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原則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2 05:57: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比例原則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比例原則論文

篇1

[關鍵詞]行政法;比例原則;借鑒

19世紀以來,德國在行政法學中提出了比例原則,目前已為世界很多國家所采納,但在我國尚未為人們所充分認識。本文擬在對行政法中比例原則的涵義進行界定的基礎上,探求我國行政法治建設借鑒比例原則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淵源與內涵:比例原則概念之界定

比例原則的思想最早可追溯至英國大的規定,人們不得因為輕罪而受重罰。19世紀,德國的警察法中首次出現比例原則觀念,之后比例原則在理論與實踐中均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德國行政法學者奧托·邁爾(Ottomayer)在1895年出版的《德國行政法》中,主張“警察權力不可違反比例原則”。1923年在同書第三版中認為,“超越必要性原則即違法的行為”。20世紀初,德國另一位行政法學者弗萊納(F·Fleiner)在《德國行政法體系》一書中用“不可用大炮打小鳥”的名言,比喻警察行使權力的限度。觀念上倡行的結果是比例原則在法律上的體現。1931年的《普魯士警察行政法》規定,警察處分必須具有必要性方屬合法。同時該法第14條對必要性定義為:“若有多種方法足以維持公共安全或秩序,或有效地防御對公共安全或秩序有危害之危險,則警察機關得選擇其中一種,惟警察機關應盡可能選擇對關系人與一般大眾造成損害最小方法為之?!贝艘涣⒎ɡC,被德國各邦廣泛采納。[1]在司法實踐中,當時的高級行政法院將警察采取的措施是否超過為實現目的所需的必要限度作為審查內容之一。隨著民主、法制的發展,比例原則后來超越了警察法領域,被德國聯邦法院賦予憲法地位,但其核心內容仍是行政成本應與行政效果之間保持合理的比例關系。比例原則要求行政主體的行政活動,在合法的范圍內,注意合理的比例和協調。[2]

比例原則的概念有廣狹之分。狹義比例原則是廣義比例原則的一個下位概念。對于廣義比例原則含義,在學說及其用語上,不同學者并不一致。通說認為比例原則包含適當性原則、必要性原則和狹義比例原則三個子原則。我們可以稱之為“三分法”。也有的學者主張“二分法”,認為必要性原則與合比例性原則兩個子原則即已經能夠表達比例原則的含義。[3]有的學者則提出“四分法”,將比例原則的內涵表述為符合憲法原則、有效性原則、必要性原則和狹義上的比例原則。[4]在此,筆者采用“三分法”,對“傳統”比例原則的適當性原則、必要性原則及狹義的比例原則作一概述。

1、適當性原則,又稱為妥當性原則、妥適性原則、適合性原則,是指所采行的措施必須能夠實現行政目的或至少有助于行政目的達成并且是正確的手段。也就是說,在目的———手段的關系上,必須是適當的。這個原則是一個“目的導向”的要求。通說認為,即使只有部分有助于目的之達成,即不違反適當性原則。并且這個最低標準不是以客觀結果為依據的,而是以措施作出時有權機關是否考慮到相關目的為準。在行政實踐中,任何一個措施都“多多少少”會有助于達成目的,因此本原則實際很少起作用。這也是比例原則“三分法”受到非議的原因所在。

2、必要性原則,又稱為最少侵害原則、最溫和方式原則、不可替代性原則。其是指在前述“適當性”原則已獲肯定后,在能達成法律目的諸方式中,應選擇對人民權利最小侵害的方式。換言之,已經沒有任何其他能給人民造成更小侵害而又能達成目的的措施來取代該項措施了。這里實際包含兩層意思:其一,存在多個能夠實現法律目的的行為方式,否則必要性原則將沒有適用的余地;其二是在能夠實現法律目的的諸方式中,選擇對公民權利自由侵害最輕的一種。可見,必要性原則是從“法律后果”上來規范行政權力與其所采取的措施之間的比例關系的。我國的成語“殺雞焉用宰牛刀”可以看作是對這一原則的最好詮釋。

3、狹義比例原則,又稱比例性原則、相稱性原則、均衡原則,即行政權力所采取的措施與其所達到的目的之間必須合比例或相稱。具體講,要求行政主體執行職務時,面對多數可能選擇之處置,應就方法與目的的關系權衡更有利者而為之。[5]比例性原則是從“價值取向”上來規范行政權力與其所采取的措施之間的比例關系的。但其所要求的目的與手段之間關系的考量,仍需要根據具體個案來決定。也就是說,狹義的比例原則并非一種精確無誤的法則。它仍是一個抽象而非具體的概念。當然,狹義的比例原則也不是毫無標準,至少有三項重要的因素需要考慮:“人性尊嚴不可侵犯”的基本準則;公益的重要性;手段的適合性程度。[6]

綜上所述,適當性原則要求手段有助于目的實現,必要性原則要求實現目的的手段是最小侵害的,而狹義比例原則是通過對手段負面影響的考量,要求目的本身的適當、不過份。質而言之,比例原則的這三項子原則分別從“目的取向”、“法律后果”、“價值取向”上規范行政權力與其行使之間的比例關系。三者相互聯系、不可或缺,構成了比例原則的完整而豐富的內涵。

二、必要與可能:比例原則之借鑒

比例原則因其科學性和多方面的功能,而在行政法中具有重要地位。德國、葡萄牙、西班牙、我國臺灣地區等國家或地區都將比例原則作為行政法律的一條基本原則。臺灣著名公法學者陳新民先生認為,比例原則是拘束行政權力違法最有效的原則,其在行政法中的角色如同誠信原則在民法中的角色一樣,二者均可稱為相應法律部門中的“帝王條款”。[7]

在我國,比例原則在行政法中至今還沒有明確的概念,在行政法學研究中也遠未為我國行政法學者所重視。雖然有的著作中提及比例原則,但是要么將其與合理性原則相混淆,[8]要么將其作為外國行政法的一般基本原則加以介紹,并未將其放至我國行政法之應有的位置,[9]對在行政法領域如何適用比例原則更是甚少研究。理論研究的薄弱,導致在我國目前的行政性法律法規中,未能全面體現比例原則的內容。即使像《警察法》、《行政處罰法》這樣的極易損害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的法律,也沒有規定比例原則。這不利于對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的有效保障。在行政法上對比例原則予以借鑒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比例原則借鑒的必要性集中體現在其之于中國行政法治建設的重要作用上。比例原則的借鑒對中國行政法治建設的行政立法、行政執法與行政司法三個相互聯系、相互銜接的環節均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根據比例原則,可以規范行政主體的行政立法行為。其一,行政立法是否可以達到“欲求之目的”,可以根據比例原則之適當性原則作出判斷,能夠達目的的行政立法就是可為的,反之,則無需立法。其二,可以根據比例原則之必要性原則,對不符合必要性原則標準的行政立法加以變更,使

之達到必要性標準。其三,行政法律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的手段,其作用的結果在對某些人賦予權利的同時,必然對另外一些人科以義務。基于行政法律關系的特殊性,需要對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加以考量以達到平衡。而平衡的標準即可適用狹義比例原則。

其次,根據比例原則,可以約束行政主體的行政執法行為。在行政執法方面,行政主體依據比例原則,利用立法者給予的自由裁量的空間,對具體行政事務進行斟酌、裁量。比例原則的運用會有效遏制行政自由裁量權的濫用,限制行政權恣意。此外,比例原則也給監督機關和行政相對人監督行政主體是否依法行政提供了一把標尺,對行敗的遏制也會起到很好的作用。再次,根據比例原則,可以推動行政主體的行政司法行為。行政司法在我國包括行政復議和行政裁決。正確適用比例原則可以為行政復議或行政裁決提供一個較為客觀、容易把握的判斷標準,并據此做出公正的決定或裁決。例如,行政訴訟法第54條規定,對“”的,可以撤銷或部分撤銷具體行政行為;對“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的,可以判決變更”。在這里,“”、“顯失公正”的標準就較難把握,而用比例原則這把標尺來衡量,就可以更為容易地做出判斷。

(二)從實踐的角度講,比例原則在我國行政法治建設中加以借鑒也是完全可行的。仔細研究我國現有的行政法律規范,不難發現,比例原則的因素已經開始出現。例如《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第4條規定:“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應當以制止違法犯罪行為,盡量減少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為原則?!薄缎姓幜P法》第4條規定:“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根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行政復議法》第28條規定,具體行政行為明顯不當的,行政復議機關可以撤銷或變更。但是,由于對一些法律術語缺少具體的評價標準,使其在實踐中很難操作,而比例原則能為此提供具體的標準。因此隨著現代行政法的發展以及行政法治的日益健全,特別是司法審查制度的日益完備,比例原則以其內容明確、操作功能強而日益走進我國的行政法和行政法學中去是完全可以期待的。[10]

三、結語

行政法中比例原則是指行政權力的行使除了有法律依據這一前提外,行政主體還必須選擇對人民侵害最小的方式進行。其核心在于通過目的與手段間的衡量,兼顧國家、社會及公共利益,同時又不妨害第三人的權利,確?;救藱嗟膶崿F。比例原則從理念上源于對正義的需求。它在價值取向上與時展的大趨勢是一致的,也符合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目標。但比例原則在社會實踐中真正起作用還有賴于整個社會法治水平的提高,國家機構的完整配置,甚至民眾素質的提升。可以說,比例原則是在一般合法的基礎上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但在借鑒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其配套設施的建設和發展,對其局限性也要有所把握,否則期望或許會落為失望。

參考文獻

[1][3][7]陳新民。德國公法學基礎理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380,373,389。

[2]彭云業,張德新。論比例原則在我國行政法中的適用[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

[4]范劍虹。歐盟與德國的比例原則[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5)。

[5]城仲模。行政法之基礎理論[M].臺北:三民書局,1980.40。

[6]城仲模。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M].臺北:三民書局,1994.126。

[8]胡建淼。行政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54。

篇2

關鍵詞: 學術期刊 《上海翻譯》 副標題 翻譯

1. 引言

隨著我國文化和科技對外交流的發展,在其中起主導作用的學術期刊逐漸趨于規范化和標準化,舉措之一就是論文題目和摘要翻譯。標題是論文主旨的凝結和內容的概括,具有信息功能(提供文章的主題和內容)、美感功能(簡潔明快,新穎醒目)和祈使功能(誘發讀者的閱讀欲)(周永模,2002),其翻譯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術交流和信息傳播的質量。國內一些學者就論文標題翻譯提出了一些見解,并對誤譯原因等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但研究對象基本上限于正標題。副標題的使用可以縮短正標題的長度,增加信息量,對正標題起補充或解釋說明作用,并通過形式和結構的改變使標題更為醒目。副標題翻譯研究對于信息檢索、中外學術交流和學術期刊的規范化建設等意義重大。筆者以《上海翻譯》為例, 對其2000―2006年載文副標題的翻譯進行研究,寄望于為期刊論文副標題翻譯提供參考性規范。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以國內影響巨大的《上海翻譯》(2000―2006)載文副標題為研究對象,對其翻譯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從文體特點、翻譯原則和翻譯方法等方面探討副標題的翻譯規范。

3. 分析與結果

《上海翻譯》(2000―2006)共24期刊載學術論文568篇,其中含有副題的論文數量為94篇,比例為16.5%。具體信息見下表:

在不同的年份,《上海翻譯》(2000―2006)載文中含有副題的論文數均占一定比例,2006年的比例達到28.4%??梢?,副標題的使用和翻譯研究是必要的,也是有學術價值的。

3.1 語體特點

學術論文采用論述文文體,副標題翻譯用詞傾向于使用正式語體的詞語,因為論述文文體用詞比較莊重、典雅、規范、嚴謹。(劉宓慶,1985)同時,由表三分析,英譯副題的結構極少使用句子,而是大量采用短語,尤其是名詞化結構。從句法功能個講,短語,尤其是名詞化結構,可以避免使用人稱主語,從而防止表達過于冗長;同時,名詞化結構的組合方式多,意義容量大,具有簡潔確切,嚴謹客觀的修辭功能。

3.2 翻譯原則

周永模(2001)將“忠實通順、簡潔地道”周圍標題翻譯的準繩;劉明東(2001)提出學術論文標題英譯應以準確、易懂、具體、簡潔和規范的原則。結合相關翻譯理論和《上海翻譯》(2000―2006)載文副題翻譯資料,筆者認為論文副題的翻譯主要把握的原則有三個:忠實、簡潔和規范。

忠實是副題翻譯應遵循的第一原則。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翻譯理論歷來強調一個“信”字,也就是將“忠實”視為翻譯的基本標準(孫致禮,2003)。當然,保證副題翻譯的副題翻譯必須以充分理解原文為前提和基礎。

其次,作為論文主題提煉和內容概括的副題的翻譯應遵循簡潔原則?!胺g要求忠實于原文,是指精神或實質內容上忠實于原文,不是要求機械地、一字對一字地翻譯。翻譯實際上是一種語際轉換活動,在兩種不同的語言之間結項語言轉換時,常常需要改變語言形式?!保ㄐ靵喣校罱ㄓⅲ?998)因此,英譯副題時,應發揮英語表達靈活的優勢,用短語取代句子,同時將實質性的內容譯出即可。如2005年第四期中的論文題目“‘對等’?‘相當’?‘對應’?―關于‘equivalence’譯文的選擇”用合譯法表達為“More on Equivalence”。

副題的翻譯遵循忠實、簡潔原則的同時,還應注意規范性原則,主要體現在大小寫和標點符號方面。依照《上海翻譯》(2000―2006)載文副標題的翻譯信息,副題首字母和實詞首字母大寫,首字母縮略詞全大寫。就標點而言,副題前普遍使用破折號,或主、副題間使用冒號;漢語書名使用書名號,英語用斜體;英譯副題為短語或陳述句,句末不用標點,如果是疑問句,也可將問號省略。當然,根據需要,副題中還可能出現引號等標點。另外,主、副題均采用居中排列方式。

3.3 翻譯方法

何恒幸(2003)提出了標題翻譯的三種方法,即自足法、相關語篇內容結合法和翻譯目的結合法。筆者結合《上海翻譯》(2005―2006)載文副題翻譯信息,具體將翻譯方法分為對應譯法、合譯法、增譯法和省譯法。

對應譯法又可分為正、副題對應譯法和譯副法。當正、副題均體現了論文的主要內容時,應同時將正、副題譯為英語,但正、副題應搭配得當,避免重復、分離和矛盾等現象。有時,正題只是概括性評價等信息,而副題體現了主題,則省譯正題,采用譯副法。如2006年第一期的論文標題“定靜安慮 而后有得――《黃帝內經》英語翻譯隨想” 譯為“Reaction to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合譯法即將正、副題合并翻譯。如2006年第四期論文標題“加強跨文化傳播交流的國際接軌意識――提高口譯人員素質迎世博”譯為“Deeping Cross-communication Consciousness to gear to the needs of International EXPO”。

增譯副題是為了補充正題信息以反映和突出論文主旨。如2006年第三期論文標題“‘博客’,還是‘部落格’?”譯為“‘Boke’or ‘Buluoke’--On Translation of ‘Blog’"。

如果正題足以體現論文主題,副題可省譯。如2006年第三期論文標題“Translation Studies在中國的名與實--兼談翻譯學的學科范圍和界限問題”譯為“The Chinese Names and Nature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四種翻譯方法中,對應譯法和省譯法較為常用,尤以對應譯法為主。同時,副題翻譯并不苛求字句對等,而應依據論文內容靈活變通,在保證準確反映實質內容的前提下,符合英語表達規范。

綜上所述,基于《上海翻譯》(2000―2006)載文副標題的翻譯研究,副題翻譯應以充分理解原文為基礎,傾向于使用正式語體的詞語并多采用短語以體現其語體特點,遵循忠實、簡潔和規范的翻譯原則,以對應譯法和省譯法為主,輔以合譯法和增譯法?!渡虾7g》載文副題的語體特點、翻譯原則和翻譯方法為學術論文副題翻譯提供了指導和參考規范。

說明:論文數量統計不含英漢互譯賞析、學術信息、書訊、簡訊、通告和會訊等非學術文章;《上海翻譯》(2000―2006)載文中含有副題的論文共39篇,由于2006年第一期的論文“政治詞語翻譯應當講政治――對《國家法》英譯的思考”無英譯,故表中的論文數為38篇。

參考文獻:

[1] 周永模:《忠實通順 簡潔地道:標題翻譯之準繩》,《中國科技翻譯》,2002,(3)。.

[2] 劉宓慶:《文化翻譯論綱》,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 劉明東:《試論學術論文標題的英譯》,《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3)。

[4] 孫致禮:《新編英漢翻譯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5]徐亞男、李建英:《外事翻譯》,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

[6] 許建平:《中文核心期刊論文標題的翻譯》,《中國科技翻譯》,2005,(4)。

篇3

關鍵詞: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選題分析

一、選題緣由

1984年,廈門大學獲得我國第一個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授予點,截止到2014年恰好走過了30年的歷程。學位論文是傳播學科研究的理論成果和普及學科知識的重要資料,統計分析一個學科以往學位論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勾勒出該學科發展的歷程,明確該學科未來的研究方向,促進研究者更好地把握該學科的研究重點。而且,具有高等教育學博士學位授權點的高校,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氛圍濃厚、科研水平高,代表了我國高等教育學研究生培養的較高水平,其涉及的研究領域、研究方向對高等教育學發展具有重要啟示。

二、選題概況

以高等教育學實力最強的14所高校為研究對象,其中擁有高等教育學國家重點學科的高校2所(廈門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師范類院校8所(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綜合類院校4所(北京大學、蘇州大學、南京大學、西南大學)。這14所高校均擁有高等教育學博士點,代表了我國高等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的較高水平。

選取“CNKI—《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和“萬方—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進行網絡檢索,學科專業名稱為“高等教育學”,檢索時間段為“2010-2014年”,學位為“碩士學位論文”,以這14所高校為學位授予單位,經過兩個論文庫的比對和篩選,去除重復的論文篇數,檢索出共1056篇碩士學位論文,其收錄情況如表1所示。

在所選的1056篇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中,作者最后入學時間是2011年,該年全國有高等教育學博士點16個。其中浙江大學和清華大學近5年的碩士學位論文數量為0,因而本研究未對這兩所高校的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進行分析。

三、選題領域分析

將所選的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進行研究領域分析,所借鑒和參考的理論或分類標準如下。一是李秉德先生的教學七要素說,即學生、目的、課程、方法、環境、反饋、教師等七個要素。如,高校教師和學生是兩個不同的研究領域,高校課程教學和科研是極其重要的研究領域。二是參照《高等教育研究》編輯部關于高等教育學雜志的分類標準: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教育基本理論、教育體制與結構、教育經濟與財政、院校研究、民辦與職業高等教育、教師教育與教師發展、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課程理論與教學改革、學生工作與學生事務、教育學學科建設、高等教育史、國際比較高等教育等基本欄目。三是受陳學飛分類方法的啟發,并借鑒趙蓯蓉有關高等教育研究主題的劃分法,對1056篇高等教育學優秀碩士學位論文進行主題分析,得到如下分類結果及主題釋義表。

原則上每篇論文只統計到一個主題中,如果研究內容涉及兩個主題,則以比重較大的主題為準。

按照本研究的統計標準,對近10年刊載的1056篇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研究主題進行數量統計,并按照數量多少進行排列,刊載論文研究領域的分布情況見下表。

第一類是大于10%的主題,有高校課程、教學、科研工作研究,高等教育宏觀管理研究,比較高等教育研究和高校管理研究,總計比例為51%,關于這些方面的研究都在100篇以上;

第二類是大于5%而小于10%的主題,有高校學生研究、高等教育基本理論問題研究、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研究、高校德育工作研究和高等教育評價研究,總計比例為38%;

第三類主題的研究比例低于5%,分別是高校教師研究、高等教育史研究及其他方面研究,總計比例為11%。

通過對CNKI和萬方論文庫數據庫中有關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選題的分析,可以明晰當今高等教育研究的熱點重點所在,為今后碩士研究生選題提供一定參考。

參考文獻:

[1]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篇4

下面簡單闡述一下編寫畢業論文提綱的方法:

a.先擬標題;

b.寫出總論點;

c.考慮全篇總的安排:從幾個方面,以什么順序來論述總論點,這是論文結構的骨架;

e.大的項目安排妥當之后,再逐個考慮每個項目的下位論點,直到段一級,寫出段的論點句(即段旨);

f.依次考慮各個段的安排,把準備使用的材料按順序編碼,以便寫作時使用;

g.全面檢查,作必要的增刪。

在編寫畢業論文提綱時還要注意:

第一,編寫畢業論文提綱有兩種方法:一是標題式寫法。即用簡要的文字寫成標題,把這部分的內容概括出來。這種寫法簡明扼要,一目了然,但只有作者自己明白。畢業論文提綱一般不能采用這種方法編寫.二是句子式寫法。即以一個能表達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該部分內容概括出來。這種寫法具體而明確,別人看了也能明了,但費時費力。畢業論文的提綱編寫要交與指導教師閱讀,所以,要求采用這種編寫方法。

第二,提綱寫好后,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不可疏忽,這就是提綱的推敲和修改,這種推敲和修改要把握如下幾點。一是推敲題目是否恰當,是否合適;二是推敲提綱的結構。先圍繞所要闡述的中心論點或者說明的主要議題,檢查劃分的部分、層次和段落是否可以充分說明問題,是否合乎道理;各層次、段落之間的聯系是否緊密,過渡是否自然。然后再進行客觀總體布局的檢查,再對每一層次中的論述秩序進行“微調”。

第三,畢業論文寫作一般要求提綱擬到三級標題,即

一(一)1,2;(二)1,2;。。。。

擬定畢業論文的提綱時,要根據論文的內容考慮篇幅的長短,即文章的各個部分,大體上要寫多少字,使結構合理。

畢業論文提綱擬定的幾個原則:

如何落筆擬定畢業論文提綱呢?首先要把握擬定畢業論文提綱的原則:

(一)要有全局觀念,從整體出發去檢查每一部分在論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纯锤鞑糠值谋壤峙涫欠袂‘敚拈L短是否合適,每一部分能否為中心論點服務。

(二)從中心論點出發,決定材料的取舍,把與主題無關或關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棄,盡管這些材料是煞費苦心費了不少勞動搜集來的。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所以,我們必須時刻牢記材料只是為形成自己論文的論點服務的,離開了這一點,無論是多麼好的材料都必須舍得拋棄。

(三)要考慮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初學撰寫論文的人常犯的毛病,是論點和論據沒有必然聯系,有的只限于反復闡述論點,而缺乏切實有力的論據;有的材料一大堆,論點不明確;有的各部分之間沒有形成有機的邏輯關系,這樣的畢業論文都是不合乎要求的,這樣的畢業論文是沒有說服力的。

(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了有說服力,必須有論點有例證,理論和實際相結合,論證過程有嚴密的邏輯性,擬提綱時特別要注意這一點,檢查這一點。

篇5

一、畢業論文寫作內容和格式要求:

1、本科畢業生須撰寫論文 ,論文選題與調查報告必須限于本專業領域,非本專業選題不予評定成績。

2、本科畢業論文篇幅不少于6000字。

3、論文或調查報告必須統一使用A4紙打印。

4、論文完成后必須按規定順序裝訂。裝訂順序為:

① 、論文封面。

② 、由指導教師填寫的論文成績和評語。

③ 、論文正文。

④ 、論文注釋和參考書目。

⑤ 、論文封底。

5、 畢業論文一式兩份。學生一份交指導教師、一份交教學辦。

6、 論文凡有雷同,一律以0分計。

二、 畢業論文寫作時間要求:

1、學生必須在2008年秋季學期開學后一周內將論文初稿傳給指導老師;9月28日以前審定論文初稿;10月31以前最后定稿。

2、論文指導教師必須在11月10日以前將寫有成績和評語的論文交到教學辦公室。

3、論文指導教師一定要按照規定時間督促學生的論文寫作進度,并自覺按照規定時間完成論文指導任務。

三、畢業論文評定成績要求:

1、 畢業論文成績分為:優、良、及格、不及格四個等級。

2、 評定論文成績與撰寫評語注意的幾個方面:是否理論聯系實際;基本觀點正確與否,有無獨到見解和創新思想;論據是否充分,資料是否翔實,論證是否合理有力;結構是否完整,邏輯是否嚴謹,層次是否清楚,段落是否規范;表述問題是否簡潔流暢,使用概念是否清晰準確,語言風格有無特色。

3、 成績優秀的論文必須符合上述幾個方面的要求。指導教師一定要嚴格掌握優秀畢業論文的質量和數量,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優秀畢業論文的比例最高不得超過論文總數的30%。

四、公布畢業論文成績:

篇6

關鍵詞:病例分析;專題論文;實踐及科研能力

臨床醫學本科教育如何培養學生的實踐、科研能力越來越被重視。以醫學臨床病例分析以及論文寫作的形式,能培養學生的實踐和科研能力。

選擇怎樣的時機和形式才能更好地開展臨床實踐和科研教學呢?筆者認為,在大三、大四接觸臨床醫學課程的階段開展比較適宜。因為,此時學生已經基本完成了醫學基礎課程的學習,理論、知識與技能結構基本能滿足開展實踐和科研活動需要。

臨床實習醫生在醫院能真正有機會利用醫院的資源開展科研活動。更重要的一點是,在校時基本是大班上課,學生很少有機會與教師接觸。而在實習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基本上是一對一,并進行同樣的臨床工作,為學生的科研活動打下了基礎。同時,撰寫論文是實踐教學的一個環節,是醫學生應用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去解決臨床實際問題,進行較為全面的科學訓練,提高獨立工作能力以及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的重要過程。

一、教學目標

1.達到臨床實踐基本技能訓練的目的

(1)使學生在接觸患者、詢問病史資料的過程中,感受和體驗臨床工作的過程。

(2)初步掌握收集和處理臨床資料的思路和基本方法。

(3)有機會充分與接觸患者,進行綜合協調溝通能力的訓練,使學會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識、溝通技巧,獲得第一手臨床訊息。

(4)通過詢問病史患者、判定相關的檢查結果,讓學生分析病例,開展小組討論,使之對專業理論有更為系統、深刻的認識。

(5)學會團隊合作,利于今后臨床會診、醫師、醫護之間的良好溝通。

2.通過撰寫病例討論、專題論文,培養醫學邏輯思維

(1)熟悉和初步掌握科研論文的基本格式和撰寫過程。

(2)學會查閱文獻,開拓視野,建立初步的科研思維模式。

(3)學會利用傳統教科書上未詳細提及的理論和技能,做一名會思考的臨床醫師。

二、實施過程

1.小組合作進行

學生自由組合,通常4~6人為一組,分工合作,各司其職。選出一名組長,由組長負責。各組員分工整理臨床訊息(包括詢問病史、分析實驗結果),綜合分析、得出最后的診斷結果、診斷依據、鑒別診斷以及后續的治療方案。

在論文寫作中,由各組從中自由選擇一個課程論文題目或自行擬定,通過研讀文獻,列出工作思路,需要有自成體系的論點、論據、實驗方法、結論以及參考文獻等。論文寫作進行過程中,學生可以隨時與教師聯系,以便及時溝通,加強指導。

2.實踐能力及論文的評定

評定的主要目的在于評價學生通過教學掌握知識、獲得技能、發展能力等方面的情況。評價采取小組學生自評、不同小組之間互評以及結合教師總評的方式進行,這三者的評分比例為3∶4∶3,從而盡量避免教師個人評分的主觀性,又能使學生從中得到更多的鍛煉。

評價要體現以下原則:

(1)學生自主性原則。小組的劃分、論文題目的選擇都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從而調動其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2)合作學習原則。以小組為單位,4~6個學生自愿組合為一組,促使他們彼此之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通過合作學習,不少學生發現學習資源就在身邊,而且能夠更好地發揮各自的潛能。

(3)發展性原則。注重學生上交的作品(病例分析的表達以及專題論文的撰寫),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表現,如學習的進步、學習態度的轉變、學生個性和價值觀的發展等。在評價時,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盡可能地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提出適合他們的要求,利于其健康發展。

通過小組討論,各組員分工協作進行臨床病例分析、撰寫專題論文,能激發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積極性,培養和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之樹立科學精神,形成創新思維,增強創新意識、信息意識、競爭意識、團隊意識以及成就意識,對學生的成長會產生終身影響。

參考文獻:

[1]Shen Anding. The enhanced biology education (EBE) program atdrexel univerity[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01,20(05).

[2]張光富.公選課植物的生活教學探索[J].生物學雜志,2004,21(05).

篇7

關鍵詞:大學排名;排名指標體系;

計算原則:

為了使指標體系各項評價能合并,以計算每個院校的總得分,我們采取對每項指標計算相對得分,最后將各項相對得分加權相加的原則。

計算相對分的過程,就是分項數據或者計算結果標準化到【0-100】區間的過程:

每項指標中,數據或計算數值最高的院校,在該項最終得分為100分。其他院校在該項的得分其數據或者計算結果數值除以最高數值的相對百分數。每項指標均按此原則,逐一計算,標準化過程在下文表述中不在特別強調。

指標詳解:

獲得國際大獎的校友折合數:

是指一所大學的校友獲得的國際大獎的數量。校友是指在一所大學獲得學士、碩士或博士學位的人。

為了更為客觀地反映一所大學的學術表現,對不同年代的獲獎校友賦予不同的權重,每回推10年權重遞減10%。例如2007--2016權重為100%、1997--2006權重為90%、1987--1996權重為80%、1977--1986權重為70%、1967--1976權重為60%、1957--1966權重為50%、1947--1956權重為40%、1937--1946權重為30%、1927--1936權重為20%、1917--1926的權重為10%。如果某一獎項為多人共享,共享者的權重按其所獲得的獎金的比例來計算。

最后計算1917年以來的獲獎校友折合數,如果一個校友在一所大學獲得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學位,只計算最近的一次。因為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是世界公認的最有影響力的國際性學術大獎,所以在計算時,一般國際大獎賦權值為1,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賦權值為2,以此計算。

學術聲譽調查:

借鑒QS的學術聲譽調查數據,對全世界的學者就五大學科領域其所認為的世界一流大學進行調查,這些學科領域包括:藝術與人文科學、生命科學與生物醫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管理、工程與技術。

QS的聲譽調查使得歐美國家大學更具有優勢,所以為了更加客觀地反映大學的實際學術聲譽,應該多建立幾個學術聲譽調查機構,分別處于不同大大洲,這樣分別計算可以降低應為英語語言因素帶來的學術聲譽上的偏向歐美。

獲國際大獎的教師折合數:

是一所大學教師獲得國際大獎的數量。

為了更為客觀地反映一所大學的學術表現,對不同年代的獲獎校友賦予不同的權重,每回推10年權重遞減10%。例如2007--2016權重為100%、1997--2006權重為90%、1987--1996權重為80%、1977--1986權重為70%、1967--1976權重為60%、1957--1966權重為50%、1947--1956權重為40%、1937--1946權重為30%、1927--1936權重為20%、1917--1926的權重為10%。最后計算1915年以來的獲獎教師折合數。

因為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是世界公認的最有影響力的國際性學術大獎,所以在計算時,一般大獎賦權值為1,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賦權值為1.5。以此計算。

獲獎人同時署名兩個單位時,各計0.5。如果某一獎項為多人共享,共享者的權重按其所獲得的獎金的比例來計算。

過去五年在國際頂級學術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數:

是指一所大學過去五年(2012--2016)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的折合數,只統計研究論文(Aricle)和發表在期刊上的會議論文(Proceedings paper),不統計評論或者快訊(letter)等。

因為《nature》、《science》、《cell》為世界公認的最具權威,最具影響力的學術期刊,故而在計算最終得分時候,在《nature》、《science》、《cell》上發表的論文被賦予權重2,在其他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被賦予權重1,以此計算。

被科學引文索引(SCIE)、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人文科學引文索引(HCI)的論文數:

是指一所大學在過去一年(2015)被SCIE、SSCI、HCI收錄的論文數量,只統計研究論文(Aricle)和發表在期刊上的會議論文(Proceedings paper),不統計評論或者快訊(letter)等。

考慮到社會科學領域內的學者經常以著作等形式發表其研究成果,根據實證數據,我們對SSCI收錄的論文賦予2倍的權重。

科研人員論文被引用次數:

不考慮自引情況??偤螿S世界大學排名和上海交通大學的ARWU排名,我們將兩家排名機構的數據庫都作為計算的原始數據來源。

QS世界大學排名采用Elsevier出版集團的Sciverse Scopus提供的論文引用次數,輔助以湯姆森路透的Web of science數據庫作為補充。因為Sciverse Scopus的數據庫中熟路的學術期刊覆蓋面更廣,針對非英文論文的政策更加得當。這使得它能更加有效地區分排名較低的大學的科研生產力和質量。我們賦以50%的權重。

上綜合相加得到該項的得分。

上述五項得分的師均數量(PCP):

是指一所大學的師均學術表現,由前五項指標得分之和除以全時教師數而得。

總結:

我們的學術排名指標也存在許多漏洞和不完善之處,我們只是提供了一種新的可供人參考的思路。更重要的是通過研究我們發現了好多問題。目前世界性的學術排名難以建立,全球還沒有形成權威的同行評議標準,沒有可以參考的評價指標。

參考文獻:

篇8

第一條教育科研成果評選范圍

1、著述類:出版社出版的著述、編著、教材、教學軟件、工具書等。

2、課題類:課題研究的實驗報告、調查報告、經驗總結及成果報告等。

3、論文類:具有一定創新和理論高度的論文、經驗總結等。

第二條教育科研成果評選的年限

原則上每兩年進行一次評選活動。

第三條教育科研成果評選條件

(一)基本條件

1、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三個代表”的思想,具有科學性、前瞻性、創新性和實效性,對教育教學工作具有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

2、以我校教師為主完成的關于基礎教育方面的科研成果。與他人合作完成的教育科研成果必須是前三位的作者(論文類必須是首位作者)。

(二)具體條件

1、著述類

理論上具有創新性,實踐上具有可行性,對推進素質教育有顯著指導作用,得到社會和同行的認可,被采用且有較好的社會效益。

2、課題類

課題必須由科研部門或有關社團審批立項,圍繞素質教育和學科教學開展的具有前瞻性、創新性、實用性的研究,研究成果具有可行性,并能在較大范圍內得到推廣,取得明顯社會效益。

3、論文類

對實施素質教育和學科教學中的重大問題有科學研究或重要見解,對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具有指導意義和可操作性,得到同行的認可。

第四條教育科研成果評選的組織機構

1、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評選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和監督評獎工作。

2、成立以教育發展研究室主任為組長的評選工作小組,制定評價標準和要求,具體執行評獎程序。評選工作小組成員不少于7人。

3、各教研組成立論文評選小組,至少由3名以上中高級教師組成。

第五條教育科研成果評選程序

1、著述類、課題類直接交教育發展研究室進行資格審查,再提交評選工作小組進行評選。

2、論文類評選首先由各教研組的論文評選小組進行初步評選,再按比例提交評選工作小組進行評選。

3、評選工作小組根據評價標準進行打分和排序,確定等第。

4、評選結果由分管副校長審核,校長簽字,然后由評選小組向全校通報表彰。

第六條獎勵

1、在教育科研成果評選中獲獎者,學校給予物質獎勵或頒發獎金。

2、已獲獎勵的教育科研成果,可優先推薦參加上級組織的有關成果評獎。

3、著述類、課題類獲得區級以上獎項者,根據《內部體制改革方案》進行獎勵。

4、在區級以上刊物發表的教育教學管理方面的論文或經驗總結者,根據《內部體制改革方案》進行獎勵。

附:

一、優秀課題成果評選標準

1、課題的選題具有較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能夠反映現代教育思想并有所研究;選題與學校工作緊密結合,有較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性。

2、課題研究有周密的計劃性和可操作性,分階段任務和目標清晰,分工明確。

3、課題研究調動了一部分教師的積極性,通過參與課題研究明顯提高了某一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水平。

4、有一定數量的研究論文在重要刊物上正式發表,或在國家、市、區級論文評比中獲獎。

5、課題研究使學校某一領域工作在原有基礎上有明顯進步,參與課題的教師普遍在教學上有顯著提高,并被領導和教師廣泛認同。

6、課題研究過程規范,研究方法科學、嚴謹,研究成果具有可操作性,易于推廣。

二、優秀論文評選標準

1、論文的選題能夠反映現代教育思想,選題與學校工作緊密結合,有較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性。

篇9

論文關鍵詞:菠蘿,EST,SSR

 

菠蘿(Ananas comosus),鳳梨科,鳳梨屬多年生草本果樹植物[1],原產巴西,為熱帶多年生草本植物,16世紀時傳入中國生物論文, 有70多個品種,嶺南四大名果之一。菠蘿含有大量的果糖,葡萄糖,維生素A、B、C,磷,檸檬酸和蛋白酶等營養物質。其果味甘性溫,具有解暑止渴、消食止瀉之功,為夏令醫食兼優的時令佳果。另外,菠蘿皮中富含菠蘿酶,有豐富的藥用價值,據國外專家20多年實驗,長期食用菠蘿皮,心腦血管生物論文,糖尿病發病率顯著降低,并有一定的抗癌效果。

近年來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以及各種分子標記技術不斷出現,使得植物遺傳分析研究得以迅速發展,其中以SSR標記在植物遺傳研究上應用最為廣泛。隨著測序技術成本的降低,GenBank中大量的植物EST數據為SSR分子標記的開發提供了新的途徑[2]中國學術期刊網。EST-SSR除具一般SSR分子標記特點外,還有信息量大,通用性好,開發簡單、快捷、成本低等[3]的特殊優勢。目前許多作物如西瓜[4]、蘋果[5]、香菇[6]、甘蔗[7]已開發大量的EST-SSR,并應用于遺傳作圖、遺傳多樣性[8]等研究上,但在菠蘿栽培種上至今尚未見從EST中開發SSR的相關報道。

本研究對現有菠蘿EST中SSR信息進行全面分析,以明確菠蘿EST-SSR發生頻率和特點,為進一步建立EST-SSR標記并探索其在菠蘿研究中的遺傳作圖、育種材料評價、品種鑒定等的應用奠定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采集菠蘿幼嫩的葉片于-20℃保存。

1.2 菠蘿EST的獲得及EST-SSR序列查找

從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的植物基因組數據庫(ncbi.nlm.nih.gov/genomes/PLANTS/PlantList.html)共搜索到5659條菠蘿的EST序列。應用Websat(wsmartins.net/websat/)在線程序搜索EST-SSR。搜索的標準為:二核苷酸、三核苷酸、四核苷酸、五核苷酸和六核苷酸重復序列的重復次數分別大于或等于9、6、5、4和3。

1.3 EST-SSR引物設計

利用Primer Premier 3.0在線程序對包含有SSR的EST設計引物生物論文,引物設計的原則為EST序列長度大于100 bp,SSR序列的開始和結束位置分別距5'和3'端不少于20 bp。引物設計的主要參數為:引物長18~27bp,最適為22bp;引物退火溫度Tm值57~60℃,上游與下游引物的Tm值相差±1℃;PCR預期產物長100~400bp;盡量避免引物二聚體,發夾結構和錯配等。按重復類型的比例挑選30對引物由上海生物工程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合成。

1.4 EST數據冗余分析

利用VecScreen(ncbi.nlm.nih.gov/VecScreen)及RepeatMasker(repeatmasker.org)去除載體污染和重復序列,對于那些能設計出引物的EST序列,最后通過Tm值和引物序列比對進一步刪除冗余序列。

1.5 DNA提取

采用改良CTAB法[9]提取菠蘿的基因組DNA中國學術期刊網。

1.6 PCR擴增、電泳檢測

PCR反應體系(25μl):10×buffer 2.5μl,Mg2+ 25mmol/L 1.5μl, dNTP10mmol/L 0.5μl,引物100μmol/L1μl,Taq酶5.0U 0.2μl,模板DNA 20ng/μl 3μl。

反應程序為:94℃預變性5分鐘,94℃變性30秒,51℃退火40秒生物論文,72℃延伸50秒,38個循環,72℃終延伸7分鐘,8℃保存。

PCR產物用6%非變性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進行分離檢測,120 V電壓電泳1.5 h后,采用銀染法染色,BIO-RAD Gel Doc2000凝膠成像系統中成像。

1.7 SSR位點的功能分析

對篩選出的SSR提取其所在的基因序列,概念性翻譯成蛋白質序列后,利用Blastp比對,提取相似性最高的序列注釋信息,作為SSR靶向基因的功能注釋,并對SSR位點的注釋信息進行分類。

2 結果與分析

2.1 菠蘿EST-SSR的頻率和分布密度

在5 659條EST序列中,經過篩選共發現SSR序列636個生物論文,占整個EST數據庫的11.24%,表明菠蘿中的EST-SSR十分豐富。經計算去除冗余后的菠蘿EST序列總長約為4.7×106bp,菠蘿SSR分布密度為平均7.39 kb EST就存在一條SSR(表1),并且不同重復類型的平均距離有明顯差異,EST-SSR出現頻率越高其平均距離則越小。菠蘿EST-SSR中含有二核苷酸、三核苷酸、四核

苷酸、五核苷酸、六核苷酸重復的序列分別占EST數據庫中發現SSR序列總數的42.61%(271/636)、29.25%(186/636)、3.46%(22/636)、4.56%(29/636)、20.13%(128/636)(表1),說明菠蘿EST-SSR的優勢重復單元為二核苷酸、三核苷酸和六核苷酸,三者共占EST-SSR總數的91.98%。其中二核苷酸重復的出現頻率(42.92%)明顯高于其他類型,三核苷酸(28.93%)和六核苷酸(20.13%)重復的出現頻率也相對較高。重復類型為四核苷酸、五核苷酸的重復所占的比例比較小,只占總SSR的8.02%。

表 1 菠蘿中EST-SSR的數量、比例、出現頻率與平均距離

Table 1Number,Proprotion,frequency and mean distance of EST-SSR inpineapple

 

重復類型

Repeat type

SSR數量

Number of SSR

所占總SSR比例/%

Proprotion in all SSRs

出現頻率/%

Frequency

平均距離/kb

Mean distance

    二核苷酸Dinucleotide

271

42.61%

4.79%

17.34

  三核苷酸

Trinucleotide

186

29.25%

3.29%

25.27

  四核苷酸

Tetranucleotide

22

3.46%

0.39%

213.64

  五核苷酸

Pentanucleotide

29

4.56%

0.51%

162.07

  六核苷酸

Hexanucleotide

128

20.13%

2.26%

36.72

  總計Total

636

100%

11.24%

篇10

語文是初中教學中的主要學科之一,它在初中教學活動中占據著主導性位置,而記敘文和議論文一直以來均是語文教學中的主要內容,也是難點問題。在本文中,筆者將結合教學實踐,圍繞現代記敘文以及議論文,粗略研究相應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

現代記敘文 議論文 教學方法

最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清晰指出,閱讀與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應著重做好相關的教學工作。因記敘文和議論文存在多種文體,所以,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應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切實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一、記敘文的教學方法

(一)閱讀教學

初中是增強閱讀能力的重要階段,然而,當前初中生的整體閱讀能力并不理想,閱讀涉及面狹窄。語文教師紛紛將精力轉移到閱讀與寫作教學中,并加大了在此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力度。其中,在記敘文閱讀教學中主要采用下述方法:

1.目標遞進法

首先,實現搜集信息、歸納整理、形成初步認識。明確記敘文的基本要素,掌控記敘線索,確定記敘順序。例如,《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文章依托英子的畢業典禮,借助插敘追憶過往,討論眼前的事,主要講述六件事,相互交織;其次,達到方法應用、大膽想象、協作探究。通過精讀、略讀等不同種方法來閱讀文章內容,仔細揣摩文本內容,體會作者的感受。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例,依托反復朗讀,然后將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小組,開展精讀訓練,共同探討父親的嚴厲教育;最后,感悟情感,達到共鳴。從課文中確立作者的態度,找到觀點,明確思想感情,感受中華文化,提升品德素質。在《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中,可透過父親的嚴厲教育,感受沉甸甸的父愛。

2.彰顯人性法

人類擁有復雜的感情,所寫文章中也蘊藏著濃厚的感情。記敘文通常圍繞人和事物進行描述,其所蘊藏的情感更加豐富。語文教師可從人文性特點著手,以此來增強情感意識[1]。例如,《我的母親》一文贊揚偉大、無私的母愛,《斑羚飛渡》一文呼吁善待生命,《紫藤蘿瀑布》彰顯頑強不屈、無所畏懼的人生態度。

(二)寫作教學

1.實踐法

為增加情感體驗,刺激創作激情,塑造更多經典、真實、具體的形象,則一定離不開實踐經驗。在記敘文寫作教學中,教師可鼓勵學生積極走進課外,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探索與實踐機會,沖破書本的枷鎖,融入現實生活,回歸生活,仔細觀察。

2.仿寫改編法

在記敘文教學中,可通過模仿開展練習活動。旨在通過仿寫學會更多的表達方式,進而靈活應用在記敘文中。例如,完成《春》的教學任務后,可讓學生參照《春》來敘述其余的季節,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創作意識。

二、議論文的教學方法

(一)閱讀教學

1.注重銜接法

初中生主要處于13歲左右,其邏輯思維尚不成熟,處在過渡時期,其作品中仍然保留了兒童特點,外加初中生擁有強烈的求知欲望,通常不喜歡議論文,認為議論文晦澀難懂,且與議論文的接觸較少。針對這一問題,語文教師應從初一便著手議論文的教學工作,打好基礎,有效銜接,進而為后期學習奠定基礎。

2.直白教學法

議論文教學一定要直白、簡單,在閱讀教學中應過濾掉無法直接、簡明論證中心論點,刨除潤色和修飾的文字,讓學生明確議論文的組成結構,通常由論點、論據與結論這三部分組成。

(二)寫作教學

1.創設氛圍法

首先,強化日常觀察,重視積累。語文教師應鼓勵學生細心觀察周邊生活,認識到大多數議論都源自日常對話,做一個有心人;其次,聆聽和閱讀優秀文章。為學生創設特定的寫作氛圍,引導學生虛心聆聽優美、精煉語言,認真閱讀優秀作品,以此來引導學生形成標準的語言習慣。

2.逐步推進法

議論文的寫作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語文教師應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推進,待具備一定基礎后,提取論點,豐富素材,清晰表達,進而增強寫作能力。

三、記敘文和議論文的整合策略

(一)閱讀的整合

1.深化記敘基礎

對于初中生而言,記敘文不僅是接觸最多,也是接觸時間最早的一種文體,教師可借助當前積累的記敘文基礎,通過引導,不斷提升學生的議論平臺,進而從記敘文順利過渡到議論文。

2.比較教學

教師不應在學生接觸議論文后,便反復強調冗雜和反復的名詞術語,則應借助比較法,讓學生慢慢習慣和掌握議論文。因記敘文中存在議論,同樣在議論文中也包含記敘,教師可借助比較讓學生正確辨別這兩種認識,加深理性認識,鞏固深化[2]。

(二)寫作的整合

1.敘述事物,正確判斷

初中生比較擅長和喜歡寫記敘文,則語文教師應借助記敘文讓學生喜歡和適應議論文創作。在講授記敘文寫作時,應突顯邏輯思維,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多多思考、正確判斷。所選命題應貼近現實生活,且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只有這樣,才能喚醒創作熱情。同時,針對這兩種文體開展寫作訓練時,應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從具象慢慢過渡到抽象。

2.科學區分,增加認識

因初中生自身傾向于記敘文,所以,記敘文會制約議論文的創作,無法充分發揮,使得問題中包含著大量的記敘成分,比例不合理,混淆這兩種文體。因此,講授記敘文時,語文教師可依托記敘文材料,設計論述性問題,以此來鍛煉概括總結能力與論述能力;也可參照記敘性材料,自主設定題目進行寫作。而講授議論文時,應穿插過度訓練,引導學生清晰認識議論文,合理辨別這兩種文體。

【結 語】

綜上可知,記敘文教學包含多種方法,例如,鞏固基本知識法、突顯課外實踐法等。同時,在閱讀記敘文時,還應有效結合人文精神,切實增強學生的基本能力,不斷提升寫作水平。而議論文則注重基礎的鞏固和邏輯思維的增強。當前,在語文教學工作中,我們仍需進一步探究記敘文和議論文,有機整合,靈活應用到語文教學活動中,進而增強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