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7 11:00:5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道德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道德

道德實踐與道德教育的關系

摘要:伴隨當今社會的高速發展而來的是不道德行為,這樣的環境將對教育下一代不利。在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值觀趨于多元化。一些人即使知道什么是道德行為也不會去付諸實踐。這樣的社會令人擔憂。本文即探討了道德實踐對教育下一代的重要性,旨在促使人們重視身邊的道德實踐,并形成道德自律,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道德環境。

關鍵詞:道德實踐;道德自律;道德教育

1道德實踐的重要性

在當今社會,人們進行道德實踐的越來越少,其原因也多種多樣。例如老人摔倒沒人扶的問題,這是因為人和人之間失去了信任。見義勇為者受到傷害,不但無人同情,反被說成多管閑事。這些都打擊了人們見義勇為的積極性。道德實踐影響深遠。實踐的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人們往往以一個人的行為結果來判斷這個人是否道德。因此實踐可以是檢驗一個人的標準。在現今的社會不道德問題頻出,并非人們不知道什么是道德行為,而是他們為了個人利益把道德行為置于最末。這種明知故犯的人對社會危害最深。這樣的狀況的確令人堪憂。古人說:“言必行,行必果”。當今社會,人們缺乏的不是道德知識,而是道德實踐。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美德即知識?!边@里知識具有特定的含義。“這種知識不同于自然哲學家所說的知識……而是通過理性對人的自我的認識,是一種絕對真理性的認識?!钡珌喞锸慷嗟聦Υ俗鞒隽伺小KJ為美德包含知識而非美德即知識。他“認為‘最高善’相對于‘具有德性’和‘良好狀態’而言,更在于德性的‘實現活動’與‘行動’”,認為“幸福是靈魂的一種合于完滿德性的實現活動”。美德是習慣的養成。“我們所有的道德德性都不是由自然在我們身上造成的,而是通過習慣養成?!彼€提出了手段之善和目的之善。他認為做出美德行為的人有不同的目的,有人為了獲得名利,有人是純粹的習慣使然,有人是出于良心。亞里士多德非常重視道德實踐。他認為人們追求的是幸福。而達到幸福的途徑就是進行道德實踐。道德實踐是一個人經過理智衡量的結果。他將德性分為倫理德性和理智德性。倫理德性與社會習俗有關,所以一個人生存的社會環境將會影響他的倫理德性。而理智德性既與一個人的知識有關,也與一個人的判斷力有關。所以理智德性在一個人的道德實踐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理智德性是一個人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做正確的事情。這種理智德性需要人經過學習,經過深思熟慮的選擇才能獲得。

2要將道德實踐轉化成道德自律

哲學家康德提倡人應該為自己內心立法。“在通俗的道德哲學中,人們首先注意的是對他人的義務,而在道德形而上學中,人們更重視的是對自己的義務……因而這種義務更像是一種客觀的自然法則?!比藗儾辉僖驗樯鐣浾摱歉鶕刃臏蕜t來進行道德實踐。這種準則是人的“良心”,是先天的不需要外界強迫的一種力量。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階段,價值多元是當代中國社會日益進步、日益現代化的集中反映。價值觀念多元化“第一,是社會進步的衍生物,因而也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形式;第二,推動了中國的思想解放;第三,高揚了個體的主體地位和自我價值?!眱r值多元使一些人不明是非,為了自身利益對不道德事件進行強詞奪理的辯護。這種言論放縱與言論自由是不同的。在薩特看來:“自由是道德哲學的核心概念,而自由就是個人選擇的主觀自主權。”人們雖然擁有主動選擇的權利,但在面對多種選擇時,往往只會順從內心而不顧其正確與否。一個人只有理智地選擇,才會做出理智的行動。在契約社會中人們遵循著彼此制定的規則,這是遵循一種具有普適性公共價值觀的表現。這種規則遵循既保障了公共利益,也保護了個人利益。我國倡導將社會核心價值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也是一種規則的教育。要達到這樣的效果也必須依靠教育。

查看全文

小議思想道德中道德觀的培養

生態道德觀(生態倫理或生態和諧理論)是一門從道德角度研究人與自然環境和生態關系的新興倫理學科。

通幾十年來,生態倫理學在西方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完善,既有理論上的突破,也取得了許多有價值的實踐成果,人們的生態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保護環境,關注生態,已成為大多數人的共識。

但是,我國目前在生態道德方面的理論研究水平不高,還沒能形成體系,在德育教學中重視不夠,在實踐運用方面也落后于西方。因此,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必須要培養生態道德觀,必須將生態道德教育納入大德育的范圍之內,使其成為新德育的一部分。故此,本文就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態道德觀的培養問題,提出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生態道德觀的由來。

生態道德觀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發展到現代文明時代的必然結果。它的產生一方面是人類對于自身征服自然能力的認可與滿足,另一方面又是人類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自身行為反思的結晶。反觀人類與自然的交往史不難看出,一方面,人們習慣于把自然環境看作是人類活動的空間或滿足人類目的的手段,認為人與自然之間僅是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人類完全可以不顧一切,不斷地根據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對待自然、改變自然。另一方面,人類由于知識的貧乏和能力的限制,長期處于小農經濟的狀態下。農業對于自然環境的依存度喚醒了全體民眾、乃至統治者,不得不關注自然環境的變化,把自然當做高高在上的神靈頂禮膜拜。在沒有現代工業支撐下的小農經濟對環境和生態的破壞,是微乎其微的。也正是這樣,我們才有了綠色和清潔的環境。

工業革命以來,工業化的進程加快使整個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里所創造的生產力水平遠遠超過了以往的總和。但是,它在為人類提供優越的物質生活和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那就是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大氣污染、水體污染、森林危機、土壤退化等一系列環境問題的出現,對人類的自身生存提出了挑戰。一些西方的先哲們開始對人和自然的關系進行深刻的反思,提出了生態道德(或稱作“生態倫理”)這一全新的概念。其中有法國思想家施韋茲“敬畏生命”的生態倫理學、萊奧波爾德的大地倫理學、卡遜的尊重自然倫理學、辛格的解放動物的倫理學、丸山竹秋的地球倫理學、羅爾斯頓的環境倫理學,構成了和諧倫理發展鏈條上不可缺少的環節,為生態倫理學的完善做出了重大的貢獻。那么何為生態道德觀?生態道德觀是指協調人與自然關系,保護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時所必須遵循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反映了人對自然界、對人類社會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使人類學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覺充當維護自然穩定與和諧的調節者。

查看全文

詮釋道德權利與道德回報

摘要:道德權利與道德回報是道德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具有內在一致性,道德回報問題的實質就是道德權利與道德義務的關系問題。在道德生活實踐中,道德權利與道德回報被人們長期回避或予以否認,這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進程。維護道德主體的道德權利,建立道德回報機制,營造懲惡揚善的道德環境,是加強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道德回報;道德權利;道德義務

道德權利與道德回報是道德主體的道德行為的重要組成成分,任何道德主體都具有道德權利,任何道德行為都具有回報性。但受傳統倫理思想的影響,在實際道德實踐中,人們普遍認為,只有不求權利的道德義務和不要回報的道德奉獻才具有高尚的道德價值,道德權利與道德回報被人們盡量回避或予以否認,這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進程。

一、道德權利與道德回報的含義

1.道德權利。道德權利是最一般最基本的人類權利,它是社會生活中客觀存在的權利現象在道德領域的表現。道德權利指作為道德主體的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由道德賦予的不可侵犯、不可剝奪、不可干涉的享有和要求某種利益的資格或名分,是道德主體在道德生活中具有的人格、尊嚴和應享有的道德自由、權力和利益。他反映的是道德主體在道德關系中所具有的道德行為的自由度、按照道德所享有的利益、道德主體的主體地位,是主體追求和維護合理利益而享有的具有價值合理性和道義支持的權利[1]。

2.道德回報。道德回報是一定道德關系中的人們,把利益作為對個體行為善惡責任或其道德品質高低的一種特殊道德評價和調節方式,即社會中的組織和個人在自覺或自發地評價道德主體的行為動機和效果的善惡的基礎上,對行為主體進行的物質、精神的獎勵和褒貶[2]。它是道德主體通過一定作用和影響的道德行為而獲得相同性質和相同程度的獎懲和褒貶的道德過程。它分為賞善和罰惡兩個方面,賞善是給那些實行道德的行為的道德主體以物質上的獎勵和精神上褒揚,罰惡是給那些實行不道德的行為的道德主體以物質上的處罰和精神上的貶損。正如亞當·斯密說:“對我們來說,一個行為,如果它是感激的恰當的和被人認可的對象,那么,該行為一定應受獎賞;而另一方面,一個行為,如果它是怨恨的恰當的和被人認可的對象,那么,該行為一定該受懲罰。獎賞是回報、是補償、是以德報德,懲罰,也是回報、是補償,只是方式不同,它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盵3]

查看全文

網絡道德與社會道德互動關系透析

摘要:網絡道德與現實社會道德之間存在一種部分與整體的辮證關系。現實社會道德對網絡道德具有精神動力功能、評價功能、指向功能、規范功能、調節功能,網絡道德是現實社會道德在虛擬網絡上的延伸或再現。但是網絡技術形成了網絡道德行為的動態性;網絡道德也可以張揚和強化現實社會的美德,催生出新的社會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而墓于二者的這種辮證關系,加強現實社會道德教育,規范約束網絡行為,是促進網絡道德與現實社會道德良性互動的根本途徑。

關鍵詞:網絡道德現實社會道德互動關系

網絡道德是信息時代人們通過電子信息網絡而發生的社會行為進行規范和調節的倫理準則,是網絡建設的一個新課題。網絡道德相對于社會主流道德而言,屬于“亞道德”范疇,它源于社會生活中的道德體系,又有別于現實道德,它既可能對其進行補充、創新,也可能對其進行偏離、反叛。我們只有認識到網絡道德與現實社會道德之間存在一種部分與整體的辯證關系,才能采取適當的措施,實現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

一、現實杜會道德對網絡道德的主導作用

現實社會道德是現實社會既有的對人們日常行為的規范,影響到人們行為的方方面面,具有整體性和一般性,它對其他諸如工商業、教育等具體領域的道德行為都具有普遍的激勵和約束作用。當然,在信息時代,網絡道德與現實社會道德之間也存在這種部分與整體的辯證關系。所謂網絡道德問題是指人在網絡中的行為和信息的本體與人在現實社會中的倫理道德發生的沖突。但這并不意味著網絡道德問題的滋生僅牽扯網絡自身。網絡不是一個獨立的、封閉的系統,其形成和運轉離不開現實的社會大系統。作為系統的現實社會道德會對人們網絡行為和網絡倫理道德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激勵和約束功能:

1‘精神動力功能由于現實社會道德是依靠人們的內心信念、習慣、傳統和教育以及社會輿論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的精神力量,而網絡行為和網絡倫理是要通過主體人來進行的,因此,這種精神力量就可以作為一種動力,推動網絡行為和網絡倫理的形成和發展。

查看全文

道德抑制腐敗微探

在現代社會中,腐敗一般指“權力腐敗”,即公共權力變質,蛻變為私有權力,使用于私人目的,從而違背權力主體——人民意志的行為。因此,規范、約束權力的行使無疑是反腐敗的一個重要途徑。反對腐敗,法治是保證,德治是與之相輔而行的重要力量。本文主要論述道德對腐敗的抑制問題。

一、道德對腐敗的內在抑制力

道德何以成為抑制腐敗的力量?首先從道德的自身特性來看,在法學史上,康德首先把道德特征歸結為“內在性”,而與法制規范的“外在性”相對立。他認為法制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道德則只支配人們內心活動的動機。這一觀點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道德的特性,但道德不僅僅是隱藏于內心的信念,而必定會表現為外部行為。因此,道德無疑是內在性與外在性的統一,良心與德行的統一,它必然要影響社會并受社會制約。這種制約主要是通過家庭倫理控制、團體紀律約束、行業規范的遵從以及社會道德輿論的壓力等社會強制力來實現。這種強制力,比起國家強制力,在通常情況下雖然軟性一些,它要通過社會主體在外界道德壓力下喚起羞恥感、罪惡感而起作用;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會產生硬性的、強有力的效應,因為法律強制力只涉及人的行為自由或物質損失,而道德強制力則是深入人心的懲罰與折磨,誅心之輿論,決不亞于誅身。其次,從現代西方國家反腐敗的經驗來看,雖然其法治較為發達,強調通過法律制約權力,但同時也重視對執政黨和執政官員的道德約束。貴為總統或議員、內閣成員,一旦其私生活上的污點緋聞被披露,競選即告失敗,即使在位也得遭到輿論的譴責或是辭職。尼克松因“水門事件”牽涉政治道德而辭職;克林頓因“萊溫斯基緋聞案”而處于被斥責甚至險遭彈劾的尷尬境地??梢姡赖聫娭屏χ蠓峭话?。

綜上所述,道德之所以能抑制腐敗,主要在于:其一,國家權力和官員的權力除了必須有合法性的外部依據,還需要有道義基礎,有社會道德輿論的支撐。為政者其身不正,其令不行。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行不義必自斃”,說的都是權力存亡成敗的道德根源。其二,社會道德是一種無形的社會力量,它一旦凝聚為公眾輿論,或形成為風俗習慣勢力,就具有一定的社會強制力,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制約腐敗。總之,道德作為抑制腐敗的重要力量,其功能在于觸及到主觀內在思想動機根源,有助于建立抑制腐敗的內在心理控制機制,做到治病治“根”。因此,歷代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極力強調加強公民特別是政府機關對自我行為的克制精神,樹立起“公共”道德觀念,對消除腐敗尤其是權力腐敗的至關重要性。古希臘德里克利特指出:每一個公民,包括政府官員,都必須自尊、自愛、自我克制,不要觸犯法律,否則就會受到懲罰。亞里士多德一再告誡:“只有當參與政治的公民早有德行時,一個城市才可能有德?!蔽覈糯献右灿小巴缴撇蛔阋詾檎椒ú荒芤宰孕小钡拿?。可見,道德對于反腐敗的重要性。但是道德屬軟約束機制,對良心泯滅、道德淪喪的腐敗主體不會發生任何作用,因此必須借助于法治的硬約束機制。與此同時若吏治不嚴,官員自身不廉潔,道德便往往變成空洞的說教,反腐敗有可能成為一種沒有實質內容的政治口號。

二、道德抑制腐敗的主要方式

道德抑制腐敗主要有兩種方式,即道德自律與道德

查看全文

論官德的道德示范效應

為官者不能沒有道德,為官者必須有崇高的道德境界。加強黨員領導干部的德性修養,以嚴格的道德標準來要求上至中央下至基層的各級干部,這是“以德治國”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內容。相對于普通民眾而言,黨的各級領導干部應該有更高的道德要求。

道理很簡單。能夠被人民群眾選舉、經過組織上考核成為領導干部的,不僅因為他是群眾中的優秀者,具有卓越的領導才干,還因為在他的身上滲透著一種道德的凝聚力、感染力和號召力,群眾相信他這個“公眾人物”能上不負組織、下不負群眾,因而對他的道德水平、道德修養既有著不自覺的信任,也有著很高的期待。“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正是“官”這個特殊的“位”決定了為官者所必須具有的道德水平。大思想家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因此,為政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可見,為官者的道德水平對普通民眾的影響是直接而又深遠的。正因為如此,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一向強調選人、用人必須“德”、“才”、“識”兼備,缺一不可,而且把“德”放在“舉官”標準的第一位。自古以來,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毀,民德降。為官者的道德水平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個時代或某個地區的整體道德水平。強調為官者的道德修養,在我國人民中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心理認同基礎。

古代統治者要求自己的官員以嚴格的道德自律,是為了維護朝綱和封建禮教秩序,因此,在很多官員那里,所謂的“道德”只不過是他們升官晉爵的“道貌岸然”的面具。共產黨的“官員”是為人民大眾謀取幸福的,一個心思當好公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我們的宗旨,也是我們的最大道德。我們義無反顧地改革開放和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們大力倡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緊跟時代、勇于創新,知難而進、一往無前,艱苦奮斗、務求實效,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目的也正在于此。但是,我們是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在這樣一個逐漸探索的過程中,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需要我們及時檢審自己的思想狀態,以適應和引導整個社會的發展方向。當前,社會意識形態領域最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出現了多元化的傾向,亟須我們的領導干部以身作則,以自己崇高的道德情操提醒、教育和引導人民群眾,在生活日益走向富足的今天,我們更要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質。

社會發展告訴我們,每當一個社會處在較大規模的轉型時期,舊的一套體系被打破,新的體系尚在探索,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就會處于混亂無序的狀態,心靈無所皈依,甚至出現信仰迷失、道德滑坡,這是由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社會主義社會也不能例外。不同的是,我們有共產主義信仰,我們有千千萬萬個有著堅定黨性的共產黨員和領導干部作為整個社會思想陣地的中流砥柱,我們的方向不會迷失,我們的精神有寄托。面對社會轉型期的道德現狀,我們不能、也不會無所作為。黨的各級領導干部以崇高的共產主義道德自律,樹立道德的楷模,從而帶動全國人民努力提高道德覺悟,實現道德觀念的“軟著陸”。小平同志曾經說過:我們要“大聲疾呼和以身作則”地把共產主義的道德精神“推廣到全體人民、全體青少年中間去,使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進步的人們所向往,也為世界上許多精神空虛、思想苦悶的人們所羨慕”,這正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正義性所在。

客觀地說,我們大部分領導干部的道德境界是高尚的,涌現出了一大批孔繁森式的好公仆,他們以自己崇高的黨性、德性修養夙夜在公克勤克儉,孜孜不倦地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而奮斗不息,通過這些“官員”的道德形象,老百姓對我們的事業充滿了信任、信心和希望,也正是他們在勉力地維護和鞏固著我們的社會良知和道德航向。然而,毋庸諱言,由于我國的政治體制尚處在進一步的改革和完善之中,由于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和各種腐朽落后的思想道德觀念的存在,極少一部分領導干部、甚至黨的高級領導干部,在德性修養上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買官賣官、弄虛作假、貪贓枉法等丑惡現象時有發生,做了不少缺德的形象,人民群眾對此很不滿意。因此,提出“以德治國”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這就要求,第一,要始終堅持不懈地用“三個代表”教育廣大黨員、尤其是各級領導干部,牢固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堅定共產主義的信念,堅守共產主義的道德;第二,要進一步完善選人用人制度,堅持按照德才兼備的標準選拔和使用人才,嚴防道德敗壞分子混進領導干部隊伍;第三,要不斷樹立一批又一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良好官員道德形象,采取各種獎勵手段扶掖美德,在全社會形成追求崇高道德并視此為光榮的良好社會風氣;第四,要進一步加大反腐敗的力度,運用法律手段依法嚴懲那些敢于觸犯、突破道德底線的“缺德”官員。總之,進一步加強黨建工作,增強我們黨的道義基礎。

當然,強調為官者必須有崇高的道德,并非要對他們求全責備,現階段,我們需要敢于負責、善于創新、有遠見、有魄力的領導干部,這里的關鍵是要看他的出發點在哪里,只要真正是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不以一眚而掩大德”,就應該得到重用。

查看全文

當前幼兒的道德審視

本文作者:莫源秋工作單位: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謙讓教育讓孩子們“口是心非”

閆老師給孩子們講完《孔融讓梨》的故事后,向全班孩子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現在有兩個蘋果,一個大,一個小,那么,你拿哪個呢?”令閆老師感到十分滿意的是90%的孩子都說:“我把大的給別人,把小的留給自己。”午飯時間到了,閆老師給小朋友分花卷,有幾個小朋友亂嚷著要吃大的,閆老師氣得把飯盒一撂,板起面孔瞪著他們。正當閆老師氣沖沖地要向他們嚷時,有個叫雷蕾的小朋友紅著臉輕輕對閆老師說:“閆老師,我要吃小的?!甭犃诉@句話,閆老師的心比吃了蜜還甜,畢竟還有個懂事的孩子。閆老師一高興馬上夾了個最大的花卷給雷蕾,并故意大聲地說:“雷蕾小朋友真是懂事的好孩子,她說要小的花卷,我偏要給她一個大花卷吃。”誰知閆老師的話音剛落,包括剛才嚷得最兇的牛勇在內,全部改口說要小的了——閆老師發現那一雙雙本應天真無邪的眼睛中流露出與他們的年齡和心智極不相稱的狡黠……當輪到牛勇拿花卷時,閆老師夾了一個最小的給牛勇,但牛勇卻不肯伸手接,目光猶疑,仿佛在問:我都說了要小的,你怎么不給我大的呀!道德審視:1.孩子內心想要“大的”,而我們卻強迫或暗示他嘴上說要“小的”,“小”讓孩子們從小就學會了口是心非,這真是我們品德教育的失誤。2.幼兒的謙讓行為只有滿足了以下三個條件,才可能被看成是“道德的”:第一,意圖上的謙讓而不是利己;第二,謙讓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第三,謙讓是內心的需要而非效用的計算。從上述案例中看到,孩子們被老師誤導了——他們“謙讓”是為了獲取大花卷,他們“謙讓”是出于個人利益的計算而非內心的需要。基于道德的建議:謙讓教育應該讓孩子們發自內心的謙讓,如果孩子不愿意謙讓,沒有必要通過暗示甚至強迫的方式來讓孩子違心地“說出”謙讓或“做出”謙讓行為,因為這種并非發自內心的謙讓是虛假的謙讓,也是不可持續的謙讓,更不可能變成孩子的一種內在品質。其他方面的道德行為教育也應該遵循這樣的原理,要激起幼兒的道德需要,要鼓勵孩子講真話,要營造一種具有德性的生活氛圍,只有這樣,相應的品德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另外,也不是任何時候都需要謙讓的,我們應該在孩子中建立一種公平的“序”,按照這種序,前面的孩子有權根據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選擇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不需要考慮別人的臉色,特別是不用考慮老師的臉色行事,這樣,孩子們才不會口是心非,他們所表現出來的道德才是自主的道德。

將贏輸看得比道德還重要

運動會開始了。操場上,“消防隊員”接力賽正在激烈地進行著,在“加油!加油!”的呼喊聲中,“消防隊員”們按規則跑到指定地點穿上一件外套(必須扣5個紐扣)和一雙鞋子(必須系好鞋帶),然后沖向“火場”救火?!跋狸爢T”們一個接一個地在場地上奔跑著,突然,譚老師和她所帶的A班小朋友大喊:“B班小朋友犯規了,他只扣了3個扣子。”B班那個孩子只得停下來扣好紐扣。過了一會兒,A班的小娟在匆忙中也只扣了3個紐扣就跑過去“救火”了,A班有一個孩子叫了一聲:“小娟,你的扣子……”譚老師連忙對A班的小朋友說:“噓——別做聲……”那個出聲的孩子馬上閉上了嘴。小娟勝利跑回來時,李老師和A班的孩子們為來之不易的僥幸的勝利而欣喜若狂……道德審視:1.老師和孩子們通過不道德的手段贏得了比賽,這是自私的表現,也是不道德的表現。2.在老師倡導下,師幼同流合污,最終贏得比賽,這樣會給孩子十分惡劣的影響,那就是為了勝利,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顧規則,不顧道德,這也將會成為孩子今后行事的一種準則。3.這種做假是在老師倡導下進行的,老師的這種失范言行會影響到老師今后在孩子中的正面教育力,削弱教育效果。基于道德的建議:要讓孩子們過一種有德性的生活,他們才會形成真正的德性。平時就讓孩子們時常在沒有德性的活動中浸染,那么,讓孩子們成為有德性的人那簡直就是一種奢望。

欺騙孩子們

查看全文

龐德道德觀研討

本文作者:許中華工作單位:上海對外貿易學院

對各法學流派觀點的繼承龐德在批判其他法學流派法學家的理論時也有對其進行繼承和發展。比如,他認為分析法學派的觀點在一定意義上明確了在立法性立法和司法性立法之間有著極為重要意義的區別,即立法性立法所指定的乃是一種適用于未來的規則,而司法性立法卻不僅是一種適用于未來的規則,它所制定的法律律令既可以適用于過去的法律行為,又可以適用于未來的法律行為,而且它在制定這種規則的時候所直接依據的也是在過去發生的某種糾紛。又如,對歷史法學家思想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使龐德對法律與文明的相對性理論有了啟發。在其對法律與文明的相對性理論中,他發現,法律只與一時一地之文明相對存在,在文明的無限發展過程中,不存在普遍恒存的法律。而法律的使命除了維護現存的價值觀和文明外,還要創造新的價值觀,促進新的文明。再如,龐德認為自然法學預設了法律背后的價值準則,具有強烈的批判功能;有利于形成全社會共同的法律情感,形成法律的尊崇,塑造法律信仰;還有利于填補實在法的空白,糾正實在法的失誤。

龐德的法律與道德觀

龐德正是在對各大法學流派的思想進行批判吸收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法律與道德的關系觀。他認為,同為社會控制的手段,法律無疑需要道德的支持,但在許多時候,法律會失去這種支持而受到道德合理性的挑戰。其一是法律的普遍適用性要求在一定范圍內法律的絕對適用性,而不能拿環境作借口,如許多情況下的義憤或過失殺人案件。但道德“則是要在圍繞其運用的周圍環境中受到檢驗并被描繪出來的?!边@往往導致人們對依法做出的判決持有不滿。其二是法律沒有明確加以譴責的東西不一定就是法律所贊成的,而這種東西往往并非道德上無關緊要的東西,如同性戀、見死不救等。還有是,法律往往要去處理那些必須在“好人”之間選擇一個“倒霉蛋”的問題,即“法律不得不在雙方當事人與道德上均無瑕疵的情況下處理損失歸屬的問題”,“法律就是要通過把法律責任強加給某個最初有能力承擔這種負擔并最終能夠把它變成其所能提供的服務費用之形式的人的方式而將這種負擔還給我們所有的人”。

龐德法律與道德的關系觀評析

在對龐德的法律與道德觀探析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他在研究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時更多地是通過分析社會現實中,生活中,司法實踐中二者所體現出的那種聯系。即二者是社會控制的兩種形式,二者在作用社會的過程中必然會有所交集,這種必然的交集便是法律在進行社會控制時不得不需要道德的支持,否則,那樣的社會控制將是不安全的,不確定的。再回到這個問題上來,道德同樣也需要法律的支持,因為法律能將某些人們普遍接受的道德準則(所要求的最低的道德準則)賦予強制力,使其不至于“孤獨無依”。在理解龐德的法律與道德觀時還必須回歸到他所處的時代,龐德經歷了1929年全球性經濟危機,恐怖的世界大戰,整個西方世界都籠罩在專制、強力的納粹陰影之下。在那樣的一個時代里,法律在很多國家和地區是在不考慮任何道德理念而純粹地進行社會控制,龐德從那樣的現實中看到了沒有道德支持的法律所帶給社會的不利。在經歷社會變更的中國,各種新問題,新情況,新的利益訴求不斷涌現,如隱私權、網絡侵權、股東訴訟、強制引產、見死不救、社會輿論對法院判案的重大影響等等。而如何使這些問題在“法律允許”與“道德要求”之間保持一個恰當的尺度呢,我想龐德的理論會給我們很大的啟發。因此,在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今天,我們提倡依法治國,提出要以“道德制約權力”,要通過各種社會手段的有機結合綜合協調地實現對國家的治理,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有機統一。

查看全文

道德抑制腐敗微探

在現代社會中,腐敗一般指“權力腐敗”,即公共權力變質,蛻變為私有權力,使用于私人目的,從而違背權力主體——人民意志的行為。因此,規范、約束權力的行使無疑是反腐敗的一個重要途徑。反對腐敗,法治是保證,德治是與之相輔而行的重要力量。本文主要論述道德對腐敗的抑制問題。

一、道德對腐敗的內在抑制力

道德何以成為抑制腐敗的力量?首先從道德的自身特性來看,在法學史上,康德首先把道德特征歸結為“內在性”,而與法制規范的“外在性”相對立。他認為法制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道德則只支配人們內心活動的動機。這一觀點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道德的特性,但道德不僅僅是隱藏于內心的信念,而必定會表現為外部行為。因此,道德無疑是內在性與外在性的統一,良心與德行的統一,它必然要影響社會并受社會制約。這種制約主要是通過家庭倫理控制、團體紀律約束、行業規范的遵從以及社會道德輿論的壓力等社會強制力來實現。這種強制力,比起國家強制力,在通常情況下雖然軟性一些,它要通過社會主體在外界道德壓力下喚起羞恥感、罪惡感而起作用;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會產生硬性的、強有力的效應,因為法律強制力只涉及人的行為自由或物質損失,而道德強制力則是深入人心的懲罰與折磨,誅心之輿論,決不亞于誅身。其次,從現代西方國家反腐敗的經驗來看,雖然其法治較為發達,強調通過法律制約權力,但同時也重視對執政黨和執政官員的道德約束。貴為總統或議員、內閣成員,一旦其私生活上的污點緋聞被披露,競選即告失敗,即使在位也得遭到輿論的譴責或是辭職。尼克松因“水門事件”牽涉政治道德而辭職;克林頓因“萊溫斯基緋聞案”而處于被斥責甚至險遭彈劾的尷尬境地。可見,道德強制力之大非同一般。

綜上所述,道德之所以能抑制腐敗,主要在于:其一,國家權力和官員的權力除了必須有合法性的外部依據,還需要有道義基礎,有社會道德輿論的支撐。為政者其身不正,其令不行。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行不義必自斃”,說的都是權力存亡成敗的道德根源。其二,社會道德是一種無形的社會力量,它一旦凝聚為公眾輿論,或形成為風俗習慣勢力,就具有一定的社會強制力,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制約腐敗??傊赖伦鳛橐种聘瘮〉闹匾α?,其功能在于觸及到主觀內在思想動機根源,有助于建立抑制腐敗的內在心理控制機制,做到治病治“根”。因此,歷代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極力強調加強公民特別是政府機關對自我行為的克制精神,樹立起“公共”道德觀念,對消除腐敗尤其是權力腐敗的至關重要性。古希臘德里克利特指出:每一個公民,包括政府官員,都必須自尊、自愛、自我克制,不要觸犯法律,否則就會受到懲罰。亞里士多德一再告誡:“只有當參與政治的公民早有德行時,一個城市才可能有德。”我國古代孟子也有“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的名言??梢姡赖聦τ诜锤瘮〉闹匾?。但是道德屬軟約束機制,對良心泯滅、道德淪喪的腐敗主體不會發生任何作用,因此必須借助于法治的硬約束機制。與此同時若吏治不嚴,官員自身不廉潔,道德便往往變成空洞的說教,反腐敗有可能成為一種沒有實質內容的政治口號。

二、道德抑制腐敗的主要方式

道德抑制腐敗主要有兩種方式,即道德自律與道德

查看全文

道德禮儀

(一)見面時的禮節

1·介紹。

可分為由第三者介紹和自我介紹兩種形式,無論自我介紹還是為他人介紹,做法都應自然誠懇。

為他人介紹,一般只介紹姓名和單位,有時還要說明自己和被介紹者的關系,便于新結識的人相互了解與信任。介紹具體人時,要注意秩序,應把年輕的介紹給年長的,職務低的介紹給職務高的,男同志介紹給女同志,自己熟悉和關系密切的介紹給新認識的或關系不密切的。在沒有第三者介紹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自我介紹的形式結識新的朋友。在很多場合中可以先送名片,起自我介紹作用。出示名片應嚴肅認真,不能象發傳單一樣;接受名片也要畢恭畢敬,既不能當著客人的面亂扔或折疊,尤其不能往褲袋放,應放在盒子里或上衣胸袋,以示尊重。

2·握手。

一般情況下,遇見朋友先打招呼,然后相互握手,寒喧致意。握手時要熱情,面露笑容,注視對方眼睛。伸手動作要大方,態度要自然,如左手加握,以表示更加親切、更加尊重對方。但男同志對女賓一般不用。握手也有次序,一般來說,應由主人、領導者、年長者、身份高者、女同志先伸手,待他們伸手后再握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