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歌范文

時間:2023-04-07 05:03: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典詩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古典詩歌

篇1

關鍵詞:古典詩歌 知識 賞析

一、詩的歷史源遠流長

我國是個詩的國度,詩歌有著悠久的歷史。從《詩經》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離騷》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從《陌上?!防铩皷|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到《行行重行行》中“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從《龜雖壽》里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到《飲酒》中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李白的《將進酒》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到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再到白居易《長恨歌》里“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從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到李清照《醉花陰》中“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從馬致遠《秋思》中“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到龔自珍《己亥雜詩》中“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從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较饺荨多l愁》詩中“鄉愁是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詩走過了漫漫長夜,詩的光芒穿越了千秋萬代,閃耀在我們華夏兒女的內心深處,成為我們遙寄情思的一方星空。難怪孔圣人說:“不學詩,無以言。”讓我們來低吟詩篇,細品其味,舉起傳承這一瑰奇文化的火把。

二、古典詩歌知識

詩歌是一種具有鮮明的形象、充沛的感情、精練的語言、特有的形式和和諧的韻律的文學體裁。

中國古典詩歌包括詩、詞和曲。詩分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分古詩(《觀刈麥》)和樂府詩(《陌上桑》)。近體詩分律師(《春望》)和絕句(《泊秦淮》)。詞有牌名詞名,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分小令(58個字以內),中調(59―90字)長調(91字以上)。曲也有牌名與曲名,分散曲和戲曲。散曲包括小令(《天凈沙?秋思》)、套曲(也叫套數或散套)。

詩歌的主要特點是有著豐富的想象。想象是詩人的生命,詩歌的靈魂。詩人在創作時,他的意念、感情和客觀物象,以想象為中介融合成詩歌形象,詩歌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一種藝術境界。詩人為了創造這種和諧、完美、鮮明的意境,常常把抒情與寫景、敘事結合起來,并運用比喻、擬人、象征、夸張、聯想想象等手法,力求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詩的語言是精練的、形象的,音調是和諧的,節奏是鮮明的。在詩歌的語言上,我國古人是最嘔心瀝血的,大家熟悉的賈島“推敲”的故事,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的確定?!罢Z不驚人死不休”、“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就足見其用心良苦。

三、古典詩歌賞析

綜上所述詩的內涵,我們可以概括為詩的內容和詩的藝術兩部分。內容包括詩象、詩境、詩情,藝術包括語言和方法。賞析時我們便從內容和藝術兩方面入手。理解內容應遵循由淺入深 、由表及里、由詩象到詩境詩情的過程。理解表層含義要抓住含義和句子。詞語首先要看語境義。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就生動而形象的描繪了杏花盛開時成團成簇的盛況及蜂飛蝶舞的繁忙景象,“鬧”有充盈、盎然的意思。還要注意用典。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坐觀垂釣者,獨有羨魚情”,用“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吐露希冀援引的心情。句子要理清結構。因詩歌語言力求凝練,有時還要對仗、押韻,因此有省略跳躍或者倒置現象。理清語境義要把上下文中有關詞語聯系起來理解,還要聯系作者和所寫事件的背景。

詩的藝術包括語言特點和藝術手法。詩的語言要精練、含蓄,同時又具有跳躍性和音樂性。精練要求用盡量少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內容,用語要準確、生動、形象。含蓄也就是說詩的語言不能像散文一樣直露,它要求感情不露,意在言外。但絕不是像朦朧詩一樣,使人不知所云,頗費猜測,而是事清景明情真,只不過不是裸表明而已。詩的藝術手法包括抒情方式、寫作手法和修辭手法。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有寓情于景、情景相融,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寓情于事,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全詩貌似敘事,實則抒發作者急于回家與家人團聚的迫切心情。寫作手法常見的有動靜結合,如“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有虛實相生,如“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有情景交融,如“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軍直到夜郎西”。;有以小見大,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修辭手法運用靈活多樣,如“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既擬人又對偶;“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用典對偶;“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設問比喻;“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比喻對偶;“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夸張比喻;《詩經》里的賦比興、排比、反復等手法,都大大豐富了詩的意境,活躍了詩的語言。

篇2

――讀《敕勒歌》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進駐。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

“一個民族的文明禮貌以詩歌始,以代數終?!边@是西方一位對詩有偏愛、對代數有偏惡的論者所說的名言。意思是:文明開始時,人類與大自然契合,經驗世界全由具體的實景、實物組成,所言所思,往往是鮮明的意象,有時簡直就是詩。其后,人類越文明,思想越抽象,離詩的境界越遠。也就是說,文明開始時,人類只懂形象思維;文明結束時,人類的腦袋已像一架機器,把一切具體的東西分解成抽象的概念了。

這句名言的后半部是否正確,要待美學家和文學批評家去討論?!峨防崭琛愤@首名作卻使人覺得“文明”的確“以詩歌始”。

據《樂府詩集》的話,《敕勒歌》“本鮮卑語”,其后“易為齊言”。坊間不少詩選說此詩為北齊的斛律金所作;其實此詩是敕勒族民歌,由鮮卑語譯成漢語,斛律金充其量是譯者,或者是記載中最先吟唱此詩的人。因此,《敕勒歌》雖然未必是文明草創期的作品,做《詩經》的玄孫還嫌年輕,但由于它是敕勒族的民歌,誕生時敕勒人大概仍不十分文明。因此我們勉強把它視為該民族文明茫昧期的作品也無不可。無論如何,此詩的作者肯定沒有研究過四聲八病、矛盾語、反諷或符號學等文明產物。

篇3

以讀代講法?!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朗讀對理解詩歌的重要。詩歌語言凝煉、生動,這就要求學生用心去讀,久而久之,培養了語感,進而內化為自己的東西,終身受益。朱自清先生認為: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其意義的獲得一半在聲音里頭。教學時通過朗讀、吟詠,讓學生展開想象。把自己融入到詩歌中,用自己的聲音傳達詩人的心聲,進而讓學生體會到詩歌的韻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等。例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寫于詩人辭去彭澤縣令歸隱田園后。全詩用樸實的語言敘寫了田園勞動的樂趣和歸隱后愉快的心情,表達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快樂的田園生活之情。教學中設置了三個不同的朗讀環節:一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二讀。讀出詩意,從理解題目人手,在朗讀中逐句理解詩意;三讀,讀出詩情,在朗讀中把握作者的情感。教學中以朗讀貫穿始終,學生在讀中完成對詩歌的理解,對詩人情感的把握。

名句賞析法。詩言志,詩歌創作無不是為了傳情達意,而古詩名句是詩的精華部分,意蘊和諧,意味無窮。理解了名句,也就理解了古詩的核心。杜甫的《望岳》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富有哲理。在教學中提出這樣的問題,作者為什么會發出如此感慨?因為詩人年輕。意氣風發。又處于唐朝盛世,他熱情歌頌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透露出早年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皶斄杞^頂。一覽眾山小”,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寫出了他心底的愿望,用在這里有著深刻的含義:它不只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凌云壯志。表現了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豪邁氣概。至此。一位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的杜甫,一位渴望大展宏圖、攀登人生高峰的杜甫展現在讀者面前。

畫面描寫法?!耙磺芯罢Z皆情語”,古人最善于在景物描寫中含蓄地抒發內心的感情。在課堂上讓學生對詩中的畫面進行描寫,易于理解詩意,把握作者情感。例如教學《春望》時,設置了這樣的問題:詩人筆下的這個春天有怎樣的風景,能夠表達出詩人怎樣的情感呢?請大家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描繪出詩人當時的所見之景和內心的情感。學生這樣描繪:昔日車水馬龍繁華至極的長安城在淪陷后已經變得殘破不堪,可山河依舊是原來那個樣子:春天再次降臨到長安城。然而以往的熙熙攘攘的通衢大道眼前卻是亂草叢生。如此強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驚心呢!畫面描繪法可以發揮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力,能夠盡快理解詩人的情感,品味詩歌的深層底蘊。

圖畫展示法。教學中讓學生把詩歌用圖畫的方式形象地表現出來,把對詩歌的感動和理解融人到圖畫中,將一個個文字符號轉化成可視的繪畫直觀地來表現。這種再創造的過程對學生欣賞古詩有很大幫助。在教學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讓學生給這首小令配一幅畫。學生興趣很濃,畫面在筆下流出:秋日的黃昏,荒涼的古道,落葉紛飛。道旁,纏著枯藤的老樹上,鴉雀已經回巢。不遠處有小橋流水。有稀疏的村舍,炊煙縷縷。一個人牽著一匹瘦馬獨自行進在古道上。學生根據要求畫完這幅畫后。在全班進行展示,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用畫筆描繪詩歌所展現的景象,學生能深刻地體會詩歌所傳達的內容,這不但能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力,而且學生對詩歌的欣賞能力也有了提高。

篇4

一.“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復習備考

(一)抒情。詩歌最基本的特征是抒情,“情”可謂詩的氣脈。把握詩的抒情之脈,也就成了閱讀鑒賞古典詩歌的關鍵所在。如何把握抒情之脈呢?

1、尋找抒情之緣,了解詩歌背景。優秀的詩歌作品都是詩人心跡的真實披露,而這些情感的表達,都有其特定緣由。尋找抒情之緣也就是了解詩的寫作背景,包括詩人當時的生活際遇、思想狀態及社會情形等,而這些又常常在詩人的作品中借助于種種不同的方式反映出來。

2、把握抒情之物,品味抒情之境。所謂“抒情之物”、“抒情之境”就是我們所說的意象與意境,就是下面要談的基本點之一。閱讀鑒賞古典詩歌,認清物象、辨明抒情之境,是把握詩歌情感的重要途徑。

3、體悟抒情之韻,理解弦外之音。閱讀古典詩歌,應特別留意詩人采用的這一“藏”的藝術技巧。如劉禹錫的《石頭城》,全詩通篇寫景,但透過字面表層,我們讀出的是融合著詩人的故國蕭條、人生凄涼的深層感傷。閱讀這一類詩歌時,要特別留意。

4、掌握不同題材詩歌的思想感情特征,積累古典詩歌中常見的思想情感類型。要評價古典詩歌的思想情感,就要涉及到古典詩歌的分類,不同的題材決定了古典詩歌所要表達的不同思想情感。如山水田園詩抒發的是熱愛自然、悠然自得之情,邊塞征戰詩抒發的是建功立業、保家衛國之情等等。

(二)意象、意境。中國古典詩歌主要是通過創造意象意境來傳達思想情感的,因此,把握了一首詩的意象意境,才能更準確地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意象和意境的創造離不開客觀的物和景,但這些物和景又跟我們平常生活中看到的面貌不完全相同,它是經過詩人主觀思想情感的篩選、提煉、浸潤而成的,是經過詩的升華的。怎樣才能準確解讀詩中的意象意境呢?

1、了解形象類型,注重平時積累。古典詩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鑒賞古典詩歌中的形象首先要能識別作者在詩歌中塑造的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2、識別形象的作用,要善于領悟“象”外之意。古典詩歌形象鑒賞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考生能判斷作者塑造這一形象的作用與意義。要正確判斷詩歌中形象的作用與意義,就要善于領悟形象的象外之意。因為詩歌的形象都包含著詩人的思想、傾注著詩人的情感。考生可借助詩歌中的形象深入領會詩人的思想情感,從而分析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中的哲理等。

3、積累常見的文化意象常識。古典詩歌中有十分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有些事物成為了古代詩人常用的意象,這些意象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特有的審美情趣,不了解這些意象,讀起來就可能不知所云。如柳與送別、落葉與悲秋、柳絮與愁緒等等??忌匠7e累這些意象常識,會給鑒賞詩歌帶來很大幫助。

4、掌握意境特點,學會體會意境的基本方法。不同風格的詩人所塑造的意境特點不同。從意象的形、聲、色、味等特征開始,通過合理想象,設身處地地把握意象的形態、聲音、色彩等屬性,并依人之常情對應推斷詩中的感情基調與感情變化。對于常見評價意境特點的詞語要注意詞義的輕重、側重點等細微和差別。如壯闊——闊遠、淡雅——恬淡、雄奇壯美——雄渾蒼勁、肅殺——蕭條——蕭瑟等等。

(三)技巧。技巧是一個含義很廣泛的概念。詩歌的表達技巧包括各種表達方式,修辭的應用,也包括各類表現手法和藝術構思等的巧妙使用,也有把煉字技巧歸納其中的。

1、表達方式。詩歌中主要運用敘述、描寫、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直接(正面)、間接(側面)、工筆(細描)、白描、肖像、動作、景物描寫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直接抒情有即景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2、表現手法。常見的有渲染、烘托、映襯、比興、鋪陳、虛實結合、動靜結合、先抑后揚、聯想想象等。

3、修辭。常見的有對偶、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反復、象征等。

4、結構技巧。它既體現了詩人的寫作思路,又承載著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古典詩歌結構中心是景(事、物、史跡)和情(或主旨)關系的處理,這種處理方式不外乎以下幾種形式:或先景后情、或先情后景、或純景含情、或先事后景。了解詩歌的一般結構特點能快速地整體把握全詩。

5、煉字技巧,這類試題考查主要從以下方面:

①推敲字詞。②語言風格。古詩歌語言風格是多種多樣的,復習時,我們可以了解一些常見的語言風格特點,以便簡答時能更快地找到答題角度。

總之,考生在學習過程中,注意上述有關詩歌鑒賞的知識儲備,鑒賞時就能找準角度準確表達了。

二.在“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指導思想下的解題思路

圍繞“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做好復習梳理,儲備相關知識,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培養正確的解題思路是考生備考的關鍵。古典詩歌鑒賞的角度無非是結構、形象、主旨、情感、手法、語言,而這六點的中心是情感,基本點是意象、意境、技巧。一切為表達情感服務,把握了這些基本角度,就可以化簡馭繁、避免盲目。做一道詩歌鑒賞題可遵循以下步奏:(1)審詩題,分析其包含信息(2)審作者,知人論詩,以察詩情。(3)看注釋,通字句,理解內容。(4)明意象,味意境。(5)知題材,定主旨。(6)析手法,賞技巧??忌谄綍r做題時可按照以上步驟練習,在考試時可跟據題目要求進行選擇。

例:(2012年遼寧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2題

初見嵩山

張耒(注)

年來鞍馬困塵埃,賴有青山豁我懷。

日暮北風吹雨去,數峰清瘦出云來。

(注)張耒:北宋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因受蘇軾牽連,累遭貶謫。

1、作者初見嵩山是什么樣的心情?這樣的心情是怎樣表現出來的?請結合全詩分析。

2、“數峰清瘦出云來”一句妙在何處?“清瘦”有何精神內涵?

解題指津:

1、本題考查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和鑒賞作品的表達技巧。閱讀全詩,不難發現詩人首聯寫自己在塵世中遭遇不順,仰賴青山使自己的心情開闊起來,接著又寫日暮時風雨天氣遮蔽了嵩山,最后輕風吹過后數峰露面,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詩人一層層地渲染鋪墊才將嵩山推出。

這種類型的問題可采用三步走的答題形式①準確指出詩中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或技巧。②結合實據分析,怎樣運用這種手法的。③分析詩人選用這種手法的妙處,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篇5

詩因情生,亦以情動人。美國當代桂冠詩人唐納德?霍爾(Donald Hall)把詩歌定義為:“一個人的心靈向另一個人的心靈的傾訴?!蔽覈鞒跷膶W家宋濂也曾指出:“蓋詩緣性情,優柔諷詠,而入人也最深?!痹娙苏褪菓{借著感情的火焰而產生創作的靈感與激情,并借之點燃讀者的情感,使兩者產生緊密地碰撞、交融和共鳴。因而,一首好詩,首先是能夠走進你的內心,并能與你產生情感共鳴的作品??梢哉f,作品對讀者所產生的情感碰撞、交融和共鳴的程度越大,審美價值越高。

什么樣的情能夠激發詩人并感染讀者呢?西晉陸機的《文賦》概括說:“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也就是說,他以為現實生活中的時光流逝、外物變化所引起的一切情感反應,都是屬于詩的。對此問題,齊梁時期的鐘嶸在《詩品序》中表述得更為具體,他說:“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或魂逐飛蓬?;蜇摳晖馐?,殺氣雄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蚴坑薪馀宄龀?,一去忘返。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其語中已涉愛情、友情、愛國、思鄉、悼亡、惜時、傷春、悲秋等多種情感,這些正構成了我國古典詩詞所抒發或表現的主要情感內容。

情感的自然真實,是優秀詩歌作品對讀者產生情感作用的基礎,也是我國古典優秀詩詞作品的首要特征。如唐人孟郊的《游子吟》一詩寫道:“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詩內無任何華麗的詞藻與雕飾,僅從生活的細微之處入筆,由“手中線”、“身上衣”,寫出母愛的細膩、殷切與溫暖,一切都在緘默和無言之中,雖無淚水和嘶嚎,卻扣人心弦,催人淚下。敘及夫妻間自然真摯的情感,唐代女詩人陳玉蘭的《寄夫》一詩說:“夫戍邊關妾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詩內寫西風吹妾,卻吹起了她作為妻子的憂傷和思念;她由自己的寒冷,不禁被勾起對戍守邊關丈夫的問候,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如泉水般汩汩涌出,又如溪水般自由淌動、隨物賦形,顯得本色純真而富于生活氣息。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是唐詩中描寫友情的上乘之作,詩人由故人的“具”、“邀”,寫到與友人的“把酒”互話,再到分手、再邀,把一個普通的農家宴飲,寫得素樸入微,生動如畫。明末思想家李贄曾大力倡導童心說,他提出“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以為如果童心常存,則“無時不文,無人不文,無一樣創制體格文字而非文者”。這樣的提法,對“真”雖有強調過高之嫌,但頗能見其在文學作品,包括在詩歌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情感總是內在而抽象的,要想感染讀者,必須要將情感充分地具象化。比如,寫送別之情,李白《贈汪倫》一詩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中把深逾千尺的桃花潭水比為相送之情,雖不言情之深而深情畢現。另如寫“愁”,南唐李煜的《虞美人》詞寫:“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宋代詞人秦觀的《千秋歲》詞寫:“日邊清夢斷,鏡里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賀鑄的《青玉案》詞又寫:“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南北宋之交的詞人李清照《武陵春》詞還有“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之句。以上幾例,把“愁”分別比成江、海、草、飛絮、雨等,使抽象潛在的情感變為可以感知和稱量的具體物,十分易于觸動讀者。

“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备腥酥辽畹那檎Z,除去“情真”,還需“意切”,即需委曲深沉,一唱三嘆。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常采用將部分詞句反復詠唱的復沓修辭方式,如:“兼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保ā遁筝纭罚┢渲械淖詈髢删?,在句式和用詞上就十分接近,構成了復沓修辭,把抒情主人公切盼而迷茫的情感不斷引至深入。漢樂府民歌《上邪》描寫相戀者永世不分的感情說:“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陣陣,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比娡ㄟ^將自然界一連串不可能出現的現象疊加,把欲表達的情感無遮擋地傾瀉出來,令人蕩氣回腸。著名詞人李清照是寫情的圣手,尤其以善寫愁情著稱。她的《一剪梅》詞寫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痹~內既有愁情的具象化敘寫,也有一層更深一層的情感傾訴,不禁引人心傷。又如,她和著血淚寫下的《聲聲慢》,更是抒情寫愁的千古絕唱,全詞先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而起,連用七組疊詞,反復吟詠,低迷徘徊,婉轉凄楚;后又以一連串瑣碎的生活細節,來寫她枯寂無聊、尋覓無著的凄苦心情;最后又寫:“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其既是一句充滿困頓的反問,也是一種無可奈何、甚至帶有深深絕望的沉重嘆息。數百年來,每讀至此,很少有誰不為其情所打動。

篇6

選修課程設置是高中新課程改革的亮點,也是構建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高中課程結構的重要舉措?!吨袊糯姼枭⑽男蕾p》是高中語文選修課教材。這本教材,著重從文學鑒賞角度進一步引導學生閱讀古代詩文,通過自己的鑒賞探究,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象力和審美力,提高對古代詩文語言的感受力,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對于“藝術精神”的說法,在《批判力批判》一書中,康德曾提出:“有某些藝術產品,人們期待它們表示自己為美的藝術,至少有部分如此,而它們沒有精神,盡管人們就鑒賞來說,在它們上面指不出毛病來?!睂Υ?,康德的解釋是:“精神在審美的意義里就是那心意賦予對象以生命的原理?!边@無疑告知我們,文學作品的“原理”往往就是某一時期人們的共同追求,或社會的某些本質,以及人性的重要的內涵等。當作品體現這些內核的時候,就會與讀者產生共鳴,進而就具有了藝術生命力。

在課程教材的教學用書中提出“以意逆志”中的“意”“志”“逆”三字,“意”為詩人之“意”和讀者之“意”,“志”可視為作者或作品所表達的原意,“逆”,有三層意思:迎受、接納,考證、探究,追溯、反求。所謂“以意逆志”,就是讀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在這個過程中,讀者既沒有完全拋棄自己“現在的視域”,也沒有把理解對象“初始的視域”簡單地納入自己“現在的視域”,而是把這兩種不同的視域融合起來,形成一個全新的視域,從而得出帶有自己個性的對作品的詮釋。顯然這一過程,體現的是學生讀者的探究精神,而深化詮釋的正是詩人的藝術精神——賦予詩句以生命的本質。了解詩人的生平以及生活的時代,會更走進詩人的思想世界。這一方式是進行詩歌探究教學的基礎。正是在這樣的追求下,讓學生打開探究對象的世界顯得尤為重要。古典詩歌由于時代、語言本身的制約性存在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如果可以指導學生進行開展開創性的閱讀,站在文本基本意義的基點上,進行多元化的探索,新課程改革的意義才有可能得以實現。

依據這樣的方式,筆者以高中教材中蘇軾的詞作為探究學習的對象,進行其藝術精神的挖掘,來展現新課程教學改革中基礎理解與多元化探索的分析。

篇7

要鑒賞古詩,文化積累與生活體驗愈豐富愈好,古詩讀得愈多愈好,但這些不是靠高三總復習階段的突擊可以解決的。倒是了解一些古典詩歌鑒賞的基本常識,學會靈活調用已有的知識儲備,對提高詩歌考試成績大有好處。

一.梳理風格流派,夯實閱讀底蘊

“風格”是指詩人在選擇題材、塑造形象以及語言運用等方面形成的創作特色。如在古代,陶淵明的詩恬淡平和,王維的詩詩中有畫,李白的詩豪放飄逸,杜甫的詩沉郁頓挫。“流派”主要指詩歌的流派和詞的流派。古代詩歌的流派主要產生在盛唐,如邊塞詩、田園詩、山水詩等;詞的流派在宋代比較成熟,有豪放和婉約兩大流派。豪放派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婉約派以柳永、李清照為代表。另外,《詩經》開創了我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并被漢樂府民歌、建安詩人、杜甫、白居易等一代又一代的大詩人所發揚廣大,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反映人民的愿望。屈原開創了古代詩歌的浪漫主義傳統,并被李白、李賀、蘇軾等優秀的詩人繼承并發揚光大。

高考復習時,把我們中學階段接觸過的詩人梳理分類,作為閱讀欣賞的知識底蘊,以便居高臨下,審詩度題。

二.了解詩歌一般特點,掌握常見藝術技巧

(一)詩歌的一般特點:1、抒情性。詩歌是用來抒發感情的。看懂一首詩,就是要去領會詩人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讀古詩應該帶著這個明確的目的。2、含蓄性。詩歌大都借助形象傳達感情。由于感情寄托在形象里,所以詩歌抒情大都較為含蓄。3、跳躍性。古詩篇幅短,字數有限,又講究平仄,所以多用省略、倒裝、跳躍等形式,所以要適當補充,學會復位,合理想象,才能整體把握詩歌的意境。

如2012年全國新課標卷古代詩歌題《思遠人》“紅葉黃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飛云過盡,歸鴻無信,何處寄書得。淚彈不盡臨窗滴,就硯旋研墨。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

問:這首詞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紅葉黃花秋意晚”一句對表達這種感情有什么作用?

分析:這首詞涉及作者感情的句子是第二句“千里念行客”,但順序不當,正常語序應為“念千里行客”,再結合題目“思遠人”,即可知道,這首詞表達了對遠方行人的深切思念。而“紅葉黃花”為秋季特有的意象,秋天天氣逐漸變冷,葉子由綠變紅,秋天的花兒只有黃色的,“秋意晚”即晚秋、深秋,這一句雖為寫景,但景中含情,寓情于景,以起興的手法,以紅葉黃花染繪出深秋的特殊色調,來渲染離別的悲涼氣氛,增添對遠方行人的綿綿不盡的思念情懷。

(二)詩歌的藝術手法包括: 1、各種修辭手法,如:比喻、夸張、擬人、反復、襯托、象征、對偶、互文、對比、借代、頂針等。2、各種表達手法,如: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3、各種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2)間接抒情,包括:a借景抒情,b寓情于景,c情景交融,d樂景寫哀情,e哀景寫哀情,f托物抒情。以上六種也稱景情關系。4、各種寫景手法,如:(1)虛實結合,(2)動靜結合,(3)視聽結合,(4)高低結合,(5)遠近結合,(6)點面結合,(7)工描,(8)白描等。

三.堅持整體把握的原則,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要有讀懂詩作的信心和認真讀進去的心態,先逐句串讀,把握全詩大意,再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細品詞句。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薄蔼氠灪币痪淠腿藢の?,但只有把后兩句放到與前兩句的聯系中,意識到“獨釣”的遼闊空寂的大背景,渲染著釣者的孤獨,才可能真正領會詩人所表現的意境。

四.調動背景知識,會利用標題、注釋等合理推斷

一些考題,為考生提供了寫作背景、作者情況、個別字詞的注釋等,解題時要注意充分利用。如錢起的《贈闕下裴舍人》:“二月黃鸝飛上林,春城紫禁曉陰陰。陽和不散窮途恨,霄漢常懸捧日心。獻賦十年猶未遇,羞將白發對華簪?!贝嗽姙樽髡呗涞谄陂g所作,獻給在朝姓裴的中書舍人,希望得到引薦。問:這首詩表現出詩人的哪些感情?如果沒有注釋,這首詩不好理解,很難把握。但有了注釋,就好辦多了。既然告訴你是“落第期間所作”,那一定表現詩人十年科舉考試失利的遺憾和慚愧之情;既“希望得到引薦”那一定表現詩人希望得到裴舍人賞識、舉薦的殷切之情;當然,詩人愿為朝廷效力之情也表露無遺。

篇8

【關鍵詞】古典詩歌 《游子吟》 不可譯性 措辭 音韻

一、引言

中國最早的詩歌起源于《詩經》,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中國古典詩歌的措辭、韻律給古詩英譯帶來很大困難。中外學者稱不譯中國古典詩歌。古詩英譯的過程中,其在措辭和韻律方面的獨特性,使得譯文不能完美再現古詩的美。

二、中國古典詩歌中措辭不可譯

中國古典詩歌言簡意賅,具有朦朧美和意境美等特點達到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效果。這些特點是中國古典詩歌的獨特性,在措辭和韻律等方面造成了不可譯性。在此從措辭和韻律因素兩方面,以《游子吟》為例分析中國古典詩歌的不可譯性。中國古代詩歌對于選詞極為講究,對于詞匯的翻譯,諸多大家仔細推敲,還是無法譯出原文的味。以《游子吟》為例:

Version 1

The Song of the Wandering son

Threads from the hands of a doting mother

Worked into the clothes of a far-off journeying son

Before his departure,were the close,fine stitches set,

Lest haply his return be long delayed,

The heart -the inch- long grass-

Who will contend that either repay

The gentle brightness of the Third Month of Spring

(Tr. Amy Lowell)

Version 2

Song of a Roamer

The threads in a kind mother’s hand-

A gown for her bound for a far-off land.

Sown stitch by stitch before he leaves

For fear his return be delayed.

Such kindness as yong grass receives

From the warm sun can’t be repaid.

(Tr. Xu Yuanchong)

原文中“t遲歸”一詞中,“遲遲”運用疊字,讀起來朗朗上口,表達出母親擔心兒子晚歸。Lowell譯為be long delayed;許譯為 be delayed,二人譯法大同小異,只給出詩歌的含義,沒有把原文的疊字譯出,失去了詩歌的“味”無法再現原文。其次,在三四句中“密密縫”和“遲遲歸”完美的動詞對仗,可謂一大特點。在Lowell的譯文中為the close,fine stitches set 和 be long delayed把“密密縫”的動態轉化為了靜態;許的譯文為sown stitch by stitch 和be delayed。許的譯文用了動態并且把“密密”譯為“stitch by stitch”與之對應,但是“遲遲”卻譯成疊字。漢語是聲調的語言,有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中國古典詩歌對韻律、平仄和押韻有嚴格規定。古詩英譯的過程中,英語較少用韻腳,中外譯者只譯出原詩的意思,而詩的韻律之美卻難以表現。《游子吟》的聲調是: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平。由此可以看出平仄 在古詩中交錯使用產生抑揚頓挫之感,構成音韻之美。在Lowell和許淵沖先生的英譯版本中注重用抑揚格構成押韻,無法表達出古詩聲調帶來的美感。

三、中國古典詩歌中隱喻意象不可譯

中國和西方在詩歌創作手法隱喻意象方面有很大差異。例如,“慈母手中線”中的“線”古典詩歌中暗含留戀或牽掛的意思;而在英文中‘thread’卻無此意?!罢l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中國古典詩歌中“寸草”和“三春暉”有獨特的含義?!按绮荨敝感〔?,象征著子女;“三春暉”中三春指的是孟春、仲春、季春,暉指的是陽光;“三春暉”象征著母愛猶如春天和煦的陽光。中國讀者看來,讀到“寸草”和“三春暉”就會明白詩歌是對母愛的歌頌。而在英譯時,“grass”和“brightness of the Third Month of Spring”英語國家讀者心目中就是草和三月的陽光和母愛毫無關聯。

四、結語

中西方文化差異造成中國古典詩歌在措辭和韻律等方面不可英譯,在一定程度造成了原文的缺憾美,很難把中國古典詩歌的朦朧美和意境美表現出來。在中外大家努力下,還是為傳播中國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程穎,詹星.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4):314-315.

[2]劉莉.中國古典詩歌的可譯性研究[J].語文建設.2014(01):74-75.

篇9

滕王閣詩

(唐)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紅梅

(宋)蘇軾

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容不入時。

故作小紅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

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

玉樓春

(宋)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 皺波紋迎客棹。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上述三件作品,從表面上看,都是八句,每句七個字,如果不用律詩知識來區別,的確很容易把它們都看成是七律。事實上,王勃的是古體詩,也叫七古,蘇軾的是七律,宋祁的是詞。我們用近體詩――律詩知識作如下分析和判斷。

第一,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句的總稱,除了句數、字數固定外,一般押平聲韻。

《滕王閣詩》的第二、四句押的是仄聲韻,第六、八句押的是平聲韻;《紅梅》押的是平聲韻;《玉樓春》押的是仄聲韻。而古體詩是除律詩、絕句以外的古詩,除句數、字數不固定外,押韻可平可仄;詞的押韻依詞牌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玉樓春》按詞牌的規定應押仄聲韻。

第二,近體詩一韻到底,中間不換韻;古體詩押韻自由;詞字有定聲,韻有定位。

《滕王閣詩》前四句押u(ü),后四句換成iou了,《紅梅》和《玉樓春》分別押i和ao,中間沒有換韻。

第三,近體詩講究對仗。

律詩一般只要求中間兩聯對仗,但也有少數律詩一、三聯對仗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或一、二、三聯對仗,如杜甫的《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只有律詩才有四聯的名稱,每聯兩句,四聯依次叫首聯、頷聯、頸聯、尾聯。絕句又叫截句,即截取律詩的任意兩聯而成。排律除首尾兩聯外,中間各聯一律用對仗。古體詩不講究對仗,詞的對仗受詞牌的限制?!峨蹰w詩》的第三、四句對仗,七、八句對仗?!队駱谴骸返娜?、四句對仗,有的《玉樓春》詞三、四句就不對仗,如元好問的《玉樓春》:“金沙獵獵風城陣,白雁一聲霜有信。琵琶腸斷塞門秋,卻望紫臺知遠近。深宮桃李無人問,舊愛玉顏今自恨。明妃留在兩眉愁,萬古春山顰不盡”。

第四,近體詩講究平仄。

一是平仄相間,即一句中有平有仄,如五律有四種基本句式:①平平平仄仄,②仄仄仄平平,③仄仄平平仄,④平平仄仄平。它們分別作首句,就有四種五律格式:(1)①②③④①②③④;(2)②④①②③④①②;(3)③④①②③④①②;(4)④②③④①②③④。這樣排列是為了保證二、四、六、八句押平聲韻。七律的四種基本句式是在五律的句式前加上兩個相反的平仄即可。七律相應的也有四種格式。

二是平仄相對,即同一聯中出句和對句平仄相反。有時近體詩的出句和對句不可能每個字都相對,但出句和對句的第二個字平仄必須相對。

三是平仄相粘,即后一聯出句的第二個字要和上一聯對句的第二個字平仄相同。像庾信的《擬詠懷》雖然押的是平聲韻,但“關門臨白荻”全是平聲,是不合規律的;“關門”的“門”和“凄慘”的“慘”一平一仄,是不合粘的。杜甫的《望岳》押的是仄聲韻。古體詩不講平仄。詞的平仄因詞牌的不同而不同,是比較復雜的。

篇10

關鍵字:隱喻;詩歌;隱喻處理

一、引言

隱喻是詩歌中不可或缺的一種修辭手段,是詩歌創作的基礎砌塊與生命原則,是詩人的主要文本和榮耀??梢哉f詩人是用隱喻來看待生活、進行思考的。詩人常在詩歌中使用隱喻使人物內心的感受和思想圖像化,讓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明朗化,因而使詩歌變得清晰明白,生動形象,使讀者更容易理解詩人試圖傳達的含義,讓讀者透過外在的表象深入到詩歌的內在結構去獲得更深層的意義。

二、隱喻

2.1隱喻的定義及意義

2.1.1 隱喻的定義

首先從傳統的觀點來看,隱喻就是用一個已知的事物或概念來表示和描述另外一種未知的事物或概念。如:愛情就是一只歌唱的小鳥。其次從近代學者對于隱喻的定義來看,I.A理查茲(1893-1979)在他的《文學批評原理》(1925)中指出:隱喻是“把全然不同的、至今仍被認為是毫無聯系的事物在詩歌中結合在一起的最有力的手段”。綜合起來,隱喻( metaphor),就是利用一種概念來表達另外一種概念。通過使用隱喻, 人們將兩種毫無關聯的事物相提并論, 因為人們在認知領域產生了相似聯想, 從而利用對兩種事物感知的交融來解釋、評價、表達他們對客觀現實的真實感受和感情。隱喻能夠給文章特別是詩歌帶來意想不到的美學效果。隱喻中本體和喻體之間的張力會使讀者產生無盡的聯想, 這也許是隱喻更多的是出現在詩歌中的原因。

2.1.2 隱喻的意義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漢語還是英語中,隱喻的使用相當普遍,為了使話語或者語言不落俗套,表達新穎,人們就會去努力追求新奇的表達方法,而隱喻毫無疑問正好可以滿足人們的這一需求。恰當地使用隱喻可以大大增強語言的修辭效果,有力提高語句表達的形象性、意向性、趣味性、隱晦性、詩意性,可給人耳目一新、想象豐富的感覺,這樣便可以達到打動人心、引起共鳴的目的。而隱喻在詩歌中的應用是最為常見的。

三、中國古典詩歌中的隱喻翻譯

3.1 古詩中的隱喻翻譯技法

在紐馬克于其著作《翻譯問題探討》中討論隱喻的翻譯之前,隱喻的翻譯并未得到重視,可以說紐馬克是第一個系統討論隱喻翻譯問題的學者。他提出了以下術語:客體――指隱喻所描述的對象;意象――指描述客體時的所用的對象;本義――指客體與意象之間的獨特的相似性。并提出了7種翻譯隱喻的方法:直譯、喻體之間平行轉換、隱喻明喻化、補償釋喻法、譯意舍喻法、省略不譯、直譯加喻義。結合紐馬克的隱喻翻譯理論,中國古典詩歌翻譯中有三大策略:即直接等喻法,變通換喻法和譯意舍喻法。

例如:

關關雎鳩,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譯文一

‘Fair,fair,’cry the ospreys

On the island in the river.

Lovely is this noble lady,

Fit bride for our lord.

(g者:Arthur Waley)

譯文二

By riverside are cooing

A pair of turtledoves,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A maiden fair he loves.

(譯者:許淵沖)

“雎鳩”是一種鳥,在中國文化中它象征著愛人,情人。這一意象在英文中并沒有等同的詞語來表達。在譯文一中,將其譯為“osprey”,顯然并不合適,因為在英語文化背景下,人們并不會把“osprey”和情人愛人聯系在一起。這樣翻譯顯然會誤導讀者,也無法傳遞原來的詩意和隱喻效果。相較之下,譯文二中,把“雎鳩”譯為“turtledove”更為恰當,因為在英語中“turtledove”也象征著情人。這里就運用了變通換喻的方法來處理和翻譯這一隱喻。

3.2古詩《錦瑟》中的隱喻翻譯

錦瑟

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首詩是隱喻中套著隱喻,整首詩用了四個典故,而這些典故各有它們的本義和喻義,但是其喻義究竟是悼亡說、傷別說還是自敘詩歌創造說,就需要在翻譯《錦瑟》時,選取一種解讀方式,體驗一種審美感覺,這樣才能保持整首詩的同一性,才能著手翻譯。下面是許淵沖對這首詩的翻譯:

The Sad Zither

Why should the zither sad have fifty strings?

Each string, each strain evokes but vanished springs;

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

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

In moonlit pearls see tears in mermaid’s eyes;

From sunburnt emerald let vapour rise!

Such feeling cannot be recalled again;

It seemed long lost e’en when it was felt then.

“Why should the zither sad have fifty strings? Each string, each strain evokes but vanished springs”(錦瑟呀,你為何有五十條弦呢?這每弦每節,都令人懷思黃金華年。)詩人因瑟的五十弦,聯想到自己年將半百,生命的閃光多在前半生,于是瑟與人的大好年華便有了某種契合,“zither”,“sad”,所以用它形容年華“錦瑟年華誰與度”不免帶有凄涼迷惘的色彩。瑟的意象投射到目標域人的年華上,形成概念隱喻:瑟是人生,瑟的凄涼象征人生的悲苦?!皊ad zither”―“vanished springs”這個概念隱喻正是整首詩的基本隱喻。

“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 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我心像莊子,為蝴蝶曉夢而迷惘;又像望帝化杜鵑,寄托春心哀怨。)中國古典詩歌中,“杜鵑啼血猿哀鳴”、“花落子規啼”都在暗示杜鵑在啼哭,令人感覺寒冷。進一步的隱喻是詩中的人感覺孤獨、失去了親情友情的溫暖。中國詩歌中“杜鵑”的意義經過轉化獲得了以上隱喻,并且在漢語文化中保留了下來?!岸霹N”與“cuckoo”雖漢英字詞對應,但聯想意義卻不對等,若不告知西方讀者,則不敢期待西方讀者在閱讀譯詩時作出相近的聯想,因為在英語中“cuckoo”的詩歌隱喻意義是歡樂、自由、幸福和超越自我的情感。許淵沖對“莊生曉夢”這一典故的意象用“dim morning”來表示,而“杜鵑啼血”也不見了主意象“望帝”的影子,只是用“cuckoo’s cry”杜鵑泣啼來表示依依癡情,這里便是譯者譯意舍喻的處理方式。

“In moonlit pearls see tears in mermaid’s eyes; From sunburnt emerald let vapour rise!”(滄海明月高照,鮫人泣淚皆成珠;藍田紅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煙。)原詩以鮫人泣珠和良玉生煙的典故,隱約地描摹了世間風情迷離恍惚,可望而不可即。月是天上的珠,鮫人淚是水中的珠,月映海上,珠蘊水中,渾然難分,哀聽潔凈,凄清而孤寂。重在渲染某N可望而不可即之情景?!霸铝痢边@一意象作為人間離情的常規隱喻,已經構成了孤獨與失意者的悲苦心象。許淵沖用了西文有關于“美人魚”(mermaid)的傳說,鮫人傳說與美人魚傳說有相似之處,鮫人與美人魚均為人頭魚尾的人魚,其都為女性。熟悉西方傳說的英文讀者比較容易通過鮫人傳說來理解美人魚的傳說。eyes前面加譯限定性的修飾語mermaid(美人魚),啟動了讀者的想象力,使英語讀者走上了連接象征體與本體的便橋,使他們想起西方神話傳說中的鮫人,雖然譯語讀者與源語讀者聯想到的故事各不相同,但他們得到的象征意義,得到的審美感受大體是一致的,也正是變通換喻的目的。這里實際上是用美玉來隱喻詩人的美好理想,這種理想就如同美玉一樣,可望不可即,無法觸摸,終究只是自己的念想罷了。委婉凄楚,引人入勝。

“Such feeling cannot be recalled again; It seemed long lost e’en when it was felt then.”(悲歡離合之情,豈待今日來追憶,只是當年卻漫不經心,早已惘然。)作者以柔美哀傷的思緒,創造了朦朧美的藝術境界,而尾聯中譯者采取直譯法,正是直抒胸臆,使讀者想象到詩人對世道滄桑、個人身世變遷的感慨。

通篇來看,整首詩應用了四個典故,而每一個典故都是一個隱喻?!笆竦刍B,莊周化蝶,鮫人珠淚,藍田煙玉”這四個典故,以隱喻的手法從多個不同的側面描寫了詩人一生的不幸,詩人的理想追求如同幻影,無法觸摸,永遠不可及,而其人生旅途同樣的是遺恨重重,像杜鵑一樣總在悲鳴,像明珠一樣時時流淚,卻都無法改變,無可奈何。四個典故,四個隱喻,構成了一個綿邈微婉的奇象意境,寄寓了詩人濃重的悲慨,抒發了詩人的郁憤。令讀者感同身受,激發了讀者的同情心,令世人同樣為詩人感到悲哀和憤慨。雖然從表面來看,詩人并沒有直接書寫自己的不幸和悲慘遭遇,但是卻用四個隱喻來拖物言情,以物喻志,用隱喻的手法,一字不提,卻把所要傳達給讀者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便是隱喻。

四、結論

隱喻不僅是一種存在于詞語層面的修辭方法、語言現象,也是重要的認知工具及思維方法,它與許多同認知科學相關的學科有著緊密的聯系,并且不斷地向更廣泛的學科領域滲透,朝著跨學科、多領域的方向發展。漢英兩種語言的不同和中西文化的差異給中國古典詩歌的翻譯造成了障礙,因為中國古詩中包含著大量的文化負載詞。而隱喻反映了文化,想要更好地翻譯中國古典詩歌,就必然要尋找到恰當的隱喻翻譯策略,這要求譯者不僅對漢英兩種語言要運用自如,還要對中國古詩,中英文化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在不同的語境下,譯者需靈活地處理隱喻翻譯策略。因此教學中更是應該把培養“隱喻能力”作為一項不可忽視的內容,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們應該多讀詩歌,加強文學修養。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利用隱喻的相關理論和規律去不斷開拓我們的創新思維,恰當的處理古典詩歌翻譯中隱喻的處理和翻譯,這對于我們今后各方面的發展都會獲益匪淺。

參考文獻:

[1]Fauconnier, G. & M. Turner. The Way We Think [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2]韓晶.隱喻在詩歌中的作用[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