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9 01:42: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二年級語文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關鍵詞:有關現代文閱讀教學的一點看法
現代文閱讀在語文課的教學中的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因為它包含了理解、分析、概括和表達等過程。整個過程中,對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以及精細程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綜合能力的提高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語文教學中,現代文閱讀就成了一株讓老師和學生又愛又怕的扎手的玫瑰。
怎樣做才能行之有效的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我認為分解式閱讀訓練是一種很值得重視的方法。
(一)題型分解化難為易
要想把綜合能力提高,就一定要先把基礎工作做好。而要抓好基礎,就要從題型入手,找尋閱讀中的基本規律?,F代文閱讀題型很豐富,可以說是色彩紛呈。但萬變不離其宗,所考的知識點比較固定,這等于給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作為教師,我想應該把圍繞每一個知識點的題型整理出來,使之系統化。在綜合訓練之前,先分項訓練,目的是化難為易,化復雜為簡單語文教學論文,這符合人們認識由淺入深的規律。
我這里所說的題型分解就是要打破文體的束縛,把現代文閱讀的所有出題點細化到最小,然后再從這些點出發進行有目的的訓練。這樣能使訓練更集中,能夠直擊要害,學生也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比如過渡句題型,考查語段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的句子。出題角度多為辨識過渡句、結合語段指出句子的作用以及擬寫過渡句等。圍繞這幾個角度所設置的題干有很多,帶領學生做這個題型訓練時要把相關閱讀中涉及到此方面的問題匯聚到一起,讓學生反復地練習,以起到理解強化的作用。這樣的工作需要備課的時間會很多,而這樣做的結果使學生在閱讀面前更能建立自信。因此我們的付出是很值得的。若把閱讀比喻成一座山,那么我就先認識山腳下的一棵樹、一根草和一塊石頭,目標設置得讓學生容易做到,也就不至于在閱讀這座大山前迷惘而不知所措了。
(二)年級分解建立閱讀序列
學生的認識水平會有差異,按年級分解題型,就是抓住學生的差異,制定符合他們思維水平的閱讀訓練,建立起相應的序列,使之系統化、條理化,并且使閱讀訓練能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形成連續的、遞增式的發展軌跡論文的格式。年級分解要遵循現行語文課程標準對不同年級學生所應達到能力的規定,然后根據設題的難易度,歸類到不同的年級。簡單的問題放在低年級解決,復雜的問題放在高年級突破。既保證了學習的連續性,又能保證學習深入性。如論點的尋找這個題型,按論點的提出位置尋找比較容易,文中也會有比較明顯的信息可供提取。這類題,初中二年級的同學能輕松完成的。但對高年級同學,這樣的題顯然簡單了些。他們需要面對的語段是沒有明確的語句可供提取,需要獨立歸納概括甚至要根據論據推斷的題。
有了一套具體的閱讀目標,才能夠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做出更為準確的判斷。也能讓閱讀教學更有章可循。很多學生對閱讀感覺很懼怕,主要是不知從何入手語文教學論文,實際上并不是孩子的能力差,真正差在了我們的閱讀教學目標不夠明確,或者目標太模糊。有時候給學生設置的題太難,超過了他們的認知水平。就好比一個人穿了一件很華麗的衣服,不合身材,很難達到美麗的效果。盲目的認定能力有問題,會導致孩子喪失了學習興趣和信心。如果能在教學中按分解的目標評價學生,無疑是更客觀,更理性的評價方式。
(三)小階段綜合檢驗效果
篇2
【關鍵詞】識字;激趣;探索;效率
Talking about how to improve student literacy in the primary language teaching efficiency
Wang Miao-rui
【Abstract】Chinese characters are the treas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ntains a wealth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learn the characters is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culture, learning the aesthetic process. Language curriculum standards to strengthen cross teaching important role in language teaching, clearly states: "Literacy is the foundation of reading and writing, and one to two grade teaching focus only value requiring teachers to focus on literacy skills cognitive target, also expressed concern about the development goals to focus on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culture of research and learning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this means that literacy teaching should first teaching should permeate the humanities, concerned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Key words】Literacy; Stimulated interest; Exploration; Efficiency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學生“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創設有利條件,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和提高識字效率。教學實踐證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使學生真正成為識字的主人,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我在使用人教版實驗教材的識字教學實踐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現將經驗總結如下:
1. 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成因分析
我們語文教師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我們的語文課越來越不受學生喜歡,甚至連語文老師也讓學生討厭。好多中學生已把精力和興趣轉移到其他科目上,學習語文的熱情大不如從前。因為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中一直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教師費盡心思教,學生埋頭刻苦學,可到頭來語文成績在中考或高考時提高幅度仍然不大,這其中的效率問題令師生煩惱。慢慢地學生對語文及語文教師沒了興趣。怎樣才能激發學生語文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已成為目前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大難題。
古人曰:親其師,信其道。實踐也證明,一個孩子哪門課學得好,是與學生喜歡這個老師分不開的。所以,我們語文教師首先要做學生喜歡的老師。這就要求語文教師首先應是一個知識淵博的人,還要有深厚的文學修養、扎實的語文聽說讀寫的基本功底以及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讓自己的教學左右逢源。
其次要從語言上吸引學生,注重課堂語言的幽默性。語言生動有趣,吸引力就強,才能使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興趣盎然。語文教師的語言修養還在于課堂語言的清晰、明朗和規范化。清晰的課堂語言能反映教師講課的功底和語言修養,同時也反映了教師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天賦素質。它要求語言感情豐富,基調恰當,快慢適中,抑揚頓挫,節奏感強,口齒清晰,聲音優美,給聽者以聽覺上的美感。
2. 創設識字情境,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
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低年級學生注意力不但容易分散,況且單純的識字枯燥無味,學生往往缺乏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課時,必須結合學生心理特點,從教學需要出發,依據識字內容,運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表演、繪畫、音樂、掛圖等),幫助并促進學生識字。
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增加識字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識字,不斷創新探索識字方法。如教“踢”、“拍”等字時,可讓學生做做這些動作,體會這些字的部首與意思的關系,從而記住這些字的字形。還可以結合兒歌激發學生對識字的濃厚興趣。如第三冊《語文園地四》中“有水把茶泡,有飯能吃飽。有足快快跑,有手輕輕抱。有衣穿長袍,有火放鞭炮?!薄芭荨?、跑、抱、袍、炮”用兒歌來認識這六個字,讀起來瑯瑯上口,富有趣味性,學生很好地掌握了生字的音、形、義。低年級教材圖文并茂、生動活撥,為了提高學生對文字的敏感性和好奇感,我在教象形字時,先畫成圖畫,然后引導學生把圖片與字聯系起來,幫助學生認字。如教“口、耳、目”等字時,先讓學生認真觀察圖片,看看口、耳、目的形狀,然后出示漢字,讓學生進行圖文對照,在活躍的氣氛中學生再將教材對應的圖和字用線連接起來,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學生很快記住了字形 。
3. 貼近實際,讓識字生活化
生活處處皆語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學習的外延就有多大。小學生識字,并不是從小學開始的,調查研究表明,六歲以前的兒童,就已經知道一千多個與漢字相應的事物。如果教師能善于調動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生活體驗,知識經驗,使識字教學與其生活實際巧妙地結合起來,就能喚起學生大腦皮層中沉睡的信息,產生親切感,提高識字效率。
再現生活情境識字。比如學習“染”字,教師的講臺上擺放著一個水彩盒,一小瓶水和一些棉球。老師調好各色顏料,用鑷子夾起一個棉球,浸到紅色的水彩中,棉球被染成了紅色。老師又夾起一個棉球放到綠色的水彩中,棉球被染成了綠色。老師又讓學生試著將幾個棉球染成黃色、紫色、藍色。之后,告訴學生:棉球浸到紅、綠等水中,由白變成了紅、綠等顏色,這就叫“染”。大家看這個字的下半部分,“木”表示一種植物,它能榨出使物體著色的顏料;“シ”表示制成染料還需要加上適量的水(師指“染”字的左上角)。把要染的東西放進這有顏色的液體中,經過多次的浸、曬,東西就著色了,這個“九”就表示多次的意思。這樣,在愉快的實驗中,學生理解了“染”字左上方的“シ”,右上方的“九”的來歷,悟出了下方“木”的理據。于是,“染”字隨著這個有趣的實驗,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既準確地記住了字形。又理解了字義。
4. 主動探索,創造性識字
多年來,識字教學大都采用往一的齊步走的方法進行教學,很少考慮不同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去啟發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第斯多惠說過:“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p>
因此,在識字教學中,我們就經常引導學說說“你是怎樣記住這個字的”。“你還有更好的記憶方法嗎”,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充分發揮潛在的創造能量。實踐證明,在這樣的學習氣氛中,學生會有多種識字方法。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說一說,演一演,畫一畫等,諸如此類的方法,教師就經常引導,讓學生行成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
5. 鼓勵學生在生活中樂意識字,拓寬識字渠道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二年級語文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