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審美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4 06:52:0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傳統審美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白族傳統家具裝飾藝術審美
云南有25個少數民族,各自形成的家具體系和風格都不相同,有充滿了藏傳佛教特色的藏族家具,呈現古樸清麗氣息的納西族家具,散發著熱帶質樸清涼風格的傣族、景頗族家具等,云南大理白族傳統家具與白族的悠久歷史和獨特的文化藝術一樣,也有著千年以上的悠遠的歷史及文化背景,以及獨特風格。其既有紅土高原的少數民族粗獷之色,也不乏江南的清麗。但今天白族傳統家具由于研究與開發的不足,長期以來因循舊制,受到漢族傳統雕花家具影響較重,嚴重阻礙了白族家具傳統裝飾藝術的傳承。近年傳統白族家具中的彩繪藝術正在逐漸消失,因此對白族家具的研究與開發應該給予重視。
一、大理白族傳統家具
現在較為常見的白族家具以木石結合結構的雕花風格為主,以貴重木材進行雕刻加工基礎上再配以當地獨特的水墨花大理石,形成木框石心為主的白族木雕家具風格。白族木雕家具在白族悠久的歷史傳統文化上,將多種佛教、道教、穆斯林等宗教文化藝術與中原漢文化相融匯,再融合進白族本主文化,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從今天的白族家具可以看出,白族家具在大量吸收了內地明清家具結構工藝和裝飾紋樣上的制法,與內地家具有著許多的相似之處。因此今天白族家具在藝術風格展現了既與內地家具有著密切聯系,又富有南方少數民族特色的風格特點。這種多元文化特色的家具藝術在眾多的家具工藝中是比較獨特的。白族木匠常在家具的靠背、護手、腳止等部位均雕龍繪鳳,非??季俊F鋱D案如鳳穿牡丹、百鳥朝鳳、雙鳳朝陽、卷云游龍、梅雀爭春等,不僅充滿了生活氣息,且經過油漆或彩繪,更使家具顯得古色古香,熠熠生輝。同時又結合了天然大理石的水墨花紋,形成自己獨特的木框石心風格的雕花家具藝術。直到清代中晚期,大理石在云南地區依然作為一種名貴的物品,可以想見其裝飾應用的范圍還不是很廣泛。同時從現在流傳下來的一些白族傳統家具來看,作為現代白族家具主要特點的木框石心風格在近代以前還尚未完全形成。應該是近代開采技術的進步才導致這種家具風格逐步成熟的。在此之前傳統的白族家具和其建筑裝飾相一致,多是在雕花的基礎上進行大量的彩繪裝飾,而這類彩繪裝飾的家具在今天的大理白族聚居地區很少見了。
二、大理白族傳統家具彩繪藝術
彩繪是白族傳統家具中常用的裝飾手法,是指在雕花的基礎上根據紋樣進行彩繪裝飾。白族傳統家具彩繪藝術的產生與發展主要是受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一是戰國至西漢時期莊跤入滇為當時的云南地區帶來了先進楚文化藝術與生產技術,而其中楚國漆器藝術當時在諸國之中最為出名,其傳入對后來白族家具彩繪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云南地區此時白族尚未形成,但是當地的彩繪家具應是從這段歷史時期開始出現的。大理國時期完成的《宋時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畫梵像》,是對當時社會文化藝術的切實的反映,畫卷中出現的家具中可以看出,這個時期的家具彩繪手法已經多種多樣,已經很成熟,并在其后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發展,并沿襲至今。二是歷史上數次民族大的遷徙與融合,為云南大理地區帶來中原漢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影響。如漢后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當時整個國家南北對峙,內戰頻仍,社會動蕩不安,南中大姓乘機崛起,……此時社會相對穩定,內地漢人為逃避戰亂,不斷遷入云南,并將大量漢文化帶進云南[1]。此后明代、清代的幾次內地漢族移民的大量遷徙至云南地區,為白族地區的民族融合,文化交流與發展都帶來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將內地的家具制法和裝飾手法融合到白族家具中。三是由于云南白族地區從古至今就與藏族地區相毗鄰,在文化交流上非常密切。白族人民不僅在文化藝術上,同時在生活、宗教信仰等等方面都展示出了許多藏文化的影子。其中藏式的帶有濃厚的藏傳佛教的彩繪裝飾風格對白族建筑、繪畫、家具等藝術的影響也非常大。在今天的白族建筑中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這點。
三、大理白族家具彩繪藝術審美
傳統音樂審美教育重要性
摘要:新課改后,人們更加注重以“德、智、體、美、勞”為主,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目的的素質教育的培養。其中審美教育對素質教育的培養具有不可小覷的作用,成為了21世紀新的發展潮流。本文通過對中國傳統音樂美學的研究,探究其審美教育的重要性,學習傳統音樂審美教育的教育價值與學習價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幫助青少年們掌握中國傳統音樂美學中的精華部分,了解音樂審美的相關知識,并學會如何積累豐富的音樂審美經驗,如何學會發展和提高音樂審美能力,不斷培養音樂素質,最終形成高尚的音樂審美情趣。
關鍵詞:音樂美學審美教育學習與培養
一、中國傳統音樂審美的教育價值
1.音樂教育是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儒家的音樂審美觀,把中國傳統哲學范疇的“美”與中國傳統道德范疇的“美”聯系在一起,認為仁德者為善,平和中庸者為美,把人們的審美價值引向為自我的道德修養,具有濃厚的倫理色彩。其中,孔子認為音樂具有思想性和藝術性?!白又^《韶》盡美也,又盡善矣,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保ā墩撜Z•八佾》)中體現了音樂的藝術性??鬃油瞥缫愿桧炈吹奈牡聻閮热莸摹渡亍窐肪哂忻赖男问脚c內容,《大武》是盡善未盡美的藝術,以此來強調音樂作品中形式與內容的統一??鬃诱J為音樂的思想性體現在它的“教化”功能?!耙骑L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關于禮”,音樂對人的思想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它能改變人的風尚習俗與文化道德??鬃油瞥缪艠?,不喜“鄭衛之聲”認為音樂在反映人們七情六欲變化的同時也影響了人們的感情變化,所以音樂體現在感情上時應當受到節制,要符合中庸之道。他希望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實現音樂的藝術性與思性的統一??鬃拥闹鲝埵顷P于音樂審美里程碑上一個重要基石。2.音樂教育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性。道家審美價值觀,以莊子的貢獻尤為突出,他主張人與大自然應當是一種平等和諧的關系,認為無為之美是保持人的本性的根基,這一主張企圖擺脫中國傳統的美丑、善惡、是非、生死等對立面,突破了以儒家為代表的音樂審美價值體系,在政治思想,倫理道德之外,建構了一種天地合一的融洽之情。莊子推崇“天道”之美,符合“天道”的美,應當順應“自然”,違反“天道”或毀壞“自然”的“美”便是“人道”。順應“天道”之美不予修飾,即是樸素;使“天道”之美與自我天性相結合,真實的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即是率真。莊子批判“人道”與“天道”的背離,認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自身的天性與其發展的規律,春種秋收,斗轉星移,花開花敗,雨過天晴……這些是自然界向我們展現的“天道”之美,是我們無法改變的規律,是人與自然平等存在的前提,牽一發而動全身。莊子感嘆天地之大,向往自由,渴望將自身融入天地之中,從而忘卻自我,忘卻現實,忘卻利益紛爭,從自然中得到“美”,用自然的“美”來凈化自己的靈魂,構建一種超凡脫俗,無欲無求的審美境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3.音樂教育具有傳承性與創新性。音樂是建立在人的感情上的一門藝術,是人類古老的表達形式。它通過獨有的語言符號反映并影響著人們的內心世界,任何建立在沒有感情基礎上的簡單說教,只是一種空洞的說教。音樂教育具有傳承性,漢代“樂府”是我國最早的音樂教育機構,它收集并整理了民間音樂文化并加以改編配器,為后來的音樂教育機構的產生提供了可能。隋唐時期,出現了大量的音樂機構,如教坊、梨園、鼓吹署等音樂機構的產生表明我國在音樂教育體制方面不斷完善。宋代以后,經濟不斷發展,各種音樂教育機構層出不窮,音樂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得以傳承的一個重要手段。人類世界需要不斷發展,從傳承到創新已成為了一個循環,只有繼承才能發展,才能完善音樂體系與音樂制度。記譜法的產生對我國音樂教育有著重大意義。從最初對曲調簡單記錄的聲曲折,到后來的文字譜、減字譜、俗字譜以及工尺譜的使用,完整保留了中國傳統音樂最純粹通俗的音樂內容,不斷推陳出新使傳統音樂更為深遠而廣泛的流傳。
二、中國傳統音樂審美的學習價值
1.意境是傳統音樂審美的精髓。意境,是中國傳統音樂美學的精髓。用美學思想來闡述“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現的那種借景抒情的表現形象,及其所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其中“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在作曲時帶著濃烈的主觀情感去描寫客觀的事物,通過對事物的描寫來抒發主觀情感。即在編寫音樂作品時只描寫心中所溢出之景而不直接抒情,情感體現在對景物描寫之中。在演奏時卻恰恰相反,演奏家將自己的情感通過器樂直接抒情而不寫景,繪景抒情,情以景興。這種借景抒情的表現形式使音樂作品形象生動,情真意切,頗為動人。中國傳統音樂作品中對意境有獨特的見解?!扒闈舛膺h,景清而心淡”意境中的情與景是一種形影相隨,相即不離的關系。天地萬物情景相即,萬物之情四海歸一。中國傳統音樂作品中的“景”并非人的一己之見,它是通過客觀世界的具體事物來表現的。所以,中國傳統音樂作品在創作時通常不會過多描寫事物的外在特征,而是以情繪景,通過音樂對情感的描繪,時而張狂,時而平和,來描繪當時之景。如:《高山流水》為中國著名古琴曲,其中“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驹诹魉唬骸圃?,洋洋兮若江河’?!保ā读凶?#8226;湯問》)描繪了琴師伯牙無論幾次彈奏,鐘子期皆能聽出琴聲所表現的畫面,因為伯牙每每彈奏之時皆將自身所見景色與自己的情感緊緊的聯系起來。這種演奏時夾雜著想象與情感的音樂作品,勾勒出一副美輪美奐的意境之景。2.自然萬物是傳統音樂美學的主要題材。在中國傳統音樂作品里,多以描寫高山流水、鳥語花香、四季變遷、節日慶典為題材。古人把音樂藝術看作是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相聯系的藝術,在作曲時,往往會借自然之景來暗喻人生道路或以自然之景來比喻內心情感。比如,唐代詩人劉希夷所作《代悲白頭翁》中提及“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以自然界的花朵來暗喻時光的一去不復還,事物不會因為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而一個人卻會因為時間的變化而改變。又比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將“水深千尺”與“不及情深”相聯系,生動形象的描繪了汪倫與李白真摯純潔的友誼,空靈而有余味,自然又不失情真。因此,中國傳統音樂作品中大量涌出以“自然萬物”為音樂創作的主要題材并非偶然,而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共鳴罷了。3.虛實結合是傳統音樂作品的基本特征。中國傳統音樂作品在編寫時通常采用“虛實結合”的創作手法。虛實結合是傳統音樂作品的基本特征,它是把抽象的事物與具體的事物相聯系,即把眼前之景與發生過的回憶之景或是未發生的想象結合起來的一種寫作手法。虛與實是相對的,它體現在音樂作品中,通常包括三種意思:(1)實,以直接描寫自然的物體形象來進行音樂創作;虛擬物體形象間接描寫的內心想象為題材來進行音樂創作。(2)實,以描寫自然界真實存在的物體形象來進行音樂創作;虛,指想象中的物體形象及活動來進行音樂創作。(3)在一定程度上,實就是音樂創作的大量描繪;虛僅僅為一個音符,一個休止符的延長與停頓。如:清朝唐彪的《讀書作文譜》“文章非實不足以闡發義理,非虛不足以搖曳神情,故虛實常宜相濟也?!逼渲?,眼見為實,心想為虛;虛實結合,趣味從事;已然為實,未然為虛;身臨其境,怡然自得。人們常說“弦外之音”也是運用了虛實結合的創作手法,以想象來描寫真實,使音樂形象更富有生機。
國內傳統審美與美術的矛盾
一、審美思維方式的沖突
傳統的審美理想在思維方式方面上,注重萬物的聯系和感性自覺的心理體驗。這種思維方式中沒有把大千世界看成是獨立于人以外的純粹客體中國傳統審美理想體現一種宏觀整體的審美思維方式,藝術講求心靈的物化,又是物的情話,心物合一超以象外。老子云:“塞其兌,閉其門”就是清除心靈的塵灰,保持內心的最大虛空、靜寂,直觀體悟世界萬物“和其光,同起塵”達到“玄同”的藝術理想。
同時這種思維方式有著虛空靈動,就是傳統審美中的神韻、飄逸、超拔、高逸、虛清等。所以在傳統中國畫中講求“氣韻生動”、“妙在能會、神在能離”等一種格調清高的審美追求。
現代美術與傳統審美思維的沖突體現在兩方面。首先,現代美術缺乏主體內心的自省,取而代之的是西方人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文主義思潮,即以人性對抗神性、以人權反對神權,以人為中心的思維傾向。兩者都是以“人”為中心,但兩者的審美思維方向有質的差異。中國傳統審美思維方式強調虛靜、心靈自由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F代美術在藝術思維上強調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顯示為人對自然的征服力、控制力,人于自然產生一種外離對抗性。在一定的社會時代中以人性對抗神性、以人權反對神權、體現出了人類意識的覺醒有進步性。其次,現代美術思維方式中缺乏傳統審美宏觀整體性,現代美術多用類似解構主義的思維方式,肢解、分割使主體思維獨立單一。
二、審美價值取向的沖突
傳統審美理想的價值取向,重交感,重人生。首先“交感”就是“天人合一”的動態過程,也就是萬物生命的發生過程。按《周易》的觀念,整個宇宙是陰,陽兩種元素交感而成的動態過程。西漢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宋明理學家主張的天人相通都是在審美取向上重交感。再次“重人生”源于“交感”的基礎。周敦頤說“二氣交感,化生萬物”。就是把人看作萬物之靈,天地之德,天地之心。即以人的生命活動為內在機制的宇宙一體化,天地萬物看作統一生命系統。中國古人是以這種對自然的特殊情感和內求自省的方法完成美的理想追求。傳統中國畫家在對大自然領悟人生,借物寓意,予以揮毫把無情之物變成有情之物?,F在我們還能從他們畫的頑石中感受到“雪盡身還瘦,云生勢不孤”的氣概;從山林中感受“春山澹治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的情態。
淺析現代藝術對傳統審美的影響
1傳統審美思想
藝術家的審美思想大體上決定了藝術作品的傾向性和藝術方法、內容與形式。審美思想是相對的,具有可變性。它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傳統的審美思想表現的不僅是個別人的直覺趣味,而且是整個社會集團和社會階級的審美關系的實踐,因而它所概括的審美感知和審美體驗的經驗比審美趣味來得更為深刻、自覺、廣泛,更鮮明地顯示著一定時代、階級的歷史必然的理性要求。這使審美思想與一定的世界觀、社會制度和實踐要求密切相關,并在許多社會因素的影響下產生和發展,而最終被決定于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
2現代藝術對傳統審美思想的影響
從現代性的主體深層精神氣質角度來看,現代藝術的特征影響直接導致了現代審美思想,現代審美思想強調主體情感理性的獨立和分化,更契合人類深層的精神和氣質的轉變。傳統的審美思想認為,美始終來源于對形上本體的模仿或神性的表現,從感性的此岸品格來規定審美。而且對人類有史以來的正義、標準、美、善之類符合“大多數人”的、“理所當然”的標準為真理。
2.1強調感性審美,對個性的強調
強調感性:審美主體無時無刻不是一個感性和理性的統一體,所以需要感性審美的存在;其次,強調個性差異、與眾不同,多種審美文化形式的并存。精英和大眾、高雅和通俗、現代和后現代交織滲透,呈現出一種多元審美文化景觀,這恰恰符合了人們多層次多維度的審美需求。進而打破了一種審美方式獨霸天下的局面。
中國傳統倫理審美諧和論
中國人的宇宙觀是一種沖虛中和的系統,十分注重調整天人關系、人際關系和各種意識形態的關系,以建立起圓融的、安定的、和諧的生活秩序。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和審美觀就是在這樣一種宇宙觀的指導下建立起它們之間的聯系的。盡管倫理與審美是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它們之間也存在著矛盾、沖突,但又是和諧的、統一的。由于中國哲學基本上是倫理學,美學作為哲學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受倫理學的影響,因此倫理與審美的統一是以倫理為核心的。下面我們從“天人關系”、“善美關系”、“理情關系”三個方面論述它們的統一。
一、天人關系論
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是天人合一。中國的倫理學與中國的美學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只是中國的倫理精神側重于將天人關系義理化,而中國的美學精神則側重干將天人關系情感化。它們雖各有側重,但內在意蘊又是相通的。這內在意蘊就是將宇宙人生看成流轉不息的生命。正是在生命的基礎上,作為兼自然與上帝二義之“天”與作為萬物靈長的“人”,建立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感和諧關系。倫理與審美共處于這交感和諧關系中:各以自己的曲調,協奏出中華民族獨具風貌的精神樂章。
“天人合一”的哲學精神本是一種帶有濃厚泛神色彩的原始宗教思想,原始人類本都有的。隨著社會的進步,世界上不少民族拋棄了這一宇宙觀,象西方民族就由天人合一,走向天人相分,在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之中去認識自我,改造自然,導致自然科學的發展;中華民族雖然走出了原始社會,進入文明時代,但由于經濟的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仍然相當多地保留氏族社會的“天人合一”精神,經過封建統治階級及其思想家的改造,逐步建構起龐大的、嚴整的理論系統,而成為整個封建意識形態系統的理論根基。
張岱年先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說的“天”有三種涵義: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廣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與此相關,中國的“天人合一”就包含有多種意義:宇宙觀上的人與自然的統一;宗教觀上的神與人的統一;倫理觀上的天道與人道的統一和藝術觀上的景與情的統一。
就倫理來說,中國的“天人合一”主要是將人倫關系天道化,或者說使天道人倫化,從而建立起具有準宗教意味的政治道德系統。儒家在這方面做的貢獻最大。孟于講“天人相通”,董仲舒講“天人相類”,都是指有意志的主宰之天與人類的關系。宋儒承孟子之說,但有很大發展。張載認為天之本性即人之本性,二程更認為“天人本元二”,最后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論,但宋儒說的“天”,乃指大自然,將其義理化了。朱烹說:“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性,其張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蓋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②這樣,天道與人道就合為一體了。人世倫常變成神圣不可侵犯的“天規”,具有不可違抗的絕對權威性。不過,這就有一個問題,強制畢竟只是一種外力,其作用是有限的。只有使人內心信服,變外在強制為在欲求,變他律為自律,方能產生強大的持久的作用。儒家在這方面是下了功夫的。孟子提出的“心性”理論從另一個角度建起了“天”與“人”的橋梁。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①這樣,“知天”就不是神秘的了,“知天”也不是可望不可即的了,你只要”盡”自己的本“心”就可以了。所謂“盡心”,就是通過內心修養,保持四種善心~一“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心”又是“仁”、“義”、“禮”、“智”等“四性”之端,故盡心即可知性,而知性就可知天了。孟子還提出“誠”這個概念?!罢\”也是實現“天人合一”的中介。孟于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恩誠者,人之道也,”②孟子的“誠”是真實不欺之意,“天”也是真實不欺的,這樣,思求真實不欺的人道就與天道相通了。
傳統審美理念以及現代美術突破
一、審美思維方式的沖突
傳統的審美理想在思維方式方面上,注重萬物的聯系和感性自覺的心理體驗。這種思維方式中沒有把大千世界看成是獨立于人以外的純粹客體中國傳統審美理想體現一種宏觀整體的審美思維方式,藝術講求心靈的物化,又是物的情話,心物合一超以象外。老子云:“塞其兌,閉其門”就是清除心靈的塵灰,保持內心的最大虛空、靜寂,直觀體悟世界萬物“和其光,同起塵”達到“玄同”的藝術理想。同時這種思維方式有著虛空靈動,就是傳統審美中的神韻、飄逸、超拔、高逸、虛清等。所以在傳統中國畫中講求“氣韻生動”、“妙在能會、神在能離”等一種格調清高的審美追求。
現代美術與傳統審美思維的沖突體現在兩方面。首先,現代美術缺乏主體內心的自省,取而代之的是西方人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文主義思潮,即以人性對抗神性、以人權反對神權,以人為中心的思維傾向。兩者都是以“人”為中心,但兩者的審美思維方向有質的差異。中國傳統審美思維方式強調虛靜、心靈自由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F代美術在藝術思維上強調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顯示為人對自然的征服力、控制力,人于自然產生一種外離對抗性。在一定的社會時代中以人性對抗神性、以人權反對神權、體現出了人類意識的覺醒有進步性。其次,現代美術思維方式中缺乏傳統審美宏觀整體性,現代美術多用類似解構主義的思維方式,肢解、分割使主體思維獨立單一。
二、審美價值取向的沖突
傳統審美理想的價值取向,重交感,重人生。首先“交感”就是“天人合一”的動態過程,也就是萬物生命的發生過程。按《周易》的觀念,整個宇宙是陰,陽兩種元素交感而成的動態過程。西漢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宋明理學家主張的天人相通都是在審美取向上重交感。再次“重人生”源于“交感”的基礎。周敦頤說“二氣交感,化生萬物”。就是把人看作萬物之靈,天地之德,天地之心。即以人的生命活動為內在機制的宇宙一體化,天地萬物看作統一生命系統。中國古人是以這種對自然的特殊情感和內求自省的方法完成美的理想追求。傳統中國畫家在對大自然領悟人生,借物寓意,予以揮毫把無情之物變成有情之物?,F在我們還能從他們畫的頑石中感受到“雪盡身還瘦,云生勢不孤”的氣概;從山林中感受“春山澹治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的情態。
現代美術中這種“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的審美價值取向很少了?,F代美術審美取向傾向于個人自我價值、自然價值、社會價值分離,強調主體對社會對人生的悲觀消極或厭惡不滿發泄的態度?,F代美術價值取向其實是自身內部激化出前所未有的話語形式,突顯當代審美文化所面臨的困惑。
傳統審美心理的茶包裝設計符號研究
一、引言
傳統的中國哲學觀和文化思想在中國傳統審美心理中無處不在,儒家的倫理道德審美觀和道家的崇尚自然審美觀是傳統審美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審美心理是一種儒道互補的審美心理。在當代茶包裝設計中,有許多的符號都是在契合傳統審美心理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再設計的,這是一個嘗試和創新的過程。
二、傳統審美心理概述
審美心理不是一種感覺,它是人類通過實踐所塑造出來的內在的精神成果,是人類審美文化在個體生命中的感性認識,是包含了人類歷史、文化和感情,有著深刻內涵的心理形式。中國傳統審美心理是在人們長期的實踐過程中沉積和發展起來的,其中四個基本范疇,包括充實之美、中和之美、自然之美、空靈之美。
1.充實之美
充實之美源于儒家的美學思想。孟子是“充實之美”審美觀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盡心下》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謂圣,圣而不可知為神?!笨梢?,孟子認為美是“充實”的。“充實之美”在于它使仁義道德充滿了人的人格之中,實現了善,又超越了善,然后用形式體現出來,進而感官再對其進行感受,將外在的形式轉變為內心的滿足和愉悅。設計中的“仁”是指設計中的思想品德、精神品質和社會價值。
剖析傳統審美角度下的中國風音樂論文
摘要:近幾年來,形式新穎的“中國風”音樂大行其道。從傳統審美角度來看,這種音樂形式無論在歌詞、編曲、演唱方法還是整體風格上都符合中國古典審美精神,與民族文化的心理積淀有密切關系。但在這種音樂形式廣泛流行的同時,我們也應該認真反思,探索傳播傳統文化的最佳途徑。
關鍵詞:傳統審美;“中國風”音樂;文化傳播
近幾年來,一批新生代音樂創作人和歌手將中國的一些民族文化的元素融合在自己的歌曲中,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風”流行音樂。這種新奇、獨特的音樂形式很快席卷了流行樂壇,受到了聽眾的廣泛關注,獲得了大眾的追捧。也正是因為這樣,越來越多的歌手為了迎合大眾,將“中國風”音樂的風潮推到了極致。同時,這種“中國風”也在廣告、電影、服飾、建筑等各種藝術中大放異彩,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風”文化。可以說,“中國風”的流行,與在儒、道、佛影響下的中國傳統審美精神有密切的關系,同時,這種現象也源自中國民族文化的心理積淀。
一、何謂“中國風”音樂
“中國風”,如果按字面上解釋,即有中國特點的音樂風格。當然,這并非是指中國的傳統音樂,而是指在流行音樂領域的一種融合傳統音樂的獨特音樂形式。關于“中國風”音樂的定義,得到大家普遍認可的音樂人黃曉亮在博客中說道:“中國風就是三古三新(古辭賦、古文化、古旋律和新唱法、新編曲、新概念)結合的中國獨特樂種。歌詞具有中國文化內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編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圍,歌曲以懷舊的中國背景與現代節奏的結合,產生含蓄、憂愁、幽雅、輕快等歌曲風格。”也有人曾經試著給“中國風”音樂下過如下的定義:“中國風”的歌曲多采用“宮調式”的主旋律;在音樂的編曲上大量運用中國樂器,如二胡、古箏、簫、琵琶等;在唱腔上運用了中國民歌或戲曲方式;在題材上運用了中國的古詩或傳說故事。雖然這兩種說法還有待商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國風”音樂的特質。
(一)歌詞包含中國古典文化
獨家原創:傳統節日文化的審美價值
【內容摘要】通過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剖析,去發掘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存在的現實意義并對其審美價值做出初探。從價值觀和美學的角度去分析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未來命運。
【關鍵詞】傳統節日文化審美價值美學
⒈什么是審美價值
審美價值是客觀的,這既因為它含有現實現象的、不取決于人而存在的自然性質,也因為它客觀地、不取決于人的意識和意志而存在著這些現象同人和社會的相互關系,存在著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相互關系。而審美評價則是主觀的,它是對價值的主觀關系的表現,它既可能是真的(如果它符合價值),也可能是假的(如果它不符合價值),因此,必須嚴格區分價值和評價的不同含義,兩者的區別猶如客體和主體的實踐關系和理論關系的區別。那種把審美理解為主客觀的統一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因為它沒有充分地劃分“價值”和“評價”兩種概念之間的區別,混淆了人們對現實的實踐關系和理論關系。審美的特征不在于主客觀的統一,人的認識的任何形式都是“客觀世界的主觀形象”(列寧)。審美關系作為客體和主體的相互聯系而存在。
⒉中國傳統節日的形成和現狀。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小議曲藝術中傳統和現代審美觀的契合
論文摘要:化妝造型是中國傳統戲曲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時下,越來越多的觀眾逐漸遠離傳統的戲曲藝術或多或少與我們在化妝造型上的缺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以現代性的審美理念重新審視和改造戲曲化妝是推動戲曲藝術走出困境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這個過程中,綜合運用多種表現手法,注重傳統造型元素與現代什么理念的契合是實現戲曲化妝在繼承中創新的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戲曲藝術化妝造型審美理念契合
目錄
一.傳統戲曲藝術的困境及其誘因
(一)寫意性審美之難
(二)理性擠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