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政策范文
時間:2023-04-02 21:10: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融資政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高校和研究生的擴招增加了國家的財政負擔,卻只能暫時回避就業壓力,無法根本解決就業問題。職業教育可以為學術教育積累經濟條件,并且它對于解決我國就業問題,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為了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國家應該加大職業教育財政投入,拓展職業教育融資渠道,強有力的資金保障是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必要條件。
一、研究意義和國內外研究現狀
1.研究的現實意義
加強對教育融資政策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管理水平。政府應該根據教育類型的特點,以不同地區自然和社會經濟環境為基礎,加強對教育融資政策的研究和管理,有針對性的進行融資指導,使不同地區教育融資政策符合當地發展水平。教育融資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應該兼顧效率和公平,一方面要加大財政投入,改善社會投入機制,使教育融資渠道多元化;另一方面要關注教育資源的公平性和使用效率,改革教育體制,實踐表明開放性的教育體制可以促進教學管理水平的提高。教育方針、政策、體制和投入都是國家行為,是應該由國家來負責的;如何辦學是應該由學校和校長負責的。不同學校領導和辦學模式不盡相同,國家和政府應該因地制宜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充分尊重學校自主性。政府應該加大對基礎教育普及的投入,而不能只注重精英教育。政府融資政策的開放性比政府融資的覆蓋面更為重要,對于教育的發展也更具有現實意義。
2.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國外研究現狀。國外很早就開始了對職業教育的研究,美國近代哲學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觀點對現代職業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威以教育和社會之間的關系為切入點研究教育,提出教育要適應社會發展和工業生產需要,實現教育社會化并為社會服務的目標。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舒爾茨和一些學者提出了人力資本說,這種學說認為蘊含在人體內的人力資本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通過后天教育所獲得的,通過教育勞動者掌握了知識溫和技能,人力資本對人類社會發展有重要的作用。20世紀60年代英國教育專家巴洛夫在發展經濟學以及人力資本的基礎上,分析研究了非洲國家利用教育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研究結果表明職業教育比普通教育模式更有投資價值。舒爾茨分析了美國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之間教育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認為這個時間內國民收入中的34%是教育促進的。德國經濟增長有一半是職業教育帶來的結果。日本在同時期國民收入中增長的25%也是教育促進的結果。這些人認為職業教育可以積累人力資本、促進經濟發展,政府應該加強對職業教育的關注。
(2)國內研究現狀。教育學家黃炎培認為教育有三個目的:學習謀生技能、為服務社會儲備力量、為促進社會生產做好準備。1934年職業教育社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職業教育的目的:促進個性發展、為謀生做準備、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生產。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人才需求量增加,國家逐漸提高了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和重視程度,我國對于教育融資的研究相對增多。多數專家以職業教育融資現狀為基礎,研究了我國職業教育資金投入問題,比如政府投入經費不足,投資結構不合理,并且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解決辦法。馬樹超提出我國政府應該加強對職業教育發展的宏觀調控,同時要加強職業教育經費保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不斷提高財政投入的教育資金比例;要健全職業教育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健全勞動預備制度,規范就業市場準入條件,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寬松的就業環境。胡俊提出促進職業教育發展體現了教育的公平性,按照國家教育定位應該形成政府主導、多種渠道配合的融資模式,平衡投資結構,提高經費利用效率,通過財政措施促進教育的公平性。
二、我國職業教育融資模式存在的問題
(1)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占GDP比例低。國家代表了三種教育融資模式,市場主導模式、政府結合市場模式、政府主導模式。英國是市場主導模式;荷蘭是政府與市場共同融資模式,政府職業教育融資所占比重保持在50%上下;法國是政府為主導,輔助市場融資;愛爾蘭是完全的政府出資。我國2014年的GDP超過63萬億,教育支出25200多億元,所占GDP比例首次超過4%,但是其中職業教育支出約2500億元,其中政府只占了投資總額的2%左右。我國職業教育是政府主導的融資模式,國家投資應該遠遠大于私人投資比例,但是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教育投入只占GDP的4%,和法國以及愛爾蘭這些國家差距很大。
(2)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占教育總投入比例低。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財政收入逐年增加,教育投入水平也跟著提升。2010年至今我國政府對于各種類型教育投入都有所增加,當然職業教育也在其中。但是研究發現雖然投入資金在不斷增加,但是不同類型教育經費中政府所占比例基本沒變,高等教育所占比例為22%左右,普通高中所占比例10%左右,中職教育比例為7%左右。雖然中職教育投入比例有所增加,但是教育投資總量比高等教育、高中教育少很多。比如2010年普高投入資金為11093408萬元,占政府教育總投資的9.1%,而中職教育投入資金為8141847萬元,占當年財政投入的6.6%,和普高差距很大。我國歷來將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發展的首位,每年高等教育支出都不低于20%,比普高和中職教育二者總投入還多。另外,我國職業教育政府財政投資地區間差異巨大。其中財政投入較多的省份集中在我國東部發達地區,比如廣東、浙江和山東等,甘肅、寧夏和等地的職業教育投入處在墊底的水平。教育投入的地域性差異不但體現在排名上,不同省份教育經費占總體的比例相差更是巨大,廣東省每年的教育經費占全國總投入的8%左右,教育投入最少的教育投入占總投入的0.5%左右。甘肅省、青海省、寧夏自治區和自治區四地教育經費投入總和占教育總投入的3.3%左右,而廣東省、浙江省、江蘇省、山東省四省教育經費之和占全國教育總投入的25%左右。如果教育投入仍以這種狀況發展,我國貧富差距只會越來越大,加劇我國二元結構現狀,給我國經濟結構改革帶來重重困難。
(3)我國的職業教育事業發展不夠完善。職業教育的發展受到多方因素影響,但是融資模式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職業教育投入不足必然阻礙它的進一步發展,1978年至今雖然中職學生數量逐年增加,但是和常規教育模式相比生源規模較小。比如2010年中職學生數只占普高學生的10%。近幾十年我國高校和普通中學教師隊伍不斷壯大,拉大了職業教師的隊伍的差距。2010年我國高校教師135萬人,普通中學教師505萬人,而中職教師只有30萬人。導致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投入不足。將教師和學生人數綜合起來,可以作為衡量教育水平的因素。不同地區職業教育學生和教師的比例都高出其他類型教育,這充分表明職業教育投入的不足阻礙了它的進一步發展。
三、我國職業教育融資政策建議
1.增加職業教育財政投入比例
首先,提高職業教育財政支出占GDP的比例,提高職業教育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例,提高職業教育投入占教育總投入的比例。將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同等看待,因為職業教育對社會發展的貢獻更大,甚至對職業教育的投資應大于普通教育。其次,在投入充足的基礎上,合理分配職業教育資金。全國范圍內要增加職業教育投入,至少要和普通中學教育資金相當,利用財政投入發展職業教育、擴大師資隊伍,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東西部教育撥款水平應該平衡,增加貧困省份教育撥款,這是教育公平的要求,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再次,加大高新和尖端專業的教育投入,讓職業教育水平符合經濟改革和發展水平,使我國的職業教育與時俱進,依靠先進科技實現民族復興。
2.提高財政資金利用效率
在財政撥款充足的基礎上,政府應該考慮能夠可以提高資金利用效率的撥款標準和融資政策。我國通常的撥款方式是逐年遞增的,隨著政府年度預算總額而增加。這種方式缺少激勵機制并且不符合市場規律:要想提高財政撥款的使用效率,就應該將財政撥款和職教產出掛鉤,國家應該制定衡量標準判斷職業教育目標完成情況。比如完成培訓的人數、職教畢業后找到工作的人數。不過,雖然產出作為衡量指標可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但是由于資金問題企業會選擇價格低廉的培訓。所以,政府在職業教育投入的時候應該綜合考慮產出、市場、吸納度等因素,這樣才能使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符合市場規律,提高職業教育的效率和資金使用效率。
3.鼓勵私人和企業參與職業教育
(1)鼓勵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融資。在拓展職業教育融資渠道的時候企業進入人們視線,希望企業提供實習機會,在參與職業教育的時候企業得到了熟練工人,這樣可以提高勞動效率和質量,從而獲得更大利潤。職業教育可以提高企業生產標準,形成良好企業文化。我國職業教育融資一直是政府主導,沒有要求企業進行員工培訓的政策,企業也沒有進行職業培訓的傳統,很多企業不注重職業教育?,F在我國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員工選擇余地大,企業沒有培訓意愿現在國家對企業征稅較高,很多企業無力進行職業教育。為了鼓勵企業進行員工培訓或者開展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政府可以制定一些財政激勵計劃。比如可以用企業培訓費用抵消所得稅,這個制度需要先健全稅收制度?;蛘卟捎脤W徒工資模式,允許企業支付學徒低工資,政府協調學徒接受低工資培訓簽約,因為學徒需要進行時間進行培訓,工作效率較低?;蛘咄ㄟ^社會保障減免方式,政府允許企業把培訓費用抵消員工部分社保費用,并且讓企業從社保稅中扣除培訓費用。通過稅收等激勵政策鼓勵企業和其他機構投入到職業教育中,可以拓展融資渠道,減輕國家的財政負擔,并且提高社會對職業教育重視程度,促進職業教育發展壯大。
(2)發動個人參與職業教育融資。通過職業教育個人所獲得的利益最大,按照誰受益誰買單原則,學生應該為職業教育付費。從經濟學角度來說,職業教育作為公共產物由私人出資能夠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學員付費是私人出資的一種。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為了自身的發展企業員工具有的危機感可以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培訓個人可以提高勞動技能,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從而在勞動力市場具有較大選擇余地和更高的收入。但是,職業教育學員尚未參加工作,讓他們支付高額培訓學費是有困難的。為了鼓勵學員參與職業教育,政府可以根據學員家庭收入水平進行適當的補助,彌補他們學習期間付出的經濟代價。補助的種類有很多,可以是學費、生活費、交通費或者是住宿費等形式。政府可以設置助學貸款和獎學金制度,學生可以申請一定額度的貸款支付教育費用,在申請貸款時銀行不考慮學員收入水平,這就是助學貸款制度。獎學金制度是根據學員家庭情況和學術水平進行補貼。世界上很多國家有這種制度,鼓勵學生參加職業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有完善的獎學金制度,職業教育可以借鑒這種模式。政府通過助學貸款、獎學金制度引導和鼓勵學員參與到職業教育中,以免家庭困難的學生輟學,這是我國教育公平的要求,同時也可以為社會培養更多技術人才,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儲備力量。
參考文獻
1.吳茜.完善我國職業教育融資模式的財政政策研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2.
2.陶志勇.職業教育融資政策的探索與實現途徑研究.經營管理者,2013,08(21).
篇2
關鍵詞:自貿區境外融資政策 ;自貿區境外融資模式;美元對人民幣匯率;匯率期貨;遠期合同對沖率風險
DOI:10.13939/ki.zgsc.2015.31.104
一、自貿區境外融資政策及融資模式分析 自貿區境外融資政策及融資模式的分析分為以下兩個部分。
(一)自貿區境外融資相關政策解讀
近年來,由于在融資成本上顯著低于國內市場,國內企業在以香港為代表的境外金融市場開展融資的情況不斷增多。其中,以人民幣計價的融資成本低于國內1%以上,而以美元等外幣計價的融資成本下降的幅度可能更高。因此,國內企業都在尋找如何便利快捷及成本較低的打通境外融資渠道。作為國務院指定的便利跨境貿易和投資的“試驗田”,上海自貿區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極大地降低了境外融資的操作難度和總體融資成本。詳見表1。
從表1可見,自貿區為便利境外融資進行了較為全面的頂層設計:不僅在境外融資資金流入、對外擔保和融資租賃等方面,簡化審批和外匯管制要求,而且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放寬融資額度,拓展業務開展地域,并減少了限制條件。
(二)通過自貿區進行境外融資的融資模式分析
首先,企業不論想在境內或境外融資,都需要滿足一定的基本條件,通過自貿區進行境外融資也不例外?;緱l件包括:企業生產經營正常,財務實力較強(最好有被市場認可的公開的較高信用評級等級),有可為融資提供擔保增信的資產等。下面,表2提出了對應于前述的自貿區政策,國內企業可采取的三種融資模式。
在業務實踐中,國內企業操作境外融資的難題不僅在于融資本身,融資資金如何合法合規的回流并在國內加以使用仍是企業最關注的問題,主要原因就是我國目前還沒有放開資本項下的境外資金出入。自貿區實現了一定的政策突破,使得通過特定融資模式將境外相對成本較低的融資引入國內成為可能。這對我國逐步探索實現資本項下可兌換具有重要意義。
二、境外融資的匯率風險對沖
由于截至2015年3月末,美聯儲將利率保持在0~0.25%的歷史低位,境外美元融資成本較國內人民幣融資普遍低2%以上。所以許多
國內企業對在境外進行美元融資很感興趣,但近期美元對人民幣大幅升值,使企業擔心融資到期時的匯兌損失會大幅增加整體融資成本?,F將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走勢及匯率風險對沖策略分析建議如下。
(一)美元對人民幣匯率走勢分析
在2008年7月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人民銀行事實上將人民幣即期匯率定調整至1美元兌6.83元以來,人民幣一直保持強勁的升值態勢(2014年1月美元兌人民幣匯率達到歷史最低值6.04)。這一趨勢在2014年1月才出現變化并持續波動:2014年1~7月美元對人民幣匯率一度連續上升至6.26,8~11月卻轉跌至6.12,12月至2015年3月再度最高升至6.27,3月20日回到6.21左右。
究其原因,主要是美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通過量化寬松和超低利率促進企業重組并降低債務水平,同時“頁巖氣”革命成功降低能源成本和美元貶值迎來部分制造業復蘇,及房地產市場觸底反彈,信息科技等高新技術行業競爭力依然強勁帶來股市繁榮。而我國由于2009年“4萬億刺激”而進入了經濟結構調整期,正在推進“新常態”。
但是,人民幣相對歐元等主要貨幣,對美元的走勢依然穩健。
圖2 2013年4月―2015年3月美元指數與美元對人民幣匯率對比
資料來源:
從上圖可見,美元對人民幣匯率呈窄幅波動,波動幅度為-1.8%~+1.7%,但美元對一攬子貨幣在這一時間區間內波動幅度較大(-2.8%~+19.9%)且在2014年6月以后一路升值。所以人民幣實際上與美元一樣,對其他貨幣均已較大幅度的升值了。
從表3可見在整體經濟發展上,中美兩國擁有不同的特征。
第一,美國經濟各種產業和經濟類型占GDP比重基本穩定,1997―2013年變化并不明顯。而且美國以服務業為主(占比超60%),其中的子行業“金融和保險”、“房地產”和“專業和商務服務業”等占比較高,而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工業占比基本保持在20%左右。
第二,我國產業呈現明顯的變化趨勢:第三產業在2013年(占比46.10%)第一次超過第二產業,且占比仍在不斷提高,表明我國已從單一的工業化邁入工業化和服務業共同發展的新階段。
目前,我國以航空航天、鐵路、電氣和造船、汽車及機械等裝備制造業正在加速追趕以美國為代表的世界先進水平,在高鐵等部分領域甚至實現了超越,同時在美國最強的電子信息制造、通信和互聯網及相關服務行業,我國以華為、阿里巴巴、浪潮、展訊等為代表的企業,在國家大幅度提高信息安全要求及國內旺盛需求的引領下,在芯片和軟件、技術標準等關鍵領域實現突破。更為重要的是,我國對內采取“新常態”系列政策推進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對外以“一帶一路”帶動亞洲和歐洲等地區加快經濟發展,同時金融業對內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推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化”;對外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加速貿易結算便利化并逐步開放資本項下的資金流動,競爭力不斷提高。
綜上,雖然中美兩國經濟基本面不支持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的大幅持續走高,但在目前美聯儲加息不明朗的情況下,匯率仍可能面臨較大幅度的波動,所以必須采取措施預先控制匯率風險,不讓意外的匯兌損失(如2%或以上幅度的人民幣貶值)抵消境外融資的成本優勢。
(二)利用匯率期貨/遠期合同對沖匯率風險
期貨或遠期合同是標準化的、可用于鎖定未來一定時間匯率水平的工具。由于2014年以來美元對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大,建議在進行美元融資時購買相應的匯率期貨/遠期合同來對沖風險。
從表4可見,不論是國內、香港還是美國市場均預期美元會在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保持升值(原因不僅是美國經濟走強,而且美聯儲很可能在2015年下半年加息)。但是,三個市場預判的升值幅度并不一樣,價格最好的是國內市場。所以,企業可以選擇在國內購買對應期限的匯率期貨/遠期合同進行套期保值。
另外,購買匯率期貨/遠期合同時機非常重要,應選擇美元/人民幣即期匯率出現進一步貶值、市場轉向看好人民幣走強的時間點進行套期保值操作,可進一步降低對沖的成本。
三、結 語
本文基于自貿區的優惠政策,對以何種模式通過自貿區進行境外融資,及在進行美元融資時怎樣購買匯率期貨/遠期合同進行套期保值進行了初步分析。在工作實務中,國內企業也可以通過在境外發行債券進行融資,并通過將融資與資金運用進行幣種匹配(如都使用美元)來對沖匯率風險??傊?,對越來越頻繁開展貿易和對外投資的國內企業來說,用好自貿區政策開展境外融資已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注釋:
[1]國家外管局《跨境擔保外匯管理規定》(匯發〔2014〕29號)?!皟缺M赓J”指擔保人注冊地在境內、債務人和債權人注冊地均在境外的跨境擔保。
[2]集團指包括區內企業(含財務公司)在內的,以資本關系為主要聯結紐帶,由母公司、子公司、參股公司等存在投資性關聯關系成員共同組成的跨國集團公司。
[3]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設立的金融租賃公司,及經對外貿易經濟合作主管部門(商務部及其下屬機構)批準的設立的內資試點融資租賃公司和外商投資融資租賃公司。
[4]外商投資企業投資總額與注冊資本的差額。
[5]本圖衡量的是2013年4月1日至2015年3月1日間,“美元指數”與“美元對人民幣匯率”兩個指標相對于各自在2013年4月1日初值的百分比變化情況。美元指數是紐約棉花交易所(NYCE)的一個衡量美元對一攬子貨幣的匯率變化程度的指標。指標中的一攬子貨幣包括歐元(權重57.6%)、日元(13.6%)、英鎊(11.9%)、加拿大元(9.1%)、瑞典克朗(4.2%)和瑞士法郎(3.6%)六種。
[6]以2015年2月23日和3月20日為例,2月23日的期貨價格在各期限品種上就比3月20日貴了約1%以上,因為2月23日時美元升值的預期更強,而3月20日匯率走勢轉向,人民幣開始走強。
參考文獻:
[1] 國家外匯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國家外匯管理局上海市分局關于印發 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 外匯管理實施細則的通知(上海匯發〔2014〕26號)[Z].2014-02-28.
[2] 國家外匯管理局.跨國公司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規定(試行)(匯發〔2014〕23號)[Z].2014-04-18.
[3] 國家外管局.跨境擔保外匯管理規定(匯發〔2014〕29號)[Z].2014-05-12.
[4] 中國人民銀行上??偛?中國人民銀行上??偛筷P于印發的通知(銀總部發〔2015〕8號)[Z].2015-02-14.
篇3
關鍵詞:資本結構;理論;公司;融資
不同資金來源的組合配置產生不同的資本結構,并導致不同的資金成本、利益沖突及財務風險.進而影響到公司的市場價值。如何通過融資行為使負債和股東權益保持合理比例,形成一個最優的資本結構,不但是長期以來金融理論研究的焦點,而且也是企業追求的目標。
一、現代西方資本結構理論的融資偏好
資本結構理論就是研究資本結構對企業價值的影響,以及是否存在最優資本結構的問題。最早提出該理論的美國經濟學家戴維·杜蘭德(DavidDurand).他認為企業的資本結構是按照凈利法、營業凈利法和傳統法建立的。1958年,莫迪格萊尼(F.Modigliani)和米勒(M.Miller)提出了著名的MM理論,指出在市場完全的前提下,當公司稅和個人稅不存在時,資本結構和公司價值無關。后人在此基礎上,紛紛放寬MM定理中過于簡化的理論假設,嘗試從所得稅、破產成本、理論、信息不對稱、控制權等不同的理論基礎來研究影響資本結構的主要因素.從而提出了不同的資本結構理論。
資本結構的理論表明:(1)在負債比例不超過一定點時,負債企業由于能夠獲得所得稅抵減利益和杠桿利益,從而比無負債或低負債企業有著更高的股東收益。因此,在公司經營狀況較好時,應多舉債以降低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提高每股收益。(2)發行股票及可轉換證券。因為以下幾方面的原因會造成股價更大跌幅:①每股收益的攤薄效應。股票和可轉換證券的發行增加了發行在外的普通股的數量。所以公告的每股收益下降,并對股價造成了不利影響。②財務杠桿利益的減少。由于債務利息在計算稅收時可以抵免,而普通股股息不能,增發普通股降低了杠桿率,從而企業獲得的杠桿利益減少。③信號傳遞及不對稱信息。企業公開發行股票籌資,表達了公司價值被高估的信息??梢姡瑥氖袌霰憩F來看,普通股也是后續融資最差的選擇,西方公司一般將其排在可選融資方式次序的最后。從而企業籌資的順序為:先是內部集資,然后是發行債券,最后才是發行股票。
二、我國上市公司融資政策的現實選擇
長期以來形成的單一化融資體制導致了國有企業的過度負債問題,而過度負債的不合理增加了國企還款付息壓力和出現財務風險的可能性,越來越成為深化國企改革的障礙,因此成為許多國企改制上市和發展股票市場的最根本的政策動因。
根據2000、200l、2002和2003年這四年的財務報告,計算出上市公司歷年的資產負債率,并和全國工業生產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進行比較。從下表可以看到,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歷年均低于全國企業平均水平,2003年底,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為50.11%;相比之下,全國企業平均的資產負債率為59.05%。
另外,2000年時,有人曾對1000多家上市公司和5000家非上市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做過對比,發現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低于40%的占總數的五成以上,50%一70%之間的占四成多,而只有極少數的公司資產負債率超過70%。與之相對應的是。國有非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平均65%,其中有四成以上高于80%,也可以得出上市公司負債比率總體來說偏低的結論。資產負債率偏低說明企業的長期資金來源多來自股權融資。下面再看看我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所采取的具體方式。企業經過改制并上市后,將享有留存收益、配股、增發新股、發行公司債券和銀行信貸等多樣化的融資方式。從現有融資環境來看,上市公司長期資金來源有利潤留存、長期負債以及股權融資三種渠道,其中前者屬于內部融資,后兩者為外部融資。
從上表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內部籌資比例甚少,而外部籌資的比重占絕對優勢。其中。股權融資在外部籌資中的比重又占較大的分額。如在2000—2002年的各個年份中.配股融資或增發融資額占最大比重.長期負債融資占長期資金來源的比重一直都比較低,但在2003年,由于證券監管部門加強了對上市公司股權再融資的監管,并且再融資受到投資者的普通厭惡,股權再融資在長期資金來源中的比重出現了下降趨勢,長期負債占長期資金來源的比重達到歷年中的最高。
由此可見.從上市公司長期資金來源的構成來看.我國上市公司比較偏向于將股權融資作為其長期資金主要資金來源。上述事實與資本結構理論要先依賴內部資金,其次是負債,最后才是發行新股的融資順序行為有著截然的不同。
通過上表表明,我國上市公司在融資行為傾向上采取普通股籌資方式,且在普通股籌資上又存在較顯著的“配股偏好”現象,配股和增發是我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的主要方式,合計融資額占累計融資額的88%。雖然近年來可轉換債券融資有不斷增加的趨勢.但由于過低的轉股價格以及轉股條件的可修正性,可轉換債券在我國演變成了“必轉換債券”,使其變成了另外一種形式的股權融資,從而導致資產負債率逐年降低。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我國上市公司爭相采取普通股這種高成本的融資方式?而在股權融資方式的具體選擇上又如此一致地選擇配股方式呢?
三、我國上市公司融資選擇的原因分析
資本結構理論認為,公司融資方式的選擇受到資金成本、公司控制和融資工具等外部環境因素的強烈影響。至今,我國已七次大幅度降低了存貸款利率,目前一年期貸款利率僅為5.31%。另一方面,根據中國證監會的規定,上市公司申請配股的前提條件是“最近三年連續盈利,且凈資產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但任何一年均不得低于6%"。因此,對于符合配股條件的上市公司而言,理論上應充分利用“財務杠桿”效應,增加債務融資的比重,但為何現實中上市公司的行為卻與此相反,資產負債比率不升反降,偏好使用外部配股融資,這也是在現有市場環境與制度框架下所作出的理性選擇。
1.資本成本
資本成本是公司融資行為的最根本決定因素。
從我國實際情況來看,我國股票市場僅僅只有十年的歷史,市場基本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二級市場股價大部分時間處于高估的狀態,并且非流通股的大量存在,使得證券市場市盈率和股價長時間維持在較高水平,而與之相比的公司派息水平則顯得微不足道,因此投資者并不指望通過獲取公司的派息來得到投資回報,而是希望在市場的短期投機行為中獲得資本利得。這樣即投資者也偏好以股本擴張進行分配的公司。可見,與債務融資必須還本付息的“硬約束”相比,配股融資具有“軟約束”的特點,其資金成本并不具有強制性的約束力。因此,上市公司管理層自然將股權融資作為一種長期的無需還本付息的低成本資金來源。這是上市公司偏好股權融資的根本原因。
2.公司治理結構
在我國證券市場上.國家股一股獨大.控制了股權的絕大部分,并且不能在市場上自由流通轉讓,因而削弱了證券市場敵意購并和權爭奪對管理者的監督作用;另一方面
。由于國家所有權主體的暫時缺位。上市公司在實踐中形成了嚴重的“內部人控制”現象。因此,股權融資并不能對上市公司管理層構成強有力的治理約束。與之相反,銀行借款或發行債券籌資時,對投資項目的審查較嚴格,對資金投向的約束具有較強的剛性,從而構成對企業行為經常性和制度性的約束。在這些情況下,上市公司管理層顯然愿意通過配股,而不是銀行貸款和發行債券來募集資金。
3.資本市場的結構性失衡
廣義或完整的資本市場體系包括長期借貸市場、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如果資本市場上具有多樣化的融資工具,那么企業可通過多種融資方式來優化資本結構。而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存在著結構失衡現象。一方面,在股票市場和國債市場迅速發展和規模急劇擴張的同時,我國企業債券市場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而且企業債券發行市場的計劃管理色彩過濃,發行規模過小,導致企業缺乏發行債券的動力和積極性,也使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受到了相當程度的限制。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商業銀行的功能尚未完善,而長期貸款的風險又較大,使得金融機構并不偏好長期貸款。這兩個因素導致債權融資的渠道不暢.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上只有選擇配股的方式進行融資活動,從而影響其融資能力的發揮和資本結構的優化。
4.股權融資易選擇配股籌資方式
簡單地說。由于新股增發比配股審批困難,配股自然也就成為了上市公司再融資的首選方式。其次,配股對于上市公司來說,不僅籌資費用低。而且籌資風險也很低。因為配股是向現有股東按持股的一定比例出售股份,而且配股價一般低于股票市場價格。
目前我國國有及法人股股東一般采用實物資產或者實物加現金認購配股,或者放棄配股權,而中小投資者則以現金認購。在配股后,公司股票價格會落到除權除息價位上.如果公司業績很好,其股票配股后的價格會走出填權行情,并達到配股前的價格水平。然而對一些業績平平或較差的上市公司來說.則股價走不出填權。中小股東若放棄配股權,則會導致股權價值損失。因而一般會選擇認購配股。這是上市公司選擇配股方式融資的直接原因。再者,就現實來看,我國目前處于轉軌階段,證券市場機制不健全,投資者投票的功能并沒有發揮,上市公司并不擔心采用股票再融資引發市場股價的下跌。
四、影響與建議
再于股權融資的低成本和軟約束,嚴重扭曲了公司的融資行為,導致相當一部分公司的融資行為是由清償債務或投資需求所驅動的低成本“圈錢”,以股權融資的“軟約束”代替銀行信貸的“硬約束”。長此以往,證券市場只能是數量型擴張滿足企業的“資金饑渴癥”,其資源優化配置功能的發揮將受到極大抑制。以股權融資為主特別是以配股為主的單融資方式導致企業融資結構單一、約束機制不健全和治理功能缺陷,失去了債權融資的低成本與杠桿效益,因而還可能影響上市公司對新投資項目的正確決策,導致管理層可能選擇投資收益率低于實際加權資金成本的投資項目。
篇4
關鍵詞:融資政策;創業企業;大學生;“長三角”地區
1“長三角”地區大學生創業企業融資政策現狀
“長三角”地區的三省一市各有千秋。其中,江蘇省綜合競爭力較強,地區發展水平較高。浙江農產品以及水產品是其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安徽則處于全國經濟發展的前列,具有良好的高速發展經濟帶,形成了一定的經濟服務體系。上海在金融、經濟、貿易等諸多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從文獻檢索當中不難發現,當前“長三角”地區的大學生創業企業融資政策比較豐富。從三省一市的情況上來看,這些政策主要包括金融信貸方面的優惠政策,各種補貼方面的優惠政策以及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同時,部分省市還有其它的地方性的優惠政策,這些優惠政策更好的促進了“長三角”地區大學生創業企業融資。
2“長三角”地區大學生創業企業融資政策比較
2.1金融信貸的比較金融信貸成了創業。企業的主要資金來源,對比分析可以看出,江蘇省從創業擔保貸款數額上來講,力度更大,范圍為30萬-200萬。上海的類型更全面,小額擔保貸款扶持更到位,擔保金額最高為100萬元。從專項貸款來看,上海有上海市大學生創業信用擔保基金,江蘇省有針對科技型企業的科技貸款資金池,安徽省有針對高校畢業生的“網店”小額擔保貸款和貼息政策。浙江省也有相應的大學生自主創業擔保貸款和小額貸款。2.2創業補貼的比較。創業補貼主要表現為資金補貼,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創業補貼主要集中在創業培訓補貼,社會保險補貼,一次性創業補貼以及創業場地租金補貼。其不同主要表現在:安徽省高校畢業生創科技與服務企業,一次性給予5000-10000元補貼。上海落實保險補貼、場地費用補貼、培訓補貼等政策。同時,上海大學生創業天使基金有助于大學生企業融資。浙江大學生可以保留學籍創業,有大學生創業基金。2.3創業稅收優惠。創業稅收優惠總體來講,比較類似,自主創業稅收優惠方面,都是每年固定的優惠依次扣減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個人所得稅,上海市、浙江省為8000元,江蘇省為9600元。企業吸納稅收優惠方面,江蘇省根據招用人數每人每年5200元依次扣減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企業所得稅。2.4重點扶持領域分析。從長三角地區整體情況上來看,對于大學生創業企業融資政策扶持,其重點領域在于高新技術和服務行業,這與長三角地區高度的經濟發展以及科技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同時其帶動了服務行業的發展,這是一個總體的趨勢。但是,從三省一市的重點支撐領域上來看,由于其根據自身的經濟發展情況以及傳統行業的特點略有不同。首先,上海經濟發展較快,其更注重于高精尖技術的發展,對于這些領域給予更大的優惠與支持,江蘇則注重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安徽省放寬了創業領域,非禁止行業的各類創業主體均可。而浙江省作為“魚米之鄉”則依托其農業發展優勢,重點支持現代農業與服務業的發展。
3我國大學生創業融資政策的缺失
通過國內外對比以及社會調查發現,我國大學生創業融資政策具有以下不足之處。3.1創業扶持的局限性。從當前長三角地區大學生創業企業融資政策情況上來看,當前融資政策的創業扶持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三省一市的相關的政策都具有相應的限制,比如,大學生畢業年限,企業行業范疇。同時,相應的專項的企業融資政策都具有一定的定向性。部分的大學生企業融資政策還具有區域限制或是創業者戶籍限制,這樣政策的局限性就導致了落實過程當中很多政策無法落實。3.2申請程序的復雜性。盡管從上文的三省一市的大學生創業基金融資政策對比過程當中發現,很多優惠性政策對于大學生自主創業具有較大的幫助。但是,在申請程序上很多政策審核都比較嚴格,特別是一些專項的定向的優惠政策,申請的流程相對復雜。一些優惠性的補貼具有嚴格的審核是正常的,但是同時過于復雜的程序會導致這些優惠政策難以落地,因此應該簡化手續。3.3擔保機構的單一性。在融資信貸這一方面,很多大學生的創業貸款都具有擔保要求,同時,對其擔保機構也進行了相應的說明。從三省一市的情況上來看,大部分的融資擔保機構要求嚴格。相對單一的擔保機構的要求,使得很多大學生無法進行融資貸款。
4“長三角”地區大學生創業企業融資政策優化建議
4.1根據實際調整創業扶持政策體系。從整體情況上來看,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的大學生創業融資政策相對于比較完善。但是從體系的狀況來講,根據需求這些政策還需要進一步調整靈活的運用。首先,要積極關注大學生的基本需求。根據自身扶持的重點,有引導性的進行政策的創新。特別是結合本省市的具體情況發展重點項目,進一步構建更加系統的大學生企業融資政策。其次,要積極加強現有政策的改進與完善。要根據政策落實情況以及大學生的需求,對現有政策進行進一步的創新發展,更具有針對性、實效性。4.2成立專門的政府機構落實政策。為了大學生創業企業融資政策更好的落地,可以成立專門的政府機構負責政策的落實,從政策的出臺到大學生的申報、審批到資金到位,要有一個整個鏈條的管理與監督機構。可以設置為大學生創業投資中心,由統一的機構負責大學生創業企業的整體公司,才能夠進一步精簡流程,促進資金有效的、針對性的,實時到位,更好的促進大學生企業融資。4.3完善創業機制建立多元化的創業融資渠道。為了促進大學生企業更好的進行融資,首先要進一步完善機制,配套與相應的法律和制度,促進大學生融資環境的新發展,同時,要進一步構建多元化的融資渠道,要針對大學生的需求以及大學生的特點,積極聯合相關部門共同為大學生企業的融資構建更多的渠道與方式,促進長三角地區大學生創業的新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健睿,李琪.大學生創新創業支持平臺建設[J].企業經濟,2020,39(09):95-101.
[2]周雷,陳捷,黃思涵.基于生命周期的大學生創業企業眾籌融資模式研究———來自蘇州六大眾創空間的經驗證據[J].財會通訊,2020,(10):135-140.
[3]紀效琿,曲紹衛,陳怡凌.高校大學生創業行業特點及差異分析———基于第二、三產業的比較視角[J].教育與經濟,2020,36(02):88-95.
[4]王萬山.提升大學生創業成功率的理論與政策[J].企業經濟,2019,(06):5-14+2.
[5]湯明,王萬山,劉平.政策如何促進大學生創業———大學生自主創業扶持政策績效評價體系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7,(11):56-61.
篇5
1.1制度法規體系不斷完善
美國鼓勵企業利用其知識產權融資,促進技術進步的相關制度法規在實踐中逐步完善。建國初期,從憲法中就吸收了知識產權的相關理論,出臺的《專利法》與《版權法》,在全社會確立了創造知識產權,及以擁有的知識產權開展相關經濟活動的法律基礎與社會共識。隨著中小企業的發展,一批中小企業雖積累了相當的知識產權卻因資金因素難以快速發展,《中小企業法》的出臺,使中小企業獲到了政府各類計劃項目及服務支持,中小企業開展創新的潛力得到了極大釋放。《國內收入法》的出臺,規定企業R&D領域永久稅收政策,更促使企業放開手腳大力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從而使美國成為世界創新強國。針對美國知識產權在世界各地經常受到非法侵權,1988年美國制定了《綜合貿易和競爭法》,其“特殊301條款”授權美國貿易代表對知識產權沒有提供保護的國家認定為“重點國家”,對上述國家進行調查和采取報復措施[3]。自此,美國從提高知識產權意識、鼓勵擁有、保護技術占領市場,到利用專利壟斷攫取高額收益,逐步建立并完善了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一系列法律法規體系。
1.2融資機制在發展中不斷創新
中小企業在資本市場上開展知識產權融資,其選取的融資方式由市場各方協商與博弈確定,融資機制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發展,其知識產權的價值隨著資本市場融資機制創新對其價值發現而不斷增益。中小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知識產權的市場價值相對清淅,未來具有較理想的市場價值,但囿于自身規模與資金的束縛,難以在短期內實現其良好的市場價值,可優先考慮采用知識產權證券化,在資本市場將其未來的價值售予某一特定公司,進行知識產權證券化,企業從而獲取較高的收益,為后續再發展創造良好發展條件。知識產權信托融資只是將本企業擁有巨大潛在市場價值的知識產權委托于一特設信托機構,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能為產權所有者帶來更多的收益,且知識產權仍為企業所有,這一機制較為企業與風險投資機構所青睞;知識產權融資擔保是擁有關鍵知識產權企業向金融機構借貸滿足其快速發展,而由第三方提供知識產權價值擔保的機制,這一機制多為較成熟的高成長中的高技術公司所采用,能及時地從資本市場獲得發展資金。知識產權融資機制在資本市場上仍在逐步發展中,技術與資本在市場中相互博弈,相互促進,或獨立運作,或相互交叉,使資本與技術在市場中得到了最有效的配置,推動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
1.3多層次資本市場快速發展
知識產權融資離不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為不同階段的知識產權開展融資創造了條件。高科技公司的創業初期,風險投資公司的創業基金為其提供主要的資金支持;進入成長期以后,風險投資基金難以滿足其資金需求,風險投資基金淡出,以其擁有的具有高價值潛力的知識產權募集新股或以公司重組方式進入證券市場融入快速發展所需的大量資本。NASDAQ小型資本市場的對象就是高成長的中小企業,沒有業績要求,上市標準低[1]。OceanTomo公司與美國證券交易所聯合0ceanTomo300指數,對300家公司擁有的專利進行分析,根據其專利的表現情況指數。Tomo指數將專利與證券市場相結合,有利于證券投資者對專利證券的價值進行評估。經過NASDAQ小型資本市場發展起來的企業,在NASDAQ全國市場獲得的資本支持更為其發展創造了巨大的動力。硅谷的高科技和NASDAQ市場的完美結合造就了高速發展領先于全球的美國高科技產業,為美國經濟走出金融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增添了活力。
2我國知識產權融資的探索與實踐
我國中小企業在經歷了低技術高消耗的初始發展后,正面臨著資源環境及企業效益的雙重壓力,通過技術創新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轉型升級發展型之路,已成為中小企業再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國科技創新大會明確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而中小企業是科技創新最主要的活力源泉。為鼓勵企業加強知識產權管理,開展企業知識產權融資,國家及地方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鼓勵政策與法規,各地金融機構圍繞中小企業科技創新進行了廣泛的探索與實踐。
2.1我國鼓勵企業開展知識產權融資的科技政策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陸續頒布了專利法、商標法、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對科技成果權(知識產權)依法進行了保護。1993年頒布的《科學技術進步法》(2007年修訂)第七條規定“國家制定和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制度,營造尊重知識產權的社會環境,依法保護知識產權,激勵自主創新”;1995年我國《擔保法》規定“依法可以轉讓的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可以質押;1996年通過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允許科技成果持有者采用多種方式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國家鼓勵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或者風險基金,用于支持高投入、高風險、高產出的科技成果的轉化[4]。隨后,各省市先后出臺了一些政策和行業標準來鼓勵知識產權質押融資。2003年北京頒布《關于促進專利質押和專利項目貸款的暫行辦法》;2009年江蘇出臺《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服務規范》;湖南、廣州等地區也紛紛出臺相關政策。2008年,國務院頒布《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提出要“運用財政、金融、投資、政府采購政策和產業、能源、環境保護政策,引導和支持市場主體創造和運用知識產權”;2012年國務院轉發知識產權局《關于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拓展知識產權投融資方式,鼓勵開展與知識產權有關的金融產品創新”,探索建立知識產權融資機構,支持中小企業快速成長。2012年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9個部委會同北京市政府聯合印發《關于中關村示范區建設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的意見》指出,要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市場,支持優秀科技企業發行上市,引領和輻射帶動中國科技金融創新體系的形成。2011年2月,江蘇省委省政府組建江蘇紫金文化產業發展基金,初始規模為20億元,為江蘇文化產業拓展創新型融資模式創造了條件。隨著我國知識產權戰略與知識產權體系的建立,知識產權創造、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運用等相關法律法規逐步建立,科技金融的實踐與發展,企業知識產權融資的市場環境條件與政策法規正在不斷完善。
2.2我國知識產權資產具備一定規模
在專利領域,2011年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發明專利17萬多件,我國的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多年來保持高速增長。代表較高專利質量指標,體現專利技術和市場價值的我國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已達35萬多件,首次超過國外在華發明專利擁有量??萍夹椭行∑髽I占我國企業數的比重雖不足5%,卻擁有約66%的專利發明、80%以上的新開發產品。截至2011年年底,我國商標累計注冊量665萬件,居世界第一。全國共有3187件馳名商標,32893件著名商標。全年軟件著作權登記量10萬多件,全年授予植物新品種權255件。我國知識產權在經歷近十年的快速發展后,其知識產權資產與價值已具備了一定的規模。知識產權已成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核心資產,不僅增強了企業產品競爭力,更為企業在資本市場獲取資本支持,實現快速發展創造了重要資產條件。
2.3我國開展知識產權融資成效
近年來,我國財政、金融機構及各類資本在支持科技創新、鼓勵企業創造知識產權,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及資本。1999年—2012年,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直接和間接方式安排中央財政220.9億元,立項接近4萬項。截止2011年底,中國創業風險投資發展迅速,創業風險投資機構達1096家(較上年增幅19.4%),管理資本3198億元(較上年增幅32.9%),累計投資項目數9978項,累計投資金額2036億元(較上年增幅36.6%),其中投資高新技術企業5940項,累計投資金額1038億元[5]。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的統計數據,截至2012年10月30日,已有328家高新技術企業進入創業板市場,占創業板上市公司總數的92.39%,創業板運行3年多來,共有355家企業登陸創業板,融資規模達344.45億美元。經過多年的探索,我國各地已出現了許多運用知識產權進行融資的成功案例。例如,江蘇鎮江市2010年成為國家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試點城市以來,采用風險補償、知識產權與主產品捆綁、知識產權與信用組合等多種方法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全市136家企業通過知識產權質押獲得12家銀行信貸總額超過12億元。目前,江蘇省已成立了22家科技銀行,其中南京有7家已發放貸款18億元。北京是我國文化產業基礎條件最優秀的城市,在文化產業中利用知識產權融資已進行了多年,北京銀行自2006年起就多次為影視作品融資,其中2010年為北京慈文影視制作有限公司《西行記》投資1500萬元。
3對我國知識產權融資的啟示
3.1進一步提升全社會知識產權意識,重視其應有的財產收益權
近年來,隨著我國《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等相關法的實施,社會對知識產權已有了較深入的了解,知識產權所有人有了較強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特別是知識產權的人身權具有較高的認可度,對知識產權的財產權有一定認識,其財產權可以依法進行轉讓或者許可使用,獲得相應的收益或股權,但利用知識產權的財產權價值或財產收益權在市場上進行融資,特別是運用知識產權財產權在未來市場上可預期收益進行融資仍未得到知識產權人、市場參與方的廣泛認同[6]??萍际堑谝簧a力,知識產權是第一生產力的核心與動力源,運用知識產權融資已成為以美國為代表的創新型國家現今促進創新再發展的重要措施與手段。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應從產品制造向知識創造轉變,在創新過程中高度重視知識的積累與相關權利的保護,積極利用知識為企業帶來的優勢鞏固在行業中的地位,形成并強化知識產權這一獨特的資產資源優勢,利用這一優勢資源借資本的力量實現知識產權的財產收益快速發展。
3.2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融資的法律體系
現有的《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擔保法》、《物權法》等與知識產權融資相關的法律制度,規范了知識產權融資的相關行為,但與知識產權的財產權價值在經濟活動中的可塑性及擴展性不相適應。知識產權融資相關法律已明確權利主體,相應的財產權可轉讓、可出質、權利憑證可交付、質權可登記以及權利價值可量化,但知識產權預期收益的溢出價值在現有的法規中未能有效體現,而這確是知識產權與其它產權最大的區別,是知識產權的價值核心。完善與知識產權融資相關的法律規范,承認知識價產權價值固有的價值溢出特點,疏理科技、金融、工商、稅收等相關鼓勵企業創新、科技人員創業及促進新產業發展的相關制度,調動各市場主體參與知識產權融資積極性,充分發現與發揮知識產權內在及延伸價值。
3.3建立健全知識產權評估體系
開展知識產權融資,必須先對知識產權的價值進行估價。我國要建立準確鑒定知識產權價值的機構,形成系統化的、被社會所公認的評價體系是一項基礎性系統性工程。首先,政府應鼓勵、引導現有資產評估機構、律師事務所及知識產權工作機構進行多方合作,建立或在現有機構中設立獨立的專業的第三方評估機構,出臺相應的人才政策,吸引法律、金融、科技等專業人才及相關的復合型人才相互融合,探討知識產權評估工作規則與規范,制定相關評估標準與規程,搭建知識產權期望利益計算模型;利用我國現有技術產權交易市場(所)平臺,選擇部分高科技企業進行知識產權溢出價值評估試點;與風險投資機構及證券保薦機構合作,探討知識產權在資本市場中的價值發現、信用增級機制及價值溢出機制。通過政策的引導、專業人才的促進、金融市場的推動,逐步形成規范化、專業化的知識產權價值評估體系,為知識產權融資奠定價值基礎。
3.4提升我國知識產權融資服務平臺能力
近年來,我國已逐步建設了知識產權服務中心、專利展示交易中心、技術以及知識產權維權中心等相關機構,在服務企業知識產權創造、管理與保護的同時,更應進一步強化此類機構在知識產權轉讓、投資入股及市場融資中的服務功能,提供政策咨詢、創業輔導、專利檢索、專利申請、知識產權預警、知識產權維權、知識產權轉移、技術替代性、市場地位及擴散度等服務,培育一批服務功能完善、特色鮮明、運營規范、有較高知名度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機構,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融資的發展提供優質高效的專業化服務,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推動企業知識產權的資本化運作。
篇6
關鍵詞:意大利;中小企業;融資;經驗;啟示
一、意大利中小企業基本情況
意大利經濟發展部中小企業報告稱,截止2010年底,意大利境內正在運營的企業有5281934家,其中99.9%為中小企業。意大利將1-49人的企業定義為小企業,49-250人的企業為中型企業。在小企業中,1-9人的企業又稱為微型企業,在中小企業中又有94.6%的企業都屬于微型企業。按行業劃分,意大利企業分布情況為商業,1422566家,占企業總數的26.9%;農、林、漁業,850999家,占企業總數的16.1%;建筑業,830253家,占企業總數的15.7%;制造業,546379家,占企業總數的10.3%。
按地區劃分,意大利經濟最發達的倫巴底大區企業數量達到823620家,占企業總數15.6%;威尼托大區企業457225家,占企業總數8.7%;皮埃蒙特大區企業420935家,占企業總數8%;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企業428867家,占企業總數8.1%。
意大利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和解決就業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小企業吸納了全國81.7%的員工,其中微型企業員工人數占意大利全部員工數的的48%。在附加值方面,非農行業的中小企業占國內附加值總量的72.4%。中小企業在第三領域創造的附加值超過50%。
二、意大利中小企業融資政策
(一)建立中小企業融資的法律法規框架
意大利關于中小企業的立法,經歷了從全面到有選擇再到重點扶持的漫長歷程。意大利政府先后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如,《中小企業法》、《中小企業基金》、《特別銀行法》、《中小企業融資條例》等,形成了中小企業融資法規的框架,為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法律法規保障。1991年10月5日,意大利議會通過了第317/91號法律,即《扶持中小企業創新與發展法》。這標志著意大利對中小企業的扶持開始進入制度化階段,在其中小企業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二)成立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金融機構
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問題,意大利政府專門成立了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金融機構,如國民銀行、合作銀行、互助銀行等。這些銀行為相對有利條件的中小企業發放直接貸款,且貸款多為長期,低息貸款,通常情況下貸款利率要比同期市場利率低2一3%;除發放貸款,這些金融機構還認購中小企業發行的債券和股票等;互助銀行還依據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等特定政策提供特別貸款,即對符合特定政策的中小企業提供具有更優惠利率期限條件的貸款。
(三)建立政策性中小企業融資支持體系
意大利于1952年頒布法律成立了中央中期信貸銀行,其它中期信貸機構可以同該行一起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同時,通過立法賦予中央中期信貸銀行在扶持中小企業方面的多種職能。如1962年第265號法律進一步明確了中央中期信貸銀行和其它中期信貸銀行在資助中小企業方面所應承擔的業務范圍。1975年的第517號法律規定在中央中期信貸銀行內設立“中央擔?;稹保瑸橛嘘P中期信貸機構向中小企業提供的貸款提供擔保。1977年的第675號法律規定設立“工業改組和轉產基金”,規定用于中小企業的部分不能少于一定的份額。1981年的第240號法律規定在中央中期信貸銀行內設立一項滾動基金,為打入非歐共體國家的出口企業提供低息貸款。除中央中期信貸銀行外,意大利還有許多非銀行機構也對中小企業提供融資,如中小企業集團中投資、融資公司等機構。
(四)建立中小企業信用評估體系
意大利建立了中小企業信用評估體系,中小企業都有各自的信用等級,銀行據此決定是否給予中小企業貸款或給予何等程度的貸款額度。信用等級由民間組織或相應機構評定而不由政府部門決定,對銀行而言,這樣的信用等級可信度更高,同時也降低銀行的貸款成本,并在此基礎上推動中小企業向社會發行可貼現的商業票據,擴大融資渠道。
(五)建立獨具特色的中小企業互助擔保制度
互助擔保制度是一種由一批人為其成員的貸款申請提供共同擔保的做法。這是意大利金融界與中小企業密切合作的一個創舉?;ブ鷵V贫纫话阋允榛A組織,名稱不盡相同,多數稱為“擔保聯合體”或“互助擔保社團”等。擔保聯合體是非營利擔保機構,其主要職責是通過向銀行機構提供集體擔保,幫助會員企業得到以自身資產無法獲得的貸款,同時也可為會員企業提供聯合擔保。擔保聯合體業務的活動范圍包括:為會員企業從銀行、金融投資公司和其他金融信貸機構獲得短期、中長期貸款,提供包括匯率風險在內的集體擔保,也幫助會員企業發現風險資本;為其他關聯擔保聯合體提供共同擔?;蛘咦芳訐!M瑫r,也為改善會員企業的經濟金融狀況提供相關服務。意大利擔保聯合體融資形式很好地融合了中小企業自身的資金,特別是它的初級擔保聯合體、二級擔保聯合體、大區政府之間的這種類似“信譽鏈”的關系,成功實現了擔保風險的平穩轉移。行業信用擔保聯合體與行業協會、雇主協會等組織共同組成了意大利融資體系中的基礎組織,它們在意大利經濟建設中發揮了積極和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給國家的巨大壓力。
(六)建立中小企業融資支持基金
首先,意大利政府利用歐盟結構基金,為很多欠發達地區的中小企業獲得了該基金的資助。其次,在國內針對中小企業發展設立各種基金。一是風險投資基金是針對本國中小企業到國外各地區投資項目進行補貼的基金;二是技術創新基金(FIT)主要支持研究成果的工業化和商品化開發項目的中小企業,資助方式一般為貼息貸款,貸款額不超過項目總經費的35%;三是研發基金(FAR)是鼓勵國家科研機構和企業聯合進行科研開發,為生產技術的改進提供技術支持,資助形式一般是低息貸款,貸款額原則上不超過全部研究經費的55%,但對中小企業比例可達65%;四是互助基金,即互助信貸集團加入互助基金的中小企業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得到其入會費2O倍的無息代款且不需要擔保和抵押。五是信貸擔保基金。信貸擔?;鹗窃谡馁Y金支持下建立的,在借款人違約與拖欠時,以政府資助作為放款機構的補償。但由于信貸擔保基金需要政府資助,且與歐盟相關規定;中突,故使用較少。2011年10月,意大利財政部、歐洲央行、意大利投資基金以及意大利出口保險集團將共同出資2.5億歐元,通過支持中小企業風險投資基金等形式,支持意大利中小企業融資和發展。
(七)為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提供完善的市場體系
意大利依據證券交易法在全國的證券交易所實行一些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上市公司的市場交易法,對需要從事有價證券業務的中小企業通過規定不同等級的自有資金便于其進入證券發行市場,活躍參股市場,使資本參與公司更多為中小企業和未來在交易所掛牌上市的企業籌資。1996年,意大利頒布了415號有關證券市場的法律,并于1998年提出要為中小企業建立“本地證券市場”。為了減少中小企業的稅收負擔,意大利對其在證券交易過程中的稅收一律減半。意大利的證券交易市場比較發達,除證券市場外,還有二板市場和柜臺交易市場,從而為中小企業的直接融資提供了完善的市場體系。
三、對我國的啟示與借鑒
(一)建立健全中小企業融資的法律保障體系
一是要制定有效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法律制度,二是要構筑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擔保交易法律度。可以借鑒意大利的經驗,加快建立與《中小企業促進法》相配套的其他法律,如《中小金融機構法》、《中小企業融資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法》、《中小銀行管理條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條例》、《中小企業基金法》等。
(二)成立專門服務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
可以借鑒意大利的經驗,成立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金融機構。這些金融機構可以是由政府出資的政策性銀行,如建立“國家中小企業銀行”,也可以是由民間機構出資的地方性股份制銀行,還可以是以會員制形式組成的中小企業互助信用社等。同時,給予這些金融機構相應的優惠金融、稅收政策。
(三)引導建立中小企業互助擔保機構
借鑒意大利的成功經驗,引導各地建立中小企業互助擔保機構。首先,擴大互助擔保機構運作資金的來源,應鼓勵地方政府資助本地互助擔保機構的成立。其次,引導互助擔保機構之間聯合起來建立第二層次的擔保協會,以分散單個互助擔保機構的風險。最后,國家層面應實施更具體的政策措施對互助擔保機構進行扶持。
(四)建立對互助擔保機構進行再擔保的政府信貸擔?;?/p>
建立政府信貸擔保計劃,對互助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貸款所提供的擔保進行反擔保。首先政府貸款擔?;鸬膶ブ鷵C構提供的反擔保的性質應該只承擔第二代的責任(即一般保證),也就是金融機構必須在貸款無法收回的時候,首先要實施正常的債務回收程序之后,才可以要求政府貸款擔保基金承擔責任,并且其承擔的責任也是部分的,并不是全部的。從而保證銀行在借貸的時候認真審查,另外也可以給借款企業一定約束。其次,要對政府信貸擔保基金的擔保規定詳盡的條件。
(五)發展和完善中小企業風險投資體系
發展對中小企業投資的風險資本,鼓勵具備一定條件的中小企業到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為中小企業提供適當的資本性融資渠道。加快創業板市場建設,鼓勵創建多層次的風險投資體系,不斷完善風險投資運作體系。建立地方性的中小企業產權交易市場,為中小企業直接融資和股權交易提供場所,盡快建立我國正常的債券或股票的柜臺交易市場體系。
參考文獻:
[1]彭紅波.以互助聯保為基礎構建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J】.金融研究.2008,(2).
[2]陳瓊娣.意大利中小企業互助擔保模式的經驗及借鑒【J】.南方金融.2008,(12).
篇7
關鍵詞:可轉換債券 融資假說 政策含義
企業為什么會發行可轉換債券,在什么情況下應該選擇可轉換債券作為合適的融資工具。隨著現代資本結構和公司治理理論的發展,西方學者對這一問題提出了相應的理論假說,這些理論模型的政策含義為企業財務者所關注,也是學界對理論模型進行實證檢驗的基礎。
一、西方學者關于可轉換債券融資動因的主要理論假說 [2]
(一)風險轉移(或資產替換)假說(The risk-shifting hypothesis or The asset substitution hypothesis )
基于公司股東與債權人之間潛在的利益沖突,Jensen and Meckling(1976);Green(1984)在委托理論框架下提出了風險轉移模型。當一個公司存在風險負債務時,最大化公司股東價值和最大化公司價值將會導致公司不同的投資政策,股東與債權人之間的一種潛在沖突來源于公司采用的投資政策的風險水平。公司通過發行普通債券得到資金后,將傾向于將資金用于比當初融資時宣布的項目具有更高風險的項目,以期得到更高的回報,而債券投資者將承受與當初約定的回報不相稱的風險。而在可轉換債券契約下,企業投資更高風險項目時,如果項目成功,債券投資者可通過轉股來分享公司更多的收益;如果項目失敗,公司股東要承受和債券投資者一樣的損失。通過可轉債融資就減少了公司投資政策的風險偏好,減輕了公司股東與債權人之間的沖突。
(二)風險估計假說(The estimation risk hypothesis)
Brennan and Krau(BK,1987)和Brennan and Schwartz(BS,1998)建立了一個引入投資者對發行人資產風險估值存在困難的模型。當公司尋求外部融資時,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外部投資者和內部投資者對公司風險看法不一致,直接發行股票將損害公司原有股東的利益,而普通債券的票息對企業風險的敏感性很強,這時公司通過普通證券工具融資將面臨很大融資成本 [3]。而發行可轉換債券(由于可轉債對風險的不敏感性 [4])則可降低外部融資成本。Essig(1992)對風險估計成本以及可轉換債券影響這種成本的機制進行了分析,指出通過發行可轉換債券將可以大降低這種估值成本。
(三)“后門權益融資”假說(The backdoor equity financing hypothesis)
在Mayers-Majluf(1984)模型的基礎上,Stein(1992)提出了“后門權益融資”假說。該假說認為,當存在信息不對稱的逆向選擇成本 [5]而導致公司現時股權融資的成本很高時,可轉債融資可以作為一種延時獲得股權融資的方式。Stein證明,相對于質量好和質量差的公司,中等質量的公司通過發行可轉債獲得了一個合理的定價,且不會面臨任何可能的財務困境,因為它總是可通過較早地執行回購而強迫外部投資者轉股,即通過延遲的方式實現了股權融資 [6]。
(四)連續(或階段)融資假說(The sequential-financing hypothesis)
連續融資假說是由Mayers(1998)提出,是目前用來解釋可轉換債券融資動因的熱門假說之一。所謂連續融資,是指企業的投資項目分為幾個階段,而且不同階段間有依存關系,每個階段的融資需要在上一個階段結束后才能決定是否決定,投資者也要根據企業發展情況決定是否為企業繼續提供資金。Mayers在模型中討論公司的融資決策主要考慮兩個重要的因素:一是發行成本;二是過度投資問題。Mayers通過比較普通債券、普通股票和可轉債三種融資方案,得出通過發行可轉換債券可以解決階段融資的信息不對稱引起的高發行成本和委托引起的過度投資問題 [7]。
(五)管理者塹壕假說(The entrenchment model)
從公司內部管理者的塹壕觀點來解釋公司的融資決策(Zweibel 1996,Novaes and Zingales 1995, Novaes 2000)是公司融資選擇理論的熱點之一,與此前基于公司外部股東和債券人利益的融資選擇理論不同,這種理論認為,公司管理者的融資選擇是基于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管理者的利益體現在對公司的控制和不斷地投資的新項目(不管項目的盈利如何),公司的融資決策取決于管理者的這種利益是否能夠得到滿足。如果公司不存敵意收購的威脅,則管理者沒有發行債券的動力,因為發行債券有可能導致公司破產進而導致管理者被更換。相反,如果公司存在敵意收購的可能,按照傳統的融資決策理論,公司應該發行普通債券,使管理者作出不實施價值減少項目的承諾,降低公司破產的概率。這個置信承諾增加了公司事前的價值,從而使管理者能夠有效消除潛在的敵意收購。但是,這樣的決策由于債券的增加依然使公司存在破產的可能性,只是這種可能性由于實施了價值增加的項目而變小,管理者的利益最大化依然得不到保證。Nobuyuki Isagawa(2000,2002)在Zweibel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可轉換債券融資的塹壕假說。由于可轉換債券具有轉股行為不確定和靈活性的突出特征,通過使用設計良好的可贖回可轉換債券,管理者可以在實施價值增加項目的同時,有效消除來自敵意收購和破產的威脅 [8]。
二、各理論假說的主要政策含義
前述關于可轉換債券融資動因的理論假說隱含著具體的可實證的政策含義,總體上,這些理論假說及其政策含義得到了實證的支持。在參考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本文對這些政策含義做了進一步分析,并歸納總結成如下表1。從表中可以看出,這些理論假說在解釋可轉債融資選擇行為時,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可轉債融資主要適合于某些特定類型的公司。一般地,當公司在外部融資決策中同時面臨較高的成本和逆向選擇成本時,可轉債融資比普通債券融資和股票融資更具有優勢,可轉債融資特別適合于擁有較多投資機會、正處于快速成長期的公司。
表1:西方若干可轉債融資假說的政策含義
理論假說
主要政策含義(適合發行可轉債的公司)
風險轉移假說 ①具有高財務杠桿和高財務困境可能性的公司;
②在公司資產結構中以投資期權形式存在的資產占有更高比例的公司[9];
③規模小或年輕而擁有較好成長性的公司。
風險估計假說 ①被市場認為是高風險或風險難以估計的公司;
②進行巨額資本投資但擁有較少實物資產的公司;
③以投資期權形式持有其大部分資產的公司;
④規模小或年輕而擁有較好成長性的公司;
⑤那些具有較低資產負債率的公司 [10]。
后門權益融資假說 ①較高研發投資的公司;
②具有較高無形資產比例的公司;
③規模小或年輕而擁有較好成長性的公司;
④產品獨特或銷售耐用商品的公司(需要提供售后服務);
⑤高財務杠桿而收入又不穩定。
階段融資假說 ①具有較多的投資機會、高成長性和需要巨額外部融資的公司,且當 各階段的投資項目具有較強的正相關關系;
②專業化經營的公司 [11]。
管理者塹壕假說 ①規模大,且具有較好的現金流的公司;
②存在敵意收購的公司;
③管理者持股比例較低的公司。
三、國內外實證方法及其評價
篇8
【關鍵詞】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債務風險;對策
一、引言
從2008年11月中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應對金融危機以來,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的增長異常迅猛。從歷史情況看,2011年和2012年政府融資平臺直接融資規模保持較快增長。我國政府投融資債券發行的具體情況如下表所示。但是,這種融資平臺的快速發展和融資模式的迅猛擴張也引發了對地方政府的負債能力、投資拉動效率及信貸風險等一系列問題的擔憂和質疑。
表1:近年來我國政府融資平臺債券發行情況
年份發行支數(支)發行規模(億元)企業
債券中期
票據短期
融資
券PPN
及
其它合計企業
債券中期
票據短期
融資券PPN
及其它合計2008年
之前65―44―109792.50―621.50―1,414.002008年24124049404.0030.00306.000740.002009年117222301621,734.00751.00336.0002,821.002010年119403401931,584.00666.00515.0002,765.002011年139623652421,776.00942.00416.10130.003,264.102012年39413065736624,681.001,750.10780.201,034.808,246.102013年2901211051366523,583.801,742.161,433.801,536.508,286.26合計11483763312142,06914,555.305,881.264,408.602,691.3027,536.46李麗昆,章穎薇在《地方政府債務融資風險分析及對策》闡述了地方政府債務融資風險,指出地方政府債務融資風險直接表現為地方政府無法清償到期債務的償債風險,當債務融資風險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引發財政風險和金融風險。郭琳,陳春光在《論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四大成因》里指出積極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前提是對風險的成因做出系統、合理的分析,以便“對癥下藥”。劉立峰的《地方政府建設性債務的可持續性》指出債務融資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在于:一是地方政府財權與事權不對稱。李娟娟在《當前地方政府債務融資的問題與對策》指出了地方政府債務融資的動因,并指出了目前我國地方政府債務融資的主要方式,包括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發行城投債與地方政府債券、利用外資等。
二、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風險分析
當前,隨著信貸的激增,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暗含的風險正逐漸顯現,債務風險問題再次凸顯出來。
(一)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存在償付風險。由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主要的作用是為地方政府融資,公司缺少突出的主營業務和充足的固定資產,通常以政府劃撥的土地、股權作為資產,在融資中較多地依靠政府的財政進行擔保,這則造成了地方融資平臺的高負債率。
(二)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加大。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項目資金需求量較大,資金使用周期相對較長。中長期貸款的占比過高加大了銀行貸款結構的不平衡,而“長貸短存”導致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錯配的問題尤為突出。
(三)政府性融資面臨著現實的法律風險。目前地方政府平臺項目貸款的擔保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政府承諾、財政兜底的財政承諾模式,“打捆貸款”最具代表性。從法律規定上來看,“打捆貸款”的財政承諾方式實質就是一種特殊的“保證擔?!保覈稉7ā芬幎?,“國家機關不得為保證人,但經國務院批準為使用外國政府或者國際經濟組織貸款進行轉貸的除外”,很顯然,“打捆貸款”不屬于國家機關可以成為保證人的范疇。
三、規范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對策
(一)調整優化存量結構、實行總量控制。銀行當前既不能放任該類貸款繼續增加,聚集信用風險,也不能操之過急,快速壓縮貸款規模,使項目爛尾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
(二)深化地方政府投融資體系改革。從地方政府投融資的現狀看,首要的任務是進一步改革投融資體制,培植政府投資主體,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真正建立起“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社會投資增長機制,運用多種融資手段,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投資方式多樣化、項目建設市場化的新型投融資體制。其次是完善投融資政策,嚴格界定政府投資范圍,使政府投資主要用于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經濟社會領域和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有重大影響的項目。
(三)銀行要積極掌握平臺公司財務信息有效監控信貸風險。銀行既不能因為把貸款投向政府融資平臺能提高銀行的經營利潤,而降低現有的嚴格的貸款審查標準,也不能因懼怕風險望而卻步。要針對政府融資平臺項目貸款模式的貸款主體、擔保方式的多樣性和特殊性,充分參與到項目評審當中去,在現有法律框架下對各種貸款方式予以深層次的理論剖析,有效地規避貸款風險。
四、結束語
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能否健康的發展,關系到中國經濟的振興以及對實體經濟的宏微觀金融生態環境的構建和推動。因此,探討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風險成因以及平臺的規范化建設具有方法論和指導性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李麗昆,章穎薇.地方政府債務融資風險分析及對策[J].《當代經濟》,2012,6062
[2] 尹芳.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防范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1,(9):138140
[3] 郭琳.地方政府債務融資管理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1,(8):3639
篇9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政策法律問題;立法
[中圖分類號]D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13)11-0016-04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是世界范圍內一個普遍性難題,也是一個長久性課題。近年來,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漸凸顯,中小企業在擴大出口、拉動內需、解決就業和促進經濟發展、加快新型市場發育、助推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以及推進現代城市化、信息化進程等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同時,中小企業與大企業進行市場競爭中的缺陷問題日益嚴重。特別是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中小企業還不具備適應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能力,近年來出現的中小企業債務危機,使得沿海地區出現了“倒閉潮”、“跑路潮”等現象。這些現象從一定側面反映了我國中小企業生存困境的加劇。當然,導致中小企業債務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融資難則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到目前為止,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依然表現得比較突出和復雜,我國中小企業在權益資產融資和債務融資兩方面都存在著“缺口”,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就成為學界和政府的一個重大課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關鍵在于政府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扶持力度。政府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扶持主要靠政策扶持和法律扶持。為此,從政策法律的視角探討如何加大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扶持力度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政策法律扶持的績效分析
(一)化解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政策法律支持體系效果顯著
總體看我國中小企業政策法律扶持成效顯著,特別是在金融方面化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政策法律措施效果顯著。我國是從1998年開始陸續出臺有關中小企業的金融政策和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其所取得的成果是明顯的。
1.初步建立了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專業金融機構體系。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一個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專業性金融機構體系。在國有商業銀行內部,同時健全和完善了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金融組織機構體系,建立了專門服務于中小企業信貸職能部門——中小企業信貸部,專門研究、制定和督促、落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以完善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功能,增加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投入,支持中小企業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
各地方政府也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為本地的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平臺。如,2010年遼寧省為增加對中小企業的資金供給,會同人民銀行沈陽分行、遼寧銀監局、大連銀監局制定了“遼寧中小企業千億融資計劃”。
2.建立了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始于1999年。為了規范操作和有組織地開展試點工作,1999年《關于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試點的指導意見》提出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試點。此后出臺了一系列這方面的規范性政策法律法規文件。特別是《中小企業促進法》規定,“國家鼓勵各類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信用擔?!?。
近年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財稅扶持政策,在有效激勵地方各級政府建立省、市、縣三級政策性擔保機構的同時,也吸引了大量的民間資本投資設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初步形成了政策性擔保與民營擔?;パa、直接擔保與再擔保聯動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2011年底全國4439家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共計1072家,占比24.15%,實收資本1380億元,占比30%;民營擔保機構3367家,占比75.85%,實收資本額占比70%。我國擔保行業正由試點初期的以財政出資為主,向以政策性擔保為主導、民營擔保為主體的格局轉變。與此同時,目前全國已有15個省(區、直轄市)建立了省級再擔保機構,實際覆蓋了18個省市,再擔保在信用增進、風險分散、產業導向和行業整合等方面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了減少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風險,國家對其實行一系列財稅優惠政策。實行減免營業稅政策和風險準備金所得稅稅前扣除政策。
3.與中小企業發展相適應的綜合配套金融服務體系逐漸形成。中國人民銀行除要求各金融機構增加信貸投入之外,還向中小企業提供項目融資、財務顧問、理財咨詢、和代收代付等業務;有關部門金融機構還在市場信息、企業改制、資產重組、人員培訓、國際合作和企業資信等方面,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此外,還有其他配套服務。
4.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呈多元化趨勢。中國企業的融資主要渠道靠銀行貸款,中國企業大小都算上銀行貸款占70%,直接融資占30%,而除了大企業以外中國的中小企業從銀行融資占98%左右,直接融資不到2%。在間接融資方面,各家銀行等金融機構都在推出適用于小微企業的信貸產品。在直接融資方面,從拓寬直接融資渠道來講,創業板的開設拓寬了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以深圳證券交易所高科技板塊為代表的中小企業創原板市場發展,呈現良好勢頭。與外資銀行和境外投融資機構的合作,拓展中小企業境外融資的業務種類和融資范圍,推進企業境外上市步伐。
5.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融資政策法律支持體系成效彰顯。2007年《關于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若干政策》,提出要大力推進中小企業板上市制度創新,加快科技型中小企業、自主知識產權中小企業上市進程;在條件成熟時設立創業板市場。在財稅方面,主要體現在對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的財稅支持政策。首先,在財政政策方面,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給予資金支持。由政府預算資助和資產劃撥為主成立市、省、國家三級擔保機構,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特別是貸款難的問題創造了條件。中央財政預算設立中小企業科目,安排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各級政府要根據財力情況,安排一定的資金投入,重點用于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和創業資助、科技成果產業化、技術改造項目貼息等,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國家財政撥付專項資金用于支持中小企業專業化發展、與大企業協作配套、技術創新、新產品開發、新技術推廣和國際市場開拓等。強調政府采購應優先考慮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其次,在稅收政策方面,注重對中小企業的減負,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相關優惠政策分散體現在對中小規模企業征繳所得稅、增值稅、營業稅等稅種的規定上。
6.國家對中小企業采取專項資金扶持政策。從2006年起,中央財政在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中即單獨安排專門資金,對經審批設立、放大倍率和損失率達一定水平,服務中小企業業務達80%以上,且有穩定團隊、健全制度、風險防控能力強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進行專項資金扶持。資金主要通過資本金補充、業務補助、保費補貼和損失補償等方式實現,以鼓勵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再擔保機構增強能力、擴大規模、降低保費標準。
另外,對中小科技型企業采取特殊的資金扶持政策??萍夹椭行∑髽I成為我國重點扶助的對象,且日益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對中小科技型企業的技術創新支持主要是資金支持。
(二)中小企業融資政策法律支持體系不健全
從我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融資立法沿革和中小企業融資政策法律制度體系的內容可以看出,我國政府對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視程度循序漸進不斷加深,相應的支持措施也日臻完善。但與美、日和歐盟等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諸多問題,有較大差距。資金不足問題是目前中小企業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融資難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而擔保難又是融資難的“瓶頸”,因此,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還沒有真正徹底的解決,這既有歷史原因形成的存量問題,也有現實中制度安排的矛盾問題。特別是我國大量的金融政策因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面而沒有得到有效的實施。
1.中小企業融資體制滯后。目前,我國融資體制的滯后性,不可避免地造成中小企業的發展與融資體制創新之間的不對稱。使得間接融資中商業銀行占主導,并且主要是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這種壟斷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金融服務產品的供給不足,造成供需之間的巨大差距,這一點在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上表現得非常突出。目前,中小銀行不僅數量嚴重不足,而且面臨進一步發展的諸多障礙。農村信用社經營虧損,風險突出,無力滿足縣域經濟中廣大中小企業對金融服務的需求。這種融資體制尤其是金融機構內部體制改革影響了金融支持政策的落實。
2.中小企業金融政策法律支持體系不夠完善。(1)中小企業融資方面的政策多,立法少,立法空白和模糊地帶多。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我們應當反思,為何國家出臺了許多有關中小企業融資方面的扶持政策,但是仍未徹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方面的政策多,立法少。即使上升到法律層面也多數是法規或者規章,立法層次低,以中小企業為對象的專項單行法則很少。而政策的原則性使之缺乏可操作性,如果沒有堅強有力的法律措施加以保障就很難得以落實。(2)中小企業財政政策存在一定的缺陷。我國解決中小企業資金問題主要靠政策手段,沒有注重依靠法律手段。即使政策手段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3.缺乏完善的融資擔保體系。我國雖然不斷加強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但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不足現象還是比較嚴重。目前大部分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以政府財政資金為主,只有少數地區設立民營擔保公司,而擔保公司因資金規模等原因使其擔保功能薄弱。另外,現在許多銀行不愿意給中小企業提供貸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擔保規模較小,沒有補償機制。再者,銀行和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權利義務不對等。在擔保風險的分擔上,協作銀行往往只享受權利而不愿承擔義務或少承擔義務,即要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承擔100%的風險;在保證方式選擇上,協作銀行則要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承擔連帶責任保證,信用擔保機構處于被動地位。
二、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政策法律的對策性建議
(一)政府必須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
對中小企業地位和作用的認識,無論是西方發達、新興工業化的國家和地區,還是我國,都經歷了一個從不夠重視到重視的發展過程。日本中小企業發展的最大動力就是政府的重視、直接扶持。日本政府一直以來相當重視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出臺了大量的中小企業融資方面的立法,引導民間關心中小企業的成長和發展。
我國歷史上形成的“抓大放小”的方針,在政策和立法上向國有大企業傾斜,由此導致政府政策、立法有失偏頗。中小企業在某些方面特別是在融資方面得到的是非國民待遇。因此,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視。當前,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但還存在著諸多不適應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問題。特別是融資支持問題尚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為此,中國政府應當重視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
(二)完善中小企業融資立法
1.完善中小企業金融財政方面的立法。西方發達國家,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加強中小企業金融財政方面的立法。單從數量角度考量,目前我國有關中小企業金融財政方面的立法和政策并不少,但中小企業融資難仍然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筆者認為,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方面的立法比較弱。由于立法薄弱,政策又過于原則,缺乏可操作性,因此,銀行等金融機構不愿意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面對信息不對稱的格局,中小企業總是無能為力。如果再不加強和完善這方面的立法,就會使中小企業的貸款因法律保障無法落到實處而難上加難。
為此,有必要加強金融方面的立法。一方面修改擔保法等現有的立法,另一方面,將這方面的成熟政策上升到立法層面。再有,就是加強民間投資的立法,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健康發展,進一步拓寬民間投資范圍、清理阻礙民間投資的條條框框,完善民間投資的法律環境。
2.完善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有關的融資立法。技術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其各個環節都需要相應的法律保護,因此,需要制定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配套法律法規。日本政府為了促進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大到發展戰略規劃,小到一項稅收優惠政策,對技術創新的各個環節都盡可能制定相應的法律。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融資問題,對此,我們有必要制定科技投入法、風險投資法等,來促進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
3.加強地方融資立法。目前,在國家立法不完善的情況下,各個地方應當根據本地方的實際情況,制定本地中小企業融資方面立法,以確保中小微企業順利融資。
(三)建立健全金融支持系統
與大企業相比,中小微企業缺乏足夠的資本積累,創業資本和營運資本相對匱乏,其資金的籌措能力弱,籌措范圍小,資金來源相當狹窄。許多發達國家制定了一系列強有力的金融政策與措施,幫助中小企業開辟融資渠道。面臨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比較突出且復雜,我國也要建立一套專門的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特殊的金融支持系統。這是緩解目前中小企業資金嚴重匱乏的重要措施,也是加速中小企業發展的一條捷徑。
1.發展中小金融機構,成立面向中小企業的專門政策性銀行。目前,我國急需以法律形式確立構建以中小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為主體的中小企業金融體系。因為我國還是一個銀行間接融資主導的金融體系,企業融資90%以上通過銀行配置。而規模大的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不夠重視。為此,中小銀行應當成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的一個重要途徑,由此應當大力發展中小銀行,建立專門面向中小企業的政策性銀行。從中小企業自身規模等特點來看,中小銀行比較適合中小企業貸款融資。目前,我國中小銀行數量嚴重不足,其發展也面臨諸多障礙。為此,建議頒布《中小企業銀行法》,在發展中小銀行的基礎上,成立面向中小企業的專門銀行,專門向中小企業貸款。
2.完善貸款信用擔保制度。為進一步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建議國家盡快制定《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法》和與之配套的政策法律法規,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
3.完善發展各類基金的制度。建立各類基金,是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要手段。為了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我國借鑒了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也做了一些規范和完善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工作,但尚有差距。為此,有必要加強這方面的政策和立法,最好以法律形式確立發展各類基金的法律制度,進行各類基金的單項立法,以確保中小企業各類基金發揮更好的作用。
另外,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重點引導地方、創業投資機構及其他社會資金支持處于初創期的小微企業。鼓勵有條件的地區設立創業基金。逐年加大中小企業發展專項基金支持力度,重點支持小企業創業基地建設,小微企業的創業興業項目,將資金總規模的80%以上用于小微企業和改善服務環境。中小企業信用代表資金重點支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為小微企業創業興業開展的融資擔保業務。
4.建立健全各類融資市場,完善市場機制,提供多元化融資渠道。應以緩解小型微型企業融資難為重點,進一步落實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的合作,鼓勵各大銀行不斷提高小微企業貸款規模和比重,在合規和風險可控基礎上,對創業型小微企業優先予以支持。
5.加強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措施。通過搭建銀企對接平臺,充分發揮銀行貸款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的主渠道作用;通過不斷探索中小企業融資模式,利用多種融資渠道,滿足中小企業多種融資需求;通過加快完善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分散中小企業貸款風險,幫助缺少抵押資產獲得銀行貸款支持。
(四)完善稅收優惠支持體系
日本等發達國家均普遍實行稅收優惠,制定各種中小企業稅收的減免與寬限政策,千方百計地提高中小企業的競爭能力。我國也在稅收方面采取了相應的政策措施。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已建立了一套稅收法律制度,但分散的稅收優惠政策覆蓋面窄,優惠方式單一,條件嚴格,必須加以重新調整和完善,直至最終確定一套系統的優惠體系。
參考文獻:
[1]吳野松.遼寧省中小企業廳廳長吳野松在全省中小企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遼寧民營經濟工作,2011,(1).
篇10
關鍵詞:中小企業 內/外源融資 稅收政策
中小企業的融資方式分為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內源融資具有效益高、融資成本低的優點,是中小企業的主要融資渠道。數據顯示,內源融資約占中小企業資金來源的90.5%,但內源融資易受企業利潤數額的影響,因此內源融資比重太高會增加短期資金短缺的風險。當前,中小企業允許通過私募發售或公開市場發售來實行股權融資。與公開發售股票相比,私募股權投資的適用范圍更廣、門檻更低,是中小企業發展初期的主要資金來源。對于中小企業的融資,國家相關的稅收政策有直接扶持、鼓勵金融結構投資及稅收優惠政策三種。稅收政策對中小企業的發展具有引導作用,但存在的問題卻是不容小覷的。對此,下文予以詳細論述,并提出解決辦法。
一、中小企業融資稅收政策存在的問題
稅收政策對中小企業的發展具有引導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小企業融資的難度,但現行稅收中卻也存在一系列對中小企業融資不利的因素。
(一)內源融資稅收政策的不足
企業所得稅稅率的優惠力度小。企業所得稅基本稅率是25%,但稅法規定: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征繳20%的企業所得稅;對于應納稅所得額Q30萬元且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應納稅所得額僅計企業所得的50%,同時征繳20%的企業所得稅;國家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征繳15%的企業所得稅,且研究費用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中。據此可知,那些不符合條件且又不是高新技術企業的中小企業依然繳付與大企業無異的企業所得稅。
現折舊方式對中小企業自由資金的積累不利?!镀髽I所得稅實施條例》指出:唯有以下兩類方可列為加速折舊的固定資產:產品更新換代過快的固定資產、高腐蝕且強震動條件下的固定資產,以及對輕工、紡織、機械、汽車等四個領域重點行業企業2015年1月1日后新購進的固定資產(包括自行建造),允許縮短折舊年限或采取加速折舊方法。對四個領域重點行業小型微利企業2015年1月1日后新購進的研發和生產經營共用的儀器、設備,單位價值不超過100萬元(含)的,允許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一次性全額扣除;單位價值超過100萬元的,允許縮短折舊年限或采取加速折舊方法。而對于不符合上述規定的固定資產,則按直線法計提折舊,詳見表1。數據顯示,國內中小企業的平均存活壽命為2.5年,因此以上折舊方法會使多數中小企業多繳付企業所得稅,同時也會降低企業時下的凈利潤及增加中小企業起步2-3年的內源融資難度。
表1
(二)外源融資稅收政策的不足
從中小企業的角度來看,現行的稅收政策主要在利息稅前扣除上存在問題,即稅法規定:對于非金融企業之間借款的利息支出,按金融企業同期同類貸款利率算得的數額的超出部分不可扣除。很顯然,此項規定會對中小企業發展初期的外源融資產生不利影響。從金融結構的角度來看,國家對資金供應方并未給予多大的稅收支持,即:
未對小額貸款公司提供稅收優惠。當前,國家幾乎未對小額貸款公司提供任何稅收優惠。除隸屬國家扶貧基金會的小額貸款公司享有較低的稅收優惠之外,所有的小額貸款公司均需繳付企業所得稅25%及營業稅、附加5.56%,同時貸款專項準備金不能按貸款的風險比例計提或稅前扣除。小額貸款公司是中小企業發展的保障,因此上述規定定會間接影響到中小企業的發展。
風險投資機構的稅收優惠不足。表2為2012年國家創業風險投資項目在不同階段的分布。結合表2可知,國家對風險投資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具有以下不足之處:僅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符合此項稅收優惠政策的規定;有限合伙制風險投資企業的股息收入被重復征稅,并也無法享受投資抵扣的優惠。
表2
二、中小企業融資稅收政策的建議
(一)外源融資稅收政策的完善建議
外源融資稅收政策的完善是指減輕中小企業的稅負,提高企業自有資本的積累,此舉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擴大小型微利企業的范圍
現行稅法中,小型微利企業分為工業類中小企業、其他類中小企業兩種。對此,稅法應重劃小型微利企業為科技類、服務類、工業類、農牧類及其他,同時擴寬高新技術中小企業的定義范圍;按國家規定標準來重新界定小型微利企業的范圍;按中小企業所屬行業設置高低檔次的稅率,以使稅收政策更具差異性和針對性。
2、加速折舊計提固定資產
從前文可知,直線法計提折舊不利于大多數中小企業的發展。對此,應采取以下改進辦法:對于擁有較多機器設備的中小企業,允許其在發展初期加速折舊計提固定資產,直至進入成熟期之后,再按直線法對新購入的機器設備計提折舊。
3、實行增值稅稅收優惠
《增值稅暫行條例》(2009年1月1日)將商業企業與工業企業小規模納稅人的征收率降至3%。小規模納稅人不符合抵扣增值稅進項稅的條件,因此所承擔的稅負依然較重。調查數據顯示,小規模商業企業增值稅的稅負高出一般納稅人1-2%,但此類企業卻能為數以萬計人提供就業崗位。因此,國家應降低小規模商業企業納稅人的征收率,以體現稅負公平。
(二)外源融資稅收政策的完善建議
外源融資稅收政策具體從金融機構的風險與收益上來完善,即政府向金融機構給予風險賠償,以激發中小企業的服務熱情。
以稅收政策促風險投資。風險資本作為中小企業的主要資金來源,是中小企業發展的源動力。因此,風險投資機構稅收政策的完善既能幫助中小企業擺脫融資難的困境,又能促使國內資本市場發展的多元化。風險投資機構稅收政策的完善建議有:為風險投資提供階段性支持,即對向未上市科技型中小企業投資超過2年的長期股權投資進行政策傾斜,同時加強對風險機構初期投資的補償;按投資年限設遞增式抵扣額或遞減式稅率;不同風險投資機構均享受相同的稅收優惠。
激勵商業銀行貸款給中小企業。中小企業難從商業銀行貸款的主要原因是風險過大。對此,政府應為商業銀行提供更多的稅收優惠,以平衡風險與利益,即政府可向貸款給國家扶持類中小企業且符合相關條件的商業銀行提供貸款損失稅前扣除政策;對于中小企業支付給銀行的貸款利息,按比例扣除當前銀行需繳付的營業稅,以降低商業銀行的貸款風險,從而激勵商業銀行貸款給中小企業。
健全融資租賃稅收政策。融資租賃稅收政策的完善應緊緊圍繞以下兩點:減輕中小企業的稅負;增強融資租賃的積極作用。此舉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在稅法上允許承租人加速折舊,即允許融資租賃加速折舊,同時按固定資產的分類采取程度不一的折舊方法;稅前扣除承租方的壞賬準備金,即在會計制度及稅法上統一規定承租人壞賬準備金的處理辦法,即壞賬準備金計提之后均可稅前扣除。
三、結束語
《第一財經日報》指出:中小企業的分類信息指數在2013年第一季度呈漲少跌多的格局,即宏觀信息指數較上季度上漲3.17%,融資信息指數、投資信息指數及運營信息指數分別下跌14.02%、11.87%、7.31%??梢姡瑖鴥戎行∑髽I的融資現狀并不樂觀,且亟待改善。對此,本文分別從內、外源融資方面淺析了中小企業融資稅收政策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應對辦法,以供同行借鑒。
參考文獻:
[1]金春良.宏觀調控政策下中小型房地產企業融資困局及其對策分析――以無錫市為例[J]. 企業經濟,2012,08:129-132
[2]張芬.促進中小型高科技企業發展稅收優惠政策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0,03:165-166
[3]王士偉.中小型科技創新企業生命周期各階段的特征及融資政策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10: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