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備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4 10:15: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儲備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儲備理論

國家實物儲備理論論文

摘要:要準確界定國家商品儲備的屬性、定位和基本功能,必須有一套正確的理論方法作指導,本文從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國家分配論和公共財政論三個方面對國家實物儲備進行分析定位,揭示了國家實物儲備的財政屬性。

關鍵詞:國家實物儲備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國家分配論公共財政論

儲備,是一種有目的的儲存實物資產、金融資產或無形資產的行為,也是對這種有目的的行為和其對象總體的稱謂。儲備的主體可以是國家、企事業單位或其它經濟組織,也可以是個人。儲備的對象可以是實物資產、金融資產或其它無形資產。本文研究的對象主要限定于國家儲備,即以國家為主體的國家實物(物資)儲備,即國家作為后備而儲備的糧食、石油及其它實物資源。

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與國家實物儲備

商品儲備問題是馬克思關于再生產理論的一個重要問題,從理論上搞清楚商品儲備存在的意義、商品儲備產生的原因、商品儲備的類型、規模、費用等問題,對進一步研究國家實物儲備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社會再生產包括了生產、交換(流通)、分配、消費四個環節,生產是起點,消費是終點,交換和分配是中介,四個環節分別承擔各自不同的經濟職能,周而復始。物質產品并不是馬上從社會再生產的前一個環節直接進入到下一個環節,中間要經過一定時間的停滯。在生產環節停滯就形成了生產儲備,“生產過程和再生產過程的不斷進行,要求一定量商品(生產資料)不斷處在市場上,也就是形成儲備”。生產儲備又分為原材料儲備和產成品儲備,原材料儲備是保證生產連續進行的物質條件,是企業主動的存儲,產成品儲備是生產的結果,是違反企業生產意愿的產品停滯,因為企業總是希望生產出來的產品能夠迅速進入市場流通并為其實現剩余價值。產品在交換(流通)環節形成的停滯就形成了流通儲備,流通儲備是使市場供求關系得以平衡的必要條件,與生產儲備一樣,流通儲備既是正常流通的條件同時也是流通的結果,作為流通條件的儲備是商品連續銷售的必要,是銷售企業主動的存儲,“沒有商品儲備,就沒有商品流通”;而作為流通結果的商品儲備大多是流通停滯,商品滯銷的結果。消費儲備一般是指消費者為了應急或者方便而進行的工作生活物資儲備。

查看全文

國家實物儲備理論論文

摘要:要準確界定國家商品儲備的屬性、定位和基本功能,必須有一套正確的理論方法作指導,本文從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國家分配論和公共財政論三個方面對國家實物儲備進行分析定位,揭示了國家實物儲備的財政屬性。

關鍵詞:國家實物儲備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國家分配論公共財政論

儲備,是一種有目的的儲存實物資產、金融資產或無形資產的行為,也是對這種有目的的行為和其對象總體的稱謂。儲備的主體可以是國家、企事業單位或其它經濟組織,也可以是個人。儲備的對象可以是實物資產、金融資產或其它無形資產。本文研究的對象主要限定于國家儲備,即以國家為主體的國家實物(物資)儲備,即國家作為后備而儲備的糧食、石油及其它實物資源。

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與國家實物儲備

商品儲備問題是馬克思關于再生產理論的一個重要問題,從理論上搞清楚商品儲備存在的意義、商品儲備產生的原因、商品儲備的類型、規模、費用等問題,對進一步研究國家實物儲備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社會再生產包括了生產、交換(流通)、分配、消費四個環節,生產是起點,消費是終點,交換和分配是中介,四個環節分別承擔各自不同的經濟職能,周而復始。物質產品并不是馬上從社會再生產的前一個環節直接進入到下一個環節,中間要經過一定時間的停滯。在生產環節停滯就形成了生產儲備,“生產過程和再生產過程的不斷進行,要求一定量商品(生產資料)不斷處在市場上,也就是形成儲備”。生產儲備又分為原材料儲備和產成品儲備,原材料儲備是保證生產連續進行的物質條件,是企業主動的存儲,產成品儲備是生產的結果,是違反企業生產意愿的產品停滯,因為企業總是希望生產出來的產品能夠迅速進入市場流通并為其實現剩余價值。產品在交換(流通)環節形成的停滯就形成了流通儲備,流通儲備是使市場供求關系得以平衡的必要條件,與生產儲備一樣,流通儲備既是正常流通的條件同時也是流通的結果,作為流通條件的儲備是商品連續銷售的必要,是銷售企業主動的存儲,“沒有商品儲備,就沒有商品流通”;而作為流通結果的商品儲備大多是流通停滯,商品滯銷的結果。消費儲備一般是指消費者為了應急或者方便而進行的工作生活物資儲備。

查看全文

國家實物儲備理論分析論文

摘要:要準確界定國家商品儲備的屬性、定位和基本功能,必須有一套正確的理論方法作指導,本文從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國家分配論和公共財政論三個方面對國家實物儲備進行分析定位,揭示了國家實物儲備的財政屬性。

關鍵詞:國家實物儲備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國家分配論公共財政論

儲備,是一種有目的的儲存實物資產、金融資產或無形資產的行為,也是對這種有目的的行為和其對象總體的稱謂。儲備的主體可以是國家、企事業單位或其它經濟組織,也可以是個人。儲備的對象可以是實物資產、金融資產或其它無形資產。本文研究的對象主要限定于國家儲備,即以國家為主體的國家實物(物資)儲備,即國家作為后備而儲備的糧食、石油及其它實物資源。

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與國家實物儲備

商品儲備問題是馬克思關于再生產理論的一個重要問題,從理論上搞清楚商品儲備存在的意義、商品儲備產生的原因、商品儲備的類型、規模、費用等問題,對進一步研究國家實物儲備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社會再生產包括了生產、交換(流通)、分配、消費四個環節,生產是起點,消費是終點,交換和分配是中介,四個環節分別承擔各自不同的經濟職能,周而復始。物質產品并不是馬上從社會再生產的前一個環節直接進入到下一個環節,中間要經過一定時間的停滯。在生產環節停滯就形成了生產儲備,“生產過程和再生產過程的不斷進行,要求一定量商品(生產資料)不斷處在市場上,也就是形成儲備”。生產儲備又分為原材料儲備和產成品儲備,原材料儲備是保證生產連續進行的物質條件,是企業主動的存儲,產成品儲備是生產的結果,是違反企業生產意愿的產品停滯,因為企業總是希望生產出來的產品能夠迅速進入市場流通并為其實現剩余價值。產品在交換(流通)環節形成的停滯就形成了流通儲備,流通儲備是使市場供求關系得以平衡的必要條件,與生產儲備一樣,流通儲備既是正常流通的條件同時也是流通的結果,作為流通條件的儲備是商品連續銷售的必要,是銷售企業主動的存儲,“沒有商品儲備,就沒有商品流通”;而作為流通結果的商品儲備大多是流通停滯,商品滯銷的結果。消費儲備一般是指消費者為了應急或者方便而進行的工作生活物資儲備。

查看全文

國家實物儲備理論分析論文

摘要:要準確界定國家商品儲備的屬性、定位和基本功能,必須有一套正確的理論方法作指導,本文從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國家分配論和公共財政論三個方面對國家實物儲備進行分析定位,揭示了國家實物儲備的財政屬性。

關鍵詞:國家實物儲備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國家分配論公共財政論

儲備,是一種有目的的儲存實物資產、金融資產或無形資產的行為,也是對這種有目的的行為和其對象總體的稱謂。儲備的主體可以是國家、企事業單位或其它經濟組織,也可以是個人。儲備的對象可以是實物資產、金融資產或其它無形資產。本文研究的對象主要限定于國家儲備,即以國家為主體的國家實物(物資)儲備,即國家作為后備而儲備的糧食、石油及其它實物資源。

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與國家實物儲備

商品儲備問題是馬克思關于再生產理論的一個重要問題,從理論上搞清楚商品儲備存在的意義、商品儲備產生的原因、商品儲備的類型、規模、費用等問題,對進一步研究國家實物儲備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社會再生產包括了生產、交換(流通)、分配、消費四個環節,生產是起點,消費是終點,交換和分配是中介,四個環節分別承擔各自不同的經濟職能,周而復始。物質產品并不是馬上從社會再生產的前一個環節直接進入到下一個環節,中間要經過一定時間的停滯。在生產環節停滯就形成了生產儲備,“生產過程和再生產過程的不斷進行,要求一定量商品(生產資料)不斷處在市場上,也就是形成儲備”。生產儲備又分為原材料儲備和產成品儲備,原材料儲備是保證生產連續進行的物質條件,是企業主動的存儲,產成品儲備是生產的結果,是違反企業生產意愿的產品停滯,因為企業總是希望生產出來的產品能夠迅速進入市場流通并為其實現剩余價值。產品在交換(流通)環節形成的停滯就形成了流通儲備,流通儲備是使市場供求關系得以平衡的必要條件,與生產儲備一樣,流通儲備既是正常流通的條件同時也是流通的結果,作為流通條件的儲備是商品連續銷售的必要,是銷售企業主動的存儲,“沒有商品儲備,就沒有商品流通”;而作為流通結果的商品儲備大多是流通停滯,商品滯銷的結果。消費儲備一般是指消費者為了應急或者方便而進行的工作生活物資儲備。

查看全文

國家實物儲備管理論文

摘要:要準確界定國家商品儲備的屬性、定位和基本功能,必須有一套正確的理論方法作指導,本文從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國家分配論和公共財政論三個方面對國家實物儲備進行分析定位,揭示了國家實物儲備的財政屬性。

關鍵詞:國家實物儲備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國家分配論公共財政論

儲備,是一種有目的的儲存實物資產、金融資產或無形資產的行為,也是對這種有目的的行為和其對象總體的稱謂。儲備的主體可以是國家、企事業單位或其它經濟組織,也可以是個人。儲備的對象可以是實物資產、金融資產或其它無形資產。本文研究的對象主要限定于國家儲備,即以國家為主體的國家實物(物資)儲備,即國家作為后備而儲備的糧食、石油及其它實物資源。

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與國家實物儲備

商品儲備問題是馬克思關于再生產理論的一個重要問題,從理論上搞清楚商品儲備存在的意義、商品儲備產生的原因、商品儲備的類型、規模、費用等問題,對進一步研究國家實物儲備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社會再生產包括了生產、交換(流通)、分配、消費四個環節,生產是起點,消費是終點,交換和分配是中介,四個環節分別承擔各自不同的經濟職能,周而復始。物質產品并不是馬上從社會再生產的前一個環節直接進入到下一個環節,中間要經過一定時間的停滯。在生產環節停滯就形成了生產儲備,“生產過程和再生產過程的不斷進行,要求一定量商品(生產資料)不斷處在市場上,也就是形成儲備”。生產儲備又分為原材料儲備和產成品儲備,原材料儲備是保證生產連續進行的物質條件,是企業主動的存儲,產成品儲備是生產的結果,是違反企業生產意愿的產品停滯,因為企業總是希望生產出來的產品能夠迅速進入市場流通并為其實現剩余價值。產品在交換(流通)環節形成的停滯就形成了流通儲備,流通儲備是使市場供求關系得以平衡的必要條件,與生產儲備一樣,流通儲備既是正常流通的條件同時也是流通的結果,作為流通條件的儲備是商品連續銷售的必要,是銷售企業主動的存儲,“沒有商品儲備,就沒有商品流通”;而作為流通結果的商品儲備大多是流通停滯,商品滯銷的結果。消費儲備一般是指消費者為了應急或者方便而進行的工作生活物資儲備。

查看全文

國際儲備管理論文

一、我國國際儲備現狀

據國家統計,1999年底,中國外匯儲備約為0.16萬億美元(占全球規模的9%)。而截至2008年末我國外匯儲備約高達1.95萬億。就2007年一年,中國外匯儲備就增長了4619億美元,與2006年底相比增長了43%。如果考慮到央行向中投公司注入外匯資產,央行要求全國性商業銀行用美元繳納人民幣法定存款準備金等因素,則2007年中國外匯儲備實際增加額超過了6300億美元。而截至2007年底,在我國外匯儲備中,美元就約占65%,歐元約25%,其他包括英鎊、日元及其他幣種計價的資產的比率僅占10%。在外匯儲備總量中,約50%用于購買長期國債,40%用于購買長期機構債。

二、我國國際儲備存在的問題

1.增長過快

我國外匯儲備的飆升主要歸因于持續的經常項目順差與資本項目順差。自1994年至今,中國連續14年出現了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尤其是自2005年7月人民幣匯改以來,由于中國政府選擇了“小幅、穩健、可控”的升值策略,吸引了大量國際短期資本流入中國套利,這加速了我國外匯儲備的累積。截至2008年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達1.95萬億美元,較2007年末增加4178億美元。

2.幣種以及資產結構不合理

查看全文

確定外匯儲備理論規模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經典外匯儲備規模決定理論;我國學者對適度儲備規模的研究;基本結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卡包爾提出的描述法,特里芬等提出的比例法、卡包爾等經濟學家提出了外匯儲備規模的描述分析法、比例分析法是根據外匯儲備與某些經濟變量的比例關系來計算適度儲備規模、當持有儲備的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相等時即達到最佳儲備規模、貨幣需求決定法、儲備需求函數法、我國~1-9-儲備規模的描述分析、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的比例分析、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的成本一收益分析、分析框架和方法的差異、影響因素的差異、制度差異包括匯率制度、結售匯制度及匯兌制度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概述了定性法、比例法、成本收益法及需求函數法等經典國際儲備決定理論,并在此基礎上,對我國學者圍繞這些理論研究我國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文獻進行了綜述,得出的結論是: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因分析方法、選取因素及制度背景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因此,應運用多種分析方法,動態地、綜合地研究我國外匯儲備的規模問題。

論文關鍵詞:外匯儲備適度規模比例法成本一收益法儲備需求函數法

一、經典外匯儲備規模決定理論

20世紀6o年代以來,西方學者對外匯儲備規模進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卡包爾提出的描述法,特里芬等提出的比例法,海勒和阿格沃爾提出的成本一收益法,貨幣主義提出的貨幣需求決定法及弗倫克爾等提出的外匯儲備需求函數法。這些經典的儲備規模決定理論為研究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提供了基本的理論分析框架。

1.描述法。20世紀70年代中期,卡包爾等經濟學家提出了外匯儲備規模的描述分析法,認為影響一國外匯儲備需求的因素有六個方面:一是儲備資產質量;二是各國經濟政策的合作態度;三是國際收支調節機制的效力;四是政府采取調節措施的謹慎態度;五是一國所依賴的國際清償力來源及穩定程度;六是國際收支動向及其經濟狀況。這一方法的缺點是難以建立較為精確的量化模型,只是簡單地定性分析外匯儲備規模。

查看全文

外匯儲備劇增理論論文

一、引言

亞洲金融危機之后,越來越多的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放棄固定匯率制度而選擇各種形式的彈性匯率制度,與此相伴而來的現象是,這些國家的外匯儲備量也迅速增加。這與傳統的國際儲備理論,即一國轉向浮動匯率制度,將大大減少其對外匯儲備的需求相悖。同樣,我國從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恢復之后,經濟發展迅速,外匯儲備從2001年開始快速增長,截至2006年10月底已經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如此多的外匯儲備引發了許多的擔心和爭論,認為我國外匯儲備的規模過大,給經濟發展帶來了沖擊,另外也使國家承擔了過大的外匯風險,等等。本文將對我國外匯儲備劇增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在經濟全球化以及資本國際間高速流動的前提下,我國持有大量外匯儲備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我國外匯儲備劇增的原因分析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面臨著外匯短缺的困難,外匯儲備規模相當小,即使有些年份有少量的增長,這種增長也是非持續的。改革開放之后,伴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外匯儲備也經歷兩次高速增長的時期。第一次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1994-1997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初步建立和外匯管理體制的改革,我國外匯儲備終于擺脫了十余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出現了連續四年的高增長。第二次發生在21世紀之初。從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中恢復之后,我國的外匯儲備從2001年開始快速增長;到了2005年底外匯儲備余額已累計8188多億美元。如此巨額的外匯儲備90%是在最近10年迅速積累的,并且在最近兩年中以每年2000多億美元的速度猛升。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發生如此大的變化是有其深層次的原因:

1.外匯儲備劇增是我國長期以來鼓勵出口貿易以及吸引外資政策的結果。建國初期,我國面臨著恢復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任務,許多原材料、機器設備等都依賴進口,而外匯奇缺。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制定了“鼓勵出口,限制進口”的政策來換取更多的外匯。這一政策解決了外匯短缺的部分問題,也對后來的出口貿易政策產生了深遠影響。比如,出口退稅政策、關稅政策等方面,給予出口企業很多優惠,鼓勵其出口;另外,我國多年受內需不足的困擾,大部分的貿易商品都出口國外,形成了巨大的貿易順差尤其是貨物貿易順差而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從2006年上半年的國際收支情況了解到,上半年經常項目順差916億美元,其中貨物貿易順差800億美元,占國際收支順差中最大比重,對外匯儲備增加的貢獻率達到65%。在利用外資方面,大開國門利用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外資,由2000年407.15億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03.25億美元。在資本管制方面,我國“寬進嚴出”的不對稱管制結構以及對匯兌的限制使得外匯需求受到了壓抑,助長了國際收支的失衡,形成了大量的外匯儲備。

2.全球經濟失衡尤其是美國經濟失衡也是我國外匯儲備增加的一個原因。“失衡現象是指一國擁有巨額貿易赤字,而與該國貿易赤字相對應的貿易盈余則集中在其他少數國家?!蹦壳叭蚪洕Ш獾臓顟B表現為:美國貿易赤字龐大、債務增長迅速,而日本、中國以及其他亞洲主要新興市場國家等對美國持有大量貿易盈余。作為失衡的一方,美國2005年貿易赤字總額達到了空前的7257億美元,占其GDP的比率由10年前的1.2%驟升至5.8%。而作為失衡的另一方,日本、中國等亞洲國家、主要石油出口國及部分歐洲國家的貿易順差則達到1000億美元的規模。其中我國尤受關注,2005年我國貿易順差達1019億美元,特別是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達1142億美元。12)在全球收支不平衡的大背景下,美國因經常項目持續逆差成為全球最大的借債國;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東亞國家則由于經常項目的持續順差,成為國際債權國。而且中國大量的資本流出不是私人資本流出,而是在我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上并沒有直接表現出來的官方資本流出,也就是所謂的外匯儲備資產的對外投資。也就說,高額的外匯儲備不過是全球收支不平衡在我國的外在表現。

查看全文

適度外匯儲備管理論文

一、中國外匯儲備管理的歷史與現狀

經過幾十年的改革,目前我國外匯儲備管理體系已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總體上說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從1990年我國外匯儲備突破百億美元大關,至2006年已突破10000億美元,外匯儲備總量十幾年來增幅大,變動頻繁。在外匯儲備的總量管理中,由于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確定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實際上,外匯儲備是多個部門在實際經濟運行中的結果,即一國對外經濟活動的剩余變量。

國際經驗表明,目前并不存在一種適用于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最佳的外匯儲備管理體系。外匯儲備管理政策的確定是依賴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金融環境、金融市場發展狀況、宏觀經濟政策、外匯儲備管理目標等多種因素的。所以我國在進行總量管理時,要在分析我國外匯儲備的形成機制、影響因素及外匯儲備變動帶來的影響的基礎上,來確立我國適度的外匯儲備規模,協調外匯儲備管理與其它政策之間的關系,追求整體國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二、我國外匯儲備的利用渠道及其合理行分析

對于目前我國超額的外匯儲備(比由模型測算的適度規模高出32O0多億美元),如能合理利用與管理,不僅能發揮外匯儲備的基本作用與功能,還能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反之,高額的外匯儲備意味著高的機會成本,會給我國經濟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

為實現國家外匯儲備管理的安全性要求,必須考慮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問題。一個大國在多極化的國際經濟體系中貨幣不獨立,只能依附于他國貨幣,他就永遠擺脫不掉被動的局面,充其量只能根據他國貨幣匯率的變動被動地調整自己的外匯儲備結構。在目前我國主要儲備貨幣匯率極不穩定的情況下,每一次匯率變動都意味著給我國外匯儲備帶來很大的風險。因此,政府應進一步推動外匯體制改革,完善金融調控體系,為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創造條件。

查看全文

全球外匯儲備激增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自1995年以來,全球尤其是新興經濟國家外匯儲備表現出了史無前例的特征:規模急劇增加、國家集中度提高、地區分布特征明顯等。外匯儲備激增和外匯儲備的過量不僅會給國內宏觀經濟帶來一系列的風險和成本,而且增加了官方外匯儲備資產管理的難度。本文對外匯儲備激增國際背景下全球主要儲備國或地區外匯儲備管理的經驗作了比較分析,并對我國的外匯儲備管理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外匯儲備沖銷政策儲備管理策略

文章分類號:F8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770(2006)11-027-04

一、引言:外匯儲備激增現實及解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