬{個人身心發展與自然、社會發展和諧統一,從而為積極心理健康提供了生態學的理念和范式。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西周開始,中國人就用陰陽相互作用的觀點來解釋天地間的現象;并視之為宇宙間萬事萬物構成、發展、相互作用的根源。“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對事物共有的特殊規定性的抽象概念,是宇宙中相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陰陽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主要表現在情志的陰陽屬性及心身疾病的致病機理兩方而。陰陽協調則人的精力充沛,身心和諧。《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毕喾矗庩柺д{則形病及神,或形神并病為各種心身疾病。陰陽平衡或失調與健康或疾病關系表明健康和疾病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西方心理健康研究范式從生物醫學模式到心身醫學模式發展到現在的生物—心理—社會的生態學模式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合、地和、人合、幾合”以及“陰陽平衡”的和諧健康觀不謀而和。
2.“致中和”和”自強不息”的入世觀
“中庸”是儒家提出的處理世間萬物的總法則,它包含著保持內心世界動態平衡的深刻內涵?!跋才分窗l,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強調折中和辭讓,避免偏激,以達到“和”。這種“和”不僅是天地萬物和諧共處的狀態,也是通過調和事物間矛盾關系而達到和諧的手段.““自強不息”也是中國人的基本人生哲學,和入世哲學?!吨芤住吩唬骸疤煨薪。右宰詮姴幌?。”提倡人應效法日月星辰剛健運行那樣奮斗不息,堅持獨立意志和人格尊嚴。儒家提倡尊重理性,推崇德化、感化、重視自治和為社稷承擔責任,是一種積極入世的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一種社會責任感,更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禪宗認為真正的禪不脫離實際,饑了就吃,渴了就喝,在親自實踐和體驗中“開悟”,使得佛法與生命、與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為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這種”自強不息”的積極入世觀彌補了”致中和”的處世之道的不足,避免了因”致中和”的思想引起的消極遁世思想.同時“自強不息”的積極入世觀也在“致中和”的思想中不斷的調整到和諧的狀態,避免太過入世激進而產生“執著”偏執心理。
3.“內省自悟”心理調節觀
中國古代醫}弓《諸病源候論·虛勞候》中說:“七傷者,……二曰大怒氣逆傷肝,……五曰憂愁思慮傷心,……七曰大恐懼,不節傷志……”意思是說,情緒波動過于激烈容易產生疾病,也會給心理健康帶來隱患。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非常重視個體自我內省的文化,可以說這是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的特有的心理修養范疇。他雖然沒有現代心理學意義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說法,但卻在如何理解個體的心理健康,如何而對和處理個體的心理問題等方而,有著十分豐富而寶貴的遺產。儒家在身心修養上十分重視用“內省”的方法來調節情緒。在如何處理個體的心理問題上,儒家認為應正而控制,即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控制引發心理沖突或困惑的事件,通過認識的轉換和個體的積極修養來解決心理問題;道家的采取退讓,通過棄智守樸,去用取無,以下為上的策略來解決心理問題;佛家采用化解,把生存困惑化解為其他方而來解決心理問題。這些方法有一定的消極性和被動性,但若能將其與有些心理問題合情又合理地加以聯系與升華,卻又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處理方式。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如果人們能用正確的道德規范反省自己,積極自我暗示,就能有效地預防由于情緒失控而產生的各種心理問題.
4.“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預防觀
《內經·素問》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這種預防為主、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傳統醫學理念一是把順應自然作為養生的重要原則,強調“順四時而適寒暑”,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二是把精神情志的調控作為養生的重要措施,指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二是重視保養正氣在養生中的主導作用,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人是有機統一體,對外須適應四時氣候變化;對內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須協調和順,否則會身心失調而生病?,F代“生物一心理一社會”整體健康模式與之一脈相承,為心理健康服務從疾病模式走向生態模式提供了深刻的啟示。
5.消愁怡悅,是進行心理調適的方法
從傳統文化中可梳理出諸多心理調適之法,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方法在實施中更注重整體性,不僅考慮心理健康受阻的個體之心理治療,也強調心理健康者時時維護自身內部與外部之間的和諧統一,以有利于心理健康。概括而言,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可構建出以下之方法。第一,儒家的“身心修煉”之法。儒家注重個體日常生活中修煉身與心,以達和諧之目的,并獲心理之健康無礙;第二,道家的“自然無為”之法?!白匀粺o為”既是一種理念,又不失為一種方法,其順從自然、尊重規律的態度決定了在作為個體心理治療時所追求的“尊重現實,活在當下”的理念。第二,佛家的“去除無明”之法。佛家認為,煩惱的來源是“無明”,只有去除無明,才能擺脫煩惱,因此,“去除無明”既是方法,又是目的。二者較好的融為一體。另外消愁怡悅法、移情變氣法、氣功導引法、義理開導法、以情勝情法等等也都是我國傳統的心理療法。其中消愁怡悅法是很有借鑒價值的。它是通過怡情移志幫助有心理疾病者調節消極情緒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清代吳師機在《理渝驕文》中說:“七情之病,看書解悶,聽曲解愁,有勝于服藥者矣?!边@種方法的機理是通過山水花草的游玩與欣賞,以及文藝、清談、琴棋書畫的愛好,茶酒的適當品用,使環境發生變化,令人賞心悅目、怡情移志,從而達到對抑郁、焦慮、緊張等心理疾病的調適。這種方法與我們今天的音樂療法、娛樂休閑療法基本一致,這種方法對一些心理疾病患者較有療效,值得推廣借鑒。
參考文獻:
[1]任其平.文化視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安慶師范寧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2]李宗桂.中國文化導論[M].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
篇9
摘 要 在中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轉型中,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但是目前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情況令人擔憂,本文分析了導致大學生傳統文化缺失的原因,并提出高校要為大學生提供學習和掌握傳統文化的平臺。傳統文化教育要與提升校園文化氣氛、文化素質教育相結合以及加強大學生的文化價值觀和文化安全觀的教育三個方面加強對大學生傳統文化的教育。
關鍵詞 大學生 傳統文化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長期歷史過程中積淀而成的,并以民族思維模式、知識結構、價值觀念、倫理規范、行為方式、審美情趣、風尚習俗等主題形式存在著。但在中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轉型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面臨西方價值觀的嚴重挑戰,越來越被人們忽視,尤其高校大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嚴重缺失,文化出現斷裂的危機。這種形勢下,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加強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因此,加強對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和文化的凈化必將產生不可替代的作用。
1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現狀
在一份《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認知狀況調查問卷》的調查結果中顯示,有60.3%的大學生根本沒有傳統文化這一概念,少部分學生傳統文化的認識及掌握主要集中在古詩詞、書法等方面,精通或掌握一些者僅占17%,基本不懂和完全不懂者占83%。而對能反映中國傳統精神的四書五經等掌握比較缺乏,甚至處于無知狀態,只有6%的學生喜歡看古代經史子集,94%的學生只是偶爾看看或敬而遠之。對四大文學名著,有45.6%的學生只看過一、兩部,有23.3%的人都看過。對于“洋節”和我國傳統節日的了解和喜愛程度,有38.7%的學生更愿意了解和喜歡過“洋節”,有61.3%的學生兩者都喜歡,有20.1%的學生認為應該大力挖掘傳統節日的魅力。
由此可見,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了解情況令人擔憂。
2導致大學生傳統文化缺失的原因
2.1當前教育的弊端導致傳統文化在青年學生中的嚴重流失
學校教育是我國傳統文化傳承的主要渠道。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內容單一,對學生管的太死,過多地注重理科學習,輕視人文教育,使整個社會大環境缺乏人文氣息、人文關懷,中小學期間的應試教育使學生家長只重視數理化的分數,無暇顧及傳統文化的教育。到了大學,開設的負責大學生審美熏陶與道德導向的大學語文課少得可憐。反之,英語從小學到大學,重視到無以復加,在升學、就業、提職等過程中,我們很多人幾乎一輩子用不到的英語居然占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在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面臨著社會生存壓力的逐漸增大,學生們更關心的是抓緊時間去考五花八門的外語、計算機等技能證書,以求在未來的職業競爭中為自己增添砝碼,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使得他們鮮有時間和精力培養自己的道德文化修養。
2.2社會重視程度不夠,未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
一種文化往往是在長期的社會行為中形成的,中國的傳統文化離不開幾千年歷史的沉淀,對文化的傳承需要有嚴肅客觀的精神,才能保證以不偏不倚的態度真實準確地展現文化的內涵和魅力。但是,作為現代社會中主要的文化傳播媒體,許多影視、小說在經濟利益驅動下,更關心票房,而不是社會效益,傳播了太多的被歪曲的歷史,嚴重影響了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社會重視力度遠遠不夠,除了一些專業工作者以外,很少有人給予較多的熱情和關注。在這樣的背景下,青年學生很容易欠缺學習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的興趣。
2.3全球化下,西方文化的擴張影響大學生的文化價值和文化理念
在全球化的經歷、文化交流日益發展的情況下,西方文化紛紛涌入我國。從文化資本到文化產品,從語言教育到,從影視傳媒到日常節日,文化的“西化”、“洋化”異?;钴S,對大學生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產生很大的影響。很多學生是吃著肯德基、麥當勞,看著好萊塢大片長大的,她們性情浮躁,奉行享樂主義、利己主義,追求時尚生活,對傳統文化意識變得淡漠,傳統的價值觀受到侵蝕。
3加強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措施
在這種傳統文化受到嚴重威脅的狀況下,作為高校,應該從喚醒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角度出發,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
大學為大學生提供學習和掌握傳統文化的平臺。高校要加強傳統文化教育課程體系建設,達到“以講輔讀”。規定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在公共政治理論課中要占適量的課時。開設“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之類的選修課程,創造讓學生學習和掌握傳統文化的平臺。既要充分利用第一課堂,又要在第二課堂和日常的工作學習中點滴滲透。定期邀請著名專家學者做某種精神或某個傳統理念的專題講座,并在學生中舉行討論會、征文、演講比賽等校園活動,鼓勵其交流看法和感受,讓學生在了解的基礎上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認識??傊箓鹘y文化中的精髓的東西融入到大學生的人格之中,成為其相對穩定的內在質量,以此來指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大學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在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進步中汲取營養,培養愛國情懷、改革精神和創新能力,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從而保證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張岱年.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篇10
關鍵詞:人倫文化;傳統;現代解讀
中圖分類號:GO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07)-04-0040-03
“人倫”即人與人關系中的次序與道理,也就是通俗意義上所指的調節人際關系應該遵循的道理或規則。中國文化通過數千年的加工制作使人倫之道發展成為歷史悠久、思想自覺、制度習俗普及深厚的極為系統和高度發展的文化形態,從而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最根本的特征。本文通過對人倫文化成為中國文化最根本特征的原因進行探究,力圖為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的轉化與重構中提出有益的思考。
一
1、中國重人倫之道是以血緣關系與自然經濟的長久存在為社會基礎
在古代,人際關系協調與合作的好壞成為關乎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正如馬克思對人的發展劃分為三階段時所指出的那樣,人的發展的第一階段就是“對人的依賴”階段,調節人際關系的人倫之道也就應運而生,而建立在血緣關系基礎之上自然形成的人際調節方式便成為人倫之道的最初和最基本的內容,并成為維持社會秩序的最根本手段。人倫之道的長期存在與繼續發展,與一個社會是否出現從自然經濟到商品經濟、從血緣關系到身份關系的歷史變化休戚相關,如果一個社會發生了這樣重大的變革,就意味著人倫之道的必然衰落,反之,則意味著人倫之道有條件得以繼續存在和不斷發展。
無疑,社會發生重大變革意味若對原有社會樣態的打破,它需要諸多能夠引起變化的條件,包括生產力發展的質的飛躍、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民族精神中不斷打破原有方式的思維趨向與其他文化的交往或融合產生新質的思想等。中華民族誕生的搖籃黃河和長江流域是一個自然條件比較優越之地,氣候溫和濕潤、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這一方面使我們祖先養成了對土地的感激與熱愛之情,另一方面,中國文化中的樂感意識與靜態思維的趨向不易破舊立新。中國的農業社會從物理空間而言,人們大多受制于土地,社會流動匱乏;從交往空間而言,中國社會人際交往熟人化,血緣宗族鄰里往來;從思維空間而言,人們的思維是以經驗為主,就像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所說的是一個“前喻社會”,因為農業生產是一種依賴經驗和較固定模式化的生產,農作物的種植隨四季的變化而形成一定規律后就代代相襲,基本上沒有太大變化,生活樣態趨向經驗化、固定化,沿襲經驗、秉承傳統就顯得非常重要,所以使得整個社會具有超常的同質性和穩定性。
由于白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占據主導地位,血緣關系一售沒有被契約關系所取代成為主導,因此,以自然性的血緣關系為土壤、以人“親親”的自然天性為基礎的天然的人倫之道一直是維持中國社會的主要方式,它不僅沒有像西方社會的人倫之道那樣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相反通過制度化、道德化、教育化而越來越自覺的加強與發展,成為維持中國社會的基本之道。
2、中國重人倫之道是以宗法制度為強大社會支撐
人倫之道建立在血緣關系之上,它根植于遠古時代人類氏族生活的結構和需要,因此,它的產生是原生態的、自然的,符合人類社會生存的需要和人的天性。中國社會在西周之后,通過西周宗法制度的建立,一方而使人倫之道在制度化建設的過程越來越重要,另一方而,由于人倫與宗法的結合,使人倫由天然形成的調節人際關系的方式變為統治階級有意識的維持政權的政治工具。西周的人倫之道就是建立和維系在宗法制度的主軸中。周宗法制度建立的前提是宗族的存在,而宗族依托在血緣關系基礎之上。周土室分封的主要旨意是將同姓子弟親屬封為地方邦國,以血緣紐帶聯系起來,作為保護周土室的屏障。同時,周天子與分封的諸侯有著一系列權力與義務的對應關系,以維持天子的絕對權力地位。宗法制度的根本特征在于把人在社會政治和經濟上的等級隸屬關系建立在宗族等級隸屬關系之上,其實質在于把人與人的關系確立為統治服從的君臣關系,但這種君臣關系卻主要借宗族的血親、世襲、長幼等關系來形成、建立、維系和鞏固。這樣,就形成了宗法等級與人倫相混合、把自然人倫關系變成為君臣統治等級關系的中國社會獨具的宗法社會與宗法制度。
宗法等級同人倫,原來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指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是支配和服從的關系,其中有壓迫與剝削;而人倫是人與人之間自然親密關系,如夫婦親子結合共同生活,彼此養育互助關懷,是建立在親情血緣的天然聯系和實際生活中的相互依賴相互幫助的實存關系之上,本身并沒有壓迫剝削之本義,如尊老敬賢??墒堑搅宋髦茏诜ㄖ贫鹊慕ⅲ透淖兞巳藗惖淖匀恍?,形成了宗法與人倫的特殊的對立統一結構。一方而,宗法制度本身就包含著人倫,并且始終離不開人倫,因為宗法制本身就是借人倫關系來建立和劃分的。另一方面,人倫就不再是原本自然的人倫,而是經統治者人為加工過后的特定的宗法人倫,成為維護權力和財富不平等的分配、維護統治者劉其他人的剝削壓迫并要求他們順從的形式。所以宗法人倫自身就帶有二重性:既是自然的又是人為的;既是等級森嚴的又是講團結和睦的;既把人按尊卑上下名分分離劉立起來又要按親愛感情聯系結合起來。宗法人倫的這種雙重性和對立又統一性是宗法血緣關系建立家天下的文明路徑,形成了中國社會統治的政治與道德合一模式。
3、中國重人倫之道是以道德教育的自覺為社會傳載方式
由于人倫之道是人類最早的調節社會關系的規則,所以在中華文明發展的起端就產生了關于人倫之道的思想。據《史記》記述:舜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予孝,內平外成?!斑@段古文記述是說,舜委任契作司徒,讓他針列氏族家族不親、五品不和的情況推行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造成各族人民親密和睦相安的局面。我們可以看出上古時期由于處在中華文明發展的起端,人際關系擁對簡單,這里只涉及到親子(父母和孩子)和兄弟兩種家庭的核心人倫關系,是自然形成的血緣關系,調節的方法是五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了孝”,以維系和諧的關系,由此反映出中國人從遠古時期已經注意人倫之道的重要與教化。西周之后,由于宗法制度的建立,使原本自然火性的人倫之道打上了有意識有目的的人為制度化的烙印,這種自覺為之的制度必然反映和影響到人們的思想意識領域。
孔孟的人性論就是在西周宗法人倫的制度化下產生,也是中國人倫文化的必然產物和邏輯演繹。因為人性是惡,就很難推行人倫之道,反之人性為善,人倫之道的推行就是順乎人性于必然的了。孟了首先明確提出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在于人有人倫,”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予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孟子?離婁下》);其次,他把遠占時期的人倫之五教發展為五倫:“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了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予?滕文公上》)。最后,強調人倫“雖凡人皆有,但關鍵在于能否列他有自覺,”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孟子?盡心上》),要人自覺其人倫之道。孟子相當系統地從理論上發展了中國的人倫文化的傳統。由于儒家傳統把德育的同標與教育的日標等同,因此,人倫之道占據了中國傳統教育的核心地位,孔子提出的教育目標是培養“修己以安人”的君子,其施教的綱領是“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淪語?述而》)。西漢董仲舒則把道德與政治密切結合起來,強調“三綱五?!暗葌惱硪幏兜闹匾K蚊骼韺W家注重“心性之學”,朱熹在教導其弟子所言”如今為此學而不窮天理,明人倫,講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器用之間,此是何學問!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飯也(《答陳齊仲》,《朱文公文集》卷39),重人倫輕自然的思想由此可窺見一斑。由于儒家把“明人倫”作為“興國以致”王滅下“的大法,這種教育的意義和信念一直給中國人提供相當穩定的價值認同和道德認知,再加上國家儒學體制與威權主義思想的結合,使得人倫之道成為中國傳統教育的重要內容是不容置疑的。
二
中國的人倫文化在中固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劉社會秩序的維持、列人的德性的教化,對中國思想傳統的傳載起過重大的作用,但在當今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中國的人倫文化無容諱言,也存在著與現時念不太相符的部分,它自身需要通過不斷的現代化,才能具有與時俱進的持久生命力。
1、克服人倫文化過于強調群體的價值而易于培植依附性人格的局限
中國長期以來農業經濟占據主導地位,因此與原生經濟形態相適應電就十分注重個體與群體和諧的人倫文化,反映在個體與群體的價值定位上就是強調群體在于個體之上的一種整體主義價值觀。由于人倫文化強調群體高于個體,個體的人在本質上是群體的、社會的,因此,在這樣的文化中,個體是沒有獨立的存在方式,不能發育成長為獨立自主的個體,相反,他只有在各種關系中才能確認自身。因此,中國傳統社會既沒有內生出一種像西方文藝復興運動那樣影響遍及社會各個階層的人性解放運動,也始終無法形成在主客二分的意義上所體現的人的主體性,因而在人格方面,大多數國民或多或少地表現為依附性人格。而一個無法擁有獨立主體意識的個體,既與市場經濟的發展不相匹配,也與人的自由發展不相適應的。
2、克服人倫文化中注重關系本位而限于熟人道德的局限
中國儒家把人倫之道作為維系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根本大法,瓶人倫之道本質上就是協調社會關系,所以,在中國傳統的道德教育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是從關系本位的角度,對“什么是善”和“何以能善”、“何以為善”做出的價值判斷和闡釋。在對“什么是善”的價值判斷上,儒家認為人與人之間需要協調的基本關系便是“五倫”,即父子關系、君臣關系、夫婦關系、長幼關系和朋友關系,故“善”便是對這些基本關系的價值判斷,即能夠做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便是符合道德,便是善,由此儒家道德學說從關系本位人手,圍繞著五倫而建立了一系列中國傳統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如“孝”、“悌”、“禮”、“義”等。在劉“何以能善”的理解上,強調“明人倫”,儒家從我與人的關系中加以闡釋,認為只有教人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備種倫常關系及掌握由此衍生的社會生活的規范原則,才能使人“守禮”成為“善人”??陀^而言,關系本位的特征無疑在一定程度洞徹了人的本質的社會關系性的特點,看到個體人生的本質是社會性的存在,任何個體都必須以一定的社會及其關系作為存在的前提,有其值得肯定之處,但由于中國社會是農業經濟長期占據主導地位,血緣關系與宗法制度相密合,社會流動匱乏,社會交往熟人化,因此中國人的道德往往局限在熟人道德,而且道德的水準呈現出隨親緣度和熟悉度的遞減而弱化的態勢。
在信任的達成方而,人們主要是依據相互之間心理情感親密認同的差序來和互決定相互之間的交往關系和信任關系的。在中國社會中,不同關系類型是與不同信任程度相關聯的,信任度的強弱與對方同自己的關系遠近幾乎呈現同一走勢,以當事人這一“個己”為中心,向周邊擴散。關系建構的核心是血緣家族關系,然后通過擬親化的方式將血緣關系進一步泛化、擴展和延伸到與沒有血緣聯系的其他人的關系之中;另一種方式則是通過后天歸屬如同學、同事等關系,在相互了解和熟悉中培育交往關系中的情感成分,達成感情及認知上的認同,從而建立起良好的關系,增加彼此問的信任程度。顯然,道德如果僅僅局限在熟人道德的范圍,這與市場經濟所匹配的公共道德是不相適應的。現代社會與中國傳統社會相比,正如社會學家吉登斯所概括的具有時空分離基礎之上的脫域特質,正是這種特質,使得社會成員相互交往方式發生了由“在場”對“缺場”的重大改變。在傳統社會,空間與地點總是一致的,因為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日常社會生活的緯度總是“在場”,受地域性活動的支配。而現代社會則通過對“缺場”各種要素的培養,日益將空間從地點中分離出來,從而將社會關系從地方性場景中提離出來,并在一種無限可能的廣泛空間中再聯結或嵌入。這樣,人們的交往關系開始超越傳統的熟人的社會交往方式,趟越交往活動具體場所限制及漸次擴散的局限性,進入普遍交往的境地,“自我和社會在人類歷史中首次在全球性背景下交互聯結了”。從主體的“在場”與否角度看,承諾可分當而在場承諾與非當面在場承諾,前者所表達的是熟人社會的普遍交往關系,后者所表達的則是超越熟人社會的普遍交往關系。前現代社會的承諾是熟人社會中的當面在場承諾,這種承諾不僅僅有某種“家”血緣紐帶為依托,亦有當而、在場熟悉了解為依據,更有熟人社會所共有的群體、風俗、習慣為有效監督制約,因而對這種承諾的可預期性與可信性,在實質上是對傳統熟人社會那種交往類型的相信信賴。而現代社會時空分離的非當而在場交往,則使得傳統的那種承諾及其監督制約機制失去有效性,而必須尋求一種瓤的具有可公度性的交往媒介及對承諾擁有權威性的監督制約機制,以確保承諾的可倍性與可合理預期性,這就需要公共道德與社會法律制度作為現代社會的主要調節方式。
3、克服人倫文化中注重道德本位而不利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