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英語工作經驗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15 05:12: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英語工作經驗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小學英語工作經驗總結

篇1

一、注重小學生學習英語的習慣的養成

“小學的任務就是逐漸地使兒童養成不僅在體力勞動中而且在腦力勞動中克服困難的習慣?!保ㄌK霍姆林斯基)在學習和掌握英語知識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激發學生對這種語言的好奇和興趣,這是首要的。不過,這種對英語的興趣會隨著知識點的增加,內容的豐富而逐漸變淡,甚至消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需要調動學生的勤奮與毅力等學習品質來克服在學習中遇到的阻礙。

有時,我們會走入一個誤區:過分看重游戲的作用。適當的游戲教學可以活躍我們的課堂,可以把知識點在游戲中鞏固。但游戲不宜過多,且一定要為英語教學服務,否則教學的重點就會被游戲遮蓋, 課堂也會過于松散,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所以,我們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既要讓學生體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又要讓學生明白學習英語也是鍛煉意志的過程:學習——放棄——堅持——取得一定的成績這樣一個過程。教師要陪同并引導學生度過這個學習上的“倦怠期”,沖破他們自己的“極限”,使學生的英語學習得到長足的發展。

二、注重教學形式的多樣化

小學生具有模仿力、表現欲、求知欲強的特點,然而他們的理解能力相對較弱,注意力不容易長時間集中,不喜歡單調的重復和機械的訓練。因此,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采用多種教學形式,使教學活動切實有效。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注意力不是一直集中在學習上的,他們會做做小動作,發發呆或小聲地說話等。在這種時候,我們可以借用教學的“動”來克服學生的“小動作”,收住學生的心。如在學習單詞“football,basketball,volleybal”時,我們可以采取這樣的方法:學生一邊傳遞各類球一邊操練所學的單詞:“Look, I have a football/basketball/volleyball.”做到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要設計各種聽做、說唱、玩演、讀寫等活動,使學生在課堂中眼耳口鼻手體腦并用,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學生動的器官越多取得的教學效果越好。

此外,我們還可以設計比較生動、鮮明、直觀的多媒體課件來為課堂增色,也可以通過制作精美的教學用具和實物將學生帶到一個比較真實的情境中,還可以利用歌曲來放松學生的心情……所以,我們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方式來有效地激活課堂氣氛,有效地調動學生投入語言實踐的積極性,從而有效地發展他們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三、注重英語的“輸入”大于“輸出”

教師應根據課堂的教學需要和與學生交流的需要恰當地使用語言,使整節課學生都處于英語的語言氛圍中。雖然學生不一定能完全明白某些語言的意思,不過教師不用太過擔心,可以用自己生動的表情、夸張的語調、明晰的語境來幫助學生理解,并能在我們英語的指導和要求下進行活動。不過,我們要注意一個“輸入量”的控制。在小學階段,語言的輸出包括說和寫兩大板塊,輸出量是實際輸入量的15%—25%。雖然比例不高,但有些學生依然是交際能力差,寫作不會寫。究其原因,每節課的信息輸入少,輸出的訓練量也不夠。教師可以從低年級做起,在學生學一個新句型后讓他們用這個句型寫話,再隨著知識的豐富而拓展。有些教材的語量小,特別是高年級教材沒有閱讀文段,使得學生的信息接受嚴重不足。這時就可以從其他教材中選取素材,但要注意結合單元課文的話題來選擇內容。只有課程資源挖掘的得當,學生才能受到啟發,他們的思維能力才能得以發展。

給得太多,學生接受不了,反而影響教學效果。在學生能夠承受的程度盡可能多地給他們“輸入”英語,讓這些內容成為學生“輸出”的語言儲備,雖然不是立竿見影,但從長遠的角度來考慮,是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有裨益的。

四、注重師生互動,適當減少“Yes or no”的提問

一堂課中,教師與學生多通過問答、對話等方式來互動,從而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然而,有些教師一堂課中問得最多的問題是“Yes or no?”“Are you ready?”“Do you understand?”這類問題,學生回答的不是“yes”就是“no”。這些問題是沒有思考價值的。因此,教師要提出一些能夠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如設計一些探究類和發散類問題。探究類主要是對事物的原因、規律、內在聯系加以說明,回答“為什么”“你猜想會發生什么?”等。發散類,主要是從多角度、多方面去討論客觀事物,其主要特點是具有思考性,能激發學生深入思考。如在教學“Asking the way”的內容時,可用多媒體設計“楊玲在校門口遇到背著包的格林先生”的情境,先讓學生猜測“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的問題,在得到諸如“Welcome to our school! / May I know your name? / Can I help you?”等不同答案后,再讓學生閱讀對話進行對比。然后教師再問:“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Where are they going?”另外,還可以讓學生課后續編對話,使這些探究類和發散類的問題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持續動力。

五、注重課堂反饋與練習

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教師只注重自己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是難以提高教學效益的。在英語教學中,我們應該時刻關注學生的學——怎么學?學得怎么樣?通過學生的反饋來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在課上盡量安排一些時間,可以是下課前的幾分鐘,讓學生做一些與所學內容相關的筆頭練習。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筆頭練習來獲悉學生的學習情況。在課后,我們可以安排一些筆頭和口頭的練習來鞏固所學的內容,也適當布置些家庭作業來養成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但,作為教師自己,不要過多地期待學生在家的復習與預習能力,畢竟他們還是小學生。我們還是要在課堂上解決學生的問題,及時發現,及時解決。

六、倡導任務型教學,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

新課程要求英語教師要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倡導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在課前,我們應充分挖掘教材內容,以真實生活為依據,設計教學任務,培養學生語言運用的綜合能力。英語教學中常見的任務型活動有:信息差任務、調查性任務、實際性任務和創造性任務等。例如,在小學牛津4A的Unit One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 領書”的任務:a.用英語來領書“:May I have...?”b.幫同學領:“May I have...for...? ”c.分組活動。這樣的任務型活動設計讓學生體驗到英語的實際用途的同時,也能讓他們在活動中體驗到用英語完成任務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