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4 05:55: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傳統節日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蒙古族的傳統節日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夏季水草豐茂、牛羊肥壯的時節,草原要舉行那達幕大會,具體時間自定,這種節日性活動,規??纱罂尚。踔烈粋€家庭就可以舉辦。屆時方圓幾十里、上百里內的牧民都會舉家騎馬趕車前去參加。其他節日還有由生產活動、宗教祭祀儀式演變成的祭敖包、馬奶節、剪羊毛節等。

蒙古族年節

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關于蒙古年節傳說不一。據史書記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歷法,因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由來。蒙古族年節,雖然與漢族節一致,并吸收了一些漢族習俗,如吃五更餃子,放鞭炮等,但也有很多蒙古族傳統習俗。如除夕吃“手把肉”,牧區自然沒問題,就是農區蒙古族,在肉食比較困難的情況下,也要吃一頓“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

那達慕

蒙古語意為“游戲”或“娛樂”。原指蒙古族傳統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包括多種文化娛樂內容的盛大慶典活動。歷史上的那達慕不受時間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軍隊出征、凱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慶典等場合舉行。今天的那達慕,每年在夏秋之交舉行,一般是看當年牧業的生產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顒觾热莩藗鹘y的“男子三競技”,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濟文化展覽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

馬奶節

查看全文

中國傳統節日:彝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三月花會(圖)

三月花會是云南省祿豐縣高峰一帶彝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十三日舉行。

此時正值馬櫻花盛開,方圓數十里的彝族青年男女們在這一逃詡要身著盛裝,聚集在當地花山梁子上,大家唱歌跳舞,直到日落西山才告別回家。也有的青年男女在一起互相交流,感覺情投意龠便成雙成對躲入密林中互訴衷腸。

關于三月花會,有一則傳說,古時候這個地區,彝族由于受外族挑撥離間,內部產生了隔閡,甚至發生過械斗,嚴重破壞了這個地區民族的和睦相處的寧靜環境。后來在三月十三日他們和解了,于是人們在這天唱歌跳舞以示慶賀。年復一年,相沿成習,形成了彝族的一個民間節日。

查看全文

中國傳統節日:節日的祝賀

世界各國都有許多自己的節日,有官方規定的節日;也有民間的、傳統的節日;還有一些是有廣泛群眾參加的宗教節日。當節日到來的時候,人們用各種方式表示慶祝,國家之間也常?;ブ伦YR,以促進友好關系的發展。

一、國慶節

國慶節是每個國家的重要節日,但各國國慶節的名稱有所不同。世界上許多國家叫“國慶節”或“國慶日”;還有很多國家叫“獨立日”或“獨立節”;其余的有叫“共和日”、“共和國日”、“革命日”、“解放日”、“國家復興節”、“憲法日”等;還有直接以國名加上“日”的,如“澳大利亞日”、“巴基斯坦日”;有的則以國王的生日或登基日為國慶,如遇國王更替,國慶的具體日期也隨之更換。

法國是心7月14日法國大革命時巴黎群眾搗毀巴士底監獄這一天為國慶。1989年,當法國革命200周年的時候,法國舉行了十分隆重的慶?;顒印.斕?,在巴黎愛麗舍田園大街上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300多輛裝甲車、5000名士兵、250架飛機及直升機參加了閱兵式。33位外國元首或政府首腦以及一萬多位外賓參加了慶典儀式。80多萬觀眾觀看了儀式。晚上,在雄壯的《馬賽曲》樂曲聲中,20萬支煙火騰空升起,8000多來自世界各民族的演員參加了協和廣場上的演出。

美國是以7月4日獨立日為國慶。每年這一天,全美大大小小的教堂鐘聲齊鳴。各地居民自發地舉行慶祝游行。大街上程式彩車、模型車、雜技車等同歡樂的人群一起,組成了浩浩蕩蕩的游行隊伍。游行結束,人們聚在公園或其他公共場所共同歡度節日。

英國的國慶是女王的“官方生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真正生日是1926年4月21日,而其“官方生日”則定在每年靠近6月11日的那個星期六。這時候,倫敦天氣比較好。主要活動是由女王親自檢閱“軍旗敬禮分列式”。

查看全文

中國傳統節日:仫佬族節日的禁忌

仫佬族的民間禁忌并不多,重要的是年節的十一禁忌。

忌天亮才起床。大年初一這天要天未亮就起床,不然的話這一年田土會崩垮。

忌打破東西和撥火,否則縫衣斷針鋤地斷鋤。

忌掃地。大年初一不得掃地,否則錢財將被掃出去,今后不再招財。

忌吃青菜。大年初一不得吃青菜,否則鳥獸會把地里種下的玉米挖起來吃掉,今年沒有收成。

忌吃葷。大年初一不得吃葷菜,否則家畜會生病、發瘟。

查看全文

中國傳統節日:瑤族古靈精怪的節日

二月初-趕鳥節

每年二月初一,湖南江華山區瑤族要過趕鳥節。這是為了紀念古代瑤族人民,用歌聲吸引鳥雀,保住剛播下的包谷種子免遭鳥雀啄食,取得豐收的歷史。

全族青年對唱情歌

這天不論晴天下雨,方圓五六十里的青年都要聚會在白頭山。他們身著瑤族節日盛裝,頭扎彩帕,腳穿繡花鞋襪,撐青布洋傘,在白頭山上或兩男兩女,或四男四女,對坐青草坪、巖頭上,依偎松樹下,甜蜜地對唱情歌、山歌、猜字歌、謎子歌,從日出唱到月亮升起,直到夜露濕透頭帕,才男送女、女送男,走一程唱一程,依依不舍地告別。

鳥仔粑把鳥雀咀殼黏住

當青年們忙著趕會對歌、尋覓知音時,老人們則在家中把連夜舂好的糯米粑,捏成銅錢大小,戳在竹枝上,插在神堂或堂屋門旁,名叫「鳥仔粑」,任憑小孩與鳥雀取食,說是「鳥雀」啄了粑粑,就會把嘴殼黏住,再不會糟蹋五谷了。

查看全文

縱覽世界重要傳統節日

元旦(1月1日)NEWYEAR‘SDAY

成人節(日本,1月15日)ADULTSDAY

情人節(2月14日)ST.VALENTINE‘SDAY

元宵節(陰歷1月15日)LANTERNFESTIVAL

狂歡節(巴西,二月中下旬)CARNIVAL

桃花節(日本女孩節,3月3日)ACHFLOWERFESTIVAL(DOLL‘SFESTIVAL)

查看全文

中國傳統節日:祭灶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并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將竹篾扎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涂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涂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涂完灶王爺的嘴后,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查看全文

縱覽世界重要傳統節日

元旦(1月1日)NEWYEAR‘SDAY

成人節(日本,1月15日)ADULTSDAY

情人節(2月14日)ST.VALENTINE‘SDAY

元宵節(陰歷1月15日)LANTERNFESTIVAL

狂歡節(巴西,二月中下旬)CARNIVAL

桃花節(日本女孩節,3月3日)ACHFLOWERFESTIVAL(DOLL‘SFESTIVAL)

查看全文

天津的舊時傳統節日

六月初六為“天貺節”,俗云:“六月六曬谷秀”。書香家庭于是日曝曬書畫、衣服等物,謂不生蛀蟲。天津鈴鐺閣也于是日曬經,稱“晾經會”。

夏至三庚入伏多在本月。初伏第一天,舊時自晨起即飲綠豆湯,謂不受暑。并以綠豆

湯洗幼兒,則幼兒夏日不生痱子。此日食面,稱入伏面。如有雨,或稱“初伏澆,末伏燒”,意謂旱兆;或云“初伏雨,伏伏雨”,意謂水大征兆。

此時已入雨季,十三日俗傳為分龍兵之日,即龍有勤龍懶龍之分。這天如有雨,即為勤龍值年,為久雨之兆;不雨則為懶龍值勤,為久晴之兆。外地分龍日多為五月二十,與天津民俗異。

廿日至廿八日,為諸神壽誕日,常多雨,稱連陰天。天津或謂廿八日為“禿尾巴老李”生日,必下大雨。

七月七日稱“巧節”。神話故事載牛郎織女是夕于天河相會,喜鵲蒙救命之恩皆去銀河搭“鵲橋”,或云小燕翻空為織女搭橋以便于牛郎與織女相會。七日晚有“乞巧會”,也稱“女兒節”。七夕,設果祭,女兒羅拜月下,或浮花針于水面,觀其影,曰“乞巧”;或在院中瓜棚架下月下花前引線穿針,能用線穿過針眼者,曰“乞巧”;或有用荷葉等物作承露盤者,系于庭,明日有蜘蛛在上結網者,曰“乞巧”。方法很多,不一一備載,今皆廢。七夕前后數日,各劇院競相爭演“天河配”,甚至用真牛上臺,以廣招徠。這些天如有小雨,則說老兩口子敘別情流了眼淚。

查看全文

我國傳統節日禮儀

春節

春節代表著新的開始與新的希望,春節是中國民間傳統中最為隆重和盛大的節日。歷朝歷代,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販夫走卒,所有的中國人都有把春節看作是喜慶團聚的好日子。

春節,古稱元旦。據民間習俗,從臘月二十四起到新年正月十五鬧元宵止都稱春節。現在春節的慶?;顒右话銖拇竽耆?二十九)開始。春節期間,家家戶戶清掃一新,貼春聯、貼年畫、守歲、放鞭炮、拜年等活動豐富多彩。

掃塵: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每逢春節來臨,家家產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辦年貨:一到臘月,人們都要上街采辦過年的物品,買年畫,準備過年的春聯。

吃團年飯:團年飯意為一家團圓。臘月的最后一天要全家團聚吃一頓豐富的年飯。凡家中在外地工作或學習的家人都會盡可能趕回家團聚。這頓飯要吃得歡歡樂樂,菜肴吃食也具有吉利的象征意義,如魚(年年有余)、整雞(大吉大利)、青菜(清潔平安)、年糕(年年高)等。吃飯時,不要說喪氣的、不吉利的話,不能失手打破碗碟杯盞,不要碰翻椅凳,因為這些會被視為不吉利的征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