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蛋比賽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14 11:47: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斗蛋比賽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今天是一年一度傳統的立夏節,我們班開展了有趣的斗蛋比賽。
早晨,同學們帶來了雞蛋,鴨蛋,有的甚至帶來了鵝蛋。大家帶的蛋各具特色,有威武的“鐵蛋一號”;有滑稽搞笑的“書呆子”;有可愛的“傻妞”;還有肥大的“豬豬天使”……
只有勇敢地上去介紹自己蛋的同學,才有機會在臺上斗蛋。
隨著老師的一聲令下,斗蛋比賽開始了。第一組是吳雪飛的“書子”和施凡的“丑丑”斗。只見吳雪飛雙手拿著他心愛的“書呆子”,手里還空出一個縫隙來,面帶微笑,自信滿滿。而施凡卻非常緊張,臉漲得通紅,手還在不停地抖?!皶糇印毕褚粋€戰士一樣向“丑丑”沖去,可“丑丑”卻機靈地往后一縮。施凡猶豫了很久,好像在想:是直接沖過去呢?還是等待對手的攻擊?過了一會兒,她似乎明白了什么,像離弦的箭一樣飛向“書呆子”,此時,全場同學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兒。隨著“砰”的一聲,吳雪飛的“書呆子”壯烈犧牲了?!俺蟪蟆彪m然長得丑,但是它非常的勇敢,最后成了這一組的贏家。
看到這里,我真后悔自己當初沒有上臺進行介紹,心里怪癢癢的也想去參加斗蛋比賽。善解人意的陸老師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說:“下面的時間進行自由斗蛋比賽。”話音剛落,教師里像炸開了鍋似的,自己尋找對手。那雞蛋的碰擊聲繪成了一曲曲《雞蛋交響樂》。我趕緊找來了好友田一辰進行鴨蛋比賽。開始我仔細端詳著田一辰的蛋,嘿,她的蛋可堅硬啦,居然倆頭都沒有空心。我更加得提防了,特意拿了個沒有空心的一頭與她比。一開始,我們都不忍心下手,手一時往前伸,一時往后縮。好家伙,她趁我不注意的時候猛地撞擊了我的蛋。頓時,我心愛的寶貝蛋裂開了一條大縫。
篇2
今天上午快放學時,梁老師對我們說:“大家中午回去煮個雞蛋,下午把煮熟的雞蛋帶回來,咱們進行一次有趣的斗蛋比賽。”
我中午都在想:梁老師到底要玩什么?是不是比誰吃雞蛋速度快。媽媽這時對我說:“選雞蛋選個小點兒的,小點兒的皮厚。”于是我選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小雞蛋,還給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小蛋必勝!”
煮好雞蛋,我就懷著興奮和激動的心情拿著我的“武器”走進學校。終于,上課鈴響了,老師說出了比賽規則,先是同桌用雞蛋互碰,誰的雞蛋沒破誰就勝出,然后兩組PK,最后選出獨一無二的“佼佼者”!隨著梁老師的一聲“比賽開始!”我和同桌卻誰也沒開始,我想:我可不能讓我的“小蛋蛋”受到一絲傷害,半天,我和同桌才小心翼翼的碰了一下。哈哈!我贏了!我原本以為會輸呢,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接著,我揮舞著我的“勝利大拳頭”進行了第二項比賽:兩組PK!我和班上一名同學碰了起來,結果我輸了。不過,勝敗乃兵家常事嘛!下次我一定吸取教訓,當佼佼者。最后,班上的佼佼者是“大力士”張悅鵬!
“斗蛋比賽”真有趣,我期待下一次的較量!
指導老師:梁菲
篇3
摘 要:在寫作過程中,學生只要有了素材,構思也就不難,寫作就會“妙手偶得之”。文章從引導學生觀察與感悟、閱讀與摘抄、實踐與整理、寫作與點評等四方面,研究教師促進學生素材積累的指導措施,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作文教學;初中生;素材積累;寫作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3-0058-01
很多學生寫作文總是“絞盡腦汁”“抓耳撓腮”,不知道如何下筆,且行文干巴巴,缺少生活氣息。究其原因,主要是胸中“無文”,即通常所說的沒有素材。也有一部分同W,下筆如行云流水,文章寫得又快又好,那是因為他積累了很多素材,可以靈活運用。俗語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素材,寫作文便難上加難。有了素材,構思也不難了,作文也就會“妙手偶得之”。現結合教學實踐,對學生素材積累的指導措施進行研究。
一、眼見為實,觀察與感悟,積累生活素材
學會觀察生活,才能積累素材。莫言老師說自己是個講故事的人,作文素材的積累就在于積累故事。學生由于學業重,每天寫觀察日記不太可能,但每天寫一句感悟還是可以的。教師可讓學生每天把自己觀察到的事物用一句話寫出來,然后第二天在課上講一句話故事。雖然只是一句話,但天長日久仍可積累很多素材,因為A學生講故事的時候,可能會引起B同學同樣的生活感悟,從而幫助B同學完善了素材積累,從而形成良性循環。觀察需要方法,觀察的角度要由易到難,觀察的范圍可從校園、家庭再擴大到社會,比如,從物體的形狀、色彩到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而循序漸進。另外,教師可布置同一件事情讓學生觀察。比如,在班級一分鐘講演活動中,可讓學生觀察演講者的表情及動作;在冬天的早晨,可讓學生觀察落葉和臘梅花的綻放。生活就是豐富的作文素材,教師要想辦法讓學生積極地觀察和感悟生活,學生通過觀察不僅可以把握事物的特點,還能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
二、多讀多記,閱讀與摘抄,積累閱讀素材
語文專家認為,語文教學要讓學生體驗到文學帶給人的愉悅、情趣,喚醒學生對文學的渴望與熱愛,在審美鑒賞過程中培養創造力和個性。閱讀是人的第二生活,中學生很難做到行萬里路,但可以讀萬卷書,可以說,學生親自看到的生活是10%,但通過閱讀得到的生活認識可以占到50%。語文教師應要求學生做一個有心人,做一個既會閱讀又會摘抄的有心人。可以讓學生準備一本素材本(可對素材本進行適當的美化,如貼上自己喜歡的貼畫,或者自己畫上插圖,以增加對它的喜愛感),用于隨時記載閱讀過程中的好詞佳句及故事等。學生每周至少摘抄5個句子,到下周時,要每天背誦一個句子。背誦句子可以帶動其他同學更加認真地摘抄,形成良性循環。另外,還有一些匯總了很多素材的書刊,如《智慧背囊》《劍橋家訓》《思維與智慧》《讀者》《青年文摘》等,教師可鼓勵學生閱讀。這些讀起來就很美的文章本身就能吸引學生,學生如果能持之以恒地閱讀,就會積累越來越豐富的材料。優質的閱讀,是和作者之間的心靈對話,不僅能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更能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可以促進學生對世界的觀察和認識,從而提升寫作水平。
三、親歷求真,經歷與整理,積累實踐素材
初中生只有注意積累生活經驗,才能寫出有意義的作文,而豐富多彩的活動就是素材積累的平臺。其一,從節日活動中積累感悟。春節,和家人一起貼春聯、掛燈籠、包餃子;立夏,舉行斗蛋等趣味活動;植樹節,舉行植樹活動;清明節,進行遠足或祭祖活動;端午節,進行包粽子比賽;中秋節,舉行祭月活動。節日的氛圍,可以為學生的感悟奠定感情基調。學生要親力親為地積極參與這些活動,與家人一起感受節日活動的點點滴滴。其二,從班級活動中積累感悟。能幫助學生積累實踐素材的班級活動有很多,比如“圖書漂流閱讀”“課前演講”“手抄小報”“學法征文”“參觀訪問”“一起看電影”“飼養小動物”“清掃積雪”“集體視聽”等活動。這些活動可以拓展學生的生活面,會幫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無論是節日活動,還是班級活動,都是學生親身經歷的,所以學生興趣濃、感悟真、印象深刻、記憶牢靠。正所謂生活即語文,生活成就作文。
四、比賽激勵,寫作與點評,養成積累習慣
課業負擔重、注意力易分散等都會導致一些學生的素材搜集工作“虎頭蛇尾”,因此,教師必須用活動督促學生。教師可通過舉辦“讀書筆記展評”“每日時事點評”“課外閱讀方法講座”“每日一分鐘速記比賽”“參加報刊征文競賽”“自編作文選”“自撰個人傳記”“收集格言民諺”等活動,來保持學生素材積累的積極性。針對每次活動,可以評出一、二、三等獎,以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說到底,這些活動的目的是把學生積累的各類素材進行集中展示,以滿足學生的成功感,從而促使學生愛上素材積累,愛上寫作,學會寫作。
五、結束語
好的作文,都有“言有盡而意不盡,意有盡而情不盡”之意境。所以,學生的作文應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素材積累至關重要。學生心中有了素材,才能下筆千言,流暢優美。多讀,多看,多背,多悟,是積累素材的關鍵,是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只要將閱讀、摘抄、感悟、活動展示等各環節落實到位,學生的寫作能力就會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