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性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1 08:09:5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動態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外語生態課堂動態質性評價探究

摘要:課堂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一環,實施外語生態課堂動態質性評價尤為重要。外語生態課堂是以外語為教學內容,以教育生態學理論為依托的一種新型課堂,是一種更具人文氣息,體現語言文化傳承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外語生態課堂動態質性評價理念主要體現在對評價內容、評價功能、評價主體與評價對象等幾個層面的解讀與再思考上。

關鍵詞:外語;生態課堂;質性評價量化教學評價方式

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占據主導地位,通過構建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從教學目標、教學態度、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能力及教學效果等幾個層面完成對被評價對象的數字化評價,這種評價方式將課堂教學的各個組成部分割裂開來,顯然無法對其整體效果做出較為科學、公正的評判。隨著建構主義和后實證主義研究的興起,量化教學評價機械、僵化的弊端日益凸顯,質性評價應運而生[1]。質性評價本質上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歸納評價法,主張構建輕松、自然的評價環境,以評價對象視角思考與解決問題,如實記錄評價對象的“原生態”課堂表現,并用較客觀的描述性、解釋性文字進行表述,評價結果通常是以書面報告的形式呈現?!吧鷳B課堂”這一概念源起于教育生態學理論。它主張課堂是一個微生態環境,各生態因子包括教師、學生、教材、教學環境等必須達到和諧統一,互惠共生,從而實現教學能量的守恒。針對外語教學的特點,在外語生態課堂中實施質性評價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對外語知識的講授和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的訓練過程中,師生合作、生生合作貫穿在每一個教學環節,其自然、寬松的人文課堂氛圍為質性評價的開展提供了可能。基于此,本文旨在解讀外語生態課堂及動態質性評價的內涵基礎上重點探討外語生態課堂動態質性評價的基本理念問題。

一、外語生態課堂的內涵解讀

外語生態課堂探討語言本質,傳播異域文化,散發著濃厚的人文氣息,通過兩個主要生態因子———教師和學生之間交互協作,共同探究完成外語知識與技能的傳輸過程,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光芒,它強調師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尊重學生個體的發展與價值取向,是一種更具生命活力和人文氣息,體現語言文化傳承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外語生態課堂具有鮮明的生態屬性和獨特的文化氛圍,教學質性評價的理念和方法更能體現外語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生態價值[2]。由于質性評價具有獨特的人文屬性,與生態課堂的人文理念高度契合,其順利實施能促進外語生態課堂教學的可持續發展。長久以來,傳統的紙筆測驗占據了教學評價的中心地位,它更注重評價教學結果,而忽略了對教學過程的真實記錄與反思,它無法對學習過程中參與者的態度、情感及價值觀進行評價,測試結果通常被用來對教學參與者進行分級排序,甄別優劣,對后續課堂教學的正面反撥作用微乎其微,甚至會給教學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對成績較差的評價對象來說是負面否定,容易使其產生消極情緒,不利于今后課堂生態的良性發展。為此,我們需要構建一個積極、科學,更具人性化的評價體系,呼喚一種能檢測復雜的學習結果并促進各課堂生態因子和諧發展,最終達到外語生態課堂的總體平衡的評價方式———動態質性評價。

二、動態質性評價的概念界定

查看全文

動態背景下企業柔性財務策略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環境帶給企業的深刻變化是:復雜、動態與不確定性。我國企業不僅受到經濟體制轉軌與經濟結構轉型的雙重約束,還受到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知識經濟浪潮的沖擊,這些都使企業所面臨的環境不確定性更為凸顯,同時也導致了價值轉移與范式轉變,由此帶來了產業升級、戰略變革與創新等問題。戰略作為協調企業與環境之間關系的有機系統,在企業環境發生變化時必然會提出轉換或變革要求,以保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而財務戰略是企業戰略在財務管理領域的延伸,是實現企業戰略的資金支撐和關鍵后盾。因此,如何根據變化了的環境調整財務戰略,保持其與企業戰略的動態一致,是企業財務管理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一、企業柔性戰略觀的提出

隨著企業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不少學者開始關注環境、戰略與組織之間的關系問題。學者阿爾里奇(1979)、錢得勒(1962)、安得魯斯(1972)和查爾德(1972)等人認為,環境是真實的,組織與環境是相互分離的,所有構成戰略態勢的環境要素都獨立于觀察者。戰略制定者必須通過掃描客觀存在的環境以發現機會和威脅,并找到與這一環境事實相匹配的最佳戰略方案,理性的分析過程是尋求特定環境態勢下最佳戰略方案的關鍵。為了應對動態變化的外部環境,企業需要謀求戰略變革和創新,原先用于制造業的柔性思想逐漸被應用到了企業管理中。柔性(Flexibility)是指能夠對變革或新情況做出反應或適應的質量。安索夫首先(Ansoff,1965)將柔性思想用于企業戰略管理,提出了柔性戰略觀點,認為企業柔性包括內部柔性和外部柔性。其中內部柔性(internalflexibility)是指組織快速適應環境要求的能力;外部柔性(externalflexibility)則是指組織能動地影響環境的能力,它通過保護性(防御性)策略或開拓性(進取性)策略來減少組織的脆弱性。劉益、李垣等(2005)認為,柔性戰略不僅僅是一種適應性戰略,它更強調創造或利用變化。或者說,它是一種破壞舊的競爭優勢并通過變化創造新的競爭優勢的戰略。阿克和馬什卡雷尼亞什(Aaker&Mascarenhas,1984)提出了實現柔性戰略的方法(如多元化、投資于未經充分利用的資產以及減少專用性承諾等)。桑切斯(Sanchez,1995)則結合資源理論和能力理論,認為柔性戰略的成功實施依賴于兩方面,即企業可用資源的固有柔性(如備選資源的使用范圍、資源的轉換成本與轉換時間)以及企業運用現有資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綜合各位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柔性戰略觀是指企業在面對不斷變化的競爭環境時,為了實現戰略目標,通過運用、整合或創造內外部資源,對環境變化做出的能動性反應。理解柔性戰略觀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柔性戰略關注環境的變化強調利用變化形成新的競爭優勢,而不是僅僅適應環境變化。

(二)柔性戰略強調的柔性是建立在穩定性基礎上的韋克(Weick,1982)指出,絕對的柔性使組織不可能保持一致性和持續性的感覺,容易導致決策混亂。范漢姆(VanHam等,1987)強調,對于保持一致性和組織的控制能力而言,穩定性是柔性的必要組成部分。因此,筆者在強調運用柔性戰略的同時,并不是要否定傳統戰略的剛性和計劃性,它是剛性基礎上的發展。

(三)柔性資源與能力是實現柔性戰略的根本保證隨著外部環境的改變,企業必須有能力發現新資源并整合、配置它所擁有的各種資源以使資源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查看全文

詮釋動態環境下的企業柔性財務戰略初探

「摘要」隨著外部環境變化的加劇,財務管理面臨的不確定性在不斷提高。文章介紹了動態環境下的柔性戰略觀,進而提出基于柔性思想的財務戰略的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間的整合體系。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環境帶給企業的深刻變化是:復雜、動態與不確定性。我國企業不僅受到經濟體制轉軌與經濟結構轉型的雙重約束,還受到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知識經濟浪潮的沖擊,這些都使企業所面臨的環境不確定性更為凸顯,同時也導致了價值轉移與范式轉變,由此帶來了產業升級、戰略變革與創新等問題。戰略作為協調企業與環境之間關系的有機系統,在企業環境發生變化時必然會提出轉換或變革要求,以保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而財務戰略是企業戰略在財務管理領域的延伸,是實現企業戰略的資金支撐和關鍵后盾。因此,如何根據變化了的環境調整財務戰略,保持其與企業戰略的動態一致,是企業財務管理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一、企業柔性戰略觀的提出

隨著企業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不少學者開始關注環境、戰略與組織之間的關系問題。學者阿爾里奇(1979)、錢得勒(1962)、安得魯斯(1972)和查爾德(1972)等人認為,環境是真實的,組織與環境是相互分離的,所有構成戰略態勢的環境要素都獨立于觀察者。戰略制定者必須通過掃描客觀存在的環境以發現機會和威脅,并找到與這一環境事實相匹配的最佳戰略方案,理性的分析過程是尋求特定環境態勢下最佳戰略方案的關鍵。為了應對動態變化的外部環境,企業需要謀求戰略變革和創新,原先用于制造業的柔性思想逐漸被應用到了企業管理中。柔性(Flexibility)是指能夠對變革或新情況做出反應或適應的質量。安索夫首先(Ansoff,1965)將柔性思想用于企業戰略管理,提出了柔性戰略觀點,認為企業柔性包括內部柔性和外部柔性。其中內部柔性(internalflexibility)是指組織快速適應環境要求的能力;外部柔性(externalflexibility)則是指組織能動地影響環境的能力,它通過保護性(防御性)策略或開拓性(進取性)策略來減少組織的脆弱性。劉益、李垣等(2005)認為,柔性戰略不僅僅是一種適應性戰略,它更強調創造或利用變化?;蛘哒f,它是一種破壞舊的競爭優勢并通過變化創造新的競爭優勢的戰略。阿克和馬什卡雷尼亞什(Aaker&Mascarenhas,1984)提出了實現柔性戰略的方法(如多元化、投資于未經充分利用的資產以及減少專用性承諾等)。桑切斯(Sanchez,1995)則結合資源理論和能力理論,認為柔性戰略的成功實施依賴于兩方面,即企業可用資源的固有柔性(如備選資源的使用范圍、資源的轉換成本與轉換時間)以及企業運用現有資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綜合各位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柔性戰略觀是指企業在面對不斷變化的競爭環境時,為了實現戰略目標,通過運用、整合或創造內外部資源,對環境變化做出的能動性反應。理解柔性戰略觀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柔性戰略關注環境的變化強調利用變化形成新的競爭優勢,而不是僅僅適應環境變化。

(二)柔性戰略強調的柔性是建立在穩定性基礎上的韋克(Weick,1982)指出,絕對的柔性使組織不可能保持一致性和持續性的感覺,容易導致決策混亂。范漢姆(VanHam等,1987)強調,對于保持一致性和組織的控制能力而言,穩定性是柔性的必要組成部分。因此,筆者在強調運用柔性戰略的同時,并不是要否定傳統戰略的剛性和計劃性,它是剛性基礎上的發展。

查看全文

產品動態特性分析提高整機性能論文

論文摘要:闡述了機械系統動態優化設計的概念、內容,介紹了機械系統動態優化設計相關技術。分析說明了機械系統動態優化設計是一項涉及現代動態分析,計算機技術,產品結構動力學理論,設計方法學等眾多科學領域的高新技術,能把問題解決在設計階段、代價小、周期短,能滿足機械設備動態特性要求,能夠適應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的需要。

論文關鍵詞:動態設計動力學模型有限元法ANSYS軟件

隨著高速切削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各種數控機床的出現及迅速發展。新穎的機械結構系統使現代數控機床比傳統的數控機床的運動速度提高了5-10倍,與此相應它對動態性能的要求比傳統機床提高了很多倍。這就使得我國數控機床的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更大。主要表現在:可靠性差、應變能力差、產品開發周期長、設計手段落后等,并且業內人士意識到我國數控機床的薄弱環節已從數控系統轉移到機械系統。但傳統的機床設計主要是經驗設計和實驗相結合,其步驟是:經驗設計-樣機試制--樣機測試-改進設。這種方法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且周期長,效果差。因此長期沿用的以經驗設計為主的落后設計方法必須改變。

1機械結構動態設計的發展

傳統的設計方法越來越難以滿足市場的迅速變化,同時,很難綜合考慮各方面的約束條件,得到的往往只是復雜問題的可行方案,而非最優方案,也難以很好的滿足機械設備動態特性要求。對產品進行動態優化設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此類問題,其特點是把問題解決在設計階段;其優點是代價較小,能夠適應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的需要。機械結構動態設計是一項涉及現代動態分析,計算機技術,產品結構動力學理論,設計方法學等眾多科學領域的高新技術。其基本思想是對按功能要求設計的結構圖紙或要改進的機械結構進行動力學建模,并做動特性分析。根據對其動特性的要求或預定的動態設計目標,進行結構修改,再設計和結構重分析,直到滿足結構動特性的設計要求。

1.1機械結構動態設計的內容

查看全文

綜框動態特性影響織機運轉論文

論文摘要:綜框是開口機構的主要工作部件,其動態性能的好壞會直接影響織機的正常工作。針對不同筘幅的綜框,在SolidWorks軟件中建立有限元模型,并計算求出綜框的各階模態振型,分析了其動態特性對織機的影響。提出了綜框設計時改進其動態特性的措施和方法。

論文關鍵詞:織機綜框振動特性動態設計有限元方法COSMOS

綜框是織機中的一個重要部件,織機經紗斷頭主要發生在綜框鄰近區域。近年來各種織機的入緯率不斷提高。高速織機轉速已達3000m/min以上??棛C門幅也達380cm以上,這對綜框的設計要求進一步提高。觀察綜框在織造中的運動狀況,其動態受力有綜框上下運動的沖擊力,織物張力所致的彎曲力,綜框在環境溫度變化下所產生的變形力等。這些因素都會使綜框在織機運轉過程中發生不同程度的振動。綜框的振動不但會造成斷經。影響生產效率;而且當其與織機轉速發生共振時。還會造成橫梁斷裂甚至框架脫開口。所以在進行綜框設計時,有必要研究其動態特性,進一步提高和改進綜框的動態性能。

本文通過對3種不同幅寬(190,230,280cm)綜框的動態特性研究,對它們的模態振型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改善綜框的結構設計,使其動態性能達到優良,適合各種高速織機的工作轉速。本項研究在SolidWorks軟件中建立綜框的數字化模型,通過COSMOS模塊對其進行動態分析。獲得綜框的模態和振型。在此過程中,綜框模型完全按照國標(FZ/T94009-1992)規定所建立。保證了綜框幾何結構的準確性,具有生產實用價值。而COSMOS義是當今世界上最快的有限元分析軟件。它與So1idWorks無縫集成,不用考慮數據交換所產生的模型誤差.并且高精確的分析結果也已被業界所認可。這確保了本項研究結果的正確性。

1幾何模型

綜框的主要部件包括上橫梁、下橫梁、左右側檔、導板、穿綜桿和綜絲夾。本項研究先在SolidWorks中建立190cm幅寬織機上的數字化綜框模型,然后在此模型基礎上通過參數化技術方法,分別建立230cm與280cm幅寬織機的綜框模型,其中綜框的各部件及整體結構尺寸都是按照國標FZ/T94009-1992所確立。建好的綜框模型如圖1所示。

查看全文

淺析電子裝備動態溫度重要性

摘要:闡述了電子裝備溫度應力篩選試驗所暴露出來的各種故障以及偶發故障,需要通過完備的事先設計好的實時監測方法及手段才能快速定位,找出解決溫度循環應力篩選過程中偶發故障問題的思路,將溫度應力篩選效能發揮到最大,提升客戶滿意度。

關鍵詞:溫度應力篩選;偶發故障;實時監測

環境應力篩選(ESS)技術,在軌道交通行業生產過程中得到了廣泛深入的應用,這對剔除產品早期故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大家都偏重設計溫度剖面,施加最佳應力以激發失效,而往往忽視了過程中的監測方案。通過實踐發現,環境應力篩選篩選建立一套完善的監測方法是非常必要、重要的。

1溫度應力篩選的目的

溫度應力篩選是ESS的一種,即采用溫度應力進行可靠性篩選。而功能動態ESS是其中的一種,指產品在應力環境下加電且執行產品功能/性能監測的ESS。是對單板級、各分系統及以上各層次產品施加合理溫度應力和電應力,將它們內部的潛在缺陷加速變成故障,并加以發現和排除的過程,達到剔除產品早期故障的目的。使其在出廠時便進入隨機失效階段,以固有的可靠性水平交付用戶使用。在動態ESS過程中多為偶發故障,通常在特定條件下以一定概率出現,但此特定條件與復現概率很難確定,需要長時間的試驗與結合軟硬件原理推算得出,如果有一套健全的監測手段很可能大大提提升其推演的效率。

2溫度應力篩選現狀

查看全文

高中物理動態生成性研究

摘要:學生認知體系的建構是交互式、非線性的,是在與周圍環境“同化—順應—平衡”過程中逐漸發展、豐富的。而活動單能促進這一交互式過程的多元化,促進學生知識結構、思維體系的動態生成。文章從生成性活動單設計的必要性、原則性、關鍵性和拓展性等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高中物理;動態;生成性;活動單;思維體系

動態是指學生與教師、環境、資源等方面的信息交換以及思維過程中的變動、波動的狀態。動態生成性是對靜態預設性的補充與修正,也是教師主導地位轉變為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觀念的轉變。動態生成性教學遵循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關注學生思維過程中的間斷點、偏離點與創新點,使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和非線性特點真實地呈現于課堂,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目前常用活動單主要有三種形式:無提示的開放性活動單、一般提示的結構活動單、充分提示的具體活動單。一份設計科學的活動單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活動單設計的必要性

從傳統的課堂教學來看,教師是課程教學的“主導者”,教學過程注重知識的傳授,輕視知識獲取的過程和方法,忽略學生的情感體驗,課堂教學缺乏活力,學生的個性得不到充分發展。學生是課程學習的“被動接受者”,學習過程缺乏自由度和參與度,缺乏主動性和獨立性,缺乏情感體驗。就目前所提倡的“集約型”課堂而言,需要進一步整合教學資源,轉變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建立知識體系時更加多元化、自主化。瑞士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構建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認知結構是在“同化—順應—平衡”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豐富的。而學生與周圍環境的這種同化、順應、平衡過程不能僅僅來自于教師,還應該建立起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資源、學生與環境等方面的信息渠道。以活動單為載體的動態生成性教學,綜合考慮了教師、學生、教學環境、教學資源等因素,符合學生認知過程中的交互式、非線性特點,是解決教與學矛盾的重要教學模式。

二、活動單設計的原則性

查看全文

馬克思理論系統動態性分析論文

【提要】馬克思的“世界”把整個世界看作一個系統。馬克思對人類的和體現了系統論的思想。作者運用系統分析的,對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進行了初步的解讀,認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具有系統的整體性、相關性和動態性特征。系統要素之間的沖突集中表現為東西方文明發展的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性推動了世界歷史的發展和進步。

【摘要題】理論與方法

【摘要】InMarx’sworldtheory,theworldisasystem.Hisresearchandanalysisonthedevelopmentrulesofhumansocietyalsocontainhissystemthinking.Usingthemethodofsystematicanalysis,thispapergivesaoriginalexplanationtoMarx’sworldhistorytheory.authorthinksthatMarx’sworldhistorytheoryhasthreecharacteristics:entirety,correlativityanddynamics.Theconflictamongsystemfactorscanbereducedtothedisequilibriumbetweenthedevelopmentsofeasterncivilizationandwesterncivilization.Theworldhistorydevelopmentispushedforwardbydisequilibrium.

【關鍵詞】馬克思/世界歷史/系統分析/Marx/Worldhistory/Systematicanalysis

【正文】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是學術界關注的一個熱點。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從整體上系統地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方法。系統論表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或大或小,或物質或精神,無不以系統的方式存在,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世界是系統的世界,我們所涉及的對象,都可以作為一個系統而加以討論和研究,找出其內在的必然的聯系,揭示一般規律,從而達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本文認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貫穿著系統論的基本思想,因此,對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進行系統分析,將有助于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解讀馬克思的歷史觀。

查看全文

軟巖動態力學特性管理論文

Abstract:Thepresentpaperintroducedtheexperimentalstudyonsoftrock(analogizedwithmortar)underdynamicuniaxialcompressionatthestrainratesfrom10-5to101s-1.Itisindicatedthatthecompressivestrengthofthesoftrockincreasewiththeincreasingstrainrateandtherisingratesarehigherthanthatofsoftrock.TheYoung’smoduliandPoisson’sratioofthesoftrockincreasewiththeincreasingstrainrate,buttherisingratesarelessthanthatofcompressivestrength.Inaddition,basedontheSEMresults,themechanismofthestrainrateeffectofthesoftrockisprimarilyanalyzed.

Keywords:Dynamicuniaxialcompression/softrock/mechanicalproperties

一、前言

巖石材料在動載荷作用下的力學特性是研究爆炸以及地震載荷在巖石結構中傳播與衰減規律的基本參數。應用動載實驗機等試驗系統,國內外研究人員對不同的巖石特別是硬巖(花崗巖、石灰巖等)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如文[1-9]的研究工作。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在中等應變速率范圍內(10-5s-1-101s-1),硬巖(如花崗巖、石灰巖等)的抗壓強度隨應變速率的增加由增加趨勢,但增加幅度不大,同時,硬巖的變形參數如彈性模量、泊松比隨應變速率的變化較小。例如,吳綿拔和劉遠惠[8]對花崗巖進行的中等應變速率下的實驗結果表明,當應變速率從10-5s-1增加到10-1s-1時,花崗巖的單軸抗壓強度增加25%,變形模量增加19%,試樣的泊松比基本上與應變速率無關。Olsson[2]用兩種實驗設備對凝灰巖進行的應變速率為10-6到103s-1的單軸抗壓實驗結果表明,當應變速率小于76s-1時,巖石試樣的強度隨應變速率的變化不大(當應變速率由10-6增加到101s-1時,巖石的抗壓強度增加約10%,而當應變速率大于約76s-1后,巖石試樣的強度隨應變速率的增加而大幅度增加。Zhao等人[4]對BukitTimah花崗巖進行的動單軸壓縮實驗結果表明,當應變速率由10-5增加到101s-1時,花崗巖的抗壓強度增加約20%,同時,花崗巖的彈性模量和泊松比隨應變速率的變化影響較小。

值得指出的是,現有的研究工作主要針對硬巖,很少有涉及到軟巖動態力學特性的實驗研究工作。因此,本文以砂漿為模擬材料,研究軟巖材料在動載荷作用下的強度、變形特性同應變速率的關系。同時,結合不同應變速率下試樣破裂面的SEM實驗結果,初步分析了軟巖動態力學特性機理。

二、試樣制備與實驗設備

查看全文

小議動態環境下的公司柔性財務方針

「摘要」隨著外部環境變化的加劇,財務管理面臨的不確定性在不斷提高。文章介紹了動態環境下的柔性戰略觀,進而提出基于柔性思想的財務戰略的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間的整合體系。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環境帶給企業的深刻變化是:復雜、動態與不確定性。我國企業不僅受到經濟體制轉軌與經濟結構轉型的雙重約束,還受到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知識經濟浪潮的沖擊,這些都使企業所面臨的環境不確定性更為凸顯,同時也導致了價值轉移與范式轉變,由此帶來了產業升級、戰略變革與創新等問題。戰略作為協調企業與環境之間關系的有機系統,在企業環境發生變化時必然會提出轉換或變革要求,以保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而財務戰略是企業戰略在財務管理領域的延伸,是實現企業戰略的資金支撐和關鍵后盾。因此,如何根據變化了的環境調整財務戰略,保持其與企業戰略的動態一致,是企業財務管理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一、企業柔性戰略觀的提出

隨著企業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不少學者開始關注環境、戰略與組織之間的關系問題。學者阿爾里奇(1979)、錢得勒(1962)、安得魯斯(1972)和查爾德(1972)等人認為,環境是真實的,組織與環境是相互分離的,所有構成戰略態勢的環境要素都獨立于觀察者。戰略制定者必須通過掃描客觀存在的環境以發現機會和威脅,并找到與這一環境事實相匹配的最佳戰略方案,理性的分析過程是尋求特定環境態勢下最佳戰略方案的關鍵。為了應對動態變化的外部環境,企業需要謀求戰略變革和創新,原先用于制造業的柔性思想逐漸被應用到了企業管理中。柔性(Flexibility)是指能夠對變革或新情況做出反應或適應的質量。安索夫首先(Ansoff,1965)將柔性思想用于企業戰略管理,提出了柔性戰略觀點,認為企業柔性包括內部柔性和外部柔性。其中內部柔性(internalflexibility)是指組織快速適應環境要求的能力;外部柔性(externalflexibility)則是指組織能動地影響環境的能力,它通過保護性(防御性)策略或開拓性(進取性)策略來減少組織的脆弱性。劉益、李垣等(2005)認為,柔性戰略不僅僅是一種適應性戰略,它更強調創造或利用變化?;蛘哒f,它是一種破壞舊的競爭優勢并通過變化創造新的競爭優勢的戰略。阿克和馬什卡雷尼亞什(Aaker&Mascarenhas,1984)提出了實現柔性戰略的方法(如多元化、投資于未經充分利用的資產以及減少專用性承諾等)。桑切斯(Sanchez,1995)則結合資源理論和能力理論,認為柔性戰略的成功實施依賴于兩方面,即企業可用資源的固有柔性(如備選資源的使用范圍、資源的轉換成本與轉換時間)以及企業運用現有資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綜合各位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柔性戰略觀是指企業在面對不斷變化的競爭環境時,為了實現戰略目標,通過運用、整合或創造內外部資源,對環境變化做出的能動性反應。理解柔性戰略觀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柔性戰略關注環境的變化強調利用變化形成新的競爭優勢,而不是僅僅適應環境變化。

(二)柔性戰略強調的柔性是建立在穩定性基礎上的韋克(Weick,1982)指出,絕對的柔性使組織不可能保持一致性和持續性的感覺,容易導致決策混亂。范漢姆(VanHam等,1987)強調,對于保持一致性和組織的控制能力而言,穩定性是柔性的必要組成部分。因此,筆者在強調運用柔性戰略的同時,并不是要否定傳統戰略的剛性和計劃性,它是剛性基礎上的發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