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德育思想資源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4 05:08: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傳統德育思想資源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傳統德育思想資源

傳統德育思想資源開發論文

一、歷史未競和時代呼喚的重大課題

關于繼承優良傳統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問題,雖然近代以來一直受到關注,但由于近現代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際遇和革命、建設的任務,這一問題的解決始終同全盤性反傳統的“拔根”運動糾纏在一起而未能得到應有的解決。誠如國外一些學者所指出的,自19世紀中期開始直到20世紀末,彌漫于思想文化領域里的思潮和風氣主要是對傳統文化作不遺余地的“拔根”運動,也許這在當時是必須的和合理的,但并非是絕對正確和善美的。歷史發展到21世紀,當建設和諧社會、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成為時代的主旋律,當面臨全球化的挑戰而必須強化民族化的應戰成為一種價值共識,文化的主題自當超越“拔根”而要求“扎根”。

現代新制度經濟學在解釋制度建構和制度變遷時提出了“路徑依賴”的理論。我們的社會演化到今天,我們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民族精神和風俗習慣,歷史積淀和民眾心理,仍然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考慮的根本性因素。我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設,要堅持好繼承優良傳統和體現時代精神相統一的原則,就必須把向歷史扎根和向未來探求有機地結合起來。只有扎根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的豐厚土壤,才能真正生長出面向世界和未來的思想道德的參天大樹。中國傳統德育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華夏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做出過(并將繼續做出)歷史性的偉大貢獻,以致使得華夏文明區別于其他文明的特質常常借助其傳統道德來表現?,F代德育是從傳統德育變革演化而來的,既繼承了它的許多合理的內核,又揚棄了其中不適應現代社會、現代人的品德發展要求的糟粕和世俗的東西,并在新的層面和高度上加以發展。

現代中國在面對不同文化、不同種族、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價值觀念和文化模式的滲透和撞擊時,如何既能保持本國優秀的道德傳統,又能吸收他國德育的有益成果,從而在全球化進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已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嚴峻課題。因此,我國現代道德教育內容新體系既要具有民族性,又要體現國際性,前者要求新體系具有縱向開放的功能,使中國道德教育內容“一脈相承”,不致于“花果飄零”;后者要求該體系具有橫向開放的功能,使中國道德教育內容“兼容并蓄”,在國際舞臺上擁有平等的話語權并能獨樹一幟。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時期,在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在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和公民道德建設的現階段,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德育思想,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首先,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德育思想,有助于弘揚民族精神,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捉升綜合國力。黨的十六大報告立足于時代和歷史的高度,強調指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應該說,報告的這一主張深得黨心和民心,反映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體現,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衡量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多民族國家,如果沒有振奮而統一的民族精神,國家就很難保持統一和穩定,更談不上提高國際競爭力和綜合國力,談不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不僅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環節,而且也是增強綜合國力的必然要求,是實現新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迫切需要挖掘民族德育思想的源頭活水,繼承中華民族德育思想的精華。中華民族的德育思想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核心,注重成人之道的教育和安身立命的人文關懷,將家庭德育、學校德育、社會德育有機地統一起來,傾向于把德育生活化、行為化、全面化,浸潤著內圣外王和修齊治平的思想光華,把個人的自我完善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等量齊觀,從不離開社會的發展進步來談個人的自我實現。這種德育思想恰恰有助于形成人我兼重、與群為一的民族精神。

查看全文

傳統德育思想資源開發研究論文

一、歷史未競和時代呼喚的重大課題

關于繼承優良傳統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問題,雖然近代以來一直受到關注,但由于近現代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際遇和革命、建設的任務,這一問題的解決始終同全盤性反傳統的“拔根”運動糾纏在一起而未能得到應有的解決。誠如國外一些學者所指出的,自19世紀中期開始直到20世紀末,彌漫于思想文化領域里的思潮和風氣主要是對傳統文化作不遺余地的“拔根”運動,也許這在當時是必須的和合理的,但并非是絕對正確和善美的。歷史發展到21世紀,當建設和諧社會、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成為時代的主旋律,當面臨全球化的挑戰而必須強化民族化的應戰成為一種價值共識,文化的主題自當超越“拔根”而要求“扎根”。

現代新制度經濟學在解釋制度建構和制度變遷時提出了“路徑依賴”的理論。我們的社會演化到今天,我們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民族精神和風俗習慣,歷史積淀和民眾心理,仍然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考慮的根本性因素。我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設,要堅持好繼承優良傳統和體現時代精神相統一的原則,就必須把向歷史扎根和向未來探求有機地結合起來。只有扎根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的豐厚土壤,才能真正生長出面向世界和未來的思想道德的參天大樹。中國傳統德育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華夏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做出過(并將繼續做出)歷史性的偉大貢獻,以致使得華夏文明區別于其他文明的特質常常借助其傳統道德來表現?,F代德育是從傳統德育變革演化而來的,既繼承了它的許多合理的內核,又揚棄了其中不適應現代社會、現代人的品德發展要求的糟粕和世俗的東西,并在新的層面和高度上加以發展。

現代中國在面對不同文化、不同種族、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價值觀念和文化模式的滲透和撞擊時,如何既能保持本國優秀的道德傳統,又能吸收他國德育的有益成果,從而在全球化進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已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嚴峻課題。因此,我國現代道德教育內容新體系既要具有民族性,又要體現國際性,前者要求新體系具有縱向開放的功能,使中國道德教育內容“一脈相承”,不致于“花果飄零”;后者要求該體系具有橫向開放的功能,使中國道德教育內容“兼容并蓄”,在國際舞臺上擁有平等的話語權并能獨樹一幟。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時期,在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在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和公民道德建設的現階段,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德育思想,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首先,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德育思想,有助于弘揚民族精神,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捉升綜合國力。黨的十六大報告立足于時代和歷史的高度,強調指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應該說,報告的這一主張深得黨心和民心,反映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體現,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衡量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多民族國家,如果沒有振奮而統一的民族精神,國家就很難保持統一和穩定,更談不上提高國際競爭力和綜合國力,談不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不僅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環節,而且也是增強綜合國力的必然要求,是實現新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迫切需要挖掘民族德育思想的源頭活水,繼承中華民族德育思想的精華。中華民族的德育思想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核心,注重成人之道的教育和安身立命的人文關懷,將家庭德育、學校德育、社會德育有機地統一起來,傾向于把德育生活化、行為化、全面化,浸潤著內圣外王和修齊治平的思想光華,把個人的自我完善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等量齊觀,從不離開社會的發展進步來談個人的自我實現。這種德育思想恰恰有助于形成人我兼重、與群為一的民族精神。

查看全文

傳統德育思想資源的開發分析論文

[摘要]德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繼承優良傳統、創造社會主義新德育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創造源于繼承,繼承是為了更好地創造。傳統德育思想開發的原則方針主要有批判繼承、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古為今用和綜合創新,思路方法有尊重與發掘、清源與超越、轉化與創造等。中國傳統德育思想的現代化轉化之實現過程,就是中國德育的創新之過程和中國現代新德育的形成過程o

[關鍵詞]傳統德育;開發與創造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任務和目標就是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傳統美德相承接、與現代法制規范相協調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德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繼承優良傳統、創造社會主義新德育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創造源于繼承,繼承是為了更好地創造。中國傳統德育思想的現代化轉化之實現過程,就是中國德育的創新之過程和中國現代新德育的形成過程。因此,在德育創新過程中,堅持繼承民族傳統與弘揚時代精神的辯證統一,既是一個理論創新的問題,也是一個方法創新的問題。

一、歷史未競和時代呼喚的重大課題

關于繼承優良傳統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問題,雖然近代以來一直受到關注,但由于近現代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際遇和革命、建設的任務,這一問題的解決始終同全盤性反傳統的“拔根”運動糾纏在一起而未能得到應有的解決。誠如國外一些學者所指出的,自19世紀中期開始直到20世紀末,彌漫于思想文化領域里的思潮和風氣主要是對傳統文化作不遺余地的“拔根”運動,也許這在當時是必須的和合理的,但并非是絕對正確和善美的。歷史發展到21世紀,當建設和諧社會、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成為時代的主旋律,當面臨全球化的挑戰而必須強化民族化的應戰成為一種價值共識,文化的主題自當超越“拔根”而要求“扎根”。

現代新制度經濟學在解釋制度建構和制度變遷時提出了“路徑依賴”的理論。我們的社會演化到今天,我們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民族精神和風俗習慣,歷史積淀和民眾心理,仍然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考慮的根本性因素。我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設,要堅持好繼承優良傳統和體現時代精神相統一的原則,就必須把向歷史扎根和向未來探求有機地結合起來。只有扎根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的豐厚土壤,才能真正生長出面向世界和未來的思想道德的參天大樹。中國傳統德育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華夏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做出過(并將繼續做出)歷史性的偉大貢獻,以致使得華夏文明區別于其他文明的特質常常借助其傳統道德來表現?,F代德育是從傳統德育變革演化而來的,既繼承了它的許多合理的內核,又揚棄了其中不適應現代社會、現代人的品德發展要求的糟粕和世俗的東西,并在新的層面和高度上加以發展。

查看全文

傳統德育思想資源開發研究論文

[摘要]德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繼承優良傳統、創造社會主義新德育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創造源于繼承,繼承是為了更好地創造。傳統德育思想開發的原則方針主要有批判繼承、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古為今用和綜合創新,思路方法有尊重與發掘、清源與超越、轉化與創造等。中國傳統德育思想的現代化轉化之實現過程,就是中國德育的創新之過程和中國現代新德育的形成過程o

[關鍵詞]傳統德育;開發與創造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任務和目標就是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傳統美德相承接、與現代法制規范相協調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德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繼承優良傳統、創造社會主義新德育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創造源于繼承,繼承是為了更好地創造。中國傳統德育思想的現代化轉化之實現過程,就是中國德育的創新之過程和中國現代新德育的形成過程。因此,在德育創新過程中,堅持繼承民族傳統與弘揚時代精神的辯證統一,既是一個理論創新的問題,也是一個方法創新的問題。

一、歷史未競和時代呼喚的重大課題

關于繼承優良傳統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問題,雖然近代以來一直受到關注,但由于近現代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際遇和革命、建設的任務,這一問題的解決始終同全盤性反傳統的“拔根”運動糾纏在一起而未能得到應有的解決。誠如國外一些學者所指出的,自19世紀中期開始直到20世紀末,彌漫于思想文化領域里的思潮和風氣主要是對傳統文化作不遺余地的“拔根”運動,也許這在當時是必須的和合理的,但并非是絕對正確和善美的。歷史發展到21世紀,當建設和諧社會、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成為時代的主旋律,當面臨全球化的挑戰而必須強化民族化的應戰成為一種價值共識,文化的主題自當超越“拔根”而要求“扎根”。

現代新制度經濟學在解釋制度建構和制度變遷時提出了“路徑依賴”的理論。我們的社會演化到今天,我們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民族精神和風俗習慣,歷史積淀和民眾心理,仍然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考慮的根本性因素。我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設,要堅持好繼承優良傳統和體現時代精神相統一的原則,就必須把向歷史扎根和向未來探求有機地結合起來。只有扎根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的豐厚土壤,才能真正生長出面向世界和未來的思想道德的參天大樹。中國傳統德育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華夏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做出過(并將繼續做出)歷史性的偉大貢獻,以致使得華夏文明區別于其他文明的特質常常借助其傳統道德來表現?,F代德育是從傳統德育變革演化而來的,既繼承了它的許多合理的內核,又揚棄了其中不適應現代社會、現代人的品德發展要求的糟粕和世俗的東西,并在新的層面和高度上加以發展。

查看全文

傳統德育思想分析論文

一、歷史未競和時代呼喚的重大課題

關于繼承優良傳統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問題,雖然近代以來一直受到關注,但由于近現代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際遇和革命、建設的任務,這一問題的解決始終同全盤性反傳統的“拔根”運動糾纏在一起而未能得到應有的解決。誠如國外一些學者所指出的,自19世紀中期開始直到20世紀末,彌漫于思想文化領域里的思潮和風氣主要是對傳統文化作不遺余地的“拔根”運動,也許這在當時是必須的和合理的,但并非是絕對正確和善美的。歷史發展[/url]到21世紀,當建設和諧社會、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成為時代的主旋律,當面臨全球化的挑戰而必須強化民族化的應戰成為一種價值共識,文化的主題自當超越“拔根”而要求“扎根”。

現代新制度經濟學在解釋制度建構和制度變遷時提出了“路徑依賴”的理論。我們的社會演化到今天,我們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民族精神和風俗習慣,歷史積淀和民眾心理,仍然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考慮的根本性因素。我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設,要堅持好繼承優良傳統和體現時代精神相統一的原則,就必須把向歷史扎根和向未來探求有機地結合起來。只有扎根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的豐厚土壤,才能真正生長出面向世界和未來的思想道德的參天大樹。中國傳統德育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華夏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做出過(并將繼續做出)歷史性的偉大貢獻,以致使得華夏文明區別于其他文明的特質常常借助其傳統道德來表現。現代德育是從傳統德育變革演化而來的,既繼承了它的許多合理的內核,又揚棄了其中不適應現代社會、現代人的品德發展要求的糟粕和世俗的東西,并在新的層面和高度上加以發展。

現代中國在面對不同文化、不同種族、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價值觀念和文化模式的滲透和撞擊時,如何既能保持本國優秀的道德傳統,又能吸收他國德育的有益成果,從而在全球化進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已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嚴峻課題。因此,我國現代道德教育內容新體系既要具有民族性,又要體現國際性,前者要求新體系具有縱向開放的功能,使中國道德教育內容“一脈相承”,不致于“花果飄零”;后者要求該體系具有橫向開放的功能,使中國道德教育內容“兼容并蓄”,在國際舞臺上擁有平等的話語權并能獨樹一幟。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時期,在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在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和公民道德建設的現階段,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德育思想,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首先,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德育思想,有助于弘揚民族精神,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捉升綜合國力。黨的十六大報告立足于時代和歷史的高度,強調指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應該說,報告的這一主張深得黨心和民心,反映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體現,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衡量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多民族國家,如果沒有振奮而統一的民族精神,國家就很難保持統一和穩定,更談不上提高國際競爭力和綜合國力,談不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不僅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環節,而且也是增強綜合國力的必然要求,是實現新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迫切需要挖掘民族德育思想的源頭活水,繼承中華民族德育思想的精華。中華民族的德育思想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核心,注重成人之道的教育和安身立命的人文關懷,將家庭德育、學校德育、社會德育有機地統一起來,傾向于把德育生活化、行為化、全面化,浸潤著內圣外王和修齊治平的思想光華,把個人的自我完善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等量齊觀,從不離開社會的發展進步來談個人的自我實現。這種德育思想恰恰有助于形成人我兼重、與群為一的民族精神。

查看全文

德育思想資源開發研究論文

[摘要]德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繼承優良傳統、創造社會主義新德育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創造源于繼承,繼承是為了更好地創造。傳統德育思想開發的原則方針主要有批判繼承、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古為今用和綜合創新,思路方法有尊重與發掘、清源與超越、轉化與創造等。中國傳統德育思想的現代化轉化之實現過程,就是中國德育的創新之過程和中國現代新德育的形成過程o

[關鍵詞]傳統德育;開發與創造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任務和目標就是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傳統美德相承接、與現代法制規范相協調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德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繼承優良傳統、創造社會主義新德育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創造源于繼承,繼承是為了更好地創造。中國傳統德育思想的現代化轉化之實現過程,就是中國德育的創新之過程和中國現代新德育的形成過程。因此,在德育創新過程中,堅持繼承民族傳統與弘揚時代精神的辯證統一,既是一個理論創新的問題,也是一個方法創新的問題。

一、歷史未競和時代呼喚的重大課題

關于繼承優良傳統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問題,雖然近代以來一直受到關注,但由于近現代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際遇和革命、建設的任務,這一問題的解決始終同全盤性反傳統的“拔根”運動糾纏在一起而未能得到應有的解決。誠如國外一些學者所指出的,自19世紀中期開始直到20世紀末,彌漫于思想文化領域里的思潮和風氣主要是對傳統文化作不遺余地的“拔根”運動,也許這在當時是必須的和合理的,但并非是絕對正確和善美的。歷史發展到21世紀,當建設和諧社會、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成為時代的主旋律,當面臨全球化的挑戰而必須強化民族化的應戰成為一種價值共識,文化的主題自當超越“拔根”而要求“扎根”。

現代新制度經濟學在解釋制度建構和制度變遷時提出了“路徑依賴”的理論。我們的社會演化到今天,我們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民族精神和風俗習慣,歷史積淀和民眾心理,仍然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考慮的根本性因素。我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設,要堅持好繼承優良傳統和體現時代精神相統一的原則,就必須把向歷史扎根和向未來探求有機地結合起來。只有扎根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的豐厚土壤,才能真正生長出面向世界和未來的思想道德的參天大樹。中國傳統德育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華夏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做出過(并將繼續做出)歷史性的偉大貢獻,以致使得華夏文明區別于其他文明的特質常常借助其傳統道德來表現?,F代德育是從傳統德育變革演化而來的,既繼承了它的許多合理的內核,又揚棄了其中不適應現代社會、現代人的品德發展要求的糟粕和世俗的東西,并在新的層面和高度上加以發展。

查看全文

高校德育創新要求與路徑

摘要: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自媒體時代的到來,科技的進步在改變信息傳播方式的同時,也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大學生作為互聯網和自媒體平臺的使用主體,容易受到功利性市場的驅使,盲目地追求物質利益,忽視思想道德品質的提升,使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出現偏差。高校德育創新是一個現實課題。文章在全面分析高校德育創新現實要求的基礎上,提出了高校德育創新的具體實施路徑,對互聯網環境下高校德育教育的創新起到了借鑒和參考作

關鍵詞:高校德育;創新;現實要求;實施路徑

我國面臨著經濟轉軌、社會結構轉型以及由此引發的思想文化領域的相互激蕩,使多元化成為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事實特征和價值存在。能否實現高校德育創新,關系到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成果,關系到我國人才培養的大計。

一、高校德育創新的現實要求

1.社會現代化轉型時期多元化和價值導向是高校德育創新必須面對的社會現實。社會轉型相對于變化緩慢的社會變遷是“驚險一跳”,我國面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現代化轉型。改革意味著社會結構的轉型、經濟的轉軌和利益格局的調整,因而是各種矛盾和沖突的凸顯期。[1]而經濟的轉軌和社會結構的轉型以及由此引發的思想文化領域的相互激蕩,使多元化思潮成為現代中國的一種客觀存在,這種客觀存在必然導致差異性的價值取向[2],而所有這一切,將直接影響尚未定型的大學生的行為習慣、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的矯正必須通過德育來完成,德育工作者如何及時回應并正確引導大學生看待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問題,達到多元共存、消除差異、凝聚共識,促進現代化轉型的順利實現是高校德育必須面對的社會現實。2.新時代實現中國夢和民族復興的獨特德育環境是高校德育創新的現實基礎。新時代大學生肩負著實現中國夢和民族復興的重任,這是一種獨特的德育環境——國家對人才的渴望比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而作為人才培養和儲備基地的高校,卻面臨著種種困境。[3]高校德育的首要目標,是幫助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對自己的道德行為和價值取向作出正確的定位和選擇[4],而目前的高校德育無法適應新時代的德育環境,無法針對新時代的國家需要、大學生群體自身的新變化及其對德育的新期待開展具有實效性的德育工作。因此,高校德育未能因時而新,因勢而進,其思維和方法的滯后、老套已嚴重阻礙這一目標的實現,必須進行制度、模式、內容以及方式方法的創新。3.互聯網普及和自媒體發展對大學生的影響是高校德育創新的客觀要求?;ヂ摼W普及和自媒體發展給高校德育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大學生作為在互聯網環境中成長的“數字原住民”,其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均受到互聯網和自媒體的嚴重影響[5],其中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就積極影響而言,網絡為大學生提供了學習的便利,為獲得各種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家事、國事、天下事”盡在網絡中,因而拓展了大學生的思路和視野;網絡特別是自媒體中的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為人們提供了互相交流和溝通的平臺,有利于大學生與教師以及大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網絡還方便大學生生活,并為大學生的就業提供便利和幫助。就消極影響而言,網絡虛擬世界交流的隱匿性,使大學生可以時刻扮演著自己非現實的理想角色,容易使大學生的道德行為規范失準,社會責任感降低;網絡的交互性、開放性極易使大學生身心受到危害,網絡上不良信息的泛濫,如封建迷信、色情暴力、造謠中傷、反動言論等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將產生重要影響;網絡文化的多元和自由,容易讓大學生產生思想上的迷茫,容易導致道德意識的弱化?;ヂ摼W和自媒體條件下的高校德育創新包括德育理念、德育模式、德育內容、德育方法、德育形式以及德育隊伍建設等的全面創新。[6]高等教育,以德為先,高校不能培養具有專業水平的道德、操守、品行低下者,不能為社會制造危險人才。因此,高校德育創新已迫在眉睫,時不我待。

二、高校德育創新的實施路徑

查看全文

初中地理德育課程資源開發探討

摘要:對于初中德育課程的實施,教師可基于教育傳播學理論,選擇符合教學實際的教育傳播媒體,以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認同,最終達成德育目標。文章基于教育傳播學理論構建了地理德育課程資源開發模型,并以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為例,整合了教材中蘊含的德育資源,確定了地理德育目標,探討了德育媒體資源的選擇與整合策略。

關鍵詞:教育傳播學;德育課程;課程資源開發;初中地理課程

一、德育的內容

2017年8月,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規定了中小學德育的內容,分別是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指出“歷史、地理等課要利用課程中語言文字、傳統文化、歷史地理常識等豐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3]。義務教育地理課程具有生活性和思想性,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因此,將生活性與思想性有效融合并付諸教學實踐,需要教師充分挖掘地理課程中蘊含的德育內容,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從地理的視角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質量,又培養了學生關注人類和社會發展的意識與責任擔當。

二、教育傳播學

1.基本觀點教育教學活動是一種特殊的傳播活動,“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體和教育信息四個基本要素構成”[4]。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伴隨著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傳遞,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者依據受教育者的認知特征和學習需求,將特定的教育信息通過多樣的教育媒體傳遞給受教育者。德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要圍繞課程目標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挖掘課程思想內涵,充分利用時政媒體資源,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發展學生道德認知,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3]。因此,在教育傳播學的視角下設計和開展德育課程,教育者必須處理好德育信息和教育媒體之間的關系。依據感官的不同,可將教育媒體劃分為視覺媒體、聽覺媒體和視聽媒體。筆者對蘊含德育內容的時政媒體和資源類別進行了梳理,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般而言,教育信息的傳播是在多種媒體共同作用下實現的。有研究指出,通過視聽媒體傳播的信息能夠更好地被受教育者接受。因此,在信息化時代,以激發學生內心情感認同為根本目標的德育課程,應基于德育內容的有效傳播,綜合設計與選擇符合教學要求的德育課程媒體資源類型,要既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又有助于學生的道德實踐,促使學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2.基于教育傳播學的地理德育課程資源開發模型基于教育傳播學的地理德育課程資源開發模型(如圖1所示),一方面為教師提供了選擇德育媒體資源的基本思路和原則,另一方面能夠為德育常態化實施提供教學設計與實施的參照。結合《指南》與課程標準進行中學地理德育內容的整合開發,是中學地理德育課程開發的前提。在分析整合了地理教材中蘊含的德育課程資源后,教師需要從權威媒體平臺(如官方網頁,以及“抖音”“快手”等APP中的“央視新聞”“人民日報”“新聞聯播”官方賬號等)選擇不同類型的媒體資源,通過分析與整合德育課時目標與媒體資源中蘊含的認知內容進行教學案例的設計、實施,最后通過教學效果分析與反饋,評價德育課時目標的達成度。

查看全文

傳統德育思想分析論文

[摘要]德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繼承優良傳統、創造社會主義新德育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創造源于繼承,繼承是為了更好地創造。傳統德育思想開發的原則方針主要有批判繼承、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古為今用和綜合創新,思路方法有尊重與發掘、清源與超越、轉化與創造等。中國傳統德育思想的現代化轉化之實現過程,就是中國德育的創新之過程和中國現代新德育的形成過程o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任務和目標就是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傳統美德相承接、與現代法制規范相協調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德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繼承優良傳統、創造社會主義新德育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創造源于繼承,繼承是為了更好地創造。中國傳統德育思想的現代化轉化之實現過程,就是中國德育的創新之過程和中國現代新德育的形成過程。因此,在德育創新過程中,堅持繼承民族傳統與弘揚時代精神的辯證統一,既是一個理論創新的問題,也是一個方法創新的問題。

一、歷史未競和時代呼喚的重大課題

關于繼承優良傳統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問題,雖然近代以來一直受到關注,但由于近現代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際遇和革命、建設的任務,這一問題的解決始終同全盤性反傳統的“拔根”運動糾纏在一起而未能得到應有的解決。誠如國外一些學者所指出的,自19世紀中期開始直到20世紀末,彌漫于思想文化領域里的思潮和風氣主要是對傳統文化作不遺余地的“拔根”運動,也許這在當時是必須的和合理的,但并非是絕對正確和善美的。歷史發展[/url]到21世紀,當建設和諧社會、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成為時代的主旋律,當面臨全球化的挑戰而必須強化民族化的應戰成為一種價值共識,文化的主題自當超越“拔根”而要求“扎根”。

現代新制度經濟學在解釋制度建構和制度變遷時提出了“路徑依賴”的理論。我們的社會演化到今天,我們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民族精神和風俗習慣,歷史積淀和民眾心理,仍然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考慮的根本性因素。我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設,要堅持好繼承優良傳統和體現時代精神相統一的原則,就必須把向歷史扎根和向未來探求有機地結合起來。只有扎根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的豐厚土壤,才能真正生長出面向世界和未來的思想道德的參天大樹。中國傳統德育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華夏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做出過(并將繼續做出)歷史性的偉大貢獻,以致使得華夏文明區別于其他文明的特質常常借助其傳統道德來表現?,F代德育是從傳統德育變革演化而來的,既繼承了它的許多合理的內核,又揚棄了其中不適應現代社會、現代人的品德發展要求的糟粕和世俗的東西,并在新的層面和高度上加以發展。

現代中國在面對不同文化、不同種族、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價值觀念和文化模式的滲透和撞擊時,如何既能保持本國優秀的道德傳統,又能吸收他國德育的有益成果,從而在全球化進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已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嚴峻課題。因此,我國現代道德教育內容新體系既要具有民族性,又要體現國際性,前者要求新體系具有縱向開放的功能,使中國道德教育內容“一脈相承”,不致于“花果飄零”;后者要求該體系具有橫向開放的功能,使中國道德教育內容“兼容并蓄”,在國際舞臺上擁有平等的話語權并能獨樹一幟。

查看全文

傳統德育思想現狀分析論文

[摘要]德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繼承優良傳統、創造社會主義新德育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創造源于繼承,繼承是為了更好地創造。傳統德育思想開發的原則方針主要有批判繼承、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古為今用和綜合創新,思路方法有尊重與發掘、清源與超越、轉化與創造等。中國傳統德育思想的現代化轉化之實現過程,就是中國德育的創新之過程和中國現代新德育的形成過程o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任務和目標就是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傳統美德相承接、與現代法制規范相協調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德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繼承優良傳統、創造社會主義新德育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創造源于繼承,繼承是為了更好地創造。中國傳統德育思想的現代化轉化之實現過程,就是中國德育的創新之過程和中國現代新德育的形成過程。因此,在德育創新過程中,堅持繼承民族傳統與弘揚時代精神的辯證統一,既是一個理論創新的問題,也是一個方法創新的問題。

一、歷史未競和時代呼喚的重大課題

關于繼承優良傳統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問題,雖然近代以來一直受到關注,但由于近現代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際遇和革命、建設的任務,這一問題的解決始終同全盤性反傳統的“拔根”運動糾纏在一起而未能得到應有的解決。誠如國外一些學者所指出的,自19世紀中期開始直到20世紀末,彌漫于思想文化領域里的思潮和風氣主要是對傳統文化作不遺余地的“拔根”運動,也許這在當時是必須的和合理的,但并非是絕對正確和善美的。歷史發展[/url]到21世紀,當建設和諧社會、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成為時代的主旋律,當面臨全球化的挑戰而必須強化民族化的應戰成為一種價值共識,文化的主題自當超越“拔根”而要求“扎根”。

現代新制度經濟學在解釋制度建構和制度變遷時提出了“路徑依賴”的理論。我們的社會演化到今天,我們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民族精神和風俗習慣,歷史積淀和民眾心理,仍然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考慮的根本性因素。我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設,要堅持好繼承優良傳統和體現時代精神相統一的原則,就必須把向歷史扎根和向未來探求有機地結合起來。只有扎根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的豐厚土壤,才能真正生長出面向世界和未來的思想道德的參天大樹。中國傳統德育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華夏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做出過(并將繼續做出)歷史性的偉大貢獻,以致使得華夏文明區別于其他文明的特質常常借助其傳統道德來表現?,F代德育是從傳統德育變革演化而來的,既繼承了它的許多合理的內核,又揚棄了其中不適應現代社會、現代人的品德發展要求的糟粕和世俗的東西,并在新的層面和高度上加以發展。

現代中國在面對不同文化、不同種族、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價值觀念和文化模式的滲透和撞擊時,如何既能保持本國優秀的道德傳統,又能吸收他國德育的有益成果,從而在全球化進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已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嚴峻課題。因此,我國現代道德教育內容新體系既要具有民族性,又要體現國際性,前者要求新體系具有縱向開放的功能,使中國道德教育內容“一脈相承”,不致于“花果飄零”;后者要求該體系具有橫向開放的功能,使中國道德教育內容“兼容并蓄”,在國際舞臺上擁有平等的話語權并能獨樹一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