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道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6 01:18: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膽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議老年膽道疾病的術期處理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壽命的延長,診斷技術的發展,老年膽道疾病的就診和診斷率不斷增加。由于老年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抗病能力減低,并發癥多,手術風險增大,病死率高[1],因此,正確處理好術前、術中、術后三者關系就顯得非常重要。本院自2008年3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了48例相對復雜的老年膽道疾病患者,由于較好地處理了圍手術期的各種復雜問題,從而收到了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男21例,女27例;年齡60~78歲,平均67歲;其中慢性結石性膽囊炎28例,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6例,膽總管炎6例,膽總管結石并膽囊結石9例,膽道大出血1例,膽囊癌3例。以上患者并發心血管系統疾病l2例占25%;并發呼吸系統病18例,占38%;并發糖尿病10例,占21%;并發脂肪肝6例,占12%;并發膽原性胰腺炎2例,占4%。
1.2治療方法:
1.2.1術前準備本組病例除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及膽道大出血必須急診手術,我們在邊抗休克,抗感染,糾正酸堿平衡電解質紊亂,生命體征基本穩定的情況下急診手術外,其余病例均在認真做好充分術前準備,估計患者可以耐受手術時才進行手術治療。對合并心血管系統疾病、心功能較差者,術前均進行了必要的心功能檢查,并請內科醫生協助治療,待心功能明顯好轉,能耐受手術時才進行手術。對高血壓患者則采用藥物將舒張壓控制在105~110,mmHg,收縮壓在各年齡階段正常標準范圍內手術。對合并呼吸系統疾病者更加審慎對待,經充分對癥處理,待癥狀消失或明顯好轉后方施行手術。糖尿病患者都采用藥物將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尿糖陰性后手術。
1.2.2麻醉及手術方式對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因癥狀重,病情危篤,我們采用硬膜外麻醉加氣管插管淺全麻下,施行膽總管探查“T”管引流術,計6例,其中2例并作膽囊切除。其余均選擇硬膜外麻醉,共施行單純膽囊切除30例;膽囊切除加膽道內引流4例;膽囊切除加膽總管“T”管引流4例;膽囊切除胰腺被膜切開減張加引流2例,剖腹探查取活檢I例。
談論膽道出血醫治認識
膽道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原因之一[1],占上消化道出血的1.3%~5%,在國內僅次于消化性潰瘍、門靜脈高壓癥、急性胃黏膜潰瘍,位居第4位[2]。膽道出血具有病情兇險、處理起來較困難、病死率較高等特點,應引起臨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視。我院普外科自2000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膽道出血患者10例,現對其診治情況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共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年齡32~82歲,中位年齡50.4歲?;颊吲R床表現:右中上腹痛8例,黃疸5例,嘔血便血6例。
1.2出血原因PTCD術后出血1例,膽道感染伴結石6例,急性出血壞疽性膽囊炎1例,膽管癌伴感染1例,肝臟腫瘤伴出血1例。
1.3治療方法非手術治療4例,其中抗炎止血治療1例,引流管(PTCD術后)局部用藥治療1例,選擇性肝動脈栓塞治療2例;手術治療6例,其中膽囊切除1例,肝固有動脈結扎2例,膽總管切開T管引流1例,膽總管局部縫扎1例,肝部分切除1例。
2結果
纖維膽道鏡取石術護理探討論文
經纖維膽道鏡治療殘余結石是指膽道術后6周用纖維膽道鏡從T管竇道插入膽總管以治療肝內外膽管結石的一種方法,具有療效高、痛苦小、安全性高、可避免再次手術、無需住院和禁食、經濟等優點。我科自2004年1月~2005年8月用纖維膽道鏡治療殘余結石137例,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為了手術的順利進行,術前術后的護理及術中配合都很重要,現將手術配合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我科自2004年1月~2005年8月用纖維膽道鏡治療殘余結石137例患者,男44例,女93例,發現殘余結石74例,取凈71例,夾出蛔蟲1條、脫落線頭3例、夾出食物殘渣1例、絮狀物8例。術后1例出現惡心嘔吐、腹痛,經相應措施治療后好轉。無膽道撕裂、竇道穿孔、急性胰腺炎等并發癥發生。
2手術步驟
患者取平臥位,傷口下方粘貼接水袋,小心拔除T管,常規消毒下鋪巾,取出消毒的膽道鏡及配套器械,并用蒸餾水沖洗膽道鏡,膽道鏡側孔用生理鹽水500ml加慶大霉素8萬u持續緩慢滴入,以保持視野清晰。依次窺視肝內各膽管及膽總管,了解結石的分布、大小、數量等,看清結石后用取石網套取。整個取石過程中,持續生理鹽水沖洗。殘石取凈后用凡士林紗條堵管,如無特殊情況第3天拔管換藥。如果殘石不能一次取凈,放置20號或22號直型的引流管以便再次取石。
3術前準備
膽道探查術中壺腹部損傷研究論文
【關鍵詞】壺腹部損傷【關鍵詞】膽道探查術;壺腹部損傷;防治1臨床資料199805/200408共診治膽道探查術致壺腹部損傷10例(含外院轉入2例),男7例,女3例;年齡43~72歲,均為膽石癥行膽總管切開探查術.10例中急診手術8例,擇期手術2例.首次手術7例,再次或多次上腹部手術3例.損傷部位:十二指腸降部后壁5例,十二指腸降部前壁2例,Vater壺腹2例,膽總管末端1例.術中早期發現損傷4例,其中3例分別為探查膽總管下端時金屬探條致膽總管末端或壺腹損傷,行Oddi括約肌切開成形,膽總管末端/壺腹修補,膽總管T管引流、后腹膜置管引流;另1例為十二指腸降部憩室穿孔,行憩室切除、十二指腸降部修補、膽總管T管引流、后腹膜置管引流術,并將胃管引導至十二指腸降部.經上述處理,5例術后均無并發癥發生,痊愈出院.術中未及時發現損傷3例.1例于術后3d發現腹腔引流為消化液,口服美藍液自腹腔引流管排出,因瘺口小、引流通暢,經保守治療45d瘺口愈合.另3例分別因術后闌尾膿腫、胰腺炎及后腹膜感染壞死、腹腔出血、膽瘺、創口裂開經多次(2例為3次,1例為6次)手術.結合后腹膜CT和消化道造影,2例于第3次手術確診,1例于第5次手術確診,行瘺口修補、十二指腸及(或)空腸造瘺、后腹膜置多管引流術.其中1例死于嚴重感染并發的多臟器功能衰竭;1例經6次手術,住院101d痊愈出院.此3例中十二指腸降部后壁損傷2例,降部前壁損傷1例.2討論從本研究資料看,導致壺腹部損傷的主要原因是:①膽總管末端痙攣、狹窄或結石嵌頓時,忽視膽總管下端走行方向而盲目使用暴力;②過分追求膽總管下端“脫空感”致探條通過Oddi括約肌后損傷十二指腸降部前壁;③探條致好發于十二指腸降部內側壁乳頭旁憩室穿孔;④對不具備探查指征者行膽總管探查;⑤其它原因.膽總管探查后常規經T管注入液體觀察十二指腸腹膜后間隙有無水腫是早期發現損傷的重要手段.術中應用纖維膽鏡或切開十二指腸降部前壁甚至行Oddi括約肌切開檢查對判斷損傷的確切部位及程度有重要意義.CT掃描、經T管造影或口服水溶性造影劑行十二指腸造影均有助于診斷.本組3例滿足于膽道術后闌尾周圍膿腫和急性壞死性胰腺炎的診斷,至第3,第5次手術時才發現十二指腸瘺.這與術者對膽道手術壺腹部醫源性損傷的認識不足有關,應引以為戒.根據損傷的部位、程度及時機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案.①術中發現的膽總管末端或Vater壺腹的損傷,可切開十二指腸前壁及Oddi括約肌,直視下用無損傷線修補瘺口,膽總管放置長臂T管,經Oddi括約肌進入十二指腸以防止狹窄,引流右腹膜后間隙,本組2例以此法修補獲得成功;②十二指腸后壁損傷,可作Kocher切口游離十二指腸降部,從腸外精細橫行修補瘺口,并置十二指腸腔內外減壓引流,本組1例行憩室切除后再修補,效果滿意;③術后診為壺腹部損傷的患者,若瘺口較大,引流不暢,腹膜后感染嚴重甚至出血,則單純的瘺口修補加引流恐難奏效,應選擇十二指腸裂口與空腸RouxenY型吻合術或十二指腸憩室化手術.不論采取何種修復方式,十二指腸腔內減壓和腔外引流都極為重要.有效的引流對控制感染較抗生素的應用更為重要.為避免損傷壺腹部,我們認為:①導尿管能夠順利通過Oddi括約肌進入十二指腸者,不必常規用金屬探條探查;②用金屬探條時動作要輕柔,必要時作Kocher切口游離十二指腸,左手插入十二指腸后輔助探條探查;③根據膽總管擴張情況選擇合適的探條,過細的探條容易造成“假道”;④探條不能順利通過膽總管開口時,盡可能臺上膽道造影或纖維膽鏡檢查,了解膽總管開口情況;⑤遇結石嵌頓壺腹部時,切忌企圖用探條深推將其頂出,而應行Oddi括約肌切開取石;⑥探條通過Oddi括約肌后,再以導尿管通過膽總管開口進入十二指腸并注水,若無液體反流及右腹膜后水腫,可確保Oddi括約肌通暢且無“假道”形成.【參考文獻】[1]吳金術,易為民,汪新天,等.醫源性總膽管遠端損傷原因及診治體會(附8例報告)[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02;8:472-474.[2]劉秉義,丁田貴.十二指腸損傷的外科處理[J].腹部外科,2002;15:84-85.[3]孫姜鷹,趙紅衛,楊俊云,等.十二指腸損傷48例[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01;4:255-256.[4]黎介壽.展望腸外瘺的治療[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9;19:195.
肝包蟲囊腫破入膽道治療分析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肝包蟲囊腫破入膽道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回顧性分析筆者醫院1985~2006年收治的肝包蟲囊腫破入膽道11例臨床資料。結果11例全部采取手術治療,本組病人全部治愈。結論肝包蟲囊腫破入膽總管的診斷在當今先進影像學設備的支持下不太困難,及時的手術介入及手術要點的掌握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關鍵詞:棘球蚴病;膽總管;外科手術
肝包蟲病是以畜牧業為主的地區常見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在我國以新疆、內蒙、青海、西藏、四川西部較為多見。肝包蟲囊腫破入膽道是一種少見的并發癥。筆者醫院1985~2006年間收治11例,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11例,男4例,女7例。年齡24~77歲,平均48.6歲。病人均來自牧區或半農半牧地區。急診病人9例,擇期病人2例。肝包蟲囊腫位于右肝10例,左肝1例。
1.2臨床表現病人多以腹痛、黃疸、發熱為主要癥狀。查體可發現體溫38.5℃~39.5℃,心率90~140次/min,皮膚鞏膜中重度黃染,右上腹壓痛、肌緊張、反跳痛明顯,多可捫及肝臟包塊或腫大的肝臟。臨床表現類似于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首選B超檢查顯示肝臟囊性占位,肝內膽管及膽總管擴張,膽總管內探及膜狀、絮狀團塊回聲。CT檢查也可提示肝臟單發或多發囊性占位伴膽總管及肝內膽管擴張。
肝包蟲囊腫破入膽道治療論文
肝包蟲病是以畜牧業為主的地區常見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在我國以新疆、內蒙、青海、西藏、四川西部較為多見。肝包蟲囊腫破入膽道是一種少見的并發癥。筆者醫院1985~2006年間收治11例,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11例,男4例,女7例。年齡24~77歲,平均48.6歲。病人均來自牧區或半農半牧地區。急診病人9例,擇期病人2例。肝包蟲囊腫位于右肝10例,左肝1例。
1.2臨床表現病人多以腹痛、黃疸、發熱為主要癥狀。查體可發現體溫38.5℃~39.5℃,心率90~140次/min,皮膚鞏膜中重度黃染,右上腹壓痛、肌緊張、反跳痛明顯,多可捫及肝臟包塊或腫大的肝臟。臨床表現類似于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首選B超檢查顯示肝臟囊性占位,肝內膽管及膽總管擴張,膽總管內探及膜狀、絮狀團塊回聲。CT檢查也可提示肝臟單發或多發囊性占位伴膽總管及肝內膽管擴張。
2結果
本組11例全部采取手術治療,其中急診手術治療9例。本組病例全部治愈。住院時間18~32天,平均22.4天。手術方式參照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手術原則即進腹后首先切開膽總管進行減壓。然后打開肝臟包蟲囊腔,清除囊腔內的子囊及碎屑,用雙氧水處理囊腔后自膽總管切口向上插入導尿管或膽道探條,可以找到包蟲囊腫破入膽道的破口,盡可能修補該破口。在膽總管內置T管,囊腔折疊縫閉置乳膠管2根。
膽囊切除術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降低膽囊切除術后膽道殘余結石的發生率和降低膽總管的陰性探查率,減少術中膽道的醫源性損傷。方法:我院2004年4月~2008年4月共完成術中膽道造影96例。結果:96例膽道造影均獲成功,發現膽總管結石25例,1例膽道畸形。結論:術中膽道造影操作簡單、安全、易行,能有效避免膽道殘余結石和降低膽總管陰性探查率,并能指導醫生術中解剖,防止醫源性膽道損傷的發生.
關鍵詞:膽囊切除;術中膽道造影
膽囊結石行膽囊切除術后膽道殘余結石的發生率各家報道不一,一般為10%~30%[1],膽道殘余結石也是膽道再次手術的主要原因之一,成為外科醫生的一大難題,而術中膽道造影(IntroperayiveCholan-giography,IOC)對膽道結石診斷準確率可達到90%~98%[2,3]。我院自2004年4月~2008年4月共完成IOC96例,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96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70例,年齡26~81歲不等,平均53.5歲,術前均經腹部B超證實為膽囊結石,未發現有膽總管結石。但均有膽總管探查相對指征,所謂的膽總管探查相對指征:①術前B超探查膽總管擴張,直徑大于8MM,但未能探查到結石征像;②既往有黃疸病史或者有胰腺炎病史者;③實驗室檢查提示總膽紅素升高,特別是直接膽紅素的升高;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AKP,GGT,有兩項以上升高者;④術中發現膽囊管較粗且膽囊內結石細小或者泥沙樣結石;⑤術中發現膽囊三角解剖關系不清者。術前B超或磁共振已經明確膽總管結石患者不在本研究范圍。
肝門膽管癌醫學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普外中心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共收治晚期肝門膽管癌患者73例,其中采用膽道支架植入術治療且成功的有60例,該60例中男39例,女21例,年齡(69±7.2)歲。均經B超、磁共振胰膽管造影(MRCP)或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檢查,臨床診斷為肝門膽管癌,肝內膽管不同程度擴張;右肝管梗阻者25例,左肝管梗阻者18例,匯合部梗阻者17例。
1.2治療方法
1.2.1材料及設備
應用日本ALOKASSD-680EXX線彩超機,探頭頻率3.5MHz,MP-2411B穿刺架,6~8F多孔豬尾型導管(帶針芯)(臺灣邦拓公司),Arrow金屬引導絲(南京微創醫學科技有限公司),COOK自膨式鎳鈦合金膽管支架(美國Boston公司),500mAX線機(3200HG-DAR-299,SHIMADIU)(北京馳馬特公司)。
小議肝膽管結石的診斷與治療的研究進展
關鍵詞肝膽管結石診斷治療
摘要肝膽管結石在我國是常見病,也是膽道外科領域的治療難題,發病控制率約為95.3%,傳統的手術治療由于對于肝膽特殊生理特點,給手術治療帶來一定的限制性和盲目性,術后殘石率為30%左右,從而導致手術治療后復發,進行再手術發生率增加,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精神和經濟負擔[1];隨著對該病認識的深入、影像學診斷技術的發展、手術技術的進步,以及設備條件的改善,新手段、新技術的應用,治療效果有了顯著提高,結石殘留率、復發率及再手術率均有下降。本文就肝內膽管結石的診斷及治療進展綜述如下。
1診斷
1.1臨床表現
肝內膽管結石病根據病程及病理的不同,其臨床表現可以是多方面的,從早期的無明顯臨床癥狀的局限于肝內膽管某段肝管內的結石,至后期遍及肝內外膽管系統甚至并發膽汁性肝硬化、肝萎縮、肝膿腫等的晚期病例,故臨床表現十分復雜。在病程間歇期,可無癥狀,或僅表現為上腹輕度不適。但在急性期,則可出現急性化膿性膽管炎的癥狀,或不同程度的Charcot三聯征,多數可能是合并的肝外膽管結石所造成。其臨床表現主要是急性膽管炎,包括膽道梗阻三聯癥:疼痛、寒戰發熱、黃疸;重癥膽管炎的五聯癥。在無合并肝外膽管結石的病人,當一側或一葉的肝內膽管結石造成半肝或某一肝段的肝內膽管梗阻,并繼發感染時,可出現畏寒、發熱等全身感染癥狀,甚至在出現精神癥狀和休克等急性重癥膽管炎的表現時,病人仍可無明顯的腹痛和黃疸。體檢可捫及肝臟不對稱性腫大和壓痛,常易誤診為肝膿腫或肝炎。這種周期性的間歇發作是肝內膽管結石的特征性臨床表現。肝內膽管結石的臨床表現以間斷右上腹痛伴發熱為主要特點。無感染癥狀時,病人可自覺周身發熱,往往無明顯黃疸。但部分病人膽道感染使整個膽道系統梗阻時會出現黃疸表現。有些病人只有輕度上腹部不適,早期無典型膽道感染癥狀,后期,結石遍及肝內外膽道系統時可出現膽汁性肝硬化、肝萎縮、肝膿腫等嚴重并發癥。
1.2影像學診斷方法
激光治療肝內膽管結石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纖維膽道鏡下U100激光治療肝內膽管結石的方法及其安全性。方法肝內膽管結石術中應用膽道鏡下U100激光碎石治療。結果23例中20例在膽道鏡下U100激光碎石,共取出28枚結石,另3例因結石位于Ⅲ級膽管以上,膽道鏡無法進入未能做U100激光碎石。術后B超復查,所有術中膽道鏡下U100激光碎石術的病例肝外膽道未發現殘余結石,未能做U100激光碎石術的3例肝內膽管結石仍在原處。術中膽道鏡下U100激光碎石術后無膽漏及膽道出血并發癥發生,無肝功能異常病例出現。結論膽道鏡下U100激光碎石術安全可靠,效果確切。
【關鍵詞】U100激光碎石術膽道結石纖維膽道鏡
【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thetherapeuticeffectsandsafetyoftreatingintrahepaticbileductstonewithU100lasertherapy.Methods23patientswithintrahepaticbileductstonewastreatedwithU100lasertherapyandtheresultswereevaluated.Results20hadlaserlithotripsyundercholedochoscope,28stoneswereremoved,intheother3cases,U100lasertherapywasnotappliedsincethecholedochoscopecouldnotentertheintrahepaticbileductwherethestoneswere.Bultrasoundexaminationshowedtherewasnoremnantstonesinextrahepaticbileduct,thestonesnottreatedremainedattheoriginalplace.Therewerenobileleakage,hemobiliaorabnormalliverfunctionpostoperatively.ConclusionsTreatingintrahepaticbileductstonewithU100lasertherapyundercholedochoscopeissafeandeffective.
【Keywords】U100laserlithotripsybileductstonecholedochoscope
肝內膽管結石,一直是肝膽外科治療的難點。2006年6月至2007年4月,本科利用纖維膽道鏡和U100激光碎石技術,治療肝內膽管結石23例,取得了較好療效?,F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