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1 11:56: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長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長江

長江堤防建設研究論文

摘要:湖北省長江堤防建設大投入、大建設、大成效、大變化,充分說明只有不斷調整治水思路,才能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只有不斷完善建管機制,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只有不斷提高水利科技含量,才能更好地適應現代水利發展的要求;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水利人才隊伍,才能更好地適應新時期大規模堤防建設的要求

關鍵詞:長江堤防建設回顧

1998年長江大水是無情的,汛后,黨中央、國務院及時做出的災后重建、整治江湖、興修水利的重大決策是有情的。一場無情的大水、一項有情的決策,帶來了湖北水利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帶來了湖北長江堤防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帶來了湖北長江治水的歷史性跨越。4年的長江治水實踐,湖北堤防建設呈現出大投入、大建設、大成效、大變化的特點。

1.大投入

1998年長江大水后,國家投巨資整治長江堤防,以期基本解決長江防洪問題。湖北長江干堤隱蔽工程、非隱蔽工程、分蓄洪工程建設和重點堤防建設投入174.9億元,其中長江干堤16個項目投資148.47億元,占長江中下游4省堤防建設總投資的48.4%,非隱蔽工程投資117億元。其強度之大、額度之高前所未有。

查看全文

長江航行安全問題的研究

摘要]運輸船舶規模大,載貨量或載客量非常大,一旦發生海損事故,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損失都難以估算。筆者提出了運用先進的通信技術和通信設備,對長江航行船舶進行安全監控;針對船舶海事中70%是碰撞事故的事實,提出了長江船舶避碰預警系統的設計思路和技術路線;長江航運各有關機構則應恪盡職守,確保船舶具有良好的適航性。這些新觀念和新思路對減少長江海損事故都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航行安全適航性避碰預警系統 1問題的提出

長江水系共有可航水道57000km,占全國內河可航里程的52.7%。長江干流是中國重要的東西向水上運輸線,據測算,在正常通航條件下,長江運輸能力相當于14條京廣鐵路,是舉世公認的“黃金水道”。據統計表明,自1984年至1999年間,長江干線累計發生船舶交通事故6355件,直接經濟損失累計為9.13億元,年均事故件數近400件,年均經濟損失近6000萬元;而1997年至1999年,長江干線共發生海損事故1071起,死亡741人,直接經濟損失3.92億元;2000年全年長江干線共發生一般以上海損事故159起,沉船92艘,死亡和失蹤178人,直接經濟損失達2641萬元,其中僅2000年6月份,長江就發生14起海損事故,死亡100余人。可見,近年來,長江干線發生海損事故越來越頻

繁,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長江航行安全問題也就成為越來越嚴峻的問題。

2航行安全的影響因素

影響航行安全的因素很多,綜合分析,可歸納為兩方面:其一,航行自然環境;其二,船舶適航狀態。

查看全文

小議長江大撤退中管理技巧

幾年前在清華大學EMBA班上,我聆聽了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程文浩教授有關運營管理的課程。程教授以宜昌大撤退這一被譽為1938中國的“敦刻爾克”的經典案例,為學員們精彩演繹了發生在抗戰時期的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和蘊藏在其中的管理智慧。

程教授向學員推薦了《長江大撤退》這本書,此書共分3篇,長江航運與兵器工業大撤退,民營廠礦的大撤退,大撤退期間的長江航政,總共l1個章節。通過對本書最震撼人心的宜昌大撤退精彩章節的閱讀理解,對我所從事的醫院運營管理工作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宜昌大撤退發生在1938年中國抗戰時期,是由當時的民生公司總經理盧作孚指揮船隊,冒著日軍的炮火和飛機轟炸,將大批急需物資和人員在極短時間內從宜昌撤運進川的重要事件。

當時因南京淪陷,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并確定四川為戰時大后方,長江成為進出四川的主要運輸通道。面對重重嚴峻的困難,原本需要一年才能運完的人員和貨物必須在40天的中水期內運走。為保證任務的完成,盧作孚巧妙地制定了他的運營計劃。他把整個運輸劃分為3段航行,即:宜昌至三斗坪為第1段,三斗坪至萬縣為第2段,萬縣至重慶為第3段。同時又對船以吃水深度和馬力大小進行分類,一部分船只運貨物至三斗坪,當即返回,再由公司調船運至萬縣或直運重慶;對重要物資和大型貨物則由宜昌直接運至重慶。鑒于三峽段不能夜航,盧作孚要求各船夜晚裝卸,白天航行,并在三峽航線增設碼頭和轉運站,臨時增加雇工3ooo~人,征用民船850余只,運載輕型物資。路分3段,船分3撥,齊心協力晝夜加班。40天后,堆積如山的設備物資和擁擠不堪的人員被撤運一空,宜昌大撤退奇跡般地勝利結束,為四川成為我國抗日的戰略后方奠定了重要基礎,盧作孚也因他的超人運籌之功完成了宜昌大撤退這樣的絕世偉績而被后人所傳頌。

宜昌大撤退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加深了我對運營管理的認識,運營管理不僅適用于戰爭年代,適用于企業,也同樣適用于醫院,與醫院運營管理道理相通,只要我們真正體現以患者為中心,把醫院管理中為患者服務的相關要素條件有機整合并合理調配,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提升醫院管理水平。如:我院乳腺中心的資源整合、流程改進就是一個運營管理的成功范例。在乳腺中心,每日近300名的乳腺病患者從掛號、早診、確診、治療、療效評價、出院康復指導到此后的定期復查等環節都被有機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封閉式的環狀流程,每個患者只要進入乳腺中心就可以順暢有序地完成治療全過程。又如:許多腫瘤患者需做門診化療,以往門診化療藥物和相關液體均由患者自己保管和攜帶,既不方便又不安全。我們采用新的運營管理流程,將門診化療患者按住院方式管理,患者只需帶著輸液單就可完成化療,極大方便了患者,也提高了效率消除了安全隱患。

醫院運營管理的成功實踐,讓我體會到借鑒其他行業的成功之道和管理智慧并結合實際合理運用,對提高醫院科學、高效運營管理、提升服務質量、有效利用資源和降低醫療及管理成本非常有益。

查看全文

長江加油城站長先進事跡

身在油城譜新曲

——記長江加油城站長zqz

二oo二年*月*日,yd石油長江加油城日銷量突破30噸大關,創建站以來歷史最高水平,成為yc市石油公司今年第二個日銷量突破30噸的加油站。長江加油城位于“318”國道yc長江公路大橋南岸,從該站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看,無任何優勢可言,一不靠集鎮,二無城市依托,更無固定市場,是什么使該站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呢!深入該站,經過與站內部分員工的交談,我們得到了這樣一個答案:這個站有一位懂經營、善管理、能吃苦的好站長,有一個互相關心、團結戰斗的員工集體。

站長zqz,男,今年三十六歲,屬馬,中等身材,從他臉上看不到任何“精明商人”的表情,從他的言談舉止中,你會感到一種正在被當今社會所推崇的品質——誠懇與誠信。

新的崗位新的挑戰

一九九九年七月,原在長陽縣石油公司業務股工作的zqz,公司的一紙調令,領導簡明扼要的談話后,他被調到了cy縣境內的白氏坪加油站任站長。從未接觸過零售工作的他,既感到高興又深感壓力不小。以前,他在公司主要負責油品采購,只要疏通了相關的進貨渠道,一年之內有了一兩次價格大起大落的時機,進貨及利潤任務也就較為順利地完成了。但來到加油站,油要一升一升地賣,賣一升油只有幾角錢甚至幾分錢的利潤。要完成銷量更要完成利潤指標,的確有不少困難。再加上自己沒有固定的客戶,事事都要從頭做起;而且孩子不到兩歲,自己遠離家庭,心中也不免時常牽掛。望著戴上中國石化紅帽子、裝修一新的加油站,在工作上從不服輸的zqz暗暗在心里為自己鼓勁:一定要闖出一片新天地。

查看全文

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問題論文

長江流域地處我國中南部,它發源于唐古拉山脈主峰格拉丹東雪山西南側,干流經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和上海十一個?。ㄊ?、區)注入東海,全長6300公里。支流伸伸展到甘肅、貴州、陜西、河南、廣西、廣東、福建、浙江八個?。▍^)。流域面積180余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五分之一。

長江流域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經濟發達。長江流域水資源特性突出:它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070毫米,但時空分布不均勻;長江水量巨大,占全國徑流總量的35%,是黃河水量的20倍,且徑流年際變化不大,但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勻,年內分布不均勻。

長江流域資源的基本狀況及其特征是長江水資源保護立法的對象屬性,也可以說是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立法的前提條件,立法的必要性正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

(一)長江流域水資源在中國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要求對其水資源保護問題予以充分重視

長江流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資源的開發利用,水作為人類生存的基本環境要素,與其它環境要素和資源都息息相關,大氣環境、土壤環境、地理環境、地質環境、海洋環境、生物環境與之進行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將它們連接為不可分的環境整體;水作為重要的經濟資源,是一切生產活動都不能離開的重要條件,在某種意義上講,水資源不僅與森林、草原、生物、土壤、礦藏等資源息息相關,而且是一定區域人文環境、社會環境的基礎要素。因此,可以說,長江流域經濟的發展與長江流域水資源豐富直接相關,對長江流域經濟發展的一切規劃與設想,也都是建立在長江水資源的基礎之上的。的確,在長江流域,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豐富的水資源伴隨其間的其它資源為長江流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開發利用資源、迅速發展經濟的各種契機。但是,一切規劃和設想為我們描繪的美麗藍圖都是建立在長江流域資源可永續利用的前提之上的,如果沒有充足的水量或符合人類生存需要和經濟發展要求的水質,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也只能是一句空話或是一紙圖畫而已。而要真正實現這些設想,就必須對水資源有充分的認識。

查看全文

長江泰州段通航環境論文

摘要摘要:對長江泰州段通航環境目前狀況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改善的辦法。

摘要:長江泰州段通航環境平安建議

一、長江泰州段通航環境目前狀況和分析

1.航道情況

長江泰州段有2個主航道,2個夾水道??诎吨彼雷晕宸迳街榴腋廴?0公里,河道在五峰山處束窄,主航道江心有落成洲分成兩汊,左岸受主流沖涮,河岸崩塌,形成鋸齒狀。三江營下有大片花水,萬壽洲上、下共有13道護岸丁壩。其中,嘶馬東二號壩伸入河道近260米,連萬洲至高港段有邊灘。泰興水道自褚港至連成洲,全程22公里,褚港至太平洲下口航道順直。左岸天申緩流航路,有較大邊灘,邊灘下伸至連成洲咀。右岸自水道上端至太平洲下口,均為陡坡,有護岸丁壩6處,伸入河道近100米。主流深槽臨右岸,一直延伸至長江70#紅浮,該水道較為順直,航寬均在千米以上,錄安洲岸陡崩塌有花水。

錄安洲夾江上端位于炮子州過河浮標,下端位于長江70#紅浮,全程6.50公里,彎曲,航寬在300米左右,可通航1500噸級海輪,錄安洲夾江上端口門處有護岸丁壩一道,水流不規則;炮子洲夾江上端位于太平洲捷水道內,下端位于錄安洲夾江上口,全程10.50公里,彎曲,可通航60噸級船舶,船舶流量甚少;口岸直水道、泰興水道主航道維護水深10.50米,緩流航道維護水深4.50米,錄安洲、炮子洲夾江處于自然狀態,無維護水深。

查看全文

長江水文信息化建設論文

1長江水文信息化建設現狀

長江水文信息化建設工作主要由長江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長江委)水文局具體承擔。長江委水文局下設7個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水環境監測中心),主要業務為開展流域水文站網建設、水文水資源監測、水環境監測評價、河道水庫地形測繪、水資源調查評價、水文氣象預報、水文分析計算、水文自動測報、河道泥沙演變研究等工作。近年來,長江委水文局先后對局機關和下屬各勘測局的計算機局域網進行了更新、改造,實現了全局計算機網絡的互聯互通,形成了覆蓋全江外業勘測局、水情分中心和重點水文站的廣域網。在常規水文觀測的信息化、基礎水文信息服務、水文信息深加工和防汛抗旱信息支撐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建成了一系列支撐主要水文業務的網絡與信息系統。

1.1基礎設施建設

長江委水文局現已建成覆蓋7個勘測局、14個水情分中心和12個重點水文站的計算機骨干傳輸網,實現了全江計算機網絡的互聯互通;另外,為滿足實時水情信息交換任務,建成國家防總、長江流域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水文部門、丹江口水庫和三峽水庫的互通網絡,實現了長江水文信息的網絡實時快速傳輸,以及與外業勘測局及重點水文站的遠程視頻會商。水文防汛計算機網絡為3級結構,包括1個一級節點(流域中心),10個二級節點(重慶、宜昌、沙市、洞庭湖、岳陽、陸水、漢口、南京、徐六涇、丹江口分中心),5個三級節點(涪陵、萬州、合川、宜賓和攀枝花等分中心)。在數據與網絡安全方面,依托網絡訪問控制ACL技術、防火墻技術對核心數據進行防護,網絡層虛擬子網技術實現網絡層廣播包的過濾,互聯網出口通過防火墻進行地址隱藏與隔離,保障了內網系統的安全。長江委水文局在全國率先實現了118個中央報汛站全部自動報汛,結束了國內人工測量、電話報告水情和雨情的歷史,實現24h實時自動報汛。目前,已基本上實現了實時水情信息從測站到分中心、水文局、水利部的同步傳送。此外,還實現了水位、雨量自記和固態存儲;部分水文站計算機智能控制、GPS定位的流量測量;部分重要水文站(宜昌、黃陵廟等)ADCP流量在線監測;部分重點水文站、重要水庫監測點網絡視頻監控。

1.2信息資源和信息管理

經過多年的建設,長江水文形成的信息資源主要包括以下兩大類。

查看全文

長江流域水資源利用分析論文

[關鍵詞]:流域管理,水資源保護,水權交易,《長江法》

近年來,長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現狀令人擔憂,已經出現了因不合理開發利用長江流域水資源而嚴重影響整個流域乃至全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國內許多專家、學者紛紛建議制定《長江法》,如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的馬驤聰先生曾撰文呼吁應“研究制定專門的《長江法》,對流域的開發、利用、保護作出全面系統的法律規定”。1999年末,《半月談》等多家新聞刊物先后登載了“全國人大正醞釀制訂《長江法》、《黃河法》,以保護長江、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的消息。2002年8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水法》進行了修訂,明確了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流域管理的地位和職責,進一步為《長江法》的制定提供了法律及理論基礎。

一、長江流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進行立法的必要性:

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水資源既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又是生態和環境的基本要素。長江流域地處亞熱帶,降水充沛,是我國水資源豐富地區之一,良好的水資源條件為長江流域的發展提供了自然物質基礎,長期以來,長江流域的農業、工業、商業、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等方面都是我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長江流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可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構成危害的水資源利用方式,不僅指長江流域水資源作為生產資料的開發、利用、節約、管理,還包括作為環境價值的水環境保護,防治污染,防治水害等。長江流域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長江流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一)長江流域水資源面臨嚴重危機:

一方面,長江流域水環境狀況惡化,并且影響人均水資源量下降。長江流域受水體污染與水面積縮小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削弱了水資源承載力,生態環境日益脆弱。主要表現為:區域性、階段性缺水嚴重,湖泊萎縮,濕地生態系統嚴重退化,水土流失嚴重,航運船舶和工廠企業產生的大量污染物質更使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雪上加霜。

查看全文

長江流域治理研究管理論文

一、進一步認識和明確長江流域的戰略地位。長江流域資源豐富,氣候優良,土地肥沃。全流域80%以上的土地面積適宜于人類的生活、生產和各種社會經濟活動,在全球百萬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積的大江大河中是舉世無雙的。長江東西橫跨東、中、西三大經濟區域,東通太平洋,西控大西南,區位優勢無與倫比。

二、長江上游水能資源的開發、下游深水航道與太平洋的溝通、三峽水利樞紐和南水北調工程是長期影響全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措施。長江流域的治理開發必須打破行業的局限性,全面統籌,綜合規劃,統一安排戰略性工程項目的實施驟,力爭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最優效果。

三、與時俱進,持續深入研究長江流域水情、沙情、水質和河勢的變化,正確確定不同時期的江道整治、防洪減災、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重點,把握有利時機,及時采取措施。

四、建議重視以下問題的研究和規劃:

1.水土保持和水利(水電)工程對長江流域和主要支流中下游水沙變化的影響,修正典型大洪水年洪水過程,制定以三峽水利樞紐為中心,聯系上中游重要水利樞紐工程的調度運用,研究制定長江中下游防洪的聯合調度運用方案。

2.繼續研究三峽工程壩下游分期分段河勢變化,分析江湖關系的新發展趨勢,及時調整長江中下游防洪方案。三峽工程投入運用后,荊江河段沖刷最為劇烈,對荊江大堤安全產生新的威脅,必須及早研究對策,及時采取措施。洞庭湖防洪形勢,值得特別關注,須研究新的對策和措施;三峽工程投入運用后,對鄱陽湖的影響也不可掉以輕心。

查看全文

長江中游城市群歷史文化研究

在我國的城市化戰略中,城市群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了共同的利益訴求和謀求長遠發展,區域合作成為廣泛的共識。隨著中部崛起、新型城鎮化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方針的提出,長江中游城市群逐步成型,在我國區域發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2015年4月國務院批復《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長江中游城市群成為國家批復的首個跨區域城市群規劃。該規劃規定以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為主體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涉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31個城市,國土面積約31.7萬平方公里。2016年12月《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中提出應“壯大長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支撐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長帶”。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明確要求,以武漢為中心引領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長江中游城市群戰略地位愈加凸顯,在我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在后工業社會,由文化資源、文化氛圍、文化發展水平等構建的城市生活方式,在深層次上決定這一個城市群的發展和興衰。在全球化、信息化、數字化快速發展的今天,作為綠色、低碳的新興產業,文化產業為區域經濟發展質量的提高做出突出貢獻。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的新常態,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完成由戰略構想到國家戰略的升格后,利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尋求區域文化產業協同發展,以核心城市武漢、長沙、南昌為中心進行輻射,帶動周邊城市發展,超越傳統產業發展的路徑依賴,提升區域文化軟實力,促進城市群轉型升級,既應時又應景。

一、長江中游城市群歷史文化資源產業化的基礎

長江中游城市群作為新常態下引領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新的增長極,在歷史文化淵源、交通區位條件、科技教育資源和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擁有明顯的基礎優勢。(一)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長江中游地區以荊楚文化、湖湘文化、贛鄱文化為代表[1](p84-93)。湘鄂贛三省具有一脈相承的歷史文化特征,為長江中游城市群歷史文化資源產業化提供了堅實的歷史和人文基礎。一是文化相近與人緣相親。文化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相近的文化總是會拉近人們的情感距離。一方面,長江中游地區由于地域相連,歷史上聯系密切,都受到楚文化的影響,對區域合作來說,有著堅實的社會文化基礎。從地理位置上看,湘鄂贛三省由“一江兩湖”(長江、洞庭湖、鄱陽湖)相連接,其中居于核心位置的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三大城市群位置毗鄰、人文相融、定位相近,是一個自然的“金三角”,具有組建跨省經濟區的自然基礎。另一方面,長江中游地區歷史上人口流動較為頻繁,尤其是數次由國家層面推動的人口大遷移運動,如“江西填湖廣”,奠定了長江中游地區人緣相親的特定基礎。據統計,兩湖氏族結構中,僅江西一省移民就站60%—70%左右[2](p34-35)。這場歷時久、跨域大的大規模移民運動,對長江中游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三地的人口地理、經濟地理分布,發生了較大程度的改變,促進了區域融合發展。二是經濟與貿易往來密切。長江中游城市群經濟貿易往來已久。在兩宋以后,江西成為全國經濟發達地區,江右商幫逐漸形成并迅速擴張至全國各地。而湖廣臨近江西,為江西商人的主要活動區域。明清時期,湖廣流傳著“無江西人不成市場”的民諺。清末,隨著洋務運動的發展,張之洞出任湖廣總督期間,學習當時西方先進技術,積極發展工商業,湖北、湖南近代化進程明顯加快,也奠定了現代經濟發展的基礎。在此期間,鄂湘贛三省經濟貿易往來更加頻繁[3](p39-41)。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湘鄂贛三省聯系更加密切,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國家大力實施中部崛起戰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為長江中游城市群經濟發展提供了空前的發展機遇,城市群內部的經濟合作日益活躍。(二)優越的交通區位條件。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基礎設施尤其是交通、通訊等方面的投入不斷加大,改善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推動了區域生產資源要素的合理流動,加快了區域經濟合作的步伐。尤其是高鐵時代的到來,更縮短了人們的空間距離,“千里江陵一日還”成為現實,時空壓縮將改變中國文化產業生態環境和空間結構[4](p63-75)。長江中游城市群由于地域相連,隨著交通條件的逐漸提高,進一步密切了區域聯系。從航空建設來看,長江中游城市群擁有一批現代化港口群——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宜昌三峽機場、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常德桃花源機場、衡陽南岳機場、南昌昌北國際機場、景德鎮羅家機場、井岡山機場等。從鐵路網絡來看,長江中游城市群境內多條鐵路大動脈穿過,如京廣、京九、滬昆鐵路等,以及眾多的鐵路支線將長江中游地區連接起來,構建四通八達的鐵路交通網絡。從高速公路發展來看,長江中游城市群是全國高速公路最密集的地區之一。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由漢長昌高速環路連接起來,形成一個環路。境內穿過的京港澳、大廣、二廣、福銀等高速,以及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而修建的地域性的高速公路——長張、衡邵、漳吉等[5](p32),使人們的出行更加便捷,聯系更加緊密。(三)雄厚的科技教育資源。長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教育事業發展迅速,特別是以武漢、長沙、南昌為核心的高新技術區、高校、科研院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等數量多,質量高,為長江中游城市群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在很大程度上也為長江中游城市群歷史文化資源產業化提供了技術和人才支撐。長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教育資源優勢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高科技技術優勢明顯。長江中游城市群擁有武漢東湖、荊州、長沙、株洲、湘潭、南昌、景德鎮、鷹潭等一大批等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里匯聚了大量的高新技術企業。2015年武漢市獲批“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其戰略目標為“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戰略任務為“促進產業承東啟西轉移和調整”,積極謀劃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工作。長株潭城市群國家級綜合性高新技術產業帶,擁有三個國家級高新區。南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緊跟全球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趨勢,優先發展產業形態和價值鏈處于高端的創智產業,提升高新區的科技實力和發展潛力。二是教育力量雄厚。長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教育水平高,人才儲備豐富。高校的科技創新服務能力不斷增強,教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例如作為全國教育中心之一的武漢,有超過百萬的大學生和數十萬名研究生。龐大的規模和高素質人才充分地顯示了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科技實力和潛力優勢,為長江中游地區歷史文化資源產業化提供了人才基礎。(四)密切的文化合作交流。長江中游城市群文化相近,其文化合作交流互動也由來已久。早在2001年,湖北電視臺、湖南電視臺和江西電視臺充分利用三大名樓——湖北黃鶴樓、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的傳世文化景觀和美麗的自然風光,共同舉辦中秋文藝晚會,為觀眾帶來了藝術盛宴。長江中游城市群內部的跨省交流合作平臺逐漸增多,為區域合作提供了支持。2012年7月27日三省簽訂《文化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為今后一段時間的文化合作提供了發展思路。尤其是由于地域相連,文化相近,由咸(寧)岳(陽)九(江)組成的“小三角”的區域合作交流也在順利開展,為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合作提供了樣板;新(余)宜(春)萍(鄉)與長株潭城市群聯系也較為密切,合作機制不斷健全、領域不斷拓展、影響不斷擴大、成效不斷顯現。近些年長江中游城市群文化合作更加頻繁,各種文體活動和聯誼活動不斷,增進了群眾的情誼,密切了區域的關系。如2017年5月1—2日,在位于湖北通城、湖南平江、江西修水交界處的黃龍山,舉行了“第四屆湘鄂贛黃龍山杜鵑花文化旅游節”,吸引成千上萬的三省以及外省游客前來觀賞。2017年12月23日,在湖南長沙舉行“第三屆湘鄂贛皖非遺聯展”,通過展演、展示、展覽、展銷及線上線下宣傳、營銷、體驗等形式,吸引廣大市民參與,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多方位展示四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方面做出的成績。

二、長江中游城市群歷史文化資源產業化的意義

長江中游城市群要依托區域內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大力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具有重要的意義。(一)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獨特的社會文化環境的再現,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了人們對城市特色景觀的追求、豐富形象的體驗。將歷史文化資源進行產業化開發,除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增加就業等方面的優勢外,對當地城市形象的塑造也有重要作用。首先,歷史文化資源集中體現了城市性格與品格,是城市文化內涵的外在表現,決定了城市定位的基調,是打破“千篇一律”的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個性的基礎。其次,歷史文化資源具有濃厚的地域性與延續性,見證了城市的歷史變遷,映襯著了當地的特色文化,凝聚了城市各社會主體的精神特質和價值理念,是城市魅力的來源。最后,歷史文化資源具有動態延續性,承載著城市文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城市的未來發展方向。長江中游城市集群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多樣,深受荊楚文化影響的武漢城市圈,湖湘文化影響的環長株潭城市群,贛鄱文化影響的環鄱陽湖城市群,擁有武漢、荊州、長沙、湘潭、南昌、景德鎮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大量的歷史文化遺存、風景名勝以及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通過對歷史文化資源進行產業化開發利用,可以促進城市文化產業內涵式發展,營造城市空間的人文屬性,發揮歷史文化資源的文化和社會價值,增強城市文化創新,提高市民文化素養,緩解城市化快速發展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帶動作用,提高城市文化傳播力,塑造獨具特色的城市形象。(二)優化區域產業結構。根據《長江中游城市群空間協調發展規劃(核心摘要)》的研究,長江中游城市群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在GDP總量、人均GDP和地均GDP方面,與國內外城市群存在巨大差距,整體上仍然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區域的經濟發展質量與水平還有待提升。城市群內各城市的產業發展階段也有所差異,除核心城市武漢、長沙、南昌處于工業化后期階段,多數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仍處于工業化中期,若干城市處于工業化起步階段。長江中游城市群內部有較多需要產業轉型的城市。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國土資源部、財政部等單位在2008年、2009年、2012年分三批確定了69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縣、區)。其中長江中游城市群中資源枯竭型城市有武漢城市圈的大冶市、黃石市、松滋市、潛江市、鐘祥市,環長株潭城市群的資興市、漣源市、冷水江市、常寧市、耒陽市,環鄱陽湖城市群的萍鄉市、景德鎮市、新余市、大余縣。這些地方經濟發展往往依靠金屬、礦產等自然資源,在當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以及生態文明城市的背景下,急需產業轉型。發展文化產業是產業結構調整、經濟轉型升級的客觀要求,符合綠色、低碳經濟的發展方向,對提升產業經濟效益具有強大的“外溢效應”,能夠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發展,促進生產效率的提升。作為區域文化中心和聚集地的城市群,應把握好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時機,將文化產業運作成為推動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動力。長江中游城市群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深厚的文化積淀,如舉世聞名的江南“三大名樓”——湖北黃鶴樓、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廬山,宗教文化圣地南岳衡山、龍虎山、三清山,形式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等等,為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基礎。在能源路徑依賴日漸式微的區域發展現實困境下,長江中游城市群通過文化創新創意的融入、科技手段的運用等方式,促進歷史文化資源向文化產業轉化,超越傳統產業發展的路徑依賴,將會促進城市群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協調發展。(三)促進社會和諧進步。文化產業除具有經濟的特性外,更重要的是精神和社會方面具有非凡的影響力,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文化活動、藝術教育和社區文化參與在增進社會凝聚力、改善城市居住環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當今文化創意產業發達的地區,大量高端人才的聚集,文化多樣性帶來了城市文化寬容度的提高,創意對于藝術、審美與詩意的倚重帶來了城市的想象力和自由精神[6](p10),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城市的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從而提升城市整體的文化素質,促進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增進人們的情感認同。長江中游城市群在提高城市發展質量,走“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道路上,充分利用自身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把握國家將文化產業建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契機,充分發揮資金、技術和高端人才的作用,實施有效的文化產業發展政策,通過對歷史文化資源的深入挖掘、有效整合和合理開發,提升城市群文化發展內涵,提高居民文化素養,增強區域文化的感召力和輻射力,促進社會和諧與進步,創造更多發展價值,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使城鄉居民共享現代化建設成果。

三、長江中游城市群歷史文化資源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