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醫學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7 04:08: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會醫學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藝術設計;繪畫基礎;教學;評價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對藝術設計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美術高考熱”不斷升溫,每年報考藝術類院校的考生日趨增加。藝術設計學科逐漸成為熱門的學科,全國各大??圃盒R布娂娫鲈O藝術設計專業,如平面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包裝設計、服裝設計等專業。但對于報考藝術設計專業的考生和已經進入高等藝術院校的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不能簡單地把設計專業等同于繪畫專業,尤其是在藝術設計專業中的繪畫基礎教學方面,不能輕易認為用繪畫造型可以替代藝術設計中的造型基礎,從而忽略藝術設計造型基礎的獨特個性。藝術設計中的繪畫基礎教學定位的是否準確,直接影響到我們藝術設計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

素描、色彩,是所有學習美術專業學生必修的基礎繪畫課程,在藝術設計教學體系中,把它們作為基礎繪畫教育課程,有我國多年藝術教育的歷史原因。長期以來,素描、色彩課程一直被認為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但在學習設計的過程中,大多數學生很難把基礎繪畫課和設計專業結合在一起,只注重繪畫寫生和技法的訓練,而忽視藝術設計的專業性,牽制了學生設計思維的發展。在過去,我們的藝術教育強調基礎,強調繪畫功底,在這種情形下著實培養了一批批寫實功夫和藝術表現力過硬的畫家,以至于這些畫家至今還陶醉于花費數月表現一個比真的還真實的手工繪畫作品的滿足感受中?,F在的書店里,我們會經??吹揭恍┧孛琛⑸蕰幻麨椤罢幃嫹?、正規范畫”的字語,難道除了他們的畫法外,其他人的繪畫風格都是旁門左道嗎?何謂“正規”,藝無止境,但凡形成一定的范式或風格,即是走到了終點,接下來就是必然要打破它,超越它,這樣藝術才能進步,我們才能創新。如今是一個數字技術、多媒體影像可以輕松去復制作品,可設計藝術卻不能去重復、去拷貝,因為設計追求的是原創性和創新性;目前我們的創新設計、原創設計和國際上一些優秀的設計相比顯得有些滯后,看看近年來一些產品造型專業的萎縮狀況,一些大型的優秀建筑環境藝術設計、服裝設計都來自于國外的設計師即可而知。我們的一些設計師的創造力相對就顯得有些蒼白,這是不是過分強調基礎忽視創造力培養的結果,是不是所謂“正規”的繪畫基礎教育造成的?這就需要每個從事設計藝術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重新定位我們的“繪畫基礎”和功底的了。

過去,我們傳統的素描、色彩繪畫基礎課的教學內容過分強調物體的造型、色彩搭配、明暗調子、質感、體積、透視關系等方面的要求。這在傳統繪畫教學中能體現出其合理的教學目的性,因為那畢竟是在培養畫家;但在現在的設計教學中如果還過分強調虛實、強調素描明暗調子,而忽略藝術設計教學目標的目的性,忽視對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花上過多時間去進行追求光影的虛實和物象的體積、質感的表現時,會不會覺有些得太奢侈,會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呢?既然我們培養的是設計人才,而不是畫家、藝術家,那么它的必要性又有多少呢?一味的對著物象去表現、再現,對著石膏像磨來磨去,會使我們學生失去自己敏銳的觀察力和表現力,更談不上創造、創新了。所以把傳統的繪畫基礎課放在課下,把能培養學生快速造型的設計素描、設計速寫、設計色彩放在教學首位,不失為一種目的明確的基礎訓練。

篇2

關鍵詞: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作文教學范式轉換;作文學習;思維訓練

中圖分類號:G6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268(2013)01013305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與深化,作文教學中暴露出諸多問題。有學者將這些問題歸納為:“重‘知’輕‘能’、重‘外’輕‘內’、重‘寫’輕‘說’、重‘理’輕‘情’。”[1]作文教與學中出現的這些問題都是影響作文教學質量的障礙,阻礙了在作文教學中思維訓練目的的實現。筆者認為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教育者迫于應試教育壓力,不顧學生內部條件(即學生是否已存在創作的欲望與動機)成熟與否,功利性地對學生進行反復的“刺激-反應-強化”的作文規則訓練,讓學生在還沒有愛上作文的時候就厭惡起寫作來。社會取向的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則完全不同,它把知識和學習置于社會文化參與和互動的過程中。本文將運用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分析當今作文教學范式變化,探索語文作文教學對學生思維訓練的效用,以期給語文教學工作者關于如何提高作文教與學的質量以啟示。一、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及其影響

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learning theory of social constructivism)是20世紀80年代后期,關于學習的研究全面步入創新階段后,作為一種新的學習和教學觀成為創新性學習、教學、課程及整個教育研究領域的主要依據之一。以維果茨基(Vygotsky)為代表的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知識是由身處社會環境中的個體通過社會性相互作用建構起來的,此理論有別于具有極強客觀主義傾向的結構主義和以皮亞杰為代表的個人建構主義。它不僅認為知識是個體對經驗的建構,而且認為知識首先“以社會文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會之中”,知識的內化通過個體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完成。

社會建構主義的出現是對傳統的知識傳授教學觀念的顛覆。它使眾多研究者參與到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模型建構實驗中,并提出了一系列以社會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的課堂教與學范型。如:布朗、柯林斯、達吉德(Brown,Collins,Duguid)的情景性學習、約翰?布朗斯福德(John Bransford)領導下的旺達比爾特認知與技術小組(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at vanderbilt)提出的拋錨式教學(anchored instruction)[2]、基于維果茨基“輔助學習”的支架式教學,以及由計算機領域引入教育學研究的分布式學習等。這些教與學模式的研究表明,學生不能靈活運用學校所學知識的原因是教師在去情景化的教學環境中“一廂情愿”的單向知識傳遞造成的。而且,知識的獲得是“活動(activity)、背景(context)、文化(culture)”[3]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教育者要想使學生在課堂上習得的知識順利發生遷移就必須在有聯系的、具象化的情景下傳授給學生知識,并讓學生在有意義的環境中通過自主活動進行學習,從而阻止“惰性知識”產生,這樣的學習才能使學習者吸取知識的本質,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從我國正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來看,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不僅對西方教育理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還成了我國新課改的理論基礎之一,并且已經應用于教與學的實踐中。二、基于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作文教學范式轉換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作文教學的沖擊不是細枝末節(如作文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與方法等)的調整,而是對舊有作文教學范式解構后的重新建構。在傳統作文課堂上,教師會依據課程目標所規定的作文教學目標,采取單一的知識傳授方法,要求學生記住他們懷疑、毫無意趣的作文內容。例如:在真實的作文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孤立地分析作文范本,并極力強調某篇作文中某字、某句運用的妙處與獨創性,意圖以直接講授縮短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思維過程,忽略了學習者對文本呈現知識的意義建構必須加入個人的社會性經驗,以及作文動機產生的本質源于個體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表1辨析了以知識接受為取向的作文課與以社會取向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的作文課的差別[4]。

表1作文課堂:接受教學模式與社會建構教學模式的比較 教學組織結構 知識接受取向的作文教學社會建構取向的作文教學教學思路依據課程目標中的作文教學要求重視學生在作文學習中出現的問題與具有個人意義的獨特發現教學目標認識各類作文體裁;通過作文范本的字、詞、句細分與行為主義式的寫作訓練,熟練掌握寫作技巧除作文形式訓練外,重點放在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并輔助他們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構建一套適合自己的作文學習策略教學內容以某篇或某一體裁的作文范例為教學文本借助多元化作文范本及相關作文資料為作文教學材料教學評價標準以專家即教師評價為準充分發揮學生自評與互評、家長評價、教師評價及社會反饋性評價的綜合性評價作用教學方法教師進行作文教學的主要方法是講授教師以啟發、引導為主要的作文教學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建立作文學習共同體。教師會在課堂活動中提示關鍵信息,為學生提供建構作文知識的社會環境教學與學習策略學生作文學習方式單一學生投入小組或班級討論,協商掌握多種作文學習策略教學效果評判教師僅以學生復制寫作形式技巧作為作文教學成效的憑證除掌握寫作技巧外,把能否寫出具有個性特點的作文納入教學效果的評判范圍

從以上兩種作文教學模式的對比分析可知,在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影響下作文教學范式發生轉換,其顯著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篇3

關鍵詞:高校;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

中D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7)03-0138-03

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1]大學生作為當代社會的青春力量,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其價值取向將決定整個未來社會的價值取向。因此,教育引導他們認同并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項復雜的、長期的工程,它需要多方主體長期共同努力。高校文化建設作為高校實現文化傳承創新職能的重要途徑,既是大學生廣泛參與其中的有效形式,更是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重要載體。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2]。本文試圖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融入高校文化建設之中,通過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改善校園文化環境,加強文化宣傳,豐富文化實踐等途徑達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獨特效果。

一、弘揚傳統文化,增進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認同

“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3]因此,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必須立足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使其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4]。

立足文化傳承,要通過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工程,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使廣大學生深入體會“茍利國家、不求富貴”“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愛國思想;“專心致志、以事其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敬業精神;“輕諾必寡信”“言而有信”的誠信觀念,以及“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的友善理念等等,增強青年學子的文化自信與價值觀自信,從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強大的文化認同。

二、改善文化環境,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心感悟

“環境文化是文化內核的物化顯示和涵育載體,蘊含文化品格的良好校園環境,具有重要的隱性育人功能?!盵5]每所高校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的物質文化基礎。獨具特色的建筑景觀、造型別致的藝術雕塑、歷史積累的語錄事跡、莊嚴肅穆的?;招F臁①p心悅目的綠化景觀等,它們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都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環境的育人功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浸潤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比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字段對道路、樓宇、雕刻等校園景觀進行命名,努力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著力打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公園、文化長廊、文化墻等建筑景觀,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增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傊?,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融入到校園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之中,學生置身其中感受美麗與文明,領略自由與和諧,內心深處產生強烈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心感悟,從而自覺約束言行、提升修養、健全人格。

三、強化文化宣傳,激發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

積極有效的文化宣傳會為大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因此,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要在宣傳和普及上下功夫。經過長時間發展,無論是以校報???、校園廣播、宣傳櫥窗為代表的校園傳統媒介,還是微博、微信、貼吧、QQ群等為代表的網絡新媒體平臺,均已在廣大青年學子中具備了廣泛的影響力。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園媒體平臺的輿論導向功能,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廣泛宣傳。需要注意的是,在宣傳途徑的選擇上,要主動占領新媒體平臺,靈活應用微博、微信、貼吧、QQ群等學生日常接觸較多、互動及時方便的網絡平臺和工具,搭建網絡交流平臺,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不僅會激感的共鳴,還能更好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在宣傳內容的選擇上,只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與大學生密切關注的社會熱點和息息惦念的成長成才問題相結合,才能激活他們內心的積極情感,加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

四、豐富文化實踐,提升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動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