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范文
時間:2023-03-26 16:13: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詩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昨天下午,爸爸媽媽去上班了,我一個人在家,進行著媽媽給我安排的唯一任務。什么任務???呃,當然是背《初中必背古詩詞61首》啦。哈,不就是背一首詩嘛,小菜一碟,幾分鐘就OK啦!
你可千萬別這么想,這初中的古詩詞,比起小學的詩篇嘛,不知道要難多少倍呢!你瞧瞧,你瞧瞧,這第一首,就這么這么難,我去,連這題目,我都不知道讀什么……呃,查字典吧,結果……木有這個偏旁??!差不到耶!好吧,竟然還有字典差不到的字喔,是不是我搞錯啦?不管了不管了,從第一句開始吧,呃,好吧,我又不知道!字典,字典在哪?讓我來找一找,我翻,我翻……
額,在這!這個字念jiu(鳩)的第一聲~好棒~好吧,繼續。沒想到的是,接下來不會認的字,反而越來越多了,我去吖,這初中古詩詞,和小學的詩篇,怎么差別這么大?。∽屛襾聿椴檫@兩個字,呃,好吧,在這!念wu(寤),好的,下一個字!等等!這不是有了嗎,這兩個字素一個詞,哈哈,一舉兩得,我又知道了這個字念mei(寐)。這時,我又發現,幾個我不會的字,在注釋上就有了,哈哈,終于把不會的字,都搞定咯!
篇2
那么,詩詞該怎么“泡”呢?
誦讀。誦讀是詩詞學習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要想誦讀好,必須做到四點:初讀讀準音,字正腔圓;再讀讀通意,句逗明、詞意清,文意通;三讀讀出美,節奏和諧、韻味十足;四讀讀出情,走進作品、走近人物。
換調。詩詞是古人反復錘煉的血淚之作。好比宋玉筆下的東鄰之女:“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不能添、不能刪、不能改、不能換。換了之后,韻味全無。
賈島的“僧敲月下門”不能換成“僧推月下門”。夜深了,寺院也是要關門的,甚至日落十分,就關山門了,是推不開的。“敲”字好啊!在萬物入睡、沉靜得沒有一點聲息的時候,敲門聲更是顯得夜深人靜,這樣效果就有了。
猜翻?!按夯ㄇ镌潞螘r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李煜國破家亡被俘,身陷囹圄,在他的生日(同時也是祭日)的時候,我們不難猜測到他所說的“往事”,可能是昔日錦衣玉食的生活,可能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榮耀,可能是惠風和暢、佳節美日之際與臣子妃嬪飲酒、填詞、作賦的情景,可能是高高在上,臣民頂禮膜拜的尊嚴,還可能是掛念他往日的百姓。
聯想?!斑b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公謹”是周瑜的字,蘇軾沒有直呼其名,而是稱他的字,為什么?表現了蘇軾對年輕有為、功成名就的周瑜的欽慕之情。稱字表示尊敬,比如諸葛亮稱魯肅一律為“子敬”。
想象。想象和聯想是詩詞學習的魂,離開了豐富的想象和聯想,詩歌就變得干巴巴的,并且枯燥無味?!把氵^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李清照《聲聲慢》)詩人哀傷之際。南飛的大雁橫空而過,她抬眼望去,更勾起傷心往事:那不是以前傳遞過和丈夫之間往來書信的鴻雁嗎?曾經相親相愛的人,現在卻陰陽阻隔,你和我一樣孤影獨立嗎?那不是以前在溪亭近旁、繡水江邊常見的鴻雁嗎?北來的鴻雁啊,家國可曾無恙?溪亭可免于戰火?藕花還那樣嬌艷嗎?
通過想象和聯想,可以極大地豐富詩詞的內涵和韻味。
情境再現。古詩詞中創設了大量的情境,怎樣才能使人產生如臨其境、置身其間的感覺呢?這就需要還原、再現情境。如:“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這是一幅怎樣的情境呢?我們可以再現出來:陡峭的石頭奇形怪狀,參差交錯,直插云霄。波濤如驚馬一樣,拍擊著岸邊,非常兇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滔滔江水卷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仿佛把我們帶進了殺聲震天、硝煙彌漫的古戰場。不由使人精神為之一振。
橫擬。模擬詩詞中的聲音、動作、神態,可以使欣賞變得妙趣橫生?!皥淌窒嗫礈I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詞人和他的戀人怎樣執手(是單手相牽,還是雙手相握)。怎樣凝噎(酒醉后打嗝和哭泣后的嗚咽),可以模擬他們的動作和聲音。
組合。古代詩詞中有許多相同的意象,蘊涵卻不同,把它們組合在一起,能夠領略到無限的美妙。
篇3
古詩詞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精華部分,如何指導道學生有效地背誦古詩詞,為以后的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方法很重要。
一、情感教學,激發古詩詞朗讀的興趣
李吉林曾說過:“情感是一個人素質的靈魂,沒有情感,就沒有素質可言?!辈唐鸶T凇墩Z文教學心理學》中指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情感能成為意志行動的動力,一定的情感能激發起一定的意志行動。因此,課堂教學教師除了可以借助激情的語言、優美的動作之外,還可以通過幻燈、錄像、光盤等多媒體教學手段來誘導學生,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陸游的《示兒》,這是詩人臨終前留下來的一首絕筆詩。從詩人兩歲時北宋滅亡,到他85歲即將去世,北方大好河山始終沒能收復。他原本知道死去之后,萬事皆空,早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唯一悲憤的就是山河破碎,念念不忘的仍是國家統一。數十年來,詩人驅除敵虜、統一河山的強烈愿望始終沒有動搖過。因此,他在臨終前,仍然叮囑孩子們,將來“王師北定中原”這一天到來時,一定不要忘記祭祀他的亡靈,把這勝利的喜訊告訴他。教師可以通過深情的朗誦和多媒體演示來引導學生,從而加強學生記憶的條理性。
二、指導朗讀,開啟古詩詞閱讀的大門
古詩詞往往借助意象來渲染氛圍,借助跳躍的詩行來表達意境。其和諧的音韻,或鏗鏘,或纏綿,或迭沓,或明快,或含蓄,只有讀到位,才能把簡單的文字轉化成一幅幅鮮活生動的畫面。因此,作為教師,我們不應該將“讀”簡單地理解為不加思考地亂讀一氣,而應該在“讀”的方法、情感等多方面指導學生,引導他們讀出古詩的內涵來。
首先,要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讀懂詞義;其次,要求讀準節奏,讀出語氣;再次,讀出意蘊。事實證明,單純的讀只能吸引學生短時間的注意,不久學生就會產生厭倦的情緒。而有滋有味的品讀,特別是“會其意,悟其神”的朗讀,不僅能激起學生長久的興趣,還能使其真正領悟到古詩詞的意境美,尤其是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他們已具備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更應該強調讀出品位。
此外,還可將古詩詞朗讀與音樂欣賞相結合。例如,一些氣勢磅礴的古詩詞,搭配雄渾的古琴樂曲,以營造出豪放、曠達的氣勢;一些色彩明麗的寫景文,配以輕快活潑的琵琶樂,將學生帶入生機盎然的情景中;而一些悲涼凄婉的抒情文,搭配哀怨凄清的二胡曲,更平添一種傷感的味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目視其文、耳悅其聲、心醉其情,古詩詞的學習不知不覺就成了一種美的享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三、引導“趣”背,增加“量”的積累
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古詩詞,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詩詞的精華,得到古文化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素養。怎樣才能把背誦古詩詞變成一種樂趣、一種需求呢?
1.創設情境背誦
巧妙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制作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創設生動形象的情景,讓學生通過直觀畫面來背誦。如學習馬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教師可以按照課文插圖制作課件,讓學生根據畫面的描繪與詩句對照,變抽象為具體直觀圖像識記背誦。
2.配樂曲背誦
對于一些抒情性美文,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勢,激勵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樂曲為課文配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背誦,既提高了學習興趣,又增強了記憶。
3.用對比背誦
有些古詩詞的內容及寫作對比十分鮮明,遇到這類詩詞,就可要求學生用對比的方法進行背誦。
4.搞競賽背誦
一個古詩詞單元,就可組織開展一次相應的古詩詞背誦比賽。背誦前要制訂規則,方式是:小組比―班內比―全校比。背誦時為學生營造一個自由表達、積極參賽的良好氛圍,使學生在競爭中達到背熟、背準古詩詞的目的。
篇4
古詩教學的重點應是指導朗讀。教師可利用幻燈片、投影、mp3朗讀、電視散文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朗讀。朗讀時注意停頓、節奏、輕重緩急。教學中可分自由讀、小組全班交流讀、師生賽讀等形式體會詩歌的韻味,逐步領會詩歌的意境。
一、節奏
掌握古詩朗讀節奏,讀起來才能瑯瑯上口,音韻優美。其實,古詩詞朗讀節奏是有規律可循的。一般來說,四言為“二二”節奏,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拜筝?蒼蒼,白露/為霜”。五言有“二二一”節奏,也有“二一二”節奏,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節奏,如“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另外還有“二二一二”節奏,如“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詞的節奏按表意表劃分多,按表音劃分少。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
二、感情基調
注意掌握詩詞的感情基調,把握是昂揚激越還是凄清悲涼,是深沉悲憤還是恬淡自然等。如《觀滄海》和《江城子 密州出獵》的躊躇滿志、意氣風發,《過零丁洋》和《滿江紅》的氣壯山河、慷慨悲壯,《將進酒》與《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的豪邁奔放、想象瑰麗,《漁家傲?秋思》與《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的壯志難酬、蒼涼悲愴,《山坡羊?潼關懷古》的傷心痛惜、沉郁慨嘆,《無題》、《望江南》的幽怨委婉、纏綿緋惻的,《春望》的憂國思家、深沉含蓄,《歸園田居》、《過故人莊》的恬靜嫻適、清新自然等。
三、語速
根據古詩詞感情基調來把握誦讀語速。一般情況下,表達 “激動、愉悅”情調時語速、歡快些,高亢些,如讀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用歡快、愉悅的語速、語調去讀出“喜降甘霖”喜悅之情;若表達出“痛苦、悲傷”的情調時語速、語調則緩慢低沉些,如讀李清照的《武陵春》 “風住塵香話已盡,日倦懶梳頭?!豢蛛p溪舴艋舟,栽不動許多愁。”用緩慢的語速,低沉語調去讀才能讀出李清照萬念俱灰的無限惆悵與悲傷之情。
四、語調
在語調的處理上,要注意把握音調的高低、節奏的緩急升降等。要明白朗讀古詩詞“平長仄短”的意思,即讀音為“第一、二聲”的音節朗讀時稍長一些,讀音為“第三、四聲” 的音節朗讀時則短促一點。做到平聲平滑舒緩,仄聲雄健挺拔。平仄的抑揚頓錯,形成主觀情緒的起伏迭宕和音韻的和諧優美。如果對詩詞的韻腳讀得響亮而稍長,也能讀出詩詞的韻味,突出詩詞的情境。如“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的《無題》),讀“難”、“殘”時稍微拖長些,就能讀出沉重的離別之情,感受人生命運的變化無常。
五、重讀
篇5
一.創設意境,讓學生感悟體驗
朱光潛先生給“意境”下過定義:“意境是作家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中國古典詩詞的創作既然注重表現意境,文學的鑒賞當然也應該力求感知和進入意境。把握意境需要的不是感知而是感悟,是運用想象力和聯想力自由和諧活動所形成的審美直覺,透過詩歌形象的“形”見出“神”,透過“境”見出“情”,進而把握宇宙人生的無限意味。比如李白的《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币粋€秋天的月夜,一位女子久久地站在庭院的臺階上,被露水打濕了羅襪。這是詩歌形象的“形”,見到這一層,還無深意可言。透過第一層形象,去靜觀景物的內在境象:潔白的玉石,清潤的露珠,玲瓏的晶簾,明凈的月夜。這不是一個普通的月夜,普通的庭院,卻是詩人靈想獨辟構造出來的一個晶瑩剔透的世界,一個詩意的創造性空間。穿過幻妙的境象,再去展開新的想象與體驗,能夠久久地沉浸在這樣潔靜美好的世界里的女子,她的心地也定然一樣的潔凈美好。然而,在這樣空靈曠遠超脫的環境里,她卻長久佇立到了物我兩忘的境地。當我們超越一位思婦幽怨,從審美的角度去審視這整體畫境,反思普遍人生機緣的時候,自己心中是不是領悟到一些不能一語道破的人生真意呢?因此,詩的意境,能啟示人們超越具體意象而飛躍到幻妙的藝術空間去馳騁想象,醉心領悟韻外之致。在教學中,我們要積極創設各種生活情景,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和感受,使古典詩詞中的語言美、畫面美、意境美融為一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二.反復誦讀,讓學生積累感悟
古典詩詞,精煉含蓄,跳躍性強,這就需要引導學生去補充、拓展、豐富詩歌的意境。要想真正欣賞古詩詞,就要加強誦讀,使學生在不同形式的誦讀中理解詩意,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即所謂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痹诮虒W實踐中,讓學生通過朗讀、吟讀、說讀等各種誦讀活動,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感受詩歌意境之后,讓學生自己朗讀,強調用普通話,清晰響亮地把詩讀出來。必要時,老師可范讀或放錄音,對詩歌有一個整體感知,然后吟讀,強調讀出詩味,聲音洪亮、舒緩,講究抑揚頓挫,咬準韻腳,甚至可以讓學生搖頭晃腦。然后進行說讀。如說讀《淮上與友人別》中的“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煞渡江人”兩句,教師示范為:揚子江畔,春風吹拂,微波蕩漾,桃花盛開,楊柳依依。面對如此美好的景色,詩人啊,你都無法欣賞,因為你就要和朋友永別了。看著飄飄揚揚的柳絮,你不禁想到了自己即將漂泊天涯的身世,于是你不禁長嘆一聲,愁上加愁。之后讓學生自己說讀,說出自己對詩意的理解,補充詩詞的意境,感悟體驗詩詞所蘊含的情感,最后讓學生自然成誦。
三.聯想想象,拓展思維能力
詩歌表現思想感情的媒介是語言,語言沒有視覺的形象性,它不過是一群聲音符號的組合。這些聲音符號本身并沒有形象,但詩的語言卻能在讀者頭腦里構成栩栩如生的形象,這就靠讀者的聯想。所以,好詩一定能夠喚起讀者的聯想,善于鑒賞的讀者也一定富于想象力。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王國維在《人間詞活》中用晏殊、柳永和辛棄疾詞中所創造的三種新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一種對學問、對事業的企望和追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一種對學問和事業執著專一的追求和獻身精神;“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一種在事業學問追求中理想實現時的喜悅和歡樂。
有了聯想與想象,詩才不致于窒息在狹窄的空間和局促的時間里,而能由當下時間入手,展現詩人身處的非當下空間。如杜甫《夜月》:“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鬢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贝嗽娒鑼懚鸥щ[長安時,日夜思念~州家小的心情。先從當下時間“今夜”切入,而展現的空間卻是~州,并非詩人所處的當下空間――長安。這樣,詩人將自己的月夜思家的心情寄托于家小思念自己的想象,極其含蓄,卻感人之至,從而形成前人所謂的“詩思從對面飛來”的藝術效果。
篇6
1 走進作者,了解歷史背景
古詩詞的寫作年代在其特定的社會環境、人文環境,作者又有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我們的思想與古人存在一定的距離。這就要求我們了解作者、了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為古詩詞的學習打下基礎。如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如果不了解這首詩的歷史背景,就會認為是中寫了自己和敬亭山相對視,覺得作者很無聊。其實,這是李白游安徽宣州時所作。當年,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十年,居無定所,是他嘗盡人間疾苦,深感壯志難酬,懷才不遇。了解了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學生就很容易理解詩句所表達的意思。
2 聯系生活,創設情境,感受意境
在古詩詞中,有許多是描寫童年生活的,對于小孩子來說,雖然時代不同了,但童年的快樂是一樣的。如《小兒垂釣》詩人通過詩句寫出了垂釣小兒的形象,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先說說去釣魚事發生了那些有趣的事,再結合說的內容了解課文,學生學起來就非常容易。
在古詩詞中,有許多借景抒情的好詩。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走進自然,真切感受詩詞中所描寫的景色。如《春日》詩人通過描寫踏春時所見,贊美了萬紫千紅的春天的景色。在教學時,先讓學生仔細觀察,在春天里。你看見了什么?請把它畫下來。在新課之前,跟同學交流有關春天的圖片,學生理解課文起來就會事半功倍。
3 發揮想象,探索古詩詞的哲理美
古詩詞的語言具有很大的跳躍性。教學時,要通過想象把其中的空白加以連綴,從而獲得全詩的完整形象。如《尋隱者不遇》,詩中“問童子”問的是什么?詩中留下空白,但可以從“言師采藥去”的回答想象出問的是“你的師傅去哪兒了?”這樣想想詩就完整了。在很多古詩詞中,運用了大量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比喻和擬人都需要學生發揮想象,了解比擬事物和被比擬事物在形象上的聯系。而夸張則需要想象出通過夸張所表達的情感。如《望廬山瀑布》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弊寣W生想象出瀑布從高處飛落下來的宏觀氣勢,體會詩人的贊嘆之情。
4 反復誦讀,悟出詩情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惫旁娫~講究韻律,是有聲的畫。通過誦讀古詩詞可以提高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繼而增加其藝術修養。一首詩,首先要教他讀通,這是基礎。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感情,這是重點。古詩詞的朗讀可以從重音、停頓語速和語調入手,教師和學生朗讀相結合,通過朗讀體會古詩詞語音抑揚頓挫的特點。如在教學《梅花》時,我反復引導學生吟誦,學生很自然的聯想出“墻角”、“梅花”是身入逆境中的品行高潔之士,并將凌寒怒放理解為一個人玩錢的斗爭精神的象征,從此受到堅強意識的教育。
篇7
我的父親向來以文自負,是個可以背誦大量詩詞的人,為了給我營造氣氛,天天在家吟經誦典,起初我還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在潛移墨化之中,我也對詩詞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時間長了,我也能背誦很多,有時候,爸爸故意背錯一句,我聽到了,會立即指出,并為自己能指出爸爸的錯誤而自豪,從而更加喜歡詩詞。在我學習和成長的道路上,也打上了深深的詩詞烙印。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讓我深深地理解了母愛,幼小時就有了用“寸草心”報答父母“三春暉”的信念;“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讓我知道“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會留下終生遺憾!“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桐已秋聲”使我深感光陰易逝;“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讓我懂得珍惜時間。
詩詞讓我明白友誼的重要,“勸君更盡一杯酒”是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一片冰心在玉壺”代表著友情的純潔和偉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飽含著對朋友的祝福,“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又有著和朋友“千里共禪娟”的幸福。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游子對親人的傾訴;“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是詩人對回故鄉的期盼;在外漂泊了好多年,終于可以回家時,連杜甫這樣的偉大詩人也會“漫卷詩書喜欲狂”。
在詩詞中也不乏一些愛國的篇章,滿懷著對祖國的熱愛,岳飛寫下了“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到死也沒有看到祖國統一的愛國詩人陸游也只好在給兒子的遺書中安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望告乃翁”。
詩詞還可以陶冶情操,每每背起那“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我都有飲馬長江邊,看那濤濤江水,體會“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氣,每每讀到“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自己也仿佛身處月缺花殘的小院,為春的匆匆離去黯然淚下。
篇8
一、讀書悟,培養審美情趣
古詩詞的遣詞造句凝練、含蓄、優美,節奏鮮明,富于變化,聲韻和諧,有音樂美。古詩詞本身具有形之于聲的特點,較其他文學樣式更適于誦讀。通過誦讀讓學生漸進詩歌的意境,從而受到美的教育。誦讀方法:范讀與仿讀。課前,教師范讀或播放教材錄音帶,掃除文字障礙,同時教師要具體指導學生每一首詩誦讀的語氣輕重、語調變化、節奏快慢以及藝術處理,讓學生讀出詩人的情感,學生通過仿讀,確定詩詞的情感基調,感知形象美。如周敦頤的《愛蓮說》中“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指導學生把重音放在“予獨愛”三字上,且稍放慢語速,這樣詩人對蓮花的喜愛之情就表現出來了。
學生在感知了課文之后,教師應找到學生生活經驗與詩詞所述之情的契合點,恰到好處的點撥激起學生的相似情感,體驗作品的情境,實現“詩中有我”的融合。如李清照的《如夢令》,這首詞寫到“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我就引導學生想象幾只小船在搶著往前劃,而正在沙灘上休息的一群鷗鷺受驚起飛的畫面,則一群沉醉不知歸路的好友互相追逐嬉戲之樂也可知了。
優秀的詩篇承擔著豐富和美化精神的使命,并啟迪真理。學生在體驗了詩詞的情感之后,還應進一步反復品讀,悟出詩詞的“弦外之音”“象外之境”。惟有如此,學生的審美才能從“體驗”的層次上升到“鑒賞”的層次。要做到這一點,先要再現詩詞的意境,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鮮明、完整的景象后,再引導學生去品味,感受詩人們所表達的感情。例如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下片中寫到“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贏得身前身后名??蓱z白發生?!睂W生反復品讀,從對比中悟出了詞人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從而領悟到詞人壯志未酬的憂憤,也理解了作者的愛國之心。
二、講中背,不失人文色彩
說到背書,學生就頭疼,尤其是初二初三的文言文,篇幅較長,學生還沒有學就開始打退堂鼓。針對這一情況,我采用化大為小、各個擊破的辦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具體做法是:如果段落較短,但里面卻有長句,那就先讓學生花三十到九十秒鐘的時間把長句背下來,剩下的就好解決了。如果段落較長的,就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把它分層。根據每一層的長短給一到兩分鐘的時間讀,然后背誦。在這樣的強制訓練下,絕大部分學生都能集中精力在預訂的時間內把它背下來。成功的感覺能很好地幫助學生消除畏難情緒,后面的環節就好操作了。這一段的幾層都背下來之后,又給出兩至三分鐘的時間讀背整段。學生由于有了前面的準備,因此,大部分學生很快就能背下來,而對少部分強記能力稍微弱的學生,允許他們半看半背。再要求他們課后讀幾遍,趁熱打鐵,把課文下面的注解讀熟。
要想在考試中多得分,做到這些還不夠,因此記憶有遺忘的規律,同時中學生又有貪玩的特點,因此,有必要把背書進行到底:即要求學生課后任意找個時間到老師那兒背,背完課文教師還要抽查學生對注解的把握。為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我還根據中學生好勝的心理,規定背書日期,設立“背書能手獎”。這樣的引導和把關,幫助學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幫他們樹立了學習的自信心。
篇9
一、反復誦讀,感受古詩之音樂美
古詩合轍押韻,字數、句數整齊、均衡。誦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聲聲悅耳,自然而然產生樂感,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朗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方式,不僅有助于理解思想內容,還能體會到語言的韻味。
南宋朱熹有言“要讀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教學初,我們可針對不同年級段指導初讀,可采用教師范讀,自由練讀,個別指讀,合作讀,分小組讀,分男女生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意在讀準字音,讀對節奏,讀出韻律。例如教學一年級《登鸛雀樓》,課初教師面對全體學生不疾不徐、身心投入地朗讀古詩,在第一時間為孩子傳遞每個字音的正確讀法,每行詩句的抑揚頓挫,為學生如何讀放好樣子,有力提高初讀詩文的效率。
二、品味字眼,感受古詩之語言美
古詩的語言精確、凝練。每首古詩的字數有限,因而詩人十分講究用詞的精當確切、凝練含蓄,有時一字一詞,包含極豐富的內容。如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痹娒鑼懥宋骱陙淼妹腿サ每?,“黑云翻墨未遮山”猶如畫家潑墨頃刻間一幅中國畫展現在詩人面前,不等詩人盡情欣賞,暴雨驟?!巴窍滤缣臁保煲簧?,動靜結合,色彩鮮明。曾有賈島《推敲》的故事,王安石為一“綠”字斟酌的佳話,歷代文人字斟句酌,古詩凝練精妙的語言為學生學習語言提供了范例,教師大不必逐字逐句繁瑣分析,應扣住一個字眼細細品味,慢慢推敲,用心感受古詩的語言之美。如教學《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品悟“白雨跳珠亂入船”的“亂”字,教師在讀的基礎上啟發想象:“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見什么,耳邊又聽見了什么?” 交流后教師追問“這里的‘亂’字,你能換一個字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個個搶著說“沖、刮、彈、濺、急、擠、蹦……”教師不做任何回應一一在黑板上寫下,“孩子們,不妨我們也學學賈島,來推敲推敲,究竟是用‘亂’字好,還是用‘沖’,或‘刮’,或‘彈’,或‘濺’字好呢?為什么?前后相鄰的同學討論討論?!?一番熱烈的討論后,學生各抒己見,紛紛說“亂”字好,好在生動寫出了雨點的氣勢磅礴,好在表現出了大雨猛的特點,好在讓人感受到雨點密密匝匝,又急又猛……比較、推敲、討論、交流中學生自然領悟到詩的語言魅力。
三、啟發想象,感受古詩之畫面美
怎樣啟發學生的想象,讓學生感受到古詩中的畫面美呢?
1.聯系生活,想象畫面
古詩詞文體雖離現代學生久遠,但其內容源自生活中的景、物、人、事。新課標指出課堂教學以學生為本位,注重學生知識與生活相聯系。古詩教學中結合學生所見所聞所感,縮短了古詩與學生的距離感。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尤眨總把新桃換舊符。”描繪的是人們喜迎除夕,忙碌愉快的情景。教學時我啟發學生聯想自己過年時的心情,使他們腦子里呈現出喜悅的畫面,再介紹一些舊俗,學生會展開想象從而感受到詩中的畫面美。
2.憑借文字,描繪畫面
古詩篇幅短小,文字凝練,但字字句句內涵豐富,如《宿新市徐公店》一詩中籬笆、小徑、樹木、兒童、黃碟、菜花構成了一幅恬靜的鄉村圖,可“兒童急走追黃蝶”讓原本靜止的畫面動了起來,畫面有聲有色,動靜結合。類似此類寫景敘事的古詩教學可引導學生找出詩句中描寫景物的詞語,憑借具體詞語展開想象,感受古詩的畫面美。例如教學《漁歌子》教師扣住詩眼“不須歸”引導學生討論作者為什么不愿回家?自由讀詞,劃出描寫景物的相關詞語,并請學生在黑板上面的方框內相應的位置上填寫,以此豐富畫面。
3.借助媒體,豐富畫面
多媒體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恰如其分地使用往往事半功倍。如教學《登鸛雀樓》,教者請孩子說說印象中的黃河,適時播放黃河水奔騰不息的畫面,幫學生豐富腦海中的畫面,深化感悟黃河氣勢磅礴、宏偉壯麗。再如引導理解《漁歌子》“青箬笠,綠蓑衣”,教師尊重學生暢所欲言工具書的概念,隨后出示相應畫面,調動視覺感官豐富畫面色彩。
篇10
古代詩詞,我們知道它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古代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是古代社會生活的縮影,是詩人情感的傾瀉,也是詩人智慧的結晶。正如孔子所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辟p析好的詩詞,可以幫助人們認識社會,豐富閱歷,美化心靈陶冶情操。要求教師轉變觀念,把注重知識傳授轉變到注重培養能力上來,在詩詞賞析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探究詩詞,讓學生激起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不會去死記硬背,唯書唯師是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展。
一、標題入手
俗語說:看報看題,讀書讀皮。許多詩詞的主旨常常通過標題即可體現。詩題中的一些諸如“怨、哀、恨、喜、送、別、憶、贈、答”等字眼,即有鮮明點睛作用。如《行路難》、《夢江南》、《天凈沙?秋思》、《別云間》《相見歡》等,觀其標題,已可略知其情感傾向和內容旨要。
二、找準詩眼
詩眼就是集中體現該詩情感及藝術水準的詞句,詩歌就是通過這些關鍵詞來點明該詩的思想感情。如杜牧《泊秦淮》,詩眼就是“猶”字上,蘊含豐富的情味,令人生發聯想,生發憂慮之情,作者對國家的關切和憂慮,對世道的憤慨,盡寓其中。再如李商隱的《無題》,詩眼就在“別”字上,描寫了別離的傷感和別后悠長的思念,表現了詩人對所愛好執著而纏綿的強烈感情。
三、反復吟誦,披情入文
俗語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詩詞賞析一如散文賞析,是一個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它包括認知、想象、記憶、思維。帶著情感去閱讀,思考體會作者在此時此境中會有何思何想。反復誦讀,整體感知,理解詩文的詞義、句義,把握詩的內容。再通過反復誦讀,領會詩歌的感情美。作品蘊含的究竟是悲?是歡?是憂?是喜?通過認真地讀去細細地揣摩。讀時應讀出情感,讀出節奏,讀出含蓄,讀出韻味,這就是美讀。如《觀滄?!肥遣懿賱P旋而歸,途中登臨碣石。他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那種躊躇滿懷、壯志凌云的氣概凝聚于筆端,揮灑在字里行間?!叭赵轮?,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痹娙讼胂笃嫣氐脑娋洌枥L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抒發了自己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朗讀時,自然用高亢喜悅的語氣,讀出詩人的沉浮,讀出詩人的豪邁,讀出詩人力挽狂瀾、主宰一切的雄心。讀得有滋有味,有情有感,才能引人入勝,激發學詩的樂趣。
四、分析意境,發揮想象
意境就是情景交融的一種藝術境界,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我們可以借助景與情的對應規律,分析詩中景物描寫所折射出的感情,并進而判斷全詩的感情。欣賞詩歌,就必須張開想象的翅膀,借助形象思維的方法,再現其中的事物,領會詩歌的意境,倘若缺乏想象,就不會有真正的藝術感受。如《如夢令》,李清照在這首詞中描繪了一次郊游流連忘返的經歷。全詞僅33個字,郊游的趣味、景象卻寫得栩栩如生,如臨其境。從字面看,出現的景象似乎只有溪亭、暮日、藕花、鷗鷺和醉人。但借助畫面展開想象,我們會發現一道道情趣盎然、絢麗多彩的景觀:遠處是一座掩映于落日余暉中的溪亭;近處是一位醉入藕花叢中的女子。伴隨在女子周圍的是亭亭玉立的紅花,搖曳多姿的綠葉,展翅驚飛的白鷺,幽深湛然的湖水。色彩清新,情致動人,景象優美!詞中一個“誤入”,一個“驚起”,使動景靜景交相輝映,聲音色彩融為一體。作者借景抒情,表達了自己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對美好事物的熱愛,既描繪了美的境界,又展示美的心靈。
再如辛棄疾的《西江月》,這首詞是作者被免職閑居江西上饒所作的一首詞。在一個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潔,照耀如同白晝,棲息在綠枝杈上的喜鵲,以為日光照臨了,“呀呀”地驚飛起來,從這一枝跳到那一枝,弄得樹杈還簌簌作響呢!清風徐來,樹枝輕搖,驚得沉睡的夏蟬也在深夜里鳴起。在這醉人的晴朗月夜,我們詞人踽踽獨行于黃沙道中,耳聽著蟬鳴鵲叫,鼻聞著稻花的馥郁芳香,青蛙也為他奏起歡快的交響曲。就從這青蛙的一片合唱聲中,我們詩人已聽到豐收的消息。明月、清風、驚鵲、蟬鳴、稻香、蛙聲,詩人看到的、嗅到的、觸到的卻令人心曠神怡。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筆調生動、活潑、歡快、靈活,勾勒了一幅江南夏夜圖。它充滿詩情畫意,給人以豐富的美的享受。
借助畫面展開想象,感知直觀提供的形象與鑒賞者腦中儲存的其他表象,意象相融合,往往出現新的形象和相應的審美情境,從而產生審美頓悟,只有在這時,文學鑒賞才能獲得好的效果。
五、聯系生活,啟示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