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特點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4 02:24: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創作特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鋼琴曲創作特點分析
【摘要】本文圍繞中國傳統樂曲創作技法在不同時期與鋼琴曲創作的融合特點進行了分析,并從古典弦樂思維與鋼琴多聲特性相互融合、民間“織體”音樂思維等中國傳統樂器“復合功能和聲”技法的應用、強烈民族自信心的融入、我國鋼琴曲的獨有意蘊四個方面,分析了不同類型中國鋼琴曲的特點。
【關鍵詞】中國鋼琴曲;古典弦樂思維;“織體”音樂思維;復合功能和聲
據《續通考》記載,公元1600年(明萬歷二十八年),第一臺鋼琴進入中華大地。但此時的鋼琴并不是現代意義的鋼琴,只能作為鋼琴的雛形,且實際演奏價值較低。直到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西方國家的現代鋼琴才作為一種成熟的工業品流入中國。但從1842年開始到晚清末年、民國初年,我國本土主流樂器依然以弦樂器為主,優質曲目較少。從民國開始至今,我國的鋼琴曲創作可分為三個階段,不同階段、不同類型的中國鋼琴曲特點鮮明,具備分析價值。
一、中國傳統樂曲創作技法在不同時期與鋼琴曲創作的融合特點
中國鋼琴曲的創作時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其一,1915年~1930年。在1915年,我國第一首鋼琴曲《和平進行曲》由近代作曲家、語言學家趙元任創作而成;在1916年,音樂教育家蕭友梅創作了《哀悼引》《小夜曲》等鋼琴曲目。這個時期內,我國原創的鋼琴曲目普遍具備一個特點——對西方鋼琴曲的模仿痕跡十分嚴重??傮w而言,在20世紀10年代~20年代,我國的鋼琴曲并沒有任何中國古典音樂的內容,談不上將中國傳統樂器的演奏技巧、演繹思維融入其中。這一時期的作品中,盡管也有《新霓裳羽衣曲》這種依據中國古代故事創作的鋼琴曲,但同樣沒有任何與中國傳統樂曲有關的創作內容,實際上是“披著中國文化外衣”,本質還是西方內核。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在初始階段出現這種情況實屬正常,表明西方鋼琴文化還未能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有效融合。到了1930年,我國音樂家對鋼琴這種樂器的認知水平有了本質性的提升。這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原創鋼琴曲為賀綠汀所創作的《牧童短笛》。這首鋼琴樂曲具有十分濃厚的中國意蘊,整首作品的結構為“三部曲”形式,十分質樸的旋律中處處體現著優雅、優美,所塑造的“牧童”形象具有極強的特點和鮮活的生命力。不僅如此,《牧童短笛》創造性地應用了中國傳統音樂獨有的“復調”技法,這為后來的復調式中國鋼琴曲井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基于此,《牧童短笛》被認為是具有獨特中國風格的鋼琴曲開始走向成熟的里程碑式的作品。總體而言,這個時期內的中國鋼琴曲以模仿西方鋼琴曲為主要特性。但在積累的過程中,中國音樂家開始注意中國傳統音樂創作中的和聲技法、結構設置、布局調整的融入,表明中國的鋼琴曲創作開始“有只屬于我們的特點”。其二,1945年~1960年。這個時期內,我國很多音樂家、作曲人走遍祖國各地,探尋各地音樂創作文化、傳統樂器與鋼琴的融合方式,很多代表性的鋼琴曲既能夠體現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之美,又能夠展現人民群眾的質樸情懷。比如丁善德在1950年所創作的《第一新疆舞曲》具有十分強烈的時代特性:第一段旋律原本是戴愛蓮所作的新疆維吾爾族民間歌舞曲《馬車夫之歌》中的一部分,體現新疆人民群眾在舊社會的生活之艱難。第二段主調部分由丁善德獨立創作。該段旋律充滿了“振奮之情”。這是因為新中國的成立令全國各族同胞歡欣鼓舞,人民群眾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體現在旋律方面,該段鋼琴曲的節奏明顯加快且能夠令人感受到“激昂”。到了第三段,悲憤、亢奮的情緒逐漸消退,旋律重新回到標準的“民族舞曲”模式。這種轉變預示著新疆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終將掃平一切障礙,進而在不久的將來迎接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三段鋼琴旋律層次遞進、情感控制恰到好處。而這樣的中國鋼琴曲的創作風格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極具代表性,絕大多數作品都具有這樣的特點。除此之外,丁善德創作的《兒童鋼琴組曲》《快樂的節日》《第二新疆舞曲》等作品中將我國民族音樂中的“五聲調”音樂結構以及“織體”音樂結構與鋼琴演奏技法進行了完美融合。無論是“五聲調”還是“織體”,實際上都是中國傳統音樂創作中的“復合功能和聲”創作形式的組成內容。這種創作方式的最大特點在于:基于樂器模仿自然世界中的聲音,由此創作而成的樂曲是“真實之音”,而并不是“人為創造之音”,即“融入自然”和“模仿自然”之間存在較大的差別,所創作的樂曲自然也存在高下之分。事實上,進入20世紀50年代,我國音樂家們開始探索基于鋼琴這種樂器實現“復合功能和聲”的嘗試,關于該部分將在下文進行詳細分析。其三,改革開放之后,我國鋼琴曲的創作不再“制式化”,“敘事風格”開始多樣化。具體而言,很多作曲家開始大膽嘗試“突破創作禁區”,將鋼琴與其他音樂元素融合,希望創新出前所未見的鋼琴曲。總體而言,自改革開放至今,中國鋼琴曲的特點可以進行如下劃分:第一,創作思維呈現出多元特點,作曲家在“堅持中國民族文化優先”的同時,并沒有忽視對其他文化的融入,使得新的鋼琴曲創作風格頻出,對新的音響結構的嘗試也從未停止。第二,作曲家對西方音樂文化的理解角度和深度出現了新的變化——注重對西方音樂文化本質的挖掘,希望了解西方音樂人創作鋼琴曲時具有哪些行為習慣,他們的腦海中究竟浮現出什么樣的畫面感。因此,在西方社會已經流行了多年的鋼琴曲體裁,包括即興曲目、奏鳴曲目、回旋曲目等相繼被引入中國,而中國的作曲家們卻并沒有如民國初期一樣盲目模仿,而是探索新一輪次的東西方音樂文化融合渠道。
二、基于“復合功能和聲”的中國鋼琴曲創作特點分析
蒲松齡俚曲的創作特點剖析
摘要:正如陳玉琛先生在《聊齋俚曲》一書中說:“聊齋俚曲乃是融合了多種藝術形式的特點而又獨樹一幟,它不拘一格而又自成體,成就了用俗曲講唱大型故事的嶄新事業,成為集我國歷代說唱、戲劇之大成者?!辟登乔c詩相結合的文體,又是曲與戲劇融合一體的結晶,也是集歌、舞、樂于一身的妙筆華章。它在我國文學史、戲劇曲藝史上都是獨樹一幟的珍品,它值得我們繼承發揚與不斷研究。
關鍵詞:聊齋俚曲蒲松齡風格
聊齋俚曲是文人思維與民間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是文人思維與地方特色集于一體的獨特的藝術品種。在三百多年的流傳、發展過程中,它吸取了各種音樂文體的因素,又經過許多民間藝人的加工、豐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一書兼二體”,即兼說唱與戲劇的風格特點。
一、俚曲語言方面的風格特點
蒲松齡的15部俚曲作品全部都是運用白話及其家鄉山東淄川的方言土語寫成的,語言方面有著獨特的風格特點。在那個年代,文藝創作都是以文言創作的,像聊齋俚曲用方言俚語寫成的極其少見。聊齋俚曲音樂通俗易懂、生動有趣,其語言的大眾化和濃郁的地方特色使俚曲成為深受普通百姓喜愛的藝術文體。正如其子蒲箬在《柳泉公行述》中說的:“使街衢里巷之中,見者歌,而聞者亦泣”,說明俚曲為人民接受的普遍性。時至今日,在每年的春節等節日,蒲氏家鄉淄川還有唱俚曲的傳統節目。俚曲語言有以下幾個特點:
1.通俗性
社火藝術創作特點
關中,位于陜西省中部,地貌廣闊,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稱。在這個地方,曾出現過無數名流將相、英雄豪杰,也曾是無數文化典籍、歷史典故的出處,更在這片土地上涌現過無數華夏文明,并延續至今,成為華夏文明的根源。關中平原,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涌現出許許多多的民俗民間文化和藝術,上到節令習俗、建筑民居、婚喪嫁娶,下至飲食習慣、生產生活等,它們既是文明的語言表現,也是文化的行為符號。在關中地區,較為出名的民間藝術有很多,如秦腔、社火、剪紙、毛麻繡、皮影、農民畫、布堆花、泥塑、馬勺、陶瓷、秧歌等。在這其中,不少民間藝術已申請了“非遺”,如秦腔、華縣皮影、鳳翔木板年畫、鳳翔泥塑、澄城刺繡等,成為陜西省乃至全國的民間藝術文化遺產。
早在2006年關中社火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中。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由于其分布范圍較廣,地區經濟和文化基礎不同,關中社火主要分為山區社火和平原社火兩大類,每一類社火又可以被分為若干種不同的表演形式。山區社火主要是指丘陵坡塬地帶的社火,多以地臺社火、黑社火等小型社火樣式為主,現在主要以隴縣地區較為多見;平原社火則相對綜合性較強,種類繁多,規模也較大,有車社火、馬社火、抬社火、芯子社火等多種形式,寶雞陳倉區的社火則屬于這一類社火。陜西作為中華文化的發祥地,自古以來民風淳樸,文化氣息濃厚,先后出現過不少文人墨客,帝王梟雄。社火作為這片土地上千年流傳下來的一種民間民俗藝術文化,自然也有著濃厚的陜西民風情懷在里面。社火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時期的祭祀活動,迄今為止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每逢年慶節俗時,社火作為一種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動盛行于民間的每一個村落城鎮。最早有過“社火”記載的是宋代范成大的詩句“輕薄行歌過,癲狂社舞呈?!庇纱丝梢娚缁鹪诿耖g的深淵與廣泛。而每當社火開始之際,民眾們都要經過一系列的精心籌劃和準備,奔走相告,在表演當天更是全村全鎮的男女老少一齊出動,方能表現對社火的喜愛和崇敬之情。社火表演通常在一些重大節俗期間舉行。陜西寶雞地區的社火活動,通常在正月初五左右開始,從正月初五一直持續到元宵節方達到高潮。期間,社火隊開始進行表演,家家戶戶都要在社火隊路過自家門口的時候打開大門,鳴鞭放炮,一時間熱鬧非凡。到了正月十五,扭秧歌、舞龍舞獅、鑼鼓隊齊鳴,社火表演可謂達到頂峰,也使整個村鎮的節日氣氛達到了歡快的頂點。由于社火發源時間早,在歷史的長河中,社火藝術早已融入了祭祀、樂舞、百戲、雜耍等多種民間元素。因此,社火的臉譜和服裝道具也是吸收了百家之長,并加入自身演出特點逐步發展起來。
社火表演開始之際,遠遠望去就能看到社火演員們臉上濃烈的色彩和繁復的紋樣。原始的社火臉譜,一般以紅、黃、青、黑、白等顏色為主,將演員的面部涂滿飽和的色彩,同時再用黑、白色等進行五官刻畫及紋樣細節的表現。這種線條粗細變化、色彩飽和效果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往往全憑藝人們的心理感受進行化妝,整體效果雖說不像京劇、黃梅戲等戲劇妝容那樣細致完美,卻粗中有細,將所要傳達的戲劇效果一一呈現,將人物五官神情、心理動態都一一刻畫出來。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社火臉譜的色彩除了傳統的原色外,還會加入一些間色復色在其中,如橙、紫、藍、灰等,通過多樣化的色彩,表現更加豐富的人物內心情感及心理。除了社火的臉譜外,演員們還要根據自身扮演的角色特點搭配相應的服裝道具,而在進行服裝色彩的選擇時,往往要搭配和臉譜本身互為對比的色彩。寶雞社火藝人有“正面紅臉披綠袍、粉紅老年白蟒穿;紅色花臉穿紅蟒,頭戴雞翎紫金冠……”等口訣,如此一來,社火角色的整體形象即能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也能從視覺上給人帶來強烈的沖擊(如圖1)。除此之外,社火表演的過程中,演員們還要配用相應的道具來完善角色的表演。這些道具中,包括頭帽、鞋靴、把子(武器)等,每一種道具的種類和使用也是極為講究的,同時,制作是否精致,更是直接關乎到角色是否精致華美、扮相是否威武生動。這樣的社火,可以說即粗獷豪邁,又不失細膩完整,通過夸張而又傳神的藝術形象,生動傳神地將演員所扮演的角色淋漓盡致地發揮到極致。圖1作為一場盛大的民俗慶典活動,社火在進行表演時還有相應的鑼鼓儀仗隊演出。一場社火演出從開始到結束,會有鑼鼓演奏表演貫穿其中。這些鑼鼓儀仗隊的表演,除了能起到過渡和調節作用以外,還起到增添表演內容、烘托陣勢的效果。隊員們雖然不需要像扮演角色的演員一般進行復雜夸張的化妝,但是也要穿上相應的裝扮,與整個社火表演形成相應的效果。一場社火表演還離不開熱鬧的樂曲伴奏。在社火隊到來之前,人們老遠就能聽到儀仗隊熱鬧的吹拉彈唱,這些曲子被稱為社火曲子。社火曲子也稱社火小調,包括秧歌歌調、旱船調、竹馬調等,可以追溯至唐宋時期。在各地的社火中,由于地域文化的關系,社火曲子也有不同的內容。這些曲目或風趣活潑,或熱烈明快,或清朗婉轉……成為了社火表演中獨具特色的一部分,也成為社火演出中的重要組成內容。近些年,隨著社會改革的步伐,在社火的鑼鼓隊中,同樣也與時俱進展示出更加符合當下社會潮流的內容,對社會精神文明的展示也成為了當下社火表演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濃烈的臉譜色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表現了西北人民質樸而又豪氣的性格,繁復的紋飾與細致的服裝道具搭配,又從另一方面表現了西北地區人民細膩的情感。無論在什么樣的地域環境中,無論面對的生活是辛勞還是富裕,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永遠都會保持著積極樂觀、堅韌不拔的生活態度。
古老的社火演出從遠古社會的祭祀活動開始,在經歷了數千年的時光后,已逐漸轉變成了民間節慶時期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千年之前,人們為了祭祀神靈而舉行社火,千年之后,社火已從神壇上走下,進入尋常百姓的生活當中。這一切的緣由,大概是民眾們從對神的崇拜,逐漸轉入到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社火才能夠在經歷了千年文化轉變后,仍然歷久彌新地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畢竟,社火的存在需要人們精神的支持,而在崇拜神靈之后,我們更加愿意對美好生活表達自己由衷的向往。
參考文獻:
[1]趙德利.關隴社火藝術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兒童歌曲創作藝術特點論文
摘要:兒童歌曲是歌曲的種類之一。近些年來兒童歌曲的創作,得到了創作者們極大的重視,大批反映童心世界、志趣各異的兒童歌曲佳作相繼問世,并且受到廣大兒童的喜愛。眾所周知,兒童歌曲的創作和所有的歌曲創作一樣,其形象的生動、意境的優美都是創作的藝術特點所至,而藝術特點是構筑音樂作品的核心和必然。
關鍵詞:兒童歌曲歌曲創作藝術特點
音樂藝術是人類社會的文化現象,是音樂家對社會生活的體驗和情感表現的藝術形式。歌曲是音樂創作的一種體裁,它具有音樂旋律與文學語言相結合的藝術特點。兒童歌曲是歌曲的種類之一,其年齡對象、形象生動、情感純真、活潑童趣是兒童歌曲的基本特征;兒童歌曲對于兒童美感的培養,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筆者結合多年來對兒童歌曲創作的體驗和感悟,擬就兒童歌曲《心連心手拉手》(蘇韶芬詞彭超陶波曲)①的創作為例,對兒童歌曲創作中的主題動機、旋律發展、節奏設計、樂段安排四個維度的藝術特點談一些看法。
一、兒童歌曲創作中主題動機的選材特點
歌曲創作中的主題動機是表達樂思內容的最小單位,也被稱為樂匯。是體現清晰的性格面貌、鮮明而富有表現力的樂思,更是塑造音樂形象、表達情感的基礎。為此,歌曲創作的成功與否及風格突顯,往往取決于主題動機的選材。在兒童歌曲的創作中捕捉特點鮮明、富有兒童個性的動機音型作為創作的基礎,是創作一首兒童歌曲成功的關鍵。
《心連心手拉手》是一首活潑、歡快、極富特點的童聲二部合唱歌曲。全曲為二段體結構,共二十四小節,F大調,4/4拍。在該歌曲創作時,作者緊緊抓住活潑、歡快這一基本情緒為主線,在主題動機的選擇與應用上,采用大調主三和弦的五音開頭,同音重復并以二度級進和下行四度跳進到主三和弦的五音,構成該歌曲極富動感和充滿朝氣的兒童音樂特點。隨著旋律的不斷重復與推進發展,兒童的心境表達更為突出。由于第一樂句的主導動機(55·555)是以主調主和弦為起句而成,因此在第二樂句動機的發展中形成下屬和弦向屬和弦、主和弦三音的模進重復,而且在音程跳進安排上緊緊圍繞第一主導動機樂句來發展進行。在全曲二十四小節中,重復交替出現歌曲的動機音型,并且以音程的跳進手法,為主導動機的音型發展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花腔藝術歌曲的創作特點
我國的第一首花腔歌曲是1930年4月1日發表在《樂藝》上的周淑安的《安眠曲》,這是一首母親唱給孩子的搖籃曲。此曲簡單的兩句歌詞唱八遍,以加花的方法呈示了主題的七個變體。到后來便成了花腔,這首作品被稱為我國的第一首帶花腔的歌曲。1941年,賀綠汀在大合唱《新世紀的前奏》中,女高音聲部的花腔歌曲,很有特色。此后,黎海英改編的哈薩克民歌,《百靈鳥你這美妙的歌手》,也是一首花腔歌曲。七十年代初,尚德義在《千年的鐵樹開了花》這首歌里大膽借鑒了西洋技法,突破了歌曲創作的傳統模式,創作出了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中國花腔歌曲。這首作品的成功為他后來的花腔歌曲創作奠定了基礎,也為我國花腔歌曲的創作起到了誘發和促進作用。他被稱為“中國花腔第一人”。
尚德義花腔藝術的創作特點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尚德義先生就開始著手在這方面進行探索,根據有限的文獻和唱片資料記載,尚德義借助其夫人的聲樂教學經驗與他本人寫小提琴為獨奏者顯露技巧表現而加用華彩段因素的實際體會,潛心研究了花腔唱法的性能,演唱特點及方法,將這種唱法作為一種表現激越的感情,歡樂的心緒和復雜的戲劇性情感的音樂手段來看待,直接運用到他創作的聲樂曲中,并大膽地進行了創作實踐。在《千年的鐵樹開了花》大獲成功之后,尚德義先生繼續創作了《科學的春天來到了》、《春風圓舞曲》、《有位同志最會笑》等20余首花腔歌曲,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些作品在音樂語言、花腔技巧運用與形式邏輯等方面都有所創新,達到了新的藝術高度。總的說來尚德義先生的花腔藝術作品的創作有以下幾個特點:
廣泛多樣的題材尚德義先生的花腔作品不僅具有美的品格,具有思想感情的深度,同時題材廣泛、雅俗共賞。他曾經說:“沒有好題材我輕易不創作。好題材可以激發創作沖動和靈感,好題材可以喚起激情和好旋律?!薄肚甑蔫F樹開了花》是一首反映時代性題材的花腔作品,表現了聾啞人會說話時爆發性的歡樂,尚先生大膽地選擇了這樣一個現實題材來創作,讓“”時期情感麻木和扭曲的人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愛與關懷,看到了對未來的希望。這首作品把白衣天使的音樂形象塑造的十分準確、生動和鮮明。他將西方花腔技巧與歌曲內涵完美結合,在全曲中花腔無詞部分就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傳統五聲音階的運用使得此曲具有濃濃的中國味,感情真摯細膩,歌唱旋律精美而舒展,易于上口,民族風格更加鮮明、絢麗多彩,真正做到了通俗易懂、雅俗共賞?!洞猴L圓舞曲》,是創作于上個世紀80年代的第一首花腔歌曲。那時,中國剛迎來改革發展的好時期,人們的心中充滿著春天一樣的生機。尚德義選擇春天的氣象、景物做題材,用委婉的轉調、精致的花腔把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描寫得惟妙惟肖,使人們從心底里感到歡快舒暢。
鮮明的民族特色尚德義先生曾說:“藝術歌曲這種體裁來源于西方,它較高地藝術性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但要讓中國聽眾吸收和接納,必須‘中西結合’,即形式與內容都要民族化,要具有中國音樂的風格,我在創作中特別重視這一點?!笨v觀尚德義的花腔藝術歌曲,它們鮮明的民族風格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作品,這類作品巧妙地運用特定民族的特色音調和節奏內核,衍展、創作出具有典型的特定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曲調,與歌詞渾然一體,表現民族風格。二是建立在共性和通用語言基礎上的民族綜合風格。此類作品雖不能呈現出一種突出的地方風格特色,但在外國和外族人聽來,仍然有明顯的這個國家或民族的特點。新疆風格的《七月的草原》、《牧笛》,彝族風格的《火把節的歡樂》,都帶有明顯的地域性。在創作這類歌曲時,就直接采用當地的特色音調和節奏,結合藝術歌曲的特點和要求,創作出民族風格濃郁的花腔藝術歌曲。作品《七月的草原中》,切分節奏型貫穿全曲,非但沒有讓我們感到單調和乏味,恰恰相反,這種節奏型像一根絲線,美妙地把音樂語言貫穿起來,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真摯感情的自然流露歌曲的創作是作曲家主觀的生命體驗、內心世界的描繪,反映出作曲家強調個性與個人情感的生活愿望和藝術理想。我們只有從這個高度來審視,才能真正把握花腔藝術歌曲的深層內涵和藝術價值。在尚先生的花腔作品中,我們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他強烈的創作欲望與創作熱情。尚德義花腔藝術歌曲決不是為花腔而去花的空洞之做,他的每首作品都來源于現實生活,是他飽含熱情,抒發著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作為新中國花腔歌曲創作中有開拓意義的作曲家,無論哪一種體裁的作品,他一概從內容出發,聲為情動,有感而發。他用現實的創作手法將自己對社會、對生活的感悟融于花腔歌曲中,正是由于尚先生把民族的時代精神,把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真情摯愛作為其創作的基石,才使得其作品具有極強的藝術生命力,并在幾代歌唱家中傳唱不衰。
兒童歌曲創作藝術特點透析
摘要:兒童歌曲是歌曲的種類之一。近些年來兒童歌曲的創作,得到了創作者們極大的重視,大批反映童心世界、志趣各異的兒童歌曲佳作相繼問世,并且受到廣大兒童的喜愛。眾所周知,兒童歌曲的創作和所有的歌曲創作一樣,其形象的生動、意境的優美都是創作的藝術特點所至,而藝術特點是構筑音樂作品的核心和必然。
關鍵詞:兒童歌曲歌曲創作藝術特點
音樂藝術是人類社會的文化現象,是音樂家對社會生活的體驗和情感表現的藝術形式。歌曲是音樂創作的一種體裁,它具有音樂旋律與文學語言相結合的藝術特點。
兒童歌曲是歌曲的種類之一,其年齡對象、形象生動、情感純真、活潑童趣是兒童歌曲的基本特征;兒童歌曲對于兒童美感的培養,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筆者結合多年來對兒童歌曲創作的體驗和感悟,擬就兒童歌曲《心連心手拉手》(蘇韶芬詞彭超陶波曲)①的創作為例,對兒童歌曲創作中的主題動機、旋律發展、節奏設計、樂段安排四個維度的藝術特點談一些看法。
一、兒童歌曲創作中主題動機的選材特點
歌曲創作中的主題動機是表達樂思內容的最小單位,也被稱為樂匯。是體現清晰的性格面貌、鮮明而富有表現力的樂思,更是塑造音樂形象、表達情感的基礎。為此,歌曲創作的成功與否及風格突顯,往往取決于主題動機的選材。在兒童歌曲的創作中捕捉特點鮮明、富有兒童個性的動機音型作為創作的基礎,是創作一首兒童歌曲成功的關鍵。
民間美術創作特點研究論文
摘要:源自中國農業社會的民間美術,順應了民間文化的觀念、性質和特點。民間美術通過特有的觀察和思維方式,以及對歷史傳統遣型的重新建構,實現了創作語言的自由和個性化的要求,具有強烈的審美感染力。民間美術表達了創作者真摯,樸素的情感,并使這種藝術形式最終實現了大眾化。
關鍵詞:民間美術;造型;表現;創作
民間美術的創作手段是以民族根源上流傳下來的造型語言為基礎,民間美術成為創作者對于自我主觀意識的強烈自信。它們有一些共同的表現特征規律一一不以再現客觀現實為目的,而形成了藝術創作中重視直覺、意念、臆斷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以重建美好的現實、理想和必然。民間美術色彩熱烈、喜慶,造型夸張、幽默,藝術形式生動活潑,表現技法質樸無華而又大膽、鮮明,使得勞動人民的情感在創作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一、隨意性的特點
民間美術的審美意象是追求情感上的真。因此,不注重形象上的真,“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是主觀的真實,創作的隨意性就是基于這個道理。民間美術隨意性的造型特點源于;民間藝人嫻熟的技藝所創造的“熟能生巧”之作和因陋就簡條件下的“弄巧成拙”。這類創作表現出“即興發揮”,造型上顯現“隨意、稚拙”的特點。在創作過程中民間藝人表現出異乎尋常的灑脫,他們的精力集中在創作主題的渲染上,乎略細節的處理,表現出一些違背生活常識的不合理情節,讓理念服從于意念、情理服從于情感。在造型中并不完全依賴對自然的觀察和簡單的直觀反映,而是靠記憶力,借助意象進行創作,這樣一來造型的隨意性也就順理成章了。老百姓常說,“我想啥就畫啥,只要心里有,看不到的東西也可畫在紙上”。這些樸實的話語道出了中國民間美術創作者的心理狀態,在他們看來,“畫是隨心草”,表達了民間美術創作的自由性、隨意性,同時又反映了老百姓對待現實生活、客觀事物的主觀態度。當你詢問民間剪紙藝人,為什么側面牛的眼不是一只?他們說:因為牛都長著兩只眼睛;為什么大牛肚子里有一只小牛?他們說:牛懷著孩子就是這樣的。這是他們所見,在他們眼里,這是最寫實的。民間美術創作的隨意性向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個藝術世界:老虎身上長著刀;老牛拉車可以兩只蹄子走路、兩只蹄子扶轅;打腰鼓的人可以三頭六臂、七八條腿;老虎可以趕來拉碾,耕地的兩頭牛背靠背躺在地上;蓮花開花、生藕、結子、生出胖娃娃都在一起,鵲橋相會里有牛郎織女、天上人間、日月星辰、銀河、燕子,河里還有牡丹鯉魚等等。不同時空、人神鳥獸都可以集聚成一個整體,這種隨心所欲、輕松自由的創作令人難以想象。他們以為自己的剪紙、繪畫、泥塑最正確地再現了客觀現實。他們沒有像專業藝術家那樣有意識地概括、簡化、夸張、重新組合。民間美術造型的“心里有”、“愛啥就畫啥”是他們自由無羈、無拘無束地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理想的心理寫照,他們并沒有將自己心靈的感悟當作是真實的客觀存在,所表達的只是“心里有”的東西。在審美創造活動中自己既是審美主體,又是客觀的觀察者;既可以自由地面對審美客體,又在冷靜地注視自己?!皭凵毒彤嬌丁笔且环N“心上之音”、“得意忘象”的審美境界,強調審美創造的自我意識;而在藝術表達的時候則是積極主動的,客觀現實物象都被納入到作者的審美范疇中,各種造型有所依據,又不是客觀現實的影子,這種主觀認識又必定符合民眾的內心要求和審美感受。
二、圓滿完美的造型
鋼琴曲創作特點論文
摘要:本文主要是對中國主調鋼琴作品的題材、體裁、音樂特點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力求對中國主調鋼琴音樂創作在借鑒西方作曲技法與吸取中國傳統音樂語言上的特點進行探究。
關鍵詞:中國主調鋼琴音樂題材創作手法創作特點
中國的鋼琴音樂創作是繼承和發展了西方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前期的主調音樂創作手法,①主調音樂形式的創作是中國鋼琴音樂發展的主流。另外,無論在接受程度上還是影響上,主調鋼琴作品也都占有絕對的主體地位,因此對于中國主調鋼琴音樂作品進行梳理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一、中國主調鋼琴音樂的題材分類
反映戰爭題材這些作品不僅激發了我們愛國熱情,且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這類題材的作品有《紅星閃閃放光彩》、《映山紅》、《小紅軍》、《放牛娃盼紅軍》、《松花江上》、《敘事曲〈游擊隊歌〉》、鋼琴協奏曲《黃河》、《山丹丹開花紅艷艷》、《軍民大生產》、《翻身道情》、《翻身的日子》、《解放區的天》、《紅頭繩》、《白毛女》、《大路歌》等。
反映社會主義主旋律新中國成立后,涌現出了大量歌頌黨的光輝業績以及表現祖國社會主義建設欣欣向榮的音樂作品。如《我的祖國》、《瀏陽河》、《火車向著韶山跑》、《我愛祖國大油田選曲三首》、《社員都是向陽花》、《公社社員喜洋洋》、《南海小哨兵》等。
透析兒童舞蹈創作的藝術特點
藝術特征。兒童舞蹈藝術是舞蹈藝術中的一種,它不僅貼近兒童的生活,而且處處閃耀著兒童的心理特征,散發著充滿真、善、美的童心體驗和審美追求,給兒童一種強烈的新奇感、誘惑感和親近感,從而在兒童中形成一種追求美感的共鳴。凡是清新悅目、動人心弦的好作品,無不透射著童趣性、童知性、童幻性和童樂性的完美統一。
童趣性即兒童的興趣、情趣。它是吸引兒童注意力培養兒童觀察能力,審美能力,啟迪兒童參與愿望的重要因素。所謂興趣是指探究或從事某種事物和活動時的意識傾向,這種傾向又是和一定的情感體驗聯系的,在兒童藝術舞蹈活動中如何突出趣味性呢?首先應注意選材的趣味性,其次應講究舞蹈語匯的趣味性。
童知性是兒童在習舞過程中把握感知事物。在兒童藝術活動中“知識性”是一個廣義的概念,重點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兒童舞蹈重所表現出的兒童感知事物的方式、特點,二是舞蹈藝術本身內涵的知識性因素。我認為兒童舞蹈中的知識性的內容是以“愛”的方式,“模仿”的方式,和舞蹈藝術本身所包含的地域性文化,民族民間習俗等文化因素,潛移默化地影響兒童心理素質、知識結構。
童幻性則是體現兒童的自我世界的璀璨絢麗,是兒童行為在思維領域中的藝術化反映。童幻性通常是界定兒童舞蹈藝術的最顯著的標志,因為幻想(又稱憧憬)往往是兒童心靈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在兒童幻想題材的舞蹈藝術中,他們可以象鳥一樣在天空中飛翔,可以在地穴中作統領螞蟻的大王,可以是穿行于太空的外星小超人。兒童幻想過程中真實而強烈的情感體現和對于想象情景直接表露的特點,正是兒童舞蹈藝術形象的依托,是構成兒童舞蹈藝術特色的基礎。在兒童舞蹈活動中的幻想既是溝通兒童與萬物交流的橋梁,又是產生夸張、變形、諧趣、幽默等藝術形式的重要手段。
童樂性是指兒童舞蹈活動主體在藝術創造過程中的非自覺性與兒童活動的游戲性的統一。也就是說只要他們感到有興趣,有意思,立刻就能夠全身心地投入樂此不疲。兒童舞蹈中的童樂性是以情節內容的通俗性、直觀性和動作技巧簡單易學、輕松自如的靈活性為表現形式的。兒童舞蹈活動自娛的性質,同時反映著兒童舞蹈活動中的地位。
每一個優秀的兒童舞蹈往往都是具童趣性、童知性、童幻性、童樂性于一身的,它們或可有所偏重,但決不能沒有,否則該舞決無兒童特色可言。以上四點應是我們從事兒童舞蹈創作過程中的基本出發點。
藝術歌曲《思鄉》創作特點與表演設計
[摘要]《思鄉》創作于20世紀30年代,由黃自作曲,韋瀚章作詞,作為音樂會獨唱創作的杰出代表作,是眾多專業聲樂學習者必唱的曲目。本文以研究作品《思鄉》為題,在充分了解歌曲的創作背景、創作特點后,對在演唱這首作品時如何進行表演設計提出個人的見解,以求對聲樂學習者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思鄉》;創作特點;表演設計
《思鄉》作為中國藝術歌曲中的精品,現代詩詞與音樂的結合,更突顯詩詞意境,同時音樂又給人們帶來更好的藝術享受,在聲樂學習中我們不只要學會演唱這首歌曲,還要在充分了解創作背景、詩詞內涵、創作特點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二度創作。[1]
一、《思鄉》的創作背景與情感表達
《思鄉》的歌詞創作于1932年,詞作者韋瀚章是我國第一代從事現代歌曲創作的歌詞大師。20世紀30年代韋瀚章久居上海,在上海國立音專過著單調的教書生活,暮春時期,觸景生情思念遠方的故鄉和親人,遂創作出了處女作《思鄉》?!熬乓话恕笔伦兒?,中國國土淪喪,民不聊生,滿腔愛國情懷的黃自創作了大量的愛國抗日歌曲,用音樂抒發自己的愛國情,用歌曲激勵國人眾志成城抗日救國。黃自積極投入到抗戰的活動中,積極以一人力集合國民大眾對抗日寇侵略,但無奈自己所出之力在當時國家危亡、國土淪喪的危難下猶如蚍蜉撼大樹,因此邊將自己憂國憂民、無奈感傷的心情寄情于音樂創作,以求得精神上的釋放?!端监l》便是在這種背景下創作而成,音樂中流露出濃濃的思鄉懷舊之情。韋瀚章擅長創作歌詞,黃自擅長于作曲,自1931年至1936年兩人合作,創作出了《旗正飄飄》《思鄉》《春思曲》等歌曲,以歌聲呼喚和激勵人們愛國愛鄉,奮勇抗戰?!端监l》字面上可理解為兩位作者思念家鄉故土,結合當時社會背景,也可更深層次地理解為作者們內心愛國愛鄉的情感噴發以及對守護國土家園完整統一的堅定信念。
二、《思鄉》的創作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