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學博士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7 08:07: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金融學博士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中國會計學博士論文的選題、方法與理論:趨勢與國際比較(2002-2006)
2.美中會計學博士教育現狀及比較
3.中國會計學博士論文研究的趨勢和展望:選題、方法和理論
4.我國第一個會計學博士研究生林志軍在廈門大學通過論文答辯
5.關于會計學博士研究生培養問題的討論——全國會計學研究生導師聯誼會綜述
6.會計學專業研究生學位論文學術規范遵循情況的調查
7.我國第一個會計學博士研究生林志軍在廈門大學通過論文答辯
8.重慶市第一位攻讀會計學博士學位的薛云奎同志獲得博士學位
9.會計學博士湯云為通過論文答辯
10.潛心治學結碩果 修身勤政展才華——記重慶三峽學院院長、會計學教授孫芳城博士
11.一個會計學博士的腳印——訪上海財經大學副校長湯云為教授
12.中國會計學博士點培養方案調查與評價
13.學而有恒 寒梅詠春——記中國最年輕的會計學女博士任詠恒
14.會計博士生培養與會計理論研究
15.我國培養出首位會計學洋博士
16.中國公司財務由誰來管?管什么?——訪北京工商大學會計學教授湯谷良博士
17.安徽財貿學院會計學系領導教授博士風采
18. 會計學本科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突圍之路
19.銳意進取 碩果累累——記中國最年輕的會計博士生導師張為國教授
20.從兩篇“百優”論文多維透視我國會計學博士生的培養質量
21.孜孜不倦,上下求索——記廈門大學管理學院曲曉輝教授
22.中美會計學博士生培養比較研究
23.近5年我國會計學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
24.高校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考
25.新建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26.論會計學實踐教學體系的再構建
27.會計學專業教學理念的探討
28.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下非會計專業會計學差異化教學改革探討
29.新形勢下會計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30.國外本科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及啟示
31.高校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
32.會計學實驗課程創新的探討
33.管理型會計人才培養的實驗教學探索與實踐——以安徽大學會計學專業為例
34.2001~2010年會計學碩士論文選題內容與方法分析
35.本科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經驗總結
36.會計學碩士培養路在何方——我國會計學碩士培養調查報告
37.工科院校會計學特色專業建設的研究
38.工科院校會計學特色專業建設的研究
39.高校會計學專業校企“無縫”鏈接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40.從會計學總體層面探討會計學的發展
41.基于通識教育理念的“會計學”課程教學模式創新
42.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供需差距的實證研究——以天津市為例
43.會計學的學科屬性:管理學還是經濟學?
44.需求多樣化下非會計專業本科會計學教學改革探索
45.會計學的倫理訴求:方法論視角
46.大學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研究
47.本科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對策建議
48.論一般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
49.構建環境會計學的理論框架
50.論會計學與經濟學的關系——兼談會計學科的發展
51.會計學專業學術梯度建設的策略研究
52.關于高級財務會計學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探討
53.非會計學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需求分析
54.“價值”是會計學的邏輯起點
55.高校會計學專業課程改革:挑戰與應對
56.基于CDIO理念的會計學專業教育改革探索
57.會計學的發展趨勢以及面對的問題研究
58.會計學專業“稅法”課程教學改革思路
59.經管類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建設與改革研究——基于管理學院《會計學》平臺課程的教學實踐
60.會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現狀及模式優化
61.會計學國家特色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思考——以嘉興學院會計學專業為例
62.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的創新
63.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64.會計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構建——基于新建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
65.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學現狀分析及改革設想——基于華中農業大學的實證研究
66.關于法學與會計學的跨學科人才培養研究——兼論法務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67.會計學本科專業建設思考——基于國家標準與國際認證標準導向
68.案例教學在會計學課程中的運用研究
69.結構化研討方式在MBA《會計學》教學中的應用
70.對新形勢下會計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思考
71.稅制改革背景下會計學專業稅法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72.高等院校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73.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若干問題探討
74.中國會計學博士點培養方案調查與評價
75.財務管理專業特色探討——與會計學、金融學專業的比較
76.會計學研究的方法論比較
77.高?!皶媽W”課程實驗教學現狀、問題、對策——基于問卷調查的取證
78.論會計學的雙重學科屬性
79.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探討
80.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
81.會計學專業雙學位人才培養的缺陷與對策研究
82.基于職業能力的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完善研究
83.成本會計學和管理會計學的未來展望
84.會計學特色專業建設探討與構想——以九江學院會計學院為例
85.會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86.論會計市場對會計學發展的影響
87.會計學研究的方法論比較
88.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以遼寧對外經貿學院會計學專業為例
89.我國會計學教材建設的優化問題
90.會計發展的和諧:建立廣義會計學的探索
91.應用型民辦本科院校會計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安徽省三本院校為例
92.基于多媒體輔助的會計學情境教學法設計
93.《基礎會計學》教學方法探討
94.非會計學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95.會計學專業學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學對策研究——以蘇州理工學院為例
96.高校教育成本研究的會計學屬性
97.MBA會計學課程建設探討
98.論會計學兩大部類
99.MBA會計學課程教學面臨的六大矛盾分析
100.對高級會計學研究范疇界定的思考
101.經濟類(非會計學)專業會計與財務知識模塊教學改革研究——基于襄樊經濟學院的實踐
102.產權會計學論綱
103.基于就業能力提升的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探索
104.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的質量優化
105.中外會計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
106.基于核心能力的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設計與實踐
107.以就業為導向的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問題與對策——以河北農業大學現代科技學院為例
108.工科院校會計學特色專業建設的思考
109.潘序倫會計學教材特點初探
110.基于ERP平臺的會計學實驗設計
111.會計學與財務管理專業特色教學研究與實踐
112.論會計學的職業特色及高職會計學教師知識結構的優化
113.高校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材建設思考
114.強化會計學應用性教學的思考
115.地方本科院校會計學特色專業建設探討
116.《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建設的實證研究
117.會計學本科專業實習實訓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以廣西民族大學會計學專業為例
118.會計學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設置研究
119.會計學專業創業教育實踐教學研究
120.會計學專業實驗課的“點、線、面”教學法
121.美國會計學教育對我國的啟示——基于布里奇波特大學與銅陵學院的對比
122.會計學本科專業教學內容與課程設置的探討
123.會計學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的現狀、目標與質量控制
124.高校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和方法研究
125.獨立學院(本科)會計學專業課雙語教學情況分析與對策研究
篇2
摘要:隨著我國“走出去”戰略的進一步推進,對外直接投資(ODI)成為我國獲取國際技術溢出與擴散的又一重要渠道。在結合國內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從ODI逆向技術溢出的存在性與逆向技術溢出門檻效應兩個方面對逆向技術溢出理論與實證研究進行了分析與評述。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逆向技術溢出;門檻效應一、逆向技術溢出的存在性研究
如何測度技術溢出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方法,因此國內外學者對ODI逆向技術溢出存在性的研究主要是從兩個角度展開的:(1)采用國際R&D溢出回歸模型,用生產率的變動(TFP)來衡量技術溢出效應的大小;(2)從知識成果角度,分析對外直接投資對技術創新活動的影響。國內外學者使用的測算通過ODI渠道溢出的國外研發資本存量的模型大致有兩種,即LP模型和BK模型。國內學者研究ODI逆向技術溢出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即技術溢出的存在性、技術溢出的省際差異及行業差異。表1對近年來國內學者相關研究做了比較分析。
表格1ODI逆向技術溢出存在性研究研究內容第一作者
(發表時間)測算指標理論模型估計方法研究結論逆向技術溢出存在性趙偉(2006)TFP ODILP模型OLS法顯著正相關王英(2008)TFP ODIVAN模型OLS法顯著正相關謝申祥(2009)TFP ODIKrugman(1985)
技術差距模型EG兩步法顯著正相關白潔(2009)TFP SFodiLP模型OLS法不顯著正相關何一鳴(2010)TFP SFodiLP模型OLS法顯著正相關林成杰(2011)TFP SFodi國際R&D
溢出回歸模型OLS法弱顯著負相關仇怡(2012)TFP SFodiLP模型OLS法顯著正相關郭娟(2012)TFP SFodiLP模型卡爾曼濾波方法1985-2003
顯著正相關;
2003年以后
正相關性減弱李燕(2013)GDP ODIBK模型GLS法顯著正相關逆向技術溢出存在省際差異劉明霞(2009)TFP ODI國際R&D 溢出回歸模型變截距回歸各省份顯著性和相關性均有差異闞大學(2010)TFP ODI國際R&D 溢出回歸模型系統廣義矩估計顯著正相關,但系數較小沙文兵(2012)QSFodiLP模型隨機效應模型顯著正相關,東部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歐陽艷艷(2013)TFP SFodiBK模型偏OLS法顯著正相關,東部最大逆向技術溢出存在行業差異歐陽艷艷(2011)TFP SFodiLP模型灰色關聯法不同產業溢出效應不同,第二產業最強任艷君(2012)TFP ODI國際R&D 溢出回歸模型OLS法不同行業溢出效果不同,采礦業、制造業、金融業的溢出效果顯著二、基于吸收能力視角的ODI逆向技術溢出的門檻效應研究
不同學者對ODI逆向技術溢出的存在性得出的結論不一致,因此學者們開始考慮技術溢出效應是否受到母國因素的影響。已有研究也充分表明,母國的技術消化與吸收能力的強弱對本國能否通過國際技術外溢渠道獲得技術溢出存在顯著影響。學者們經過研究發現,技術溢出與影響溢出的吸收能力指標呈現U型或者倒U型的關系,也就是在吸收能力指標數值小于某個門檻值與大于門檻值時,ODI對母國的技術溢出效應呈現截然相反的結果。
國內研究門檻效應主要采用兩種模型即交叉項模型和門檻模型。與交叉項模型相比,用門檻回歸法得到的門檻值是內生的,并且能夠對門檻值的正確性及顯著性進行檢驗。可見,門檻回歸的方法彌補了交叉項模型存在的缺陷。表2給出了近年來國內學者相關研究的比較分析。
表格2ODI逆向技術溢出的門檻效應研究研究方法第一作者
(發表時間)吸收能力
指標研究結果顯著性相關性門檻值交叉項檢驗法劉明霞
(2009)人力資本顯著正相關超過7.85,有正向溢出效應闞大學
(2010)人力資本
經濟開放度
金融發展水平顯著正相關沒有得到具體門檻值李梅
(2011)人力資本不顯著正相關人力資本還未達到門檻朱彤
(2012)研發資金存量
人力資本人力資本顯著正相關人力資本超過2.1351,有正向溢出彭繼增
(2013)研發水平
R&D人員
金融發展水平
經濟開放度均顯著正相關沒有得出具體門檻值蔡冬青
(2014)人力資本
研發投入
對外開放度
金融發展
技術基礎設施均顯著除對外開放度指標外,均呈正相關沒有得出具體門檻值門檻回歸張宏(2012)人力資本顯著大于10.5038為正相關,小于10.5038為負相關存在雙門檻,超過10.5038有正向溢出,超過50.4804正向溢出影響減弱李梅(2012)R&D 強度
人力資本
經濟發展水平
技術差距
金融發展
對外開放度顯著大于門檻值為正相關,小于門檻值為負相關R&D強度1.3546%
人力資本9.2355
經濟水平25590
技術差距0.0901
金融發展0.6663
對外開放0.2054
超過門檻值有正向溢出三、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與展望
國內外學者對ODI逆向技術溢出的研究已經比較深入,但還沒有能夠形成嚴密的理論研究框架,仍然存在以下幾點不足:雖然已有研究證實了ODI逆向技術溢出確實存在地區差異,但都是從國家層面出發的,并沒有從各省各區域的吸收能力差異著手研究。
吸收能力變量選擇沒有統一的標準,得出的具體門檻值沒有可比性,也沒有參照性。已有文獻單一分析某個吸收能力因素對逆向技術溢出的影響,但影響因素是多樣的并且各因素之間是相互聯系、互相影響的,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個綜合的吸收能力指標。
TFP測算方法的多樣性導致了TFP值的差異性較大,索洛余值法和非參數的DEA方法得出的TFP差異較大。再者TFP測算必然涉及到國內資本存量、勞動力存量的測算,而對于存量的測算,眾多學者說法不一。折舊率的選擇,追溯到哪一年,這些都沒有統一的定論,就必然造成了得出的TFP值存在較大差異。
參考文獻
[1]趙偉,古廣東,何元慶.外向FDI 與中國技術進步:機理分析與嘗試性實證[J].管理世界,2006(7):53-60.
[2]歐陽艷艷.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逆向技術溢出的影響因素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10(4):66-71.
[3]徐磊.基于吸收能力視角的FDI技術溢出門檻模式研究[D].重慶大學博士論文.
篇3
【關鍵詞】套期保值;風險;公司價值最大化;動因
一、引言
Smith and Stulz(1985)對關于公司套期保值的動機的行為分析從根本上不同于現存的一些文獻。他所闡述的套期保值的動機不是基于分析公司對風險厭惡的程度,而是使用現代的財政理論來討論存在于使公司價值最大化的交易過程中的套期保值動機。最后得出通過套期保值使公司價值最大化的主要途徑:稅負成本、財務困境成本、管理層成本以及緩和投資。
二、動因綜述
Nance, Smith and Smithson(1993)認為市場是被大量的公司和組織來主導的,而不是個人的交易量所能控制的。公司的套期保值不能通過降低公司的風險而給股東帶來收益。事實上,金融學家提出了各種假設來解釋公司購買套期保值的積極意義。這些假設表明套期保值可以通過降低預期稅負成本,降低財務困境成本,或降低成本以及提高緩和投資來增加公司價值。
(一)減少預期稅收成本
Smith and Stulz(1985)認為,如果納稅義務是企業收入的凸性函數,或者說企業面臨的是一個向上凸的納稅函數,并且在凸函數的單調遞增區域內,則企業進行套期保值能夠減少其稅負支出,而且函數的性狀越凸,其套期保值的收益越大。如果稅后收入,即稅后公司價值是向下的凹函數,并且在凹函數的單調遞增區域內,減少的稅負支出越多,套期保值帶來的減稅收益就越多,稅后公司價值就越大。如果公司還有超額利潤稅、投資信貸稅等法定累進稅,并且也都在納稅義務的凸性函數區域內,則將導致公司更有動力進行套期保值。Nance,Smith and Smithson(1993)最早對企業套期保值的納稅義務動機進行了實證研究。其研究結論是:套期保值減少了企業稅負的預期支出,同時企業的稅收函數越凸,公司的套期保值工具就會用得越多。這便支持了納稅義務動機假說。
(二)減少預期財務困境成本
任何一個企業都擔心發生財務危機。鑒于現金流的劇烈波動是產生財務危機的重要原因,而套期保值能夠減少企業現金流的波動性,因此企業可以通過套期保值來減少企業財務危機的概率和預期成本。
Smith and Stulz(1985)證明,套期保值帶來的成本減少與企業不進行套期保值時財務危機發生的概率和財務危機發生時所招致的成本呈正比。沒有分散風險的利益相關人(雇員、客戶、供應商等)在跟一個高風險公司打交道時,都希望在合約中得到補償。如果該公司進行了套期保值,則可以讓利益相關人覺得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證,從而減少這部分補償支出。
事實上,短期融資困境也造就了企業進行套期保值的必要。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理們會專注于降低投資活動所需現金和融資活動所獲現金之間的不匹配程度。所以,融資困境下企業的套期保值動機可以解釋為:如果從公司內部或者其他渠道可獲得的資金不能滿足目前投資項目所需的資金,公司經理可以通過投資于金融合約來降低或者消除突然而來的項目成本,因為當實物投資發生時這些合約可以做出相應的補償。但如果從公司價值最大化的角度看,其意義似乎要打個問號。其應用的前提是:在公司業務不景氣的情況下,投資需求的下降速度要慢于現金流的下降速度。所以,在非完美的市場中,現金流量套期保值戰略,允許公司設置內部現金流量等于它們投資需要,來避免承擔外部融資的成本,這種風險管理減少了投資扭曲,使公司的現金流量更好地與它們的資金需求相一致。因而,由現金流量的波動性而導致的投融資決策風險,可以通過對現金流量套期保值來規避。
(三)減少管理層成本
激勵常常用來降低股東與管理層之間的成本。Mayers and Smith(1990),Stulz(1990)認為:管理層報酬包括現金、期權、以及諸如聲譽、獎勵、晉升等非物質報酬。這些財富風險集中,而且管理層此類報酬與公司經營狀況密切相關,所以管理層可能傾向于減少公司風險水平,或者管理層可能對高風險項目要求額外的補償,這可能不利于股東財富的最大化。
Campbell and Kracaw(1987)得出結論:對管理者的報酬合同進行合理的設計的前提是要使管理者所承擔的風險與其所能控制的因素相關(如成功地削減成本),同時將其所不能控制的風險(如利率的變動)最小化。不過設計一份能排除企業是否進行套期保值對其經營業績影響的報酬合同是非常困難的。做到這一點需要訂立符合以下要求的一份極其復雜的合同:事先精確的知道利率、匯率的變動及其他可利用套期保值工具來進行風險規避的行為將如何影響企業的收入及價值,以及這些關系如何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相反,如果企業允許管理者對適當的風險進行套期保值,并通過報酬合同來激勵他們去進行套期保值,則企業就能用簡單得多的以績效為基礎的合同來實現其激勵目標。所以Campbel and Kracaw認為當企業對管理者難于監控、對其管理業績難于評價時,進行套期保值的收益更明顯。
三、總結
在我國不斷完善的套期保值的理論與實務的研究基礎上,公司根據自己的經營理念建立了各自所需要的套期保值體系來規避市場風險。本文從稅負成本、財務困境成本、管理層成本和緩和投資四個方面來綜述公司套期保值的動機。
企業必須明白,套期保值交易具有防御性特征,但不能指望利用套期保值交易賺取額外利潤。作為套期保值者,最大的目標是保值,是在轉移價格風險后專心致力于現貨經營,獲取正常的經營利潤??傊?,企業套期保值猶如一把雙刃劍,能化解市場風險,本身也能產生風險,關鍵是要看企業如何使用這把利劍。
參考文獻:
[1]陳慧珍.淺談企業如何運用套期保值回避財務風險[J].財會研究2010,5.
[2]方碧娟.如何利用套期保值規避企業經營風險[J].會計師,2010,12.
[3]陳潔珠.試論套期保值的風險控制與對策[J].財經界,2010,8.
[4]陳明.我國企業套期保值風險規避問題研究[D].華僑大學博士論文,2009.
[5]瑪金矗.新企業會計準則條件下套期保值的納稅籌劃[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8,11.
[6]柴斌峰.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的財務風險控制策略[J].會計之友,2009,3.
[7]Smith,Clifford W.and Rene M.Stulz,1985.“The Determinants of Firm’s Hedging Policies.”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0(4):391-405.
篇4
Abstract: This paper elaborated the price risks of present iron-steel market home and abroad, analyzed the loss problems because of price fluctuation of steel, and then discussed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large stated iron & steel companies taking hedge in the futures market. With two iron & steel companies as the case, this paper proved how to reduce the price risks, decrease loss, and keep stable profit through the futures market for the companies.
關鍵詞: 大型國有鋼鐵企業;螺紋鋼期貨;套期保值
Key words: large state-owned iron & steel enterprises;deformed steel bar futures;hedging
中圖分類號:F7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5-0153-03
0 引言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商品價格劇烈變化,也讓我國企業慣用的傳統經營理念和現貨避險手段已經無法發揮原有的作用。而且從世界范圍來看,利用衍生品進行套期保值已經十分普遍。世界套期與衍生品協會(ISDA)2003年前的一份研究報告就顯示,世界500強中有92%的公司利用衍生品工具來管理和對沖風險。在使用衍生品的公司中,有92%利用衍生品控制利率風險,85%利用衍生品控制匯率風險,25%利用衍生品控制商品價格風險,12%利用衍生品控制股價風險。這些公司分布在全球26個國家,從宇航業到電子業等,涉及行業極為廣泛。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鋼材生產國與消費國,年產量近4億噸,超過全球消耗總量的1/3。因此,鋼材是關系到國計民生與國際定價權的重要品種。隨著近年來鋼材價格的劇烈波動,無論是鋼鐵生產企業還是鋼鐵需求企業都面臨著巨大的價格風險,這對于企業穩健經營的經營策略構成了巨大挑戰,而開發期貨市場能夠轉移價格風險,控制成本和增加利潤。
1 大型鋼鐵企業套期保值的必要性分析
1.1 鋼鐵行業產能過剩,鋼鐵價格2008-2012年持續下跌,且變動大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并且很快影響到實體經濟,使得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經濟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進入衰退。這直接導致持續近6年的國際鋼鐵行業上升態勢突然陷入停滯階段,直接面臨需求下降、并購重組步伐放緩,以及貿易摩擦上升等困難。中國鋼鐵工業也是此次國際金融危機最嚴重的受害者之一。隨著中國4萬億投資經濟刺激計劃的推出,以及2009年初推出的鋼鐵等九大產業振興計劃和一系列具體政策的實施,給鋼鐵行業帶來了一絲希望,但是2012年一夜之間,鋼價又跌回18年前的原點。
2012年鋼價經歷了一番波瀾壯闊的連續下跌。2012年的世界末日雖未來臨,但鋼鐵行業卻在這一年中經歷了一場艱難的“末日”行情。2011年一季度開始,雖然鋼價仍有上行趨勢,但行業在鐵礦石成本高的背景下首現全面虧損。2012年8月份,可以說對鋼材市場是災難性的,整個鋼材市場已經處于崩盤狀態,當時的鋼材價格相比于年初每噸下降了1000元,鋼企再怎么降低成本,也不能降下每噸1000元的成本。任何一家鋼企,甚至包括寶鋼股份在這種鋼材價格下都可能會虧損。盡管目前鋼材市場價格已經處于崩盤狀態,但鋼企依舊延續生產慣性,并沒有實質性減產舉措。一些規模較小的小轉爐也還在生產,每個鋼鐵企業都指望著別的鋼廠減產,自己生產,都認為越是能堅持到最后,等到鐵礦價格降下來,成本就越低。所以從目前來看,鋼鐵行業出口消化過剩產能不現實,而國內消化過剩產能過程將是痛苦漫長的。
1.2 套期保值對鋼鐵企業的功能和價值
1.2.1 有利于保證鋼鐵企業正常利潤 期貨市場套期保值的本質就是通過在期貨市場上買入或賣出期貨合約,鎖定原材料的買入價格和產成品的售價,達到鎖定企業正常經營利潤,使企業穩定發展。經營多年的企業對鋼材每年的高價區是有把握的,但是現貨市場規模的限制造成只有很小的產量可以賣在高價區。通過期貨這個工具,可以達到將大部分產量賣在“較高價”,實現正常利潤。
1.2.2 企業可利用套期保值減低或轉移風險 企業一般從原料采購到產成品鋼材銷售會有一定時間差,這期間鋼材價格波動將會使企業面臨較大的風險。一方面產品價格上漲,企業由于生產周期較長,無法及時獲得行情中的超額利潤。另一方面,鋼材價格下跌,企業利潤將大幅降低甚至面臨虧損風險。企業原材料采用定價周期偏長,而產品采用月度的隨行就市,那么一般波動水平中風險企業自擔,但在鋼材價格大幅下跌的過程中將面臨巨大的虧損風險。鋼材期貨市場通過公開、公平、公正的集中競價方式進行的交易易于形成真實而權威的期貨價格,能在指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同時又為套期保值者提供規避、轉移價格波動風險的機會。因此套期保值理應成為鋼鐵企業轉移、規避鋼材和焦碳、鐵礦石等現貨市場價格風險最有效、最重要的策略和手段。
1.2.3 企業可以利用期貨市場進行日常經營管理和安全營銷 首先可將套期保值用作最重要的風險管理工具。一方面利用期貨交易控制產品售價,通過由預售而進行的賣期保值鎖定產品銷售收入,另一方面利用期貨交易控制成本通過買期保值鎖定集團所需有關原料、燃料的價格,既能保障充分供應又可最大限度地降低集團的原材料采購成本及庫存成本,通過這種風險管理方式使武鋼集團按既定的經營計劃穩定運營。其次將套期保值視為融資管理的工具之一。集團已生產及待產的鋼材等產品可通過套期保值,使之具有相當的穩定價值從而能顯著提高其擔保價值,而使武鋼集團因交易風險減少,獲得更高的信貸額度。另外套期保值可以作為一種安全營銷的保障,有效地保證原材料供應穩定采購,同時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因產品出售發生債務互欠的可能性。其次,期、現貨交易結合近、遠期交易形成多種價格策略有助于提高鋼鐵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最后可將套期保值視為經營管理創新的工具,發揮行業信息優勢,采取科學、靈活的交易策略,主動參與保值活動取得期、現貨市場相配合的最大效益。
1.3 企業可利用套期保值應對突發危機 金融危機時期,在全球經濟嚴重不景氣、企業大量停產的情況下,我國和國際期貨市場不僅沒有出現危機,反而繼續保持發展速度和收入雙增長,全國期貨市場交易量和交易額分別增長75%和87%。2009年上半年我國期貨市場成交量同比增長45.5%,成交額同比增長40.8%;國內期貨市場吸納的客戶保證金從2008年年初的400億元增加2009年6月的800億元,投資者數量由50多萬戶增加到近70萬戶。全球期貨期權交易成交量在2007年增長28%的基礎上,2008年仍保持了14%的增幅。2008年香港市場年度衍生品交易中套期保值型交易量(避險)占年度總量的38.6%,比上年度同期提高了8.3個百分點。這說明,越是經濟風險積聚的時候,企業對期貨市場套期保值的需求就越大,期貨市場成為金融危機時期企業重要的避風港。
2 鋼鐵企業參與套期保值可行性分析
2.1 其他行業套期保值狀況 在境外套期保值業務上,自2001年5月有關部門聯合頒布《國有企業境外期貨套期保值業務管理辦法》,允許符合條件的大型國企從事期貨境外套保業務,至今已先后有四批共31家大型國企獲得了境外套保業務資格,其中有色金屬企業隊伍擴大到21家,其他10家分別為4家石油企業、4家貿易企業和2家糧油企業。其中江西銅業集團公司被業內公認為套期保值的成功典范。在國內套期保值業務上,農產品、有色金屬和化工等行業的許多企業都已在利用本行業相關期貨進行套期保值。例如2008年大多數有色冶煉企業因持有空單而在有色金屬價格大跌過程中在期市上獲得了收益,其中需要采購銅精礦冶煉成陰極銅的銅陵有色通過做電銅套保獲得了巨額浮盈,使其他流動資產從2007年底的113萬猛增至3.69億劇增近3萬倍,其他各有色類上市公司2008年期貨業務也大都盈利。
2.2 以沙鋼為例討論參與套保的可行性 根據上海期貨交易所公布的沙鋼,以沙鋼集團名義開戶的螺紋鋼持倉變化狀況,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沙鋼對于鋼市的判斷以及通過螺紋鋼期貨實現套保,規避風險的思路,也充分說明了鋼鐵企業套期保值的可行性。
國內鋼鐵產能過剩矛盾突出,且中國經濟正處于投資下行周期,投資增速難有大幅上漲,加之鋼鐵行業產能利用率較低,在產業結構得到有效調整之前,鋼材價格仍將處于長期的下降趨勢中。目前的中國鋼市所呈現的特點是市場龐大、超高的供應量、眾多的參與者爭奪著有限的需求,使得鋼價變化反復無常。鋼廠對終端用戶與商家的爭奪、商家對終端用戶的爭奪,以及鋼廠間、商家間以及鋼廠與商家之間對市場主導權的博弈愈演愈烈,其結果并未改善供與需的嚴峻性,反而更加劇了其關系的嚴重性。
2012年鋼鐵市場已處于極度低迷中,于是沙鋼集團在2012年通過對螺紋鋼期貨1205合約的一次做空操作及對螺紋鋼1210合約進行的二次做空操作,成功實現了保值的目的。在這個時間段內,螺紋鋼現貨市場價格出現了年內唯一的鋼價有限反彈,而沙鋼一方面在螺紋鋼上進行了做空套保的操作,獲得了保值盈利的良好結果,并在對螺紋鋼期貨走勢的合理評估下,通過每旬出廠價格調整對時間與調幅的把控,在螺紋鋼現貨上獲取了更多的利潤,取得了螺紋鋼期貨、現貨兩條商戰的雙重勝利。
3 撫順新鋼運用鋼材期貨進行套期保值的案例分析
從圖1中可以看到,2009年7月初到8月初,鋼材價格出現快速拉升,鋼廠的生產毛利潤達到了1000元/噸左右。撫順新鋼為了及時鎖定利潤,并規避鋼材價格下跌可能帶來的風險,針對8到11月份公司的銷售計劃和市場需求情況,確定了約20萬噸規模的風險敞口。8月上旬國內鋼材期貨價格見頂回落,現貨價格由于需求的突然萎縮導致跌幅遠超期貨價格。為了規避現貨下跌帶來的風險,撫順新鋼決定對11萬噸產量進行套期保值操作,并隨著現貨銷售進度和市場變化情況分別進行了平倉、移倉和交割操作,有效化解了價格下跌的風險,實現了較好的套保收益。
2009年10月份之后,鋼材期貨價格出現大幅升水,主力RB1005合約的升水一度達到700元以上。但是統計表明,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2月為北方建筑施工的傳統淡季,鋼廠面臨潛在銷售壓力。為了規避施工淡季風險,及時鎖定生產毛利,公司決定在期貨市場賣出保值。但是由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之間的鐵礦石和焦炭的價格出現大幅上漲,從而推動螺紋鋼現貨價格小幅走高,公司提前對賣出套保頭寸進行平倉操作,從而實現了現貨和期貨同時盈利。通過期貨套期保值業務,公司不但與港口、交割庫、物流運輸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而且按照上海期貨交易所標準提高了產品工藝水平,大大提升了品牌的認可度,拓展了產品的銷售渠道,取得了遠遠超越其他同行業的競爭力。
4 結語
鋼鐵是世界上第一大金屬材料,中國是鋼鐵最大的生產國和消費國之一。隨著近年來鋼材價格的劇烈波動,無論是鋼鐵生產企業還是鋼鐵需求企業都面臨著巨大的價格風險,傳統經營理念和現貨避險手段作用弱化,企業需要用新的手段來降低風險,利用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對國內大型鋼鐵企業來說是可行而且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孫才仁.套期保值與企業風險管理實踐[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2]黨劍.鋼材期貨與企業套期保值實務[M].冶金工業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3]沈群.金融衍生品對企業財務與經營業績的影響——中外比較研究[D].廈門大學博士論文,2007.
[4]唐瑜沖,羅孝玲,張黃.行為金融學理論研究述評[J].中國市場,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