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解剖范文
時間:2023-04-06 17:19: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體解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前言
近些年以來,醫學影像技術得以迅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人體斷層影像解剖學的發展,使其逐漸的成為繼局部解剖學、系統解剖學之后的一門尤為重要的人體解剖學學科。觀察標本作為形態科學,是最為有效、最為便捷的一個學習途徑,所以,制作出具備代表性、薄層、連續的人體斷層解剖標本,是促進斷層解剖學發展的可靠保證。為了最大限度的滿足臨床、科研以及教學的迫切需求,本文深入分析了采用冰凍鋸切法來制作人體斷層解剖標本,現做如下報道。
2.工具與材料
尸體:根據尸體來源中的死亡原因,對無顯著器質性病變、身材適中、160厘米至165厘米(女)或165厘米至170厘米(男)、年齡介于30周歲至40周歲的尸體加以選擇;冰柜:選擇370L愛爾蘭超低溫冰柜;帶鋸機:選擇型號為MJ344—1細木工帶鋸機(生產廠家為江蘇省東臺市家具機械廠);封裝材料:按照標本封裝的相關要求,選擇使用厚度介于3毫米至5毫米的有機玻璃封裝,粘合劑選用四氯乙烷和三氯甲烷;一般器材:電爐或烤箱,角尺,直尺,鋼鋸,圓盤鋸以及電動砂輪等。
3.制作方法
3.1劃線及冰凍
對尸體進行洗刷,拔去牙齒,剃凈毛發,擺正姿勢,按照科研、教學亦或是臨床要求,劃好切鋸線及基準線于尸體表面,并且將其放置于溫度為零下20攝氏度到零下25攝氏度的冰柜中,維持1周的冰凍。
3.2鋸切
在帶鋸機上放置已經冰凍好的尸體,安裝調試鋸條,將擋板與鋸條的距離調整好,平穩的沿著切局限推進尸體且切鋸,按照方位和順序將切鋸下的標本放置在塑料薄膜或者玻璃板上,以避免顛倒順序或者丟失。(1)水平切面:一般基準選取胸骨角平面,劃線切鋸,首先沿著基準線鋸開,把尸體分成上部分、下部分,然后以切鋸面作為基準,進行上切鋸和下切鋸;(2)矢狀切面:一般以前后軀體正中線作為基準,把尸體劃分成左右兩部分,再以此切鋸面作為基準,劃分為左切鋸和右切鋸;(3)任意切面:按照科研、教學或者臨床的實際需求,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切鋸關節、臟器、局部,對任意斷面標本加以制作;(4)冠狀切面:通常以左右的軀體腋中線作為基本,把尸體劃分成前后兩大部分,再以切鋸面作為基準,進行前切鋸、后切鋸。
3.3清洗及固定
為了有效的避免因解凍而導致標本斷面上細小結構的移位、分散亦或是遺失,應當盡快的使用細絲線把處在游離狀態的組織塊進行原位固定縫合,并且流水沖洗胃腸內容物、血管內凝塊及斷面鋸屑等,拍照編號,以圖片資料的形式予以保存。
3.4封裝
按照斷層標本的厚度,在電爐上或者烤箱內加熱軟化裁好的有機玻璃條,按照各個斷層標本的實際外形加以塑型處理,然后把多余的部分鋸去,使用三氯甲烷對接粘合,這樣就能夠得到基本上與斷層標本輪廓外形一致的有機玻璃框,將有機玻璃框的上下緣磨平,對底板加以粘合,詳細的檢查滲漏與否,檢查完畢后在相應的斷層標本框中放置好,據去底板和表面多余的部分,粘接好面板,拋光打磨妥善后注入保存液。
4.結果
通過選擇尸體、表層劃線、低溫冰凍等步驟,再采取木工帶鋸機將其切鋸為斷層標本,最后進行固定、沖洗、攝像以及有機玻璃封裝塑性等,成功制作出連續成套的斷層標本,合攏后成為完整的一個人體外形。
5.討論
所謂斷層解剖學具體指的是采用斷層切鋸法來對人體形態結構進行研究的一門科學,該學科屬于應用解剖學的范疇。斷層解剖學的主要特點包括以下幾方面:其一,能夠保證機體切實的保持原位狀態,將斷面位置毗鄰關系以及斷面形態變化準確的顯示出來;其二,能夠借助于計算機或者追蹤連續斷層進行三維重建;其三,與介入放射學與影像診斷學有著緊密聯系。所以,熟練的掌握且應用斷層解剖學知識,可以將更為堅實牢靠的形態學基礎提供給臨床醫學。質量較高的斷層標本是一個斷層解剖學知識得以獲取的必要條件,本研究通過研究和探析,成功制作出連續成套的斷層標本。
在人體斷層解剖標準制作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要點包括:(1)確定切鋸線。斷層解剖作為臨床影像學的重要基礎,應當盡可能使其斷面保持一致與臨床所需,要正確的選擇切鋸線部位,因為這往往會對據切面的準確性帶來直接影響。在劃切鋸線時,一般要以體表骨性作為標志,比如乳突的連線、眶上緣等;(2)切鋸。制作人體斷層標準的中心環節就是切鋸,該步驟對標本質量的優劣發揮著決定作用。所以,在切鋸之前應當將機器調試好,使用軟木塊或者已冰凍好的廢肢體進行試鋸,詳細觀察鋸耗大小、鋸齒銳利性、鋸條松緊度等,將鋸條與擋板的間距調整好且固定。當尸體上鋸后,要切實的調整好鋸條和尸體的位置,保證鋸條和尸體對準且垂直切鋸線,保證切鋸質量,適當提高張力;(3)固定。對于已經切鋸好的人體斷層標本,由于凍冰的溶解,部分細小結構非常容易發生移位、脫離甚至遺失等情況,使得標本質量大大降低,所以,在室溫較高的條件下進行切鋸時,應當使用塑料袋將切下的斷層包裝好且及時復凍,并且還要逐層的、有計劃的解凍,避免過緊、過多的縫合點,以防止組織器官變形、移位的發生。
綜上所述,通過選擇尸體、表層劃線、低溫冰凍等步驟,再采取木工帶鋸機將其切鋸為斷層標本,最后進行固定、沖洗、攝像以及有機玻璃封裝塑性等,成功制作出連續成套的斷層標本,合攏后成為完整的一個人體外形,因此,采用此類方法所制作出的人體斷層解剖標本,不僅色澤美觀、層次分明,而且結構清晰、定位準確,能夠滿足臨床、科研以及教學的需求,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羅輯.淺談人體斷層解剖的制做[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9(8):27-29.
[2]李艷君,韓淑云.人體斷層解剖標本制作體會[J].黑龍江醫藥科學,2008,5(17):80-81.
篇2
關鍵詞:人體解剖學;教學;信心;興趣
人體解剖學老師施教的對象是大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從教20余年,常聽老師抱怨大學生“一代不如一代,考試題目容易得不能再容易了,可不及格率還是高達10~20%。”我似乎也有同感。在中國,大學生是家庭的驕傲,國家的棟梁,怎么呈現在我們大學老師面前的卻是這樣的現象呢?值得我們深思。為此,我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調查,現報道如下,供同行們商酌。
一當今大學生的特點
現在在校的大學生基本上是“90后”了,“90后”的學生在家里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衣食無憂,被家里長輩寵愛、貫養、順從,再加上中學時代長輩的陪讀,以及當今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如手機、網絡等等,“90后”的學生或多或少有懶惰的習慣、自我意識很強、但獨立自主能力較差等,上課遲到早退、玩手機,低頭族等等時有發生。
二認識上的錯誤
我隨機調查了我校2013級、2014級500名學生,62%的學生在中學時代聽老師或家長說過“只要考上大學就好玩了。”言下之意是中學為了考上大學,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家長為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學竭盡全力,孩子也為能考上大學刻苦學習??梢贿M入大學,家長放松了對孩子的督促和看管,小孩自己也覺得應該玩一玩了。有學生問我“老師,怎么大學比高三還辛苦?。 卑蠢碚f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知識面越來越廣、難度越來越大、專業性越來越強,大學應該培養學生的自學自主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等等,因此,怎么可能考上大學就好玩了呢?
三信心不足或者學習方法不對
對我校醫科類2013級、2014級(臨床醫學專業、口腔醫學專業、麻醉醫學專業、護理專業)的一本387名和三本179名共計566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如下:能聞其聲不見其人;第二步學生自己觀察標本,老師指導。每個實驗室有指導老師;第三步標本示教,由1名老師對照標本講解,方式與第一步相同。就時間安排來說以第二步為主,也就是以學生自己觀察、自主學習為主體的模式。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學生們比較依賴中學就形成的灌輸式的教學法,比較適應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的授課模式。四人體解剖學課程的特點人體解剖學是一門研究人體正常形態和結構的科學,其任務是揭示人體各系統器官的形態和結構特征,是醫學生重要的基礎課程。學習解剖學是為學習其他醫學課程奠定形態學的基礎,是醫學生學好其他醫學課程的基礎。但在學習人體解剖學的課程中,存在著很多困難,其中原因主要有:1)人體解剖課程的醫學名詞多、形態結構復雜,難學、難記、易忘,易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2)加之部分膽小的學生對尸體標本害怕、抵觸等情緒,極易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3)人體解剖學課程常常在大一開設,同學們還沒有完全適應大學生活學習,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沒有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學的不是很扎實。同時沒有完全適應大學的教學模式,有些依賴老師,習慣聽老師講而不是主動學習,上課不夠投入、不夠認真,課后也沒能及時復習等等,諸多因素,造成人體解剖學這門課程難學、難教。五人體解剖學的教學方法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由純生物醫學模式逐步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如何培養出德才兼備的醫學人才,成為各醫學院校面臨的尖銳問題。為了適應現代教學模式,從事人體解剖學教學的教師們也嘗試了許多新的教學方法,如PBL、CBL、趣味教學法、人文教育[1-4]等等,但各有各的優缺點。我們嘗試了“翻轉課堂聯合改良PBL模式”應用于系統解剖學教學中,并且進行了問卷調查(表1),結果表明所有人認為促進了學習的主動性,且大部分學生認為擴展了知識面等等,但是從主觀上有41.7%的學生不喜歡,他們認為占用業余時間較多和自學能力的要求較高,原因之一可能與醫學生學習任務重,業余時間少等有關。實施翻轉課堂聯合改良PBL模式的體會如下:實施課程前我們有很多擔心,特別擔心學生不自學或者自學效果不好等等,結果是完全出乎意料,不但自學效果好,而且幾乎所有學生都很認真,寫了講稿或者PPT,在討論時“小老師”回答同學們的提問透切,有條不紊。從解剖到臨床,從臨床到解剖,大一的學生幾乎變成了臨床經驗豐富的老醫生,侃侃而談。1)教師要把握好度,提高課堂討論效率,不要把討論變成閑談。如限制討論每一個主題的時間或者已經討論清楚了的,不要再討論等等,避免有些學生為了發言而發言。2)不主動或不善于發言的學生,要多引導甚至點名要求發言。3)形成性評價要客觀合理,獎勤罰懶,實事求是,避免學與不學,學好與學壞都一樣的成績結果,否則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嘗試,認為系統解剖學教學中應用翻轉課堂聯合改良PBL模式是可行的,綜合起來有以下優點:1)從解剖到臨床,再從臨床到解剖,關鍵學習的知識是解剖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臨床醫學“早臨床”的培養要求。2)通過自主學習,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來學習,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通過小組內協作完成任務,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和組織能力;通過PPT等的準備,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3)師生角色互換,有利于師生交流,促進師生情誼;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4)完美實行了形成性評價,避免學生平時不學習,期末搞疲勞戰術,應付考試的現象。5)理論內容掌握后再到實驗室觀察標本,有的放矢,理論指導實踐,有利于提高實驗效率,同時減少師生接觸甲醛的時間,有利于身體健康。究竟什么模式、什么方法能更好的適合大學一年級就開設的人體解剖學課程的教學呢?綜上所述,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提高興趣,糾正認識上的偏差,找到適合大一學生而且使他們更加自主能動、高效地完成人體解剖學課程的學習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提高人體解剖學教學質量的有力保證。
作者:向宇燕 李素云 萬煒 熊偉 徐菁 楊詠梅 郭東銘 周翠蘭 單位:南華大學人體解剖學教研室
參考文獻
[1]張志軍,金國華,呂廣明等.PBL與LBL相結合的教學法在心血管系統解剖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1,11(9):1094-1097.
[2]楊波,陳衛軍,董世武,等.CBL教學法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4,23(3):319-320.
篇3
[關鍵詞] 針刀;人體弓弦力學解剖系統;診療
[中圖分類號] R2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1(c)-0164-05
[Abstract] This paper brings up the concept and advantage of human bowstring mechanics anatomical system started from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force, thereby expounds the classification of human bowstring mechanics anatomical system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uman bowstring mechanics anatomical system and anatomical system of Western medicine, illuminates that guiding function of human bowstring mechanics anatomical system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ocess of acupotomology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enhancing the treatment process of acupotomology from the lesion point treatment of "acupuncture at pain point" to the overal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thological framework of disease, which improves the cure rate of acupotomy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recurrence rate of acupotomy treatment, eradicates the occurrence of medical negligence of acupotomy completely, determines the research objects of acupotomology, and set up a morphological pathology foundation for acupotomy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
[Key words] Acupotomy; Human bowstring mechanics anatomical system;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魍車奈饕澆餛是康鶻餛恃У淖菹蜓芯浚把每一個解剖系統研究得很透徹,但是忽略了各解剖系統之間的橫向聯系,造成西醫各個科室分科過細,研究過于單一,遇到多個解剖系統不同臟器同時發生的疾病,只能到不同科室進行單獨治療,各科室之間缺乏相關性[1-5]。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湖北中醫藥大學張天民教授將生物力學與人體解剖結構有機結合起來,提出了人體弓弦力學解剖系統。解決西醫由于解剖縱向研究過細造成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困局,進一步完善了針刀基礎理論,促進了針刀基礎理論指導下針刀臨床的發展。
1 人體弓弦力學解剖系統的定義與分類
1.1 弓箭的力學結構
一副完整的弓箭由弓、弦和箭三部分組成,弓與弦的連結處稱之為弓弦結合部。弦屬于物理學的柔體物質,主要承受拉力的影響;弓屬于物理學的剛體物質,主要承受壓力的影響。射箭時的力學構架是在弦的拉力作用下,使弓隨弦的拉力方向產生形變,最后將箭射出。見圖1。
1.2 人體弓弦力學解剖系統的定義
人體弓弦力學解剖系統是運用弓箭的組成結構和受力模式、力學傳導方式,去認識人體解剖結構,將人體骨骼定義為弓,連接骨骼的軟組織定義為弦,在副骨、籽骨、滑囊、脂肪、皮下、皮膚、神經、血管等組織結構輔助下,完成人體力學傳導,將人體聯系為一個有機生命整體的解剖系統。人體弓弦力學解剖系統是研究骨連接力學結構及力傳導的解剖系統。
1.3 人體弓弦力學解剖系統的分類
按照弓弦力學解剖系統的組成部分可分為單關節弓弦力學解剖系統和多關節弓弦力學解剖系統。單關節弓弦力學解剖系統是人體弓弦力學解剖系統的基礎。根據人體各部位的力學解剖結構不同,單關節弓弦力學解剖系統組成了5個多關節弓弦力學解剖系統。
1.4 單關節弓弦力學解剖系統
篇4
【關鍵詞】護理應用解剖學;課程改革;信息技術;深度融合
1開展護理應用解剖學課程的意義
護理應用解剖學與基礎護理中如各種、臥位,在急危重癥護理中如心肺復蘇術,在外科護理中如胸腔穿刺術、氣管切開術,以及在婦科護理中如尿失禁的解剖學應用等都息息相關[5]。通過開展該課程,使同學們了解其中的解剖結構,同學們更能掌握對患者的護理評估、護理診斷和護理措施。教學過程中其知識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職業教育指導思想,以“臨床上有用、夠用”為原則,運用注重臨床護理的“三基”,即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為基礎,與臨床護理崗位職能要求結合,有利于護生立即適應崗位需要[6];遵循護理專業技術人員執業資格考試大綱的基本要求,有利于護生的可持續發展,且根據我院護理專業“重實踐、強能力、應用型”的人才培養模式,規范護理技能操作,能全面提高護理專業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評判性思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高等護理人才。
3開展護理應用解剖學教學的必要性
由于大部分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課程一般安排在新生入學第1學期開課,其后將不再開課,新生對于解剖學知識的運用會隨著時間漸漸忘記,這將不利于之后基礎護理學、兒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等的學習,故在新生入學的第4學期開設護理應用解剖學,既能將第3學期上的基礎護理學知識進行鞏固和強化,又能為第5學期的內、外科護理,兒科護理學做鋪墊,在不減少人體解剖學課程授課時長的情況下增加護理應用解剖學授課內容,豐富同學們的解剖專業知識,其學習效果遠比只學習人體解剖學課程更明顯。
4實施方案
由于解剖學教學課時安排有限,在《人體解剖學》的基礎上增設了《護理應用解剖學》這一專業必修學科,教師在教學內容上的安排便需要重新策劃。
4.1重塑教師的知識結構
未增加護理應用解剖課程之前,對于護理專業本科學生的教學模式跟臨床醫學相似,為突顯護理專業特色,在保持人體解剖學知識連貫性的基礎上,重點講授涉及護理技術操作相關的應用解剖特點,為此教師必須加強相關的專業知識學習,完善和重塑教師的知識結構。對于解剖學教師要進行護理專業知識終結性考核培訓,內容包括教學技巧、解剖理論(包括與護理技術操作、治療、護理診斷和生活護理等需要的應用解剖內容)、增加臨床護理實踐知識等。
4.2制訂和規劃教學過程
根據護理本科人體解剖的課程教學大綱、課程標準、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分析教學形式和學習資源的利用,歸納出護理操作技術所有的的重點和難點,還要根據護理應用解剖的教學思路對微課進行規劃。微課是課程的一種形式,因而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通過教學設計,教師明確微課教學的目標,充實微課視頻的內容,同時采用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在具體的教學策略方面注重對職業技能以及運用能力的培養,設定教學情境,布置項目,按工作流程分解工作任務,完全以學生為主,教師進行補充說明及指導。護理應用解剖課程的建設內容是按專題和系列圍繞某個知識點而設計的,能更好地滿足學生對不同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按需選擇學習,并且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課前、課后可以通過“微課”進行自主學習;課堂上老師主要是指導學生進行項目實踐、協助解決項目制作過程中重點問題,想辦法引導學生進行交流探討、進行制作分析等,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4.3研究教學內容
由于學時有限,對于護理應用解剖學用書的內容需要作出調整,在第4學期講授護理應用解剖學26學時,與基礎護理學同步教學,教學內容包括表面解剖、生活護理應用解剖、插管技術應用解剖、穿刺技術應用解剖、注射技術應用解剖和急救技術應用解剖以及周圍神經損傷應用解剖等幾個板塊,結合板塊將人體解剖學知識重組,著重護理操作技術的解剖學基礎,強調基礎知識的臨床應用。
4.4課程考核方式
課程考核方案由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組成,各占總成績的50%。形成性考核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由平時考勤、平時作業、課堂案例分析討論以及課堂互動得出形成性考核成績;終結性考核在學期末以閉卷考試的形式進行,出題方式和出題內容參照護士資格考試,貼近臨床,體現崗位需要,更好地為專業服務。
篇5
人體解剖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形態結構及其發生發展的學科,是醫學科學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其任務和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人體器官的形態結構、分布形式以及人體各部的層次結構、各器官的配布組合和位置毗鄰關系的學科,為進一步學習專業課程和臨床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那么,如何能夠學好人體解剖學呢,是一直以來困擾大家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據統計,醫學中有1/3的名詞來源于解剖學,面對如此繁多、大量需要記憶的內容,學生普遍反應解剖學難學、難記、易忘。筆者作為一名解剖教師,經過幾年來的教學實踐和探索,不斷地對教學方法和手法加以改進,得到了顯著的成效,下面就來簡單地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1 理論學習要與實踐課相結合
人體解剖學屬于形態學科,其研究對象是人,研究范圍是人體的形態結構,因此實驗教學是學習解剖學的重要手段。在實驗課上學生不僅能接觸到逼真的模型和掛圖,還能見到真實的解剖標本,這使得學生對某一器官的位置、形態、結構的了解更直觀、更形象。然而,有相當數量的學生并不愿意上實驗課,據了解有的學生是害怕尸體,有的學生被甲醛嗆得直流眼淚,而有的則是嫌臟而不愿去接觸??偠灾鳛榻處煴仨氁托囊龑W生克服種種心理,上好每一堂課,使得學生養成勤動手、多動口、善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2 合理利用多媒體課件
很多年以來,解剖學的教學方法一直比較單調,教師靠一張嘴、一支粉筆就可以完成教學,然而教學效果卻不盡人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集聲音、圖片、動畫、文字于一體的多媒體,并在我校近幾年來教師賽講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人在講解循環系統時就巧妙地運用了這一技術,一邊點擊鼠標,一邊講解,通過動畫直觀地看到血液如何流到全身,又返回心臟的途徑以及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使得學生對各循環系統有了一個全新的直觀認識,也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他們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更為深刻,這樣既減輕了教師的課堂負荷,又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一舉兩得。
3 結合臨床實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今,很多學生的厭學情緒較為嚴重,通過對部分學生的調查,我了解到有些學生認為解剖課名詞多、內容繁瑣、難記憶,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熱情;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解剖課屬基礎課不如臨床專業課有意思。因此,在后來的教學實踐中我針對以上種種情況進行“對癥下藥”,盡量地聯系一些臨床病例,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講解主支氣管的解剖結構時,可聯系臨床一些支氣管異物的患者,講述他們的發病特點,學生們不僅聽得津津有味,而且覺得淺顯易懂;在講解鼻旁竇時,我列舉了一些鼻竇炎的病例,鼻竇炎是常見疾病,有些學生本身或者其親朋好友就患有這種疾病,因此他們的求知欲非常的強烈。在講解闌尾的解剖特點時,也適當地給學生穿插了一些有關闌尾炎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等有關內容,不僅增加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而且為以后的專業課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4 營造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一種活動,只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思維活動,并獲取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和學生多溝通交流,使得學生從情感上接受教師的教導,同時還要根據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并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識水平,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索。例如,在講完男性泌尿生殖系統這個章節后,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熟悉男性泌尿系的特點,我給學生講了一個臨床病例:一位老年男性患有腎盂結石,直徑小于1cm,經保守治療后痊愈出院。然后提出此結石排出體外所經過的特殊結構有哪些,通過同學們積極地思考、舉手發言,使得他們進一步熟悉了輸尿管的狹窄、男性尿道的狹窄、擴大、彎曲及男性尿道的分布這一知識點。這樣的教學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生動而深刻。
5 勤思考、多鉆研、努力提高教學技能
解剖學的教學雖然以實驗課為主,但理論課的教學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在課堂教學中適當運用肢體語言教學手段,有時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女性內生殖器時,教師可將雙上肢伸展,手持粉筆盒,并將軀干向下屈曲約90°,這樣就可以形象地把粉筆盒比作卵巢、把手指比作輸卵管
轉貼于
傘、把上肢比作輸卵管、把軀干比作整個子宮。這樣通過藝術加工,化深奧為通俗,使學生覺得很有趣,容易接受。在講解脊髓表面的三層被膜時,可以形象地把脊髓的硬膜、蛛網膜、軟膜比作同學們所穿的外衣、毛衣和內衣這三層衣服。這樣將知識性和趣味性有機地結合起來,也收到了顯著的效果。再比如,在講解交感神經對豎毛肌的作用時,同學們就可以真正理解“怒發沖冠”的含義了??偠灾灰覀兛香@研、勤思考,教學技能就會逐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將會出現質的飛躍。
6 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正確引導學生的課堂學習和課后復習
6.1 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解剖學的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求學生勤動手、勤看、勤聽、勤提問、勤口誦、勤思考。
6.2 注意輕重緩急,牢牢抓住重點
教師應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明確地給學生指出各部分內容的要求標準,諸如“掌握、熟悉、了解”。
6.3 在課堂上要多總結、歸納和比較,使知識更系統化
例如,具有三個狹窄的內臟器官可以總結在一起,容易混淆的名詞概念諸如“肝門”、“腎門”、“肺門”、“脾門”、“卵巢門”放在一起比較記憶。還可讓學生在標本上辨認“股三角”、“危險三角”、“膀胱三角”、“膽囊三角”,這樣,教學效果會更好一些。
6.4 教師可將某些知識點進行加工、提煉,再傳授給學生,同時也要注意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
篇6
【關鍵詞】 人體解剖生理學;生物醫學工程;素質教育
人體解剖生理學是研究人體各部分正常形態、結構及人體生命活動的規律或生理功能的科學[1]。它是高等學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對于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學生,學習該課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并掌握相關解剖生理學知識,為生物醫學儀器等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其他學科提供基礎。我們所在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是設在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下,學院大的環境下是通信電子學科,而生物醫學相關思想和興趣教育相對薄弱,又因目前通信電子、計算機等相關工作求職相對容易,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找工作相對較難,很多學生考慮到以后的就業,學生的興趣培養難免會從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向通信電子計算機方面偏移,導致很多學生對人體解剖生理學的主觀積極性降低。我們在教學中體會到,如果單單講解課本人體解剖生理相關知識,學生思考不積極。因此在講授人體解剖生理學知識的同時,試圖結合工程相關來激發同學們的興趣,借以融合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提高學生知識理解、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培養創新思維。
1 結合工程來講解
在講解人體解剖生理學時,結合工程來講解,有利于學生的理解。例如在講解細胞膜時,先簡單講解一下細胞膜的成分,然后提問,人工細胞膜如何來制備呢?等同學思考后,再講解人工細胞膜的人工做法,如利用旋轉蒸發法制備,還可以講解人工細胞膜的用途,例如用在納米醫藥,特別是抗腫瘤藥物如阿霉素脂質體等,這樣不但能夠提高同學的興趣,而且能夠加深同學對細胞膜的理解,培養創新思維,還可以為以后的學以致用提供樣例。
例如在講解運動系統骨骼時,講解骨骼的組成和功能后,提問同學,人工骨骼如何做呢?怎樣能夠達到真正骨骼的要求,如何實現等等?這樣既能提高同學的興趣,又引導學生遇到問題時進行思考,利用工程方法如何實現。
另外在講解血液時,在聯系工程方面,除了講解人工血液,如何發現攜帶氧氣的碳氟化物等,還會講到造影劑在磁共振和超聲波中增強血管成像,以及怎樣設計儀器快速準確地分析和檢測血液中的成分等,這樣可以在理解人體解剖生理的同時,擴展相關的工程方面的知識和解決辦法。
比如講解牙齒時,在聯系工程結合專業方面,提問如何設計假牙、補牙等,對于洗牙,結合超聲波洗牙,進一步提問,能否根據這個原理進一步實現利用超聲波洗車,節約用水等,使所學相互聯系,結合實際貫通一體。在講解人體解剖生理知識的同時,結合工程對一系列的器官是如何人工制備,如何實現相應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實現的關鍵是哪些等等,也作為一條線索貫穿人體解剖生理學的教學。
2 結合多媒體教學
人體解剖結構復雜,很難口述清楚,應用多媒體教學,就可將人體解剖實物圖像、演示各部位的形態結構、解剖層次和毗鄰關系,三維動畫模擬演示等生動的展現給同學,能使學生對人體器官組織結構獲得一個完整的認識,便于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和記憶[2]。特別是人腦結構,通過講解相關結構和功能,聯系日常腦部疾病,播放神經系統的解剖和生理教學視頻,加深學生對神經系統結構功能的理解。另外在課外也選擇一些優良的解剖學教學視頻播放,讓同學如親臨其境的學習,在缺少實驗情況下,盡量多的理解人體解剖生理學知識。
3 精簡人體解剖生理學方面的教學
在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人體解剖生理學課程,存在教時少,實驗少等問題,重點還是結合生物醫學工程的特點,對內容有所精講,有所刪減的講授。這樣才能在結合工程的情況下完成課程的教學工作。未講解的人體解剖生理學知識,讓同學們課外自學作為彌補。例如在講解運動系統的肌肉方面的知識時,主要介紹幾個重要的肌肉位置,作用等,在結合工程學科講解時,除了講解人工肌肉外,還講解人機工程軟件如Anybody軟件等與肌肉和骨骼有關的工程設計。這樣雖然對肌肉的知識有所刪減,但是主要還是有所了解,可以用于工程的使用等,對學生的實際應用和創新能力培養有幫助。
4 其他
結合工程學科的人體解剖生理學教學一定要在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較高年級講授,因為高年級的大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基礎和理解能力,能夠結合理解擴充的工程學知識,才能激發他們的興趣。我們在給大學初入校的學生講授生物醫學工程概論時,講解到相同的內容后,提問和調查講課情況,低年級同學的回答是似懂非懂,對低年級同學講課效果就比較差,但是在同堂聽課的其他學院(如生命學院、通信學院、計算機學院)的非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高年級同學卻表現出很強的興趣,多次聯系老師請教和討論他們的問題和想法,并表示愿意參與到我們的研究中。
雖然我們結合工程來探索進行人體解剖生理學教學,能夠針對工程學科學生教學,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通過課堂提問和考試發現,很多同學對人體解剖生理學的知識學習不夠全面系統。一方面是由于上課課時少,缺少實驗,另一方面我們認為是花費了一定的時間來講解結合工程方面的知識,雖然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同時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未能充分結合相應的醫學臨床,導致某些知識理解深,某些方面的知識細節理解較淺。另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問題,教師的素質對學生的學習影響至關重要,如臨床實際結合較少,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3];如多媒體的教學方法,雖然直觀易于理解,知識量大,但是也影響到講課的條理性等,對系統條理性的記憶有一定影響[4]。
參考文獻
1 左明雪,劉赟,安書成,等.人體解剖生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8: 57-62.
2 張躍蓉.口腔解剖生理學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J].遵義醫學院學報, 2004, 27(1): 99-100.
篇7
關鍵詞:人體解剖教學;臨床醫學;結合策略;研究
人體解剖學的主要教學內容為人體形態結構的相關理論以及臨床解剖實踐。對醫學專業學生來說,人體解剖學是一門基礎性的課程,也是醫學臨床實踐的重要指導理論。人體解剖課程具有明顯的專業特性,其教學也體現出復雜性,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人體解剖理論教學那么將不利于學生整體臨床經驗的積累以及實踐素質的提升[1]。在本文中,筆者主要探討人體解剖學教師應當具備的教學素養,重點探究人體解剖學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教學的具體策略,以期為提升醫學專業學生的人體解剖理論實踐素養提供幫助。
1醫學專業人體解剖學的教學基本理念
1.1醫學教師教學素質基本要求 醫學專業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專業,在人體解剖學教學過程中必須保證適當的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教學的結合才可以確保教學質量效果。醫學教學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教學原則,從本專業的基本特點出發,善于通過人體解剖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結合的有效策略保證教學成果。教師還應當注重變換自己的教學思路,改造自己的知識結構,并且靈活運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測略,為學生提供更加開放,更能夠激發思維,更有利于專業知識掌握學習的教學氛圍。
1.2學生學習的基本要求 醫學專業學習項目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而且學習興趣的培養對于最終的學習效果會產生深遠影響。在人體解剖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形成學習的積極性,并且充分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教師在人體解剖學理論教學過程中,應當通過臨床實踐教學項目充分擴展教學空間,引導學生進入更為廣闊的知識平臺,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學有所用,并且在實踐鍛煉過程中全面提升自己的醫學職業素養,為將來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2人體解剖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策略
2.1靈活采用多種課程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人體解剖學具有嚴謹的理論知識結構,教材中有著大量的圖解分析。為了方便教學,醫學教師可以采用計算機與多媒體教學軟件設備,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將體統完整的人體解剖學理論轉化為各種圖文資料在課堂上進行展示,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又可以實現理論知識的平面化與立體化,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將數字化虛擬化教學技術運用于醫學教學是未來教學工作發展進步的必然趨勢,可以改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2]。
2.2實現全面化的課堂實踐教學,增加課堂立體感受 人體解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課堂內的實踐教學。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模擬臨床手術操作,讓學生在仿真的手術環境下進行人體解剖操作訓練,確保理論知識能夠運用于實踐,并且在實踐中逐漸鞏固并加深理解。實踐教學環節中動手能力的培養是重中之重,醫學教師可以專門設置開放性實踐教學課堂,倡導學生積極主動進行解剖操作。利用課余時間,為學生們開放實驗室,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操作機會,充分鍛煉臨床解剖實踐能力。人體解剖實踐教學應當注重培養學生們的團結協作能力,可以采取分組實踐學習的方式,是學生在團隊合作中得到充分交流與解剖實踐素養的提升。
2.3及時進行課后臨床實踐,鞏固所學知識 學習人體解剖學的目的是為日后臨床實踐打基礎,在活體上快速正確找到臟器的位置,并清楚其結構與相鄰臟器的關系,是一項必備的基木功。人體解剖學的實踐主要是尸檢、人體解剖,通過參觀和見習的形式,起到開闊視野,提高學習主動性的作用。學生在學習課本理論知識之后,盡快進入實踐解剖內容,不僅有助于強化學生的記憶,更能讓學生體會到學有所用,使之對自身所學有所認識,并從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斷提高自身解剖實踐水平。課后臨床實踐應由教師親自督導,及時為學生答疑,并且手把手教授各種技巧[3]。
2.4充分聯系各種醫療機構,為學生提供臨床實習的機會 學校方面應當為學生的臨床實踐聯系各種醫療機構,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臨床實習機會。在臨床實習過程中,需要由專業教師和醫院專業人員進行指引輔導,使學生能夠快速適應臨床人體解剖實踐環境,初步形成職業素養。學生個人在臨床實習過程中應當調動自己的積極性,通過觀察、模仿與自主實踐全方位提高人體解剖實踐能力。在實習過程中還應當注意善于發現問題,虛心向指導教師請教,確保臨床思維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全面提高。學校方面加強學生實習制度管理,適當提高實習成績檢驗指標水平,激發學生實習工作的認真度。
3結論
總而言之,實行人體解剖學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能夠在極大程度上提高醫學專業學生人體解剖理論與實踐素養,實現醫生職業素養的全面提升。我國高校醫學專業人體解剖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結合應當持續進行完善與改善。醫學專業教師應當養成良好的教學素養,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處理好人體解剖與臨床實踐教學關系,實現兩者協調發展;醫學專業學生應當樹立自主學習意識,在人體解剖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過程中有效實現理論與實踐的互融,全面提升自身醫學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1]劉克,劉偉,李文婷,等.人體解剖教學與臨床結合初探[J].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教育,2013,33(08):1075-1078.
篇8
人體解剖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各個器官位置、形態、結構、毗鄰關系、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屬于生物科學中的形態學范疇,是學習其它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課程的重要基礎課,也是醫學各學科的先修課。解剖學課程內容龐雜,理論描述抽象難懂,學科中的醫學名詞繁多,多數情況下需要死記硬背,學習起來枯燥乏味,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隨著計算機及互聯網的應用與普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人類社會已經逐漸進入了一個網絡信息化技術的全新時代,“微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也正逐漸的深入到各個學科、各個層次的教學中,它也將日益成為我們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新方法、新手段。
一、傳統解剖學教學模式的特點在人體解剖學的教學中,理論課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根據教材內容,通過板書和講解來傳遞知識,是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教學過程單調,內容枯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多媒體技術在解剖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運用電腦軟件,將文字、圖片、聲音、動畫和視頻等多種信息進行了編輯,以最直觀的方式向學生傳遞了知識信息,使枯燥乏味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但是多媒體教學方法也有它的缺點,例如:在多媒體教室上課的時候,為了使學生能夠看清楚屏幕上的內容就需要拉上窗簾,這樣就會使教室的光線變得昏暗,從而就會使學生產生昏昏欲睡的感覺,影響聽課效果。解剖學實驗課的教學一般都是由教師利用掛圖、標本、模型等進行講解,然后由學生自己進行識別、觀察和記憶。由于對解剖標本有恐懼、怕臟的心理以及福爾馬林強烈的刺激性氣味,使得學生不愿意靠近、接觸人體標本,教師示教時,有的學生捂著鼻子離得很遠,教師示教完后學生不敢親自觸摸觀察,影響了實驗效果。并且近些年,隨著招生人數的不斷增加,使得尸體標本日益短缺,已經無法滿足正常的教學需求,很多尸體標本都是反復使用,一些結構也已經破壞,這也會影響學生對一些解剖結構的掌握。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教學的需要,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不斷的尋找新方法、新手段來提高解剖學的教學質量和激發學生學習解剖的興趣。
二、微課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應用1.微課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微課”全稱是“微型視頻課程”,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微課的自身特點決定了它能夠作為一種新的輔助教學手段應用在人體解剖學的教學中:(1)教學時間較短。教學視頻是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微課的時長一般為5~8分鐘左右,最長不宜超過10分鐘,這可以減少學生因長時間觀看解剖視頻而產生的枯燥感和乏味感。(2)教學內容較少。微課主要是為了突出課堂教學中的某個重點、難點、疑點內容,主題突出,更加精簡。可以更加直觀、清晰地展現每一器官或者結構的位置、形態、毗鄰關系等,甚至可以放大“解剖”過程,從而使學生對解剖形態有一個形象化的認識。(3)資源容量較小。微課視頻及配套輔助資源的總容量一般在幾十兆左右,視頻格式須是支持網絡在線播放的流媒體格式(如rm,wmv,flv等),也可靈活方便地將其下載保存到終端設備(如筆記本電腦、手機、MP4等)上實現移動學習、“泛在學習”。微課可以營造出相對靈活的個性化學習空間,學生可以通過自身特點和學習進度自行決定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并且可以隨時隨地的觀看需要的解剖學視頻資料。2.微課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通過對微課這些特征的認識,我們感到微課是能夠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運用到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在制作微課時應當:(1)在教學內容上應該圍繞某一重點、難點、疑點進行講解。例如,在講解某一器官時,要用最短的時間將該器官的形態、結構、功能和毗鄰關系等講清楚、講透徹;講解某一部位的解剖操作時,要錄制該部位操作時的具體過程,要一邊操作一遍講解,并要強調在操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等。(2)由于微課要求教師要在10分鐘左右的時間里將重點、難點、疑點講透徹,這就要求教師要在錄制微課之前做好教學設計,其中包括如何運用簡明、扼要、生動的語言來進行講解,使學生能夠理解并且記憶深刻;如何進行操作可以使學生看的清楚;如何使用標本、模型能夠將知識點講透徹等。(3)要充分運用一切可以使用的輔助方法。如三維圖像、動畫、視頻等,將抽象難理解的知識點更加直觀、清楚地展現給學生,使學生對抽象的內容有一個形象的認識。例如,在講解神經系統的傳導通路時,由于神經系統的傳導是非常抽象的,如果只是用文字進行描述,學生就只能是越聽越糊涂,也會產生懼怕、厭煩的心理。此時,在錄制微課的過程中就可以運用三維圖像、動畫等方法來演示神經傳導的動態過程,使抽象的傳導過程形象化、立體化,使學生易于理解、記憶深刻。(4)微課的內容要不斷的進行更新。醫學知識和醫學技術在不斷更新和進步,教師也要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錄制一些新的與解剖學相關的醫學前沿知識的微課視頻,上傳到校園網上的解剖微課視頻資料庫中,不斷地豐富微課視頻的內容,供學生進行學習使用!綜上所述,傳統的解剖學教學方法已經不能夠滿足現代教學的需要,微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可以運用到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它能夠使抽象難理解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解剖學的興趣,也可以使學生在課下能夠根據自身的學習特點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來自己安排學習時間和學習的內容,重點掌握課上沒有理解的知識點!微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傳統解剖學教學方法的不足,與傳統解剖學教學方法相輔相成、取長補短,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解剖的興趣和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但微課在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還不夠成熟,這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的完善,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解剖學知識,為學習其他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課程奠定堅實的基礎。
篇9
【關鍵詞】 解剖學;中國古代;研究特征
中、西醫學的奠基之作分別為《黃帝內經》和《希伯克拉底文集》,二書在對解剖的認知上存在一定差異。《希伯克拉底文集》中的人體解剖知識大多與動物解剖有關,是借助動物解剖推知人體;而《內經》則以“八尺之士,其死可剖而量之”的方法,相比之下,后者更加直觀與可信,也切合人體實際。
到了公元二世紀,東、西方醫學分別以張仲景、蓋侖為標志,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思維方式,中西醫學徹底分道,進入了不同的發展方向。中國醫學走入辨證論治的臨床醫學發展道路,解剖分析的認知方法不再是唯一;而西方醫學則繼續在這條道路上探索。比較中西方古代人體解剖學的發展過程,我們清楚地看到,古代人體解剖起源雖然比較早,在世界上也曾一度領先,但就整體趨勢而言,從漢以后,相對于中醫理論與臨床的發展是滯后的;就歷史時期而言,相對于西醫解剖學,發展速度是緩慢的;就對醫學理論的貢獻是逐步分離的。本文僅從中醫古代解剖學的研究特征著手分析,以求正于同道。
1 非解剖的研究方法,貫穿始終
從研究方法上看,主要是,解剖學的發現作了非解剖的解釋。如《難經·四十一難》論及“肝獨有兩葉,以何應也?……肝者,東方木也。木者,春也。萬物始生,其尚幼小,意無所親,去太陰尚近,離太陽不遠,猶有兩心,故有兩葉,亦應木葉也?!保?]在這里對“肝有兩葉”這一解剖特點,用“木”作了“特性”(即功能)的說明。又如《靈樞·師傳》云:“五藏六府者,肺為之蓋。”“華蓋”最初是關于肺位于膈上,位置最高的解剖概念,而在《靈樞·九針論》中對“華蓋”卻作出了如下解釋,曰“一者,天也;天者,陽也。五藏之應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蓋也?!保?]于是“華蓋”這一位置的概念轉化為人體之“天”、“陽”,后世一脈相承也無不在功能上對其加以發揮。這些都是非解剖解釋,將對其功能的認識涵蓋其中,因此,一些解剖名詞術語便被賦予了解剖(形態)和非解剖(功能)的雙重含義。
其次是,解剖學知識用非解剖方法獲得。如《靈樞·本藏》云:“白色小理者,肺?。淮掷碚?,肺大?!保?]又該篇在“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3]的前提下,提出“肺應皮。皮厚者,大腸厚;皮薄者,大腸??;皮緩腹里大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大腸結?!保?]這里通過皮膚的色澤、紋理來推測大腸的厚、薄、長、短、緩、急、直、結等解剖學特點。顯然這種認識并非大量解剖標本觀察基礎上的,而是據“以表知里”,對肺、大腸、皮膚形態聯系規律的歸納演繹。這種獲得解剖知識的方法是否合理,還有賴于未來研究作出答復。
另外,還用非解剖的概念比附于解剖。《素問·藏氣法時論》云:“肺色白”,《難經·三十三難》曰“肺白象金?!倍鴮嶋H上肺之解剖色澤并非白色,肺色白是因肺屬金,金與白對應,故有“肺色白”之說,并開始有了功能的含義。但后世卻在解剖色澤上進行了比附,如《醫貫·內經十二官論》云“臟腑內景,……喉下有肺,兩葉白瑩。”文中“臟腑內景”即指解剖的內景而言,“白瑩”與表述解剖形態的“兩葉”對舉,亦說明“白瑩”指解剖色澤。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的解剖方法因其生長于中國這一獨特的背景之下,故長期運用了特有的肉眼直接觀察加臆測推導的研究方法。
轉貼于
2 臟腑解剖的研究內容,奠定基礎
從研究內容上看,主要集中在對人的臟腑解剖研究。人們通過解剖獲悉體內臟器大置,并在此基礎上完成了臟器命名。從《內經》到《醫林改錯》,均著重論述了五臟六腑的形態特征。追溯秦漢以后的醫籍,與解剖有關的著作多以五臟論之,其中《五臟論》是從理論上闡明臟腑結構、生理、病理,是根據人體解剖與臨床觀察、黑箱推導等方法研究的;《五臟圖》則是靠人體解剖、比較解剖的實踐,觀察描繪出人體內臟圖,是醫生、巧屠、畫人共同協作的成果。
在今人看來這些解剖知識是粗淺的,但在臟腑理論形成早期仍然起到了奠基作用,它除了為中醫臟腑提供形態學基礎外;還通過解剖對體內臟器的功能特點有了感性認識。在中醫學中,依據肉眼觀察歸納出的臟腑功能認識不乏其例,如“心主血脈”、“肺主呼吸”、“肝藏血”等,不同程度地有受到解剖因素的影響。否則沒有解剖便沒有臟腑的基本概念,便沒有建立在這些概念基礎上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和臨床診治,也就不會形成藏象學說體系。
以“肝膽相表里”為例,《難經·四十二難》記載了“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盛精汁三合?!蔽麽t學證實肝臟與膽囊有密切的解剖關系。膽囊位于肝右葉下方,通過膽囊管、肝總管與肝臟相連。這樣,結合《難經·三十五難》的論述,可以推斷肝膽表里關系的確認是建立在肝膽解剖位置鄰近的基礎上,肝膽經脈相互絡屬,肝膽病理上相互傳變、治療上相輔相成。
在祖國醫學解剖術語中,還有些是其特有的,在現代解剖學找不到與之對應的具體結構,由于古人認識水平的限制,難免將一些“非獨立臟器”列入臟腑的范疇,如三焦、命門等。
3 指導臨證的研究意義,漸行漸離
從研究意義上看,主要是對中醫理論形成之初和古代中醫臨床的部分疾病有指導意義。在理論方面,可以說古代中醫解剖學對中醫基礎理論體系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如臟象學說的內容是以臟腑為重點的,臟腑的含義最初就是指人體內的組織結構上相對獨立的臟器,它是古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運用解剖的方法實際觀測而來的。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基礎,才有可能對所認識的臟器組織進行命名、研究討論,可見臟象學說形成之初,人體解剖學知識便與之緊密結合在一起了。其次是把所能觀察到的許多人體外在客觀表現與內臟器官、組織功能聯系起來加以認識,然后再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對疾病本質進行解剖分析;同時,還融入古代社會人文思想諸學說的成分,希望在不改變人體完整性的情況下對活體進行系統的認識,從臨床表象中推理出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機制,這是臟象學說的另一個特點。由此可見,臟腑概念由最初的解剖器官逐步演變到整體功能單位。這也是古代解剖學與中醫理論的發展不同步,甚至相背離的原因之一。
在臨床方面,古代中醫解剖學對中醫臨床起到了直接而有效的指導作用。不論是《內經》中記載的脫疽后期截趾術,還是華佗的剖腹手術,都需要有相應的解剖知識做基礎,而外科手術的同時又促進了解剖學的發展。隨著解剖學的發展,手術種類也不斷增加。古代中醫解剖學是創立經絡理論的基礎,對針灸學的形成與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經脈起止、循行路線與臟腑絡屬等都是以解剖為基礎的,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也是在此基礎上派生與推演的,直至臨床治療取穴也還是需要解剖骨性標志來確定,針刺過程同樣需要了解針下所屬臟器,以免誤傷。因此,從基礎到臨床都體現了解剖與針灸經絡的緊密相聯。
綜上所述,中醫解剖對中醫理論的形成和早期的臨床實踐是起過一定的作用,但隨著醫學的深入發展,則與醫學理論逐漸分離。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維方式,中國古代解剖的產生和發展顯現了不同于西方的某些特征,中西醫學徹底分道,進入了不同的發展方向。中醫學巧妙地回避了自身的短處,充分發揮比類取象、抽象思維的長處,在儒、理、道等各種文化的影響下,一直沿著辨證論治的方向研究探討疾病的因證脈治,而解剖學對中醫理論的發展和臨床指導作用則逐漸分離與淡化。
參考文獻
[1]南京中醫學院醫經教研組.難經譯釋[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0:113.
[2]陳國印.靈樞經新識[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3:385-386.
[3]陳國印.靈樞經新識[M].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2003:217-220.
篇10
1形成性評價概念
美國哈佛大學著名評價學家斯克里文(M.Scriven)[3]提出了“形成性評價”的概念。形成性評價(Formativeassessment)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改進教與學而進行的評價,注重對學習過程的指導和改進,強調評價信息的及時反饋,旨在通過經常性的測評,發現和挖掘學生的潛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并改進教師的教學水平。形成性評價的任務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做出評價。其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合作精神?!毙纬尚栽u價不單純從評價者的需要出發,而更注重從被評價者的需要出發,重視學習的過程,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強調評價中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重視師生交流。在形成性評價中,老師的職責是確定任務、收集資料、與學生共同討論、在討論中滲透教師的指導作用,與學生共同評價。這些過程能充分體現形成性評價具有科學性、導向性、多元化、激勵性、情感性和可行性的原則。形成性評價的評價方式有六種,具體有:①學生自評(DesignReview);②教師評價(ExpertReview);③學生、教師互評(One-to-OneReview);④小組評價(Small-GroupEvaluation);⑤實驗過程評價(Experimentalprocessevaluation);⑥實驗結果評價(Evaluationofexperimentalresults)。在教學評價中,教師和學生共同面對學生的問題,各種評價方式不僅給學生,也給教師提供了教與學的信息。學生得到個人反饋,明確努力方向,教師得到個人反饋,以便改進教學,提供給學生更有意義更有針對性的指導。而評價形式也多種多樣,教師可以從如下入手:①口頭表揚:課堂上教師不應吝嗇言語和時間給小班學生以口頭表揚。在口頭表揚時應注意語言的豐富性。有些簡單的語句無不鼓勵著學生樹立自信;②體態語言:評價并非一定要通過語言。通過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個安撫的動作就可以傳達教師對小班學生的贊賞和認可,給他們以成就感和愉悅感。體態語言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立一些獎勵制度作為評價的方式,如把表現出色的學生的名字寫到圣誕樹上;給合作默契的小組貼上小星星;給進步飛快的學生敲上一個笑臉……以豐富的評價方式激起[4]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主動參與的欲望;③共同參與:教師在表揚學生時可以讓全班學生一起對同伴的出色表現作出肯定的反應。一起唱歌為同學喝彩;拍拍手打節奏給伙伴加油;豎起大拇指表示對他們的欽佩……讓學生在老師和同學的共同激勵下[6]加倍努力。
2高職院校人體解剖學在實驗教學中如何進行“形成性評價”
這幾年,對本校的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評價途徑如下:一是課堂內外結合---解剖知識的實驗延伸,激勵學生學解剖學實驗的興趣;二是評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自評、互相評價和師評相結合;三是實驗操作入手,理論實踐結合。本文以人體解剖學中的“心臟”解剖實驗為例,具體闡述如何開展“形成性評價”。在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中,心臟是重點內容,需要完全展示心臟的腔內結構,通過解剖能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6]心臟的形態結構及血流方向。提升人體解剖學心臟教學效果的形成性評價步驟討論如表1。對于實現教學過程中的一些詳細方法,有如下具體方法。2.1強化實驗課堂的師生溝通互動。解剖實驗課時,學生分為若干學習小組,首先按學習指導對人體解剖標本進行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則相互討論并對知識點進行整理;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老師進行學生合作情況的評價。要求學生掌握心臟位置及其外形,心各腔的形態,心腔內血流方向,左右冠狀動脈起始、行程和分布情況,冠狀竇的位置、開口部位,房間隔、室間隔位置及其薄弱部位;增強學生的團結協作及自學能力。然后實驗過程中帶教老師與學生互動,解決學生先前自主學習標本所存在的問題,同時與學生一起梳理知識點,建立網絡思維導圖,連接并梳理有關該次實驗課的人體解剖學知識點;接著,教師通過視頻教程和實驗室實際操作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知識;學生自己動手解剖豬心臟,通過對豬心臟的實際接觸來理解心臟的形態結構及血流方向。最后,結合課堂標本測試以了解學生的標本學習情況,并記錄打分。教學實驗證明,該課堂標本教學模式可以通過:學生學習—發現問題—交流互動—解決問題—回顧小結—測驗評價—反饋鞏固這一系列過程來較好地反映及評估學生對標本的認識情況。實驗課后,將該次實驗課的標本學習情況反饋給各理論課的帶教老師,并由帶教老師結合該次標本學習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修訂其教學重點與進度,并布置相應的課后教學活動。2.2結合“班主任”制度,建立有效的課外輔導與溝通。本校的解剖技術員教師均兼任該課程相應班級的“班主任”,班主任老師可成為教師與學生之間很好的溝通紐帶。班主任首先要熟悉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分組,以利于“因材施教”。尤其應關注課堂學習情況不太理想的學生,可以通過“一幫一,結對子”等方法,請學習情況較好的學生進行幫扶,即有利于將學習的課堂進行外延,也增加了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即提升了學習氣氛,也融洽了同學之間的友誼。對于此類課外的學習,要進行必要的評價與反饋,以更好地促進同學的學習,應采用課外的書面和實驗考查等形式,對學生的解剖知識及標本的掌握情況進行二次評估。并將此評估結果與第一次評估進行比較,以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改進情況。同時也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自評。結合兩次評價的比較和學生的自評,可以有效地指導和改進學生的學習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改進教師的教學水平。使用最新的通訊平臺,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通過“微信”、“QQ”等及時通訊平臺設立答疑群如微信群、QQ群等,與學生建立及時有效地交流和溝通,不斷進行問題的反饋、以延伸實驗教學課堂[8]的時空,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結論及意義
人體解剖學課程過程性評價成績構成:學生自評5%,教師評價30%,學生、教師互評10%,小組評價15%,實驗過程評價30%,實驗結果評價10%來進行綜合評價。這些過程當中教師評價包含學生實驗書面作答和問答評價,同時包含后期微信群、QQ群教師學生的溝通等。實驗課當中形成性評價更具多樣化??梢?,形成性評價可以成為高職院校人體解剖學教學的一種重要評價方式,應用作用與應用效果顯著,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并改進教師的教學水平。實踐證明形成性評價在高職院校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中具有積極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章明星,劉建衛,趙偉,等.探討傳統教學與網絡教學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融合與實踐[J].解剖科學進展,2015,21(1):107-108.
[2]賈媛媛,吳敏范,李榮梅.形成性評價在系統解剖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6,(29):253-254.
[3]ScrivenM.Evaluationthesaurus[M].SagePubnInc,1991.
[4]趙琳,王璐,劉伯鋒,等.趣味教學法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解剖科學進展,2014,21(4):396,398.
[5]張路贏,熊鷹.對高職高專解剖學“雙師型”教學隊伍建設的思考[J].解剖科學進展,2016,22(1):119-420.
[6]劉濤,黃悅,白石.互動式教學大綱在運動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解剖科學進展,2016,22(1):113-114,116.
[7]張維燁,馬仁華,韓磊.解剖學心臟實驗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9):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