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態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1 03:33:1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草原生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草原生態

草原生態補助獎勵辦法

我區天然草原占國土總面積的47.2%,既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和生態屏障,也是廣大農牧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年5月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國家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區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不斷加強草原保護和建設,在全國率先實施了天然草原全面禁牧封育,并不斷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加快實施退耕還林(草)、退牧還草、草原圍欄等重點工程,大力推動牲畜養殖由自由放牧向舍飼圈養轉變,天然草原退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草原植被明顯恢復,以舍飼和標準化規模養殖為主的現代畜牧業穩步發展,初步走出了一條草原生態保護建設與經濟發展“互促雙贏”的新路。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在主要草原牧區?。▍^)全面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的決定,進一步促進我區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推動牧區經濟社會持續平穩較快發展,根據《農業部、財政部關于印發2011年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實施指導意見的通知》(農財發〔2011〕85號)精神,結合我區實際,制定實施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促進農牧民持續增收為核心,以加強草原生態保護、加快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全境禁牧封育、山川互濟、農牧互補,構建草原生態保護建設與現代畜牧業良性互促長效機制,推動牧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二)基本原則。

1.堅持禁牧封育不動搖。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關于禁牧封育的各項政策措施,嚴格落實禁牧各項規定,加快推進退牧還草、草原圍欄等重點工程,加快恢復草原植被,鞏固和提高草原生態功能。

查看全文

草原生態保護補助金管理方案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是國家為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加強草原生態保護,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促進農(牧)民持續增收,維護國家生態安全而設立的專項資金。為了加強資金監督管理,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指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包括草畜平衡獎勵、牧草良種補貼和績效考核獎勵資金。

第三條對于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的管理,縣、鄉、村應當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加強協調,密切配合。

縣財政部門按照省、市實施方案要求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所需的工作經費和業務經費,會同農牧部門制定資金分配方案,確保資金及時到位,監督檢查補貼資金使用和管理情況。

縣農牧部門負責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落實的協調工作,編制實施方案,復查核實各項數據,指導鄉鎮劃定草畜平衡區域及面積,核定農戶的補助金額等。

查看全文

草原生態保護獎補機制動員會講話

同志們:

剛才,旗政府副旗長同志宣讀了《年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實施方案》,旗政府與各蘇木鎮簽訂了責任狀,盟農牧業局局長作了重要講話。請各地、各部門按照方案、責任目標要求認真貫徹落實。下面,就如何落實好草原生態獎補工作,強調以下幾點:

一、前一段工作回顧

今年盟里落實草原獎補工作會議結束后,旗委、政府高度重視,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并專門聽取了業務部門的匯報,并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各地各有關部門按照旗里統一部署,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一是成立組織機構。旗里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副書記、紀檢書記、副旗長任副組長,各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單位的草原獎補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專門辦公室,確保了此項工作的順利實施。二是精心安排部署。為確保獎補政策的落實,旗委、政府成立了以旗人大副主任、政協副主席帶隊的調研組,按照農區、半農半牧區、牧區的分類,對14個蘇木鄉鎮進行了廣泛的調研。在此基礎上印發了《關于上報草原獎補政策有關數據和措施的通知》和《草原獎補工作基本情況調查表》,從落實政策的基礎數據搜集、方案制定細節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各地都能夠按要求組織上報材料,為全面落實獎補政策贏得了主動,奠定了基礎。三是討論制定方案。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制定了全旗《年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實施方案》,方案已經獲得區盟審核批復。各地也都能夠按照要求結合實際著手制定本地區的落實補獎政策的方案。四是落實工作經費。為確保此項工作順利實施,旗里在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撥付專項經費,保證了工作的正常開展。五是試點工作成效顯著。為確保政策落實到位和資金切實發揮效益,按照盟委、行署要求,在盟農牧業局的指導下,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烏蘭毛都蘇木勿布林嘎查等五個嘎查村進行了禁牧區和草畜平衡區試點工作。截止目前,試點工作已結束,沒有接到任何反饋,群眾對試點工作比較滿意??梢哉f試點工作是比較成功的。在試點過程中探索出了大量符合全旗實際的操作方法和措施,為全旗推開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從總體上看,全旗落實草原補獎工作著手早、行動快、基礎工作扎實,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個別地區重視程度不夠。沒有把落實草原補獎政策作為事關全局發展的大事來抓,政策研究不透,抓落實的力度不夠,有些地區不能及時上報本地區的實施意見和措施。二是各地開展不平衡。由于領導重視程度不同,有些地區草原勘界確權等基礎性工作完成的較好,比較扎實,但也有個別地區還沒有真正啟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落實獎補工作的正常開展。

二、進一步統一思想、切實提高對草原生態補獎工作重要意義的認識

查看全文

草原生態補償法律制度構建策略

摘要:草原生態補償是解決草原超載放牧、草原沙化退化的重要方式,也是改善草原生態環境、促進草原生態平衡的重要途徑,對促進人與草原和諧、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有著重要意義。筆者從生態環境稀缺理論、公共物品理論、外部性理論等出發,分析草原生態補償法律制度建設所面臨的種種問題,探究完善草原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的方法路徑。我國有4億多公頃草原,約占全球草原面積的13%,這些草原多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等地。作為草原資源大國,我國于1985年就頒布了《草原法》,并明確提出草原保護、草畜平衡、草原休牧等法律原則;同時我國還頒布了許多關于草原生態保護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如《關于加強草原保護與建設的若干原則》《關于完善退牧還草政策的意見》等;但是相對于森林、礦產等專項立法而言,我國草原生態保護立法建設滯后,嚴重影響草原生態補償建設。為此,應深入探討草原生態補償的方法、原則、資金來源等,建立完善的草原生態補償法律制度,以更好地保護草原生態環境。

關鍵詞:草原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生態保護;補償主體

1草原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的理論基礎

1.1生態環境稀缺理論

稀缺資源是指不可再生資源或再生速度無法滿足人類需要的資源,如石油、稀土、金礦、玉石等。稀缺資源有著匱乏性、局限性等特征,從這種角度看草原生態也屬于稀缺資源。因而,在草原生態開發中,人們應保護、改善和補償草原生態資源,為草原建設提供生態補償。

1.2公共物品理論

查看全文

草原生態補助自查驗收報告

我鄉草原生態補助獎勵工作自開展以來,按照省、州、縣的安排部署,在鄉黨委、政府的統一組織下,嚴密組織、精心實施,按照生態優先,保護與發展并舉的原則;以促進農牧民增收為目標,實現禁牧減畜不減收,牧民收人不下降,努力實現人、草、畜平衡,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經鄉人民政府進行自查,自評為合格,現將工作開展情況總結如下:

一、統一思想,確保認識到位

鄉人民政府高度重視草原補獎工作,全面系統學習省、州、縣草原補獎的相關政策文件基礎上,認真按照縣人民政府的統一部署,備村(組)干部提高了對草原補獎工作的認識,深刻體會此職工作的現實意義,為順利穩妥地推進我鄉草原補獎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統一部署,確保組織措施落實

一是組建工作機構。鄉政府于及時成立了以鄉人民政府鄉長為組長,鄉政府副鄉長為副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并落實專人負責該項工作的日常事務處理。二是落實工作責任。按照行鄉統籌指導、村組具體操作、"的工作運行機制,實行各鎮主要領導負責制,并將草原補獎工作納入鄉人民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三是合理兌什補助資金。在補助資金下達后,嚴格操作規程,對補助牧戶進行公示和工作開展情況進行檢查驗收,合格后按照標準上報縣畜牧獸醫局,兌什補助資金。

三、統一程序,嚴格按操作步驟推進

查看全文

草原生態經濟問題探討

1前言

草原生態經濟,是促進經濟發展,實現環境保護的統一和諧經濟體。草原生態經濟由畜牧業、草業、草藥業等幾部分組成。由此可見,做好草原生態經濟的工作,是解決畜牧養殖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點所在。

2草原生態經濟發展問題探討

2.1畜牧業發展轉型。2.1.1草原畜牧業滲透旅游產業,發揮旅游經濟的綠色發展。將旅游產業滲透到草原,實現草原生態畜牧旅游的發展,是一個全新的思路。此概念的提出,旨在糅合生態與畜牧,實現畜牧向旅游業的轉型。生態畜牧旅游產業,關鍵突出點是體驗。我們可以讓客人放羊、放牛、牧馬、套馬、接牛幼崽、剪毛、親手做烤羊肉、奶茶以及奶酪等蒙古美食。臨別草原,游客可以帶著自己親手做的風干肉、皮酒囊以及奇特的草原畜牧體驗與草原道別,使之真正做一回蒙古人,體驗草原民族的粗獷豪放的生活方式,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悉心指導和按標準收取費用。想想在遼闊美麗的大草原上,把自己變成一個地道的羊倌,打馬牧羊,與藍天草原融為一體,那將是何等心曠神怡的感受。旅游業在世界各地的發展事實證明其巨大的爆發力,不可小覷。以內蒙古旅游業的現狀分析,草原旅游近幾年雖然異?;鸨?,但業務的開發和旅游的范圍還相當有限,很大比例集中在自然風光欣賞上,體驗式旅游很少,畜牧體驗游更是從來沒有。而筆者調查證實,所有受訪者都對畜牧體驗游充滿好奇和向往。所以草原旅游業的經濟蘊藏價值和未來潛力都是非常之大,而體驗式的畜牧旅游必將成為旅游業龍頭和未來草原生態經濟主要的利潤增長點和支撐點。2.1.2創新草原畜牧業增長模式,拉長畜牧產業發展鏈條。將傳統依靠數量增多的游牧畜牧業逐漸向圈養畜牧過渡,將原先粗放的靠數量求效益的盈利模式向品種改良、相關產品深加工上過渡,大大提升禽畜產品的附加值,實現禽畜養殖的品牌化經營。以草原羊的飼養為例,借助品種改良,將實現肉羊、皮羊、毛羊等分類圈養,增加養羊品種種類,大大提升養羊綜合效益。同時,通過專業性的深加工,逐步形成附加值更高的下游產品,創建一系列的拳頭品種產品,比如:小肥羊、蒙牛、伊利等等,都是可借鑒的發展項目。此外,生態羊圈養、飼喂用料、羊糞做肥料等等,都可作為附屬產品實現品牌化融入生態經濟經營圈內。比如:羊糞發酵成有機肥制成附加值更高的花土、開發玉米秸稈制成羊群易吸收的專用飼料等等,都可作為參考和借鑒。2.2草業產業化發展。草原生態經濟發展中,草產業占據主要組成部分。但是,長期以來,以服務畜牧業為主。而且,多停留在簡單的收割和加工,以及簡單市場交換,成為禽畜的腹中之物。或者,沒有交換環節,直接飼喂家畜。由此,草原面積雖占國土面積40%多,而占草原經濟的比重卻不足10%。加上幾年來,惡性割草,草地退化,產量驟降,草業的發展更是陷入難堪的境地,所以,目前的當務之急,是減少對草量的依賴,而增加對草質的要求。首先,尋求牧草替代品,減少對牧草依賴,源頭上降低對草原的破壞。有效利用秸稈等替代牧草,或者,經深加工混合牧草使用,搭配改良更有營養價值的飼喂用料,以提高單位牧草的禽畜產出。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盡量讓其更大程度的參與市場流通,用市場經濟機制平衡和優化分配。以此實現經濟效益上的部分提高。2.3發掘草藥特色優勢。在草原生態經濟中,經濟植物產業所占份額有限。但是,發展不好的話,同樣會破壞草原生態環境。玉樹草原中,有豐富的藥用植物——黃芪、甘草等等。同樣,有豐富的經濟作物——蘑菇、發菜等等。對這塊的利用,目前尚不規范,更多是亂采濫挖,不成規模,更別是深層次加工。對此,最重要的是,加強監管,限制亂采濫挖。同時,破壞的草地資源,更要注意保護,本著誰受益誰保護的原則,責任到人,獎懲并舉。做到保護草原植被的基礎上,有計劃有重點培育,做好系統加工,確保草原特色優勢的發揮。

3體會總結

草原生態經濟的發展,是由畜牧業、草業、草藥業幾部分組成。做好草原生態經濟的發展,是為牧區牧民謀福利的重要工程項目。將其落實到位具體,不是單方面改革能解決的問題。就此,需向草原畜牧業滲透旅游產業,實現畜牧向旅游業的轉型,發揮旅游經濟的綠色發展。創新草原畜牧業增長模式,將傳統依靠數量增多的游牧畜牧業、粗放盈利模式向品種改良、相關產品深加工上過渡,大大提升禽畜產品的附加值。拉長畜牧產業發展鏈條,減少對草量的依賴,而增加對草質的要求。此外,更應注意加強監管,限制破壞草地行為,本著誰受益誰保護的原則,責任到人,獎懲并舉。

查看全文

草原生態環境論文

1新巴爾虎右旗草原生態環境現狀

目前全旗人口近4萬,其中牧業人口1.5萬,蒙古族人口占79.8%,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據統計,如今新巴爾虎右旗外來人口近10000人,而且已經在新巴爾虎右旗落戶.脆弱干旱的草原環境加上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導致草質變劣及植被覆蓋率下降造成草畜矛盾日益突出,草原沙化加劇,草原生產力大幅下降,多數牲畜處在半飽狀態下,遇到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事件牲畜會大批死亡等諸多問題,在利益的驅使下夏秋兩季草原上挖藥材的人遍布,嚴重破壞了土壤表層結構,同時也污染了環境.新右旗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現已探明有金、鉛、錳、鐵等十多種金屬和煤、瑪瑙石、石灰石等非金屬礦藏,并引來大慶油田等公司的青睞,但近幾年因為某些礦山企業的盲目開礦和違法開采造成土地的破壞和植被的破壞,這些企業造成的廢棄物不僅過多占用空間,而且對周圍的水域和大氣也造成了污染,破壞了草原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發展.2011年春季,新巴爾虎右旗草原發生鼠害面積達1350萬畝,占全旗草原的50%,在鼠害重災區,植被稀疏,地表裸露,遭受破壞的草原慘不忍睹.2012年全旗鬧蝗災危及420多萬畝草場,平均每平方千米害蟲數量達400~500只,最高到達700~1000只.我們的草原正加速向毀滅前進,這并不是危言聳聽.

2人為因素對草原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的原因

2.1草畜雙承包制度是草原生態環境退化的根源

自1983年開始內蒙古自治區在全國率先推行了“草場共有、承包經營、牧畜作價、戶有戶養”的草畜雙承包責任制.在人口與草場比例失衡的狀態下,牧民只在自己的牧場上完成日復一日的放牧活動既不科學又不合理.草場承包制限制了四季輪流放牧的可能,這種使草原分片承包,牲畜作價歸戶的“雙包制”使得經營畜牧業和經營草原緊密聯系.牧民承包以后年復一年都在固定的放牧圈里活動,牲畜晝夜啃食同一個牧場,在居民點、臥盤、水井附近出現許多直徑60米至95米的同心圓,平均每個居民點退化105畝至310畝左右的草原“.草畜雙包制”導致草原的不科學使用,牲畜以牧戶為中心每天從定居點至飲水點不斷踐踏和啃食一片草地從而導致了蹄災.同時,這種把草原一片一片圈起來的制度不僅使草原載畜力降低而且加大了牧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最終造成牧民之間的惡性競爭.

2.2新巴爾虎右旗旅游業對草原生態環境的影響

查看全文

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綜述論文

摘要介紹了迭部縣草原利用現狀,總結了其草原保護與建設采取的主要做法及產生的效益,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以期為迭部縣草原保護與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草原;現狀;保護與建設;效益;建議;甘肅迭部

迭部縣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秦嶺西部岷迭山系之間,東鄰舟曲縣,北靠卓尼縣,東北與定西市及隴南市的岷縣、宕昌縣接壤,西南分別與四川省的若爾蓋縣、九寨縣毗鄰。地理位置位于東經102°55′~104°05′,北緯33°39′~34°20′,海拔1600~4920m。東西長110km,南北寬75km。迭部縣地處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過渡帶上,氣候特點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季少雨多風,秋季陰雨連綿;年平均氣溫3~11℃,全年日照時數為2242h;年降水量450~800mm,7—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年均蒸發量為1640mm,無霜期126~180d。由于高山與谷地高差較大,氣候垂直變化明顯,界于寒、溫帶之間,氣候差異大,因此澇、旱、雹災及低溫災害較為頻繁。全縣草原面積15.69萬hm2,占總面積的32.5%。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積13.92萬hm2,占草地總面積的88.75%。草場分為亞高山草甸草原、亞高山灌叢草甸草原、山地草原3類,4個草場組,5個草場型;牧草植被有75科,291屬,573種,其中飼用植物31科、287種;在飼用植物中禾本科76種,豆科38種。

1草原利用現狀

由于畜牧業發展長期以來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還處于相對落后的傳統生產方式,生產力水平低下,牧區經濟發展緩慢。伴隨牲畜數量的增加、草地放牧強度的加大,在盲目墾荒、不合理利用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草地原有的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突出表現在草地“三化”進程加快,鼠蟲害泛濫,草地生物量減少,使草地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1]。

2005年天然草地產草量為4125kg/hm2,比1986年的6375kg/hm2下降了2250kg/hm2。草地植物群落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導致優良牧草所占的比例由55%下降至35%,雜毒草由30%上升至65%,草層高度平均由35cm下降至10cm,植被平均蓋度由80%左右下降至目前的46%左右。大面積的草場退化,已嚴重影響了草地防風、固沙、涵養水源能力,造成沿江流域農田被沖刷,時常發生草山滑坡等地質災害現象,已嚴重影響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生態安全。據統計,目前迭部縣草原退化面積已達到12.67萬hm2,草場產草量比20世紀80年代平均下降40%,優良牧草比例減少30%,鼠蟲害面積達4.8萬hm2,占草場總面積的28.8%;干旱缺水草場2.4萬hm2,占草地總面積的15%,僅當地農牧民開墾草地、挖藥材、采石料等人為因素,造成草場退化面積達8000hm2以上,占草地總面積的4.8%。

查看全文

鞏固和發展草原生態保護事宜

為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成果,有效落實盟行署草畜平衡實施細則補充意見,切實做好全市草畜平衡和休牧工作,現將有關事宜通告如下:

一、嚴格落實草畜平衡和休牧制度各項責任

各要切實把草畜平衡和休牧制度作為畜牧業又好又快發展的一項重點工作,堅持不懈地長期執行。成立由行政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抓落實的組織機構,充分發揮三個主體(是實施草畜平衡和休牧制度的責任主體、分是落實主體、草原監督管理機構是監督主體)作用,廣泛深入宣傳動員,做到家喻戶曉,使牧民群眾牢固樹立現代畜牧業發展理念,自覺調整畜群畜種結構,轉變生產經營方式,為草畜平衡和休牧制度深入實施營造良好氛圍。

二、精心組織冷暖季適宜載畜量標準核定工作

冷暖季天然草適宜載畜量標準以前3年對各、(分)不同類型草最高產量月份進行的生產力監測結果為依據核定(具體依據見附表)。冷季載畜量標準按7個月計算,暖季載畜量標準按5個月計算。暖季6月30日和冷季11月30日前出欄的牲畜不納入冷暖季草畜平衡核定范圍。在流轉草時,根據牧區功能區劃,限制開發區冷暖季載畜量核減30%,優化開發區冷暖季載畜量核減20%。享受補貼的常年禁牧草不核定天然草地載畜量。

三、嚴格按照制度規定標準執行飼草料儲備

查看全文

草原生態環境保護方案

為了進一步加強草原生態環境的保護,制止非法開墾草原的違法行為,維護農牧區生產經營秩序,保障農牧民的切身利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草原管理條例》和《草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的規定,以及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嚴禁開墾草原的緊急通知》(政辦發電〔〕號、機發號)精神,結合當前草原保護、建設、利用和管理工作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草原法律、法規和規章政策為依據,結合已經開展的清理非法開墾草原、整頓占用耕地行動,進一步制止非法開墾草原的違法行為,完善和規范草牧場“雙權一制”工作,積極有效的開展工作,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保護農牧民的切身利益,促進草原自然資源永續利用,保障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

二、組織領導

為了使草原法律、法規和規章政策得到進一步的貫徹落實,使非法開墾草原的清查工作落到實處,不流于形式,盟行署決定在原清理整頓非法開墾草原、占用耕地領導小組的基礎上成立非法開墾草原清查工作領導小組

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盟農牧業局,辦公室主任由劉挨枝兼任。各人民政府、阿拉善經濟開發區、孿井灘生態移民示范區也要相應成立由分管副長、管委會副主任為組長的工作機構,按照實施方案的要求,加強各部門的協作配合,制定工作方案,明確職責分工,強化監督檢查,確保非法開墾草原清查工作順利開展、按時完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