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5 23:08: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愛的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鮮花愛的宣言
1玫瑰———愛情玫瑰是愛情的最佳代言人,不少新人拍婚紗照,首選玫瑰,但玫瑰的顏色不同含義也有所區別:紅玫瑰代表:深愛著你;粉色玫瑰表示:動情在心、愛的宣言;白玫瑰則表示:天真、純潔、尊敬的含義。
2康乃馨———溫馨大部分康乃馨都代表了愛、魅力和尊敬之情。淺紅色代表欽佩,深紅色代表深深的愛和關懷。純白色代表了純潔的愛和幸運;花紋康乃馨代表拒絕求愛時的道歉。粉紅色康乃馨具有最重要的象征和歷史意義,因此粉紅色康乃馨成為了不朽的母愛的象征
3劍蘭———懷念劍蘭花代表了懷念之情.也表示愛戀、用心、長壽、康寧、福祿。
4百合花———純潔在基督教中,百合花象征著純潔、貞潔和天真無邪。在復活節時,百合花束經常出現在基督徒家庭中,因為它是耶穌復活的象征。在中國,百合花是母愛的象征。在古羅馬和希臘的婚禮上。百合花象征著純潔和天真,用百合花配有麥穗作為新娘的頭飾,寓意著五谷豐登,百年好合。在中古世紀,百合花象征著女性之美。百合花代表了純潔的心靈。百合花色彩豐富,大多數人把白色百合花同天真無邪和甜蜜聯系在一起。白百合花被認為是圣母之花,黃色百合花表示感激和快樂。
5蝴蝶蘭———真愛這種花形似彩蝶,花姿優美動人,極富裝飾性。蝴蝶蘭代表戀人之間真摯的愛,是新娘捧花中的重要花材。
6滿天星———百搭花代表了關心,純潔、成功、喜悅,被稱婚禮“百搭花”。
愛的左邊范文
和所有戀愛的人一樣,經歷了一番轟轟烈烈的愛情以后,她和他終于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可是和他結婚了以后,她就覺得自己婚后的生活和想象的相去甚遠?;橐霾幌駩矍?,往往是多了瑣碎和枯燥,少了激情與浪漫。當她不得不每天都面對這樣單調而又乏味的生活時,她感覺自己的心在一點點磨平,生活如同白開水一樣索然無味。婚后他們彼此還算恩愛,但也經常吵架,常常是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吵起來了。而且他也不像過去那樣處處遷就她讓著她了,她覺得男人真是虛偽,一結婚就變了一個人,根本就不像戀愛的時候那樣寬容忍讓,如今她對他使小性子,丈夫一般是置之不理或沉默,甚至有的時候還和她爭執一番,再也不像從前那樣寵著她了。雖然有許多情感她始終無法釋懷,可是畢竟她對這種死氣沉沉的婚姻的忍耐是有限的。終于有一天,兩人大吵了一架后,她忍無可忍地說出了那兩個字:"離婚",他立即就說"可以,現在就去"。
那天外面下著雨,他和她各撐一把傘。兩個人并排走在路上,都默默不語,都有各自的心事。雨下得挺大,路也很滑,但誰都不肯表示放棄。忽然前面的路邊上有個地方停了一輛車,窄得只能通過一個人,于是他就走在了前面。過去以后,她又和他走在并排,他忽然拽住她,生氣地說:"怎么又走我左邊了呢?"與此同時,一輛大卡車與他擦身呼嘯而過,他側過身擋住了她,車雖然沒撞到他,可是濺起的泥水卻弄臟了他的衣服。她一下子愣在了那里。就是這么一個簡單的動作,讓她感受到了他細微而又平實的愛:一直以來,他始終習慣地走在她的左邊,用自己的身體為她擋住洶涌的車流,為她擋住風雨和危險。其實這才是真愛,雖然沒有絢麗的光環,卻拙樸而厚重。不加任何修飾,于不經意間就流露出來。
她不由得淚流滿面,分不清她臉上洶涌而下的是雨水還是淚水。他為她拭去淚水,對她說:"回家吧。"她用力點點頭,緊緊地抓住了他的手,她感覺似乎同時也抓住了一份沉甸甸的愛。只因為愛你,才會走在你的左邊。
簡愛的讀后感
《簡愛》是一本具有多年歷史的文學著作。至今已152年的歷史了。它的成功在于它詳細的內容,精彩的片段。在譯序中,它還詳細地介紹了《簡愛》的作者一些背景故事。
從中我了解到了作者夏洛蒂.勃郎特的許多事。她出生在一個年經濟困頓、多災多難的家庭;居住在一個遠離塵器的窮鄉僻壤;生活在革命勢頭正健,國家由農民向工業國過渡,新興資產階級日益壯大的時代,這些都給她的小說創作上打上了可見的烙印。
可惜,上帝似乎毫不吝嗇的塑造了這個天才們。有似乎急不可耐伸出了毀滅之手。這些才華橫溢的兒女,都無一例外的先于父親再人生的黃金時間離開了人間。惜乎,勃郎特姐妹!
《簡愛》這本小說,主要通過簡.愛與羅切斯特之間一波三折的愛情故事,塑造了一個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卻始終堅持維護獨立人格、追求個性自由、主張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頭的堅強女性。
簡.愛生存在一個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的環境。從小就承受著與同齡人不一樣的待遇:姨媽的嫌棄,表姐的蔑視,表哥的侮辱和毒打......然而,她并沒有絕望,她并沒有自我摧毀,并沒有在侮辱中沉淪.所帶來的種種不幸的一切,相反,換回的卻是簡.愛的無限信心,卻是簡.愛的堅強不屈的精神,一種可戰勝的內在人格力量.
不幸,在學習生活中,簡.愛仍然是承受著肉體上的受罰和心靈上的催殘.學校的施主羅可赫斯特不但當著全校師生的面詆毀她,而且把她置于恥辱臺上示眾.使她在全校師生面前丟盡了臉.但簡.愛仍堅強不屈,化悲憤為力量,不但在學習上飛速進步,而且也取得了師生們的理解.
別了,我愛的中國
教學要求:
1.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憎恨帝國主義的思想感情。
2.理解課文內容,深入體會“別了,我愛的中國,我全心愛著的中國?!币痪淙纬霈F,分別表述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4.學會本課生字;培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
讀愛的教育領悟
愛中找到教育。可是心知道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愛的教育》吸引我似乎并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愛的教育》一口氣讀完的雖然我沒有流淚。而教育使愛在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對于愛的一些思索。
愛究竟是什么?帶著這個疑問,首先《愛的教育》書名使我思考。這紛紜的世界里。與這個意大利小學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四年級的小學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以及對祖國的愛!使人讀之,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愛的教育”這四個字,教育中。說來容易,做起來又是何等的困難!首先,大多數人的腦海里沒有“愛的教育”這個概念。所以,生活中,沒有愛的教育。正因為我缺乏愛的教育,才使我生活里少了一些愛。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對同學的愛,這是缺少的這是需要尋找的有了這些愛,生活才會充滿了愛。愛的教育》中,走入了學生的生活,目睹了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愛里有寬容,有謙讓,有親情,有友誼。愛的教育》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年輕出任教職時,滿腔熱誠的愛,希望能夠全心全力扮演“為人師表”角色,然而在專業經驗不足、缺乏教學經驗、也沒有好的方法之下,曾經以“教師的權威”用教鞭管教學生,以致傷了學生的心。也曾為了虛榮,逼迫學生在各項比賽中斤斤計較分數,以爭取許多“虛偽的榮譽”甚至以“分數”來看待孩子,也以“外表”來衡量孩子,更以“聽話與否”來評價孩子,每每憶及此事,不禁全身顫抖,慚愧不已。
也為孩子多付出一份關心與愛心與真心,經過不斷的調整心態和做法。發現孩子們總會相對的給予“回饋”因此有“愛的教育”才有“美”回憶。
小品---愛的天使
小品---愛的天使
場景:在乙的家里,有一張茶幾,一個沙發,茶幾上有一瓶花。
演員:一男(乙)一女(甲)。
乙:王大嫂說今天給我介紹一個對象,9點到位,怎么還沒來啊。(正在家里)
甲:聽說當年的那個孩子回來了,董事長非要請他吃飯不可。拐彎抹角的,就是這家了。(看一下手里的紙條,然后敲門)
乙:說來就來啊,誰呀?
愛的追求演講材料
但沒有愛肯定沒有真正的教育。作為一名教師就是選擇了去愛自己的職業,馬卡連柯說過:愛不等于教育。愛自己的學生,選擇了奉獻與播種,選擇了平凡的堅守與對事業的執著。教師需要用自己的善良、公正與責任去撐起一片明凈的天空,以春雨那潤物無聲的方式去灌溉學生的心田。一直珍愛著這份美麗的職業,也因此痛并快樂著。
20歲的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1997年的盛夏。那里沒有親人,沒有朋友,只有我對工作的一腔熱望。那里我從一名毫無經驗的新教師變成了現在幼稚的教師。清楚地記得第一次登上講臺時我激動與不安;記得新婚第三天登上講臺時全校驚訝的眼神;記得產后二月登上講臺那種重逢的喜悅。這十幾年是人生中最燦爛的一部分,傾注了喜與悲,愛與恨。每一次我感到無法勝任工作的時候,都會停下來提醒自己當初為什么要選擇這個職業。如果說選擇需要勇氣,那么堅守更需要愛。何其有幸碰到過指引我人生,教會我學識的好老師,典范與力量。更重要的喜歡和學生在一起,覺得只有和他一起是才最有活力,最充實。覺得自己平凡而重要,言行正影響著一代代人。所以我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名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的合格教師。一直到今天我仍然相信自己的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教師工作給了太多寶貴的經歷…
只為怕皮鞋聲驚動了學生;忘不了自己在學生考試是總穿布鞋。
忘不了自己與學生在樹下暢談時學生驚羨的目光;
盡管我補的那么拙劣;忘不了畢業前夕學生的依依不舍;忘不了學生那開心的笑容,忘不了自己為學生準備的針線包。也忘不了孩子熟睡后的挑燈夜讀,更記得學生在嚴冬里為我找來的治凍瘡秘方;記得清晨打開門時門口的青菜;記得是學生為我房間掛上自制風鈴與字畫;記得第一次收到鮮花是學生送的映山紅;記得學生伏在肩膀上痛哭的情形。這一樁樁一幕幕給了太多幸福與感動。學生曾問我老師,您為什么那么愛笑?不知該如何回答,只知道要將陽光播灑到他人心里,先得自己有陽光,知道他值得自己去珍惜與呵護,知道愛可以容納一切。
輕輕地說了聲:老師,記憶的閘門打開了那個學習優秀滿眼憂郁的峰走到身邊。決定不讀了話還沒說完眼淚已經涓涓細流。為什么,驚訝地問道,不瞞您說,家境不好,父親也不在人世,留給我一身難看又難過的皮膚,同學訕笑我捉弄我每到夏天,襯衫紐扣緊緊的扣住,不敢伸直我手臂,不敢挽起我褲子,老師,您說我有多苦,多慘!峰說完已哭得站不直身子了鼻子一酸,把峰緊緊摟在懷里,知道為了那頭牛,峰的父親淹死在水庫里,母子二人孤苦伶仃,上天對他實在不公平,要救他要讓他看到明天的陽光,讓漸將枯萎的生命之花怒放起來。峰,把你手臂讓我瞧一下,好嗎?峰信任地解開了襯衫紐扣,呀,滿臂的魚鱗,驚呆了知道,這是一種典型的皮膚病,名叫“魚鱗病”一剝一大塊,全身是魚鱗的峰有多痛苦,那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輕輕地告訴他峰,不要難過,這個病是可以醫治的想,現在醫學這么發達,一定有特效藥,老師給你找!當病治好之后,不是和大家一樣嗎?真的嗎?十五歲的峰兩眼放射出渴望的光芒。不騙你后來,通過在省城醫院的姐夫給峰找到特效藥。峰的笑聲在教室里回蕩,大學的校園里回蕩,大醫院工作崗位上回蕩。
愛的力量演說詞
學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愛是最好的老師,老師對學生的愛是促使學生前進的內部動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是愛的共鳴,心與心的呼喚。讓我學生在愛中快樂地生活,快樂地學習,并把這愛的接力棒一棒一棒地傳下去,讓我這有著五千年悠久文化歷史的中華民族更加繁榮昌盛。
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有人說:教育是一扇門。能給孩子們帶來幸福和快樂;有人說:教育是一種給予,一種深切的無與倫比的人間祝福。而我認為教育其實還應該有愛。愛是教育的基礎,教育如果沒有愛,就等于無水之地,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為自己能夠從事這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快樂,作為21世紀受過新職業道德培訓的一名教育工作者。但我也倍感我肩上責任的重大: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復興、人類素質的提高,這些責任時時刻刻都跟我教師分不開。因為孩子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黨和政府對他寄予厚望,給予無限的關心。一顆顆如白紙般的心靈交給我接受社會、國家和家長的重托,對這些心靈加以培養和塑造,看到一雙雙純潔的眼睛,看著那些初涉塵世、一張張鮮花般笑臉的孩子,還能輕視我工作嗎?還能忽視我肩上的責任嗎?不,工作任重而道遠,而這一切,都需要愛的力量。
首先要學會關愛學生,要培養和塑造好一名學生。關愛學生的愛就要愛的公平,愛得持久,愛的像自己的孩子,只有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來愛,才愛的有意義,愛得有價值。這種愛不需要轟轟烈烈,只需要平平淡淡。愛的力量是無窮的可以改變一個人。班一位維族同學,膽子小,成績差,平時不愛講話。前不久,因為肚子不舒服,把屎拉在褲子上,周圍的同學聞到臭味,馬上捂住了鼻子:老師,好臭!好臭!阿不都拉身上發出來的一聽,快步走到跟前,看到臉漲的通紅,頭都快低到桌盒里了確實,同學們說的沒錯,很臭,看到眼前的情景,意識到這在傷害一個孩子的自尊心,強忍住惡心的味道,馬上說:同學們老師今天要表揚阿不都拉,因為他知道自己今天肚子不舒服,但為了不耽誤課,還是堅持來了精神值得我學習。嘩嘩嘩”同學們也不再捂鼻子了反而鼓起了熱烈的掌聲。連忙跟他父母聯系,父母因在棉花地撿棉花,沒信號接不通,只好把他帶到離學校最近的老師家,給他換洗掉,并找了同事孩子的褲子給他換上。第二天,阿不都拉和他爸爸早早來到學校,爸爸用不太流利的漢語說:老師,謝謝你也是孩子了阿不都拉幫他爸爸翻譯著,眼淚也滾了出來。通過他爸爸的話,也知道了認為我給他孩子換洗了拉了屎的褲子,就跟孩子的媽媽一樣,因為只有媽媽才會這樣對孩子。從那天開始,阿不都拉變了學習態度端正了上課也愛舉手了整個人也活潑了從這件事中,也明白了老師給學生的愛可以對學生產生巨大的感召力,推動力,促使學生追求進步,積極向上,并樹立起強烈的自信心,并在內心形成一股向上的力量,力求把自己塑造成老師所期望的品學兼優的孩子。
德里達的“友愛的政治”
一、哲人其萎,大雅云亡:德里達之死
隨著在法國舉辦的“中國文化年”完滿閉幕,“法國文化年”即將在北京拉開序幕:“印象派畫展”和“法國時尚展”令人期待,酷愛中國文化的法國總統希拉克也于10月8日早早抵達北京。然而,就在這一晚,就在這個中法友誼再度升溫的時刻,從網上傳來噩耗,法國當世最偉大的哲學家德里達,因胰腺癌在巴黎一家醫院去世。2001年9月來北京大學演講的時候,頭發已全白了的德里達精神矍爍,步履輕盈,絲毫看不出71歲高齡的跡象。在座聆聽大師講座的人都說,他至少可以活到90歲。德里達從中國回國不久,人們就得知德里達身患重病的消息。按照法國的醫療條件,誰都未曾想到三年后德里達就會撒手人寰?!耙挥X醒來是清晨,世間已無德里達”。
德里達無疑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是啊,在過去三十年間,有哪個詞語能象“解構”一詞這樣能激發人們的激情和想象力呢?有哪一個哲學家能象德里達這樣在世界范圍內激發起人們的哲學思考呢?有哪一個哲學思想能向解構主義這樣打破學科的界限滲透到所有的學科,尤其是自然科學領域呢?能夠激發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的激情,這是一個偉大哲學家的標志。你可以說德里達的學問不能令你信服,他的表達不能讓你舒服,但是,他永遠能激發人們對司空見慣的事情重新進行哲學思考,德里達就是哲學在當代的化身。德里達的哲學的確也能被歸納為幾個教條或學說,比如“延異”、“蹤跡”、“播撒”、“替補”、“游戲”、“不在場”、“書寫”、“文本”、“他者”……這也是解構主義能暢通無阻地在全球流通的一個前提。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德里達的哲學是一種艱深的“哲學技藝”,是一種持之以恒的讀與寫的“活動”,這就無法被化約為那些教條或學說了。這也就是為什么人們很容易就能模仿和重復那些詞語和話語,卻很難學會解構分析技巧的原因。
“解構是一種批判”,正如伽謝(RodolpheGasché)所說。但是,這種批判的目的并不是從“解構”的字面上所理解的“摧毀形而上學”,即批判某個哲學家的思想并終結它。正相反,德里達對某個哲學家的解構總是進入到其文本之中,揭示其文本內在邏輯的悖論、矛盾和斷裂之處,揭示其思想隱秘的前提、隱含的修辭或可能性條件,揭示其陷入某種中心主義(在美國習慣叫做“本質主義”)的思想困境。因此,解構并不是簡單地以“非主題”的方式在前人的哲學文本中揭示出前人所未曾見到的東西,比如說那些語言學的、精神分析的、人類學的、女性主義的新洞見,而是以一種使經典文本被激活的方式重新閱讀和進入傳統的經典文本。德里達對某個經典哲學家的解構總是能激起人們以新的方式和新的視角重新閱讀這些哲學家的激情,解構使那些龐然大物復活了。“解構就是批判,而批判就是激活”,這就是德里達的偉大之處。羅蒂愚蠢地假想他要和海德格爾、德里達去爭誰是“最徹底反形而上學的哲學家”的皇冠。實際上,他并沒有看到,海德格爾與德里達都不是不學無術之輩,這兩個引領二十世紀哲學潮流的人對哲學傳統的熟悉和珍視,遠非一個顛覆形而上學的尾隨者和狂熱分子所能理解。與通行的印象相反,德里達對形而上學的解構不是為了徹底摧毀西方形而上學,而是為了激發西方哲學傳統的新生。德里達正是以這種方式捍衛著哲學傳統,并將自身歸之于其中。德里達總是精心地選擇自己與之對話的哲學家:柏拉圖、盧梭、康德、黑格爾、尼采、弗洛伊德、索緒爾、海德格爾等。就象黑格爾和海德格爾一樣,德里達通過對那些經典哲學家的文本解構性的分析,激活了那些哲學家的思想,激發人們以一種新的方式重新進入那些經典和傳統之中,激發人們在哲學之中和“哲學的邊緣”重新進行哲學思考。德里達的文本給人的那種精神的愉悅就在于,盡管你很難讀懂他的文字,但是,你所讀懂的和讀不懂的都能激發你真正的哲學思考。
德里達1966年在美國的霍普金斯大學的結構主義研討會上一舉成名之后,他在法國的形象一直是作為五、六十年代鼎盛一時的結構主義運動的分裂者和終結者。多斯(Fran?oisDosse)在兩大卷的《結構主義史》(1992-94)中,用德里達的“解構主義”一詞來標志“結構主義時代”之后的整個一個時代。而費里和雷諾(LucFerry&AlainRenaut)在《六八年的思想》(1985)中則把德里達定位于與???、阿爾都塞、布爾迪厄、拉康這些思想家同屬于法國六八年學潮的那一代激進的“反人道主義”的哲學家。他們給德里達戴上一頂“法國的海德格爾”(德里達=海德格爾+德里達的風格)的帽子。到了八十年代,德里達在法國的影響已經減弱了,而在法國之外他的影響卻遠遠要比在法國本土大得多。耶穌說:“先知在本地是沒人尊重的”。德里達在法國一直被學院派人士認為是一個詭辯論者,一個智者,一個懷疑一切的懷疑主義者,一個鼓勵隨意閱讀的不嚴肅的人,一個不學無術的騙子,一個犬儒主義者,一個保守主義者……人們不禁會問:難道他們竟無視德里達的思想的激進、對現實的積極關注、對文本的細致解讀和嚴密論證、對一種負責任的倫理和政治的捍衛嗎?他們難道從不去讀德里達的書就肆意攻擊他人嗎?他們為什么這么害怕解構呢?現在,大師已去,當年索邦大學和那些大學學院中保守的教授也已耆耆老矣,與大師之間的種種恩怨也該化解了。他們應該將對后現代主義的厭惡與對德里達的尊重區分開,以重新審視德里達對于法國和我們的時代的意義。隨著福柯、阿爾都塞、巴特、拉康在八十年代初的五年間相繼辭世,當年叱咤風云的結構主義和后結構主義的大師們還剩下誰了?到現在,他們應該發現,是誰帶給人們如此多思想上的驚喜和震動?是誰堪當法國二十世紀“哲學的輝煌”中的“最后一位大師”?還有誰能在德里達的身后繼續捍衛著法國哲學的光榮與夢想?所以,他們應該珍惜德里達,把他視為法國的國寶??梢灶A想,新的一輪對德里達思想的研究將在法國本土興起。這就是德里達的死亡所帶來的和解。
德里達之死使他成為呼喚我們去聆聽和理解他思想的允諾的“幽靈”。他活著時候的形象帶給人們“影響的焦慮”,并妨礙了人們心平氣和地對待他。現在,哲人日已遠,應該還德里達一個“公正”了,不是法律上和名譽上的公正,而是向德里達的思想敞開友好的胸懷的“公正”,是給予一個死者無條件的“寬恕”的“公正”?,F在,德里達將作為一個“幽靈”而不斷重新來到人們的思想之中。因此可以說,德里達的死亡是他的生命的“替補”。德里達在《永別了,列維納斯》中曾說過,“從始至終,列維納斯的整個的思想就是沉思死亡?!薄坝绖e”就是對他者的必死性的承認。讓我們說:“永別了,德里達!”
愛的教育的感
利用我是圖書管理教師的機會,有幸閱讀《愛的教育》。這本書深深地吸引我,雖然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于愛的一些思索.
首先《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里,愛究竟是什么?帶著這個思考,我與這個意大利小學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四年級小學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使人讀之,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愛,像空氣,無時無處不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群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里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群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樣讓我這個外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松,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于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于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著對于生活的追求.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么"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愛是我們構成和諧社會的精神基礎,沒有愛和諧社會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