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層閱讀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2 19:43: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深層閱讀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閱讀;記敘文;議論文;主旨大意
如何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提高學生閱讀的能力呢?新課標中指出:“閱讀技能的教學目的是培養語感;特別強調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薄书喿x主要是理解文章主旨大意,了解重點細節, 通過細節去推理判斷作者的態度,寫作的目的;新課標指明了閱讀的方法和目的,高考主要是圍繞這些要求而命題的,以下對主旨大意題的閱讀技能進行探究。
記敘文:純記敘文通常有一條或兩條線索(一主一次),通常以事物,人物,時間,感情為線索,分為記人或記事,線索是文章的經脈,理清了,文章的來龍去脈就一目了然。作者記敘人物,事件,感情,貌似很散,其實他必須要表明文章的主要意思,即(main idea),亦是他寫作的目的。高考考查主旨大意題的詞句通常有:1、What is the passage about?/mainly about /main idea ? 2、The best title is…3、The writer is aimed at…/intended to …? 4The purpose of the writer is…? 記敘文的篇章通常是先總后分,即先說文章的主旨,后敘人事;如文章 Many parents don’t love to read to their children. But there are so many professionals and PhDs doing the opposite thing. And they really promote reading to children, which is so good for children.(總--主旨)I have found that this is true with my children. Children enjoy sitting on your lap while your voice flows over them. Sometimes children are laughing sometimes they are sobbing when listening . They are caught up in the story… (分) 或先分后總,即先敘事,后說文章的主要意思: I grew up in a house where the TV was seldom turned on and with one wall in my bedroom entirely lined with bookshelves, most of my childhood was spend on books . I grew up thinking of reading as natural as breathing and books unbelievably powerful in shaping perspective (觀點) by creating worlds we could step into ,take part in and live in(分)….At 14, I decided to become a writer…(總--主旨) 在夾敘夾議的文章中,要分清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觀點,純粹是記事的,是事實;含有哲理性的話是觀點,是說理。說理就是文章的升華,說理是依據事實要說明一個道理,哲理,這就是作者寫作的目的,作者不會為了記事而記事,他一定是為了說明一個真善美的哲理,比如,Module 4 Unit 1 Why not carry on her good work?描述了林巧稚在治病救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筆者最后點破主題――Women can make great achievements through their own efforts. 此乃哲理,是文章的升華, 即作者的寫作意圖。此是研究作者寫作的深度。
議論文:作者列出他的論點和論據。論點,即中心思想,它是具有概括性,總結性的語句,通常在標題,首尾段。論據是用來論證的,它支撐,擴展論點的,是為說理服務的。要先學會判斷主題句和論證句。主題句:He is hardworking.論證句:He always gets up very early; He often goes to bed very late.等于2=1+1.往往每段首句是主題句。再如 Remembering names is an important social skill. Here are some ways to master it. Recite and repeat in conversation .When you hear a person’s name, repeat it. Immediately say it to yourself several times without moving your lips. You could also repeat the name in a way that doesn’t sound forced or artificial.顯然第一段是主題段, 記住名字是一個重要的社交技能,下面談談掌握這一技能的巧門。之后,文章就此張開,第二段首句記憶并重復他人名字,是具有概括性的語句,接著張開闡釋如何記憶和重復他人名字。主題段和主題句在這篇文章里體現清晰。有些文章的主題段可能在文章中間,用此方法去解題,迎刃而解。沒有明顯主題句,段的文章我們要根據文中所敘述的事實或提供的線索來概括主旨大意。
議論文的主支: 推理文, 推理判斷常用infer, imply ,suggest, conclude, learn, intend, mean...來要設置題目,我們要根據文章的信息,歸納中心意思,挖掘深層含義,不要脫離原文,憑個人的看法主觀臆斷。而是要全面分析文章中的主要的信息,通常是根據文章的主題思想,以作者的立場分析推理,依據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來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在含義。 文人通常較含蓄,不直接表白,而是通過上下文字里行間的褒貶詞來表達他的寫作意圖和態度, 而 此乃文章的主要思想。 如 … …And What’s wrong with a society that thinks that making up a good excuse is like creating a work of art? . One of the common problems with making excuses is that people, especially young people, get idea that it’s ok not to be totally honest all the time There is a corollary (直接推論) to that: if a good excuse is “good” even if it isn’t honest, then where is the place of the truth?
What is the author’s opinion implied about a good excuse?
怎么推理出:Bitter truth is better than a good excuse.
從And What’s wrong with a society that thinks that making up a good excuse is like creating a work of art? 這一句較難,不好理解,(可分解幾小句),但下文有明顯的尾句,“ if a good excuse is ‘good’, where is the place of the truth “ .編制美麗借口的社會有問題,它使人們不誠實,而且真話無所存在??梢姡髡唠m不明確表明態度,但通過下文的字里行間,作者對編制借口不贊成。故選項應是D.做到判斷有據,推斷有理,此乃探究閱讀的深度。閱讀時 抓住關鍵信息,排除輔助信息,靈活應對長句,難句,先瀏覽問題選項,不必過多糾纏無關的信息,與題目相關的找出句子的主謂語,主從句,在弄清句子的附近成分;難題易做,有些題目看似很難,其實只要抓住文章中相關內容,題目迎刃而解;易題難做,有些文章語言雖然淺顯易懂,但寓意深刻,所以不要掉以輕心,透過表層的意思,聯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用意和文章的寓意。
運用以上的閱讀技巧,提高了閱讀題的解題能力,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學生解題興趣大有提高 ,喜愛參與和合作,課堂氣氛活躍了; 有助于提高閱讀能力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生的素質亦以提高。
參考文獻:
[1] 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2
一、 把握主題句理解文章
文章的首段與末段、段落的首句和末句,一般表達文章的主題和段落中心思想,其它段落及句子只起補充、說明、解釋或引申的作用。因此,首先要搜索目標,找出文章及段落中的主題句。了解了它們的含義,就可以順著提供的主要線索去捕捉文章的相關信息,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答案。
二、 詳讀細節,理順思路與脈絡
文章絕不是互不相干的句子雜亂無章的堆砌。如記敘文多以人物為中心,以時間或空間為線索,按事件的發生、 發展、結局展開故事;議論文則含論點、 論據、 結論三要素,通過解釋、 舉例來闡述觀點。你可根據文章的特點詳讀細節,以起因、發展、 結果等為線索,找出關鍵詞,運用提綱,勾畫出完整清晰的文章主題。
三、熟悉猜測生詞的方法
閱讀短文時,常常會遇到一些生詞。這時,首先要把整段、整篇文章看完,通過對全篇短文的理解,就很有可能猜測出生詞的大意。另外,還可以從含有生詞句子的上下文,以及句子和段落之間的關系來判斷、理解生詞以求獲得其真正含義。另一種方法是,根據構詞法推測。在閱讀文章時,我們總會遇上一些新詞匯,有時很難根據上下文來推斷其詞意,而它們對文章的理解又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此時,如掌握了一些常用的詞根、前綴、后綴等語法知識,這些問題便不難解決了。
四、 邏輯推理,做好深層理解題
在實際閱讀中學生要根據字面意思,通過語篇邏輯關系研究細節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態度,理解文章的寓意。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深層理解。深層本理解題主要包括歸納概括題和推理判斷題,是閱讀理解中的難點。 深層理解必須忠于原文,要以文章提供的事實和線索為依據, 立足已知推斷未知;要求學生對文字細節信息進行分析、推理和判斷,不能就事論事。
五、善于總結,統籌全文
縱觀歷年高考試題,閱讀理解試題一般有以下幾種題型:一是直接回答who, whom, which, what, where, when, why, how等疑問詞引起的細節問題;二是猜測詞義題;三是推理判斷題;四是綜合概括題。在做閱讀理解題時,一定要仔細看完,看清楚試題要求再作答。有時,要先看題,后閱讀文章,帶著問題去讀短文,可縮短閱讀時間,效果也許會更好。
篇3
作文是學生思想品德、思維能力、詞匯表達等各方面能力的集中體現。材料作文,就限制體裁而言,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依材料寫記敘文。二是根據材料寫議論文。尤其是后者難度較大。故而就此談談關于材料作文的寫法,無論是寫記敘文,還是議論文:
首先必須讀懂材料。這里所說的讀懂,不僅是弄懂字面意義,更重要的是弄懂材料所蘊含的比喻義.象征義和深層義。這些意義若弄不懂,不理解深透,就無法根據材料作文。
二是選準角度。材料提供的內容,往往涉及多個側面、多個角度,內容有正有反,人物有主有次。怎樣選好角度呢?一要小,易行文,便于運筆;二要熟,即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平時積累和占有的;三要深,對哪方面認識最深透、感受最深刻,就選哪個角度。這樣才有活可說,寫起來才自然順暢。如果選得準,就會降低寫作難度,有助于思路的展開,結構自然,條理性強,才能寫好材料作文。
寫好材料作文還要注意,一是不能簡化步驟。首先要認真閱讀,在理解基礎上提煉作文的觀點,如果材料不只是一條,這時要仔細推敲和分析之問的內在聯系。從而確定作文中心。緊接著就是仔細研究命題要求和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文體和語體了.所以材料作文的步驟可歸納為:認真閱讀,深入理解,提煉中心,確定文體,命題運筆。這幾步是步步深入,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的。二是要緊扣材料作文。開頭,結尾和中間都要處處可見材料,恰當地使用材料,切不可置材料于不顧而另寫一套。不管寫哪種文體都必須按材料的意圖去運筆,僅憑自己的主觀經驗去理解材料,與材料大相徑庭,就會處理失當,不符合要求,違背原材料的主旨。
篇4
【論文摘要】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感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有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白寣W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的理念已植根于每一位語文老師的內心。課堂上經常可以看到教師讓學生說說讀懂了什么,感受或體會到了什么,有什么不理解的,在小組里討論討論等等。筆者認為感悟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感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有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白寣W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边@句話已植根于每一位語文老師的內心。課堂上經??梢钥吹浇處熥寣W生說說讀懂了什么,感受或體會到了什么,有什么不理解的,在小組里討論討論等等。我覺得感悟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感悟不能僅是表面的、零碎的,而應當引導學生對零碎的、表面的感受進行歸納整理、比較綜合,真正內化教材知識,形成理性認識,進而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
如何讓表面單一零碎的感受轉化為理性多元深層的感悟,我以選擇為策略,引導學生選擇各種有效信息資源及方法,不斷修正、完善,以促學生多元感悟、深層感悟。
1.選擇詞句,落實文本,多元深層感悟。語言文字是傳遞文本信息的載體,文本所傳遞的信息正是顯示所要感悟的內容。有的文章淺白如水,也有的文意藏而不露,對潛藏在文字下面的信息,就需要用心去感悟。誦讀是感悟的基礎,在誦讀中引導學生選擇重點詞句,品味課文準確鮮明生動的語言,去體會詞語的妙處。
2.選擇信息,擴展文本,多元深層感悟。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就是一個例子。”新課程提出“語文素養”的培養,這些均表明語文教學光靠文本知識、理解文本語言文字所呈現的信息是遠遠不夠的。我提倡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擴大閱讀面,拓展知識視野,依托文本選擇課外有效信息資源,不斷補充、拓展文本內涵,以促學生多元、深層感悟。我對學生的預習作業中一項最重要的內容就是查找資料:查找作者的資料、查找文章人物的情況以及文章的背景資料等。
如教學《詹天佑》一文前,讓學生查找與詹天佑有關的資料以及文章的背景,讓學生仔細閱讀后寫出自己的感受,教師利用晨間活動時間進行交流,在交流中感受到了當時清政府的腐敗、科技的落后、帝國主義的侵略,和京張鐵路的修筑情況,以及詹天佑的生平和對中國所做的貢獻等。學生在課前已經對文章所涉及的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學生在學文時,在感受語言文字時,才能有多元、深刻的理解,選擇有效信息的能力。
3.選擇媒體,再現生活,多元深層感悟。葉圣陶先生認為:“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應當把生活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心理學研究表明,生活經驗越多,語感就越深切。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觀察體驗和積累生活經驗,這樣,閱讀就能見文生義,見義生情,語感也被誘發出來。如在教學《我的戰友》的課前,我先讓同學們靜坐五分鐘,要求一動不動,然后讓學生談感受,有的說:“太辛苦了?!庇械恼f:“很難受?!比缓?,我讓學生聯系自己以前偶爾被燙的經歷,啟發孩子們回憶自己被燙時是怎樣一種感受,燙了多長時間,再想象一下,自己被燙一秒、兩秒就感到十分疼痛,而且可能就跳起來或叫起來,從而感受到在烈火中所受的煎熬,感受到了的偉大,這時候,我讓同學們反復用自己的感受讀“作者的內心活動”和“的表現”這兩部分內容,語感訓練水到渠成。
體驗生活經驗,有的可以直接回憶生活場景,有的還可以通過課堂教師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或課堂演練促成。學生的生活經歷畢竟有限,即使他們的生活經歷已儲存在記憶中,也不可能馬上調動他們直接正確有效的生活體驗。因此,更多的體驗生活,必須通過各種媒體再現生活。比如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中的錄像、圖畫、音樂等的渲染,使學生對生活和文本的體驗更為深刻。
同樣一些離學生現實生活較遠的文本,教師更應合理選擇媒體,再現當時生活場景,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比如我在上《再見了,親人》一文時,抗美援朝的戰爭年代畢竟離學生太遙遠了,單憑語言文字很難達到學生與文本的共鳴。教師在上課前播放了有關抗美援朝的記錄片,讓學生從直觀的畫面中了解了抗美援朝的基本情況,初步感受了中朝人民的深情厚意。在學習第一自然段中“大娘送打糕”的片斷時,我選擇了炮聲隆隆的音樂,加上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誦,一下子把學生帶入了當時危險的戰爭場面,為后面的深刻感悟做了很好的鋪墊。
篇5
關鍵詞:高中語文 寫作教學 方法創新
高中階段是學生學習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時間,在這個時間段受到的教育既是對初中學習的升華,也是進入大學乃至更深層次學習的基礎。高中語文中的寫作教學也是如此,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寫作水平,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使之與高中學生的思想掛鉤,更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為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提供有力的幫助。以議論文教學為例,教學方法和模式的創新與改革,應該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
一、引導學生更多的觀察生活
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事物,是寫作的本源和堅實的基礎。部分高中生在進行寫作下筆時腦袋空無一物,不知道改寫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可以寫;還有的學生寫作脫離實際,不符合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在寫作的過程中為了湊字數只能胡編亂造。發生以上情況的原因就是學生沒有注意觀察生活中發生的種種事情,生活積累的少,沒有養成細心觀察,積累寫作素材的習慣。例如對議論文的寫作,有的學生能夠列舉出相當多的現實論據,引經據典不在話下,而有的學生卻只能望著試卷,腦袋里空無一物,不知道自己要在作文中定義什么樣的論點,采取什么樣的論據。巧婦尚且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生活經驗積累的學生也是如此。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更多的去觀察這個世界,細心留意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即使是在課堂上,他人的一言一行也可以給學生很多啟發性的思考。橫看成嶺側成峰,只要培養學生多角度的觀察生活、記錄生活,才能使學生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積累足夠的寫作素材。
二、引導學生增加閱讀量
熟讀唐詩三千首,不會寫來也會抄。這句話正是說明了閱讀對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性。高中生雖然課業繁忙,業余時間較少,但語文教師仍然在課堂上應該為學生準備一定的閱讀素材,在課余時間也應該向學生推薦有正確的思想觀、價值觀的課外讀物?,F代高中生接受課外讀物的方式有很多,電腦、手機等等,但是對于閱讀物的選擇卻處于比較茫然的狀態,因此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當前的思想狀況,針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推薦學生適合他們閱讀的書籍。例如世界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加入給我三天光明》、《飄》等等,這些書籍都具有很高的閱讀價值,雖然閱讀時間耗費不多,但對學生的思想影響確是巨大的。此外,這些書籍還有助于學生學會語言的運用,這對學生議論文的寫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能夠助長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的氣勢積累和思想積累。
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對寫作的興趣
當前社會的發展是一種非常多元方式的發展,允許學生多方面的發展自己的興趣。高中教師應該利用現代科技的優勢,運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寫作,增加寫作的興趣、例如可以給學生播放當代青年作家韓寒的訪談,讓學生理解寫作對一個人人生的重要性,或者將那些優美的作文在多媒體上制作情景播放出來,向學生講解特定情景以及特定事物的描寫。以此為論點或者論據讓學生思考,啟發學生的思考能力,例如三國演義中馬謖失街亭這一以電影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如在敘述完馬謖失街亭這一論據后對論據進行分析,在這一過程中開動學生的思考能力,引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四、給學生布置適當的寫作練筆
對于高中生來說,可能自身的思想已經產生了一些沉淀,對生活的積累也有了一定的基礎,但練筆的機會不多,因此對語言的運用描述就不是很得心應手。對此,教師應該增加學生練筆的機會,要求學生始終保持對寫作的練習,使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鍛煉自身的寫作能力,將自身生活中和閱讀中的積累發揮出來。此外,教師還應該幫助學生分析議論文的寫作方式,教導他們議論文寫作的要點。例如議論文寫作,首先要開篇破題,教師應該學生何為開篇破題、開篇破題對議論文寫作的作用、如何進行議論文的開篇破題這一戰略。引導學生觀察其他寫作方式中開篇破題與排比開頭、比喻開頭等方式的對比,使學生認識到開篇破題對議論文寫作的重要性。以此為根據向學生布置議論文的開頭寫作,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
五、結語
總體來說,高中語文寫作教學方法的創新應該以學生為主體,開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引導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增加學生的閱讀量,為學生樹立一個寫作的榜樣,讓學生認識到寫作對于人生的重要意義,進而為學生準備更多的寫作機會,在實踐中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最終讓學生在高中作文考試中寫出優秀作文,獲得優良的成績。
參考文獻:
[1]吳春華.淺談如何創新高中語文寫作教學[J].商情,2012,(40):79.
篇6
一、2017年高考語文《考試大綱》的變化
1.調整考試內容范圍
“文學類文本閱讀”與“實用類文本閱讀”由“選考”內容變為“必考”內容,二者與“論述類文本閱讀”一起歸屬于“現代文閱讀”板塊。這個調整帶來兩個變化:一是考綱內容排序的變化,“文學類文本閱讀”與“實用類文本閱讀”前移;二是試卷結構的變化,試卷第一部分為“現代文閱讀”,包括“論述類文本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文學類文本閱讀”三個部分。
2.增加相關考點內容
(1)“論述類文本閱讀”的“分析綜合”之下,增加了“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這一個考點。
(2)“文學類文本閱讀”的“理解”之下,增加了“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兩個考點。
(3)“實用類文本閱讀”的“理解”之下,增加了“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兩個考點。
(4)“古詩文閱讀”的“理解”之下,增加了“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這一考點。
第(4)條已經在2016年高考試卷中有所體現,2017年繼續考查的可能性較大,其他三項也可能體現在2017年高考的相關閱讀試題里。
3.試題設置與分值
考試內容的變化,特別是“選考”變為“必考”,增加了試卷的閱讀量。2017年的高考語文試卷將增加1000字左右的閱讀量,閱讀材料由7000字上升到8000字。試卷的題型、題量、分值等方面的調整情況如下:[內容\&試題\&分值\&論述類文本\&3道,客觀題\&9分\&實用類文本\&3道,客觀題+主觀題\&12分\&文學類文本\&3道,客觀題+主觀題\&14分\&文言文閱讀\&4道,客^題+主觀題\&19分\&古代詩歌閱讀\&2道,客觀題+主觀題\&11分\&名篇名句默寫\&3道,填空題\&5分\&語言文字運用\&客觀題+主觀題\&20分\&寫作\&1道,作文題\&60分\&]
二、考綱解讀與命題預測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
1.考綱解讀
《考試說明》規定的“論述類文本”有政論文、學術論文、時評、書評四種,文藝、美學、哲學、史學等方向的學術論文作為閱讀材料的可能性最大。論述類文本閱讀要求的能力層級有二:一是理解,理解文中的重要詞語、句子,主要考查考生對文中表現核心概念的詞語、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句的理解等。二是分析綜合,包括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內容要點、作者觀點態度,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的方法等考點??键c設置回歸論述文的文體特征,論述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被列為考查點。
2.命題預測
2017年高考論述類文本閱讀的難度會有所降低,命題更加重視從論述文的文本特征出發設置選項,對論點、論據、論證及它們之間關系的考查將在試題中得到體現。篩選文中的相關觀點,歸納支持某一觀點的論據,概括證明某一觀點的論證方法等內容將會出現在選項之中,論述文的說理性、邏輯性,句與句、觀點與材料之間的邏輯關系等考查點值得關注,利用文中觀點、材料進行聯想推斷之類的試題也可能會出現。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
1.考綱解讀
《考試說明》規定的“實用類文本”有新聞、傳記、報告、科普文章等,新聞、傳記作為試題材料的可能性最大。實用類文本閱讀要求的能力層級有四:一是理解,理解文中的重要詞語、句子。這里的重要語句,指表達思想情感、文章主旨的語句。二是分析綜合,其中篩選信息、概括中心意思屬于文意層面的考查;語言、結構、文體基本特征、表現手法屬于藝術表現方面的考查。三是鑒賞評價,考綱強調的“評價”,主要是指對文章觀點、價值取向、藝術特色等進行獨立的思考、判斷。四是探究,探究是多角度、深層次的,探究對象是文本體現的價值觀、人格精神、寫作背景與意圖等。探究類試題允許考生有自己的見解,但見解必須建立在對文本內容進行分析探討的基礎之上。
2.命題預測
實用類文本閱讀的選文可能會突破傳記文這個固定模式,選擇時效性、思想性更強的新聞作為閱讀材料,北京卷的非連續性文本模式值得借鑒。命題點主要集中在文本內容的發掘方面。重點語句在文中的含意,人物思想、品質方面的特點,某人取得成功的背景、原因,某種人生觀念、價值取向的社會意義等,仍將是實用類文本命題的主要方向。當然,文本結構、藝術表現方面的特點也不容忽視。題型將會采用1道四選一的客觀題、2道主觀題的模式。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
1.考綱解讀
《考試說明》規定的“文學類文本”有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四種,小說、散文作為試題材料的可能性最大。文學類文本閱讀要求的能力層級有四:一是理解,理解文中的重要詞語、句子,包括其語境意義、比喻意義、象征意義等。二是分析綜合,分析作品的體裁特征、表現手法、結構特點等,如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等;概括作品的主旨,如對小說、散文的主旨進行概括。三是鑒賞評價,鑒賞評價的對象涉及“語句的豐富含意,語言表達藝術”“作品的形象,作品的內涵”“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等,其中對作品形象的賞析、對價值判斷的評價等是考查的重點。四是探究,探究的要求是多角度、深層次的,探究的對象涉及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倡導考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
2.命題預測
一是選材堅持多樣化方向,以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為主,以外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為輔。二是新增考點“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出現的可能性增加,備考時要注意表達主旨的關鍵句、帶有暗示意義的語句、比喻象征性語句等新的命題點。三是作為考查“更高層的思維能力”的體現,對“鑒賞評價能力”的考查將可能出現,如在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之后,要求對其進行評價等。四是考查熱點變化不大,題型稍有改動。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人物、物象在作品中的作用,故事情節的概括、情節作用的分析、設計情節手法的分析,敘述、描寫方法,環境描寫的特點、手法,以人物、情節、標題等為切入點的思想意蘊探究,仍然是命題的熱點。題型將會采用1道五選二的客觀題、2道主觀題的模式。
(四)古詩文閱讀
1.考綱解讀
《考試說明》要求考生“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詩歌,主要是唐朝、宋朝的,也包括其他朝代的篇幅較短、思想性藝術性較高的詩、詞、曲;文,既包括文人寫的散文,也包括《二十四史》等歷史著作。古代詩文閱讀能力層級要求有四:一是識記,即名篇名句默寫,范圍仍是初中、高中教材里的64篇古代詩文;二是理解,包括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和18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等)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詞類活用等古今不同的句式與用法,理解古代文化知識,翻譯句子等內容。三是分析綜合,包括篩選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內容要點、中心意思、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等。四是鑒賞評價,包括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此外,理解、分析綜合主要是針對文言文閱讀。實詞、虛詞、句式等基本知識,是翻譯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礎,理解必須結合具體的語境。鑒賞評價,主要是針對古代詩歌而言的,它包括思想情感、詩歌形象、表達技巧、語言運用四個方面,鑒賞必須在理解的前提下進行。
2.命題預測
2017年高考文言文閱讀從《二十四史》里選取人物傳記的可能性最大,忠君、愛民的官吏,勇敢善戰、戰功卓著的名將會是首選;可能會考查實詞、文化知識、斷句、分析概括、翻譯等。古代詩歌選材會堅持以唐詩、宋詞為方向,體現閨人思遠、志士報國等常見思想情感。命題著眼于具體詩句與表達技巧,便于學生思考作答,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深層次分析問題能力的考查。同時,可能會繼續考查煉字、煉句等。詩歌鑒賞題將會采用客觀題與主觀題相結合的方式;“名篇名句默寫”可能為理解型填空,名句的選擇注重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五)語言文字運用
1.考綱解讀
《考試說明》要求考生“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提出了識記、表達應用兩個能力層級要求。識記,要求考生識記常用漢字的字音,書寫規范的漢字。表達應用,要求正確使用標點符號、詞語(包括熟語),辨析并修改病句(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等),正確運用常見的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反復、設問、反問等修辭方法,能夠擴展語句、壓縮語段,選用、仿用、變換句式,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準確、鮮明、生動。
2.命題預測
2017年高考的語言文字運用,可能將保持3道客觀題、2道主觀題的格局不變。詞語運用、病句辨析、句子連貫三道客觀題。主觀題潛在變數較大,一是對以往考查點進行改造,以圖文轉換為例,可能變為評價圖文內容,考查分析評價能力,或者描述圖文內容,考查想象描寫能力;二是新聞點評、應用文寫作與修改等新的考點也可能會出現。
(六)作文
1.考綱解讀
《考試說明》要求考生寫作“論述文、實用文和文學類文章”,至少包含兩層意思:一是高考對作文能力的考查是全面的,涉及多種文體;二是高考尊重考生個性,允許考生選擇自己擅長的文體進行寫作。作文要符合“基礎等級”“發展等級”兩項要求,“基礎等級”要求作文符合題意、文體要求,思想健康,結構完整等;“發展等級”要求作文深刻剖析事物本質,材料豐富、形象豐滿、意境深遠,語言有文采,文句有表現力,文章有創新精神、有個性色彩等。
篇7
一、科技論文的寫作和翻譯的關系 科技英語論文的翻譯和寫作是密不可分的,我們只有了解英語科技論文的寫作特點,我們才能更加準確的翻譯。同時只有了解了科技英語的翻譯特點和難點,我們才能更好地運用到科技英語的論文寫作中去。翻譯學既要看到語言之間的相似性,又要看到他們之間的非相相似性。因此,我們只有了解了這些相似性和非相似性才能更好的進行科技英語的翻譯與寫作的工作。 二、Nida的翻譯理論 翻譯涉及兩種語言和兩種文化的互動與交流。不同的語言和文化的觀點決定了所持翻譯理論的觀點。 Nida認為一種語言能夠表達的事物,那么另一種語言也可以表達。除了形式是信息的必要元素外。根據Nida的理論,從本質上來說,不同的語言在所表訴內容上是沒有什么區別的,不同的地方是在于各種語言的表達形式是有區別的。我們在翻譯的時候,不能把每一種語言的語言特點強加到另一種語言的身上。例如構詞,短語順序的排列和語篇結構等等。我們不能把一種語言中的正式的結構強加到另一種而又缺乏這一特點語言的身上。 因為所有的語言在形式上是不同的,在翻譯的過程中為了保持內容的一致,變換形式是不可避免的。根據Nida的觀點,一個忠實原文的翻譯并不是原語言和目標語言之間詞和語法結構之間的配對而是從新構造作者所表達的含義并且強調在翻譯過程中意義分析的重要性。 在翻譯圣經的過程中,Nida 意識到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因為Nida發現在翻譯過程中最嚴重的錯誤不是詞匯用的不準確,而是錯誤的文化假設。 他解釋到語言反映文化,提供了接觸文化的機會,在很多方面構成了文化的模型。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事實上,它是任何一種文化展現出來的最為復雜的習慣單元。 總之,Nida對于文化和語言的觀點影響著他的翻譯理論。 Nida的翻譯理論是基于語義學,信息理論,人類語和喬姆斯基轉換生成語法等理論發展起來的。 Nida的翻譯理論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當代的一系列理論,他樂于接受新的理論,這對于他的翻譯理論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指導。 Nida的翻譯理論在中國,被翻譯成奈達的等值倫,奈達的等效論或是功能對等論。在Nida的理論中,“對等”并不是指完全相同。90年代Nida反復強調在翻譯的過程中實現完全意義上的對等是不可能的。根據他的觀點,翻譯并不是完全的相同而是在目標語言中達到與原語言“最自然”“最接近”的“對等”。很明顯,在Nida的翻譯理論中,“對等”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指盡可能最大限度接近原語言。 “能動對等理論”是Nida翻譯理論的核心概念。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Nida用“功能對等”代替了“能動對等”,強調了其理論的功能性。功能對等又進一步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最大限度層面,另一個是最小層面。最小層面被定義為翻譯文本的讀者應該能夠理解它到這一程度,也就是他們能夠構想出原文本讀者是怎樣能夠理解和欣賞這個文本的。而后者被描述為翻譯文本的讀者必須以原文本讀者同樣的方式應該能夠理解和欣賞它。 功能對等論的最高層面是理想并且很難達到(除了一些規則性文本,而這些文本沒有任何的美學價值)。而這個最小層面是實際而又真實的任何低于這個層面的翻譯都是不可接受的。一個完美的翻譯應該是出于兩者之間。 Nida的翻譯理論非常重視讀者的反映,強調了讀者的重要性。 Nida借用了轉換生成語法的一些術語,例如(“轉換”和“深層結構”)但是他的翻譯模型是不同于喬姆斯基的模型。 A
B
X
Y (Nida’ Translation Model) A和B分別代表原語言和目標語言,X,Y分別代表原語言和目標語言的核心層面。在這個翻譯模型中,翻譯者首先應該分析原語言的表層結構,然后再把原語言的信息翻譯成核心層面目標語言。最后,翻譯者把核心層面的信息重新構建了表層結構,這是Nida三步的翻譯模型?!昂诵摹钡倪@一概念是關于語義結構,因此Nida 翻譯理論中核心結構是有別于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的。當表層結構向后轉換生成為潛在的核心結構,那是一種解釋的形式, “用同一種語言換一種方式來表達同樣的事情”。
篇8
【關鍵詞】提高 閱讀理解 基本技能 三個相符
在多年的高中英語教學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存在這樣的問題,他們已經掌握了必備的詞匯,可是,在做閱讀理解題時還是無從下手,甚至是文章都讀懂了,還是做不好此類題,更有甚者是越能讀懂越錯的多。那么問題在哪里呢?我們可以把學生學習方面的問題分為兩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所謂基礎知識就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單詞短語、句式結構和相應的語法知識。而基本技能則是學生在掌握了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做題時所運用的答題技巧。也就是給學生一雙霧里看花的眼睛,在下文中我將主要和大家共同探討怎樣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也就是答題技巧。
一、總體題型分析
英語閱讀理解試題主要用來測試學生的閱讀速度、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設卷的閱讀理解題以體裁分有議論文、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等等,涉及社會教育、風俗文化、史地知識、科技、政治、經濟、日常生活、傳記、人物等諸多方面。以題目的難易程度分,人們常常把它們分為表層理解和深層理解。所謂表層理解就是對文中的客觀事實的感知和記憶,我們通常把這種題型稱為細節題,這是一種最簡單的試題,其特點是答案明確具體,一般從閱讀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如辨認文章中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人物的外貌、特征,它們與事件的因果關系。深層理解是根據文中的客觀事實,在認真思考后進行邏輯推理、總結或概括,得出結論,或從上下文、字里行間悟出文中沒有直接表達出來的而可能存在的和必然的結果來。這種題型通常包括推理判斷、判斷詞意和主旨大意題,這種題要求學生根據文章結構,掌握所讀材料的主旨、大意以及說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實和細節。既要理解具體的事實,也要理解抽象的概念;既要理解字面意思,也要理解深層含義,或弦外之音,分析作者提出的觀點、態度,進而從字里行間推測作者沒有說明的、含蓄的內容,從中悟出作者的目的。
二、學生存在的問題
在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在閱讀時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指讀。就是用手指指著單詞一字一字,一行一行地讀。這種方式既減慢了閱讀的速度,又使學生不能準確地理解全文,而只是停留在某個單詞、短語或句子上,使他們所獲得的信息支離破碎,最終導致理解上的偏差。
2.糾纏細節。過分重視細節,忽略對文章整體的理解。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3.過分依賴字典。做題時,遇到生詞不是先猜再查,而是不管這個生詞影不影響下文的閱讀,先查出來再說。
4.自以為是。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猜測答題,而不是根據文章內容答題,從而違背了題目要求,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
5.以偏概全。題目要求是主旨大義,選項中有三個是各段的段落大意,一個是主旨大義,學生往往會憑印象覺得文中出現的就是正確的,選擇其中的一個段落大意,這樣就錯了。
三、應對技能
1.要學會通讀、跳讀。閱讀文章要一氣呵成,遇到不會的單詞或讀不懂的句子就跳過去。因為這樣的單詞在多數情況下是不影響整體理解和做題的。我們要學會在讀不懂文章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做對題。遇到重要生詞時,不要著急,也不要輕易放棄,我們可以采取根據上下文來猜詞或根據構詞法來猜詞等方法來猜出這個詞的大致意思。做到了這一點也就做到了避免上面所提到的前三個問題。
2.要牢牢記住做閱讀理解時總的原則是以下幾點:閱讀理解題正確答案有三大特點:與主旨大意相符,與題意相符,與原句相符。
所謂與主旨大意相符指的是要理解出題人的意圖,也就是整個文章的每一個細節都是圍繞這個中心展開的,不符合這個中心就不是正確答案。與題意相符就是要看清題目,不要自以為是,妄下結論。要注意出題人往往會采取張冠李戴的方法混淆大家,題目問的是張三而選項里卻是李四或王五,此時切記要仔細。與原句相符就是要再倒讀一遍,看看原文原句和選項是否一致,不能光憑印象。
3.要判斷出所給文章的類別,根據各類文章的性質,在開始閱讀后有意識地、著重去掌握和記住某些關鍵的內容和詞匯。這樣既抓住了要害,又節省了時間,避免了在若干細節及無關全局的問題上糾纏。如果是故事或傳記,就應特別注意找出主要人物、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主要情節以及最后結局。要緊緊圍繞五個W/h-questions,即when,where,what,who,how來解決某些特定的問題,迅速地查找需要了解的信息。故事傳記主要是敘述主人公的主要特征,他與其他重要人物之間的關系也應同時記住。新聞報導、史地知識介紹,往往是一人一事地介紹,比故事、傳記要簡單,但也離不開記敘文的基本特點,對于上述要求它們同樣適用。而新聞報導特別強調時間性、準確性,因此要搞清時間、地點和數字。
4.解題時不要邊看問題邊從文中查找答案,因為用這種方法難以提高閱讀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對于深層理解的文章。應瀏覽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應記住文章的要點,重要的結論以及一些關鍵性的人名、地點、定義和數字(不同的人名、地點可用鉛筆在試卷上分別打上不同的記號,以便查找)。
5.要注意找出主題句,利用主題句來查找有關信息。一般說來,論述性較強的文章或說明文,每一段或相關的幾段里總有一句話是主題句(key sentence)。讀了主題句后,便能知道這一段大致的中心內容,因為主題句概括了全段的主要內容,而該段其余的句子則是用來闡述或說明主題句的。
6.一定要掌握好解題速度,有效地控制考試時間,先易后難是考試時答題的一般方法。碰到難題時,千萬不要鉆牛角尖,耽誤太多時間。一時做不出的題,要果斷舍棄,以免影響解別的較有把握的題。待全部題解完后,如有剩余時間再回來做放棄的題。
7.既可以用順讀法也可以用倒讀法,順讀法就是先讀短文后讀題目,然后再讀短文尋找正確答案。倒讀法是先讀題目(四個選項不讀)后讀短文,最后尋找答案。倒讀法是一種較好的方法,學生帶著問題閱讀,目的明確,容易集中,能及時抓住文中與解題關系密切的信息,從而節省了閱讀時間。倒讀法對表層理解的題目(提問時間、地點、原因等)效果最好,對深層理解的題目,要從短文的整體內容出發,進行概括和總結,分析所提供選項,做出準確的判斷。
篇9
一、我院物流管理專業畢業論文中存在的問題
(一)論文選題問題
高職學生在論文選題方面主要表現為缺乏特點。呼倫貝爾職業技術學院要求是結合自己頂崗實習期間的情況,從實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利用自己所學知識為所實習的企業解決問題,從而得出論文。而學生在選題方面過于空乏,題目過大,沒有落實到具體某個問題上。還有學生實習的單位是集團旗下的子公司,并未從子公司入手,而是從集團比較出名的公司來寫,例如有個學生以“北京蘇寧有限公司客服管理”命題,而該學生實際實習的單位是天津蘇寧有限公司,這樣沒有達到我校畢業論文命題原則。有的學生為追求創新、創意,選題過于冷僻,與所學知識牽扯甚少,增加了論文完成的難度,例如有學生以“試論我國物流法律法規的立法現狀與發展”為題。
(二)時間設置問題
我院高職學生畢業論文安排在第五學期,這學期學生要完成論文選題、提綱撰寫、初稿撰寫的工作,第六學期完成所有的定稿工作。而我院高職學生實行“2+1”模式,學生在畢業論文寫作上的時間和精力很少,畢業論文安排時間與學生頂崗實習和就業時間有沖突,嚴重影響了指導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從而使學生論文質量大打折扣。
(三)格式規范問題
在我校物流管理專業中抽查的12份論文中,論文的格式方面存在相當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表現在論文排版方面。學生在論文排版中普遍存在目錄不會自動生成、無法自動對齊,字體不統一,段落間距不統一,字體大小不一等問題。這些問題反映出了學生對論文的排版方面投入的精力不多,做得不夠細致,同時,學生也反映自己對word軟件的操作應用能力不夠。
二是表現在論文的參考文獻格式標識方面。抽查的12份論文當中,只有一份論文參考文獻標識標準,在論文當中都有體現,其他很少甚至沒有在論文當中有文獻標識,只是在論文最后列出參考文獻。
(四)指導教師問題
畢業論文對指導教師的要求至少是講師以上,師資的缺乏和教師職稱水平較低勢必影響我院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加上我校教師基本上都是大學畢業直接參加工作的,在企業的實踐經驗很少或者幾乎沒有,這就影響了對實踐環節的指導質量。
二、解決論文的對策和建議
(一)認真負責地做好選題工作
在畢業論文開始前,教師可以用講座的形式有針對性地耐心講解選題的途徑、步驟和方法,并根據專業特色進行選題訓練。在12份抽查的論文中,得分排在第一的學生論文的題目是“對天津瑞鑫源貨運有限公司物流經營模式的分析”,這個選題既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又符合時代特色,這個學生就是在頂崗實際中充分思考、湊集大量資料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二)改革畢業論文的寫作時間
我校物流管理專業畢業論文的啟動時間最好可以安排在第四學期,在開學初就啟動畢業論文撰寫工作,經過第三學期四周的教學實習,積累經驗之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再經指導教師的指導,可以讓學生在上課期間,通過課堂討論等方式確定畢業論文的題目。題目確定后,學生帶著題目去頂崗實習單位實習,在實踐工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不僅能夠提高論文的寫作水平也可以提高學生在頂剛實習中的工作質量。
(三)加強論文格式的指導檢查
指導論文格式時可以采用集中指導的方法,指導教師將其指導的學生歸為一組,小組學生之間可以進行閱讀檢查,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檢查他人論文當中存在的問題,也能起到提醒自己的作用。教師可以選出選組中格式最為標準的一人為組長,讓該組長負責論文格式的指導,最后由指導教師進行總體指導,節省精力。
(四)努力提高我校的師資力量鼓勵并幫助青年教師進行職稱晉升,提供校外實踐學習的機會,鼓勵教師多去企業參加調研、學術交流,提高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另一方面,應與實習合作單位進行更深層次的合作,聘請企業一線專家來我院進行畢業論文的指導和監督檢查工作。
三、結語
篇10
【關鍵詞】全球化;語用學綜觀論;大學英語;四級閱讀
一、引言
井升華(1999)認為大學英語教學是一壺煮不開的溫吞水,雖然大學英語是大學里規模最大,也是大學生最重視的基礎課程之一,但總體而言,大學英語教學是費時低效的。對于個中原因,不同的專家學者都紛紛表述了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從實施到現在已經走過了8個年頭,考試的宗旨、題型、設計、計分與以往都有所不同,可是學生的英語水平并沒有顯現出預想的結果??v觀各種題型,學生反應難度比較大的依然是閱讀部分,尤其是仔細閱讀部分。因此,本文將就閱讀部分的仔細閱讀展開論述。
除了學生認為仔細閱讀部分比較難解之外,我們還應從戰略高度看待這個問題。2010年在中國大陸召開了三次校長論壇國際會議,其中最頻繁出現的一個詞是教育國際化。教育國際化其實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面對全球化引起的教育領域的國際化,非英語專業學生畢業后并不是從事與語言直接相關的工作,可是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國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要想在地球村很好地生活就必須跟上時代的發展。非英語專業學生該如何跟上時代的發展?其中很重要的一個衡量指標就是他們能否通過英語這一媒介獲取自己工作領域或相關領域最前沿、高端信息的能力。
二、閱讀的實質及語用學綜觀論的指導意義
如果說2006年改革之前,大學英語四、六級是大學英語的調控杠桿,那么現在我們必須認識到全球化是未來大學英語教學的趨勢。為此,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必須提前做好準備,他們必須提高自身的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尤其是通過英語獲取世界各國先進科學發展技術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提高他們運用英語進行有意義閱讀的能力。
要讀明白,首先我們應該了解閱讀的實質。閱讀理解究其實質就是讀者和作者通過文本進行互動的過程。閱讀理解也是背景知識和語篇成份相互作用的心理過程。這兩者都是閱讀理解的重要因素。閱讀的過程就是使用語言的過程,說到底是“一個不斷的選擇語言的過程,不管這種選擇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也不管它出于語言內部的原因還是出于語言外部的原因”(Verschueren,1999)。在實際的閱讀活動中這些要素之間是互動的關系,它們之間的動態順應使閱讀成為一個動態的、完整的有機整體。在閱讀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都會影響閱讀的準確率。
閱讀是過程,理解是目標。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寫作文本,作者會通過各種方式來幫助讀者縮小信息差。比如:讀者經??梢酝ㄟ^分析文章中的銜接和連貫來理解文章意思。在眾多的輔助方式中,體裁是很重要的一種方式。
選擇什么樣的體裁是由作者的寫作目的決定得,讀者在閱讀時一邊積極主動地建構意義,一邊又要受制于文本本身,即作者的寫作目的。體裁本身就已經限定了文章的呈現方式。所以,如果考生熟悉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四級中常見的三種體裁——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那么他們在解題時就可以游刃有余。也就是說閱讀絕對不是簡單理解文本本身的意義,也不是讀者自己進行隨意解讀的過程。它是讀者和作者通過文本進行交流互動,讀者不斷接近作者意圖的過程。因此,閱讀就是使用語言進行交流的過程,交流的順暢與否取決于交際雙方及他們交際時的語境,從對文本的選擇、詞匯意義的理解、句意的構建、篇章的理解、文化信息的滲入、情感的融入這些都是讀者和作者通過文本這一中介互動時進行的,他們的互動離不開語言的使用,要對這一過程有一個全景式駕馭,閱讀的過程中必須具備語用學綜觀論的視角,它是對閱讀做到全面、充分理解的前提。
三、按“體裁”索驥,從語用學綜觀論的角度解析仔細閱讀
語用學綜觀論給我們提供了閱讀的全局視角,事實上在閱讀過程中,我們的閱讀總是受到閱讀語境的直接影響,尤其是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時,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要把文章讀懂并且準確解答題目。這時候,閱讀過程中的某些因素相較于其它因素其作用性就更突出一些,比如:體裁的應用。如果我們清楚常見的三種體裁的文章版式,在閱讀過程中從語用學綜觀論的視角出發加以利用,閱讀的成效就會加大。
平時的授課中,我們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能力的同時,稍微更側重于語言知識的傳授。盡管四、六級已經不作為硬性要求和學生的畢業證書掛鉤,但一般而言,在國內非英語專業學生要證明自己的語言能力還是需要通過這項考試的。畢竟四、六級進行了這么多年,還是有著它們自身的好處的。這一點在改革之后的四級考試中表現的更為突出。此前,我們提到學生們普遍反映仔細閱讀部分難度較大,這部分考察的實際上就是語篇理解能力和語篇中對詞匯的理解能力。事實上還是用語言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本文將結合新四級考試中的仔細閱讀部分來解析全球化背景下,非英語專業學生要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必須從語用學綜觀論的角度出發。
在新四級仔細閱讀理解部分常見體裁有三類:敘述文、說明文和議論文。我們先通過下列表格看一下到目前為止三大體裁的出現頻率:
從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四級考試中議論文和說明文出現的頻率較高。下面我們結合考試真題看看如何借用體裁解仔細閱讀部分。
四級考試中說明文的一般結構模式:提出問題(或以一個事例引出問題)——(專家)發現直接原因—— 分析深層原因——得出結論或找到出路。
知道了類似的文章結構特點,就可以據此來進行考題預測。比如,在開始閱讀時,我們具有的語用學綜觀論幫助我們判斷出該篇文章屬于上面提到的說明文類型,之后我們就能判斷出幾個問題中肯定有一個要問原因,還有可能要出現推斷題。
以2007年12月份某考題為例,考題屬于說明文,文章結構很清楚:第一段 舉例說明網絡教育正處于繁榮發展的時期。第二段 介紹網絡教育的特點。第三段 指出網絡教育對學生、學校和老師的影響。
當讀者看到這篇文章,即使他們還沒有讀到后面的題,也可以根據作者選擇的體裁大致推斷出文章后面會出細節題和推論題。比如說遠程教育的特點,它產生的影響等。再根據已有的體裁知識到相關段落結合題干中的關鍵詞進行定位,就能很快速、準確地解題。
1. What is the most striking feature of the University of Phoenix?
A. All its courses are offered online B. Its online courses are of the best quality
C. It boasts the largest number of students on campus
D. Anyone taking its online courses is sure to get a degree
根據文章體裁是說明文,考生很自然知道第一段要舉例說明遠程教育的繁榮,再結合定位詞University of Phoenix,迅速找到第一段第三句。推斷出答案是A。
2.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distance learning is basically characterized by ______.
A. a considerable flexibility in its academic requirements
B. the great diversity of students’ academic backgrounds
C. a minimum or total absence of face- to- face instruction
D. the cas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nd professors
說明文的第二段自然會談到遠程教育的特點,結合題干中的basically characterized定位到第二段最后一句。答案是C。
議論文 我們大家最容易辨認出來的議論文模式是主張——反主張模式。在這一模式中,作者首先提出一種或某些人認可的主張或觀點,然后進行澄清,說明自己的主張或觀點,或者提出反主張或真實情況。
議論文的這種結構特點決定了它的主要題型是作者觀點態度題,文章主旨題以及推理判斷題。只要發現了這種結構特點,解答問題的主要任務就變成了到段落內找答案,基本上不存在任何困難。
以2006年12月某考題為例:
本文屬于議論文,首段指出社會對醫療保健的關注重點發生了轉變。所以第一題是細節題,考察現今醫學保健的重心。
1.Today medical care is placing more stress on _________.
A. keeping people in a healthy physical condition
B.monitoring patient’s body functions
C.removing people’s bad living habits
D.ensuring people’s psychological well- being
由medical care定位到首段首句。答案是C.
2.In the first paragraph,people are reminded that ______.
E.good health is more than not being ill
F.drinking,even if not to excess,could be harmful
G.regular health checks are essential to keep fit
H.prevention is more difficult than cure
本題屬于推論題,是議論文常考題型。根據第一段最后三句可以推斷出答案是A。
四、結論
綜上所述,面對全球化出現的教育國際化趨勢,非英語專業學生一定要迎頭趕上。在眾多需要具備的能力中,首先,他們需要提高通過英語獲取前瞻信息的能力。而閱讀能力的提高不是靠掌握一些閱讀技巧就可以解決的,它需要讀者在閱讀時樹立語用學綜觀論的視角,考慮各方面因素。在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時,在語用學綜觀論的指導下,結合實際,學生可以按‘體裁”索驥,節省時間,提高閱讀效率。
參考文獻:
[1] Verschueren,Jef. 1999. Understanding pragm atics. N ew York: O xford University Press.
[2]Xiong Jincai 1999. Rationale and procedures in the teaching of intensive reading.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35,54
[3]蔡基剛.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定位研究[J].外國語,2012(1)
[4]井升華.我國大學英語費時低效的原因[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1)
[5]高黎 陳唐艷 曾潔.學習策略培訓對學習者元認知水平影響的歷史研究[J].外語界,2012(1)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