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金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7 11:58: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道德金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道德金

道德金規則分析論文

提要:道德金規則是倫理學中公正原理的一個濃縮表達。本文分析了傳統的道德金規則的典型民間版本和學術版本,指出傳統金規則要得以成立,在邏輯上至少需要兩個條件:人際共識和價值共識。而在今天,價值共識已經不存在,所以傳統金規則不再成立。作者試圖通過從“主體觀點”到“他者觀點”的轉換而提出一個關于道德金規則的新版本,即以“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代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試圖論證其邏輯上的完美性。本文中的核心論點最早于2000年提出,由于該問題涉及到生活基本準則,事關重大,因此經過聽取多方意見和反思,在這里進行了更嚴格的論證和修改。

1.問題背景

首先需要提及為什么要討論道德金規則的問題背景。

一般地說,金規則指的是能夠概括地表達一個倫理體系的總精神的一條道德原則,也就是能夠“一以貫之”的普遍原則;如果在學術意義上說,它就是倫理體系的一個元定理,它是對倫理體系中各種具體規則的總指導和解釋。金規則總是非常穩定的,除非社會發生巨大變化,否則它不會變化,而現在正是一個巨變的時代。

全球化把以前不明顯的許多問題變成了明顯的問題,其中一個典型問題就是各種文化/知識體系之間的關系。亨廷頓關于文明沖突的論點雖然有著根本性的錯誤,但它卻揭開了“對話/交往”問題的真正底牌。自蘇格拉底以來,理性對話就被認為是通向普遍承認的真理之路,到今天,哈貝馬斯還堅持認為,完全合乎理性標準的正確對話必定能夠產生一致認可的理解。但是哈貝馬斯忽略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底牌,這就是,理解不能保證接受[i]。理性對話有可能達到一致的理解,但是人們想要的不僅僅是被理解,而是被接受。接受才是“對話/交往”問題的終點,這一危險的底牌在以前的哲學分析中被有意無意地回避了。達成共識和合作的充分理由不是互相理解,而是互相接受??墒腔ハ嘟邮艿膯栴}超出了知識論和理性所能夠處理的范圍。顯然,“接受問題”迫使知識論上的“主體間”問題深化為實踐或價值理論上的“人際”問題,如果擴大計算單位,則成為“文化間”問題。人們在考慮知識時必定同時考慮價值,知識問題和價值問題是共軛的。這樣就回到了哲學的正宗模式上了,無論希臘還是中國先秦,知識問題都是從屬于倫理/政治問題的。

當把“接受問題”計算在內,“對話”就變成了“對待”,倫理學就成為第一哲學的一個部分(列維納斯甚至相信第一哲學只能是倫理學[ii]),另一個部分非??赡苁钦握軐W(施米特相信政治生活是最基本的生活形式,而政治問題就是區分敵友[iii])。倫理學和政治哲學的一個最基本問題就是“如何對待他人”。列維納斯非常正確地論證了他人的絕對性,他人是一個無論如何無法被“我”的主觀性所消化的外在絕對存在,主觀性(subjectivity)化不掉他者性(otherness),所以他人超越了我的主觀性,是我的生存條件和外在環境。他人會反抗,他可以不合作,所以超越了我,所以他人是我需要對待的最嚴肅的問題。今天人們特別感興趣的全球合作、全球共識、全球價值之類,在學理上都依賴著關于“他人”的理論。對待他人的總原則在倫理體系中就表現為所謂的“金規則”。

查看全文

道德金規則方案分析論文

摘要:道德金規則是倫理學中公正原理的一個濃縮表達。本文分析了傳統的道德金規則的典型民間版本和學術版本,指出傳統金規則要得以成立,在邏輯上至少需要兩個條件:人際共識和價值共識。而在今天,價值共識已經不存在,所以傳統金規則不再成立。作者試圖通過從“主體觀點”到“他者觀點”的轉換而提出一個關于道德金規則的新版本,即以“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代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試圖論證其邏輯上的完美性。本文中的核心論點最早于2000年提出,由于該問題涉及到生活基本準則,事關重大,因此經過聽取多方意見和反思,在這里進行了更嚴格的論證和修改。

1.問題背景

首先需要提及為什么要討論道德金規則的問題背景。

一般地說,金規則指的是能夠概括地表達一個倫理體系的總精神的一條道德原則,也就是能夠“一以貫之”的普遍原則;如果在學術意義上說,它就是倫理體系的一個元定理,它是對倫理體系中各種具體規則的總指導和解釋。金規則總是非常穩定的,除非社會發生巨大變化,否則它不會變化,而現在正是一個巨變的時代。

全球化把以前不明顯的許多問題變成了明顯的問題,其中一個典型問題就是各種文化/知識體系之間的關系。亨廷頓關于文明沖突的論點雖然有著根本性的錯誤,但它卻揭開了“對話/交往”問題的真正底牌。自蘇格拉底以來,理性對話就被認為是通向普遍承認的真理之路,到今天,哈貝馬斯還堅持認為,完全合乎理性標準的正確對話必定能夠產生一致認可的理解。但是哈貝馬斯忽略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底牌,這就是,理解不能保證接受[i]。理性對話有可能達到一致的理解,但是人們想要的不僅僅是被理解,而是被接受。接受才是“對話/交往”問題的終點,這一危險的底牌在以前的哲學分析中被有意無意地回避了。達成共識和合作的充分理由不是互相理解,而是互相接受。可是互相接受的問題超出了知識論和理性所能夠處理的范圍。顯然,“接受問題”迫使知識論上的“主體間”問題深化為實踐或價值理論上的“人際”問題,如果擴大計算單位,則成為“文化間”問題。人們在考慮知識時必定同時考慮價值,知識問題和價值問題是共軛的。這樣就回到了哲學的正宗模式上了,無論希臘還是中國先秦,知識問題都是從屬于倫理/政治問題的。

當把“接受問題”計算在內,“對話”就變成了“對待”,倫理學就成為第一哲學的一個部分(列維納斯甚至相信第一哲學只能是倫理學[ii]),另一個部分非??赡苁钦握軐W(施米特相信政治生活是最基本的生活形式,而政治問題就是區分敵友[iii])。倫理學和政治哲學的一個最基本問題就是“如何對待他人”。列維納斯非常正確地論證了他人的絕對性,他人是一個無論如何無法被“我”的主觀性所消化的外在絕對存在,主觀性(subjectivity)化不掉他者性(otherness),所以他人超越了我的主觀性,是我的生存條件和外在環境。他人會反抗,他可以不合作,所以超越了我,所以他人是我需要對待的最嚴肅的問題。今天人們特別感興趣的全球合作、全球共識、全球價值之類,在學理上都依賴著關于“他人”的理論。對待他人的總原則在倫理體系中就表現為所謂的“金規則”。

查看全文

道德金規則的論證和修改探討論文

提要:道德金規則是倫理學中公正原理的一個濃縮表達。本文分析了傳統的道德金規則的典型民間版本和學術版本,指出傳統金規則要得以成立,在邏輯上至少需要兩個條件:人際共識和價值共識。而在今天,價值共識已經不存在,所以傳統金規則不再成立。作者試圖通過從“主體觀點”到“他者觀點”的轉換而提出一個關于道德金規則的新版本,即以“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代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試圖論證其邏輯上的完美性。本文中的核心論點最早于2000年提出,由于該問題涉及到生活基本準則,事關重大,因此經過聽取多方意見和反思,在這里進行了更嚴格的論證和修改。

1.問題背景

首先需要提及為什么要討論道德金規則的問題背景。

一般地說,金規則指的是能夠概括地表達一個倫理體系的總精神的一條道德原則,也就是能夠“一以貫之”的普遍原則;如果在學術意義上說,它就是倫理體系的一個元定理,它是對倫理體系中各種具體規則的總指導和解釋。金規則總是非常穩定的,除非社會發生巨大變化,否則它不會變化,而現在正是一個巨變的時代。

全球化把以前不明顯的許多問題變成了明顯的問題,其中一個典型問題就是各種文化/知識體系之間的關系。亨廷頓關于文明沖突的論點雖然有著根本性的錯誤,但它卻揭開了“對話/交往”問題的真正底牌。自蘇格拉底以來,理性對話就被認為是通向普遍承認的真理之路,到今天,哈貝馬斯還堅持認為,完全合乎理性標準的正確對話必定能夠產生一致認可的理解。但是哈貝馬斯忽略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底牌,這就是,理解不能保證接受[i]。理性對話有可能達到一致的理解,但是人們想要的不僅僅是被理解,而是被接受。接受才是“對話/交往”問題的終點,這一危險的底牌在以前的哲學分析中被有意無意地回避了。達成共識和合作的充分理由不是互相理解,而是互相接受??墒腔ハ嘟邮艿膯栴}超出了知識論和理性所能夠處理的范圍。顯然,“接受問題”迫使知識論上的“主體間”問題深化為實踐或價值理論上的“人際”問題,如果擴大計算單位,則成為“文化間”問題。人們在考慮知識時必定同時考慮價值,知識問題和價值問題是共軛的。這樣就回到了哲學的正宗模式上了,無論希臘還是中國先秦,知識問題都是從屬于倫理/政治問題的。

當把“接受問題”計算在內,“對話”就變成了“對待”,倫理學就成為第一哲學的一個部分(列維納斯甚至相信第一哲學只能是倫理學[ii]),另一個部分非常可能是政治哲學(施米特相信政治生活是最基本的生活形式,而政治問題就是區分敵友[iii])。倫理學和政治哲學的一個最基本問題就是“如何對待他人”。列維納斯非常正確地論證了他人的絕對性,他人是一個無論如何無法被“我”的主觀性所消化的外在絕對存在,主觀性(subjectivity)化不掉他者性(otherness),所以他人超越了我的主觀性,是我的生存條件和外在環境。他人會反抗,他可以不合作,所以超越了我,所以他人是我需要對待的最嚴肅的問題。今天人們特別感興趣的全球合作、全球共識、全球價值之類,在學理上都依賴著關于“他人”的理論。對待他人的總原則在倫理體系中就表現為所謂的“金規則”。

查看全文

鄉鎮職能轉換過程中干部工作方式問題的思考

鄉鎮是我國最基層的政權組織,是黨在農村的戰斗保壘,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紐帶和橋梁。鄉鎮干部是執行黨和國家各項路線、方針、政策的最前沿的一支干部隊伍。鄉鎮工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國家政權的穩定,關系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小康建設的步伐。隨著我國農村稅費改革的不斷深入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的貫徹落實,以及《行政許可法》的實施,目前鄉鎮機構設置和干部工作機制已很難適應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和民主法制建設的要求。

一、當前我市鄉鎮職能現狀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民主法制化建設步伐的加快,以及農村稅費改革等因素,鄉鎮職能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一些突出的矛盾凸顯,主要表現在:一是富余人員增多,人浮于事,干部隊伍龐大。計劃生育主體水平和質量的提高,以及《計劃生育法》的實施計劃生育工作逐步走向正規。計劃生育工作已由過去的全體干部一起抓變為計育辦人員常年抓。農村稅費改革后,財稅所干部就成了在家開票的稅務人員。其它業務上劃單位的干部也一樣,全部富余出來不知到干什么?二是鄉鎮財政困難,難以維持政府的正常運轉。農業稅的降點、林特產品稅的取消,以及其它一系列政策的出臺,本來就十分困難的鄉級財政更是促禁見肘,債務進一步加大,不僅無力償還債務,而且難以保證鄉鎮人員的工資和最基本的運轉支出。三是政府職能消弱。事權、責任無限增大,人權、財權不斷弱化。通俗的說“有油水”的事上邊都收回去了。但收回去的只是人權、財權,事權、責任仍在鄉鎮,有了成績是上邊業務單位的、有了問題永遠是鄉鎮的。如安全生產、計劃生育、林業、土管、綜合治理等。四是干部隊伍結構不盡合理,從年齡角度看,目前我縣鄉鎮干部的年齡偏大,加之近年來實行“逢進必考”,大部分年輕干部被市、縣部門招錄,更加劇了鄉鎮干部隊伍年齡的差異。從文化結構看,鄉鎮干部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其中第一學歷有大專畢業的,有中專畢業的,有高中畢業的,有初中畢業的,更多的是部隊退伍軍人,多數鄉鎮干部觀念陳舊,思想不解放,缺乏創新意識和服務意識。從專業技術角度看,技術型干部少,真正從農、林、水專業院校畢業的干部不多,嚴重制約著新技術推廣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之干部培訓和外出學習機會少,知識更新慢,為農民群眾服務本領亟待提高。五是鄉鎮工作到底怎樣干?近年來,各鄉鎮實行了機制改革,取消了“領導包片、干部駐村”機制,實行村民自治。轉換而來的是各種專業服務隊或辦公室或服務組等,名稱不盡一致,而內容一樣,由于沒有一個有效的管理機制,雖然變換了名稱而內容沒有變,這種“換湯不換藥”的做法甚至還不如以前包片聯村辦法有效。鄉鎮干部成了鄉村的“通訊員”、“傳話筒”。有的干部名為到村服務,實不到村,對群眾疾苦不聞不問,能推就推,能避就避。由于沒有一定的“利益”關系來約束,單憑一腔政治熱情,單憑干部的自身素質,他們深入不下去,也辦不了事,也不知到怎么干?

二、轉變鄉鎮職能,建立新工作模式的主要做法

轉變鄉鎮職能,創新工作模式,勢在必行。新形勢下如何解決鄉鎮面臨這些突出問題和矛盾?鄉鎮黨委、政府的性質和職能本質是服務農業經濟社會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鄉鎮黨委、政府如何服務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和增加財政收入?農民群眾需要政府怎樣服務于他們?稅改后,根據鄉鎮當地實際情況,政府應形成怎樣的工作模式?我們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主要希望,一是政府“多予”,即希望多給政策,指明方向;多給資金,積極扶持;多給技術,提高本領;多給信息,加強引導。二是希望鄉鎮政府積極創造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引導農民參與市場競爭,帶領農民多業發展。通過調查和不斷探索,我認為鄉鎮政府的職能應由“抓事務、抓稅收”向“抓產業,抓服務”上轉移,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將“利益導向加激勵機制”引入干部管理中。應該從四大方面下功夫。

1、改革鄉鎮機構設置,建立適應經濟發展要求科學合理機構。各鄉鎮要立足鄉鎮實際優勢資源和產業重點,按照“精簡、便民、

查看全文

道德基礎與經濟學現代化論文

我們可以事先武斷甚至走極端地把道德定義成:道德的行為就是不能給你帶來眼前好處的行為。比如,有人落水,你為救他而獻身,或與一個搶了別人東西的歹徒搏斗受了傷,這時,我們很難說你是自利的,就是說在你的理性考慮中,你很難考慮到如果活下來,你的英雄稱號會在你的效用函數中占多大的地位。這是我們就極端而言的,用以反駁另一種觀點:市場經濟沒有必要談道德,持這種觀點的人主要是從經濟學陣營中來的。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家往往強調要道德干什么,有市場經濟就夠了,市場經濟會在競爭中自然產生出道德機制、道德規范來。應該說,我在許多方面與他們是一致的。在這一點上甚至也是一致的。但我想將道德的重要性突出到這樣的高度,就是說,不妨將道德定義成:凡是理性的考慮都不會做的那種事。只要是考慮效用函數極大化,就絕對不會干的那類事中,有一類事叫道德行為。當然還有非道德的事也可能處于非理性范圍內。我們就是在非理性范圍內考慮道德事件。這里我們是將道德作為一次事件來考慮。這就不必與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們糾纏于:到底道德有沒有必要,道德是否是一個交易的結果,是個充分競爭的行為之后自然就會產生道德規范,還是先有道德規范才有交易這樣一些雞和蛋的問題。

既然道德與理性是對立的,是非理性的,那么為什么還會有這樣的道德行為發生?道德是否是作為社會的基礎存在的,也就是說一個市場社會(請注意不是市場經濟),需要不需要一個道德基礎,這個道德基礎包括對產權的尊重、對他人權利的尊重、自我約束等等。

如果用我對道德事件的定義,那么基本的邏輯關系已經包含在這個概念里了。就是一群充分理性的自利的人(self-interested),是為自己的利益牟利的。但他們如果僅僅在自私的意義上是充分理性的(selfish),僅僅是自私的一群人,那么所有的其他人都只是他們的手段,是他們達到自私目的的一個手段。別人是我的手段,同樣你也是別人的手段,你的生命、你的財產、你的幸福都是他人的手段。在這樣一群人中可不可能有市場社會,再退一步可不可以有社會。在傳統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的討論中,答案是很明確的:不可能。在我們熟悉的一些政治哲學著作中,像英美傳統的洛克、霍布斯或康德哲學傳統中的有關論述,在自由意志這個傳統中生長出來的道德哲學,歐陸哲學,像盧梭,都有這一觀點:即便是一群自利的人,如果他們完全是自私的,那就是野蠻人,就沒有文明社會。

在英美傳統和歐陸傳統中都認為社會是文明社會(civilsociety),是civil,而不是野蠻(barbarian)狀態。而一個文明社會或市民社會、公民社會,這些詞在英文中都是civilsociety。civil在洛克的產權理論中,就意味每個人都必須尊重他人的生命、自由、財產占有權利,也就是他所講的Property。雖然在歐陸傳統中關于對財產占有的尊重與英美傳統有很大的不同,但從學術上歐陸傳統和英美傳統都承認只要是人類社會就要有一個文明的基礎,這個文明基礎就是道德共識(moralconsensus)。在霍布斯、洛克、黑格爾的論述中,道德共識的意思就是人們相互間有一個起碼的尊重。這個尊重在前資本主義社會,即在歐洲進入啟蒙時代之前的時期,并不顯得很重要,因為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沒有人認識到它一旦缺乏將是什么樣子,因此沒有形成啟蒙時代的道德危機。德克海姆關于社會道德共識的看法:在一個前分工社會或前資本主義社會、前現代社會中,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機械式的同一(mechanicalsolidarity)。因為那時分工不發達而且社會規模很小,秩序擴展得還不寬泛,所以就一小群人而言,他們之間的共識比較容易達成。這一小群人大都面臨同一種風險――大自然,他們之間沒有很廣泛的地理差別,人種上單一,在血緣上也是相互聯系的,而且他們的能力、他們的知識結構也差不多是一樣的。在這種情況下,不會產生現代社會的萌芽,它只能有mechanicalsolidarity,機械式的團結、聚合(這個詞中文不太好翻),總之是一種前現代的共識:我們面臨同樣的生存問題,我們擁有幾乎同樣的生存手段,也就是我們擁有同樣的效用函數,那么我們就是一家子。這就是從血緣和地緣關系上形成的前現代社會,用中國人的話就是鄉土社會。

當進入現代的時候,黑格爾和德克海姆就發現前現代社會開始瓦解,這些思想家認識到了道德危機,或者說是現代性危機,這種危機是從分工開始的。用德克海姆的話說就是分工的發展同時也就是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的發展。因為分工以后,人們的知識結構就局部化而固定在了所分工的工作上,人們在具體環境中積累知識,那么每個人判斷事物的經驗、知識積累就與在其他方面分工的人產生了差異,從而價值判斷就會產生差異,利益就會有沖突。例如,工農之間的利益差別,就會有谷賤傷農、谷貴傷工的情況。所以前現代社會的道德共識很輕易就瓦解了。而新的道德共識只能建立在德克海姆所說的有機的凝聚(organicsolidarity)社會中。有機的意思就是指文明的人雖然是分工的,但他們通過交易、通過市場貿易互相尊重這種有機的關系,并結成個互相依賴、互相依存的社會。因此,在分工的現代社會,人們也能找到共識和基礎,這個共識就是制度,是非道德的,因為它不是依賴于共同的前現代的共識,而是依賴分工制度,就像將每個人固定在一張網上的一個個點上一樣,將每個人行為束縛起來。德克海姆被哈耶克認為是社會主義者,因為德克海姆強調的就是傳統政府權威,是權威的建立,像強權政府甚至宗教的作用。他企圖這樣來擺脫韋伯的悲觀的解昧狀態。

對于道德共識、產生現代危機等問題認識最深刻的主要是歐陸哲學家。包括德克海姆、韋伯、黑格爾。按照哈貝瑪斯的觀點,黑格爾畢生精力要解決的就是為現代社會找到它的道德基礎。而哈貝瑪斯的解就是建立在正當交往的基礎上。這是歐陸傳統的努力。

查看全文

道德基礎與經濟學現代化研究論文

摘要:我們可以事先武斷甚至走極端地把道德定義成:道德的行為就是不能給你帶來眼前好處的行為。比如,有人落水,你為救他而獻身,或與一個搶了別人東西的歹徒搏斗受了傷,這時,我們很難說你是自利的,就是說在你的理性考慮中,你很難考慮到如果活下來,你的英雄稱號會在你的效用函數中占多大的地位。這是我們就極端而言的,用以反駁另一種觀點:市場經濟沒有必要談道德,持這種觀點的人主要是從經濟學陣營中來的。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家往往強調要道德干什么,有市場經濟就夠了,市場經濟會在競爭中自然產生出道德機制、道德規范來。應該說,我在許多方面與他們是一致的。在這一點上甚至也是一致的。但我想將道德的重要性突出到這樣的高度,就是說,不妨將道德定義成:凡是理性的考慮都不會做的那種事。只要是考慮效用函數極大化,就絕對不會干的那類事中,有一類事叫道德行為。當然還有非道德的事也可能處于非理性范圍內。我們就是在非理性范圍內考慮道德事件。這里我們是將道德作為一次事件來考慮。這就不必與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們糾纏于:到底道德有沒有必要,道德是否是一個交易的結果,是個充分競爭的行為之后自然就會產生道德規范,還是先有道德規范才有交易這樣一些雞和蛋的問題。

關鍵詞:道德基礎;經濟學;現代化

Abstract:Wemaybearbitrarybeforehandevencarrytoofardefinethemorals:Themoralbehaviorcannotbringatpresenttheadvantagebehaviortoyou.Forinstance,somepeoplefallinthewater,youtorescuehimtodevote,orsnatchedothersthingscoundrelwithonetofightwasinjured,bynow,weverydifficulttosayyouweretheself-interest,i.e.inyoursrationalconsideration,youverydifficulttoconsider,iflived,yourheroictitlewilloccupythebigstatusinyoursutilityfunction.Thisiswespeakingoftheextreme,withrefutesanotherviewpoint:Themarketeconomyisnotunnecessarytodiscussthemorals,holdsthisviewpointpersonismainlyfromtheeconomiccamp.Liberalism''''seconomistoftenstressedthatwantsthemoralstodoanything,hadthemarketeconomytosuffice,themarketeconomywillhavethemoralmechanism,themoralrulenaturallyinthecompetition.ShouldsaythatIinmanyaspectswiththemamconsistent.Onthisspotevenisalsoconsistent.ButIwanttohighlightthemoralimportancetosuchaltitude,i.e.,mightaswelldefinesthemorals:Everyrationalconsiderationwillnotdothatkindofmatter.Solongasisconsideredthattheutilityfunctionmaximization,absolutelyinthedrythatkindofmatter,somekindofmatterwillnotbecalledthemoralbehavior.Certainlyalsohasthenon-moralmatteralsopossiblytobeinthenon-rationalscope.Weareconsiderthemoraleventinthenon-rationalscope.Herewearetakethemoralsatimeeventtoconsider.Thisdoesnotneedtopesterwiththeliberalismeconomistsin:Dothemoralshavethenecessity,themoralswhetherisatransactionresult,afteristhefullcompetitionbehavior,willhavenaturallythemoralrule,willhavethemoralruleonlythentohavetransactionlikethissomechickensandtheeggquestionfirst.

keyword:Moralfoundation;Economic;Modernization

引言

既然道德與理性是對立的,是非理性的,那么為什么還會有這樣的道德行為發生?道德是否是作為社會的基礎存在的,也就是說一個市場社會(請注意不是市場經濟),需要不需要一個道德基礎,這個道德基礎包括對產權的尊重、對他人權利的尊重、自我約束等等。

查看全文

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我們可以事先武斷甚至走極端地把道德定義成:道德的行為就是不能給你帶來眼前好處的行為。比如,有人落水,你為救他而獻身,或與一個搶了別人東西的歹徒搏斗受了傷,這時,我們很難說你是自利的,就是說在你的理性考慮中,你很難考慮到如果活下來,你的英雄稱號會在你的效用函數中占多大的地位。這是我們就極端而言的,用以反駁另一種觀點:市場經濟沒有必要談道德,持這種觀點的人主要是從經濟學陣營中來的。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家往往強調要道德干什么,有市場經濟就夠了,市場經濟會在競爭中自然產生出道德機制、道德規范來。應該說,我在許多方面與他們是一致的。在這一點上甚至也是一致的。但我想將道德的重要性突出到這樣的高度,就是說,不妨將道德定義成:凡是理性的考慮都不會做的那種事。只要是考慮效用函數極大化,就絕對不會干的那類事中,有一類事叫道德行為。當然還有非道德的事也可能處于非理性范圍內。我們就是在非理性范圍內考慮道德事件。這里我們是將道德作為一次事件來考慮。這就不必與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們糾纏于:到底道德有沒有必要,道德是否是一個交易的結果,是個充分競爭的行為之后自然就會產生道德規范,還是先有道德規范才有交易這樣一些雞和蛋的問題。 既然道德與理性是對立的,是非理性的,那么為什么還會有這樣的道德行為發生?道德是否是作為社會的基礎存在的,也就是說一個市場社會(請注意不是市場經濟),需要不需要一個道德基礎,這個道德基礎包括對產權的尊重、對他人權利的尊重、自我約束等等。

如果用我對道德事件的定義,那么基本的邏輯關系已經包含在這個概念里了。就是一群充分理性的自利的人(self-interested),是為自己的利益牟利的。但他們如果僅僅在自私的意義上是充分理性的(selfish),僅僅是自私的一群人,那么所有的其他人都只是他們的手段,是他們達到自私目的的一個手段。別人是我的手段,同樣你也是別人的手段,你的生命、你的財產、你的幸福都是他人的手段。在這樣一群人中可不可能有市場社會,再退一步可不可以有社會。在傳統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的討論中,答案是很明確的:不可能。在我們熟悉的一些政治哲學著作中,像英美傳統的洛克、霍布斯或康德哲學傳統中的有關論述,在自由意志這個傳統中生長出來的道德哲學,歐陸哲學,像盧梭,都有這一觀點:即便是一群自利的人,如果他們完全是自私的,那就是野蠻人,就沒有文明社會。

在英美傳統和歐陸傳統中都認為社會是文明社會(civilsociety),是civil,而不是野蠻(barbarian)狀態。而一個文明社會或市民社會、公民社會,這些詞在英文中都是civilsociety。civil在洛克的產權理論中,就意味每個人都必須尊重他人的生命、自由、財產占有權利,也就是他所講的Property。雖然在歐陸傳統中關于對財產占有的尊重與英美傳統有很大的不同,但從學術上歐陸傳統和英美傳統都承認只要是人類社會就要有一個文明的基礎,這個文明基礎就是道德共識(moralconsensus)。在霍布斯、洛克、黑格爾的論述中,道德共識的意思就是人們相互間有一個起碼的尊重。這個尊重在前資本主義社會,即在歐洲進入啟蒙時代之前的時期,并不顯得很重要,因為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沒有人認識到它一旦缺乏將是什么樣子,因此沒有形成啟蒙時代的道德危機。德克海姆關于社會道德共識的看法:在一個前分工社會或前資本主義社會、前現代社會中,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機械式的同一(mechanicalsolidarity)。因為那時分工不發達而且社會規模很小,秩序擴展得還不寬泛,所以就一小群人而言,他們之間的共識比較容易達成。這一小群人大都面臨同一種風險――大自然,他們之間沒有很廣泛的地理差別,人種上單一,在血緣上也是相互聯系的,而且他們的能力、他們的知識結構也差不多是一樣的。在這種情況下,不會產生現代社會的萌芽,它只能有mechanicalsolidarity,機械式的團結、聚合(這個詞中文不太好翻),總之是一種前現代的共識:我們面臨同樣的生存問題,我們擁有幾乎同樣的生存手段,也就是我們擁有同樣的效用函數,那么我們就是一家子。這就是從血緣和地緣關系上形成的前現代社會,用中國人的話就是鄉土社會。

當進入現代的時候,黑格爾和德克海姆就發現前現代社會開始瓦解,這些思想家認識到了道德危機,或者說是現代性危機,這種危機是從分工開始的。用德克海姆的話說就是分工的發展同時也就是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的發展。因為分工以后,人們的知識結構就局部化而固定在了所分工的工作上,人們在具體環境中積累知識,那么每個人判斷事物的經驗、知識積累就與在其他方面分工的人產生了差異,從而價值判斷就會產生差異,利益就會有沖突。例如,工農之間的利益差別,就會有谷賤傷農、谷貴傷工的情況。所以前現代社會的道德共識很輕易就瓦解了。而新的道德共識只能建立在德克海姆所說的有機的凝聚(organicsolidarity)社會中。有機的意思就是指文明的人雖然是分工的,但他們通過交易、通過市場貿易互相尊重這種有機的關系,并結成個互相依賴、互相依存的社會。因此,在分工的現代社會,人們也能找到共識和基礎,這個共識就是制度,是非道德的,因為它不是依賴于共同的前現代的共識,而是依賴分工制度,就像將每個人固定在一張網上的一個個點上一樣,將每個人行為束縛起來。德克海姆被哈耶克認為是社會主義者,因為德克海姆強調的就是傳統政府權威,是權威的建立,像強權政府甚至宗教的作用。他企圖這樣來擺脫韋伯的悲觀的解昧狀態。

對于道德共識、產生現代危機等問題認識最深刻的主要是歐陸哲學家。包括德克海姆、韋伯、黑格爾。按照哈貝瑪斯的觀點,黑格爾畢生精力要解決的就是為現代社會找到它的道德基礎。而哈貝瑪斯的解就是建立在正當交往的基礎上。這是歐陸傳統的努力。

在英美思想傳統中,我們還想不出有思想家例如啟蒙時代的洛克、休謨、斯密這樣的人,在重要的文章,重要的語句中涉及到現代性危機,也就是道德瓦解的危機問題。這可能因為當時的英國社會比較穩定,沒有發生與法國大革命相似的動蕩使然。英國是通過習慣法的健全逐漸取代君主法庭(royalcourt)和宗教的法庭(churchcourt)而形成一種非常靈活的習慣法體系(caselaw),來解決日常的問題。這是個積累的過程是casebycase。法官遇到問題,先看看前面有沒有案例,如果沒有就按自己的理性、公益來點一點解決??梢娺@是典型的演進秩序。這使人們對現實問題的解釋和處理很穩定,用不著一次性的革命。就像沒有大的地震,完全是小震。因此,生活在其中的思想家們感受不到革命和推動革命的道德基礎的危機。在道德基礎開始瓦解的時候就會有革命,革命無非是道德共識不能達成的產物,是一種極端的手段。

查看全文

經濟學現代化與道德基礎論文

我們可以事先武斷甚至走極端地把道德定義成:道德的行為就是不能給你帶來眼前好處的行為。比如,有人落水,你為救他而獻身,或與一個搶了別人東西的歹徒搏斗受了傷,這時,我們很難說你是自利的,就是說在你的理性考慮中,你很難考慮到如果活下來,你的英雄稱號會在你的效用函數中占多大的地位。這是我們就極端而言的,用以反駁另一種觀點:市場經濟沒有必要談道德,持這種觀點的人主要是從經濟學陣營中來的。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家往往強調要道德干什么,有市場經濟就夠了,市場經濟會在競爭中自然產生出道德機制、道德規范來。應該說,我在許多方面與他們是一致的。在這一點上甚至也是一致的。但我想將道德的重要性突出到這樣的高度,就是說,不妨將道德定義成:凡是理性的考慮都不會做的那種事。只要是考慮效用函數極大化,就絕對不會干的那類事中,有一類事叫道德行為。當然還有非道德的事也可能處于非理性范圍內。我們就是在非理性范圍內考慮道德事件。這里我們是將道德作為一次事件來考慮。這就不必與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們糾纏于:到底道德有沒有必要,道德是否是一個交易的結果,是個充分競爭的行為之后自然就會產生道德規范,還是先有道德規范才有交易這樣一些雞和蛋的問題。

既然道德與理性是對立的,是非理性的,那么為什么還會有這樣的道德行為發生?道德是否是作為社會的基礎存在的,也就是說一個市場社會(請注意不是市場經濟),需要不需要一個道德基礎,這個道德基礎包括對產權的尊重、對他人權利的尊重、自我約束等等。

如果用我對道德事件的定義,那么基本的邏輯關系已經包含在這個概念里了。就是一群充分理性的自利的人(self-interested),是為自己的利益牟利的。但他們如果僅僅在自私的意義上是充分理性的(selfish),僅僅是自私的一群人,那么所有的其他人都只是他們的手段,是他們達到自私目的的一個手段。別人是我的手段,同樣你也是別人的手段,你的生命、你的財產、你的幸福都是他人的手段。在這樣一群人中可不可能有市場社會,再退一步可不可以有社會。在傳統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的討論中,答案是很明確的:不可能。在我們熟悉的一些政治哲學著作中,像英美傳統的洛克、霍布斯或康德哲學傳統中的有關論述,在自由意志這個傳統中生長出來的道德哲學,歐陸哲學,像盧梭,都有這一觀點:即便是一群自利的人,如果他們完全是自私的,那就是野蠻人,就沒有文明社會。

在英美傳統和歐陸傳統中都認為社會是文明社會(civilsociety),是civil,而不是野蠻(barbarian)狀態。而一個文明社會或市民社會、公民社會,這些詞在英文中都是civilsociety。civil在洛克的產權理論中,就意味每個人都必須尊重他人的生命、自由、財產占有權利,也就是他所講的Property。雖然在歐陸傳統中關于對財產占有的尊重與英美傳統有很大的不同,但從學術上歐陸傳統和英美傳統都承認只要是人類社會就要有一個文明的基礎,這個文明基礎就是道德共識(moralconsensus)。在霍布斯、洛克、黑格爾的論述中,道德共識的意思就是人們相互間有一個起碼的尊重。這個尊重在前資本主義社會,即在歐洲進入啟蒙時代之前的時期,并不顯得很重要,因為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沒有人認識到它一旦缺乏將是什么樣子,因此沒有形成啟蒙時代的道德危機。德克海姆關于社會道德共識的看法:在一個前分工社會或前資本主義社會、前現代社會中,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機械式的同一(mechanicalsolidarity)。因為那時分工不發達而且社會規模很小,秩序擴展得還不寬泛,所以就一小群人而言,他們之間的共識比較容易達成。這一小群人大都面臨同一種風險——大自然,他們之間沒有很?惴旱牡乩聿畋穡酥稚系唬諮瞪弦彩竅嗷檔?,而且他脡q哪芰Α⑺塹鬧督峁掛膊畈歡嗍且謊摹T謖庵智榭魷攏換岵執緇岬拿妊?,它只能有mechanicalsolidarity,機械式的團結、聚合(這個詞中文不太好翻),總之是一種前現代的共識:我們面臨同樣的生存問題,我們擁有幾乎同樣的生存手段,也就是我們擁有同樣的效用函數,那么我們就是一家子。這就是從血緣和地緣關系上形成的前現代社會,用中國人的話就是鄉土社會。

當進入現代的時候,黑格爾和德克海姆就發現前現代社會開始瓦解,這些思想家認識到了道德危機,或者說是現代性危機,這種危機是從分工開始的。用德克海姆的話說就是分工的發展同時也就是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的發展。因為分工以后,人們的知識結構就局部化而固定在了所分工的工作上,人們在具體環境中積累知識,那么每個人判斷事物的經驗、知識積累就與在其他方面分工的人產生了差異,從而價值判斷就會產生差異,利益就會有沖突。例如,工農之間的利益差別,就會有谷賤傷農、谷貴傷工的情況。所以前現代社會的道德共識很輕易就瓦解了。而新的道德共識只能建立在德克海姆所說的有機的凝聚(organicsolidarity)社會中。有機的意思就是指文明的人雖然是分工的,但他們通過交易、通過市場貿易互相尊重這種有機的關系,并結成個互相依賴、互相依存的社會。因此,在分工的現代社會,人們也能找到共識和基礎,這個共識就是制度,是非道德的,因為它不是依賴于共同的前現代的共識,而是依賴分工制度,就像將每個人固定在一張網上的一個個點上一樣,將每個人行為束縛起來。德克海姆被哈耶克認為是社會主義者,因為德克海姆強調的就是傳統政府權威,是權威的建立,像強權政府甚至宗教的作用。他企圖這樣來擺脫韋伯的悲觀的解昧狀態。

對于道德共識、產生現代危機等問題認識最深刻的主要是歐陸哲學家。包括德克海姆、韋伯、黑格爾。按照哈貝瑪斯的觀點,黑格爾畢生精力要解決的就是為現代社會找到它的道德基礎。而哈貝瑪斯的解就是建立在正當交往的基礎上。這是歐陸傳統的努力。

查看全文

高中語文教育教學論文5篇

第一篇

一、重視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愛國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主要指的是人們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是我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沉淀成果,是推動祖國歷史前進的偉大力量,在我國正在蓬勃發展、闊步向前的今天,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是描繪我國的大好河山或者是贊美我國壯麗山河的,亦或是表達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等,通過對這些文章的學習,學生能夠深切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麗與可愛,進而萌發濃烈的愛國之情,不僅如此,還可以通過對一些文章作者的事跡介紹,揭示他們的愛國情懷和偉大人格,進而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舉個例子,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一直被廣泛吟誦,流傳至今,充分表現出作者“憂天下,愛民眾”的思想,高中語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本段內容進行背誦,加深學生對作者中心思想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可以對范仲淹的生平進行簡單的介紹,對其愛國行為進行簡單評價,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作者的行為也可以充分的體現出其愛國思想,比如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接受美國的救濟糧、錢學森為了回國進行國防建設沖破重重阻礙、魯迅意識到“醫心比醫病”更重要時就毅然決然地棄醫從文,這些事件都是很好的進行愛國教育的例子,通過對這些事例的講述可以使學生樹立愛國思想,激發愛國情況,增加民族自豪感,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起到推動作用。

二、重視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審美是人的高級需要之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是學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這種情況,新課程標準也對高中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即通過對文學藝術的鑒賞或者是學生科學技術發明的過程中都要滲透審美要求,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滿足學生的認知要求,激發學生對美的追求,在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眼光。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審美內容,涉及到自然美、社會美等,在教學的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使學生在文章的啟發下聯系自己的生活感情經歷,進而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并且可以通過不同的表達方式將自己對美的渴望表達出來,進而形成一種較強的審美能力,最終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筆者認為,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1.賞析

查看全文

淺析高中語文課堂教學

摘要:本文以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分析為主要出發點,重點探討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的途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加快高中語文課程教學的改革進程,更好的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客觀需要。

關鍵詞:情感教育;高中語文;課堂教學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之下,高中語文教學事業已經取得初步成效,學生的人文素養、語言應用能力、文學鑒賞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傳統語文教學模式仍舊根深蒂固,某些教育者注重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而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所有忽視,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極為不利。對此,筆者以情感教育為主要研究內容,對其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簡要分析與著重探討,旨在為高中語文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以新課程改革理念、素質教育思想為基礎,關注學生的健全人格培養,主要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情感腳力的方式來更好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情感教育具有極高的價值,具體主要為以下幾點:其一,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有利于精準落實新課程改革教育目標。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標準中明確提出,在教學活動的開展中要充分彰顯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這一思想內涵,其中,人文性則要通過情感教育的方式得以展現,包括三觀樹立、道德品質培養、精神信仰構建等等[1]。通過具有人文性特征的情感教育方式,可以進一步提高高中語文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實現教育目標與課程改革之間的相輔相成。其二,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情感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符合當前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需要。高中階段的學生不僅面對巨大的升學壓力,心理、情感、身體也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更是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因此,對于處于這一階段的學生來說,教師要在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中扮演引導教育的角色,使得學生在人生成長之路朝著健康的方向進步。由此可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有利于學生學習效率提升的同時,還可以為其日后發展奠定基礎。

二、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的途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