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說課稿范文
時間:2023-03-17 05:21: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數學說課稿,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找次品》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F實生活生產中的“次品”有許多種不同的情況,有的是外觀與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標準等。這節課的學習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觀與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質量有所差異,且事先已經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輕(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測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個次品。
《找次品》的教學,旨在通過“找次品”滲透優化思想,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優化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運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本節課從3個、5個、9個待測產品中找出一個次品,以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初步體會運用優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培養觀察、分析、推理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⒈讓學生初步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的基本解決手段和方法。
⒉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推理、驗證等活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⒊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本課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用天平測次品的方法,初步學會運用最優化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在出示課件(3瓶口香糖)提出問題
1、哪個辦法能最快幫小明找出少了一顆的那瓶口香糖?
辦法一: 用手掂一掂。
辦法二:每瓶都倒出來數一次。
辦法三:用秤稱一稱。
2、根據學生的回答提問,你會選那種秤?從而引出天平。并模擬天平找次品的過程。
這樣做的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根據次品的特點發現用天平“稱”的方法最好,知道并不需要稱出每個物品的具體質量,而只要根據天平的平衡原理對托盤兩邊的物品進行比較就可以。 通過身邊生活實例,為學生創設問題情景,讓數學問題生活化,從而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調動他們的探究興趣,為后面的教學做好鋪墊,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 。
篇2
教材在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采用小步子的編排方法,所以本單元學習的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分數加減法,分數的分母都不超過10,加減所得的結果都不要求約分,在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后仍然關注的是理解分數的意義,以生活的事例和幫助理解的直觀圖來學習分數加法.學好這部分內容,既可以加深對分數意義的認識,同時也為進一步學習分數加,減法作些準備.教材中的例1,通過直觀的圖形,使學生理解為2個1/8加上3個1/8,結果是5個1/8,也就是是5/8.由于沒有講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可能有學生沒有觀察或者觀察不出或者不能想象出直觀的圖形,出現2/8+3/8=5/16的現象,這就是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從分數的意義上讓學生理解同分母分數加法的算理和方法這是關鍵.教材這樣的編排有助于加深理解分數的含義,并使學生初步感到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數(分數的意義)才能直接相加.
基礎知識和技能:
通過學生對生活事例的再現和直觀圖觀察,理解相同分母分數相加方法.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法.
能力培養目標:
在學生體會到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法的算理和方法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合作交流,使學生的探索意識,創新意識得到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讓學生能夠正確理解并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法.
難點:受整數加,減計算法則的影響和對分數的含義不理解,分數加法學習有困難.
為了突破重點與難點,有效地達成目標,遵循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要引導學生聯系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初步建立數感"的教學指導思想.
在教學方法上:
(1) 用直觀演示……
(2)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
在學法上:
(1)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用學具操作建立分數加法的起始知識.
(2) 用練習法……
教學過程:
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與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主要通過以下幾個環節來引導學生展開探索學習.
主要教學活動設計:
一是結合學生喜歡的四個學生過生日情境圖,讓學生觀察情境圖,在觀察交流中引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整個蛋糕的幾分之幾 小紅吃了其中的一份,小紅吃了整個蛋糕的幾分之幾 小明吃了其中的二份,小明吃了整個蛋糕的幾分之幾 里面有幾個十分之一 等問題,在生活情境中練習,加強學生對分數的認識和理解,初步認識到同分母分數的加法關系.
二是在這一情景中,引出小明與小紅一共吃了整個蛋糕的幾分之幾 引發學生對新知的思考.由于生活常識,學生很容易想到小明和小紅一共吃了這個蛋糕的十分之三.此時,教師追問:你是怎么想的 促使學生對這一生活常識進行理性的思考.也為同分母分數加法的探索交流拉開序幕.此時,教師組織學生拿出實物圖,在觀察與拼擺中讓學生體會到:一個十分之一加二個十分之一是三個十分之一,是十分之三.有了這一初步認識,出示書上的例1,讓學生通過直觀圖的觀察,理解二個八分之一加三個八分之一是五個八分之一,是八分之五.在兩個實例的觀察理解中,讓學生初步感悟到: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只要分子相加,有效避免學生中可能出現2/8+3/8=5/16這種現象.有了這一感性的認識,讓學生完成圖文并茂的練習,讓學生進行同分母分數的加法計算,在比較交流中,讓學生初步體會到分母相同的分數相加,只要分子直接相加就行了.
三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一是圖文結合的同分母分數加法練習,讓學生能夠運用自己在學習中體會到的正確方法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法.二是只有算式的同分母分數加法練習,讓學生能正確的表述幾個幾分之一加幾個幾分之一一共是幾個幾分之一,就是幾分之幾,使學生能把方法抽象運用于習題的計算,三是結合生活場景的同分母分數加法應用題練習,讓學生在知識運用中體會的數學知識的用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是,結合課始的生日情境圖,讓學生在情境中運用知識回答問題:如誰和誰一共吃了這個蛋糕的幾分之幾 接著讓學生思考,三個小朋友一共吃了這個蛋糕的幾分之幾 怎樣想 四個小朋友一共吃了這個蛋糕的幾分之幾 怎么想 使學生能夠靈活的進行知識的擴展,更好的理解分數的意義,進一步體會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原理與方法.最后讓學生思考,四個小朋友把整個蛋糕吃完了嗎 還有這個蛋糕的幾分之幾呢 在知識的沖突中結束本課的學習,為同分母分數減法的學習作好埋伏.激發學生進行課后思考與探索的興趣與欲望.
教學理念:
在這一節課學習活動中,主要注意以下三條:
一是聯系生活情境和直觀的圖形,讓學生體會到同分母分數加法的的計算原理與方法.
二是在知識運用中,讓學生主動的把知識進行延伸擴展,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篇3
1、教材分析
《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百分數中較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學過整數、小數,特別是分數的概念和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是這部分內容的基礎,學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數的意義,才能正確地運用它解決實際問題。
2、學生分析
對于百分數,學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經驗積累,如何激活學生的相關經驗,適時進行數學化,讓學生完成百分數意義的建構,是本課教學的關鍵。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掌握百分數的讀、寫法,應用百分數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思考、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經歷百分數意義的探索過程,讓學生主動參與,學會交流討論。
(3)情感、態度、價值觀:結合相關信息,讓學生體會百分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4、重點、難點:借助生活經驗,通過生活實例來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二、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我在教學中主要體現以下的教學方法:
1、選擇與學生生活背景有關的情境導入新課,為學生發現數學問題、探索數學問題提供豐富、生動、有趣的資源。新課開始,聯系學生生活的具體實例引出百分數,再讓學生試著找出日常生活見到的百分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悟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自主探究、合作討論、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節課主要通過幾條信息讓學生探索、發現規律,進而概括百分數的意義。然后讓學生自學課本,理解百分數的讀、寫法,發揮教科書的示范作用。最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分數與百分數的區別,進一步深化百分數的意義。這樣教學循序漸進,不僅使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同時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說學法
1、通過學生自主探索、獨立學習、合作交流,逐步理解百分數的意義,培養學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自學能力。
2、利用所學的知識去探索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初步的創新能力。
四、說教學流程
(一)創設生活情境,初步理解百分數
給學生一段含有百分數的信息:期末考試,我們班的數學成績情況如下:得優的學生占65%,得良的學生占25%,及格的學生占10%。
師:在這條信息中出現了一種我們沒有學過的數,你們知道這是什么數嗎?并讓學生試著說一說,是怎樣理解這里的百分數的?在生活中你見過百分數嗎?說一說自己收集到的信息。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1、百分數的意義
(1)出示兩條信息:①長城干紅葡萄酒的酒精度是
11%;②五糧液酒的酒精度是39%。問:喝同樣多的長城干紅葡萄酒和五糧液酒,哪個容易醉?為什么?
(2)出示信息:某小學六年級的100名學生中有三好學生17人,五年級的200名學生中有三好學生30人。提問學生哪個年級的三好學生人數占的比率大。學生通過計算,比較,得出六年級三好學生人數占的比率比五年級大。
(3)概括百分數的意義。
2、自學百分數的讀、寫法
分三個層次學習:(1)、學生先自由看書;(2)、指名學生匯報百分數的寫法,老師要重點指導百分號的寫法,做示范;(3)、匯報百分數的讀法,學生容易把分母100的分數的讀法與百分數的讀法混淆,要指出兩者的區別,并出示不同的百分數讓學生讀
3、探究百分數與分數有什么區別和聯系
師提供信息,下列三句話中的分數,哪些可以改成百分數?哪些不能?
(1)修了一條路的3/5。(2)楊樹的棵數是松樹的1/4。(3)一根繩長5/8米。
學生在做出判斷后,組織學生討論百分數和分數有什么區別和聯系,并小結。
(三)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1、先讀出下列百分數,再用合適的百分數填空。
100%2%120%90%10%
(1)小汽車的速度是卡車速度的()
(2)今天來這上課的同學占全班同學的()
(3)由于這次測驗,同學們準備很充分,不及格人數只占總人數的()
(4)去年植樹節,我班植樹中,成活的棵數占總棵數的(),死亡的棵數占總棵數的()。
2、出示信息:(1)我國的耕地面積約占世界的7%。(2)我國的人口占世界的22%。
看了這兩條信息,你想到什么?
3、出示兩種衣服的標簽:A含棉100%,B含棉75%,如果你是顧客,你會買哪一種,請說說你的想法。
篇4
1、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有趣的圖形》第一課時。
2、教材簡析
《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是本冊教材《有趣的圖形》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是在第一冊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認識平面圖形,為以后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教材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注重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系。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并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
能力目標: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形成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
情感目標:通過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4、教學重點
會辨認這四種圖形。
5、教學難點
體會“面”在“體”上。
6、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立體圖形實物若干、平面圖形若干、白紙、彩筆等。
二、教法學法
本次教學活動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模式呈現教學內容,注重讓學生體驗“從立體到平面”的探究、建模過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強調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融觀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為一體,注重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學習。
三、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們的好朋友淘氣帶我們來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這座城堡里,住著各種形狀的圖形,請小朋友們認一認,說一說這些圖形的名字。
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都是立體圖形。在圖形的城堡里,除了立體圖形家族,還住著一個龐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圖形。
(課件出示:平面圖形)
學生嘗試說說認識的圖形名字。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認識這些平面圖形。
(板書:認識圖形)
(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從常見的物體出發,再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平面圖形,豐富學生對平面圖形的感性認識。)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體”上
(1)觀察操作。
提出要求:這些平面圖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體中,請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趕快行動吧!
(2)匯報交流
說一說:你在什么物體上找到了什么圖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圖形的面,有什么感覺?(引導學生說出“面”的主要特點是平。)
(通過“摸”的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體會到物體的每個面都是平的。)
(3)引導發現
(課件演示“面”在“體”上的分離過程)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發現,這些平面圖形的家都住在立體圖形上。
(通過“看”,初步體會面在體上)
2、動手操作,合作學習
(1)教師啟發:誰能想出一個好辦法,把這些平面圖形從立體圖形上請出來,留在桌上的白紙上呢?
更多相關小學數學說課稿推薦:
小學數學說課稿《秒的認識》
人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 《簡便計算》
人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 《四則混合運算》
人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 《三角形內角和》
人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
(這一要求既有挑戰性,也有探索性,同時具有操作性。)
(2)小組合作完成
(3)匯報、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導學生想出多種辦法(可用描、畫、印等方法),給予贊揚。
(充分給學生“說”的機會,讓學生陳述操作過程,表達親身感受,培養語言的條理性,促進思維的邏輯性。)
(通過這種“做中學”,讓學生積極參與操作過程,親身體驗面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建立平面圖形的空間觀念,突破本課難點。實現數學學習的親歷性,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實現教與學方式的變革,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價值觀。)
3、小結
我們從長方體上找到了長方形,從正方體上找到了正方形,從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圓柱上找到了圓形。我們還發現,這些圖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個面,所以,就把這些圖形叫做平面圖形。
4、游戲:我說你想
試試你掌握的本領。老師說一個圖形的名字,請你閉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樣子,一邊想一邊用手指畫一畫。
同桌之間可進行互動練習。
(通過讓學生閉眼想象所學的圖形,培養空間想象力,有效地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鞏固加深,遷移拓展
1、連一連:將圖形與名字連線
(變式圖形的呈現,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將獲得的性質特征概括到同類對象中去,使學生在概括中獲得對圖形進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還見過這樣的圖形?
更多相關小學數學說課稿推薦:
小學數學說課稿《秒的認識》
人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 《簡便計算》
人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 《四則混合運算》
篇5
上午好?。ň炊Y)
我的說課題目是《分數的基本性質》。
教材分析:《分數的基本性質》是小學數學第十冊第一單元第四節內容(例1、例2)。它是學生在已經掌握了分數的意義、分數大小的比較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并對今后進一步學習約分、通分,分數的四則運算,分數的應用題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據新課標要求以及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制訂了以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課堂學習活動,讓學生理解并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能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把一個分數化成指定分母的分數,大小不變。正確認識和理解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抽象思維能力。
2.過程與方法:用猜測和情境引入的方式,以及用實驗、對比歸納的方式教學,讓學生合作交流,逐步探索式學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分數基本性質的學習,知道數學的重要性,讓學生看見事物的一些本質,體驗數學給我們帶來的樂趣。
重點: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
難點:對分數基本性質的理解,把一個分數化成為指定分母的分數。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每人準備4張完全一樣的紙條和一支彩筆。
數學教學的靈魂在于主體探究,教學要重視學法指導,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因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取決于教師所創設的學習情境,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開課前,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先通過商不變規律的復習與新知識的聯系,用猜測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媽媽分蘋果故事情境引入,增強解決問題的現實性。從而使教材與學生之間建立相互包容、相互激發的關系,讓學生大膽自然地提出猜想,并引出課題。(板書:分數的基本性質)
二、感悟理解,嘗試探究
新課標強調,課堂應以學生為主體,自主探究。我讓學生自學課本第15頁例1的內容(板書:例1),然后讓學生用準備的學具自己做實驗,通過“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議一議”,然后在實驗中尋找答案,引導學生初步領悟分數基本性質的規律。這樣的學習,既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又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及自學能力。
三、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四、強化應用,鞏固提高
學習數學的目的在于應用。因此,本環節我主要圍繞如何讓學生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并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自由選擇題目解答,使學生在解答問題中享受到成功和快樂。
1.基礎題(課本練習四:1,2):以基礎為主,主要激發中下層學生的興趣。
2.聯系生活實際題(多媒體課件展示):以生活實例為主,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特點。
3.提高題(多媒體課件展示):為中上層學生設計,以達培優效果,并激發學生競爭意識,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智力同步發展。
以上練習我采用的是開放評價,不僅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放手讓學生自評、互評,引起共鳴與爭論。
五、總結回顧,拓展延伸
在這一環節,讓學生說出自己在這節課的收獲,并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深刻體會所學知識的實用價值。
在板書設計上,我力求簡潔、明朗,突出重點,抓住特點,使學生很容易理解并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達到概括、鞏固、提高的教學目的。
篇6
1 教材分析
這節課是在學生二年級初步學習組合數的基礎上,繼續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事物的組合數。教材重在向學生滲透這些數學思想,并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這也是《標準》中提出的要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被谝陨系恼J識,我確定了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1 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操作等數學活動,找出簡單事物的組合數,并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以及有順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
2 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養成與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初步學會有序的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方法、過程和結果。
3 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按一定順序、全面地思考問題。
2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能夠把物體進行簡單的組合,但他們的認識水平還停留在感性層面,無法做到有序搭配。因此,在教學實踐時,我盡量放手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等方法去主動發現和獲取知識。
3 教法與學法
為實現上述目標,突破重難點。本節課我采用了觀察演示和動手操作相結合的方法,調動起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能夠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建立起了自信。通過多媒體的輔助功能,很好地解決了本節課的難點。學生在操作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互相評價的學習過程中獲取了新知。
4 教學流程
依據新課程所追求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的三維整合”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分為以下七個環節:
第一環節:握手問候
生活就是課堂。所以上課伊始,我和同學們親切的握手問好。讓學生在回答“怎樣握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的基礎上初步感知“按一定的順序操作”的重要性,再為學生創設游園的教學情境,從而揭示課題。
第二環節:穿衣搭配
我利用了游園的情境,設計搭配服裝的環節,學生通過拼擺學具、動筆連線等方法,能夠自主設計出6種不同的搭配方式,這樣的設計既激起了學生對組合的興趣,又給了學生體驗成功的機會,同時也為下面每次有序搭配奠定了基礎。
第三環節:選擇早餐
要突破重難點,就應趁熱打鐵讓學生獨立操作。一頓豐富的早餐對于學生來說是再吸引人不過了,三種點心、兩種飲品的搭配,使小組的討論熱火朝天。
第四環節:解決門票
經過以上一系列的動手操作,學生“全面思考問題”已是水道渠成。繼續結合游園情境,精心設計了門票問題。只有解決數字組合的游戲,才能進入大家期待已久的游樂園,體現了玩中學、學中玩。
第五環節:設計路線
在吊足了學生的胃口后,終于可以進入他們期待以久的游樂園,這時學生的狀態已經達到了,已經可以既“按一定的順序操作”,又“全面地思考問題”來設計游園路線了,達到了寓教于樂的目的。
第六環節:合影留念
在經歷了熱情高漲的游園活動后,會演雜技的小猴寶寶和貝貝出現了,全班同學要分別和它們合影留念。
第七環節:回憶整理,總結反思
通過引導學生及時地總結自己的收獲,使學生學會學習。并鼓勵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搭配問題,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5 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突出重點,把體現本節課主要思想的“按一定順序思考”板書在黑板的主要位置,并讓學生用學具在黑板上操作搭配的方法,更加明確了學生思考的過程。
6 反思總結
篇7
關鍵詞:文科類;大學數學;課前說題
一、 問題提出
高中文科班學生學習數學課程厭煩、無興趣,開展文科班數學教學創新迫在眉睫。文科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強,但是用數學語言表達數學問題也并非易事。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嘗試在課前采用了說題的教學方式,使之成為數學課堂中培養思維能力的一項重要活動取得了良好的輔助教學效果。
二、課前數學說題的界定
數學說題是學生運用數學語言,口述探尋數學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以及所采用的數學思想方法和解題策略。具體來說,是讓學生在課堂上說出自己對數學題目的認識與理解;說出題目的條件、結論和涉及的知識點(包括概念、定理、定義等);說出解題方法是如何想到的;說出為什么這樣想的,等等。筆者把課前數學說題界定為:借助課前十分鐘時間根據上節內容或新授內容學生有秩序地進行數學交流的活動,是對數學教學有益的輔助
教學。
三、高中文科班數學課前說題輔助教學案例
1.課前說題的基本環節
(1)說題目:說明已知條件(包括隱含條件)、所求結論、難點的位置、程度和等。
(2)說解法:解答的步驟和結論(包括一題多解)及這樣解的理由。
(3)說思想:說解題的數學思想方法、策略、規律等。
(4)說延伸:題目的變式和結論的推廣和拓展等。
2.組織形式
將班級分成五人一小組,根據課時安排每小組活動,合作學習方式,課前由老師準備題目或者學生自選題目,每小組推薦一名同學進行課前說題,適當情況下老師指點。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
3.學生課前說題案例
案例:一堂課高三均值不等式復習課學生課前說題
學生選擇數學題:
學生說完題,時間只用了幾分鐘時間。當然,學生能選好這樣一個典型例題實屬不易。在說題的過程中,該學生思路清晰,但并沒有完全地掌握好本知識,也沒有對題目的拓展。
根據該學生說題情況,教師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前瞻自己的思路的可行性,通過不顯眼的幫助引導學生獲得一個好的思路。思路獲得的關鍵是x+2y=1的特點,聯想均值不等式。通過師生互動,說題與解題得到有機會的結合,此例說題可以包含了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條件和構造函數模型。教師可以借機提出以下問題:
可見數學能力的提高不在于解題數量的增多,而在于說題和解題質量的提高,而且說題在課堂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從而真正達到對所學知識的深刻掌握。新課程的理念要求:數學教學要體現“數學研究”。在解決問題前學生雖然沒有驗證取等號情況,但他對此題進行了挖掘、變通得到了,學生引出的變式題目比老師提供的變式題目讓學生做更有價值。
四、結語
通過說題,主體從感知到認識,從認識到理解,從理解到應用、從應用到反思,從反思到再認識,每個環節都有時間和空間得以順利完成,從而使新舊知識的同化和順應過程有效有序,為新的數學認識結構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不僅有利于解題,更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及表達能力,能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說題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優化教師傳統的講課模式,有利于創建良好的教學氛圍。
參考文獻:
[1]汪志強.如何“說題”———讓數學習題課教學更有效[J].數學教學研究,2011,30(2):5-8.
篇8
《擺一擺》是三年級數學下冊第四單元面積的內容,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重要的知識,是后續學習平行四邊形、三角形以及梯形面積計算的基礎。而掌握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解決一些簡單圖形求面積的實際問題,是本單元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因此,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與技能: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索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發現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探究出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并能熟練進行運用。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
教學難點:探索面積公式的發現過程。
二、說教法
《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因此,教師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和交流的機會,組織學生開展“測量卡片面積、舉例驗證猜想”等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經歷探究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發現過程。
三、說學法
以學生為主體,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引導學生通過操作、觀察、交流,經歷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發現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導入階段,以故事引入,讓學生估一估兩塊草地的大小,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后又讓學生估一估所準備的長方形的面積,在交流估計的面積時,教師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估計的依據,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估計方法。
探究長方形面積時,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拿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這三個圖形的面積.讓學生填寫書上的表格.通過觀察、比較表內的數據,讓學生從中發現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得出公式后,再一次組織學生檢驗公式的適用性。這是讓學生經歷實驗操作,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這一過程對學生理解數學會有很大的幫助,甚至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篇9
【關鍵詞】數學;學案導學;課堂教學;高效作用
1.《新課標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什么是“學案導學”?有什么作用和意義?
什么是“學案導學”?有什么作用和意義?所謂“學案導學”就是以“學案為載體、”導學“為方法,教師的指導為主導、學生的自學為主體,生生、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
“學案導學”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為宗旨,打破過去只以教案教學的常規,通過“先學后教、問題教學、導學導練、當堂達標”,讓學生直接參與、親身體驗和感悟知識形成的過程,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結論、創新知識程序和方式方法;
學案導學與學習過程、探究創新和高效課堂密切相關、互相促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是“授人以魚”、而是“授人以漁”,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育學生發現真理,不是運用新的教學模式、而是培養創新能力。
2.《新課標數學課程標準》說明:“使學生體會數學與自然以及人類社會的密切關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比绾卧谛抡n改理論指導下奠定“學案導學”提高數學課堂教學前的高效基礎?
2.1目標:通過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操作和主動探索來培養學生初步的科學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探索能力,教育學生養成愛惜時間、熱愛數學。
2.2掌握:
2.2.1掌握自己的學生學情,了解自己學生的個性特長,有利于備課、講課和進行課后總結;
2.2.2掌握好教材的內容,結合自己學生的情況,更大程度的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
2.3層次:根據學生區別不同的教學層次,即:學生層次、施教層次和評價層次。
綜合學生的智力、個性和學習成績等等因素,把特點相近的學生歸納為一個層次;在層次教學中,教師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學生發展的條件與空間,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得到不斷的提升和發展,教學素養得到明顯提高。
2.4性質:
2.4.1趣味性:學習數學,特別是對于小學學生來說就要注重趣味性,這樣就能夠吸引學生、激發興趣、熱愛數學;
2.4.2自主性:根據新課改理論的指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就是實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產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趣;
2.4.3實踐性:讓學生動手實踐,能夠促進小學學生動腦、動手、動心的系列化學習過程,對于小學學生顯得十分重要;
2.4.4創造性:新課改理論提出了學生互相合作、討論、探究的科學性,是提高學生素質,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保證;為什么要注重創新性呢?我認為:創新思維是對各種文化知識的綜合利用,同時能夠找到個人知識的不足之處。
3.《新課標數學課程標準》要求:“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社會現實、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如何在新課改理論指導下實施“學案導學”提高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高效作用?
3.1真實有效的“合作學習”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高效的前提。
新n標頒布以來,課堂教學往往流于形式,效率不高,出現了走過場的現象。教師們對一節好課有這樣的誤解:創設情境引入、學生討論、合作學習、多媒體的運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因此教師們在設計教學時片面地追求合作學習形式,只要有問題,不論難易,有否價值,都在小組內討論一番;討論的時間無保證,往往學生還沒進入討論狀態就在教師的要求下草草結束,熱鬧的討論后,學生不能理解明白,清楚這節課的學習任務,這種合作學習有形式而無效果。
3.2和諧平等的“師生互動”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高效的關鍵。
課堂教學改革涉及多方面的問題,而如何建構師生之間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育人環境,營造師生教學“溫馨共同體”是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建構一個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的師生、生生平等對話、相互尊重的課堂情景,就會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如果教師能與學生建立起一種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那我們打造“高效課堂”的構想就會初見成效。
3.3積極主動的“自我參與”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高效的途徑。
新課程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和諧、持續發展,在教學中教師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創設各種機會,幫助學生去發現、探索知識的奧秘,使學生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自主學習、自主發展,能為學生創造“做中學”“嘗試中學”“探究中學”的環境,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能力培養的主陣地,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恰當運用各種激勵措施,師生、生生平等對話、相互尊重,以情動人,全體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從而達到了以學生思維為核心,以能力培養為目標,教書育人為目的的素質教育理念。
3.4恰當合理的“結果評價”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高效的成果。
新課標指出:“對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評價具有激勵性,有助于學生欣賞自己的成功,發展積極進取的自信心,提高學習的動機并具有成就感,是實現有效學習的催化劑;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及時適度、多元地評價學生。
4.《新課標數學課程標準》倡導:“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揮。”如何在新課改理論指導下實施“學案導學”提高數學課堂教學后的高效價值?
精心編制學案、提高課堂效率,要針對課本、針對學情、針對效果,靈活多樣、不墨守成規,所以除了上述大的框套以外,我還結合自己的教學風格進行富有個性化的教學,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重視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
篇10
【關鍵詞】數學課堂;問題;引入;情境;梯度;小結
高中階段數學教學內容多,時間緊,所以,課堂進度和節奏都是非常快的,打造高效的課堂成了所有高中教師努力追求的目標,但我們常因為趕進度而使課堂枯燥乏味,讓許多學生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動力,另外,很多學生對數學的喜愛不在于數學本身,而是因為它在高考中的地位太重要了,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培養更多真心喜歡數學的人.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興趣可以使學習者具有積極的精神狀態,讓人積極地探索、想象、記憶、不斷提出問題,對不斷解決問題,使人有真切的情緒感動,對數學有興趣,便會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進入到數學王國,感受到其中無窮的魅力與樂趣.所以,解決這一訴求的最好途徑就是數學課堂上的“問題”.從教學的各個環節設計好的問題及情境,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效率.
一、新課導入的問題設計
一個好的新課導入,會給學生非常重要的第一印象.在現行教材中,編者對這一塊下了很大的功夫,每一章節、每一模塊,都傾注了很多心血去設計,只要我們的學生對這部分的背景熟悉,大可以作為引入的材料,比如在2-1的合情推理一節的教學中,書上概括性的一句:數學中有各種各樣的猜想,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費馬猜想、地圖的“四色猜想”、哥尼斯堡七橋猜想等等,我們只需要從這些素材里選取一些完善一下:
1.哥德巴赫猜想:觀察4=2+2,6=3+3,8=5+3,10=5+5,12=5+7,12=7+7,16=13+3,18=11+7,20=13+7,…,50=13+37,…,100=3+97,猜測:任一偶數(除去2,它本身是一素數)可以表示成兩個素數之和.1742年寫信提出,歐拉及以后的數學家無人能解,成為數學史上舉世聞名的猜想.
2.費馬猜想:法國業余數學家之王―費馬(1601-1665)在1640年通過對F0=220+1=3,F1=221+1=5,F2=222+1=17,F3=223+1=257,F4=224+1=65537的觀察,發現其結果都是素數,于是提出猜想:對所有的自然數n,任何形如Fn=22n+1的數都是素數.
3.四色猜想:1852年,畢業于英國倫敦大學的弗南西斯.格思里來到一家科研單位搞地圖著色工作時,發現了一種有趣的現象:“每幅地圖都可以用四種顏色著色,使得有共同邊界的國家著上不同的顏色.”,四色猜想成了世界數學界關注的問題.
這些猜想是怎樣得出的,它們正確嗎?極易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
但是,有些背景,由于受地域、條件的限制,我們的學生難以理解,我們要善于向別人借鑒,善于利用身邊的素材,也要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教研組、備課組齊心協力,集體備課.
四、課后小結反思中的問題設計
如1-2第2節:《組合》一節內容中,我作了如下反思:
排列組合問題聯系實際生動有趣,題型多樣新穎且貼近生活,解法靈活獨到但不易掌握,我們常常面對較難問題時一籌莫展、無計可施,尤其當從正面入手情況復雜、不易解決時,可考慮換位思考將其等價轉化,使問題變得簡單、明朗.
試看以下幾例:
1.注意區別“恰好”與“至少”
從6雙不同顏色的手套中任取4只,其中恰好有一雙同色的手套的不同取法共有多少種?
2.特殊元素(或位置)優先安排
將5列車停在5條不同的軌道上,其中a列車不停在第一軌道上,b列車不停在第二軌道上,那么不同的停放方法有多少種?
3.“相鄰”用“捆綁”,“不鄰”就“插空”
七人排成一排,甲、乙兩人必須相鄰,且甲、乙都不與丙相鄰,則不同的排法有多少種?
4.混合問題,先“組”后“排”
對某種產品的6件不同的正品和4件不同的次品,一一進行測試,至區分出所有次品為止,若所有次品恰好在第5次測試時全部發現,則這樣的測試方法有種可能?
5.分清排列、組合、等分的算法區別
(1)今有10件不同獎品,從中選6件分給甲一件,乙二件和丙三件,有多少種分法?
(2)今有10件不同獎品,從中選6件分給三人,其中1人一件1人二件1人三件,有多少種分法?
(3)今有10件不同獎品,從中選6件分成三份,每份2件,有多少種分法?
6.分類組合,隔板處理
從6個學校中選出30名學生參加數學競賽,每校至少有1人,這樣有幾種選法?
通過這幾個問題,把這一部分的內容和解題技巧、方法進行了高度濃縮和總結,既富于學生以挑戰性,又有了知識的歸納和拔高.
總之,教師巧妙地對課堂教學各環節進行問題設計,必然會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月云.高中數學教學中有效提問方式的探討[J].內蒙古教育2014(18).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數學手抄報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