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5 23:11: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愛的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讀愛的教育領悟
愛中找到教育。可是心知道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愛的教育》吸引我似乎并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愛的教育》一口氣讀完的雖然我沒有流淚。而教育使愛在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對于愛的一些思索。
愛究竟是什么?帶著這個疑問,首先《愛的教育》書名使我思考。這紛紜的世界里。與這個意大利小學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四年級的小學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以及對祖國的愛!使人讀之,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愛的教育”這四個字,教育中。說來容易,做起來又是何等的困難!首先,大多數人的腦海里沒有“愛的教育”這個概念。所以,生活中,沒有愛的教育。正因為我缺乏愛的教育,才使我生活里少了一些愛。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對同學的愛,這是缺少的這是需要尋找的有了這些愛,生活才會充滿了愛。愛的教育》中,走入了學生的生活,目睹了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愛里有寬容,有謙讓,有親情,有友誼。愛的教育》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年輕出任教職時,滿腔熱誠的愛,希望能夠全心全力扮演“為人師表”角色,然而在專業經驗不足、缺乏教學經驗、也沒有好的方法之下,曾經以“教師的權威”用教鞭管教學生,以致傷了學生的心。也曾為了虛榮,逼迫學生在各項比賽中斤斤計較分數,以爭取許多“虛偽的榮譽”甚至以“分數”來看待孩子,也以“外表”來衡量孩子,更以“聽話與否”來評價孩子,每每憶及此事,不禁全身顫抖,慚愧不已。
也為孩子多付出一份關心與愛心與真心,經過不斷的調整心態和做法。發現孩子們總會相對的給予“回饋”因此有“愛的教育”才有“美”回憶。
愛的教育的感
利用我是圖書管理教師的機會,有幸閱讀《愛的教育》。這本書深深地吸引我,雖然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于愛的一些思索.
首先《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里,愛究竟是什么?帶著這個思考,我與這個意大利小學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四年級小學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使人讀之,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愛,像空氣,無時無處不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群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里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群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樣讓我這個外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松,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于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于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著對于生活的追求.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么"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愛是我們構成和諧社會的精神基礎,沒有愛和諧社會無從談起。
愛的教育讀后感
對于“愛”這一字,各人有各人的感受。而在基督教中,則對這一字進行了充分的闡述: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而在最近,急匆匆地讀完《愛的教育》這一書后,則對“愛”這一字,有了更多的理解。
《愛的教育》是流傳世界各國的一本兒童名著,作者為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全書采取日記體形式,以淳樸的兒童語言,生動地描述了19世紀后期意大利一個外省城鎮小學生安利柯四年級時的課堂內外生活,記錄了一個少年道德情感的成長過程?!稅鄣慕逃纷?886年問世以來,一百多年來一直暢銷不衰。1924年,夏丏尊先生將此書譯為中文。夏丏尊先生著譯頗多,是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編輯出版家。而夏丏尊先生在譯序中說,自己第一次見到這書,曾激動流淚,日后翻譯時還時時被深深打動?!稅鄣慕逃吩缎摹罚膩D尊先生則以為,“心”在漢語中不足以表達原文的含義,而譯為《愛的教育》。而我在讀完后,更是認為夏先生改得好,因為,在這一書里,承載的真的是滿滿的愛啊,而且,點點滴滴皆是愛!
《愛的教育》是以弘揚愛國精神為主要內容的一本著作,有很多描述愛國少年的感人篇目,如《少年偵探》、《少年鼓手》等。書中,大多篇目還宣揚了超越階級界限的人類平等之愛,如《賣碳者與紳士》、《小石匠》,而《貧民窟》等則表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書中的《少年筆耕》、《洛馬格那的血》、《六千英里尋母》等則告訴了每一個孩子,要熱愛父母,還要承擔對家庭的責任。安利柯的日記還充盈著師生之情,里面記錄了對老師的尊敬和熱愛。
而在文中,很多細節都深深地反映了“愛”這一主題。在《雪球》這一篇中,當安利柯的同學卡洛菲在路上玩雪球時的時候不小心把一位老人擲傷時,在圍觀群眾和同學的勸說下去道歉。這一幕也被安利柯和來接他的爸爸看見了,父親“在歸路上向我說:‘安利柯?。∧阍谶@種時候,有承認過失負擔責任的勇氣嗎?’我回答他:‘我愿這樣做。’父親又問我:‘你現在能對我立誓說必定這樣嗎?’我說:‘是的,我立誓,父親!’”經過父親的追問和一再追認,相信安利柯今后有過失時必定會勇敢承擔了。在《友人的來訪》這一篇中,當安利柯的同學代洛西、可萊諦和耐利來他家做客時,他的父親悄悄地把食堂中平日一直掛在那里的駝背的滑稽畫除去了,因為耐利就是一個駝背。相信從父親的這個小小的舉動中,安利柯也能收獲些什么。在《卡隆的母親》這一篇中,在安利柯的同學卡隆因母親死了而缺課了好幾天后重新來上課的那一天放學,母親來接安利柯,“我因看見我母親來了,就跑過去想求擁抱。母親將我推開,只是看著卡隆。我莫名其妙,及見卡隆獨自立在那里,默不作聲,悲哀地看著我……我才悟到母親推開我的緣故,就不待母親攜我,自己出去了?!痹谶@里,從母親的行動中,安利柯體會到了體貼的愛。而在父親寫給安利柯的《街路》中,更讓安利柯明白了尊敬、溫柔等也是愛——“今日你從先生家回來的時候,我在窗口望你。你碰撞婦人了。走街路是最要當心的呀!在街路上也有我們應守的義務,既然知道在家樣子要好,那么在街路也是同樣,街路是萬人的街呢!安利柯!不要把這忘了!遇見老人,貧困者,抱著小孩的婦人,拄著拐杖的跛腳,負著重物的人,穿著喪服的人,總須親切地把路讓開?!彼母赣H囑咐了許許多多在街路上要注意的事項,并說明了原因——“總之,街路是應該尊敬的,一國國民的教育程度,從街上行人舉動,最可看出,街上如果有不好的樣子,家里也必定有同樣的不好的情形的?!边@一點一滴、一言一行中,皆含著滿滿的愛??!而在《愛的教育》中,類似的細節還有許多許多!從中,也反映出了“愛”這人世間最寶貴的東西中所包含著的尊敬、同情、無私、體貼、溫柔、善良、純潔、誠實、勇敢等種種高貴品質了!
夏丏尊先生曾說: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而蘇霍姆林斯基則說道: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魯迅也曾說:教育植根于愛?!?/p>
眾多的偉人都指出了“愛“對教育的作用?!稅鄣慕逃愤@一書不僅表現了愛,還告訴了我們如何去愛、如何去培養愛,這一切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去研究、去效仿、去實踐的!
愛的教育讀后感
《愛的教育》是一部以日記的形式呈現給我們的名著,它明確的反映出了社會各階層人物不同的生活環境以及對待事物不同的處事態度,暗示了只有大家團結友愛、互相幫助,人們之間有了“愛”,社會才會更美好。“愛”是大家團結友愛的根本。文圣孔子說過:仁者愛人,可見仁義的人必須有一顆愛心。作者用樸素平淡的語言,描繪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克洛西,老鐵匠,少年鼓手,安利柯,組成了一幅美好的人生畫卷。
在這本世界著作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數那篇“小抄寫匠”了。一個四年級小學生裘里亞,家境非常貧困,因為他父親的工資很低,所以只能靠兼職抄寫員來維持生活,經常抄到深夜。裘里亞知道父親每天抄到12點,他就等12點以后,偷偷幫父親抄寫,每天都是這樣,這導致功課大幅度下滑,久了,父親不再理他,他多次想放棄,但還是忍住了,終于有一天,父親發現了他的行為,淚聲俱下……
讀完這個故事后,我深深地被感動了,小小的裘里亞忍受了那么大的委屈,只為了家庭,這難道是常人能忍受的嗎?設身處地想,如果我是裘里亞,很難想象我會怎么辦。是隱瞞會委屈,還是告出實情,我想很可能是告出實情。他的精神令我敬佩,令我感動。
卡隆給我的印象是一個心靈高尚的男孩,在弗蘭諦欺負克洛西,他忍無可忍拿墨水瓶打弗蘭諦不小心打中老師時,卡隆勇敢地站起來承認錯誤時,盡管不是他仍的,我就感到了卡隆的心靈美。同時也感到弗蘭諦的惡。美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心靈,卡隆正是這種人,如果天下所有人像他一樣,那該多好??!世界充滿光明、美好,大家相互幫助、關心,天下將是和諧、太平!
有好就有壞,弗蘭諦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他是個無惡不作的無賴。別人哭,他笑,拿刀子報復斯代地,打碎夜校玻璃,在小孩子的葬禮上笑,在課堂上放鞭炮等等,我厭惡他,又覺得不能失去他,失去,書的內容就好似缺了什么??傊疫€是厭惡他的。
愛的教育教師讀后感
讀完了《愛的教育》,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愛的教育是什么?我在書的封面找到了答案:素質教育就是“愛的教育”,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對同學的愛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質的基礎。
《愛的教育》里沒有乏味的說教,也沒有豪言壯語,更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跡。它所寫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賣炭人、小石匠、鐵匠的兒子、少年鼓手、帶病上課的教師……以及他們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這些看似平凡、實則真實可信的記敘,把讀者帶入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愛中受到教育。這本書里充滿了愛。充滿了讓人羨慕的愛。
在我們的教育中,“愛的教育”這四個字,說來容易,做起來又是何等的困難!首先,在大多數人的腦海里沒有“愛的教育”這個概念。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愛的教育。正因為我們缺乏愛的教育,才使我們的生活里少了一些愛。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對同學的愛,這是我們缺少的,這是我們需要尋找的。有了這些愛,我們的生活才會充滿了愛。
在《愛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學生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他們的愛里有寬容,有謙讓,有親情,有友誼?!稅鄣慕逃吩谠V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
年輕出任教職時,滿腔熱誠的愛,希望能夠全心全力扮演“為人師表”角色,然而在專業經驗不足、缺乏教學經驗、也沒有好的方法之下,曾經以「教師的權威」,用教鞭管教學生,以致傷了學生的心。也曾為了虛榮,逼迫學生在各項比賽中斤斤計較分數,以爭取許多“虛偽的榮譽”。甚至以“分數”來看待孩子,也以“外表”來衡量孩子,更以“聽話與否”來評價孩子,每每憶及此事,不禁全身顫抖,慚愧不已。
不斷的調整心態和做法,也為孩子多付出一份關心與愛心與真心,發現孩子們總會相對的給予“回饋”。因此有“愛的教育”,才有“美”的回憶。
《愛的教育》讀后感想
偶然得到了這本《愛的教育》,因為成為了自己的書,所以也沒急著去看,反而將它擱置一邊任其生灰塵。直到一天翻開,我就覺得非要看完不可了。
這本書是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在一學年十個月里記載的日記,構成了這部作品的主要內容。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全書以一個"愛"字貫穿始終,這不就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嗎
愛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氣一樣,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但又因為它無影無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們忽略。但我們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義已經融入我們的生命。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的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么"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
透過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樣的師愛才最讓學生感到溫暖,把學生當親人的老師。當安利柯的先生說道:"你們以外,我沒有別的家屬在世界上,除了你們,我沒有可愛的人!你們是我的兒子,我愛你們,請你們也歡喜我!我一個都不愿責罰你們,請將你們的真心給我看看!請你們全班成為一家,給我慰藉,給我榮耀!"先生的這些話,讓所有的學生都信服與他。雖然我無法做到這位先生的如此坦誠,但想想,我是否用平等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學生了。兩個學生同時犯了錯誤,有時,我會憑我直覺判斷,然后毫不留情的批評那個我心目中的差生。卻不知,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學生在暗自垂淚,也許在他們的眼里,我不再是個好老師。寬容和尊重學生,"只要你們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錯誤,我絕不會責怪你們",這是安利柯的先生們給的我另一個啟示。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學生,我們的目的是教育學生,只要目的達到,又何必在意學生是否接受了懲罰。
常有家長拽著自己不聽話的孩子,慷慨的對老師對老師說:"他(她)要是不聽話,你就狠狠的打。"時展到21世紀,我只能把這話理解成為善意的謊言。教師不適合充當暴力實施者,面對一群素質參差不齊的學生,我們需要的是充分的精力去打一場持久戰,師生之間的一次簇膝長談恐怕對于部分學生收效甚微,所以在師生之間建立一條"有情,有意,有恒"的道路,則更行之有效。書中給我的啟示是,做一個溫柔的嚴師,用充滿愛意的語言來嚴格要求我們的學生。公務員之家:
愛是一種感受,是一種信仰,是一種追求,是……無法用準確的文字形容愛的定義,但是我知道,擁有愛的人,付出愛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實而無憾的。同樣,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愛,這種愛的表達既是無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當我們把愛心自然而然地獻給學生時,學生會不僅把我們當教師,更會把我們當作朋友,兄弟,父母。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是無從談起,感情當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須充滿感情??傊?,愛的教育是治療心靈創傷的良藥,是打開學生心扉的鑰匙。被愛的人才懂得去愛人,愛給人力量,給人溫馨,也給人美麗的心靈和情感。讓孩子們心中擁有愛,很多問題都可能在愛的暖流里溶解。這就是《愛的教育》給我的啟示。
教育中愛的領會
教育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值得每一位教師去深入研究,發揮其最大的功效;學生是一塊塊待雕的璞玉,更是一個個有思想有感情的生命個體,需要每一位教師去好好感化。相信只要每一位教師都能用心面對教育,面對孩子,我們的教育必將產生良好的效果。
一、用愛心感化學生
我國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說過:“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過一個空虛?!笨梢?,熱愛學生是教育的基本前提。沒有對學生的愛,就沒有對學生的教育。
班級有位女生,長得清麗、文靜。幾次測試下來,我發現她的語文成績都在90分左右,而數學卻是70分。一、二年級的學生不存在偏科的說法,是不是我教學中有疏忽呢?下課了,我以一貫的語氣喊:“雨欣”,下面的“你來一下”還沒出口便被噎回去了,因為我看見孩子被我的喊聲嚇得身體抖了一下,隨之怯怯地走到了講桌前,低頭用眼角的余光瞟了我一眼?!皫屠蠋煱芽谒憧ㄋ偷睫k公室好嗎?”雨欣吁了口氣點點頭。到辦公室我就說:“雨欣,你長得這么白凈,像你爸爸還是媽媽?”“像媽媽”。聊了幾句閑話,漸漸地孩子放松了下來,我才說:“你數學好像不如語文學得好,能說說為什么嗎?”“我平時還會做,就是慢,到考試就不會了?!薄澳窃趺纯荚嚲筒粫四?”“看見別人交卷走了就著急,就不會了,不管對錯寫上就交了。”“原來是這樣,那下回測試咱們統一收卷,你看行嗎?”雨欣聽了點了點頭。我又分析說:“那你得提高速度,加強平時的練習,只能熟練地掌握知識才能不慌不亂,對嗎?”“剛才,喊你是不是嚇著了?”“我以為要訓我,我每回考的都不好?!迸?,原來如此。看來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她在期待著老師對他的關愛與幫助。從那以后,雨欣的數學成績雖然沒有大的進步,但是課堂上敢發言了,叫一聲“雨欣”,就能聽到響亮的回答。
成績固然重要,但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健全的人格,更是我們的責任。無論我們的孩子以后成為了國家的棟梁之材,還是默默無聞,我都會為他們高興。讓我們用自己的愛去塑造孩子純潔的心靈,讓我們用愛滿天下的胸懷,去熱愛每一個學生吧!
二、用真心關懷學生
有關愛的教育個人領會
讀完了《愛的教育》,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愛的教育是什么?我在書的封面找到了答案:素質教育就是“愛的教育”,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對同學的愛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質的基礎。
《愛的教育》里沒有乏味的說教,也沒有豪言壯語,更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跡。它所寫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賣炭人、小石匠、鐵匠的兒子、少年鼓手、帶病上課的教師……以及他們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這些看似平凡、實則真實可信的記敘,把讀者帶入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愛中受到教育。這本書里充滿了愛。充滿了讓人羨慕的愛。
在我們的教育中,“愛的教育”這四個字,說來容易,做起來又是何等的困難!首先,在大多數人的腦海里沒有“愛的教育”這個概念。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愛的教育。正因為我們缺乏愛的教育,才使我們的生活里少了一些愛。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對同學的愛,這是我們缺少的,這是我們需要尋找的。有了這些愛,我們的生活才會充滿了愛。
在《愛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學生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他們的愛里有寬容,有謙讓,有親情,有友誼?!稅鄣慕逃吩谠V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
年輕出任教職時,滿腔熱誠的愛,希望能夠全心全力扮演“為人師表”角色,然而在專業經驗不足、缺乏教學經驗、也沒有好的方法之下,曾經以「教師的權威」,用教鞭管教學生,以致傷了學生的心。也曾為了虛榮,逼迫學生在各項比賽中斤斤計較分數,以爭取許多“虛偽的榮譽”。甚至以“分數”來看待孩子,也以“外表”來衡量孩子,更以“聽話與否”來評價孩子,每每憶及此事,不禁全身顫抖,慚愧不已。
四、不斷的調整心態和做法,也為孩子多付出一份關心與愛心與真心,發現孩子們總會相對的給予“回饋”。因此有“愛的教育”,才有“美”的回憶。
愛的教育讀后有感
《愛的教育》自二十年代被夏丐尊先生譯介來后,被譽為著名的兒童讀物。為教育界及一般人士所喜讀。
這是一部小書,這是一部巨著。意大利的文學在中華的譯介,除了但丁那部著名的《神曲》,多少華章,尚不及這部小書對無數人的益處。
我是在高中一年級讀到這本書的,安立柯這個小孩子的所行所為、所思所想,讓一個初經啟蒙的少年胸中似乎有火焰在燃燒。那些書中的故事讓我把它居為奇書一部,拿書中的章節向多少同學炫耀。
《愛的教育》其實包含了兩個部分,即《愛的教育》和《續愛的教育》。前者是丐尊先生據日譯本翻譯,后者是亞米契斯的朋友所著,也是據三浦關造的譯本來的,對前者是一個合適的補充。
這個補充體現在哪里呢?體現在二者的分別與心理進展的連續性上?!稅鄣慕逃肥前擦⒖伦鲂W生的心理記述,主人公是安立柯及其父母,續集則是他做中學生時的記述,主人公是他的舅父白契。正像譯者所說的,可以看到,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是感情教育,軟教育,而續集所寫的卻是意志教育,硬教育、《愛的教育》中含有多量的感傷性,而續集中卻含有較多的興奮性。
夏先生的話比什么都能說明問題:
讀愛的教育后有感
這學期我拜讀了亞米契斯撰寫的《愛的教育》,全書共一百篇文章,包括主人公安利柯在一個學年中所記的日記,其父母為他寫的勸誡啟發性的文章,以及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發人深省的小故事?!皭邸必灤┰诿恳粋€章節中,既有國家、民族、社會的大我之愛,也有父母、師長、朋友的小我之愛,處處動人心弦,感人肺腑,寄托了作者對理想世界的美好向往。書中敘述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感,社會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雖是幻影,使人讀了覺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為世間要如此才好。這書一般被認為是有名的兒童讀物,但我以為不但兒童應讀,實可作為普通的讀物。特別地應介紹給與兒童有直接關系的父母教師們,叫大家流些慚愧或感激之淚。
對這本書的感觸來自前些天看到的兩則消息:4個初一學生,為了得到幾根羽毛,竟殘忍地將南寧動物園一只價值10萬元的犀鳥弄傷。一位老人聽見犀鳥凄慘的哀鳴,忙叫來管理員,幸虧救護及時,犀鳥的生命得以保全,但尾羽已被拔光。當記者見到這只慘遭不幸的犀鳥時,它蜷著身子,企圖躲避,但因沒了尾羽,失去平衡與方向感,無法飛起,只能一跳一跳地逃開。
另一則消息更令人發指。陜西城固縣3名中學生在一家燒烤店過生日,為尋丈夫和孩子流浪該地的李某向對方乞討時遭到辱罵,雙方發生爭執,3名中學生竟將李某追打致死。
看了這兩則令人震驚的消息,不禁陷入深深的沉思。是什么原因,使尚處在“人生花季”的孩子,如此冷酷、野蠻?再聯想日益低齡化的青少年犯罪,覺得這些讓人心寒的事件的一再發生,絕非偶然,它暴露了家庭、社會,尤其是學校教育的失誤。
長期以來,全社會都只重視學生的智力開發和知識學習,學校更是只抓升學率,只要學習好,就一俊遮百丑。雖然也開德育課,但無論教材還是教學方式,都十分陳舊,與日常生活聯系甚少,缺乏一種真正地對學生道德品行進行測評的辦法,更無法像西方宣揚基督教教義“水銀瀉地”般的潛移默化、不著痕跡。我覺得從小學開始,應該開設“愛的教育”課,教材不妨就用那本著名的《愛的教育》(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著)。這是一部偉大的日記體小說,廣泛流傳于世界各國,被普遍用作兒童的啟蒙讀物。書中所描寫的愛國情、師生情、母子情、朋友情……無疑會使少年讀者深深地受到感染,有助于培養青少年的友愛和同情心。而書里的小學生從家庭、學校以及社會所接受的那些細致入微的教育,也無疑可作為今日教育青少年的借鑒,以培養其美好的情操和高尚的品德。上世紀20年代,著名教育家、文學家夏尊先生流著淚讀完并譯出這部小說。
夏先生不愧是教育家,在《譯者序言》里,他一下子抓住了當時教育的弊端。他把辦學校形象地比喻為挖池塘,說我國辦學校以來,老在制度上、方法上變來變去,好像挖池塘,有人說方的好,有人說圓的好,不斷地改來改去,而池塘要成為池塘必須有水,反而沒有人注意。他認為辦好學校關鍵在必須有感情,必須有愛;而當時的學校所短缺的正是感情和愛,因此都成了沒有水的池塘,任憑是方的還是圓的,總免不了空虛之感。由《愛的教育》我又想起了豐子愷先生的《護生畫集》,自1927年起,在長達四十六七年的時間里,豐先生創作了6集450幅圖畫(即使在“”那個視“愛”如洪水猛獸的荒誕年代,也冒著生命危險,堅持作畫,始終不渝),并配上文字。豐先生以佛教徒般的虔誠,提倡慈悲為懷,呼吁世人對生靈存留一些同情,“知護心者知護生”(著名學者馬一浮評《護生畫集》語),并以此為契機,養成自己善良、博大、容忍和慈愛的心靈。但令人遺憾的是當前開給中小學生的所謂必讀書目中,卻不見《愛的教育》和《護生畫集》,實在發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