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1 21:25: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五年級語文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作為小學部的英語老師,下面談談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創設學習環境和情景。
一、環境
所謂英語學習環境是指學生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和嘴里說的盡可能是英語。眼睛看到的主要指的是硬環境。讓學生在學習場所、生活場所、玩樂場所都可以看到和學習英語。如:校園內的警示牌、標語牌、宣傳牌,用英漢雙語;玩樂場地的器材名稱用雙語;教室里的課表、班規和其它布置用雙語;食堂內墻壁上的卡通畫和漫畫等的人物對話用雙語;公寓內部設施名稱、名人名言等用雙語,等等。耳朵聽到的和嘴里說的主要指的是軟環境一種語言的學習目的主要是聽得懂說得出,這需要教師的主觀努力,去引導、去營造環境去創造機會。首先,在英語課堂上毫無疑問老師盡量多用英語、少用母語,有人的小學生還聽不懂,但你可以想辦法,一是多采用直觀手段,如實物、圖片等創設語境,二是老師利用眼神、口形、手勢和其它肢體語言幫助學習理解;其次,在課堂外也盡量多用英語,最好是小學部全體師生人手一本《日常英語200句》,大家都學,路上打招呼、各科上下課的問候語、早操課間操的司令都用英語。二是充分利用學校的廣播站播放英語歌曲、英語小故事、小笑話等。三是每個月舉行一次英語競賽活動,如英語演講比賽、英語朗誦比賽、英語唱歌比賽等。學校的其它大型活動盡量讓學生主持并運用雙語。這些不僅讓學生有機會聽和說,而且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情景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必須盡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的學習舉趣,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用英語進行活動,讓學生感受到運用所學語言成功地達到某種目的后的愉快。這是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英語學科的特殊性所決定的。要使小學生能夠在40分鐘的時間內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教師必須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各種情景,做到教學情景化。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是這樣做的:
(一)是運用多媒體手段,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模擬表演創設的情境,往往受時空限制無法全部做到,在這種情況下可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移植情境,形象生動地再現有關對話的時空,做到聲像結合,圖文并茂,這適合小學生好奇、求趣、求新的年齡特點。教師將學生要學的對話融入其中,會加深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幫助學生在語言與表達對象之間建立起聯系,從而調動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更自覺、更有趣的進行英語交際活動。例如:下雨的情景課堂上難以再現,老師預先錄下下雨聲,再用FLASH制作成課件,這樣讓學生先體會下雨時的情景,再跟著課件中的卡通人物學習有關下雨的對話內容,學生會很感興趣。學生在情景中深入角色,自覺主動實踐,又在表演中充分展露自己的才華,在相互評價中體現自我。
(二)是教唱英語歌曲,學講英語小笑話、小故事、還有演話劇、童謠、小詩、繞口令、猜謎等等,形成輕松的學習氣氛。不少小學英語學習內容可以用歌曲形式表達,這有助于激發興趣和分散難點。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融音樂與英語為一體,能幫助學生理解對話,表現情景內容,創設有聲語言環境,使學生自然投入。在唱歌過程中,可以根據歌曲內容進行問答或分角色對話,體現歌曲中的交際情景。英語小笑話和英語小故事不僅老師講,而且要讓學生學會講,讓學生從機械、呆板、單調、緊張的學習環境中解脫出來,消除學習疲勞,并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習效率。
(三)是設計游戲情景,復習鞏固對話內容。在對話復習教學中設計適合兒童口味的游戲情景,是寓教于樂的好方法,能幫助教師把單調乏味的復習工作變得生動活潑,為學生在輕松自然的氣氛中進行語言操練創造了條件,使學生樂而好學。
例如:在教12個月份和天氣時,我設計了一個“哈哈HAPPY”時,我準備了12個月份的紙條,放在一個盒子里,再準備關于天氣特征的紙條,如hot、cold等放在另一個盒子里。游戲開始時,一名學生從兩個盒子里各抽取張紙條,連起來說一個句子。如果這個句子符合事實,如。其它同學則重復該形容詞:如果句子不符合事實,如其它同學則“哈哈”大笑說。顯得形象、生動、有趣。學生在游戲情景中深入角色、踴躍表演。在玩中學、在學中玩,這既符合孩子們樂于模仿與好玩的天性,又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還調節了學習節奏。在愉快歡樂的氣氛中,鞏固了學到的語言知識,鍛煉了運用語言的能力。
篇2
一、還是“彈出”好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6課《變色龍》中第12節這樣寫道:
這時,一只色彩繽紛的蝴蝶飛過來,離變色龍還有相當的距離,似睡非睡的變色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刷”地伸出它那長得驚人的舌頭――舌頭的長度超過它身長的一倍,剎那間,那只彩蝶已被卷入它的口中,成為美餐。我們被它嚇了一跳。
“伸出”的近義詞有哪些?學生們一定能想出幾個來,比如“吐出”、“彈出”等。究竟哪個詞比較準確呢?筆者在教學本課時,我們的學生對“彈出”這個詞情有獨鐘,有幾個學生聯系成語“迅雷不及掩耳”和那個擬聲詞“刷”字,以及表示時間極短的“剎那間”,認為要突出變色龍速度極快的特點,改為“彈出”比較好,甚至還造出了“那舌頭像紅色的閃電一樣擊中了彩蝶”的比喻句。還有的男生結合自己拉彈弓、打彈子的經歷,以及敲擊電腦鍵盤的實際情形,談了用“彈出”的好處,并且認為變色龍舌頭應該是像牛皮筋那樣能伸能縮……更有學生聯系課文前面的“遲鈍”,認為變色龍只有利用自身的“迷彩”潛伏下來,“守株待兔”,耐心地等待彩蝶飛近時,采用突然襲擊的方式,才能將蝴蝶變成口中的美餐,感覺變色龍是利用“地對空導彈”將彩蝶干掉的。凡此種種,讓人感覺,還真是“彈出”好,原作者及課本編輯不改還不行呢。
不得了,“篡改”課本啦!其實沒什么,柏拉圖說過:吾愛吾師,但更愛真理。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老師。筆者就很想把學生們討論的內容寫成文章寄給教材編輯。
二、鵲巢鳩占行不通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20課《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記敘了明末清初的史學家談遷在艱難的困境中兩次撰寫明史巨著《國榷》的感人故事,表現了談遷在逆境中不屈不撓、持之以恒的堅強意志和毅力,是集文學性、思想性、示范性為一體的好文章,很適合小學生去品讀。不過筆者發現該文章有兩處完全可以剔除的小瑕疵。
課題中所說的“厄運”,即是《國榷》原稿失竊。那么失竊的《國榷》大概是怎樣一部書呢?課文是這樣描述的:
“經過20多年的奮斗,6次修改,談遷終于在50多歲時完成了一部500多萬字的明朝編年史――《國榷》?!?/p>
“面對這部可以流傳千古的鴻篇巨制,談遷心中的喜悅可想而知?!?/p>
書稿被盜,談遷“茶飯不思,夜難安寢,只有兩行熱淚在不停流淌。很多人以為他再也站不起來了,但厄運并沒有打垮談遷,他很快從痛苦中掙脫出來,又回到了書桌旁,下決心從頭撰寫這部史書?!?/p>
“經過四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書的原稿?!薄盀榱耸惯@部書更加完備,準確” ,他帶著書稿,特地到了明代的都城北京,四處尋訪,考察歷史遺跡?!坝纸涍^幾年的奮斗,一部新的《國榷》誕生了。新寫的《國榷》共104卷,500萬字,內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實、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談遷也因此名垂青史?!?/p>
課文對《國榷》成書過程和評價與《辭?!返裙ぞ邥慕榻B基本一致。但筆者認為“可以流傳千古的鴻篇巨制”與“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兩個短語存在邏輯上的錯誤,屬于標準的鵲巢鳩占!應該互換過來。為什么這樣講呢?
通常,一部書要想流傳千古,首先當時就應有許多人讀過,得到公認的評價,這樣它的影響力才可能持久,才可能在歷史的長河中永存。原先的那部《國榷》原稿是在即將付印前失竊的,應該說能夠看到它“廬山真面目”的人不會很多,這里用“流傳千古”來評價,感覺有點言過其實。沒有眾人的品評,誰能妄下“可以流傳千古”的結論呢?弄不好,還可能將“王婆賣瓜”的帽子扣在談遷的頭上。
文章對新《國榷》的評價是力求“更完備、準確”,“內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實、精彩”。新《國榷》不是舊《國榷》的簡單復制或默寫!59歲的談遷帶著新書稿來到北京所做的種種努力,目的就是要精益求精,讓自己的作品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經受住歷史的考驗。一言以蔽之:為了流傳千古。就文章結構安排來看,前后內容存在著層遞關系,準確地講是遞增關系?!傲鱾髑Ч拧焙汀扒Ч帕鞣肌币馑枷嘟?,當屬最高褒獎的溢美之詞?!傍櫰拗啤钡陌劤潭纫裁黠@高于“明史巨著”。因此,只有“流傳千古”和“鴻篇巨制”這兩個光環加在新《國榷》上才合適。書是流傳千古了,其作者自然就名垂青史了;二詞連用,相得益彰。因此,我建議課本再版時,應做如下修改:
1.“面對這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談遷心中的喜悅可想而知?!?/p>
2.“新寫的《國榷》共104卷,500萬字,內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實、精彩,是一部可以流傳千古的鴻篇巨制。談遷也因此名垂青史?!?/p>
至于教學中,我們有沒有必要讓小學生去討論此問題,這就要看學生的基礎了。對比較拔尖的學生,當作思考題去研究研究也是可以的。
三、“殿后”不是“拖后腿”
教學參考書也只是供教師參考用的資料,教師使用時有存疑之處就會去翻更權威的工具書。如教《和他的大黑騾子》之前,我認真研讀了教材和教師參考書,在看詞語注釋時,我不經意發現了一個小問題:殿后――行軍時走在隊伍最后。奇怪了,“行軍時走在隊伍最后”,不是在說拖大部隊的后腿嗎?我查閱了大量資料:《現代漢語詞典》,詞條【殿后】行軍時走在部隊的最后:大部隊開始轉移,由三連殿后。細細揣摩,這個釋義感覺是“拖后腿”,與“墊底”意思相近;再細細琢磨范例――“大部隊開始轉移,由三連殿后”,得知“殿后”是在掩護大部隊轉移,有舍卒保車的意思。追本溯源,《現代漢語詞典》上的膚淺的解釋可能是受《辭源》、《辭海》的影響,實際上那兩部辭書只有“殿軍”和“殿最”的釋義,并沒有列出“殿后”?!逗退拇蠛隍呑印返诙澋谝痪湓捑褪牵骸奥暑I紅三軍團負責殿后?!睍r,的紅三軍團是一支英勇善戰的部隊,他們怎么會走在最后呢?關鍵是他們要負起責任。什么責任呢?首先要掩護大部隊轉移,想方設法擋住后面的追兵,必要時要犧牲自己,使大部隊得以“金蟬脫殼”;此外還要收容“拖后腿”的傷病員,收拾部分不到萬不得已才可舍棄的物資。遺憾的是,與教材配套的教學參考用書直接套用《現代漢語詞典》將“殿后”解釋為:行軍時走在隊伍最后。很多老師上課也是這樣一帶而過。
語文教學論文既要促進語文學科建設,更要有利于語文教學水平的提升。教師發現“殿后”的解釋存在“瑕疵”之后,就要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去理解,引導他們用自己的話把課堂上獲得的真知灼見說出來。下面是我們研讀課文第二節時的一段對話。
師:“率領紅三軍團負責殿后?!钡詈笫鞘裁匆馑??
生:殿后就是“行軍時走在部隊的最后” 。
師:(故作驚訝)走在最后就是拖后腿?
生:課課通就是這樣解釋的。
生:老師,《現代漢語詞典》也是這樣解釋的,不信我讀給大家聽:行軍時走在部隊的最后:大部隊開始轉移,由三連殿后。
師:你們預習得很充分,值得表揚,但是老師認為這個解釋很不準確?。▽W生一片嘩然),請同學們抓住“率領紅三軍團負責殿后”,再讀課文!
(分組討論,八分鐘后匯報)
生:“率領紅三軍團負責殿后”,從這個“率領”可以看出這支部隊斗志昂揚,絕不是殘兵敗將……
生:是百戰百勝的將軍,紅三軍團也是英勇善戰的部隊。
師:說得很好?!柏撠煹詈蟆?,想想彭總他們要負什么責任?
生:,前有堵截后又追兵,彭總他們就是要阻截后面的追兵……
師:怎么阻截?
生:和敵人拼死,為大部隊轉移贏得時間。
生:打不過時,可能還要迷惑敵人,把他們引向別的方向……
生: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收容掉隊的傷病員,課文里有句子:“一路上又馱傷病員”。
生:老師,“又馱糧食和器材”,說明殿后的部隊還要抬著器材往前走。
生:重機槍和大炮,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是不能扔掉的!
生:我覺得“殿后”是把困難留給自己,第一節就講前面的部隊還能挖野菜吃,后面的部隊連野菜也找不到……
生:我看過方面的書,前面的部隊可以買到糧食,后面的部隊拿著銀元根本買不到糧食,因為經過的地方地廣人稀、土地貧瘠……
生:老師,不能說《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不準,因為后面的例子已經講明三連掩護大部隊轉移的,剛才同學們講的是如何掩護轉移……
師:同學們剛才講得都不錯,下面我們動動筆把“殿后”解釋清楚,由老師將大家的成果投寄給商務印書館,要求他們對《現代漢語詞典》做些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