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解剖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5 08:47: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神經解剖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神經解剖學論文

篇1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計量數據以珋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百分比表示,數據資料對比使用χ2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資料采用非參數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腕管正中神經橫截面積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正中神經橫截面積橈尺關節平面分別為(0.10±0.02)、(0.06±0.01)cm2,豌豆骨平面分別為(0.15±0.03)、(0.08±0.02)cm2,鉤骨鉤平面分別為(0.12±0.02)、(0.06±0.02)cm2,兩組比較,P均<0.01。

2.2不同病情程度腕管綜合征患者腕橫韌帶厚度、正中神經扁平率比較輕、中、重度腕管綜合征患者鉤骨鉤平面腕橫韌帶厚度分別為(0.40±0.02)、(0.43±0.03)、(0.46±0.03)cm,正中神經扁平率分別為3.32%±0.43%、3.47%±0.23%、3.69%±0.12%,輕、中、重度間比較,P均<0.05;輕、中、重度腕管綜合征患者豌豆骨平面腕橫韌帶厚度分別為(0.30±0.02)、(0.36±0.06)、(0.40±0.03)cm,正中神經扁平率分別為2.87%±0.34%、3.12%±0.43%、3.33%±0.11%,輕、中、重度間比較,P均<0.05。

3討論

腕管是一個狹窄堅韌的骨纖維性隧道,位于腕部腹側腕橫韌帶與背側腕骨間的一個解剖間隙,缺乏伸展性和對壓力的緩沖作用。正中神經在管道位置表淺,故腕管容積的減少或內容物體積的增大均可致正中神經卡壓,造成腕管綜合征。腕管綜合征是外周神經病變之一,正中神經在腕管內受壓是引起該病的主要原因[3]。傳統腕管綜合征的診斷主要通過電生理檢查患者肢感覺、運動功能等,但電生理檢查的局限性是只能評價正中神經功能狀況,不能反映正中神經的形態學變化,且電生理檢查存在有創性、無法提示神經卡壓的原因等缺點[4]。因此可能造成假陰性結果,使患者不能得到有效治療,病情加重;另外,由于在進行電生理檢查時實際操作測量過程中的誤差、解剖變異及患者自身生理學因素的影響,常出現診斷結果與臨床檢查不一致。臨床要求采用更精確、更方便、更無創性的技術來確診腕管綜合征[5],且臨床醫生希望在術前能了解正中神經的形態學變化。超聲診斷儀的發展及使用,為腕管綜合征診斷提供了直觀的聲像圖,有利于制定合適的手術方案[6]。

目前,有關超聲定量分析腕管綜合征患者腕橫韌帶改變的報道很少,超聲診斷腕管綜合征主要測量參數有正中神經在腕管入口和出口平面橫截面積、膨脹率和屈肌支持帶厚度等[7]。本研究通過對比腕管綜合征患者與健康者在超聲診斷中正中神經橫截面積變化,發現腕管綜合征患者正中神經在橈尺關節、豌豆骨、鉤骨鉤平面的橫截面積均明顯增大,說明正中神經腫脹增粗。已有研究[8]證實,腕管綜合征高頻超聲最特異的聲像圖改變是正中神經在腕部呈彌漫或局限性腫脹、回聲減低,在腕屈肌支持帶的近端明顯增寬。研究[9]認為,腕管綜合征正中神經腫脹在超聲聲像圖上表現為神經厚度增加,面積增大,定量評價神經卡壓綜合征患者神經干的粗細變化,橫截面積更加可靠。均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進一步說明腕管綜合征患者在正中神經橫截面積有明顯異常。因正中神經是緊貼腕橫韌帶深面通過,通過測定腕橫韌帶增厚程度可間接反映正中神經受壓程度。通過測算正中神經扁平率可反映正中神經變形程度。本研究結果還顯示,重度腕管綜合征患者在鉤骨鉤平面與豌豆骨平面的腕橫韌帶厚度和正中神經扁平率均明顯高于中度和輕度者,中度腕管綜合征患者在鉤骨鉤平面與豌豆骨平面的腕橫韌帶厚度和正中神經扁平率均明顯高于輕度者,說明隨著病情加重,正中神經受壓變形嚴重。

篇2

Stress, Neurotransmitters,

and Hormones

Neuroendocrine and Genetic Mechanisms

2008,570pp.

Paperback

ISBN: 9781573316927

Blackwell

Richard Kvetnansky 等編

本論文集主題是壓力、神經遞質和激素,其內容體現了東西方學者關于壓力的生物基礎的最前沿的探索。以往有關壓力的書往往在個體或者群體的水平上,使用定性的方法,根據個體與社會環境的交互作用,來推斷壓力的來源,闡述其對個體生活的影響,對壓力的緩解提出建議并給出可操作性方法。而本論文集則是在分子水平上,使用實驗室精確定量研究的方法,從多個角度探討壓力的生物基礎以及在分子水平上壓力對個體的影響。對一些前沿課題,比如包括壓力對基因表達的影響、抑郁癥的病因的分子基礎、因壓力導致的神經元的活動等等都給出了試探性的答案。

該論文集分成九個專題。第一個專題介紹了壓力反應的功能神經解剖學,探討了因壓力而導致的腹內側弓狀核內神經元的激活、急性和慢性壓力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的邊緣系統調節,及壓力導致的大鼠酪氨酸羥化酶基因表達的變化等方面。第二專題涉及壓力狀態下的腦單胺和神經肽,介紹了急慢性壓力源的效應和大小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CRF)抑郁水平測試、與焦慮和緊張行為相關的中樞神經肽Y、α 2腎上腺素受體刺激條件下BB鼠視上核中催產素神經元的活性等。第三個專題是壓力狀態下的神經內分泌調節和適應,內容涵蓋慢性壓力和個體的易感性、個體的防御性策略行為、社會心理壓力與一些腺體分泌的關系等。第四個專題是對交感神經元認識。這個部分收錄兩篇論文,一個關于壓力的計算機模型的研究;另一個是關于慢性壓力如何與高脂肪或高糖食品共同通過交感神經系統來影響神經肽Y并導致肥胖癥和代謝綜合癥的研究。第五個專題是壓力狀態下神經遞質酶的分子遺傳學。讀者可以了解腎上腺激素對于壓力的反應、壓力狀態下一些基因表達的調節等。研究對象包括人和動物。第六個專題涉及壓力狀態下心臟功能的轉錄調節。在第七個專題中收錄了10篇文章,主要研究壓力激素受體。第八專題是關于壓力及其發展。探討了孕晚期HPA軸壓力反應水平降低的機制、與性別有關的HPA軸調整,以及出生后早期的BB鼠內腎上腺髓質系統對于壓力的反應。第九專題收錄了17篇文章,主要圍繞壓力導致的神經遞質和激素系統的臨床研究。

該論文集適合研究定向的讀者群,包括從事心理健康的生物基礎的科研人員和相關的醫務人員,以及探討神經遞質和激素如何與壓力相互作用的生物學研究人員。

王葵,博士生

(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

篇3

關鍵詞:雙斑蟋尾須腹末神經節

1、引言

1.1神經投射的研究歷史和現狀

近年來對昆蟲神經系統的研究發展較快,國內外學者應用許多染色方法對昆蟲進行形態組織學的觀察。一般應用的材料有2種――熒光著色劑、金屬鹽和酶。我國常用的染色方法為Nissl染色和蘇木精-伊紅染色法簡稱HE染色法。前者是用堿性染料對神經組織進行染色的一種方法。神經元胞漿含有核糖核酸,并以Nissl小體形式存在;細胞核則不同,其中染色質較少,故染色淺。本研究繼續研究尾須感受器傳入神經纖維腹末神經節的投射并可以清晰的觀察出其軸突走向。

2、材料和方法

尾須神經節投射的組織學研究應用氯化鎳逆行染色和銀增感染色法。

(1)氯化鎳逆行染色

為了研究雙斑蟋尾須腦神經元的分布及形態,對其腹末神經節進行氯化鎳逆行染色。具體方法如下:解剖雙斑蟋,將蟋蟀肢翅剪斷,用剪刀將背部剪開,露出腹末神經后,將要染色的神經束剪斷。神經束的切斷,使用特別的小剪刀,小心剪斷。要使被染色的神經數減少,在神經束的基部用玻璃微電極的尖端多次刺入,使通過神經束的部分神經軸突切斷。把細塑料小管尖端熔化弄彎并用刀片削成斜坡狀,保證小管中空,用1 mL注射器將管內注滿氯化鎳染色液。使裝滿氯化鎳的塑料小管尖端與蟲體保持一定的距離,將一端剝離的神經索末梢用玻璃鉤搭在塑料小管的尖端有染液的部分,用錫紙包裹剩余神經索及腦神經節,以便減少神經節水分的蒸發和防止染液污染神經節表面,影響對神經元的觀察;塑料管的另一端用橡皮泥固定于蠟盤的邊緣,使其固定不動。為了防止神經節干燥,將制作完的標本放在大塑料盒內,在塑料盒內裝少量水,并用大燒杯罩住以便減少蒸發。在室溫下將上述實驗完后的解剖皿放入底部放生濕紙的大盤上,再蓋上蓋,放入冰箱中(4℃),放置一個晚上后,或在室溫約15℃條件下放置3-8小時后將標本取出,需要進行染色、固定、脫水、透明取出離子液管,將斷端附近用昆蟲生理鹽水沖洗。

管中的液體用口吹氣使之排出,殘余液體用水洗凈,待下次使用。將多余的神經束切掉,將神經節分離取出,移到放有昆蟲生理鹽水的瓶內。實體顯微鏡下,滴入數滴氯化鈷溶液。邊晃動液體邊在顯微鏡下觀察。直到發色適合為止,大約10-15分鐘。隨后用系列酒精(70%,80%,90%,100%)脫水分別10分鐘。然后放入水楊酸甲酯中透明,透明后將標本放置于顯微鏡下,對其神經節內部神經的分布及走行情況進行觀察及繪圖。

2.1課題探究的意義

本實驗通過從外部形態、掃描電鏡的超顯微結構觀察和行為學實驗以及神經逆行染色等多種實驗技術對雙斑蟋的尾須感器系統進行比較系統和深入的探究,并結合近年來對雙斑蟋觸角等其他器官感受器的研究成果,更全面的揭示雙斑蟋感受器結構特點。

篇4

周先舉,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常州二院神經疾病研究室主任和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辦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神經內科醫師。長期從事神經科學研究,積極開展重復經顱磁刺激技術的基礎研究和臨床。在美國獲得過美國心臟協會中風基金資助;自美國歸來后,獲得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項目、南京醫科大學科技發展基金重點項目以及常州市科技支撐項目等。2014年被評為“江蘇特聘醫學專家”。

龍城常州,市二院陽湖院區內,有一座約400平方米與國際接軌的神經疾病研究室,里面有各式先進的實驗儀器設備。在這里,周先舉正率領著他的團隊努力地工作著。能建立一個以理論研究為基礎、結合教學與臨床應用的開放式平臺,為本院、本地區培養與國內外接軌的醫學人才,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這是周先舉一直以來的一個夢想,而常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給了他這樣一個寬廣的舞臺,讓他的夢想落了地。

“夢想一直支撐我走到現在”

周先舉從年少時就是一個擁有人文情懷的人。正是由于當年村子里生病的人很多,讓他產生了要學醫治病救人的想法。1989年順利地考取了蘇州醫學院,使他懸壺濟世的理想起航。五年的大學生涯,周先舉除了深入鉆研專業書之外,還廣泛閱讀了很多心理學以及哲學方面的書籍。那時醫學院開設“神經生物學”的課程,促使他對探索人的大腦奧秘產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

有科學家論證:興趣是一個人積極探究事物的原動力,它能使觀察更加敏銳,記憶得到加強,想像力更加豐富,克服困難的意志力無比堅韌。只有濃厚的興趣才是人們不懼艱難堅持下去的動力,也只有這樣才最終會走向成功。周先舉正是如此。大學畢業后毅然留校做了七年的老師,在這期間,他探索人腦奧秘的欲求越來越強烈,廣泛涉獵了神經科學相關的領域,尤其是神經解剖學、神經生理學和神經生物化學,打下了堅實的神經科學理論基礎。為了更高的追求,他堅定報考了有著“中國神經科學一面旗幟”美稱的中國神經科學研究所,在那里接受國際一流的神經生物學博士學位訓練。據周先舉回憶,那段學習生涯對他的科研人生產生了極其深遠和重要的影響。在這樣一個國際化的平臺,無論是從學術上還是從眼界的開闊上,都算得上他人生中一個里程碑。

后來周先舉又先后到美國的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和密歇根州立大學深造,并且最后兩年還擔任了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助理教授。又是一個七年!這七年的美國生涯可以算是周先舉科研人生上的一個加油站,讓他在獨立思想的建立以及科學見識的拓展上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更為可貴的是,在這個階段,他敢于向學術權威理論挑戰。

帶著在美國對大腦可塑性和神經疾病的研究所得,周先舉選擇了回到祖國,并沒有什么豪言壯語,他內心只是想能以務實的精神,能將一身所學為更多的國人服務,踏踏實實地做些事情就夠了。在周先舉看來,科學終究只是一種工具,最終是為人的幸福服務的。醫學更是如此,目的就是通過促進人們的健康,從而追求幸福的生活。

擁有深厚的科研基礎、多年的豐富教學經歷、迅速積累的臨床醫學經驗以及對國際行業前沿的敏銳感知,如何將自己的才智得以充分發揮,能夠把臨床、科研、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找到一個切入點,不僅能夠造福更多病人,而且培養更多高層次的醫學人才,走一條屬于自己的嶄新道路。這是周先舉回國之后一直執著探索和追求的。

無創性腦刺激:讓更多腦病患者找到福音

作為一個醫學方面的專家,周先舉回到國內之后發現,國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準都有了日新月異的飛速提高,但同時伴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人民的身體素質讓人堪憂,尤其是神經疾病進入到了一個高發階段。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腦疾病的發病率呈逐年顯著上升趨勢。統計局最新公布資料顯示,2014年常州市65歲以上老年人口52.33萬人,占常住人口的11.1%,比2013年上升了0.5個百分點。隨之而來的是,腦血管病、帕金森癥、老年性癡呆、腦損傷、慢性疼痛等神經疾病發病率的大幅增加。由于大腦負責思維、記憶、意志及行為,神經疾病往往造成病人心智功能下降,最終影響到日常的生活,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巨大的痛苦和經濟負擔。據預測,未來30年我國將是世界上患有神經精神疾病人數最多且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全球每4個神經精神患者之中就有一個中國人,嚴峻的形勢更凸顯出腦功能的后期康復的重要性。

為此,周先舉決定結合自身學科背景,以基礎理論研究為支撐和切入點,廣泛地與國內外先進機構建立合作和培訓關系,建立經顱磁刺激技術恢復神經功能轉化醫學研究中心,推動重復經顱磁刺激技術臨床研究以及臨床應用。

重復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是一種大腦皮質的無創性磁場刺激技術,是近來迅速發展的一種無痛、無創傷、安全、有效且操作方便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可用于治療腦梗塞后遺癥(癱瘓、失語、吞咽困難等)、帕金森病、老年性癡呆等常見神經疾病,因而將有著很好的臨床應用前景。因其無痛、非創傷性,實現人類一直以來的夢想――虛擬地損毀大腦探索腦功能及高級認知功能。與PET、FMRI、MEG并稱為“二十一世紀四大腦科學技術”。

現階段,rTMS的基礎研究明顯滯后于臨床治療,因此它的機制研究是一個相對薄弱環節,有待于進一步深入探討。周先舉借助于美國的大腦可塑性和神經疾病的研究背景,利用自己科研優勢積極尋找基礎應用和臨床應用的切入點,大力推動這門技術的基礎研究以及臨床應用。周先舉希望,通過對這項技術的研究可以給長期被腦梗塞后遺癥、帕金森病、老年性癡呆、偏頭痛、癲癇以及腦脊髓損傷等常見神經疾病困擾的病人帶來福音。

周先舉曾經見過一位腦中風后的患者,完全忽視自己身體左側的情況,連穿衣都成問題。經檢查,患者視力完全正常,只是中風損傷的右側頂葉相關的大腦神經元,對左側的感覺信息加工出現障礙,從而造成了“偏身忽視”。周先舉解釋說,傳統上功能恢復包括理療、藥物、功能鍛煉等治療方式,而重復經顱磁刺激,則直接刺激大腦神經元,改變神經網絡的可塑性,最終促使大腦功能恢復,因而治療腦梗塞后遺癥有較好的效果。

每個神經科醫生都應該是半個“哲學家”

初到常州二院的時候,周先舉還是一個“光桿司令”。他明白現在的社會必須以團隊生存,這是大勢所趨,所以建立團隊和培養人才成為擺在他面前的當務之急。

兩年多即將過去了,從當初的單槍匹馬到如今一個朝氣蓬勃和奮發向上的十多人。周先舉帶領著這個快速成長的團隊,朝著夢想邁進。對待團隊成員,周先舉展現的是他特有的親和力和向心力。他明白作為一個團隊的核心,想要獲取凝聚力,不僅在于自身的學識淵博,更重要的是在品格上讓人信服。在大學當老師期間,周先舉就表現出這兩方面的魅力。他不僅善于教授醫學課程,還深受學生的愛戴。如今,周先舉對于團隊成員給予絕對地信任,一方面給予他們科研方向、工作思路和技術路線的悉心指導;另一方面總是鼓勵他們獨立思考、自主思維、相互學習和共同提升?;蛟S受到多年的美國文化的熏陶,周先舉的團隊管理模式很開放式的,盡力創造一種自由的氛圍和空間。他在科研上嚴謹細致,在生活中充滿人文關懷,盡量少批評,更多正能量的鼓勵,使大家在一種快樂溫馨的團隊氣氛中能充分發掘出每一個人的潛能,激發出更大的創造力。

每周五,研究室的會議室里都會擠滿了團隊的成員,甚至還有來自其他科室的醫生、研究人員以及研究生們。這是周先舉團隊的一個“例行節目”,他們圍桌而坐,或是聽周先舉講解科研論文的英文寫作,培養科研邏輯思維,或是探討實際科研中的思路和問題,或是批判式和務虛式地探討國際著名雜志上已經發表的研究工作。一時間,這小小的會議室就化為任由思維徜徉的海洋?!白隹蒲?,缺不了人氣,因此我致力于營造一種學術氣氛,就是為了打造一支醫學人才梯隊隊伍”周先舉如是說?;貒鴥赡陙恚缘谝蛔髡呋蛘咄ㄓ嵶髡哂H自撰寫10篇SCI論文,同時輔助其它科室發表數以10篇SCI論文,涉及到醫學各個領域,充分展示他深厚的醫學科研基礎和寫作功底以及廣博的醫學知識。相信因此他日后會做出更大的成績。

周先舉所講的內容往往會讓在場的聽眾徹底顛覆傳統觀念。比如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會覺得醫學和科學關系緊密,而似乎并不相關于哲學。但從青年時間就飽讀哲學書籍的周先舉并不這么認為。他首先從什么是疾病、什么是醫學這些最基礎的概念引出話題,闡述了醫學是以人為目的,并且最終以幸福為最終目標。緊接著在闡述醫學和科學的關系時,周博士繼續向大家介紹科學是推動醫學發展的巨大力量,醫學在日益尋求科學依據的過程中形成了循證醫學、轉化醫學和精準醫學等。但是僅僅依靠科學是不能解決所有的醫學問題的,所以必須強調哲學在醫學中的重要地位。周先舉的觀點主張醫學哲學,共同產生和來源于生命。因此,未來醫學的發展模式理應是全面和綜合性的,既要有有形的生理、病理治療手段,又要有無形的心理、精神治療方法,從而把醫學置于社會、文化、心理、生理和病理的全面來考慮。

周先舉甚至得出一個結論:一個優秀的神經科醫生到了一定程度,應該是半個“哲學家”。他的這一番“醫學中的科學和哲學”的論題,其實就是要讓大家明白從事醫務工作,不僅僅要具有專業技能,而且要具備以人為本,處處為病人著想的職業操守。周先舉實際上是回國后以非常優異的成績取得職業醫生執照的。由于堅實的醫學基礎和科研能力、濃厚的人文關懷、不斷學習創新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溝通能力,他目前在臨床實踐中得心應手。他致力于臨床、科研和教學的真正結合,是一個難得的復合型人才。此時他正實現好科學家、好醫生和好老師于一身的夢想。

在人才培養方面,周先舉言傳身教,將自己的經驗傾囊而出,期待能培養出一批能和國內外行業前沿接軌的優秀醫學人才。他認為,想成為一個優秀的科研工作者要具有至少以下幾點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