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聲醫學范文
時間:2023-03-21 00:22: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超聲醫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醫學影像;超聲;介入超聲
自倫琴1895年發現X線以后不久,在醫學上,X線就被用于對人體檢查、進行疾病診斷,形成了放射診斷學的新學科,并奠定了醫學影像學的基礎。至今放射診斷學仍是醫學影像學中的主要內容,應用普遍。50年代到60年代開始應用超聲與核素掃描進行人體檢查,出現了超聲成像(USG)和Y閃爍成像。70年代和80年代又相繼出現了X線計算機體層成像(X-ray CT或CT)、磁共振成像(MRI)和發射體層成像(ECT),如單光子發射體層成像(SPECT)與正電子發射體層成像(PET)等新的成像技術。這樣,僅100年的時間就形成了包括X線診斷的影像診斷學(diagnostic imageology)。雖然各種成像技術的成像原理與方法不同,診斷價值與限度亦各異,但都是使人體內部結構和器官形成影像,從而了解人體解剖與生理功能狀況以及病理變化,以達到診斷的目的,都屬于活體器官的視診范疇,是特殊的診斷方法。70年代迅速興起的介入放射學(interventional radioloy),即在影像監視下采集標本或在影像診斷的基礎上,對某些疾病進行治療,使影像診斷學發展為醫學影像學的嶄新局面。醫學影像學不僅擴大了人體的檢查范圍,提高了診斷水平,而且可以對某些疾病進行治療。這樣,就大大地擴展了本學科的工作內容,并成為醫療工作中的重要支柱。近20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與計算機技術密切相關的影像技術也是日新月異,影像診斷學也成為醫學領域發展最快的學科之一。常規X線正在從膠片轉向計算機放射攝影(CR)或更為先進的直接數字化攝影(DR)的數字化時代。誕生時即與計算機緊密相關的CT、MR則發展速度更為驚人。CT已從早期的單純的頭顱CT發展為超高速多排螺旋CT、電子束CT。在速度提高的同時,掃描最薄層厚也從早期的10mm到現在的0.5mm,最高圖像分辨率也達到了1024*1024。這些使CT的應用不僅在于早期橫斷面呈像,同時可以作細膩的三維重建,模擬內窺鏡,手術立體定向,CT血管呈像(CTA)。MR也從早期的永磁體、低場強發展到現在的超導、高場強,分辨率在常規掃描時間下提高了數千倍,磁共振血管呈像(MRA)已成為常規檢查項目,同時灌注、彌散、功能呈像以及磁共振波譜(MRS)技術正在研究發展之中。超聲醫學近年來發展迅速,已與X線、CT、磁共振、核素并駕齊驅,成為臨床五大醫學影像手段。
聲波是一種機械能的表現形式。聲源每秒振動的次數叫頻率,一般用赫茲表示,簡寫為Hz。頻率在2000Hz以上的聲波即為超聲波。超聲波在傳播過程中要發生反射,折射以及多普勒效應等。超聲波在介質中傳播時,發生聲能衰減。因此超聲通過一些實質性器官,會發生形態及強度各異的反射。由于人體組織器官的生理,病理,解剖情況的不同,對超聲波的反射,折射和吸收衰減各不相同。超聲診斷就是根據這些反射信號的多少,強弱,分布規律來判斷各種疾病。醫用診斷超聲波的發生與接收,均由特制的探頭來完成,它能把電能和聲能互相轉換。按照超聲回聲顯示方法來分類,超聲診斷儀可分為脈沖回聲式和頻移回聲式兩大類型。脈沖回聲式超聲診斷儀包括幅度調制型超聲診斷儀(A型超聲儀,簡稱A超)、輝度調制型超聲診斷儀(B型超聲儀,簡稱B超)以及回聲輝度調制型超聲診斷儀(M型超聲儀,簡稱M超)。頻移回聲式超聲診斷儀(D型超聲儀)包括頻移示波型超聲診斷儀(脈沖波式和連續波式多普勒)彩色編碼頻移回聲式超聲診斷儀(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簡稱彩超)等。
超聲診斷學是一門邊緣學科,以解剖學、病理學等形態學為基礎,緊密結合臨床醫學,近年來發展迅速,已與X線、CT、磁共振、核素并駕齊驅,成為臨床五大醫學影像手段。超聲診斷學的主要內容包括:一、臟器病變的形態學診斷以及器官的超聲解剖學的研究。超聲診斷是以形態學為依據的,因此它的基礎是病理解剖學形態改變及由此而產生的組織的聲學變化。超聲檢查可獲得各臟器斷面圖像,此即為診斷的形態學基礎,能夠對病變進行定位定性診斷。二、功能性檢測。超生圖像可顯示由于臟器、組織的生理變化而出現的相應規律性變化,如膽囊收縮、胃排空、胃腸道蠕動、膈肌運動、卵巢功能性變化及心臟的舒縮。多普勒超聲可顯示心臟及其他臟器血管的血流變化,以判斷其功能狀況。三、介入性超聲。包括內窺鏡超聲和術中超聲,介入性超聲在臨床的廣泛開展使得超聲診斷與臨床、病理學、組織學緊密結合,不僅提高了診斷水平,還進一步開展了一些臨床治療,開辟了超聲診斷、治療在臨床醫學的新領地。
介入超聲技術作為現代超聲醫學的一個分支,是1983年在哥本哈根召開的世界介入性超聲學術會議上被正式確定的。它是在超聲顯像基礎上為進一步滿足臨床診斷和治療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技術。其主要特點是在實施時超聲的監視或引導下,完成各種穿刺活檢、X線造影以及抽吸、插管、注藥治療等操作,可以避免某些外科手術,達到與外科手術相媲美的效果。與其他影像學介入手段相比,由于介入性超聲具有實時、準確、便捷、無輻射、費用低廉等優點,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而不斷出現的各種新型介入性超聲內鏡,在進行穿刺過程中,內鏡視野和超聲視野同步,超聲影像上可以顯示穿刺進針的全過程,精確控制針尖在病變內的位置,使穿刺準確安全,大大提高了可以穿刺的范圍。同時彩色多普勒在介入性超聲內鏡中的應用,有效地區分血管和非血管結構,保證了穿刺的安全性。目前國內外學者更多將研究重點放在了介入性超聲內鏡的腫瘤治療,如光動力治療、射頻治療、免疫治療、基因治療、組織間放療等。
介入性超聲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有些疾病的治療已成為臨床不可取代的治療方法。同時,醫學影像學的整體水平的發展為患者診療提供了更寬廣的選擇空間,患者可權衡各種手段的利弊作出更為合適的選擇。
作者單位:徐州醫學院
參考文獻:
篇2
題目:立題應簡明確切。通常20個字左右''''最多不超過26個字為宜。應能準確的反映出論文的主要內容。
作者:一般論著不超過5人;綜述1人''''審校不應超過2人。
摘要:250字左右''''并按結構式摘要撰寫''''即:
(1)目的:本項檢測或研究的出發點。(2)方法:所觀察或檢測的指標''''如病人及對照組的數目、性別、年齡、病種''''使用的儀器、探頭頻率以及采用的方法等。(3)結果:檢測或實驗方法得出的具體效果或指標''''對比數據''''最后結果''''以及對上述各項的附加解釋。(4)結論:本項目的觀察、研究或檢測后的總結性的定論。
關鍵詞:凡有摘要的論文皆應標引關鍵詞。關鍵詞主要自文題中選取''''不足時可自摘要或正文中選用。選自論文所研究的目的、對象和涉及的新技術等。(1)定義:可直接表達論文要點、中心內容和特征的詞。(2)用途:提供檢索窗口。(3)數量:3~10個''''一般3個。(4)詞性:名詞或名詞性詞組、形容詞性。而代詞、介詞、冠詞、連詞、情態動詞等皆不能作為關鍵詞。(5)方式:按順序排列成關鍵詞索引。(6)要求:用規范化檢索語言''''即主題詞。應查閱中國醫學科學院信息研究所編輯出版的《醫學主題詞注釋字順表》(MedicalSubjectHeadingsAnnolatedAlphabeticList.MeSHAAL)。當所用詞未查及時''''可用同義詞、近意詞或關聯詞''''并可配用有關的副主題詞''''亦應查閱《MeSHAAL》副主題詞字順表〔1〕。
引言:應在250字之內。應概括簡明的敘述立題的理論依據''''研究思路與基礎''''國內外現狀''''并應明確指出本研究的目標。
材料與方法(資料與方法):此部分是論文的基礎和關鍵。評價論文主要看材料和方法的可信度和確定結果的標準。應寫明病人、對照組、所用儀器種類、探頭頻率、檢測的方法、藥物名稱(不用商品名)、劑量等。
結果:此段是論文的核心部分。研究和檢測的最終目的''''即所獲得的結果。此部分可分別用文字、圖表表示??蓮娬{或摘要敘述本研究的主要發現。
結果應有充分的數據及對比性研究''''最后結果應是科學的、合乎邏輯的''''而不是作者自行判斷或推斷的。例如:應用B超診斷胎兒臍帶繞頸30例分析。在此文章中''''僅有診斷多少例的所見及數據''''而無最后的分娩證實''''這樣的文章則欠科學性。
討論:是論文最重要的部分是反映文章水平高低的主要部分。應重點突出自己的新發現、新概念、新學說、新規律''''及所作出的結論和觀點。對研究中所發現之不足處亦應說明''''此外''''可以提出設想或建議。
在書寫討論段時''''應注意撰寫技巧''''要簡明扼要、語言順暢、抓住重點、條理分明的表達出所要說明的主要問題''''使讀者易懂''''看后有收益''''但要避免口語化。
篇3
目前,臨床醫學專業的超聲教材的內容比較簡單,只是簡單介紹超聲診斷原理、正常聲像圖和異常聲像圖之間的區別,超聲診斷學與內科學、外科學等臨床學科的教學不同步,往往出現講到的相應系統疾病的超聲特征時,相關疾病在內科學、外科學中并未講解,學生無法理解超聲診斷與疾病特征之間的關系,不利于學生對疾病超聲診斷的整體認識,而且容易造成學生診斷思維的混亂。此外,超聲診斷學內容具有綜合化、融合化的特點,超聲診斷學教學學時少(20~30學時)與教學大綱規定教學內容多、超聲診斷學概念抽象、相關專業知識更新較快等諸多問題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要求超聲診斷學任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在強調超聲診斷學教學內容的基礎性、系統性和完整性以外,應重點強調臨床常見病的超聲診斷原則及鑒別診斷。教學中應密切聯系生活及臨床實踐,多舉例,聯系疾病講解分析,如講到超聲檢查時,讓學生回憶以前體檢或到醫院做超聲檢查的經歷。這樣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超聲診斷學是聯系基礎醫學課程與臨床課程的匯合點,在超聲診斷學教學實踐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在學習超聲診斷學以后能夠迅速判斷患者是否適合進行超聲波檢查,以及選擇什么樣的影像檢查手段是最優的(比較影像學范疇),能夠理解超聲診斷報告的內容,從而及時準確地對疾病做出診斷。在每次授課結束前,授課教師應對本次授課及近期授課內容做簡要總結,突出了超聲診斷學的課堂教學重點,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何優化超聲診斷學的教學課程,合理安排超聲診斷學的講解內容,是一門需要長期練習的技巧。
二、加強對學生超聲診斷思維方法的培養
我國傳統教育注重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卻忽視對學生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超聲診斷學是醫學中的形象思維學科,觀察超聲圖像時要有三維立體思維概念,改變學生單純的平面觀念,使其建立良好的立體思維習慣,對學好超聲診斷有重要意義。超聲檢查可以從不同方位和角度觀察病變的回聲強度(強回聲、等回聲還是低回聲)、形狀是否規則、最大直徑、病變的邊緣是否清晰以及鄰近組織器官的壓迫或浸潤情況。超聲診斷學教師在教學中應逐步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的思維習慣在日常學習和臨床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其較好地掌握利用超聲波分析診斷疾病的正確思維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診斷能力,如條件允許,可以將便攜式移動彩色超聲診斷儀(床頭彩超)帶進課堂直接應用于理論教學,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彩色超聲診斷儀(此方法也已被用于心電圖教學過程中),以增加學生對本課程的感性認識,此外,我校設有超聲診斷實驗室,擁有多臺教學用彩超,使學生都能上機操作,讓他們有親身的體驗和感受。
三、改進超聲診斷學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合理應用多媒體教學方法
超聲診斷學需要從觀察圖像來診斷疾病,傳統的教師講授利用板書、掛圖或繪圖的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對一些內容難以理解,單純依靠死記硬背,遺忘較快,使學生在超聲診斷學的學習中總處于被動狀態。采用多媒體輔助超聲診斷學教學具有形象、動態、直觀、交互式等優點,可以真實形象、直觀具體地反映超聲波診斷的特點,為超聲診斷學教學提供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是超聲診斷學目前最主要的教學手段,使傳統的超聲診斷學教學思想和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多媒體教學雖然已廣泛應用于超聲診斷學的課堂教學,但超聲診斷學多媒體教學中也應注意在幻燈制作上必須多下功夫,教學內容難度適中,重點突出,圖文并茂,背景和文字要對比鮮明(在超聲診斷學教學實踐中采用白底黑字效果較好),適量加入動畫、聲音或實際患者超聲診斷錄像,對超聲圖像加以講解、分析,可以極大提高超聲診斷學的教學效果。避免對超聲診斷學教學幻燈片的簡單復述,放映幻燈片過程中避免速度過快,講授時語速適當,講到重點時應放慢速度,給學生思考和記憶的時間,善于使用肢體語言(例如眼神、聲音和動作等)突出超聲診斷學的重點知識和內容,注意語音、語調的變化,最好在講授過程中能做到抑揚頓挫。超聲診斷學教學過程中應該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但是不能過分依賴,應根據超聲診斷學教學的需要和特點,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融入實物標本、教學模型等傳統教具,使超聲診斷學教學內容更加生動、直觀,激發學生對超聲診斷學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地實現突出超聲診斷學的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利用聯想式、啟發式、探討式和回顧式等教學方法,把難懂的超聲診斷學概念、專業術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便于學生課后復習記憶。有些重點部分,還可利用板書等傳統教學手段。必要時可采取PBL教學法或CBL教學法提高教學質量。注重激發培養學生對超聲診斷學的學習興趣和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盡量將復雜問題簡單化,有利于學生對超聲診斷學課程難點、重點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的自學和實際工作能力。
四、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加強師生溝通
超聲診斷學的教學需要有針對性,不能簡單地利用“填鴨式”教育完成超聲診斷學的教學任務,否則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醫學生的學習是長期持續的過程,并且應該持續終生。目前,一般醫學院校的教育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將所有醫學知識全部傳授給學生(因為這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支撐醫學生終身學習的是對醫學的興趣和自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這也是每個醫學生學業、事業成功的關鍵和決定性因素?,F代大學醫學教育學強調醫學生是醫學學習的主體,醫學生應具有較強的自我學習的能力,但是目前醫學院校的醫學生大多為“80后”、“90后”的獨生子女,以“90后”的獨生子女居多(對這一群體筆者并無偏見),但客觀上不少學生在自立方面比較薄弱,依賴性較強,自理能力較
篇4
面對超短學時帶來的挑戰,在備課環節上,必須閱讀大量的相關資料。超聲檢查隸屬于超聲診斷學,知識體系完整,是聲學、電子學和醫學的統一結合,要想在短時間內使學生充分掌握其內容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更何況是3學時的超短時間。由于教材中的內容是非常的概括、簡化,必須使非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掌握超聲檢查的核心內容及其進展,使其與前后醫學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例如,超聲波的物理特性生澀難懂,是教學難點而又不是教學大綱的重點,但是,該部分內容在課程講解中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為了不占用更多的時間,需要將大量相關知識高度概括,用精煉的、簡單易懂的語言傳達給學生,所以在備課時需擴展閱讀內容。
采取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果。教材內容多與課時少的矛盾十分突出,這就需要我們改變已往的教學模式,選用一種能夠滿足當前教學需要的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是現代課堂教學的發展趨勢,合理應用教學輔助課件,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措施之一[1]。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教師在較短的時間里,可以把本學科及相關領域的新知識、新成果及時引入課堂,多媒體教學集聲音、圖像、文字、動畫于一體,通過人機交互作用完成各種教學任務,同時,教師節約了在黑板上書寫、繪圖的時間,在單位課時中可以講授更多的內容;運用多媒體教學,將影像專業所需要的X線片、CT片、MRI片及其它相關的圖形、圖像生動、直觀地投影到屏幕上,使講授內容更加明晰,易于學生接受。超聲檢查屬于影像專業的教學內容,是一門形態學科,需要從觀察圖像來認識病變,實際工作中是通過大量的實時切面圖像、血流圖像甚至三維立體圖像進行疾病診斷,它強調實時、動靜態結合,同時,又是多學科相互結合的產物,基本理論內容多,原理深奧,一些內容難以理解,如果只是采用講授的方式,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印象不深,靠死記硬背,遺忘率高,達不到理想教學效果,利用多媒體形象直觀的特點,可以較容易的解決此方面的問題。如用動畫的形式播放自然屆中蝙蝠在黑暗中是通過鼻和口中發出超聲波來判斷障礙物的距離而實現自由飛行特點,能使學生很容易的理解和記憶超聲波的反射功能,又如澳大利亞的物理學家多普勒在地球上觀察星星能看到不同的顏色變化和救護車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音調改變的動畫,能使學生對比較難以領會的多普勒效應的理解變得輕松了,因此,采用多媒體課件,能夠把授課難點有效分解,可以將教學內容深入淺出地講給學生,大大提高教學質量;非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普遍認為臨床概論不重要,甚至有的學校將其列為選修課,思想上不重視,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采用多媒體教學,易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談到超聲檢查手段在產前篩查中的作用時,通過形象、清晰的正常與畸形胎兒三維圖像的展示,使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大增,從而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合理地應用好教學課件,既適應學科的需要,又可以克服短學時帶來的困難,還能把教師在課堂的主導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學生充分享受聽課的樂趣,完成教學任務。
通過案例分析,討論超聲檢查的主要內容和臨床價值。案例導入式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在介紹某個概念或方法時,以案例為切入點,通過案例引出問題,讓學生先對問題進行思考,所提出的問題可以是待介紹的概念、方法適用的情形,也可以是某方法的應用步驟或應用方法時的注意事項,讓學生結合案例給出自己的看法和解決思路,教師適當加以引導和啟發,并及時對學生的說法進行總結,最后再給出科學的定義和完整的表述[2],有助于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超聲檢查應用范圍廣,涉及全身各個臟器系統,除了有的臟器位置之間關系密切外,各臟器功能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不可分割的聯系,一個臟器的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勢必會影響對其它臟器的檢查,如果把超聲檢查的不同內容盡量融入到一個實例中,則可幫助學生理順所學知識的脈絡,增加對超聲檢查臨床價值的理解。超聲檢查的主要內容和臨床價值是非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教學重點,是要求必須掌握的內容之一,也是臨床概論學要求達到的教學目標。通過案例的導入,使學生能夠橫向思維,用聯系的、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可提高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之目的。如介紹多普勒超聲的臨床價值時,提出某位懷疑患有心臟病的患者初次到醫院就醫時,醫生會讓患者做超聲心動圖檢查,通過該項檢查,可以顯示心臟的結構、功能及血流信息,由心臟結構的顯示可延伸至腹部實質臟器的結構,由心臟功能的確認延伸到脂餐后膽囊收縮功能的判斷,由心臟血流信息的提供延伸至多普勒超聲在糖尿病后血管并發癥、肝移植后血管并發癥檢測方面的應用等。通過案例分析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篇5
英文名稱: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Ultrasound(Electronic Version)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主辦單位:中華醫學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2-6448
國內刊號:11-9115/R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2004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篇6
Current situation and case study of medical tele?ultrasound
GAO Hai?juan, PING Zi?liang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entury College, BUPT, Beijing 102101, China)
Abstract: Tele?ultrasound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tele?medicine, which can provide high quality medical service from tertiary hospital to remote area patients, and save much treatment time and cost. Meanwhile, the tele?ultrasound can also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platform between less experienced healthcare workers in remote hospitals and specialists in tertiary hospitals, making the discussion more easily and effectively. It balances the medical resource distribution inequality to some extent. According to specialty of the medical ultrasound test, the tele?ultrasound implementation situation, tele equipment features, application effect of tele?ultrasound in clinic and some typical cases in domestic environment are introduced.
Keywords: tele?ultrasound; tele?medicine; medical case analysis; ultrasonic diagnosis
0 引 言
20世紀60年代,遠程醫療成為歐美新型醫學課題。80年代末遠程醫療概念被正式提出,并且在計算機技術迅速發展的帶動下,遠程醫療被廣泛應用起來。90年代末國內發表不少關于遠程醫療的文章,成為醫學界和計算機界共同關注的熱門話題[1?3]。遠程醫療的核心概念是借助互聯網技術、電視傳播、衛星通信等一系列現代通信技術將不同地域的醫生(或者醫護人員)連接起來,通過醫生間實時的音視頻交流或者離線傳輸病人數據來完成對疾病的診斷。遠程醫療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勻的弊端,讓醫療條件落后的患者可以快捷的得到遠端專家醫生的診斷建議,既節約了寶貴的治療時間,又降低了長途就醫的費用。同時,基層醫生也在每一次的遠程會診過程中向專家學習了如何解決此類疑難雜癥,日積月累,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進而吸引更多的病人前來就診,這對于基層醫院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而對于專家醫院來講,遠程診斷這種新型醫療服務模式,可以減少非急診患者的求診人數,減輕醫生問診的負擔,同時也避免了醫院的擁擠,再加上遠程會診所帶來的醫療收入,以及對醫院影響力的提升都有所促進,因而也廣受歡迎。遠程醫療應用十分廣泛,可用于放射科、病理科、皮膚科等課室。但是,遠程醫療在超聲課室的應用相對起步晚,在此本文將介紹超聲遠程的應用特點、國內外超聲遠程設備情況、以及超聲遠程的應用效果和國內的應用案例。
1 超聲遠程的應用特點
超聲檢查與X線,MRI,CT相比,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它的檢查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賴醫生的掃查手法,一個探頭在一個醫生的手上就像一副眼鏡在一個人眼睛上一樣,醫生更習慣按照自己的掃描習慣,調整探頭的掃描方位,選取掃描切面來診斷病人。如果借助超聲遠程,將A醫生掃描的病人圖像發送給B醫生,讓B醫生來分析診斷,那么B醫生一定會非常的謹慎,這就如同讓B醫生帶著A醫生的眼鏡來走路一樣,因為圖像往往并不是B醫生所習慣看到的圖像,如果圖像的信息量遠遠的低于B醫生所期待的,那么遠程會診就會失敗。A醫生必須重新提供病人的超聲圖像,如此地重復掃描大大的降低了遠程的效率和醫生應用的信心,不利于超聲遠程的推廣和發展。
目前,一些國內超聲水平高的醫院已經重視起超聲遠程規范化掃描的制定,例如北京安貞醫院胎兒心臟遠程會診中心提出了胎兒超聲心動圖遠程會診檢查流程及基本切面的規范要求。文獻[4]提出胎兒遠程會診所需的圖像切面、存儲要求、測量參數等具體規范,重點提出對胎兒心臟畸形的產前超聲遠程心動圖檢查,明確定義16幅必存動態切面圖像和14幅必存靜態圖像的內容,規范了胎兒超聲遠程的操作方法,有效提高醫生之間進行遠程診斷的效率。超聲掃描規范化的腳步從未停止過,超聲遠程的規范化也會發展起來,讓不同地域的醫生能在一個標準的掃描框架下,有效地傳輸超聲數據,彼此接受對方的掃描圖像,有效的完成超聲會診。
另一個解決此手法依賴性問題的途徑是借助超聲遠程設備的特殊傳輸功能。比如傳輸的超聲數據中攜帶著大量的機器原始參數,可以在專家處理端還原超聲掃查的過程,重新調整掃描的機器參數和選取掃描的切面,按照專家的習慣重新定位病灶的位置,進行病灶的測量和分析,這樣將極大地提高會診的成功率。目前美國通用電氣(GE)的RAWDATA[5]掃描技術即可以滿足這樣的需求,從技術層面解決掃描手法依賴性問題。
2 國內外超聲遠程設備情況
超聲遠程設備按照工作模式,可以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在線模式(也稱同步模式),一種是離線模式(也稱異步模式)。
所謂在線模式,就是申請端醫生和處理端醫生同時在線,實時的進行視頻和音頻的溝通。處理端醫生可以實時看到申請端超聲設備的動態圖像,可以看到探頭的掃查位置,可以和申請端醫生進行通話交流,實時指導申請端醫生調整探頭的掃查位置,調整病人的,以及根據圖像的質量來調整機器參數。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指導性強,互動性強,圖像質量高;對雙方的時間要求有約束性,缺乏靈活,在實際的應用情況比較難實現,因為專家醫生日常工作時間緊張,會診會占有太多的時間,時間成本提高,業內專家也有同樣的顧慮[6]。
所謂離線模式,是指不需要處理端醫生在線的等待,處理端系統自動接受申請端發送過來的病人二維超聲圖像或者三維容積數據,當圖像或者數據傳輸完畢,處理端醫生即可靈活安排時間完成會診意見。此模式的特點是:
(1) 會診時間靈活,對雙方的時間約束弱,可實施性強;
(2) 離線發送過來的病人圖像,專家可以進行更加詳細的分析和處理,準確率高;
(3) 可以歸納收藏病人的圖像數據,進行后期統計分析,建立病例庫。
超聲遠程設備按照會診需要的醫生人數,也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需要至少兩位醫生共同來完成,另一類是借助機器人代替申請端醫生,只需要處理端一位醫生操作完成。第一類設備和常規會診設備一樣,兩端設備可以視為兩臺計算機工作站,兩端的醫生分別完成各自的任務分工,申請端提出會診申請,填寫病人基本的情況和初步診斷。處理端醫生根據收到的病人數據做出會診建議,并反饋給申請端醫生。第二類設備稱為遠程機器人輔助超聲檢查系統(簡稱機器人超聲),它是借助于并行機器人技術[7],在申請端搭建多個機器人裝置,覆蓋病人待檢查部位,機器人模擬醫生手持常規超聲探頭,對病人進行超聲掃查,控制機器人的是處理端的專家。此類設備的特點為可以大幅度的發揮專家的技術,保證超聲數據采集的有效性。其所涉及的主要技術問題有三個:
(1) 處理端專家操作遠端機器人所做動作的準確性。機器人需要施加合理的力度使探頭在病人的皮膚上掃查,根據不同的檢查部位,機器人需要調整探頭的位置,傾斜的角度,鎖定部位處進行旋轉和微小移動。
(2) 機器人動作的延遲。理想的系統壞境是處理端專家觸發控制信號,機器人同步完成動作,超聲設備實時反饋圖像給專家。但是,實際的情況是機器人機械控制和電路控制環節存在一定的時間延遲。
(3) 超聲圖像傳輸的速度和質量。
比較兩類設備,機器人超聲的最大優點是真正的將專家的“眼睛”延伸,考慮超聲檢查對手法的依賴性強,這種遠程超聲技術更能達到預期的診斷效果。在機器人技術的帶動之下,持探頭機器人的機械控制涉及的機械難點會得到解決,系統的精確性會得到較大的提高。至于圖像傳輸質量,文獻[7]對圖像傳輸中使用的圖像壓縮技術進行了分析對比。采取的方法是:考慮人眼視覺的靈敏度,在粗略掃查,尋找感興趣區域的過程中,使用有損壓縮或高壓縮比率的壓縮技術,以提高傳輸的速率,而在找到感興趣區域后進行仔細鑒別檢查時,則采用無損壓縮的壓縮技術,以保證圖像的質量。超聲圖像的失真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圖像對比度的下降,一是圖像噪聲的干擾。對比度的調整將由專家來調整,因為系統自動的調整將影響專家的診斷。噪聲多數是由于人體組織的不同密度而產生后場散射聲場造成的,采用合適的濾波器參數可以達到降低噪聲而不影響診斷的作用?;谝陨戏治?,機器人超聲將憑借其技術的優勢得到快速的發展。
3 超聲遠程的應用優勢及效果
超聲遠程的應用優勢包括減少病人不必要的轉院治療、節約病人的就醫時間和成本以及在醫學教學中的作用[8?10]。文獻[11]介紹在急診情況中應用超聲遠程縮短病人從入院到手術的時間大約3 h,既為救治急診病人節約了高貴的“黃金”時間,又提升了急診中救護車醫護人員與醫院手術室人員的交流效率, 所以文獻中作者建議應將超聲遠程推廣應用在高風險的孕婦和復雜性分娩等情況。
文獻[7]將機器人超聲應用在32例病例檢查上,采用了兩種不同的網絡連接方式,分別為ISDN綜合業務數字網連接(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和具備動態帶寬384 Kb/s的衛星連接。設計病人完成常規的腹部掃查,包括肝臟、胰腺、門靜脈、主動脈、膀胱、子宮或前列腺,脾臟等組織的掃查,并對通用的診斷數據(包括組織的大小,輪廓等)進行了記錄。用遠程超聲會診的方式與傳統超聲檢查方式進行了對比,結論是:機器人超聲檢查出58例病變的38例,達到66%的檢出率。對漏診的病變分析如下:
(1) 根據病灶大小分為三類:7例是病灶小于0.4 cm,包括膽固醇沉著癥,腎結石,膽囊息肉;8例是病灶在1 cm左右,包括血管平肌瘤,腎結石,肝臟血管瘤;4例病灶在1.5~3.8 cm之間,包括囊腫,固態腎包塊,肝臟多個低回聲病灶。
(2)根據導致漏診的原因分為:8例是由于圖像分辨率低,3例是由于掃描參數設置的不佳,7例是由于不充分的圖像數據傳輸,1例是由于病人的掃查條件不好。
(3)其中12位病人有癥狀呈現,比如黃疸,發熱等,遠程超聲可以診斷出其中的10位,達到83%檢出率。
(4)另外,超聲檢查常見的掃描局限性,比如病人過胖,過瘦或者年齡大也是漏診的固有原因。
4 國內超聲遠程的案例
近五年國內超聲遠程網絡得到迅速的發展,這主要得益于國家醫療改革的取向。2012年3月,國務院印發《“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要讓信息技術成為提升醫療機構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的重要手段。國內一些已經在遠程醫療設備有一定技術積累的廠家也針對遠程超聲開展了研發和市場推廣工作。
開展超聲遠程的醫院和機構也在逐年增加。典型的有以北京安貞醫院牽頭成立的胎兒超聲心動圖遠程會診中心[4],憑借在胎兒心臟的權威性,會診中心幫助基層醫院在胎兒先天性心血管結構畸形和心臟異常等方面展開會診工作。大連市中心醫院,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等也都有各自的超聲遠程網絡系統[12?13]。值得提出的是由上海長寧區衛生部門主導發起的“上海市長寧區超聲遠程診斷網絡項目”[14]。該項目以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為依托成立了超聲遠程診斷中心,并與長寧區的10家社區衛生中心實現網絡聯接,使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水準的遠程診斷服務,同時也節約了就診時間和費用,促進了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利用,是超聲遠程的典型應用。
此外,2013年在國家發改委的指導下,甘肅省衛生廳、甘肅省人民醫院和通用電氣醫療集團共同建立了基礎醫療范疇內的超聲遠程省內醫療試點項目[15],采用“1+3+3”的拓撲模式,即“1”是指一家三級醫院,也就是甘肅省人民醫院,第一個“3”是指3家縣級醫院,包括定西市第二人民醫院、臨洮縣人民醫院和岷縣人民醫院,另一個“3”是指3家鄉鎮衛生所,包括香泉鎮中心衛生院、新添鎮中心衛生院和閭井鎮中心衛生院。據媒體報道,從2013年3月10日遠程系統全面啟動截止2013年5月15日,3家縣級醫院共完成37例會診病例,3家鄉鎮衛生所共完成68例會診病例,超聲遠程會診不僅幫助當地病人及時的診斷疾病,為基層醫生提供了診斷思路,也為上級醫院減輕了負擔。這種基層醫療機構負責治愈簡單的病癥,上級醫院就專攻疑難、危重病癥的模式正是中國整個醫療架構的理想資源分配形式。
篇7
超聲醫學科研設計,基本與其他臨床學科的科研設計相同。通??煞譃閮纱箢悾活悶榍罢靶?,一類為回顧性。前者是既往初步作過或尚未作過的課題,作以預計性的研究,如研究一種新技術、新治療方法對臨床的診斷、治療價值如何, 其結果可有實際應用價值,也可得出相反的結論。而后者是將過去所做的工作給予回顧性的總結評價。目前采用前瞻性研究更具有新的實際意義。
在作前瞻性的課題研究時,首先要立題,而立題一定要新穎,最好通過查新,以確定待作的這項研究,他人是否作過,如果多人已作過并已有了明確結論,自己再作則僅是重復他人的項目而無新的意義。當然,在實際工作中發現了與前人不同的結果,此時為了進一步深入研究,仍可立題,其結果可能是一項重大突破或發明。立題后,繼之要對本課題作合理的設計,并且絕對要嚴謹。
在確定了具體的科研題目后,應按以下幾點去做并固定不變。
研究對象:要恒定。包括病人、對照健康人(志愿者),某種動物或其他。這個欄目中,對人體最好不用“實驗”兩字,對動物或其他類可用“實驗研究”。對所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條件等應當一致且固定不變,特別在病人組與對照組間的性別、年齡要相當方可。
研究方法:要新穎。檢測和治療方法切勿全部重復他人所用的內容,并且應由專人、專機完成。例如技術熟練者與新參加工作者的技術條件不相同,其檢測的結果則會出現人為的差異。又如儀器性能相差過甚時,所作結論會有一定的差異,否則作出的結論均一致,其可信性則值得考慮。
檢測指標:要準確。選擇容易觀察和意義明確的客觀指標。如觀察胎兒臍帶繞頸的時間,最好在分娩前,若距分娩時間較長,則其結果之可信性就不如分娩前。
若使其科學性強,檢測的指標要有旁證,如檢測診斷冠脈狹窄最好有冠脈造影結果的對比。診斷腹部某臟器之惡性腫瘤則應有手術病理或針吸細胞學的證實。這些在科研設計時應安排好。
研究結果:要有科學性。要按科研設計的目的研究和觀察,得出結果以統計學的客觀數據為結論,作為本項課題研究的結果最佳。
統計方法:設立對照組:要條件相似。為使結果更具有說服力,應設對照組,通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結果對比,分辨出處理因素與非處理因素對研究結果的差距。處理因素包括對病人的檢測、治療方法、劑量等,非處理因素包括社會、環境等。非處理因素在兩組均相對一致時,例如,兩組間的年齡、性別均一致,檢測時期亦相同,如同在某一季節內等,其得出的結果才具有較高的科學性。
隨機化:要客觀。隨機化即研究兩種不同檢測方法、治療方法、用藥方法等對檢測或治療結果的觀察。隨機化是保持實驗組與對照組相對均衡的方法,即應用抓鬮、抽簽等方式。這并非按主觀愿望挑選,而是被研究對象是從總體中隨機抽取的,即每個對象都有同樣的機會被抽到。
樣本量:要大。樣本量越大,其反映客觀的真實性越大。病例組與對照組樣本最好各在30例以上或再多些。如常見的病例在觀察藥物療效時,最好 100~200例或更多,對照組也應有50~80例或更多。如果某種新療法作鑒定性研究時,樣本量應超過200例。有時大樣本有一定困難,但應確保研究結果的科學性。樣本少時,要求:
(1)個體間差異不大;
(2)兩組間效應差異大(p<0.01)時;
(3)嚴格控制非處理因素;
(4)罕見或少見病例,例數可少到10例左右;
(5)特殊疾病可個案報道。
2、撰寫論文
將自己所做的各種研究,予以真實的、客觀的作一總結和評價。但不應同于一般的工作總結。撰寫時應重點突出、簡明扼要,文字通順、條理清楚、用詞得當、數據可靠。一般論著不超過3000字(含圖、表及參考文獻),短篇和個案500~1000字,綜述亦勿超過5000字為宜。
題目:立題應簡明確切。通常20個字左右,最多不超過26個字為宜。應能準確的反映出論文的主要內容。
作者:一般論著不超過5人;綜述1人,審校不應超過2人。
摘要:250字左右,并按結構式摘要撰寫,即:
(1)目的:本項檢測或研究的出發點。
(2)方法:所觀察或檢測的指標,如病人及對照組的數目、性別、年齡、病種,使用的儀器、探頭頻率以及采用的方法等。
(3)結果:檢測或實驗方法得出的具體效果或指標,對比數據,最后結果,以及對上述各項的附加解釋。
(4)結論:本項目的觀察、研究或檢測后的總結性的定論。
關鍵詞:凡有摘要的論文皆應標引關鍵詞。關鍵詞主要自文題中選取,不足時可自摘要或正文中選用。選自論文所研究的目的、對象和涉及的新技術等。
(1)定義:可直接表達論文要點、中心內容和特征的詞。
(2)用途:提供檢索窗口。
(3)數量:3~10個,一般3個。
(4)詞性:名詞或名詞性詞組、形容詞性。而代詞、介詞、冠詞、連詞、情態動詞等皆不能作為關鍵詞。
(5)方式:按順序排列成關鍵詞索引。
(6)要求:用規范化檢索語言,即主題詞。應查閱中國醫學科學院信息研究所編輯出版的《醫學主題詞注釋字順表》(Medical Subject Headings Annolated Alphabetic List.Me SHAAL)。當所用詞未查及時,可用同義詞、近意詞或關聯詞,并可配用有關的副主題詞,亦應查閱《Me SHAAL》副主題詞字順表〔1〕。
引言:應在250字之內。應概括簡明的敘述立題的理論依據,研究思路與基礎,國內外現狀,并應明確指出本研究的目標。
材料與方法(資料與方法):此部分是論文的基礎和關鍵。評價論文主要看材料和方法的可信度和確定結果的標準。應寫明病人、對照組、所用儀器種類、探頭頻率、檢測的方法、藥物名稱(不用商品名)、劑量等。
結果:此段是論文的核心部分。研究和檢測的最終目的,即所獲得的結果。此部分可分別用文字、圖表表示??蓮娬{或摘要敘述本研究的主要發現。
結果應有充分的數據及對比性研究,最后結果應是科學的、合乎邏輯的,而不是作者自行判斷或推斷的。例如:應用B超診斷胎兒臍帶繞頸30例分析。在此文章中,僅有診斷多少例的所見及數據,而無最后的分娩證實,這樣的文章則欠科學性。
討論:是論文最重要的部分是反映文章水平高低的主要部分。應重點突出自己的新發現、新概念、新學說、新規律,及所作出的結論和觀點。對研究中所發現之不足處亦應說明,此外,可以提出設想或建議。
在書寫討論段時,應注意撰寫技巧,要簡明扼要、語言順暢、抓住重點、條理分明的表達出所要說明的主要問題,使讀者易懂,看后有收益,但要避免口語化。
(1)討論之重點是應有自己的某些獨到觀點和見解,并將之講深講透,切勿僅重復他人的或眾所周知的內容。如:超聲檢查法對人體無痛、無損傷、價格低廉……。
(2)討論段與其他段相關聯,特別是結果段中的某些數據及最后的結果,用以進一步表明自己的觀點,但并不是結果中的數據又全盤搬到討論中,造成重復。
(3)討論中切勿引用他人文獻過多,更不要寫成:本研究結果與×××和×××的結果一致或符合×××的結論。一來是將論著寫成了綜述,二來是僅說明自己是重復他人所作。
(4)通常討論是文章中較長的一段,應突出重點,不要洋洋數百字,冗長的內容反而使該說明的問題模糊不清。此外,不要對某一問題尚未解釋清楚時,又另討論其他內容,使讀者費解不得要領。
篇8
【關鍵詞】超聲波圖像 三維成像 表面成像法 體積成像法
1 引言
超聲波診斷系統具有非侵入性、能實時產生器官動態圖像以及移動方便等優點,因此在現代醫療應用,超聲波成像已經成為現代醫療診斷中不可或缺的系統之一。超聲波圖像是一個二維的?面斷層掃描圖像,其成像原理如下:當采用超聲波探測系統導入組織后,由于不同的組織各部分對聲波的阻抗?同,會產生不同的反射波,因此形成了超聲波圖像。與傳統X 光投射式圖像?同,超聲波圖像中通常需要分析圖像所代表的組織/器官的意義,需要有足夠的人體結構解剖學方面的知識,對人體內組織與器官三維結構具有充份的了解與空間分布的概?,才能正確從中解譯出超聲波圖像中各個組織的情況。利用超聲波圖像進行診斷,則需要?積足夠的超聲波圖像解譯經驗,才能快速且準確地判斷出圖像所代表的生理現象。
超聲波圖像也會因設定而產生?同的結果,包括:探頭頻率、掃描方向、掃描深度。因此解譯一張超聲波圖像,不只要有對圖像范圍內組織與器官特性的了解,還要配合儀器的操作與設定,才能順利解譯圖像所代表的意義。此外,超聲波圖像會受到音波散射與干涉效應的影響,使得成像效果不清晰,圖像邊界模糊,因此更加需要具備充份的專業訓練與經驗,以解譯超聲波圖像。由于超聲波圖像是以二維掃描切面方式呈現,因此在解譯超聲波圖像時,需結合結構學、解剖學、生理學等專業知識,以及對人體各部位清楚的解剖及空間相關概念。在超聲波成像中,三維超聲波圖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應用。通過三維立體成像,能讓人清楚地得知各個器官組織的形狀、大小及位置,以提供在醫療上的疾病判斷標準,因此,三維超聲波圖像技術在現代醫學中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二維超聲波成像的基礎上,分析了現有的醫學超聲波三維成像技術。
2 三維超聲波成像
近年來,在臨床的應用上,由于三維超聲波成像系統的技術大幅改善,使得許多醫療研究領域不斷地被開發,因而對病人的診斷以及管理上造成很大的影響。到目前為止,胎兒、心臟以及婦科方面等領域最受到大家廣泛的關注。
在三維超聲波成像中,首先建立三維結構的人體組織及器官。在臨床上雖然醫生或專業人員對人體結構?有了充份的了解,可是人體結構復雜,對超聲波切面圖像所代表的意義不能完全記憶;因此在超聲波設備旁,常常都會附上輔助的?面圖像,對應各主要部位超聲波圖像所代表的組織或器官切面位置,方便醫生進行對比。近年來,計算機的運算速度不斷提升,現在已經能在計算機上展現出逼真的3D ?體效果與多屏幕輸出功能;在計算機所呈現虛擬現實中,創造出與真實空間相類似的環境。通過對象物?引擎的開發,更以可在虛擬環境中仿真物體的真實物?特性,進而發展虛擬現實等工具與系統,并廣泛應用于建筑、工業、娛樂等領域。最典型的取得三維超聲波圖像的方法,是通過移動探頭,以線性掃描(Linear Scan)、扇形掃描(Sector Scan)或是箭形掃描(Sagittal Scan)的方式,連續取得多張二維圖像后,再給予圖像間應有的相對空間位置,最后利用表面成像法或是體積成像法來實現三維成像。這種情況下獲得的三維超聲波圖像是由多張二維圖像組合而成的,所以必須知道每張圖像間相對的空間位置才能組合出正確的三維圖像。目前得知圖像彼此對應的位置與方向的方法,傳統上可將探頭加裝上一額外的空間定位系統,當探頭移動時,定位系統即可記錄下探頭移動的位置與方向,再對應于所取得的二維圖像。
通過上述的介紹可知:在求得二維圖像間彼此的相對空間位置后,即可使用表面成像法(Surface Rendering)或體積成像法(Volume Rendering)予以三維圖像的重建。表面成像法簡單地說是將物體的表面部份投影到二維平面上,因此在做表面成像之前,必須從每一張二維圖像中圈選出感興趣的區域(Region of Interest),以找出立體對象之表面部份,并將這些表面之曲面利用諸如三角形、矩形或多邊形之貼圖來近似。表面成像法由于只粹取出物體的表面部份,因此數據量大幅減少,節省許多做三維立體成像的運算時間,但目前最大的瓶頸在于超聲波圖像要準確地分割出有興趣的部位并不容易,以致于在實際應用上可能會因物體圖像的小特征和分支沒辦法精確的分割出來,而導致產生不正確的表面。同時由于一般在做圖像分割時,只粹取出物體邊緣部份,因此對于物體的內部成像或是含有多個物體同時重迭的成像均不易實現。在體積成像法,(Alan Watt.,1993)、(Richard S.Wright, Jr. Michael Sweet, 2000),其成像的主要原理為重新取樣、梯度計算、求明亮度、歸類以及組合成像,首先,假設以觀察點為基準朝三維物體作觀測,隨著從觀察點發射的光線前進路線,可以看到光線會通過物體,并且會在物體內部相交,由于這些相交點常常不會剛好落在三維數據的取樣點上,因此必須通過鄰近取樣點的灰階值以線性內插的方式來求得可能的灰度值。
3 結論
臨床應用日益增加的需求使得三維超聲波成像技術越來越受關注,在胎兒、心臟以及婦科方面等領域最受到廣泛的關注。本文在分析二維超聲波成像的基礎上,分析了現有的醫學超聲波三維成像技術。
參考文獻
[1]Dror Aiger and Daniel Cohen-Or, "Real-Time Ultrasound Imaging Simulation", Real-Time Imaging, 1998.
[2]Alexandre Hostettler, Clément Forest, Antonello Forgione, Luc Soler and Jacques Marescaux, "Real-Time Ultrasonography Simulator Based on 3D CT-Scan Images", Medicine Meets Virtual Reality, 2005.
作者簡介
肖波(1971.4-),女,重慶人,瀘州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電氣工程碩士,講師,從事醫療儀器、醫學圖像處理、DSP及在醫療儀器中的應用研究。
篇9
1.1一般資料
本文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9月收治的200例甲亢患者,其中11例男性患者,189例女性患者,年齡14~51歲,平均年齡為30.5歲。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本組選取的患者進行B超及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檢查,并且給予T3、T4血清放射免疫測定。
1.2檢查方法
本文選取患者采用的彩超診斷儀為PHILIPSHDI5000、HDI3000型,該儀器探頭頻率5~12MHz。常規超聲對甲狀腺進行檢查,檢查內容包括:甲狀腺的大小、實質內病灶形態、大小、內部回聲以及邊界進行測量并詳細記錄,對病灶表面甲狀腺包膜是否發生改變進行仔細觀察,于此同時需要對病灶內部血流信號分布情況應用CDFI進行觀察。本組選取患者均經臨床與甲狀腺素檢測證實為甲亢患者。
2結果
本組選取甲亢患者均出現體質量減輕、心動過速、神經過敏、甲狀腺增大等臨床癥狀,同時與正常的T3、T4值相比更高。所有患者聲像圖表現均不同程度的甲狀腺各徑線增大,左右對稱,均勻、增強、密集的腺體內部回聲,無結節;甲狀腺上、下極發生增粗的枝狀血流以及增寬程度在2~2.5mm左右的甲狀腺上、下動脈內徑;收縮期高速血流可通過PW來進行顯示,相比正常的最大峰值血流速度值,甲亢患者的最大峰值血流速度要高出1~3倍,舒張期血流速度約增70~100m/s則表明血流速度較低。按CDFI可分為3型:Ⅰ型是血流較豐富型,多數星點狀明亮的血流信號是其主要表現,本組有30例患者,占15.3%,;Ⅱ型為血流豐富型,血流型號較多是其主要表現,本組中有52例患者,占26.5%;Ⅲ型為火海型,在整個甲狀腺實質內均為血流信號,本組中有118例,占58.2%。
3討論
篇10
朱曉芳
不久前,上海寶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立了一個“聊天室”,20多位具有愛心、同情心、有較強人際溝通能力的中青年護士成為了“聊天護士”,她們在每天完成日常護理工作之余,專門陪伴有心理需求的患者聊天說話。
72歲的病人齊愛蘭說:“聊天護士比‘安眠藥’還要靈光!以前每天晚上我都要吃兩顆安眠藥才能睡著,現在有人陪我聊天,心情開朗多了,睡覺也踏實了?!痹瓉?,齊媽媽她“什么都不缺,就是小輩忙,沒人說話。”齊媽媽最愛拉著護士回憶她年輕時的美好時光,身患重病的她雖然病情無法得到減輕,但聊天護士給了她許多溫暖和慰藉。
“聊天護士”甚至還能用形體語言“聊天”,聊天護士於玉芳說,“對于一些說不出話的老年病人來說,拍拍他的肩膀他會非常高興。你請他吃點東西,他會用眼神表達他的感激”。
“聊天護士”正在做的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因為,在護理專業中一直有門課叫做“心理護理”,但在生活中,護士在打針送藥之外,能夠經常和病人做溝通實施“心理護理”的,實在是少之又少。寶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總護士長徐筱莉告訴我們,“聊天護士”對滿足病人心理需求、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有很好的效果,“聊天護士”就職后,病人中出現憂郁癥和自殺傾向的明顯減少,如今,該院已經實施責任制,如果病區內的病人因為心理原因而出現自我傷害行為的,醫院則要追究“聊天護士”的責任。
WFUMB
世界超聲醫學與生物學聯合會
WFUMB世界超聲醫學與生物學聯合會包括六大洲聯合體:歐洲超聲聯合會(EFSUMB),亞洲超聲聯合會(AFSUMB),拉丁美洲超聲聯合會(FLAUS), 和非洲超聲聯合會(MASU),北美超聲聯合會(AIUM)和澳洲超聲聯合會(AS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