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態建筑范文

時間:2023-04-03 02:38: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綠色生態建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綠色生態建筑

篇1

關鍵詞:建筑設計綠色生態 技術

abstract: the importance of green ecological design application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overall design, Green eco mode o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is article and its strategy was elaborated, building green ecological mode should be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health, its people-oriented, economical, 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 and social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interior design, outdoor design and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Green eco-mode. I light of its own experience, on the models of eco-green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related problems and solving methods in order to peer reference reference.

Key words: Green eco technology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20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自工業化時代以來,世界經濟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人與自然之間的沖突日益加劇,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和居住環境也在不斷惡化。這種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的模式表現在建筑業上就是:建筑設計、建造和使用大都采用一種大規模機器運作的實用功利化技術模式,其目標在于追求直接的經濟利益,這一模式在給人類創造大量的居住空間的同時,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城市自然環境的惡化和人情文化的淡薄[1]。因此,隨著后工業化時代的來臨,各國對環境的重視度持續加強,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建筑設計師開始重新審視建筑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試圖從建筑設計入手,從根本上消除建筑對人類健康、能源與環境的不利影響。建筑設計的綠色生態化模式就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

一、建筑設計的綠色生態化模式及其特征

建筑設計的綠色生態化模式是指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的指導下,以健康、節能和環保為宗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和環境,改善建筑規劃、建筑方案、建筑建材和技術,使整體建筑環境達到低耗、環保、高效、節能、生態平衡的效果,最終實現人、建筑、自然和社會協調發展的新型建筑設計模式。

一般而言,建筑設計的綠色生態化模式有以下四個基本特征。

1.以人為本。綠色生態化模式要求在建筑設計中采用耐久、可重復使用的環保型綠色建材,改善室內外色光環境和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等自然清潔能源等措施保護人類的身心健康,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污染給人類健康帶來的損害。

2.經濟性。綠色生態化模式要求在建筑設計過程中追求經濟效益,力圖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高質量的建筑,此外還需要開發和利用紅外反射技術、太陽能能裝置等新節能技術減少能源的損耗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3.環境適應性。綠色生態化模式要求建筑設計應強調與環境協調,盡可能的維護外部環境,并充分發揮環境效益;建筑的選址、平面、剖面設計都應遵循與環境共生的原則,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并與環境特點與氣候特征相適應。

4.社會性。綠色生態化模式要求建筑空間和使用功能應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建筑設計要給未來發展留有足夠的彈性,在空間上具有包容性,功能上具有綜合性,使用上具有靈活性、適應性和可擴展性。

二、建筑設計綠色生態化模式的實施策略

建筑設計的綠色生態化模式的實施策略主要是指如何在現代都市建筑中引入自然生態化的環境,再現自然生態,實現人、建筑、自然和社會環境的相互協調、交相輝映。其具體實施可以從室內設計策略、室外設計策略和技術策略三個方面進行。

1.室內設計策略

通過中庭生態化設計和緩沖空間生態化設計來說明室內設計的策略。

(1)在實施綠色生態化模式進行中庭設計時,一方面要使中庭成為光線與氣流的通道,起到“光井”與“煙囪”的作用,使陽光由中庭滲入建筑,通過陽光的收集、反射裝置達到內部空間,這樣既排出了室內的濕氣和濁氣,又形成了空氣的流動,使人與自然相接觸的同時,減少了機械通風和空調的需求;另一方面,使綠化與中庭相結合,將綠化體系引入建筑室內,這樣不僅形成優美的景觀,而且通過植物的新陳代謝,可以改善室內的空氣質量。

(2)“緩沖空間”是在建筑主體與室外環境之間用玻璃幕或墻體圍合出一個大空間,是室內外的一個緩沖地帶[2]。在實施綠色生態化模式進行緩沖空間設計時,主要目標是節能,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起到保暖、隔噪音和通風的作用。

2.室外設計策略

建筑室外設計的生態化策略主要從屋頂設計和幕墻設計兩個方面來分析。

(1)在屋頂設計上,綠色生態化策略要求建筑物屋頂的設計應根據不同區域情況進行不同作用的節能設計。

(2)在幕墻設計上,綠色生態化模式在建筑幕墻設計上最為常用的策略是“雙層皮”幕墻策略?!半p層皮”幕墻主要針對以往玻璃幕墻耗能高、室內空氣質量差等問題,用雙層體系(一般為玻璃)作維護結構,提供自然通風和采光、增加室內空間舒適度、降低能耗,從而較好的解決了自然采光和節能之間的矛盾[3]。此外,在雙層皮間設置的遮陽百頁比普通建筑使用的內置百頁具有更佳的遮陽效果,同時由于免受風雨侵襲和陽光直射,對其運營、維護、更新也將更加方便。

三、技術策略

1.選擇生態環保的綠色建材

建筑設計的綠色生態化模式要求要選擇具有優異環境協調性的建筑材料,包括:

(1)承重材料與填充材料,如生態水泥、生態高性能混凝土、鋼材和木材(包括木材、紙張、竹)等;(2)保溫材料,包括透明絕熱材料、外墻保溫涂料等墻體保溫材料、自控光熱屋面板與結構層復合而成的自控光熱屋頂保溫材料等;(3)建筑圍護材料——玻璃,如熱反射玻璃、吸熱中空玻璃、硅氣凝膠特種玻璃、安全玻璃、自潔凈玻璃、光電玻璃和自動調光玻璃等;(4)對人的健康損害較少的非有機溶劑型涂料,生態衛生陶瓷等生態建筑材料。

2.采用各種節能技術

為了實現低耗減排目標、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可以充分利用新能源開發建筑的蓄熱、保溫技術。在綠色生態建筑設計時,可根據區域性特點,利用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水力能、潮汐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在建筑建設和使用過程發揮的生態效應[4]。特別是太陽能技術的充分利用,包括被動式接受技術、太陽能集熱技術和太陽能光電轉換技術等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這是建筑設計綠色生態化模式的顯著特征。

3.智能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可以采用智能管理技術,例如將計算機技術、多媒體現代通信技術、環境監控技術與熱敏反應技術等新智能管理技術運用到建筑設計中,推廣可持續性的生活方式。還可以開發出人性化的智能設計,如設計出會呼吸的玻璃幕墻、智能采光窗、室內自動調濕裝置等,為人們創造安全、高效、舒適、環保節能的宜居環境。

四、結束語

建筑設計的綠色生態化模式是未來建筑設計業的發展趨勢,未來建筑設計需在綠色生態模式的指導下,以人為本、科學設計,在保證健康舒適的室內環境的前提下,節約與合理利用可再生資源,實現建筑的可持續發展。然而,目前我國在建筑設計的綠色生態化模式推廣上還存在技術上的諸多難題,還需要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結合國情,開創適合我國生態建筑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 劉虹,王凌.生態策略在建筑設計中的價值與運用[J].熱帶建筑,2004,2(4):1.

[2] 劉振,迭勇,王少強.生態建筑設計與建筑設計生態化趨勢[J].陜西建筑,2008(1 0) :1 6.

篇2

論文摘要:文中主要闡述了綠色建筑設計的標準、原則,并提出了綠色建筑的設計方法和評價方法。

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自從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在環保大會上提出“可持續發展”口號后,“可持續發展”戰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社會發展中得到了廣泛的宣傳和應用,在建筑領域也掀起了一股“綠色建筑”熱潮。由于傳統城市發展模式、傳統建筑體系是不可持續的體系,是污染環境、造成生活質量下降的體系,因此,在綠色文化的影響下,思想敏銳的建筑師開始思考,開始探索建筑發展的“綠色”道路。所謂“綠色建筑”就是一種象征著節能、環保、健康、高效的人居環境,以生態學的科學原理指導建筑實踐,創造出人工與自然相互協調、良性循環、有機統一的建筑空間環境,它是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理想建筑。論文百事通目前,“綠色建筑”已成為21世紀建筑發展的主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1綠色生態建筑設計標準

綠色建筑是資源和能源得到有效利用、保護環境、親和自然、舒適、健康、安全的建筑。在綠色生態建筑設計中我們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綠色建筑應尊重自然、保護生態、與自然協調發展,盡可能減少人工環境對自然生態平衡的負面影響。

(2)綠色建筑要節約自然資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3)綠色建筑要利于人的身心健康,避免或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污染,采用耐久、可重復使用的環保型綠色建材,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等自然清潔能源。加強綠化,改善環境。

(4)綠色建筑空間和使用功能應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要求建筑空間具有包容性,功能具有綜合性,使用具有靈活性、適應性和可擴展性。

(5)綠色建筑應具有獨特的建筑技術和藝術形式表達現代生態文化的內涵和審美意識,創造自然、健康、親切舒適、生機勃勃、豐富多彩,具有傳統地方文化意韻和現代氣息的建筑環境藝術。

2綠色建筑設計的原則

綠色建筑在設計過程中,必須針對其各個構成要素,確定相應的設計原則和設計目標。同時,這些構成要素又是設計人要具體操作的對象。在綠色建筑設計體系中,對設計原則的分析和把握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這里以生態要素為主要對象,扼要闡述其設計原則。

2.1整體及環境優化原則

建筑應作為一個開放體系與其環境構成一個有機系統,設計要追求最佳環境效益。建筑要體現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態環境的關心和尊重,主要表現在保持當地文脈,保護歷史人文景觀,重視建筑場地對地形、地勢的利用,加強建筑對當地技術、材料的利用,加強綠化,減少環境污染,用獨特的美學藝術讓建筑體現時代精神。

2.2簡單高效發展的原則

綠色建筑應體現對能源的節省,盡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加大智能化設計,廣泛利用電子通訊和信息技術,要有預見性地研究建筑與社會發展的互動關系,做到近期規劃與長遠規劃結合,為擴建和建造留有余地。

2.3健康舒適的原則

綠色建筑應保證建筑的適用性,體現對用戶即人的關,增強用戶與自然環境溝通,讓人們在健康、舒適、充滿活力的建筑中生活和工作。主要體現在創造良好的通風對流環境,增加建筑的采光系數,保證室內一定的溫、濕度,創造良好的視覺環境及聲環境,建立立體綠化系統凈化環境等。

3綠色建筑設計方法

3.1整體環境的設計

所謂整體環境設計,不是針對某一個建筑,而是建立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從城市總體規劃要求出發,從場地的基本條件、地形地貌、地質水文、氣候條件、動植物生長狀況等方面分析設計的可行性和經濟性,進行綜合分析、整體設計。整體環境設計的方法有:

(1)引人綠色建筑理論。城市開發建設應與當地自然環境、資源、社會、人文等背景相結合,在加快建設的同時,創造性地保護和利用已有條件。一方面,改變不合理的布局模式、區域劃分、空間結構和資源配置;另一方面,讓城市的歷史文脈、自然地理特征得以沿襲。

(2)加強環境綠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已經深深地感受到環境對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綠化不單是可以創造空間,還可以美化環境,創造良好的生活氛圍。

用綠化覆蓋地面,由于大量水分蒸發,往往可以造成比較涼爽、舒適的環境;高大的喬木在地面上形成了較大樹蔭,減少路面吸熱,同時可以凈化空氣,提高空間的氧含量。因此,在人居環境住宅區的設計中,一定要注意綠化環境設計,創造出良好的微氣候,應該將綠化量化標準引人設計規范。當前,環境綠化主要包括小區周圍環境綠化和建筑立體綠化。

一、小區周圍環境的綠化。盡量減少硬質鋪地,擴大草坪面積,并盡可能多種植高大喬木。因為喬木的綠化效果要比同面積的草坪高幾倍。目前,多數住宅小區常采用水泥磚鋪地,這對小區環境很不利,應盡量采用具有滲透性的生態鋪地,如格狀鋪地磚,方格中可以種草等。

二、立體綠化。引人“土地空間化”的概念,包括墻面綠化、屋頂綠化和陽臺綠化。墻面綠化主要是在強烈陽光直射面爬滿綠色藤狀植物,避免陽光直射墻面,降低外墻表面溫度,保證室內溫度的穩定性。如重慶的“天奇花園”的墻面綠化,在西墻面上設計由柱子和圈梁組成的構架,并設置種植槽和集中噴灌系統。夏季爬山虎覆蓋墻面形成一道綠墻,綠墻與墻面之間形成大約300mm寬的間層,這間層形成了良好的通風豎井,增強了墻面的散熱性能,而且綠墻還能避免陽光對墻面的直射。屋頂綠化是在建筑屋頂上采用蓄水覆土種植,屋面上種植花草和一些低矮灌木,形成一個“空中花園”。陽臺綠化是在居民家的陽臺上種植一些花草植物。

(3)從整體出發,通過借景、組景、分景、添景多種手法,使住區內外環境協調。例如:濱臨城市河道的住區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資源,設置親水景點;臨近公園或其他類型景點資源的住區,應考慮設計景點視線通廊,促成內外景點的交融;毗鄰歷史古跡保護區的住區應尊重歷史,讓珍貴的歷史文脈溶于當今的景點設計元素中,使其具有鮮明的個性,并為保護區的開發建設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筆者在雅安市濱河公園方案設計中較好的應用這樣的設計思想,充分體現了《穿越時空,聆聽茶香》的設計構思。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3.2建筑單體的設計方法

(l)建筑的體型系數即建筑物表面積與建筑的體積比,它與建筑的熱工性能密不可分。曲面建筑的熱耗小于直面建筑,在相同體積時分散的布局模式要比集中布局的建筑熱耗大,具體設計時減少建筑外墻面積、控制層高,減少體形凹凸變化,盡量采用規則平面形式。

(2)外墻設計要滿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風要求,減少對電器設備的依賴,設計時采用明廳、明臥、明衛、明廚的設計,外墻設計要努力提高室內環境的熱穩定。①采用良好的外墻材料,利用更好的隔熱磚代替粘土磚,節省土地資源,如上?,F代房地產實業有限公司成功研制了以秸桿稻草為原料的綠色建材—稻草板,并在上海青浦縣推廣使用,它與傳統的粘土磚相比,不僅具有色彩豐富、重量輕、體積小、保溫、隔熱、隔音等多項優良性能,而且在環保上解決了秸桿焚燒的問題;其次它自然降解,不會給環境帶來任何污染。②采用選擇性鍍膜窗戶,其導熱系數較小,能夠改善室內環境的熱穩定性。③加強門窗的氣密性,減少熱交換。④使用各種輕便可調節的遮陽設備抵卸夏季太陽的直接輻射,同時冬季能夠調節便于采光。

(3)采用彈性設計方案,提高房屋的適用性、可變性,具體表現在建筑結構、建筑設備等靈活性要求上。①樓梯的可生長性,包括基礎的預留量、樓段板承重的預先考慮,周邊環境的生長預留地等。②預留管道空間,包括水電、通訊的發展空間。③家具系統的可變化性。

(4)建筑節能設計。要節約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燃氣等,積極開發可再生的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等無污染能源。建筑材料盡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材料,嚴格做到建材無污染、無輻射。

(5)建筑智能設計。目前,大量電子通訊和自動化技術在建筑中得以運用,出現了智能化建筑,可以根據溫度、濕度、風力的情況自動調節“智能殼體”的開閉和空調量,保證了智能化大樓中智能化生產和腦力勞動的高生產率,智能化的發展可以促進綠色建筑在“高標準、低能耗、高效能、低污染”狀態下持續發展。

4綠色建筑的評價

篇3

關鍵詞:綠色生態;建筑設計

我們可以看到未來是綠色的未來,是生態文明的社會,建筑也是綠色生態的建筑,人類的家園需要的是可持續發展的信念,因此,我們在建筑設計領域要堅持綠色生態的理念,要提高建筑的可持續發展性。

1 未來建筑的必然趨勢

1.1 生態文明是文明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人類社會的文明經歷了歷史的變革,從蒙昧無知到現在的現代文明,經歷了野蠻、愚昧、茫然的多個階段,但每一次的變革人類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從發展的模式來看,工業文明只是暫時的形式,生態文明必將取而代之,成為未來文明的主要形式。相對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注重復合型的社會發展新模式,這必將影響建筑的設計理念,影響整個社會文明的進步。

1.2 人們對建筑設計提出新要求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改善,與之而來的是人們對生活質量的新要求,包括住房、工作、公共場所的環境質量,這就要求現代的建筑設計要做到實用與美觀兼備,滿足人們的要求,要創造符合現代審美理念、具有個性的現代建筑,形象簡潔、造型樸實的同時更要兼備經濟實用的功能,而且要符合現代設計節能環保的理念,生態建筑理念理所當然的成為人們的首選,成為現代建筑發展的主要方向。

2 新形勢下建筑設計的發展方向

2.1 可持續發展是不變的主題

隨著信息技術的提高,科技水平的發展,世界的發展形式走入了生態文明的新時期,人們利用現代的高科技手段正在尋求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建筑設計也在不斷地探索發展的新方向,從近年來國際上建筑設計的理念上我們可以發現,其主要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2.1.1 重視特色的文化

對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文化給予尊重,并且在建筑設計中給予弘揚。

2.1.2 選用最合適的技術

按照公眾的意識,建筑的設計功能需求,從眾多的建筑技術中選取最為簡單合適的技術。

2.1.3 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在進行建筑材料的選擇上,要秉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盡可能的選取可循環性的材料,避免浪費。

2.1.4 增加建筑設計的靈活性

在進行建筑設計時,要增加使用空間的靈活性,降低建筑所需材料,降低浪費。

2.1.5 降低環境破壞

我們要秉持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建設過程中盡量避免對環境造成破壞,避免任何的資源浪費,提高材料的可利用率。

2.2 增加建筑的使用年限

近年來,由于建筑質量引發的建筑問題屢見不鮮,這就在呼喚長命百歲的建筑,呼喚耐久性的建筑。目前,建筑的使用壽命普遍停留在30-50年,房價的不斷攀升,房屋的質量卻不見改觀,這是一種巨大的資源浪費,是在浪費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的資源,因此,高耐久性住宅的出現勢在必行,人們已經著手在行動,從建筑材料的設計到住宅的設計仍需要很長的路要走。

2.3 未來的建筑以人為本

建筑的設計與建造師為人類服務的,因此要根據人的意識為主?,F代建筑的設計要講究整體的協調性,講究美觀,更要講究舒適,也就是說未來的建筑要達到功能性、美觀性共存,在空間的安排上更加合理有效,更多的靈活空間,最佳的建筑是將大自然建造到人們居住的環境中,提高人居住的質量,未來的建筑是以人為本的生態建筑。

3 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的特征

3.1 因地制宜的建筑

綠色生態建筑必定是保留最大的原生態,避免土地的破壞,環境的威脅,降低對建筑區域內植被的影響,尊重原生態的理念,因地制宜。

3.2 整體協調性

綠色生態建筑要對整體的建筑環境進行充分的考慮,做到整體的協調與美觀。

3.3 人與環境和諧共建

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的最重要特征就是達到人與環境的和諧共存,二者之間不可分割。

4 綠色生態建筑理念在設計中如何體現

4.1 規劃的前瞻性

在進行建筑的設計時,思想中就要存在著綠色生態的理念,要根據當地環境的特點,因地制宜,選擇選擇適宜的建筑容積率和建筑密度,同時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等影響因素進行合理的建筑布局,在達到建筑要求的同時盡量減少對原有的地形、地貌的影響,盡量避免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最大限度的保留原貌,這是建筑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現代的建筑師要有前瞻性的眼光。

4.2 水資源的利用達到最大

水是最寶貴的生命資源,在建筑的設計中經常會出現破壞植被的現象,而這是不符合綠色生態建筑理念的,在建筑設計中應該盡量的減少對植被的影響,盡量的利用現代的科技提高對水的利用率。在建筑物內部也要做到節約用水,可以通過節水器具的選擇來實現。

4.3 靈活設計的方向

通過標準規劃和適于加熱、通風、空調系統、動力及通信系統的靈活基礎設施建設將對未來需求的靈活可變的設計融入發展之中。建筑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因此在進行建筑設計時,要充分的考慮到其擴展慈寧宮,這也是提高建筑的使用壽命的一種有效措施。這就要求在設計的時候材料的選擇要謹小慎微,要避免使用一些改造困難的材料,促進建筑的維修性與更換性,提高建筑的維護功能。

篇4

關鍵詞:綠色;生態;住宅;建筑設計

中圖分類號:F287.文獻標識碼:A

1綠色生態住宅的定義

綠色生態住宅在國際上亦被稱為綠色住宅、生態住宅、可持續發展住宅。它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 意在尋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間的和諧統一, 即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 利用自然條件和人工手段創造一個有利于人們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綠色生態住宅是一個技術與自然達到充分融合, 各種資源的利用最有效, 環境清潔、優美、舒適, 可大大降低因自然災害、生態環境破壞或暫時失衡等影響而產生的各種風險, 有利于提高住宅文明程度的穩定、協調、持續發展的人工復合系統。[2]同時, 綠色生態住宅立足于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兩大課題, 所關注的不僅是節約不可再生能源和利用可再生潔凈能源, 還涉及節約資源( 如建材、水等) 、減少廢棄物污染( 大氣污染、水污染等) 及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環使用等。它的實際釋義為: 消耗最少的地球資源與能源, 產生最少廢棄物的住宅和居住小區, 其本質可

概括為“健康舒適、高效清潔、和諧優美”三大特點。

2發展綠色生態住宅的必要性

2.1時代與社會發展的需要

可持續發展是時代的主旋律, 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戰略, 而生態環境建設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生態環境質量直接影響著可持續發展的潛力。住宅是城市建設的基礎, 生態城市應該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環境, 從而使居民的生活得更美好、更舒適、更和諧。

2.2節約能源和資源的需要

住宅建設每年消耗大量能源和資源,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合理規劃項目用地, 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采用科學的建筑體系, 以提高建筑的有效使用面積和耐久年限, 限期淘汰能耗大的建筑材料, 節約不可再生原料和短期資源, 多使用自然建材和當地材料。[2]

2.3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需要

隨著我國經濟、信息、科技、文化的高速發展, 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人們對所居住的生活環境在安全、健康、舒適、美觀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態住宅能夠減輕居住區環境的污染,能使廢棄物減少到零排放或零污染, 做到再生、循環使用和重復使用,生態住宅可為人們提供最大的自然度和自由度, 充分有機地利用自然的原材料, 大大減少了有害建筑材料對人體的污染, 使人們居住更加舒適。

3綠色生態住宅建筑設計的原則

3.1要把以人為本定為建筑的中心理論

在綠色生態建筑的設計中,要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觀念,但是也絕不是絕對的“以人為本的中心論”,綠色建筑所倡導的以人文本是建立在環境與人類協調發展的基礎之上,然而在今天,很多的住宅建筑都沒有做到很好的以人為本,他們的以人為本是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的付出,這種絕對的人為中心論,不符合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他們太強調人為的思想觀念,而造成了對自然環境的嚴重破壞。因此,綠色環境建筑理念應是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從而滿足人類的需求,只有使自然環境與人類建筑相協調發展,才能建造出最舒適,最有質量的綠色住宅建筑。

3.2建筑要減少建筑成本,充分利用資源,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在綠色生態建筑設計中,我們建筑企業要充分的運用新技術,對建筑進行施工,建造綠色建筑時首先要制定正確的設計方案,并且要運用好的施工工藝對其進行建造,改變以前那種舊的建筑模式,實現節能環保的綠色生態建筑。為了節約建筑成本,我們在進行綠色建筑建造時要充分的利用建筑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從而起到節能環保的作用,另外,在建筑過程中還要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即要運用高科技對污染物進行清理或處理,從而保護建筑物周圍的自然環境。在綠色住宅建筑物的建造中,我們建筑企業要充分的利用資源,減少建筑成本,以達到用最低的成本資源獲得最大經濟與環境的效益。[3]

3.3綠色建筑的建造中,要使資源得到回收利用

提高建筑的經濟效益,減少建筑成本是最直接的方法之一,而減少成本最有效的方法又是資源的回收利用。另外,在重復利用資源的過程中,我們建筑人員,還要運用高科技的設備對其進行重復的回收處理,從而生產出可以利用的資源,在生產重復材料的過程中,我們要將有關的相關經驗進行詳細的記載下來,為以后建筑住宅設施提供有效的依據。

4綠色生態住宅的建筑建設設計方案

4.1充分利用太陽能

太陽能是綠色能源中最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廣泛存在的天然能源,其優點是極為豐富、潔凈、安全、廉價。目前,在住宅區中太陽能的利用主要有3個方面: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空調和太陽能電池。我國的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年日照時數為2500h , 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2/3以上,有的地區高達3000h。這為我國開發利用太陽能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太陽能利用的范圍將會更廣,能量轉換效率將會更高。

4.2充分利用水資源

我國是個水資源缺乏的國家,一些地方,一方面缺水嚴重,另一方面浪費嚴重。節水的關鍵措施還是“開源節流”。居民對水的消費主要是飲和用,其中飲食用水量約占總消費量的5%,其余95%用于洗滌、排污等。在住宅小區,根據兩種用途設置A、B 兩套供水系統。A系統專供飲用水(包括沖茶、洗米、洗菜、煮飯)。這個系統的水必須是符合飲用水標準的潔凈水。B系統專供使用水。這個系統的水應該循環使用。將住戶洗菜、洗衣、洗澡水以及屋面雨水,地面雨水引入蓄水池內,進行過濾、凈化、去污等物理、化學處理,再輸入住戶的“使用水管”,供洗地、洗車、綠化、水景、沖廁、排污等使用。這個系統的水循環使用,可節省大量的用水。[4]

4.3規劃用地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土地資源逐年減少。關于住宅小區的節地問題,應從3方面著手:(1)容積率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非越低越好;(2)停車場架空或入地,即建造立體化的多層停車場或地下、半地下停車場;(3)從節地與節能兩個因素綜合考慮,宜建造多層和小高層萬方數據公寓,控制建設單門獨戶的別墅,尤其是依山傍水、景觀優美的“風水寶地”更不應建造高檔別墅和私家花園供極少數人享用,而應建造小區公園等公共設施,供大眾享用。

4.4建筑外墻保溫

目前, 節能墻體主要包括兩種: 內保溫節能墻體、外保溫節能墻體。在實施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的初期, 普遍采用內保溫方法。但內保溫方法存在的問題較多, 一是熱工效率較低, 外墻有些部位( 如丁字墻、圈梁處) 形成“冷橋”, 使保溫性能有所降低; 二是保溫層在住戶室內墻面出現虛鼓, 對二次裝修造成不便; 三是內保溫厚度占據室內空間, 使室內建筑面積減少。因此, 目前大多采用外保溫法, 外保溫節能墻體克服了內保溫墻體的不足, 薄弱環節少, 熱工效率高, 不占室內空間, 對保護結構有利, 既適用于新建房屋, 更適合節能改造。盡管目前外保溫法的工程造價略高于內保溫法, 但若以性能價格比衡量, 外保溫優于內保溫。

5結語

現代住宅建筑設計應從空間角度去關注人們的生活, 要在現代住宅建筑的基礎上從更加宏觀的環境與資源角度關注人類生活, 它將住宅與環境資源及人婁活動更加緊密地融為一體, 它在注重空間使用效率的同時, 更強調發揮環境和資源的效益。以貫徹“健康環保, 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的綠色生態建筑的大量涌現無疑是值得肯定和贊賞的, 從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未來建筑設計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王立紅. 綠色住宅概論[M].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

[2]曹偉. 生態建筑, 生態建材, 發展戰略[J].新建筑,2005.

篇5

【關鍵詞】住宅設計;住宅建筑;綠色生態;生態設計

對于綠色生態住宅建筑雖然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定義,筆者理解應包括以下幾層涵義:①結合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合理地安排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住宅建筑與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②擁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較強的生物氣候調節能力,滿足人們工作生活所需的舒適環境。人與建筑和自然環境之間形成良性的循環,能實現未來可持續發展;③ 在住宅建筑精神上既要體現時代性,也要反映地域的歷史與人文環境。

一.綠色生態設計概念及特點

1.綠色生態設計的含義

綠色生態設計是以綠色生態技術作為依據以凈化環境為目的所進行的設計。它要求在設計時必須按環境保護的目的選用合理的原材料、結構和工藝,在制造生產和使用的過程中,不產生環境公害,有利于拆卸和回收,回收的材料可用于在生產。

綠色生態設計不是某個職業或科學所持有的,它是一種與自然相協調的方式,其范圍非常廣,包括建筑是對其設計及材料選擇的考慮;水利工程師對洪水控制途徑的重新認識;工業產品設計師對有害物的節制使用;工業流程設計師對節能和減少廢棄物的考慮。它為我們提供一個統一的框架,幫助我們從新審視對景觀、城市、建筑設計,以及人們日常生活方式和行為。簡單的說,綠色生態設計是對自然過程的有效適應及結合,它需要對設計途徑給環境帶來的沖擊進行全面的衡量。

綠色生態設計理論是新的設計價值觀的體現,他將設計建立在生態學有機整體的基礎上,用有機整體的觀點觀察分析事物、觀察研究設計對象。要求設計師面對單個的設計對象時,應該將其納入人與物、人與自然的整個系統中來考慮。這一新興的設計觀念改變了以往設計師們僅僅在產品外觀上標新立異的傳統觀念,而自覺地納入可持續發展的先進思想中,將設計的重點放在真正維護人類長遠利益和未來發展中。

2.綠色生態設計的特點

(1)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我國的資源國情:資源總量大,資源類型齊,是一個資源大國;但我國人均資源占有少,是一個資源小國;開發利用不合理是實際存在的狀況,從總體來看,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區有所改善,但目前為止環境形勢相當嚴峻,不容樂觀;保護環境是隨手可做的小事,在建筑設計中要注重對資源的合理使用,達到節約資源的目的。

(2)加長了建筑材料的使用壽命

現階段許多住宅建筑花費了大量金錢建設但是卻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綠色生態設計有4個階段:修理、精煉、重新設計再思考。日本政府通過綠色生態設計使資源的利用率提高4倍甚至10倍,有效地減少了資源和能源的使用,降低了生態環境的干擾。建筑材料的可靠性、高耐久性也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因為材料的再循環使用或者處理均需要再次消耗能源,因此,延長建筑材料的使用壽命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3)遵循了生態平衡規律

生態平衡又稱為“自然平衡”。即指生態系統中,在一定的時間內,生產者和分解者之間都保持著一種相對平衡狀態;也就是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較長期地保存穩定,這種平衡狀態叫做生態平衡。生態系統處于平衡狀態時,系統中的有機體種類數量大、生物量和生產力也最大。比如一個池塘,水質好,生物茂盛,魚兒歡暢時,處于生態平衡狀態。比如人們使用綠色生態的環保材料,經過可回收利用,既不能影響動植物生長又不危害人類健康。

二.綠色生態住宅建筑設計

1.合理利用綠色植物

將先進電腦控制技術同住宅建筑構造技術相結合,把生態建筑同綠色生態體系移植到住宅建筑內部,從而利用內部植物環境為住宅建筑內部提高一定氣候調節作用,利用植物改變住宅內部生態環境。此外,利用綠化植物,注重人和植物、建筑物同植被的關系,實現各種物體之間的共生共榮,打造人和自然和諧統一的空間環境,建設綠色生態建筑。

2.充分利用太陽能

太陽能是典型的綠色能源,同時也是地球上所有能源的來源。利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太陽能,取代傳統能源,從而降低住宅建筑對傳統能源的消耗。在住宅建筑設計過程中,可以將太陽光線設計為從屋頂進入,將反射構件、光線收集等應用到建筑屋頂上,從而提高建筑室內光線環境。太陽光線進入室內,為房間內部提高日照,同時對太陽光進行收集,反射引導進入建筑內部,從而降低室內熱量損失。利用被動采暖設計基本原理,充分利用冬季寒冷季節的太陽輻射和直射能量,來減少住宅建筑采暖能源消耗;利用遮陽的建筑設計基本原理,減少夏季陽光直射,從而降低室內制冷能源消耗。

3.護結構的保溫隔熱性能設計

綠色生態建筑的主要部分就在于護結構的能耗部分,對于護結構的節能是保證生態建筑節能的重要措施。這其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建筑的隔熱保溫作用,對于保溫隔熱材料的選用我們也要多加考慮。要因地制宜,結合當地氣候條件與地勢來選用不同種類的保溫隔熱材料。具體來說,我們常常將保溫能力高的材料用于一些在北方氣候寒冷地區的建筑,這些建筑的結構中我們通常都是采用具有隔熱功能的保溫材料,大大減少了外界的冷空氣對建筑內的影響。同時,國內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引進并采用了很多國外先進的技術,復合墻體就是其中一個較好的突破,建筑師創新性的將保溫材料融入到墻體之中,一方面增強了墻體的承重能力,更在最大限度上讓建筑的保溫效果變得更加明顯。

4.減少空氣的熱交換,降低能量損失。

住宅建筑設計時要保持空氣在建筑中具有適當的密封度,外墻不能自由開啟,內庭要封閉,確??諝獾挠行蛄鲃印4送?,利用地源熱交換系統,將夏季進入建筑的氣體進行冷卻,將冬季進入建筑的空氣進行加熱,利用土壤一年四季具有穩定溫度的特點,冬季作為熱泵供暖熱源,將高于環境溫度的地底熱能供給到建筑室內采暖,在夏季將土壤作為自然空調的冷源,將建筑室內熱能抽取釋放到環境溫度的土壤中,利用土壤環境溫度均衡的特點,減少建筑周圍空氣的熱交換,降低能量損失。同時,還可以對熱量排放進行再利用,通過空調熱回收系統將排出建筑室外的熱空氣進行回收,實現建筑供暖的目的。

三.結束語

綠色生態建筑是未來建筑設計發展的主要方向,在現代住宅建筑設計過程中,必須要貫徹綠色生態理念,堅持生態建筑設計基本原則,采用合理設計策略,逐步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加大綠色生態技術的使用,促進住宅建筑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毅夫.基于綠色生態住宅建筑設計的分析與思考[J].中外建筑,2010,(8):150-151.

[2]時銘,高艷蘋,姜春燕等.淺析綠色生態住宅建筑設計[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4,(1).

[3]王秀芬,丁新海.關于綠色生態住宅建筑設計的探析[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4,(15):198-198.

篇6

關鍵詞 :綠色生態 環境建筑 發展

中圖分類號:S891文獻標識碼: A

一、綠色生態設計概念及特點

1、綠色在現代的含義:

自然、環保、和平、寧靜、生命、希望,隨著時代的變化和不同文化的影響,綠色也具有不同的含義而在建筑中綠色不僅作為一種色彩更象征著環保。

2、綠色生態設計的含義:

綠色生態設計是以綠色生態技術作為依據以凈化環境為目的所進行的設計。它要求在設計時必須按環境保護的目的選用合理的原材料、結構和工藝,在制造生產和使用的過程中,不產生環境公害,有利于拆卸和回收,回收的材料可用于在生產。

綠色生態設計不是某個職業或科學所持有的,它是一種與自然相協調的方式,其范圍非常廣,包括建筑是對其設計及材料選擇的考慮;水利工程師對洪水控制途徑的重新認識;工業產品設計師對有害物的節制使用;工業流程設計師對節能和減少廢棄物的考慮。它為我們提供一個統一的框架,幫助我們從新審視對景觀、城市、建筑設計,以及人們日常生活方式和行為。簡單的說,綠色生態設計是對自然過程的有效適應及結合,它需要對設計途徑給環境帶來的沖擊進行全面的衡量。

綠色生態設計理論是新的設計價值觀的體現,他將設計建立在生態學有機整體的基礎上,用有機整體的觀點觀察分析事物、觀察研究設計對象。要求設計師面對單個的設計對象時,應該將其納入人與物、人與自然的整個系統中來考慮。這一新興的設計觀念改變了以往設計師們僅僅在產品外觀上標新立異的傳統觀念,而自覺地納入可持續發展的先進思想中,將設計的重點放在真正維護人類長遠利益和未來發展中。

3、綠色生態設計的特點:

(1)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我國的資源國情:資源總量大,資源類型齊,是一個資源大國;但我國人均資源占有少,是一個資源小國;開發利用不合理我國的狀況:從總體來看,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區有所改善,但目前為止環境形勢相當嚴峻,不容樂觀;保護環境是隨手卡做的小事在建筑中可使用環保的資源。

(2)加長了建筑材料的使用壽命

現階段許多景觀作品花費了大量金錢建設但是卻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綠色生態設計有4個階段:修理、精煉、重新設計再思考。日本政府通過綠色生態設計使資源的利用率提高4倍甚至10倍,有效地減少了資源和能源的使用,降低了生態環境的干擾。建筑材料的可靠性、高耐久性也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因為材料的再循環使用或者處理均需要再次消耗能源,因此,延長建筑材料的使用壽命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3)遵循了生態平衡規律

生態平衡又稱為“自然平衡”。即指生態系統中,在一定的時間內,生產者和分解者之間都保持著一種相對平衡狀態;也就是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較長期地保存穩定,這種平衡狀態叫做生態平衡。生態系統處于平衡狀態時,系統中的有機體種類數量大、生物量和生產力也最大。比如一個池塘,水質好,生物茂盛,魚兒歡暢時,處于生態平衡狀態。比如人們使用綠色生態的環保材料,經過可回收利用,既不能影響動植物生長又不危害人類健康。

(4)尊重土地尊重大自然

建筑設計是關于土地的科學和藝術。建筑設計學是一門關于如何安排土地上的物體和事物,以為人創造安全、高效 、健康和舒適環境的科學和藝術。古人之所以能夠和自然的和睦相處是因為他們總是去順應自然,總是滿懷著對自然的敬畏和對土地的熱愛?,F在人則用于違反了土地建筑內在的規律而使環境遭到巨大的破壞。綠色生態設計就是尊重土地,根據土地的屬性決定土地的利用模式,許多建筑學家從新研究土地的功能、結構和變化。

二、綠色生態設計提出時代背景

據統計,人類從自然界獲得的物質原料中50%以上用來建造各種類型的建筑及其附屬設施,這些建筑有消耗了人類從自然界所獲得的能源的40%。據日本學者研究,與建筑業有關的環境污染占環境的34%這些研究成果表明:作為現代支柱產業的建筑業是污染環境的“大戶”,對自然是生態平衡存在較大的破壞作用。住宅條件又是當前人們對優越的生活質量的追求的一個重要方面,如何協調住宅質量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是當今社會等待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從國外的時間看,推動住宅產業向科學化、生態化、集約化方向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力量是來自與住在產業相關的政府職能部門和行業指導部門,在我國也同樣如此。由中國房地產協會、中國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委員會主辦,《人民日報》綠色事業發展中心協辦21世紀綠色住宅研討會于2000年11月27日在北京會走開。

三、綠色生態設計的形成與發展

在我國,生態住宅理念還未形成之前,已經有啦獨戶式生態住宅的設計與建造。1980年代浙江永康縣農村某種橘專業戶建的三層住宅,采用以沼氣池為中心,屋面覆土種植蔬菜瓜果兼作隔熱層,形成物質、能演循環生態系統。但是,我國對生態住宅的研究起步比較晚。1990年代,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富裕起來的人們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逐漸開始關注自身的生存環境,與此同時,房地產市場也刮起了一陣強勁的生態旋風。

可持續發展原則:城市作為一個整體的生態系統,人類活動“開啟”生態過程,是生態系統得以可持續地運行。因此,“生態城市”是一個環境清潔優美、生活健康舒適、才智充分發揮、人文內容豐富、社會發展迅速、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城市。

四、國內外綠色生態設計的探索與實踐

世界各國建筑師在生態住宅方面進行啦積極的探索?,F代主義大師賴特將建筑視為“有生命的有機物”??虏嘉靼5摹靶陆ㄖ妩c”,其底層架空、屋頂花園是為了親近自然。富勒一直從事研究以最低能耗獲得最大空間和高度可靠的結構體系。

馬來西亞建筑師楊經文致力于從生物氣候學的角度研究高層建筑設計。他的具體方法是:在高層建筑表面進行綠化,設置各種不同深度的凹入空間,使人在高層也能步入室外接觸自然;“二層皮”的外墻,形成符合空間或空氣間層,并與上下貫通的中庭相連,形成自然通風系統,又起保溫隔熱作用;外墻還用水霧彭琳蒸發降溫;在屋頂上設置固定的不同角度的遮陽隔片,以控制不同季節的陽光量;屋面做成屋頂花園急用泳池;把交通部分布置在建筑兩端建筑兩端遮擋東西日曬。既可使運轉能耗節省40%,又創造了具有生態特色的建筑個性。

印度建筑大師柯里亞強調“形式服從氣候”的建筑觀。它所獨創的管式住宅,是在狹窄的住宅內圍繞一個幾乎露天的院落布局,采用全坡屋面,剖面又構成奇妙的通風口??諝馔ㄟ^管式住宅被發散加熱,然后沿著兩個搭在一起的坡屋面之間斷開的屋脊上散發出去??吕飦喠⒆惚就?,其創造既是印度的又是現代的建筑,得到國際上的廣泛認可。

英國、法國、丹麥、等歐共體國家,共同發起“歐共體綠化城市”試點活動,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五、綠色生態設計在建筑中重大意義

1、自然意義:進入20世紀以來,伴隨著全球經濟的高速增長、人類改造自然強度的加大,

人與自然的矛盾逐漸激化,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已經成為嚴重的區域性和全球性問題。而城市則是人類活動相對頻繁、物質和能量的輸出較多的區域。住宅區作為人居住場所,,在建設和使用過程中,對城市整個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都有很大影響。城市的物質能量流動中建筑材料、裝飾材料、各種能源、消費品占很大的比例,而城市固體廢棄物的排放中住宅區的排放量占有很大的比例。節能和環保是綠色住宅的兩個重要內容,因此,推廣綠色住宅,對于保護自然資源、保護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2、經濟意義:綠色住宅要求人們不僅要重視經濟增長的數量,更要追求經濟發展的質量,盡量是經濟發展處于生存的可承受范圍之內,達到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統一。綠色住宅的建設不但要和環境融合,更經濟實惠,讓投資人有適當的回收。在這樣的的過程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達到資源利用的最高效率。各種資源效率中最重要的是能源效率。能源效率高,越能節省壽命周期費用。因此提高能源效率是進行綠色建筑建設的基本條件。

3、社會意義:綠色住宅既涉及到自然科學又涉及到社會科學的內容,綠色住宅是一種先進的住宅理念,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綠色住宅涉及到人們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管理制度、決策體系、政策法規等諸多方面的內容,而且各方面的協調發展與完善又使綠色住宅的發展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綠色住宅的推廣,使人們對生態和環境的認識落實到具體的生活中,使人們在衣、食、住、行的身體力行之中尊重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并長期的行動中強化了這種意識,而變成一種自然而然的自覺行為,從而將人類對人地關系的認識由強加于普遍居民而最終變成一種全社會的普遍認識。

4、人文意義:在住宅領域,西方近現代以來確立起來的人類中心主義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倫理觀普遍地存在于當代建筑理論當中,支配這建筑師的創作活動。當代許多建筑師致力于把某個地方轉變成真正滿足人的生活需要的場所――能使人領悟到其自身存在的具有一定意義和特征的環境的同時,強調社區文化應當以人為中心,這個“人”不僅僅是物理、生理學意義上的人,而且是社會的人,有情感的人。是需求層次豐富的“多元”的人。綠色住宅通過景觀的整體規劃和布局,空間結構、構景因素的選擇與組合,具體的造型等多種環境營造的手段,綜合性成系列地加以體現的,而不僅僅是某些外加的裝飾和某些局部的模仿復制。亦即運用現代景觀設計手段,將某一具體的人文特色,經變形、抽象處理,自熱而然地融入具體的景觀形態中,充分體現其畫龍點睛的神韻,在似與不似之間更追求對某一人文的“神似”表現,使人既熟悉親切,又頗感新穎別致。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未來,是生態問的社會,建筑也是綠色生態建筑,人類的家園需要的是可持續發展的信念,綠色建筑不但能成為建筑的主流,在綠色建筑的性能和節能環保方面,人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對于設計師和施工人員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在建筑設計領域要堅持綠色生態的理念,要提高建筑的可持續發展性。在綠色建筑的環保節能設計方面,我們應該不的斷的加強研究。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

2、《綠色住宅概念》王立紅

3、《北新房屋―綠色家園》中國經濟出版社

作者簡介:

篇7

關鍵詞:新時期;綠色;生態;建筑設計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我國是一個資源不很豐富的國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資源的緊張已經給我們亮起了紅燈,積極推進生態建筑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新時期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的含義

所謂綠色生態建筑,其實就是將建筑看成一個生態系統,通過組織(設計)建筑內外空間中的各種物態因素,使物質、能源在建筑生態系統內部有秩序地循環轉換,獲得一種高效、低耗、無廢、無污、生態平衡的建筑環境。要實現這個目標,至少要做到四點:一是在建筑工業中實現高效、節能,使用再生、不產生副作用的建材產品。二是建材的研發應更多地致力于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并盡快擴大這種材料的使用范圍。三是注重工程建設中的能源節約,盡量使用節能降耗、能夠再生的天然材料。四是建材原料從使用到回收是否影響環境的污染,也是劃定生態建筑的重要標準。最關鍵的是,把這種綠色理念貫穿到人居環境中去離不開科技的發展,只有使人、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一個良性的系統,才能真正實現建筑的生態化。

二、新時期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的基本原則

綠色建筑在設計過程中, 必須針對其各個構成要素,確定相應的設計原則和設計目標。同時, 這些構成要素又是設計人要具體操作的對象。在綠色建筑設計體系中, 對設計原則的分析和把握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這里以生態要素為主要對象, 扼要闡述其設計原則。

1、“以人為本”的原則

人是社會的主體,追求高效節約決不能以降低生活質量,犧牲人的健康和舒適性為代價。在以往設計的一些太陽能建筑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服務于經濟落后地區的,其室內熱舒適度較低,沒有認真做到合理設計和以人為本。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這種低標準的“綠色生態”建筑很難再有所發展,也必將被社會所淘汰。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講,這與國家宏觀要求也是相符的。

2、因地制宜的原則

今后城市的發展,勢必在有限的土地資源內展開,為了節省有限的土地,必須建立高效的空間體系,如在地面上建立親和大自然、充滿人情味的低層高密度建筑物利用生態技術建立起巨構城市,向地上空間要效益,充分開展城市地下空間的綜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連接為有機協調的立體網絡。

3、 整體及環境優化原則

建筑應作為一個開放體系與其環境構成一個有機系統,設計要追求最佳環境效益。建筑要體現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態環境的關心和尊重, 主要表現在保持當地文脈, 保護歷史人文景觀, 重視建筑場地對地形、地勢的利用, 加強建筑對當地技術、材料的利用, 加強綠化, 減少環境污染,用獨特的美學藝術讓建筑體現時代精神。

4、 簡單高效發展的原則

綠色建筑應體現對能源的節省, 盡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 如太陽能、風能等, 加大智能化設計, 廣泛利用電子通訊和信息技術, 要有預見性地研究建筑與社會發展的互動關系, 做到近期規劃與長遠規劃結合, 為擴建和建造留有余地。

5、健康舒適的原則

綠色建筑應保證建筑的適用性, 體現對用戶即人的關心, 增強用戶與自然環境溝通, 讓人們在健康、舒適、充滿活力的建筑中生活和工作。主要體現在創造良好的通風對流環境, 增加建筑的采光系數, 保證室內一定的溫、濕度, 創造良好的視覺環境及聲環境, 建立立體綠化系統凈化環境等。

三、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策略

1、基地環境的整體規劃

建筑規劃設計從整體角度把握人類生態系統的結構,以生態為基礎進行整體規劃和生態規劃,合理利用土地,有效協調經濟、社會和生態之間的關系。根據自然的本質屬性,組織各功能分區,使建筑群的能流、物流暢通無阻; 從建筑物朝向、間距、形體、綠化配置、能源的循環利用等方面考慮,建筑規劃要走中小型化、花園化、智能化為一體的道路,提高綠地面積比例,降低能耗量; 建筑整體規劃應體現建造場地、植被的一體化; 減少對資源的干擾和污染; 建筑及裝飾材料的選擇應考慮對能源消耗和對空氣、水污染的影響; 全方位考慮建筑綠化,沿街綠化、樓間綠化、樓旁綠化、綠化建筑,形成多品種、多層次、立體的、廣泛綠化環境,改善建筑小氣候,使人類貼近自然。在生態的建筑規劃設計中要把具體建筑看成是城市建筑大系統的一部分,與城市建筑大系統相聯系,使建筑內部難以消化的廢物成為其它元素的資源。

2、生態系統的規劃

建筑方案應充分利用太陽光、陰影,選擇合理的建筑朝向和建筑型體; 營造良好的局部建筑小氣候,室內空間與室外空間相結合,加強人與自然的聯系; 建筑空間多樣化、科學化,加大使用功能的靈活性和空間的可變性,留有變化余地,經過改造和裝飾可以再生使用。

3、 能源利用

綠色生態建筑能源利用的實現, 不但要對常規能源系統進行優化設計,更要注重綠色能源的利用,要將建筑節能放在了首位。筆者認為綠色生態建筑節能,設計師首先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①把建筑設計提高到比較高的水準。②找到合理的優化的新能源的解決方案。③尋求建筑藝術與能源方案的完美結合。例如, 對建筑的圍護結構和供熱、制冷系統進行節能設計;可設置溫度阻尼區;利用自然光,減少電能浪費; 合理控制建筑物體型系數, 降低建筑能耗; 優化建筑建筑布局,盡量保證建筑建筑單體有足夠的迎風面, 高低建筑錯列布置以利于建筑通風; 優化平面設計, 平面形狀盡量規整, 減小護結構面積, 合理組織穿堂風,加強空氣對流,創造宜人的室內環境。當然,在做好上述的工作后,還可以因地制宜地利用綠色能源,如采用太陽能、風能和地熱能等, 這些能源都具有無污染、可再生的優勢。

4、 聲光環境

在綠色生態建筑平面設計時, 設計師應考慮將臥室設置在背向噪聲源的方向, 這樣可降低噪音30dB;采用隔音窗也能顯著阻隔室外噪音;在住區沿路適當栽植綠色植物,對降噪也有一定效果。針對光環境設計來看,提倡使用新能源提供的綠色照明,如利用太陽能發電,可解決部分日常照明。其次,室內應盡量采用自然光,鼓勵使用節能燈具,節約能耗。另外, 還要注意避免由附近建筑的玻璃折射以及其他的光污染。

5、水熱環境

綠色生態建筑的建設關鍵是節水, 同時要考慮水質和水量兩個問題。一般的,綠色生態建筑可采取的節水措施有:采用節水節能型供水設施;建立雨水收集系統、污水處理系統就地將污水處理成中水(中水意為城市污水或生活用水經處理達到一定的水質標準, 可在一定范圍內重復使用的非飲用水);景觀用水要專門設計并將其納入中水系統一并考慮。熱環境的實現更為重要。建筑區的熱系統應滿足居民的供熱舒適度的要求,以及建筑節能和環保的要求。冬季供暖的室內溫度宜在20℃~24℃,夏季空調的室內適宜溫度為22℃~27℃。可采用采暖、制冷、生活熱水三聯供的熱環境技術, 或在各戶安裝散熱器溫控閥, 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綜上所述,綠色生態建筑的理念就是最求降低環境負荷,與環境相融合,且有利于居住者健康, 其目的在于減少耗能、節約用水、減少污染、保護環境、保護生態、保護將抗、提高生產力、有益于子孫后代。實現綠色生態建筑,必須反映出不同區域的狀態和重點,以及需要根據不同區域的特點建立不同的模型去執行。最終目標也是節約能源,科學有效地利用資源。

參考文獻:

[1] 耿曉蕊.  試論生態建筑設計的實施[J]. 建筑科學. 2011(S2)

[2] 王雅捷.  低碳視角下的城市規劃研究現狀及發展方向[J]. 北京規劃建設. 2011(02)

篇8

1.從技術觀上剖析綠色建筑

首先應是建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對于建筑與自然的關系,我們應該從由來已久的“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這樣的古老生態箴言中得到啟示。歷史告訴我們,自然是不可戰勝的,我們只能去適應它而不是與之為敵,建筑也是一樣,與自然和諧共處而不與之對抗才是真正的出路。再者應把建筑與人關系的重點應放在創造宜人的居住環境上。建筑從人的角度考慮,往往會破壞一定的生態平衡,但是如若純粹以自然的角度來衡量,則將使得建筑變得難以適合人的居住。低技術的綠色建筑的主要目的就是來解決這個矛盾的,通過一些適當的技術措施來均衡個人對于建筑的使用與自然之間的平衡關系。

2.低技術綠色建筑的技術措施

(1)建筑材料的利用

現代社會的建筑,特別在中國,建筑材料大多使用的是高污染、高能耗且不能循環利用的混凝土、粘土磚和各類砌塊。而在一些發達國家,特別是加拿大、日本與北歐國家,綠色生態的概念深入人心,各類高污染的建筑材料都很少使用。木材、竹子、泥土等環保、低碳的建筑材料得到他們的青睞。木材作為一個可持續的資源,是一種很好的綠色建材。在所有的建筑材料中,木材在制造、運輸和供應的過程中需要的能量最小,并且對環境所帶來的負荷最小。木材還有很好的隔熱性能和抗震性能,這也是它被當做低能耗房屋理想材料的原因。木屋是一種具有高技術特性的低技術建筑。當然,除了木材之外還有泥土、石材和竹子等也是很好的低技綠色建筑常用的材料,這里就不進行過多介紹了。

(2)太陽能的利用

太陽能利用技術主要分為主動式太陽能利用技術和被動式太陽能利用技術,主動式太陽能技術主要包括將太陽能進行儲存以及轉化為其他的能源進行使用的技術,技術復雜,多用于高技術生態建筑中,比較常見的有太陽能屋頂、太陽能光伏玻璃和太陽能光伏外墻等等。被動式太陽能利用技術則多用于低技術綠色生態建筑中,它主要是通過建筑的朝向、建筑材料和構件的選擇、建筑內部空間布置以及外部環境的處理達到增加建筑對陽光的利用,營造出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居住環境。其中對建筑的一些基礎構件(墻體、地板以及窗戶等)的恰當選擇和運用能比較合理的滿足人們的要求。常見的被動式太陽能供熱系統一般包括南向窗戶的蓄熱與集熱。

(3)自然通風

低技術綠色生態建筑理論中的自然通風的基本方法與理論是首先通過分析建筑的內外墻壓力的差值來保證建筑的自然通風。這個壓力差受建筑附近地形以及阻礙風力的障礙物、建筑的體量與朝向以及當地不同時段的風速等諸多方面的影響,根據對風分析的結果能夠使得設計師在建筑設計中迅速做出合理的對策與措施出來;其次是空氣密度差異的考慮以及運用,由于不同溫度下的空氣密度也不盡相同,那么很可能因為墻面之類的圍合結構的相隔致使兩側溫度不同,那么兩側壓力的也不同,壓力差從而產生氣流。一般情況下,建筑的室內溫度往往會比室外溫度要高,建筑內部會由于下部與上部壓力的不同產生由下向上的氣流,冷空氣從建筑下路涌入而熱空氣則在建筑上部被排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煙囪效應。

(4)天然采光

建筑的天然采光的好與壞一般取決于建筑形式是否能夠滿足天然采光的需要,從目前看來最佳的采光方案是采用一些中庭和側窗將天然光引入進深空間,增加建筑內部空間受到自然光照射的區域。除了通過建筑的形式來實現天然采光之外,還需要一些人工手段來控制日照給人們帶來的一些不便,主要包括遮陽百葉等可調控的遮掩措施來保證天然采光的可調節,滿足不同建筑功能對采光的需要。除上述幾點技術措施之外還有水的利用等技術方式方法,在此不再一一贅述。

二、低技術綠色建筑在中國的狀況

中國的飛速發展固然令人欣喜,但迅速的發展伴隨而來的各種問題也必須值得我們去重視:據統計,中國當前的建筑總面積約為400億m2,預計以每年18~20億m2的速度高速增長。建造和使用建筑所消耗的能源大約占全社會總能耗的1/3,所需建材的生產能耗占總能耗的46.7%。建設用水占總用水量的47%,鋼材占30%,水泥占25%,建筑垃圾占40%,建筑污染在環境總污染中占了34%。這么多刺眼的數字在提醒著我們必須在建筑建造中更多的運用綠色生態技術,根據我國的現狀來說,由于不同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我們對于綠色生態技術的運用要采取因地適宜、適時、適量的原則。在發達地區可以考慮在不對環境造成破壞和合理使用資源的基礎上采用更多的高技術生態科技來進行建筑設計,在不發達的地區則可以合理的推廣和使用低技術生態技術來解決一系列的相關問題,提倡節約環保。

三、結語

篇9

關鍵詞:綠色建筑;生態;建筑設計

1綠色建筑的含義

綠色建筑的內涵已有許多的論述,歸納起來就是“資源有效利用”的建筑。有人把綠色建筑歸結為具備4R的建筑。即Re-duce,減少建筑材料、各種資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Renew-able,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Recycle,利用回收材料,設置廢棄物回收系統;Reuse,在結構允許的條件下重新使用舊材料。因此,綠色建筑是資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護環境,親和自然,舒適、健康、安全的建筑。

2推進“綠色生態建筑”的必要性

綠色建筑以美國的奧杜邦協會總部為代表,它是紐約曼哈頓最節能的建筑物,被認為是建筑環保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何謂綠色生態建筑。目前,國內認為它必須是一種節約型建筑。它將作為21世紀建筑業的主旋律,應體現在健康、節水、節地、節能、制污、循環利用。

3綠色建筑的設計原則

綠色建筑首先要關注的還是以人為本,為居住者提供舒適健康、安全便利的居住場所,在使用功能上滿足人們的要求。但有別于傳統的建筑體系,綠色建筑關注的不僅僅是建筑自身,加強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保護自然資源,體現“綠色”化,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條件,才是實現綠色建筑的關鍵。

綠色建筑中最核心、最有生命力的不是某種固定的結論或方法,而是這種思想所蘊涵的設計原則。從建筑的選址、規劃、設計、功能的設定、材料和技術的選用、設備的安裝,到建筑建成后的營運、維護,綠色建筑的思想都以人為中心,與自然融為一體,貫穿建筑的整個使用周期。從根本上來說,它是重視人、自然、建筑三者互動關系的產物,要求建筑師在建筑設計中把握設計與環境的關系。其特點主要體現如下。

3.1整體及環境優先原則

建筑應作為一個開放體系與其環境構成一個有機系統,設計要追求最佳環境效益。建筑要體現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態環境的關心和尊重,主要表現在保持當地文脈,保護歷史人文景觀,重視建筑場地對地形、地勢的利用,加強建筑對當地技術、材料的利用,加強綠化,減少環境污染,用獨特的美學藝術讓建筑體現時代精神。

3.2簡單高效發展的原則

綠色建筑應體現對能源的節省,盡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加大智能化設計,廣泛利用電子通訊和信息技術,要有預見性地研究建筑與社會發展的互動關系,做到近期規劃與長期規劃的結合,為擴建和建造留有余地。

3.3健康舒適的原則

綠色建筑應保證建筑的適用性,體現對用戶的關心,增強用戶與自然環境的溝通,讓人們在健康、舒適、充滿活力的建筑中生活和工作。這主要體現在創造良好的通風對流環境,增加建筑的采光系數,保證室內一定的溫、濕度,創造良好的聲環境氛圍,建立立體綠化系統凈化環境。

4綠色建筑設計方法

建筑設計是個綜合全面的過程,需要建筑設計師的全面把握,綠色建筑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以下五個方面。

4.1現場設計

選定建筑的建設地址后,對建設地段進行現場設計是保證建筑與白然環境和諧的必要條件.只有與自然環境協調的建筑才能稱得上綠色建筑。綠色建筑的現場設計應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綠色建筑現場設計應該重視以下四點:

(1)現場設計要保護現場的生態完整性和生物的多樣性,(2)盡量減少現場因暴雨造成的水土流失,盡量減少使用自來水進行澆灌;(3)盡量減小現場的熱島效應;(4)綠地面積滿足要求;(5)綠地配置合理,局部環境內能夠保持水土、降低污染和隔絕噪聲。

4.2建筑平面設計

合理的朝向設計能使建筑從陽光中獲取大量的能量,住宅往往需要平行布置,并且朝向南面,同時彼此之間要留出足夠的間距保證冬季的日照時間。建筑的體形系數(建筑物表面積與其體積的比值)直接影響建筑能耗的大小,體形系數越大,單位建筑空間的散熱面積越大,能耗就越高。在相同體積時分散的布局模式要比集中布局的建筑熱耗大,從節能的角度宜首選高層和中高層建筑。具體設計時減少建筑外墻面積、控制層高。建筑層高固定時,對于確定的建筑面積,都有與之相適宜的最佳節能樓層數。減少體型凹凸變化,采用規則平面形式,合理的建筑布局可以充分利用現場的資源來減少建筑耗能以及改善室內環境質量,仔細劃分建筑內的使用功能區,使不需要窗戶的功能區域盡量安排在建筑物的北面,使具有相似使用功能的功能區域盡量位于同一區域。

4.3建筑節能設計

建筑業是耗能重要產業,全世界有近30%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物上。建筑耗熱量主要是通過圍護結構的傳熱耗熱量構成,在傳熱耗熱量所占份額中,其中屋頂約占7%~8%,外墻約占23%~34%,門窗約占23%~25%,可以看出,外墻傳熱耗熱量所占比例最大,必須采用高效保溫墻體降低其耗熱量,其次是窗戶改善建筑門窗的保溫性能和加強窗戶的氣密性是節能的關鍵舉措。

按照標準進行建筑熱工的節能設計和建筑節能設計的綜合評價,應采用高效保溫隔熱外墻及屋面體系,選用高效門窗、幕墻系統及高性能的玻璃,以利于建筑的高效與節能。外墻設計要滿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風要求,減少對電器設備的依賴,設計時采用明廳、明臥、明衛、明廚設計,努力提高室內環境的熱穩定。

5綠色建筑設計策略

綠色建筑設計策略首先要足于本土,根據國情,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以低耗為核心,走低成本的精細化設計之路。本人認為綠色建筑設計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個主要策略。

5.1基地策略

基地環境的整體組織與利用是一個項目的首要考慮,因其決定著建筑小環境的質量及其大環境的關系協調。在營造自然環境的同時,另一方面就是如何通過建筑的空間組織,有效的利用這一環境資源,這是最基本的生態設計手段,也是最有效簡單易行的。

5.2采光通風策略

采光是影響人工環境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可以將其分為人工照明和自然采光兩種方式。采光的低能耗策略就是在人工照明與自然采光之間形成一種平衡,即盡量減少人工照明,而充分利用自然光。對于自然風的利用是體現可持續性與生態設計的另一重要方面。有效的自然通風可以創造一種清新自然的人工環境,同時減小依靠機械通風的能耗。

5.3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策略

以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在建筑使用能耗中的所占比例或基于現狀建筑CO,排放平均水平上的減排貢獻率來定義太陽能建筑,是符合當今社會和技術的發展現狀。太陽能熱水器的研究和生產已經成為國家重要的產業,太陽能光發電,太陽能供熱水,太陽能采暖,太陽能制冷空調,太陽能通風降溫以及可控自然采光等高新技術也逐漸走進了建筑設計中,還有風能發電,生物物質的高效清潔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前能源緊張的現狀,并為將來的多種綠色能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基礎性的支持。

5.4水資源的利用策略

雨水的收集和污水的處理回收利用是建筑節水的有效措施,通過低技術的建筑處理及后續工種的配合,收集的雨水可用于澆灌,用于景觀水景,改善了建筑的生態環境。污水的回收利用是建筑內的洗漱污水經有特殊設備的凈化處理后,再用于沖廁,或者澆灌等。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和雨水收集利用及灌溉技術的應用,使水資源利用最大化。系統可以長期穩定運行,且節省投資,運行費用低。

應該說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應用于建筑行業的技術不斷完善,建筑師也可大膽的嘗試各種方法,即基于對建筑的可持續性與生態的考慮,如何將城市景觀環境建筑與技術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創造出新的建筑形態與環境。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可持續性或生態在這里并不只是時髦的詞語和概念,它們在建筑上的實現是建立在強有力的技術研究與資金支持上的;是嚴謹科學與建筑師創造力相結合的產物;走向真正的可持續性和生態建筑的實踐也是一個不斷總結學習的過程。

篇10

關鍵詞:綠色生態建筑;設計方法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 A

一、現代生態建筑設計理念

1.節約自然資源、能源,最大限度提高建筑資源、能源的利用率。

2.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避免或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使用經久耐用、可重復使用的環保型綠色的建材,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加強綠化以改善環境。

3.在空間和使用的功能上充分適應社會發展變化,使得建筑空間有包容性,功能有綜合性,使用有靈活性、適應性、可擴展性。

4.有獨特的建筑技術和藝術形式,表達出現代生態文化的內含以及審美意識,創造自然、健康、親切舒適、豐富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與現代氣息的建筑。

二、綠色生態建 筑設計原則

在綠色生態建筑的設計過程中,對設計原則的分析、把握有很重要的實踐意義,必須對其每個構成的要素,確定相應的設計原則以及目標。這里,以生態要素為主要的對象,闡述其設計原則。

1.整體及環境優化

建筑應該作為一個開放的體系,與環境構成一個有機的系統,在設計中要追求最佳的環境效益。建筑要體出對自然環境、社會生態環境的關心與尊重,主要表現在:保持當地文脈,保護歷史的人文景觀,重視建筑場地對地形、地勢的利用,加強建筑對當地技術、材料的利用,加強綠化,減少環境污染來讓建筑體現時代精神。

2.簡單高效發展

綠色生態建筑應體現在對能源的節約利用,盡最大可能利用可再生的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加大智能化設計,廣泛利用電 子通訊和信息技術,有預見性地研究建筑與社會發展的相互關系。

3.健康舒適

綠色生態建筑應保證建筑的以人為本,增強使用者與自然環境的溝通,使人們在健康、舒適、充滿活力的建筑中生活、工作。體現 在創造良好的通風對流環境,增加建筑采光系數, 保證室內一定的溫、濕度,創造良好的視覺環境、聲環境,立體綠化系統凈化環境等。

三、綠色建筑的 基本設計方法及策略

1.慎重選址。

建筑的建造中,要盡量少破壞、干擾自然環境,同時,還要通過建造來彌補已造成的不平衡或破壞。此外,對已確定的基地,還對有價值的生態要素做盡最大可能的保留與尊重,保持其完整性。

2.采光通風

在綠色建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運 用自然光與自然風進行采光通風的設計策略。通過對自然光 和自然風的充分利用,可以降低因人工照明和空調所帶來的能耗,為人們營造良好舒適的生產生活空間。在設計中,要有合理且科學有效的通風、空調和供熱系統;在進行建筑在外表面設計時,需要考慮結合圍護結構的熱效率;電氣負荷、器具設備等,從節能方面進行考慮,做出最優設計;合理的開發新的能源,各種 再生能源充分也有效地利用起來,科學合理的處理建筑生活垃圾;提供新鮮的空氣;要盡量減少微生物生長的機會;減少建筑中的建筑材料中易揮發的現象;創造易于接近公共和日光適宜環境。還需要考慮室內清潔材料和空間維修揮發的化學成分對人體的影響;盡可能減少建筑垃圾,建筑構造使用帶有可循環材料(如鋁、鋼材材等)或可循環的產品,考慮建筑設備和建筑構件的再利用;建筑地面、屋頂、門窗要進行絕熱 處理等。

3.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例如,太陽能在建筑物中的合理使用,一方面可以起到降低能耗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減少其他形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太陽能產業發展很快,太陽能發電、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制冷空調、太陽能采暖能技術設備有了廣泛應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策略就是在房屋的使用中,充分利用太陽能這類的可再生能源來替代傳統能源,起到節能、降耗的作用。同時,新能源因為其清潔性,還可以在在起到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為人與自然、建筑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打下良好基礎。

4.水資源的收集利用

雨水的收集以及污水的處理、回收、利用是建筑節水的有效措施,通過低技術的建筑處理以及后續工種的配合,收集的雨水 可用于澆灌用于景觀水景,改善建筑的生態環境。污水的回收利用是建筑內洗漱污水經過特殊設備的凈化處理后,再用于沖廁、澆灌等。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和雨水收集利用及灌溉技術的應用,使水資源利用最大化。系統可以長期穩定運行,且節省投資運行費用低。

5.注意保護環境利用建筑綠化

在建筑的規劃中,綠化的設置很重要,在夏季,可以有效降低溫度,因為植物的蒸騰作用,綠化可以調節小環境的相對濕度。有研究表明,有綠化居住小區的空氣相對濕度比沒有綠化的居住小區在冬季高10~20%,在夏季高20 ~30%。同時,它還有明顯降低噪聲和凈化空氣的作用。在冬季,可有效降低風速,減少建筑物和場地外表面的熱損失,有利于冬季的溫度調節。

6.靈活多適的設計方法

在建造中,要科學合理選擇生態建筑材 料。 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的出現,增大了建筑材料 選擇使用的難度與深度。在實際中,減少材料的使用量、使用綠色的替代產品、改進材料的生產技術、減少生產材料的污染過程、對材料的再循環再利用等均是可行的方法。如采用K值小的節能玻璃,可以減少建筑護結構的能量交換,節省能源消耗,或者在 建筑屋頂處使用人工的覆土減小屋頂的熱損失等。

四、國外實例

托馬斯•赫爾佐格在從事建筑設計活動中通過精心設計的建筑細部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耗費,來達到對生態環境的關注。主要表現為幾種策略:

1.鮮明的空間分區。

赫爾佐格的作品總是把使用頻率較少的輔助空間置于北向,利用保溫良好的材料形成封閉空間。這樣的緩沖空間既可以遮擋北 來的寒風侵襲,也由于分時供能而最大現對的節約了能源。

2.中庭空間的營造。盡管中庭空間由于溫室效應能在冬季發揮重要的保溫作用,但是也常常因夏季過熱需降溫而消耗大量的能源。赫爾佐格認為:解決其過熱的措施,可利用空間高度以形成足夠的溫差來帶走熱氣流,同時維護結構一定要真正 起到遮陽的作用。如在霍次大街住宅中,中庭在寒冷的冬季可以受到日照而升高溫度,大幅減少取暖能耗;在夏季,熱量能夠透過大廳屋頂上的 開口排出室外,將涼爽的空氣從建筑的底層引入,使住宅空間的熱環境相對穩定,節約了能源。

3.“溫度洋蔥”的措施。

根據不同的使用溫度要求,將不同的使用空間從內向外依次布置。例如,在Pfalz小別墅項目中,將需要保持較高溫度的洗澡間,放在建筑 的最深處,其他的空間依次布置,在最外層設置太陽房,作為室內外的緩沖空間來保證室內溫度的穩定。

4.采光與遮陽的協調

現代大體量的建筑的出現,使得建筑空間忽視了對自然光的利用。 但是,自然光的使用 也有過多的熱量引入的問題。所以,協調解決采光、遮陽是赫爾佐格的作品中的重點,主要表現為兩種策略:北向光 線的利用與采光與遮陽的轉換。 如在林茨的設計中心項目中,通過在屋上的一種塑料格柵,將北面光線反射、折射進入室內,而將南側 直射光線過濾,這樣就使展示區獲得高標準的采光,且不犧牲室內熱舒適度,也不增加額外能耗。

5.自然通風的組織

在赫爾佐格的作品中,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利用和組織自然通風,另一方面,也將機械通風作為必要的補充,進而滿足室內舒適度的要求。這里重點分析其組織自然通風的方法。大致可分為:一般建筑的通風,大廳型空間的通風與高層建筑的 通風。在高層筑中,貫穿全樓的豎井很容易形成空氣壓力差 即“煙囪效應”。在OBAG管理大樓設計中,房間的氣交換通過立面自然通風,新鮮空氣經過室內使用后加熱 進入豎井排出室外。這種措施高效且不消耗能源。

結語

本文主要對綠色生態建筑設計方法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和研究,在設計中,設計人員要盡最大能力進行環保和節能的設計,盡量在建筑、結構設計中利用材料特性,采用自然采光、通風和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遮陽、蓄熱和雨水入滲等措施,即采用非機械、不耗能或少耗能的方式,實現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被動節能技術,重點為優化建筑設計和低耗能圍護結構的,這樣才能夠實現生態建筑的使用功能,促進城市生態建筑的良好發展。同時,設計人員還應該不斷學習國際上前沿方法,并將其應用到自己的建筑設計當中,不斷促進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宋曄皓.生態建筑設計需要建立整體生態建筑觀IJ].建筑學報,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