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四復習計劃范文

時間:2023-04-11 07:32: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專四復習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外語專業現代化;文化轉型;復合型化;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795(2013)05-0041-0005

中國改革開放所致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和經濟全球化對外語人才的需求,給高校外語專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的今天,跨文化能力是進行富有成效的國際交往不可缺少的關鍵素質。面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外語人才能力的這一新要求,在兼顧外語學科自身特殊性的前提下,高校外語專業應拓展其專業建設視角,加強對外語目的國社會和文化的深度了解,推進高校外語專業文化轉型和復合型化,使我國高校外語專業更好地適應新時代對外語人才能力的新需求。

此外,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也使高校外語專業面臨轉型挑戰。《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新華社,2010:7)。在國家教育信息化戰略下,高校外語專業也應進行相應的信息化轉型,促進外語教育信息化建設。

1 高校外語專業文化轉型:文化性和跨文化性

為使高校外語專業適應時代對外語人才能力的新要求,我們須對目前的外語教學模式和外語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強化外語教學作為文化教學和跨文化教學的學科意識,引進文化和跨文化外語教學新視角,重視外語目的國社會文化知識的傳授,促進高校外語專業的文化轉向。在實施外語專業文化轉向時,不是要放棄原有的、傳統的外語教學模式,而是在此基礎上拓展新的視角,使高校外語專業和教學更加符合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

基于這一認知,我們應對現有的外語專業教學內容、專業設置以及教學方法進行文化轉型。文化性和跨文化性應成為文化轉型的兩個內容層面。

1.1 文化轉向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和文化互相兼容,語言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外語教學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外語是語言學習者開啟目的國文化的鑰匙,也是了解外國文化的媒介。作為語言教學,外語教學在很多方面同時也是文化教學?;谶@一外語和外語教學的認知,外語專業教學不能僅停留在語言教學層面,而應增加語言目的國文化知識的傳授,使外語專業學生在學習目的國語言的同時,也了解目的國文化、人們的文化習性和行為方式。在語言內容選擇方面,在外語教學中可以兼顧反映語言目的國文化價值和行為要求的語言內容層面,如成語、諺語和文化語言表達方式等。在這方面,除語言性外,在教學中引進文化內容,使外語教材內容盡可能兼顧文化性,增加文化背景知識。在傳授外語知識時,結合教材題材和課文內容,向學生提供相應的目的國文化背景知識和國情專題,如政治制度、法律文化、經濟制度、教育制度、日常文化等(楊盈、莊恩平,2007:13-21,2008:16-21),使外語教材不僅是語言教學內容的載體,也是文化教學內容的載體。

為使外語專業人才更加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應進一步拓展外語人才的知識層面。在這方面,除語言性知識外,外語專業學生還需要國情性、文化性和跨文化性層面知識。語言性知識指扎實的語言基本實踐能力和語言使用表達能力,構成四個知識層面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是國情性、文化性和跨文化性知識層面。國情性知識是人們理解語言目的國當代社會現實的重要前提;文化性知識是理解語言目的國文化的重要背景知識;跨文化性知識是進行文化間交流的重要前提。語言性、國情性、文化性和跨文化性互相影響,互相滲透,構成新形勢下外語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

1.2 跨文化性轉向

綜觀近年來我國高校外語專業的新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在學界備受關注。這方面的研究(馮源源,2005;張紅玲,2007,2012;高寶虹,2001;李平,2010等)主要涉及外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路徑、教學改革和教材建設以及網絡跨文化外語教學。“將跨文化教育融入外語教學不僅能使外語學習本身更有意義、更加有趣,而且能促進外語教學社會人文目標的實現,使外語學習者成為既掌握外語交際能力,又具有跨文化意識、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新時代人才”(張紅玲,2012:4)。教育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2000)和《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2004)先后將“注重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看作是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2007年制定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列入教學目標之中:“大學英語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背⒄Z外,教育部外語教育指導委員會也要求其他外語專業重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如2006年通過的《高等學校德語專業德語本科教學大綱(新版)》要求德語教學重視跨文化交際實踐能力,注重培養語言交際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教育部外語專業教學大綱對外語專業跨文化能力培養的要求下,雖然跨文化意識逐漸融入外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受到外語專業的重視,但因各外語專業教學大綱沒有提出具體的建議和要求等諸種原因,迄今為止外語專業跨文化能力培養模式創新和外語教學跨文化轉向緩慢,一些外語專業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在很多方面依然滯后,這方面提出的模式創新依然不能適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經濟全球化對外語專業人才能力的新要求。

為之,高校外語專業應更加重視外語專業跨文化能力的培養。就外語專業特性而言,跨文化性是外語學習和外語教學特有的認知特點。從跨文化詮釋學視角看(王志強,2008:47-80),這種認知方式具有互動性,即借助于目的國文化了解本我文化,或借助于本我文化了解目的國文化。在這種互動認知關系中提高針對A和B文化的文化敏銳性和文化互動理解。在外語教學中,中國學生借助語言目的國文化反觀本我文化,敏銳中國文化意識,感知和了解中國文化。中國外語專業學生有著本我文化認知特殊性,將這一文化認知特殊性納入外語專業教學中,可促進外語專業學生的文化互動認知,提高其跨文化能力。

基于外語教學這一文化反觀認知特點,在以語言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基礎上,可引進基于互動文化認知的跨文化外語教學法,使單一的目的國語言教學模式成為具有互動認知性的外語教學模式。如在外語教學中通過對比方式和文化反觀提問方式,讓學生在了解目的國文化時也了解本我文化,在這個教學過程中獲得雙重文化認知,敏銳本我文化意識和他我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王志強,2006:64-70)。

除語言教學外,外語專業跨文化轉向也涉及文學教學。基于文化性和跨文化性的要求,外語專業文學教學也應由文本語言性轉向文本文化性和跨文化性。在這一情況下,跨文化文學教學要更加兼顧中國學生對外國文學特有的詮釋方式和文學理解視角,促進外國文學教學雙向和互動理解方式(王志強,2006:64-70)。除文本性外,外國文學教學可增加文化性和跨文化性視角,從作品自身和特有的語言目的國社會現實和相應的歷史背景角度去挖掘作品的思想內涵、文化背景和深層次內容,使文學作品成為了解目的國文化、社會和人的思想重要媒介和窗口?;谕鈬膶W教學這一跨文化性認知特點,因自身的文化屬性和由此奠定的中國文化視角,學生在解讀目的國文學時,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從本我文化視角解讀語言目的國文學,在這一文學詮釋過程中形成中國學生特有的外國文學認知方式。但是,在現有的外國文學教學過程中,人們更多地按照目的國文學研究者的評論和詮釋方向,教授和詮釋特定外國文學作品。在這一認知習慣下,中國學生的本我文化認知方式常被忽視。為此,中國外語專業文學教學和研究應拓展跨文化視角,允許從本我視角教授和詮釋特定外國文學作品,并通過外國文學反思本我文化,敏銳中國文化意識,這將使中國外語專業文學研究由單行道變成雙通道,即:通過文學這一媒介反思本我文化,界定本我文化視角。這種基于跨文化互動認知的外國文學理解方式和教授方式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外國文學的傳統教授方式。這種開放式的文學解讀和文學教學方式也是對傳統方式和傳統視角的拓展和補充。

1.3 高校外語專業文化、跨文化轉向對教師的新要求

高校外語專業教學文化和跨文化轉向也對教師提出了教學能力拓展的新要求。為之,外語教師要不斷更新已有知識,加強繼續學習,在原有語言文學知識基礎上拓展文化知識和跨文化知識。在這方面,教師授課不能只是傳統知識的重復,而應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創新教學在于創新研究,在這一外語教學新型理念下,外語教學現代化方可實現。外語專業內現代化轉型也要求我們在以語言和文學為主的基礎上拓展專業研究視野,增加文化性和跨文化性研究視角,建立文化和跨文化學術研究平臺,貫徹“教學促進科研、科研促進教學”的高校辦學理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使外語教學和專業模式更加適應時展的新要求。2高校外語專業復合型化:跨專業性和跨學科性

如果說,外語專業文化和跨文化轉向是涉及外語專業內的視角拓展,那么,高校外語專業復合型化轉向則涉及外語專業和非外語專業層面。在這方面,外語專業與非外語專業學科交叉融合也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對復合型外語人才的需要。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以語言為主的單一性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要。高校外語專業應由純語言文學單一學科性向復合型轉向(戴煒棟,1999;胡文仲、孫有中,2006;羅世平,2000),推進外語專業與非外語專業(如外交、經貿、法律、新聞等)的文理學科交叉融合。在這方面,跨專業性、跨學科性被看作是高校外語專業復合型化的主要特征。

一些高校的外語專業雖然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了其復合型化轉型,但在教學模式和專業轉向方面更多局限于英語專業。一些外語院校相繼推出了“專業+外語”或“外語+專業”的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由此開始的外語專業復合型化的發展更多局限于經濟、貿易、工商管理、法律、新聞傳播和國際政治等學科。在這方面,外語院校建立的非外語專業和學科雖然有其特有的專業特色和外語優勢,在這些學科內較大力度地增加外語教學和外語課程,但復合型專業在外語選項上具有單一性,外語以英語為主,較少涉及其他語種。外語專業內沒有進行專業復合型化的轉向,許多外語專業依然沿用以語言文學為主的教學模式和外語人才培養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外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前景。

為使外語專業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更加適應當前社會對特殊高端外語人才的需要,以語言文學為主的外語專業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應進一步進行復合型化轉向,使外語專業學生不僅擁有扎實的外語知識和外語能力,而且也有一定程度的專業知識。外語專業復合型化轉向要兼顧國家和地方對不同外語專業畢業生的需求,以此決定其專業復合型化的方向和專業選項,如德語專業可以選擇以經濟和旅游專業為主的復合型專業,通過德語專業和旅游專業的結合,建立德語文化旅游翻譯專業,它旨在培養中國涉外旅游市場所需的,擁有扎實的德語功底、并掌握中國旅游資源知識的德語旅游翻譯專業人才。

此外,在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方面也應推出有利于外語專業復合型化的相應措施:實施外語專業和非外語類專業的學位互認制度、校內學分互認,開設開放式課程,引進跨院系和跨學科、跨專業課程選修機制,推出“專業+外語”雙學位、“雙外語+專業”、“專業+外語1+外語2”等人才培養方式。

3 高校外語專業信息化轉型

除了上述文化轉型和復合型化外,高校外語專業也應推進其信息化轉型,使之更加適應信息技術發展的需要,推進外語教育信息化建設。

3.1 高校外語專業信息化轉型的時代要求

“在信息技術運用越來越普遍的今天,以計算機科學和通信技術為代表的教育信息技術對中國外語教學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和影響(胡加圣,2011)。”進入21世紀以來,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有力推進了教育信息化進程,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這對傳統的教育思想、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方法產生了巨大沖擊。教育信息化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和必要保障,對促進國家和社會的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為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作了戰略部署(新華社,2010:7)。“現代教育技術所帶來的方法手段的變化將成為外語教育現代化的突破口”(張正勇,2010:145)。面對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和信息化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高校外語專業也應作出相應的信息化轉型。

3.2 關于高校外語專業信息化轉型的幾點建議

3.2.1 創建信息化學習環境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營造真實的外語學習環境是信息化時代下外語學習的新要求。在這方面,外語教學應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創建信息化的外語學習環境,使學習者在真實的外語學習環境中學習外語。如,通過建設同聲傳譯教學實驗室,創建將口譯、外語聽、說技能培養融為一體的外語學習環境,促進口譯教學的專業化、技能化、實戰化。

3.2.2 建設信息化學習資源

在創建信息化外語學習環境的基礎上,應大力建設信息化的外語學習資源,包括:加強優質外語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應用,引進國際優質數字化外語教學資源,開發網絡外語學習課程等,如,通過建設數字教學音像資源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衛星電視資源以及音視頻外語教學素材等教育電子資源進行網絡化存儲和一體化整合,為師生提供豐富的外語學習資源,實現資源最大化共享。在這方面,通過信息化媒介和平臺,推出傳授外語語言性、國情性、文化性和跨文化性層面知識的新型學習方式。

3.2.3 促進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整合

外語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整合的水平。因此,外語教師應提高自身信息技術水平,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網絡和新媒體等信息化學習資源和手段開展外語教學,促進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的深度整合。同時,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自主學習,增強對信息技術和新媒體的應用能力。

3.2.4 高校外語專業信息化平臺建設思路

為推進外語專業信息化轉型,高校應從學校、教師、學生和社會四個層面建設高校外語專業信息化平臺,“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發展帶來的契機,采用以網絡技術為支撐,使英語教學朝著學生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主動學習、個性化學習的方向發展”(教育部,2007)。

如圖1所示,高校外語專業信息化平臺建設思路主要涉及學校、教師、學生和社會四個層面:一是在學校層面,主要為外語教學信息化提供資源、技術和環境支撐。學??墒褂肳ebCT、Blackboard、Moodle等較為成熟的網絡教學平臺工具建設網絡外語學習平臺,同時,通過建設數字教學資源庫、語音實驗室等,為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學生創建信息化的學習環境。二是在教師層面,通過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和教學設計能力,促進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的深度整合,幫助教師實現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材、備課方式等的信息化,以進一步提高外語教學質量。三是在學生層面,著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媒介素養,培養學生信息化的學習方式。四是在社會層面,通過信息化平臺建設,充分發揮高校在外語教育方面的社會服務功能,通過建設外語類的開放課程、外語教育資源庫等,搭建外語教育資源共享平臺,進一步提高外語高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和社會服務水平。

4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