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統設計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3 06:13: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信息系統設計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信息系統設計論文

篇1

增城市很早就采用計算機來制作房產平面圖,時至今日積累了數量巨大的房產測繪電子版數據和屬性數據,迫切需要引入GIS技術,建立一個以房產測繪圖形數據為基礎,整合房產屬性數據、房地產管理業務數據、房產檔案數據的現代化房產測繪管理系統。該系統能夠實現基于GIS平臺以圖管房、房地關聯、以房管檔、圖檔簿合一、圖文表一體化的管理目的,簡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1.1總體設計借鑒沈陽、武漢、大連市等多個城市的房產測繪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經驗,結合增城市房產測繪管理的實際需求,遵循“規范、先進、實用、安全、一體化”的原則,設計了增城市基于GIS的房產測繪管理信息系統總體框架,如圖3所示。增城市房產測繪管理信息系統總體框架包括數據層、支撐層、服務層和應用層。數據層是系統的信息載體,是對現有的資源信息進行整合形成的資源數據庫,包括基礎空間數據、房產專題數據等。支撐層是用于支撐系統所采用的主要技術,包括通用中間件、業務中間件和WebGIS,GIS引擎等GIS支撐技術。服務層把業務對象層的邏輯轉換成更粗粒度的服務,包括數據轉換服務、數據入庫服務、空間查詢服務等多種服務,實現服務的集成。業務層是業務核心,包括基礎測繪、項目測繪、測繪辦公管理、測繪成果管理等多個子系統。該系統的用戶包括普通用戶、房產業務管理用戶、房產測繪技術用戶和測繪數據管理用戶等,根據不同的用戶角色賦予不同的操作權限。

1.2數據建設數據是GIS系統的靈魂,因此,要以房產空間數據庫為基礎,融合房產屬性數據、檔案數據等非空間數據,建立以圖管房,圖、屬、檔一體化的數字房產基礎數據庫。房產測繪管理信息系統的數據主要包括圖形數據和屬性數據兩大部分。圖形數據可以分成遙感影像圖、基礎地形圖、分幅平面圖、分丘平面圖和分層分戶平面圖等,屬性數據包括房產基礎數據、房產業務數據等。數據建設先以現有的遙感影像圖和基礎地形圖為基礎,將歷史測繪成果進行整理,按統一標準清洗轉換后,導入GIS系統,形成房產基礎空間數據庫。將遙感影像圖、基礎地形圖、分幅平面圖、分丘平面圖等空間地理信息數據按照統一坐標分圖層存放與展示,而分層分戶平面圖是按照獨立坐標二進制對象方式存儲在數據庫中的。然后依靠圖符號、丘號、幢號、房間號等關鍵字,實現分幅平面圖、分丘平面圖、分層分戶平面圖與樓盤屬性數據之間的關聯。房產信息及其權屬信息均具備不斷變化的特征,需要不斷地更新空間數據庫,可通過測繪數據入庫、測繪成果管理等子系統進行相應操作。

1.3系統功能增城市房產測繪管理信息系統采用C/S和B/S混合的體系結構,C/S主要應用于房產測繪系統的編輯、空間數據庫的更新和GIS高級分析等模塊。B/S主要應用于前臺業務辦理、地圖展現和信息子系統等。根據實際操作的需要,房產測繪GIS平臺、基礎測繪子系統、項目測繪子系統、項目成果管理子系統、測繪數據入庫子系統及數據報表統計子系統采用C/S結構,而測繪辦公管理子系統與房產測繪信息子系統則采用B/S結構。房產測繪GIS平臺是增城市房產測繪管理信息系統的基礎平臺,以遙感影像圖、基礎地形圖及房產產籍圖為基礎,對房產地理信息進行分層組織。主要有房屋層、層、道路及設施構成圖層,并采用符合標準規范的點、線、區域、顏色、地圖符號直觀形象地表達和顯示相應的地理數據類型。該平臺提供漫游、放大、縮小等一系列基礎操作功能,以及圖層控制、查詢、編輯、制圖等高級GIS功能。基礎測繪子系統主要實現一個城市或地域內,建立大范圍的、整體的房產分幅平面圖。而項目測繪子系統主要是繪制、管理房地產分丘、分層和分戶平面圖,同時通過繪制的圖形精確地計算出各權屬單位的面積,并出具結果測繪報告。測繪辦公管理子系統主要完成測繪業務受理、分派與實施、數據質量管理和數據遞交等管理業務,包括業務的新增、審核、存檔、查詢、統計等工作,是房產測繪管理人員日常辦公使用系統。房產測繪信息子系統主要實現房產共享數據的,便于業務人員或購房者查詢、瀏覽相關房產信息,為房產綜合業務辦理提供圖形支持。通過對查詢結果的快速定位,可以放大該部分的地圖詳情,查看房屋、周邊地形、道路、交通等居住環境信息。

2結束語

篇2

1.1醫護流程優化使用移動護理系統后,避免了護士在人工核對患者身份時產生的問題,同時也簡化了護士手工記錄,修改醫囑信息,實時記錄生命體征信息,打印醫囑信息、生命體征信息等工作流程,全方位減少了醫療差錯的發生,優化了整個臨床醫療管理,提高了護士護理工作的效率。醫囑執行流程優化如圖4所示,生命體征錄入查詢優化如圖5所示。

1.2系統架構在該移動護理系統中,護士可以查看患者的護理病歷、醫囑流程、護理文書、腕帶掃描、護士站應用和系統設置幾個部分(如圖6所示)。

1.2.1護理病歷護理及醫囑處理是護士每天的工作。通過護理病歷模塊,護士可以實時確認患者的基本信息,并結構化地記錄患者每天的生命體征和其他各項指標,同時反映在患者的結構化病歷模板中[4]。護士在測量患者某一時刻的體溫、脈搏等后,通過使用PDA,點選記錄字段,就可方便地將數據錄入系統。

1.2.2醫囑的執行和護理文書的處理對患者使用藥品、護理醫囑的執行是護士執行醫囑的主要操作內容。區別于傳統的護士先打印執行單,再依次執行的手動方式,移動護理的優勢在于無需護士打印醫囑執行單。護士可以通過系統直接查看醫囑執行項目,并根據不同醫囑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下面以輸液類醫囑為例來說明整個移動護理系統的業務流程:系統自動將醫囑項目生成相應的一組條碼,并將姓名、床號等患者的基本信息打印在標簽上,同時打印出配液相應的醫囑項目。這樣一張集合患者身份、醫囑信息的條碼標簽會粘貼在已配好的輸液器上,再將這份液體交予執行護士執行,配液護士根據打印出的醫生醫囑信息進行配液。這樣的操作流程不但方便護士執行醫囑操作,也減少了護士使用計算機的次數。同時系統采用條碼掃描的方式,使得整個護理工作顯得有條不紊。在護士進行醫囑執行時,先掃描患者腕帶上的身份識別條碼,核對患者身份,再掃描輸液器上的條碼,當進行掃描確認時,系統就完成了患者與醫囑執行項目的核對,也只有在患者信息與醫囑的執行對象完全匹配的時候,系統才會給出相應的確認信息。最后護士只要點擊確認,即可完成此次醫囑的執行[5](如圖8所示)。

1.3應用優勢

1.3.1患者信息的床邊輸入與查詢確認該系統的大范圍應用不但改變了傳統的醫護人員在患者床邊手工記錄患者體征信息和紙質查詢診療信息的工作方式,也使醫護人員可以及時獲得和處理電子化的患者信息。

1.3.2醫療管理中的實時審批在醫院管理和醫療管理中涉及到諸多審批流程,移動護理信息系統的應用使得審批可以隨時隨地地進行(如抗生素、品的管理)。這樣既降低了臨床醫護人員的工作強度,又使患者得到及時的護理,最終使醫院的審批制度既嚴格又切實可行。

1.3.3藥物條碼化管理在系統設計中,還利用了條碼和條碼打印機,通過打印條碼,提高了系統的準確性、易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時也將信息化技術直接應用至患者床邊。條碼技術的普及也使醫院實現了實時計費的收費模式。在患者診療過程中,任何診療服務的提供和藥品的服用都實時傳遞至醫院的HIS數據中心,做到患者確認、消費明晰、收費清晰,使診療消費有據可循[5](如圖10所示)。

2技術創新點

2.1移動計算技術移動計算技術是各類智能設備在無線網絡環境下,通過實時計算和移動數據傳輸等功能,及時地將信息準確提供給網絡內的其他用戶和系統的一種技術。同時移動設備還支持一維、二維條碼以及RFID標簽信息的采集和數據通信。

2.2“軍衛一號”接口及中間件技術為了保證移動護理信息系統的模塊化、兼容性和擴展性,系統采用中間件平臺實現與各個系統的數據交換。在移動護士站系統中,通過接口技術讀取患者在“軍衛一號”HIS中的基本信息以及醫生所開具的醫囑,并在移動護士站和PDA上予以體現。在醫囑執行之后,自動(PDA)或手動(移動護士站或PDA)填寫醫囑處理時間,并將醫囑處理的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通過接口反饋給HIS進行記錄,從而完整地記錄整個醫囑的生命周期管理。應用服務器中的中間件負責移動護士站和HIS之間的權限校驗、負載均衡、同步處理和系統自動升級服務。

2.3條碼和RFID技術條碼和RFID技術主要體現在患者診療信息、身份信息、藥品信息及標本信息等標簽的搜索、錄入和識別。通過使用條碼和RFID技術來提高信息的傳遞效率,保證信息的準確程度,也杜絕了人工判斷所造成的差錯。

3結語

篇3

1.1作業指揮端省級指揮中心利用固定公網IP光纖專線架設作業指令服務器,并構建中國移動GPRS分組交換網絡,省、地、縣三級指揮中心之間通過氣象系統內部網絡連接并交換數據,三級指揮中心的指令均通過省級指揮中心的作業指令服務器下發。

1.2作業前端作業前端屬于專制的移動短信和GPRS集成型通訊設備,采用嵌入式開發,整個作業指揮以信息指令為主,語音通話為輔,作業指令采用GPRS通道,語音采用移動電話通道。系統能一邊充電一邊使用,如果停電能堅持12小時,七寸觸摸式屏幕,漢字輸入采用手寫方式,數字采用點擊方式,開機時通過連接作業指令服務器進行校時。作業前端系統的每一步操作在三級指揮中心均有實時顯示,并且系統有計時功能,一旦達到作業結束時間,作業前端會發出聲音,此時炮站必須馬上停止作業,并點擊確認“作業結束”回復。如果再過兩分鐘炮站還沒確認,前端“作業結束”確認功能將被禁止,省級調度中心將其列入黑名單,不能再申請作業,直到各級指揮中心次日重新核查后由省級指揮中心批準才能重新啟用。作業前端實行密碼保護,參數設置包括三級指揮中心的電話號碼、通訊網絡參數以及作業炮站的編號和名稱等。作業前端不能任意撥號或發信息,只能和設定的三級指揮中心進行聯系。基本功能如下:(1)指令顯示:作業前端顯示指揮中心發來的信息,系統根據收到的作業指令信息的不同類別持續發出不同的聲音,民兵聽到后通過點擊“確認”讓指揮中心得知指令已經下達。(2)作業上報:作業前端向指揮中心上報信息,上報格式相對固定,民兵只需要進行數字和選擇的操作。(3)語音通話:作業前端接聽某級指揮中心的電話或打電話給某級指揮中心。前端系統軟件模塊化設計,包括引導程序、嵌入式WinCE操作系統、圖形界面、TCP/IP協議、設備驅動程序和作業執行軟件,同時采用實時多任務編程技術和交叉開發工具技術來控制功能復雜性,簡化應用程序設計,保障軟件質量和縮短開發周期。

2設計思路

系統根據人工影響天氣業務流程和技術要求,采用高級程序語言進行編程設計,建立各功能模塊和數據庫信息管理軟件,形成業務標準化的省地縣作業指揮、調度及安全監控流程。系統分為公網和內網兩個部分,公網部分主要針對作業指揮端和作業前端需要交互的作業指令進行控制和篩選,內網部分主要針對作業過程在指揮端的顯示以及統計數據的挖掘,另外,中心數據庫設計實現兩個部分之間的數據交互和管理。指令服務器將從內網傳輸來的作業信息進行過濾,剔出錯誤的和無關的信息,并把經過濾的信息進行拆分、編碼,并傳遞給數據儲存模塊,定時從數據儲存模塊取得待發送數據,并對其編碼以后再通過公共通訊網發送到相應的炮站。作業指揮。省、地、縣三級指揮中心的信息通過中心數據庫同步獲取和顯示,使用同一套指揮端軟件,依據用戶權限等級實施對炮站的操作,指揮端軟件可讀取多普勒雷達體掃數據,并為TWR-01型天氣雷達局地作業預警系統設置接口,使縣級指揮中心能很好地發揮作業指揮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如遇特殊情況,省、地兩級也可直接進行作業指揮。指揮系統建立在計算機輔助指揮的基礎上,依托于高速公共信息網絡通訊,使用計算機圖形學技術和數據儲存、分析技術,進行全省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調度指揮及安全監控。指揮中心依據天氣分析和雷達監測預警系統,當可能出現或已出現大范圍活動的天氣系統時,實時給出全省范圍內的災害預警區域和可作業區域,并啟動連續跟蹤監測,同時指示相應指揮端或作業前端、進入相應作業類型、預備等級。作業調度。省級調度中心掌握作業時間的批準權限,作業先由地縣指揮中心根據預警發出申請,然后省級調度中心向空管部門提交,空管反饋后省級調度中心打開地縣指揮中心的時間權限,地縣指揮中心再向炮站作業前端發送。安全監控。前端設計主要考慮作業信息的智能提示。所謂智能提示就是將經過科學設計的規范作業流程嵌入作業前端系統設備,當作業炮站收到指揮中心發來的作業指令后,作業前端系統會自動進入作業流程的相應環節,并用聲音和文字直觀地提示作業人員進行反饋操作。作業流程完成后,相關操作信息會完整地記錄在前端設備中,便于作業人員回報具體的實施數據。作業上報。為節省連續作業的時間,只要炮站確認“作業結束”,各級指揮中心便可再次為其申請作業,但每一次作業遺留下的上報工作必須在天氣過程后進行回復,作業前端有炮站上報的功能,操作主要是數字和選擇一些固定的選項,民兵填選妥當以后點擊“作業上報”按鈕,然后由地縣指揮中心進行審核后入庫。

3系統實施

本系統通過引進具有移動通信和計算機處理功能的通訊產品,開發能夠完成作業受令、請求、報警,以及信息反饋的炮站作業前端系統,并以炮站作業前端系統為核心構建三級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調度及安全監控平臺,建立科學規范的業務技術體系和有效的、合理的作業流程,并通過研制炮站作業信息系統逐步提升全省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的自動化水平。作業前端。掌握研制炮站作業前端的核心技術,確定樣機具體功能和指令細節。汛期中在標準化建設相對較好的地區進行樣機測試,獲取關于運行穩定性和可操作性的第一手資料,并收集各方意見和建議。汛期后集中技術力量對設備軟硬件進行針對性完善和改造,總結經驗,提出技術升級計劃。作業指揮端。貴州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與相關單位聯合開發作業指揮端軟件,源代碼公開,遵循開放式宗旨,省級指揮中心和省級調度中心依托項目進行網絡建設,地縣指揮中心在貴州氣象省地專線基礎上建設。保障措施。省、地、縣提供系統所需的計算機,有專門的技術人員負責運行和維護,炮站能夠被移動通訊網絡覆蓋,具有相應的測試場地,貴州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提供技術指導。

4結束語

篇4

關鍵詞:CAN總線ECNJ1939協議通信平臺

引言

隨著集成電路和單片機在汽車上的廣泛應用,現代汽車上的電子控制器的數量越來越多,常見的有發動機的電子燃油噴射裝置、防抱死制動裝置(ABS)、安全氣囊裝置、電動門窗裝置、主動懸架等。電控系統的增加雖然提高了轎車的動力性、經濟性和舒適性,但隨之增加的復雜電路也降低了汽車的可靠性,增加了維修的難度。從布線角度分析,傳統的電子氣系統大多采用點對點的單一通信方式,相互之間少有聯系,這樣必然造成寵大的布線系統。因此,一種新的概念——汽車上電子控制器局域網絡CAN,也就應運而生。為使不同廠家生產的零部件能在同一輛汽車上協調工作,必須制定標準。按照ISO有關標準,CAN的拓撲結構為總線式,因此稱為CAN總線。CAN總線被設計作為汽車環境中的微控制器通信,在車載各電子控制裝置ECN之間交換信息,在車載各電子控制裝置ECN之間交換信息,形成汽車電子控制網絡。

控制器局域網CAN(ControllerAreaNetwork)是一種多主方式的串行通信總線,基本設計規范要求有高的位速率,高抗電磁干擾性,而且能夠檢測出產生的任何錯誤。CAN在汽車上的應用,具有很多行業標準或者是國際標準,比如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ISO11992、ISO11783以及汽車工程協會(SocietyofAutomotiveEngigeers)的SAEJ1939。CAN總線已經作為汽車的一種標準設備列入汽車的整車設計中。

圖1

1CAN總線特點及其通信協議

1.1CAN總線簡介

CAN通信協議規定了4種不同的幀格式,即數據幀、遠程幀、錯誤幀和超載幀?;谝韵聨讞l基本規則進行通信協調:總線訪問、仲裁、編碼/解碼、出錯標注和超裁標注。CAN遵從OSI模型。按照OSI基準模型只有三層:物理層、數據鏈路層和哀告層,但應用層尚需用戶自己定義。CAN總線作為一種有效支持分布式控制或實時控制的串行通信網絡,應用范圍遍及從高速網絡到低成本的多線路網絡。如:CAN在汽車中的發動機控制部件、ABS、抗滑系統等應用中的位速率可高達1Mbps。同時,它可以廉價地用于交通運載工具電器系統中,例如電氣窗口、燈光聚束、座椅調節等,以替代所需要的硬件連接。其傳輸介制裁為雙絞線,通信速率最高可達1Mbps/40m,直接傳輸距離最遠可達10km/5kbps,掛接設備數最多可達110個。CAN為多主工作方式,通信方式靈活,無需站地址等節點信息,采用非破壞性總線仲裁技術,滿足實時要求。另外,CAN采用短幀結構傳輸信號,傳輸時間短,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

CAN總線與其它通信協議的不同之處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報文傳送不包含目標地址,它是以全網廣播為基礎,各接收站根據報文中反映數據性質的標識符過濾報文,其特點是可在線上網下網、即插即用和多站接收;另外一個方面就是特別強化了數據安全性,滿足控制系統及其它較高數據要求系統的需求。

1.2J1939通信協議

J1939協議是在CAN總線通信協議2.0B(29標識符)之上具體實現了應用層,是SAE為重載卡車和客車制定的通信協議;以CAN2.0B為基礎,物理層標準與ISO11898規范兼容并采用符合該規范的CAN控制器及收發器。J1939協議將CAN標識符劃分為如下幾個部分:優先級(P)、數據頁(PGN)、協議數據單元(PDU)格式、PDU特定域(PS)和源地址(SA)。J1939/71應用層文檔定義了車輛控制的各種參數及命令的PGN。

由此可見,J1939與CAN通信協議的區別在于29位標識符(ID),數據場相同。J1939將CAN的29位標識符(或稱辨識別)進行了詳細的物理定義。通過PDU將CAN標準格式封裝為J1939協議格式。PDU信息幀又由優先權P、保留位R、數據頁DP、協議數據單元PF、擴展單元PS、源地址SA和數據場DATA七個部分組成,即CAN的29位標識符加上數據。

2總體設計

2.1汽車電控網絡結構

汽車內ECU之間的數據傳輸特征主要差別在于數據傳輸頻率,例如發動機高速運行時,進行的是高頻數據傳輸,每隔幾ms就傳輸1次;而在低速運行時,進行的是低頻數據傳輸,每隔幾十ms乃至幾百ms才傳輸1次。然而為了滿足實時性要求,就要求汽車內每個控制單元盡可能實現汽車公共數據共享,但又由于每個控制單元對實時性的要求是因為數據的更新速率和控制周期不同而不同的。這就要求其數據交換網是基于優先權競爭的模式,且本身具有較高的通信速率。CAN總線正是為滿足這些要求而設計的。CAN已有國際標準,即高速場合的ISO11898和用于低速場合的ISO11519-3。

通常的汽車網絡結構采用多條不同速率的總線分別連接不同類型的節點,并使用網關服務器來實現整車的信息共享和網絡管理。若按照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SAE)車輛網絡委員會標準SAEJ2057,將汽車數據傳輸網劃分為三類。這里可用圖1簡單說明。其中網關是汽車內部通信的核心,通過它可以實現在CAN總線上信息的共享以及實現汽車內部的網絡管理和故障診斷功能;將各個數據總線上的信息反饋到儀表板總成上的顯示屏上,駕駛者通過儀表板上的信息就可以知道各個電控裝置是否正常工作了。

2.2通信平臺硬件設計

在設計中,主控芯片CPU選用51系列的單片機。CAN通信控制器執行完整的CAN協議,完成通信功能,包括信息緩沖和接收濾波,故CAN控制器選用Philips的SJA1000。選用PCA82C250作為CAN總線的收發器,PCA82C250是CAN協議控制器和物理總線之間的接口,在運行環境中具有抗瞬變、抗射頻和抗電磁干擾性能,內部的限流電路具有電路短路時對傳送輸出級進行保護的功能。傳輸介質采用屏蔽電費,在測控節點與介質之間加入光耦電路,以提高總線接口的抗干擾能力。圖2為通信平臺硬件框圖,圖3為控制器與收發器連接接口。

為進一步提高系統的可靠性,需要考慮到系統的冗余設計。由于汽車環境惡劣且干擾因素較多,在CAN_H和CAN_L信號線與地線之間分別并聯了兩個電容,濾去噪聲,使信號傳輸平穩。雙屏蔽電費可設兩套,在兩套介質上同時進行信息傳輸。接收方只用一個介質,在冗余和非冗余段的連接臨界點進行總線切換。

2.3軟件設計

簡單地說,本通信平臺所要實現的功能就是,使各個節點(ECU)通過CAN總線實現相互通信,發送接收命令、信息等,并實現數據的共享,從而提高各自的控制性能和運行效率。汽車上CAN數據總線的每個節點(ECU)都有自己的地址和名稱相對應。ECU地址指出了數據傳送的目的地,而其名稱則標識了ECN的基本功能。節點連續監視著總線上發出的各種數據。當所收到的數據地址值與自身地址吻合時,該節點就獲得令牌。在通信規約中,唯一獲得令牌的該節點有權發送數據,以防止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節點同時傳輸數據引起混亂。同時每一個節點都有機會得到令牌,完成數據傳輸。

本軟件設計是基于KeilC語言編寫的。程序主要由主模塊、中斷處理模塊及數據通信模塊等組成,如圖4所示。

圖4

主模塊完成對硬件初始化、寄存器的配置、SJA1000初始化等;中斷處理模塊包括數據中斷的發送、接收、錯誤處理及報警處理等;數據通信模塊完成數據的請求、發送、接收等。

當一個節點A發送數據請求報文(遠程幀),向另外一個節點B請求報文(應答幀)時,節點B接收到請求后,經過判別,而后發送數據(應答幀)。由于數據請求沒有數據場,所以相對數據幀長度小很多。經分析驗證之后與節點B收到的數據相同,請求數據程序得到驗證。

篇5

根據業務變化和規范化管理的需要,人民銀行金融業機構信息管理系統(以下簡稱“BMS系統”)功能逐漸完善,但BMS系統著眼點高,業務需求角度側重于人民銀行管理,特別是在信息統計和金融機構用戶使用方面存在諸多不便。

1.地市人民銀行用戶

(1)機構分布情況統計

該功能只從全國層面統計各地市銀行、保險、證券等各類別金融機構總數量。

(2)機構編碼月度報告

該功能只統計全國及各省存量、新增、撤銷機構的總數量。

(3)機構信息統計

該功能按行政區劃統計并沒有涉及市下轄的區,無法掌握各金融機構在市各區的分布情況。

(4)無變更原因統計

無法從全轄角度對金融機構發生信息變更或機構撤銷的原因進行統計分析。

(5)無聯系人管理功能

系統中沒有獨立的聯系人信息管理等功能。

2.金融機構(商業銀行)用戶

系統沒有對商業銀行用戶提供任何統計功能,只有簡單查詢和數據錄入,無法實時掌握本單位各區劃內分支機構分布、代碼證信息及時間段內網點新增、信息變更、撤銷等情況。金融機構信息管理輔助分析系統(以下簡稱“分析系統”)分為金融機構用戶和人民銀行用戶,使用金融機構編碼作為唯一登錄用戶名,根據用戶類別所屬權限范疇在功能模塊上會有所不同。

二、分析系統金融機構用戶功能

1.機構維護

(1)分支機構信息列表

將本單位分支機構信息按BMS系統數據項列出,分為詳細項目表和重要項目表,并支持以任意字段為關鍵字的精確和模糊查詢。

(2)分支機構信息維護

分析系統已預先將BMS系統中截至某一時間點的存量數據導入,時間點后的數據變化情況,在BMS系統中更新后需在分析系統中同步錄入。①網點新增。用戶錄入BMS系統生成的新增網點的機構編碼、機構名稱、機構電話、機構地址、負責人、新增原因等。②網點變更。根據變更網點的機構編碼查詢網點信息,選擇變更的信息項如地址、名稱、負責人等并錄入變更后信息及變更原因等。③網點撤銷。根據變更網點的機構編碼查詢網點信息,選擇撤銷原因并錄入詳細撤銷說明。信息維護根據新增、變更和撤銷操作行為用于后續的匯總統計,同時均需錄入營業執照和金融許可證辦理時間或銀監局批復時間,用于界定是否在規定時間內向人民銀行報備,便于對金融機構進行考核評價。

2.查詢統計

(1)分支機構數量統計

①按行政區劃統計。將本單位分支機構按照所屬區、縣(市)分別統計數量,并對重要項目信息列表展示。②按機構狀態統計。將本單位分支機構按照正常、撤銷、清算等狀態分別統計數量。

(2)分支機構變化統計

①新增情況統計。自定義選擇任意時間段內本單位新增網點的數量,并對新增網點重要信息列表展示。②變更情況統計。自定義選擇任意時間段內本單位發生撤銷及地址、名稱、負責人等變更的機構數量,并對機構的信息項變化情況、辦理時間等列表展示。

3.代碼證管理

金融機構用戶在BMS系統中錄入新增機構信息,提交后即可生成機構編碼,待人民銀行審核后發放代碼證,機構編碼生成時間早于代碼證發放時間,因此需要機構用戶收到代碼證后在分析系統中手工補錄代碼證信息。機構用戶收到換發的代碼證后,在分析系統中做換發維護操作。代碼證相關字段:金融機構編碼、機構名稱、地址、負責人、代碼證編號、登記號、年檢情況。

(1)本單位代碼證信息補錄

新增網點代碼證信息補錄。通過金融機構編碼查詢出機構名稱、地址、負責人信息,手工錄入代碼證編號和登記號。

(2)本單位代碼證換發維護

①代碼證清退維護。分析系統默認列表展示歷史清退記錄,通過金融機構編碼查詢出該機構當前代碼證信息,然后選擇清退時間和清退原因(信息變更、機構撤銷、證件損毀)提交后人民銀行將此代碼證回收。②代碼證換發維護。分析系統默認列表展示歷史換發記錄,通過金融機構編碼查詢出該機構當前代碼證信息,修改代碼證編號(新)和登記號(新),然后選擇換發時間和換發原因(信息變更、證件遺失、證件損毀)提交后將此機構代碼證信息更新。

(3)本單位代碼證查詢統計

①分支機構代碼證信息。默認分頁展示本單位所有分支機構代碼證信息,支持根據金融機構編碼查詢。②分支機構代碼證年檢。默認分別分頁展示本單位分支機構已年檢和未年檢機構代碼證信息并統計數量,支持根據金融機構編碼查詢。

(4)本單位代碼證辦理提示

①未辦理代碼證機構。新增機構信息在BMS和分析系統同步錄入后,若此時該機構的代碼證暫未辦理相關信息為空,則對該類機構給予提示:下列機構還未辦理代碼證,請辦理后補錄代碼證信息。②未換發代碼證機構。機構變更信息在BMS和分析系統同步錄入后,若此時該機構的代碼證暫未換發相關信息未更新,則對該類機構給予提示:下列機構還未換發代碼證,請換發后做代碼證清退換發操作。

三、分析系統人民銀行用戶系統功能

1.系統維護

(1)用戶維護

管理分析系統金融機構用戶,包括登錄信息、狀態查看、禁用啟用、口令重置等。

(2)操作日志

記錄分析系統金融機構用戶的行為名稱、行為內容、操作時間、操作用戶等。

2.全轄信息

(1)全轄機構信息

將全轄金融機構信息按BMS系統數據項列出,分為詳細項目表和重要項目表,并提供以機構編碼、機構名稱、機構所在區劃等關鍵字查詢。

(2)聯系人管理

管理全轄銀行、保險、證券、期貨等金融機構編碼工作聯系人信息,包括機構名稱、聯系人姓名、聯系方式、BMS系統用戶代碼等。

3.查詢統計

(1)全轄機構分布情況統計

①按行政區劃統計。將全轄所有金融機構按照所屬區、縣(市)分別統計數量,并對重要項目信息列表展示。②按機構名稱統計。通過自定義選擇金融機構名稱,統計出該機構在各區、縣(市)下設分支機構的數量,并列表展示分支機構重要信息。

(2)全轄機構變化情況統計

①按變更項目統計。統計任意時間段(自定義選擇)內全轄機構或某家機構各信息項發生變化如地址變更、名稱變更、負責人變更的數量。②按變更原因統計。按照全轄機構發生信息變更的各類原因,統計任意時間段(自定義選擇)的數量,如某時間段全轄對應因遷址、升格等發生地址變更的機構數量。③按行政區劃統計。統計任意時間段(自定義選擇)內轄區各區、縣(市)各信息項發生變化的數量,如某時間段內鼓樓區對應發生地址變更、名稱變更、負責人變更的數量。

4.代碼證管理

(1)全轄代碼證信息。

①全轄代碼證信息統計。默認列出全轄機構代碼證信息,支持根據機構名稱查詢該機構所有網點代碼證信息。②全轄代碼證年檢統計。分別統計全轄已年檢和未年檢機構數量及代碼證信息。

(2)全轄代碼證換發統計

①全轄代碼證清退記錄。默認列出全轄代碼證清退記錄,支持根據機構名稱查詢該機構所有網點清退歷史記錄。②全轄代碼證換發記錄。默認列出全轄代碼證換發記錄,支持根據機構名稱查詢該機構所有網點換發歷史記錄。③全轄代碼證換發數量。根據機構名稱統計某時間段內機構代碼證換發次數,并匯總全轄換發次數。

(3)代碼證年檢時間設置

代碼證年檢結束時間設置。由人民銀行用戶手工選擇時間設置,確認后自動將目前分析系統中所有存量機構的年檢情況置為“已年檢”。

四、機構地圖定位功能

篇6

摘要]隨著我國中小企業的信息化不斷應用,管理信息系統的運行使中小企業的各方面效率得到很好的提升,但是在實際的運行中卻由于企業中存在的管理制度松散、員工的意識缺乏等制度方面的原因,使企業信息系統得不到適當的維護,對企業的信息數據安全、信息獲取效率都有一定的影響,所以加強中小企業信息管理制度層次的設計是有必要的。

一、問題的提出及文獻綜述

隨著我國中小企業開始實現信息化管理,運用信息管理系統來對企業生產進行管理,一方面,提高了企業管理的效率和科學性,使企業的生產、存儲、財務、成本、控制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而另一方面,在實際的運行中不可避免的引發各種問題,其中包括信息安全性的問題,即存儲在計算機或在傳輸中的文件和數據遭受到破壞和濫用,而且這種活動對企業的影響非常嚴重,例如:電子商務公司,如果網站出現故障,每天的損失會高達數額人民幣,所以如何保障信息系統的安全,使其得到安全的控制,對于企業來說已經變的非常重要。目前,在我國的中小企業信息管理系統內部構建中,經??梢园l現由于制度和管理中的疏忽、松懈以及信息系統的監管不到位,所出現數據的丟失或者數據的信息反應遲鈍,不能使管理者及時得到有效的信息,使其信息系統的發揮起不到其最佳的效果,因此如何保障中小企業信息系統安全,加強中小企業信息的測控是非常必要的。

在目前關于中小企業的信息系統安全與效率方面的文章主要是集中在如何構建中小企業信息系統方面,涉及到中小企業信息管理制度這方面很少。如:楊斌、費同林(2002),趙宏中(2005),劉仁勇,王衛平(2007),在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方面提到了制度設計方面,但是沒有把其作為一個研究重點,其他一些相似的文獻基本是從技術角度探討。從中小企業實際的成本收益考慮,一般來說,由于運用的相應技術不是很高,基本都是基礎的軟件系統,所以有必要對中小企業面臨的制度方面進行詳細的分析。

二、中小型企業信息系統制度方面分析

首先,根據Laudon對企業信息系統面臨威脅,按照來源分為六類:硬件故障、軟件故障、人為因素、數據、服務及設備被偷盜,這些都是中小企業面臨的問題,但Laudon從單個信息系統的角度進行分析,卻沒有把企業的信息管理系統管理制度考慮進去,在我國中小企業的信息系統建設上許多企業盡管設置了制度,但很大程度上都是形同虛設或者是制度管理存在缺失,容易導致中小企業信息系統實際操作上面臨效率和安全的問題,下面具體從制度方面進行分析:

在中小型企業中,存在著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人們有意識建立起來的并以正式方式加以確定的各種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法律制度、企業制度安排等;非正式制度,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習慣習俗、文化傳統、價值觀念,是形態等對人們行為產生非正式約束的規則,是那些對人們行為的不成文的限制。

(一)正式制度的分析

在中小企業中,正式的制度包括國家信息系統法律的規定和企業的信息管理制度方面,根據我國1994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也只是從信息交換角度來保護整個信息系統的安全,對于企業自身的信息系統安全只是規定各企業根據自身情況自行制定,并沒有對企業的實際業務中發生的關于信息系統自身安全進行風險標準規定,也沒有一套正確引導進行風險防范的標準規定,所以中小企業的法規建立基本都是從企業各自實際出發,所以各企業的標準不一,導致安全隱患存在比較大。

從企業自己建立的信息管理制度來說,一般大型企業有明確的規定制度,包括維護、人員素質等方面都有明確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防范信息系統存在的安全隱患,并能夠及時有效的進行相應信息的反饋,對企業的信息安全與企業效率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但對于中小企業來說,由于企業自身比較小,相應的信息管理系統人員比較缺乏,其維護也是誰操作誰負責,這樣只能根據各企業自身人員的情況來確定其系統的安全程度,其次在效率方面,由于人員缺乏以及其計算機操作應用存在的不規范,信息交換、反饋也相對比較落后,或者根本起不到效率作用。

再次中小企業雖然有一定的信息管理制度規范,卻由于監管不到位,主要是由于中小企業的機構比較小,維護人員、計算機使用都是由使用人員一人來完成,所以容易導致即使有制度,也難以執行,這也是制約中小企業信息系統的數據安全的主要原因。

(二)非正式制度的分析

在非正式制度中,意識形態處于核心地位,它不僅蘊含價值關鍵、倫理規范、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性,而且在形式上構成某種非正式制度的“先驗”模式。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公司員工的思想和過去的傳統操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的信息管理系統運行效果。

在中小企業的管理信息系統中,由于員工的意識不強,對于信息系統的維護、使用存在一定的松懈,信息操作員經常在值班時沒有定期維護計算機及信息管理系統,只是在當其產生問題時才處理,這樣很容易導致企業數據損失,如果信息備份不完全的話,可能由于人為操作或者計算機病毒的侵入會造成整個系統數據損失。

在這里非正式制度方面主要是指員工以往的舊做法對中小企業的信息系統安全的影響,對信息反饋報告在效率方面也會產生一定的負面作用,主要原因是領導層的要求不嚴格,操作人員的報告提交不及時等因素所致,因此非正式制度因素對中小企業信息管理系統影響也是非常大的。

三、加強信息管理系統管理制度建設的對策

在加強制度建設中,主要從國家信息系統的法律制度建設、企業信息制度的設置與執行,再次就是信息系統中操作人員與管理人員意識的改變三個層次來考慮。

(一)首先在我國信息管理系統的法律規范中,不僅應該對信息交換中安全問題進行規范,而且規定信息系統使用公司對其管理系統的安全達到安全的最低標準,這個標準是指從各因素方面來確定信息管理系統的一個安全性的最低標準值,不僅能夠使信息安全從法律依據上得到一個基本的系統安全標準,而且也能對公司信息管理系統起到強制規范性的作用。

(二)在制度設定層面,加強中小企業信息系統安全管理制度的健全及制度化,也是保障中小企業信息系統安全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面。在信息系統運行過程中,信息系統管理部門應制定嚴格的服務器日常維護、巡視和記錄制度、客戶機維護、操作制度、用戶管理制度、人員培訓制度等等,并嚴格按照制度實施獎懲,從而從企業內部制度上認識到信息管理系統安全的重要性。

(三)培養與使用企業信息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除了領導層要高度重視外,設立一個既懂信息系統、又懂業務流程的復合型信息主管職位,也是非常關鍵的。在國外大學、大企業的CIO(首席信息主管),相當于企業級的領導,直接參與企業的重大問題決策。一個合格CIO,既能充分調動網絡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又能把握企業信息化發展全局,并能隨時為領導提供參考意見,起到了很好的監督作用,并對公司信息管理信息系統制度改善、監督、反饋上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小企業中也設立這樣一個職位,從而使信息化系統成為企業運行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

(四)加強信息系統人員的培訓,使其對計算機信息系統的操作、安全等方面了解能夠熟練的掌握。信息系統人員包括操作人員以及維護人員,定期對信息系統人員進行培訓,不僅有助于了解信息系統的最新發展,而且能夠使其從意識中不斷了解到信息系統安全的重要性,使其操作、維護的規范化不斷得到改善,從而減少由于非制度性因素所產生的信息系統安全問題。

四、結論

在中小企業信息管理系統中,很大問題是由于中小企業的制度方面造成的,所以在企業內部加強其監管,使中小企業的信息管理制度得到很好執行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就是加強員工的素質培養,使其能夠具有很好的業務水平,使信息管理系統得到很好的運行,并能夠使管理層及時了解到企業的信息,保證企業的順利運行;最后完善國家信息管理系統法律,是保證企業信息制度建立的重要標準,使中小企業達到基本的信息系統風險管理水平,從而從制度上使其信息管理系統得到很好的保護。

參考文獻

[1]KennethC.LaudonJaneP.Laudon.管理信息系統-管理數字化公司(第8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501-538

[2]王霞,張永,彭智才,如何保障中小企業信息系統安全[J],資源方法,2004(9):54-55

[3]劉仁勇,王衛平,企業信息安全管理研究[J].學術研究,2007(6):113-115

篇7

系統學的基本理論是以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運籌學的共同理論為基礎,綜合吸收了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突變論、超循環理論等系統理論的基本思想,并不斷發展、完善。它既是方法學理論,也是一整套科學理論。系統學理論被廣泛應用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其主要作用是使人們對客觀世界形成系統的,整體的認識觀念,認識系統的規律,對客觀系統達到有效控制。其研究和工作方法是定性、定量相結合的系統方法。以系統的整體性、層次性、開放性、目的性、穩定性、突變性、自組織、相似性、不可逆性為原理[6],以系統的結構功能相關律、信息反饋律、競爭協同律、漲落有序律、優化演化律為基本規律,系統學原理及規律對客觀世界具有普惠性,這種普惠性涵蓋了工業設計創新方法的研究[7]。設計從系統結構與結構分層認識創新,從系統的目標思考創新,從系統開放性的物質、能量、信息輸入尋找創新手段,從系統的升級與突變實現創新。設計創新的過程是改變產品的功能、技術、形態、品質、服務及用戶的過程,影響著從市場—產品創新—產品生產—市場的系統結構。在該過程中,判斷力來源于系統外部信息的綜合反饋,包括市場反饋、技術反饋、功能反饋、價格反饋、美感反饋、品質反饋、同類競爭反饋等,也來源于系統內部的構造子系統間的熵的反饋。通過反饋,控制系統內部及系統與外部競爭和協同,使系統的發展演化沿著既定的目標發展。實現系統處于不斷地演化之中的優化,從而實現耗散最小而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過程。

2產品設計創新的系統求解

產品設計創新的過程是循環發展、螺旋上升的過程,在該過程中,需要創新的觀念、理論及工具,也需思考創新與功能、技術及文化藝術之間的問題。通過系統集成、系統協同、系統聯動,架構清晰的創新路徑,實現最終設計創新。創新是分析社會需求,提出產品設計創新問題,確定創新目標,實現產品升級的功能、技術、藝術的集成創新,需要創新思維求解、創新的技術策略求解、創新的藝術策略求解等。

2.1產品設計的思維創新

產品設計創新首先是思維創新,實現思維創新就要建立系統思維體系。從系統思維的結構分析,思維分為邏輯思維、形象思維、辯證思維、靈感思維[8]。結合線性和非線性的推理性、多向性、跨越性、綜合性鏈接,形成了創新思維。

2.2產品設計的技術創新

功能是產品設計的核心和本質,具有明確的物理和技術特征,它是設計創新的關鍵。功能具有明確的系統結構。創新的過程是完善產品的功能,首先圍繞著產品的主要功能,然后是系統分層的子功能。產品的功能依附在技術系統上,這樣,功能創新的實質即技術創新。功能創新首先要進行功能分析,分析出現問題的技術系統,列出該技術系統的所有組件;分析系統組件之間的關系,建立結構模型,將組件之間的關系轉化成功能,建立功能模型。功能的技術解決建立在資源分析、矛盾求解的基礎上。產品設計的技術創新資源包括自然資源、時間資源、空間資源、系統資源、物質資源、能量資源、信息資源等。這些資源及其派生資源、差動資源(差動物質資源、差動場資源)在設計應用時受數量、理化性能、質量、價格、范圍、對于應用的準備等因素的影響,并與相應的技術創新產生矛盾,在矛盾的過程中創新出現多種趨向。創新矛盾的多趨向性顯現了矛盾的復雜性,但矛盾的系統分層、矛盾的原理、矛盾的特性類型是有限的,在TRIZ理論體系中,解決矛盾的原理歸納為40個創新發明原理,例如:動態化原理、不對稱原理……,矛盾的特性類型歸納為39個通用工程參數,例如:物體的質量參數、壓力參數、能量參數……。設計創新的矛盾一般表現為技術矛盾,技術矛盾指一個作用同時導致有用及有害的2個結果,也指正面作用引入和負面作用消除導致的一個或幾個子系統的破壞,它一般表現在一個系統中子系統之間的矛盾。解決技術矛盾的具體措施:(1)確定主要的功能創新,通過分層列出其關鍵子系統及各種輔助功能,對待設計的功能的操作進行描述,確定系統應改善的特性、應該消除的特性,將涉及的參數按標準的39個工程參數重新描述。(2)對技術矛盾進行描述,如果某一工程參數要得到改善,將導致哪些參數惡化。(3)對技術矛盾進行另一種描述,假如降低參數惡化的程度,要改善的參數將被虛弱,或另一惡化參數的惡化程度將被加強。(4)在矛盾矩陣中由矛盾雙方確定相應的矩陣元素。(5)將這些措施確定為可用的發明原理,將原理按照40個創新發明原理重新描述,將所確定的原理應用于解決設計創新的問題,找到評價并完善的概念設計及后續的設計[9]。

2.3產品設計的系統創新

用戶在購買產品時一般關注產品的外觀、品質、功能、價格[10],這構成了產品的高級物場系統,在這個過程中,來源于人的場是“體驗”,來源于產品的場也是“體驗”,這個體驗過程是由整體到局部的過程;由宏觀到微觀的過程;由外觀到功能的過程;由直觀感受到價值判斷的過程,它是從外觀—品質—價格—功能的過程。體驗包括空間體驗、形態體驗、材質體驗、人機體驗、技術體驗[11]、情感體驗[12]、功能體驗、價值體驗[13]。這些體驗是感性判斷到理性判斷的過程。產品的系統創新要求體現在價值、外觀、功能、技術方面,產品的系統創新分為產品的升級創新和科學技術發明原始創新兩種方式,這兩種形式的過程是相反的。產品的升級創新過程是:人—體驗—目標追求、產品—體驗、人—產品—體驗,體驗分外觀體驗、情感體驗、技術體驗、功能體驗、價值體驗等5個子系統,36個體驗要素,36個體驗要素以創新目標和價值的升級的要求進行矛盾博弈,最終實現理想的產品升級創新。蘋果iPadAir(圖4)的創新是人圍繞產品的一種體驗。體驗的目標是實現外觀簡潔、功能全面、操作方便,便于攜帶,從而使產品實現價值提升,這種目標在產品上體現出外觀與功能的矛盾,這種矛盾解決是外觀、功能、技術的系統博弈,外觀精微、功能強大需要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工藝,需要技術集成、技術控制的創新,這種創新是外觀與功能的技術進步過程。iPad產品的尺寸越縮減,性能就越難提升,越難保持電池電量的使用時間,這樣就出現了矛盾,但為使產品更輕盈、更小巧,另一方面還要使功能更強大,只能通過外觀、功能的設計來促進技術的進步,經過系統博弈,最終出現了產品創新。在外觀上,整體體積比上一代iPad減小了24%(近1/4),機身厚度僅有7.5mm。在材料上采用鋁金屬unibody一體成形,使機身在輕巧之余不失堅固,并且賦予了簡約之美。獨特的斜邊由單晶金剛石削切而成,容差控制在微米級別,從而弱化了機身邊緣的突兀感,使機身整體柔和自然。在功能與技術上,雖然產品的空間縮減,但性能倍增,核心部件采用全新的A7芯片與M7運動協處理器。為隨身方便攜帶而進行設計,采用兩條天線支持MIMO(多輸入輸出)技術。在軟硬件的協作上體現出了完美的統一,iOS7的交互界面設計簡潔直觀,方便人們簡單的使用[14]。產品原始創新的過程如下:科技原始創新—原始創新形態描述(微觀的、虛擬的、數字化的[15]……)—科技產品—外形、功能、市場—體驗—觀念(人),如圖5所示。在該過程中,技術的進步對產品形成顛覆性的影響,直接改變人的觀念,這個觀念又可作用于產品的升級創新過程,形成對工業產品設計的整體聯動效應,實現產品的不斷創新發展。

3結論

篇8

1.1系統框架設計軟件體系結構設計為三層B/S(瀏覽器/服務器)結構,將應用功能分為表示層、功能層和數據層三部分[5]。用戶工作界面通過瀏覽器實現,極少部分事務邏輯在前端實現,主要事務邏輯在服務器端實現,形成所謂的三層結構。以目前的技術看,局域網建立B/S結構的網絡應用,并通過Internet/Intranet模式下數據庫應用,相對易于把握,成本也較低。它是一次性到位的開發,能實現不同的人員、從不同的地點、以不同的接入方式訪問和操作共同的數據庫,有效保護數據平臺和管理訪問權限,服務器數據庫也很安全。本文設計實現的移動通信網絡監控系統在軟件體系結構上同樣分為表示層、功能層和數據層,其結構如圖1所示。1)表示層表示層直接面向客戶,是應用的用戶接口部分,實現用戶與應用之間的對話功能。表示層會檢查用戶通過鍵盤、鼠標等輸入的數據,顯示應用輸出的數據。為保證用戶能夠直觀進行操作,一般使用圖形用戶接口,操作簡單,使用方便。本文設計的移動通信網絡監控系統中各種操作和查詢結果以百度地圖、專題圖表、表格圖形等方式展現,為用戶提供直觀、形象的操作界面。2)功能層功能層是應用的本體,根據表示層用戶提供的指令或數據,處理具體的業務邏輯,訪問數據層,從數據層提取相關數據、修改相關數據以及刪除相關數據等,并將處理結果傳回表示層。功能層與表示層的數據交往要盡可能簡潔,保證表示層中用戶的檢索信息能一次性全部傳給功能層,功能層處理之后的結果數據也能一次性全部傳回表示層。功能層又可以劃分為BLL(業務邏輯層)和DAL(數據訪問層)兩個子層,DAL在BLL之下,即DAL訪問數據并將數據傳送給BLL,BLL調用DAL的類和對象。3)數據層數據層即數據庫管理系統,負責存儲和管理移動通信網絡的各類數據,包括基礎網絡資源數據、話務數據、網絡性能指標數據、網絡質量數據等。移動通信網絡數據量龐大,這就要求數據庫管理系統必須能迅速進行大量數據的更新和檢索,因此,從功能層到數據層大多使用SQL(結構化查詢語言)。

1.2功能模塊設計在系統目標的指導下,結合移動通信網絡實際優化工作情況,詳細分析和總結系統功能需求后,將移動通信網絡監控系統分為分析呈現、數據管理、系統管理和網絡評估四個模塊。1)分析呈現模塊。a)云圖呈現模塊以不同的顏色在百度地圖上標示珠海市移動通信網絡狀況,包括全網綜合及各類型網絡話務量、全網綜合及各類型網絡數據流量、各類型網絡語音業務質量、各類型網絡數據業務質量。支持地圖基本操作(如平移、縮放等)功能。地圖放大后可以顯示更細致的地理區域的網絡云圖,還可以選擇顯示全網基站分布和小區覆蓋情況。支持自定義基站定位、自定義地理位置定位、自定義地理區域云圖呈現功能。b)統計信息呈現模塊用各類型統計圖表呈現不同時間粒度、不同空間粒度、不同網絡類型的網絡產能和網絡質量信息,包括它們的歷史變化趨勢曲線、絕對數值及其變化幅度、達標和不達標情況等。2)數據管理模塊。a)數據查詢模塊對各類數據進行分類、多條件組合查詢,提供文字選擇和在地圖上自定義地理區域等查詢方式,查詢結果是個性化的數據報表。b)數據編輯模塊能對數據庫中的數據進行編輯(如新增、修改、刪除等),并且所有的數據均有歷史備份,可以追溯查詢。b)數據輸出模塊根據系統用戶需要自定義輸出數據報表、各類數據圖表及網絡質量或產能云圖。3)系統管理模塊。對系統操作權限和系統維護進行管理,包括用戶管理、系統權限管理、密碼管理、日志管理等。4)網絡評估模塊珠海移動通信網絡現有網絡質量評判標準是按照網絡接入性能、網絡質量、網絡保持能力和網絡資源四類指標數據進行評估。從話務統計指標中篩選出每一類的多個具有代表性的性能指標,根據客戶感知體驗和對總體網絡的影響,確定各性能指標在本評估體系中的優差門限和得分權重比例,綜合四類指標數據得到無線網絡中每個邏輯小區的網絡質量得分。本文所設計和實現的移動通信網絡監控系統需要建立地理柵格級別的網絡質量評估算法,在小區覆蓋范圍與地理柵格匹配關系已建立的基礎上,可以采用層次分析法,結合現有邏輯小區網絡質量評判標準和地理柵格中邏輯小區重要程度,對現有網絡進行新的評估。影響地理柵格中邏輯小區重要程度的因素包括邏輯小區的面積大小及其所覆蓋范圍的場景屬性。這種方法考慮了網絡的應用場景,使評估結果更符合用戶感知。

1.3數據庫設計從實用性和經濟性等方面考慮,本文描述的移動通信網絡監控系統的數據庫采用SQLServer2008。SQLServer是關系型數據庫管理系統,具有使用方便、可伸縮性好、與相關軟件集成度高等優點[3]。為了保證系統的處理和響應速度,數據庫的連接方式采用ADO(ActiveX數據對象)方式。ADO方式使用簡單、速度快、內存支出小[2],是一種高性能的數據庫訪問方式。數據庫設計時,數據庫安全問題也很重要[6]。在數據庫權限配置能力內,根據用戶的業務需要,配置其所需的最小權。通過區分不同的訪問者、不同的訪問類型和不同的數據對象,進行分別對待,獲得數據庫的安全保密性。

2系統實現

2.1系統開發環境結合本系統實際需求情況,數據庫管理使用SQLServer2008,以MicrosoftVisualStudio2010作為開發工具,以百度地圖API作為地圖服務工具,.net作為應用程序設計平臺,C#、JavaScript等作為開發語言來開發本系統功能。

2.2系統運行以分析呈現模塊中的統計信息呈現模塊為例介紹系統運行界面。統計信息呈現模塊分為產能概覽、質量概覽、分區域產能、分區域質量、分網絡產能、分網絡質量六個子模塊,每個模塊均以今日、本周、本月三種不同時間粒度呈現相應的歷史變化趨勢曲線、絕對數值及其變化幅度、達標和不達標情況等信息。以今日分區域產能為例,界面呈現的內容包括珠海三大區域(香洲、金灣、斗門)今日產能總量趨勢圖,一天24小時的達標與不達標時段統計堆積圖,當天香洲、金灣、斗門產能占比,當天香洲、金灣、斗門增幅,香洲(或金灣、斗門)GSM/TD/WLAN/LTE數據流量占比,香洲(或金灣、斗門)GSM/TD/WLAN/LTE數據流量增幅。圖2是某一天珠海三大區域數據流量趨勢圖。

2.3系統運行效果系統在珠海移動網優中心試運行后,通過實時監測珠海移動通信網絡狀況,及時發現網絡異常情況,工作人員能立即解決網絡問題,提高了運營商網絡運維的質量和效率,達到了控制整個網絡狀況的效果。我們對2013年11月1日至11月30日珠海一個月的無線網絡均衡指標得分進行統計,結果表明,在保持人員配比不提高的情況下,無線網絡均衡指標得分較系統運行之前提升了17.5%,說明移動網絡服務質量得到了顯著提高。截止到2013年12月底,珠海移動網絡優化人員配比由2012年底的91.19%下降到了68.49%,經濟效益明顯。

3結束語

篇9

1.1現有市場上玻璃熔化爐工作情況玻璃熔化爐內的工作溫度高達1600℃,在非理想絕熱燃燒的條件下,很難達到這樣的高溫,同時大量廢熱使得熱浪費很嚴重,如圖1,離開蓄熱室的排煙余熱量占比例最大。目前運行的玻璃熔化爐大都是沿用上世紀50年代普遍應用的馬蹄爐[2],設計兩個蓄熱室(如圖2),首先把室溫空氣鼓進蓄熱室加熱至1200℃~1400℃,然后進入爐內后在爐內采用富氧燃燒技術使其加熱到1600℃,排煙溫度高達400℃~800℃,經過一段時間后蓄熱室A室溫溫度從1200℃~1400℃降至400℃~800℃而蓄熱室B室溫由400℃~800℃升至1200℃~1400℃,此時停止蓄熱室A的鼓風,改由蓄熱室B鼓風循環,以此來降低加熱空氣所消耗的燃料。但是這一種運行的技術設置和操作措施仍然存在爐內的工作溫度隨著變換蓄熱室的操作而發生波動性變化,不利于熔化的進行。另外高溫煙氣會帶走大量的余熱,排煙溫度高達400℃~800℃,一般為熔窖總收入熱的25%左右,為燃料化學熱的40%左右。

1.2玻璃熔化爐煙氣循環系統設計方案針對現有的技術,提出了一個新的煙氣回收方案:從蓄熱室排出的煙氣溫度高達1200℃,而加熱的空氣并不參與任何反應,不管是玻璃熔化爐內的空氣或者煙氣,主要是給玻璃熔化提供所需的熱量,所以如果令蓄熱室排出的煙氣一部分排出而另一部分回收(見圖3),而排出的空氣通過換熱器對抽進來用來補足的空氣進行換熱,而換熱后的空氣進入燃燒室通過燃燒使其加熱到一定的溫度再進入混合器與之前回收的部分煙氣混合后再進入玻璃熔化爐。玻璃熔化爐煙氣余熱深度回收系統的設計優點在于:1)減少了煙氣的排放。因為直接使部分煙氣回流,而現有技術是直接將全部煙氣排出。2)減少了加熱空氣所需要的燃油。因為回流煙氣的溫度比較高,且將直接參與回爐傳熱,所以只需鼓入部分空氣,本設計還將鼓入的空氣與排出的煙氣通過換熱器進行換熱,使鼓入的空氣具有一定的溫度,現有技術是把鼓風進來的全部空氣通過蓄熱室由室溫加熱至1200℃~1400℃,雖然本設計在燃燒室所加熱的溫度稍高于現有技術,但是只需加熱部分空氣,且加熱的空氣還有一定的溫度,所以所需燃油還是減少了。3)穩定了各個環節的溫度,現有技術在各個環節的溫度波動性極大,不利于玻璃熔化的進行,另外高溫煙氣帶走了大量的熱能,從而浪費了大量能源,而本設計通過穩定各環節溫度,通過熱交換降低排煙熱來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

2新型玻璃熔化爐的基本構成及原理

2.1玻璃熔化爐煙氣深度系統回收設計的基本構成玻璃熔化爐煙氣余熱深度回收系統主要由主循環系統和控制系統組成,如圖4所示?;旌掀魇侵冈谠O計中將直接回收的煙氣以及從燃燒器過來的煙氣混合后再向爐子輸送高溫氣體的機構,如圖6所示。燃燒器是指從換熱器吹進來的氣體在此進行富氧燃燒后再將高溫氣體送進混合器,如圖7所示。換熱器是指將排出的部分煙氣的余熱通過熱轉換使新鼓風進來的空氣升溫,實現盡量回收每一份余熱的目標??刂葡到y基于電子計算機和單片機所形成的控制平臺??刂葡到y主要以智能控制為主,人工控制為輔的原則,在每個關鍵位置安裝溫度傳感器等傳感器,利用傳感器發回的信息自動調節流速、壓差以及進排氣量,從而實現由電子系統最優化控制而達到的節能減排的效果。

2.2玻璃熔化爐煙氣余熱循環回收設計的原理本方案根據流體力學及熱力學的原理,設計玻璃熔化爐煙氣余熱回收的循環系統,并驗證其可行性。在循環系統中,燃燒物質不斷改變,以主體變化為基準驗證化學變化所產生的一系列轉變,計算損耗,最后計算得到節能效率。在換熱器處有進排氣兩個管(如圖5所示),其中進氣管接鼓風機,由鼓風機為整個系統提供動能[1]。空氣進入燃燒器后進行富氧燃燒產生高溫煙氣,高溫煙氣通過管道進入混合器與回流煙氣混合進入爐內,而高溫煙氣的溫度不僅要保證玻璃熔化爐工作溫度同時要補充熱損耗。煙氣進入爐內后一部分回流另一部分經管道進入換熱器與進氣管鼓風進來的空氣進行熱交換后排出,而回流氣體原理[2]如圖8所示。圖8循從燃燒器通向混合器的管道出口處的壓力可以分為水平方向的靜壓分力和豎直方向的動壓分力,而混合器回流管道處壓力也可以分為動壓分力和靜壓分力,那么當混合器回流管道的動壓分力小于燃燒器通向混合器的管道出口處的靜壓分力,那么通過流體力學的相關知識可知,在混合器回流管道的氣體可以順利的進入混合器主腔,并與從燃燒器通向混合器的管道噴出的氣體混合。而且從燃燒器通向混合器的管道噴出的氣體溫度是在保證工作溫度的同時還要提供熱損耗,所以管道噴出氣體溫度要大于回流氣體溫度,氣溫越高氣壓越低,那么氣體將由回流管道的低溫高壓向主腔內高溫低壓流動,也可以保證此處的循環問題。通過燃油組分與氧氣燃燒的熱量[9]來確定各個環節所需的溫度,根據燃油主要燃燒方程式可知:C+O2=CO212kg/mol32kg/mol44kg/mol0.84kg2.24kg3.08kg(1kg的燃油約有0.84kg的C)2H2+O2=2H2O4kg/mol32kg/mol36kg/mol0.16kg0.02kg0.0178kg(1kg的燃油約有0.16kg的H2)燃燒1kg的燃油需要的2.26kg的O2及需要11.3kg空氣,燃燒生成12.14kg的煙氣。因為燃燒1kg的燃油約產生41900KJ的熱量,能把煙氣的溫度提升為Δt,如下方程式:m•c•Δt=ΔQ(1)則可以推算出Δt,即Δt=ΔQ/(m•c)(2)其中ΔQ為41900KJ,m為12.14kg,比熱容c為1.5KJ/(kg*℃);帶入數據可以得出提升溫度Δt=2300℃。所以可得到結論:此處熱量在考慮一定的熱損失的情況便可以滿足方程中2000℃的需要,即:可以保證玻璃熔化爐的能量需求。

3新型熔化爐節能減排原理

玻璃熔化爐在工作過程中所需的總熱能[6]:Q=熔化原料熱+煙氣升溫熱+散熱+排放煙氣熱[4],其中熔化原料和散熱的熱能是很難節省的,所以本方案節能針對的是降低煙氣升溫溫差(Δt)以及降低排煙溫度。根據設計,設噴入混合器煙氣的質量為mx,回流至混合器主腔的煙氣質量為my,總的參與熔化玻璃的煙氣的質量是mx+my,所以從理論上來講,現有技術是把mx+my從室溫加熱到爐窯所需要的工作溫度(約為1600℃),并且排出的煙氣質量也是mx+my,那么可以知道升溫所需熱能公式[5]為Q升溫=(mx+my)Δt×Cp(3)其中溫差Δt約為1570℃,煙氣比熱Cp約為1.18KJ/(kgC),估算的升溫所需熱能為Q升溫=1600(mx+my)×Cp(4)根據提出的設計方案:部分煙氣回流my的溫度設為1500℃,而噴入混合器煙氣mx的溫度設為2000℃,那么Q升溫=mxΔt×Cp+myΔt×Cp(5)代入數值得:Q升溫=2000mx×Cp+1500my×Cp(6)由式(4)和式(5),可得:2000mx×Cp+1500my×Cp=1600(mx+my)×Cp(7)帶入數值得:2000Cmx+1500Cmy=1600C(mx+my)(8)由式(3)~式(6)可以看出,節省的熱能為1500my,而mx主要提供熱損耗,那么在所需煙氣總質量mx+my為一定值時,很顯然提高my是無法降低mx值的,因為mx與my之間的關系不是線性關系,所以需要構建模型測量數據去找到兩者之間的關系,從而可以得到最優化的數值。這種方法不僅節能1500my而且也減少my的排放,相對于傳統工藝單純利用換熱器進行進排氣熱交換,本方案減少了煙氣排放量。除了通過降低煙氣升溫溫差節能以外,還可以采用換熱原理[5],提高鼓入空氣的溫度,降低排煙溫度進行節能。由=KAΔtm得,排氣管單位管長對換熱介質的換熱量[12]1=K1A1(t1-t2)(9)其中,t1為排氣的溫度,t2為換熱器介質的常溫,A1為排氣管外徑的周長,K1傳熱系數。K1=11h1*d2d1+d22λ1lnd2d1+1h2(10)其中,h1為排氣管道內表面的換熱系數,h2為排氣管道外表面的換熱系數,d1為排氣管道的內徑,d2為排氣管道的外徑,λ1為管壁的傳熱系數。而換熱介質對進氣管道的單位管長的換熱量:2=K2A2(t2-t3)(11)其中,t2為換熱器介質被加熱后的溫度,t3為進氣管道內空氣的常溫,A2為進氣管外徑的周長,K2為傳熱系數。K2=11h4*d3d4+d32λ2lnd3d4+1h3(12)其中,h4為排氣管道內表面的換熱系數,h3為排氣管道外表面的換熱系數,d3為排氣管道的內徑,d4為排氣管道的外徑,λ2為管壁的傳熱系數。綜合上述推導過程可以得到結論,通過熱交換后,鼓入的空氣的溫度升高,而排出的煙氣的溫度降低,在對鼓入的空氣進行加熱時,所需燃料減少,從而實現了節能減排的目的。

4結語

篇10

關鍵詞:統計信息;經濟發展;建設

1統計信息化建設的目的和意義

統計的基本任務是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進行統計調查、統計分析,提供統計信息和咨詢意見,實現統計監督,為各級政府部門的決策提供依據。統計信息化就是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和現代通訊技術提高統計機構和人員的工作效率,以較少的投入,獲取更多、更快、更準的統計信息,提高統計的時效性。就目前信息技術水平而言,統計信息化就是要實現網絡化統計,在網絡環境下根據科學的統計指標體系和統計調查方法完成統計設計、統計數據的采集、處理、傳遞、儲存和等統計信息的生產和管理活動。統計部門作為政府收集社會信息的主要機構,它承擔的最基本職能就是信息職能,即利用科學的統計指標體系和統計調查方法,采集、處理,傳遞,存儲和提供大量的以數據描述為基本特征的社會信息,并把豐富的統計信息資源整合好,管理好,開發好,為國家決策提供更充分的依據,為社會各界提供更優質的信息產品。統計信息化建設是國民經濟和政府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根本目標之一就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的統計數據生產模式,以適應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需要,為國民經濟發展服務。

2統計信息化建設的現狀

我國統計信息系統建設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經過20年來的發展,統計信息系統建設已初具規模,特別是最近幾年,我國的統計信息化建設實現了快速發展,基礎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統計信息網基本通達到全國地市級,統計的網絡環境已經形成,各級統計部門的計算機硬件設備性能也普遍有了很大提升,統計系統內網絡傳輸方式已基本實現了數據報送。統計信息內部網已成為統計部門間信息交換的主渠道,網絡化服務正在成為統計部門為各級政府部門提供優質服務的主要方式,特別是面向社會建立的統計信息網外網,正逐步成為各級黨政領導和社會各界了解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變化的重要途徑。但是,也存在許多問題,如統計信息化建設的水平還比較低,只停留在網頁更新信息、局域網共享等層面上;缺乏復合型的信息系統管理人才,信息化應用水平不高;信息網絡通道不夠通暢,資源不能高度共享;多重視硬件建設輕視應用軟件投資;信息安全保障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等,這些都阻礙了統計信息化建設的發展。

3統計信息化建設的目標

3.1統計數據采集信息化。要實現統計信息化建設,首先要改造現有的統計指標體系,具體工作可從以下幾方面人手,第一簡化統計指標,將其與業務信息系統相結合,努力實現基本統計數據到統計信息的自動實時加工。第二數據采集方法信息化,盡可能采用統一的信息采集平臺。第三完善統計計量方法,在原有統計計量方法的基礎上,引人數理統計的方法,加強對不確定性和風險性的測定,盡可能使統計計量方法規范化,標準化,以便于內外系統之間信息交換與對比分析。

3.2統計數據分析信息化。統計分析是統計工作的靈魂,不實現信息化的統計分析,就無法領悟到統計數據所蘊含的豐富信息的含義。利用先進的統計分析處理軟件,建立統計數據庫,對數據進行信息挖掘和分析,是統計分析信息化的主要目標和任務。

3.3統計數據傳遞信息化。要實現統計數據傳遞信息化,首先要建立基于網絡環境的統計調查工作模式,提高統計工作效率,保證統計信息的時效性、準確性。第二以數據庫為依托,實現網上統計信息的在線處理、查詢等,實現在線數據處理工作模式。第三推動統計工作的電子化、網絡化,豐富統計信息為政府和公眾服務的內容和方式。第四借助現代通信技術,通過網絡環境完成信息傳遞和信息管理,優化統計資源配置,提高統計的效率和準確度。

3.4統計數據信息化。統計數據信息化是以信息網絡為依托,以統計數據庫、數據分析信息化為源頭,利用統計服務網絡子系統,建立統計信息網站和綜合信息反饋服務的統計數據庫體系,開辟統計服務的新內容、新形式和新領域,實現統計服務的網絡化、社會化4統計信息化建設目標的實現

4.1加強網站建設。統計信息網站建設是一項綜合系統工程,它是計算機網絡技術與統計業務知識密切結合的產物。統計信息網站的建設是統計信息化發展的具體體現,是統計工作自動化、網絡化的依托,是統計行業自我宣傳、服務社會的窗口。統計信息網站應成為數據采集、信息、政務管理的平臺,所以統計網站建設的好壞,是否得到有效利用,直接關系到統計信息化的成敗。網站的建設還應實現基層單位數據直報系統。

4.2做好統計數據庫建設。數據庫建設是統計信息資源管理與應用的主要基礎工作,也是統計信息與服務的主要手段和窗口。統計數據庫的建設應包括:統計元數據庫、基礎數據庫、工作庫、庫、宏觀經濟數據庫、國民經濟運行情況進度數據庫、基本單位名錄數據庫、人口數據庫及相關的綜合數據庫和專題數據庫等。

4.3加強信息安全防范措施。統計信息作為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基于網絡環境的統計信息的搜集、加工和,經常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入侵、攻擊,造成統計信息的安全隱患。針對這些問題,應建立統計信息網絡災難恢復備份系統、統計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系統、統計信息網絡系統防病毒系統。還應制定信息安全的規章制度,經常進行安全保密教育,對重要的信息交換環節進行監控和管理,有效保障信息網絡和信息內容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