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華投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1 17:08:2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對華投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外國對華投資研究論文
一、文獻回顧
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就業的影響是圍繞著對外直接投資對就業的替代效應和促進效應以及對就業規模、結構和區位分布的影響來進行的。楊建清(2004)認為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就業替論、就業補充理論、就業結構優化論、公司戰略論。目前來看,有關流出FDI對母國就業影響的經驗證據比較有限。Chen和Ku等人(2003)的研究表明,臺灣地區對所有國家流出FDI而創造的技術和管理崗位的工作超過了1993-2000年技術和管理工作數量的總和。Wu、Heng和Ho(2003)的研究認為,新加坡1996年到2000年期間流出的FDI在制造部門創造了33600個工作崗位。而EllingsenGaute和Win-fliedLikumahuwa等人(2006)的研究也得出了近似的結論,即沒有發現流出FDI對新加坡勞動市場造成負面的影響,尤其是不存在流出FDI替代母國出口的證據。戴翔(2006)通過對新加坡的研究表明,FDI對國內就業的影響是積極的,FDI型企業對不同的勞動群產生不同的影響,科技人員就業增長從FDI的發展中受益最多,其次為管理人員和體力勞動者,隨著對外直接投資的開展,公司內部的勞動分工會進行重新配置,從國內生產型向技術密集型和管理密集型方向轉變。王峰和王博(2007)運用協整方法對臺灣地區失業率上升的因素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臺商對大陸的投資活動并非是造成臺灣失業率升高的主要原因;而且長期來看,對大陸的投資改善了島內勞動力就業質量,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同時指出,島內失業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產業結構升級和宏觀經濟環境低迷,加強兩岸經貿合作是臺灣改善經濟環境和降低失業率的明智選擇。
國內外專門探討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對本國就業水平影響的文獻較少,多數是在探討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對日本經濟影響及產業空心化的研究中略有提及。隨著日本90年代對外直接投資的增加以及國內產業向國外的轉移,日本就業人數逐步減少,因而一些日本學者認為本國出現了產業空心化問題,如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會長豐田章一郎就對日本大規模對外直接投資而導致的產業“空心化”表示憂慮(張國成,1994)。龐德良(1998)、中村吉明(2002)把產業空心化定義為一種外部性現象,跨國企業把生產基地轉移到海外后,由于其自身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矛盾,造成國內制造業生產下降、就業減少、產業衰退,進而對本國經濟增長和發展產生不良影響。90年代以來,由于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的增加以及國內制造業產業的大規模轉移,惡化了日本國內的就業狀況尤其是制造業的就業狀況,有關日本產業空心化的問題便自然而然地與“中國因素”聯系在了一起。然而,國內學者就日本產業空心化問題對日本國內就業水平影響這一問題有著不同的看法。傘鋒、曾浪(2005)通過分析日本直接投資的增長與日本進出口和就國際經濟合作2009年第7期業的關系得知,“中國因素”不僅不是日本產業空洞化的禍首,反而是新一輪景氣回升的重要動力?!爸袊蛩亍奔涌炝巳毡灸婀I化進程,盡管使日本制造業失業人數增加,但導致日本產業空心化的真正原因是服務業過多的規制和勞動力市場缺乏彈性,使逆工業化過程中制造業釋放出的失業人員不能向服務業進行有效轉移。王曉楓、郭遠芳、袁紹鋒(2006)采用格蘭杰因果分析和誤差修正模型,基于中日數據分析了FDI、產業轉移與母國就業之間的關系。實證檢驗表明當日本對華直接投資時,轉移了其國內的制造業產業,輸出了制造業就業崗位,但是由于服務業對制造業的替代彈性大于1,使得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在總量上增加了就業機會,在結構上促進了日本國內就業結構優化。
二、日本就業變動與對華投資之間的關系——描述與分析
正如前文所述,在上世紀90年代日本對中國投資快速增長的同時日本國內的就業狀況迅速惡化。如圖1所示:在1990年以前很長時間內,日本的失業率基本上在2-3%之間波動,但在1991年以后其失業率卻迅速增加。根據2003年日本統計年鑒上的資料,日本的完全失業人數在1990年僅為134萬人,1995年已增至210萬人,2000年再增至320萬人,2002年3月最多時曾達379萬人。其完全失業率在1990年僅為2.1%,1995年升至3.2%,2000年再升至4.7%,2001年7月突破5.0%大關,截至2003年初仍在5.5%的水平上居高不下(江瑞平,2003)。再從作為對外投資主體的制造業來看,1992年以前就業水平一直呈上升趨勢,但此后發生了逆轉,1993年比1992年就業人數減少了39萬人,1994年比1993年減少了34萬人,1995年再比1994年減少了40萬人。尤其是海外投資率高的產業就業減少的現象最為明顯,其中紡織和電器機械產業最為嚴重(龐德良,1998)。1991至1994年,電器機械產業的就業人數減少18萬人,服裝和紡織產業減少10萬人。除此之外,一般機械產業減少了8.1萬人,金屬制品產業減少了6.9萬人,汽車及附屬產業減少了4.6萬人。就制造業與服務業就業人數對比來看,1992至2002年間,制造業失業者增加了347萬人,服務業就業者增加了322萬人(吉田惠美里,2006;日本總務省,2003)。由此可見,日本國內就業問題的日趨惡化確是事實,大量對外投資的產業就業問題較為嚴重也是事實。然而據此認為對外投資是日本國內就業狀況惡化的根本原因,進而說明對中國投資是這種原因的核心,理由并不充分。
首先的疑問來自于下面的比較。從縱向比較來看,上世紀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日本對中國投資同樣是迅速增長,但此期間日本的國內失業率卻很低。在此我們還可以做一個橫向比較。韓國同樣是一個在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對中國投資保持迅速發展態勢的東亞國家。韓國對華投資始于1992年,雖起步較晚但增長十分迅速,從1992年的1.19億美元到1997年的21.42億美元,年均增長78%。從1993年到2000年,投資項目和投資金額分別占其對外投資總量的48.2%和18.3%。尤其是2005年上半年,韓國對華直接投資較上年同期增長了54.4%,在投資規模方面超過了日本和美國。然而資料表明,韓國在同一時期內的國內就業狀況卻呈現日益改善的趨勢。在1993至2002年期間,韓國的平均失業率為3.6%,低于日本0.3個百分點,而且考慮到此前韓國失業率長期大大高于日本,這種轉變更是十分顯著。尤其是進入本世紀以來,在日本失業率一再上升的情況下,韓國失業率卻連續下降,其中2000年、2001年和2002年的失業率分別為4.1%、4.0%和3.5%。
海灣對華投資論文
[摘要]海灣阿拉伯國家因為巨額的石油收入,成為世界著名的資金輸出地區,其投資遍及全球。海灣對華投資一直處于較低水平。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勁發展,以及國際局勢的變化,海灣對華投資發生了實質性轉變。
[關鍵詞]海灣國家投資中國
海灣阿拉伯國家是世界重要的資金輸出地區。海灣國家的對外投資一直受到世界各國的熱切關注。近年來,隨著石油價格的攀升,海灣國家的資本積累變得更加雄厚,有力推動著海灣各國經濟的發展,同時海灣對海外投資的力度和范圍也在不斷增加。對華投資近兩年內無論是規模還是領域均有著實質性突破。
一、海灣國家的海外資產
海灣國家的海外資產大部分是自上個世紀70年代石油高價時期開始積累的。1973——1979年,海灣國家的累計石油收入為9318億美元,年均遞增達35.8%。而這些國家落后的工業和容量相對較小的經濟規模,使得這些石油美元在國內的使用極為有限,因此形成剩余資金,剩余資金的外流就形成了他們今天的海外資產。20世紀70——90年代,阿拉伯國家對外投資高達8000億美元,對內投資僅450億美元,只占5%。(1)海灣國家的海外資產最初為銀行存款,后逐漸以小額資產開始進行工業投資和購置不動產,發展到今天的銀行存款、工業投資、購置不動產與購買工業國家的債券和證券等并舉。海灣國家的海外資產,無論以哪種形式流動在外,都為他們帶來豐厚的利潤。
1985年末,海灣國家在國外商業銀行中的純資產已達450億美元。(2)80年代中期后,由于世界油價下滑,加之兩伊戰爭、海灣戰爭帶來的負面影響,海灣海外資產縮減。至1998年年初,海灣國家的海外資產又回升至5100億美元。(3)
跨國公司對華投資探究論文
【摘要】跨國公司作為國際和國際貿易的主體不斷為推動世界經濟全球化作出巨大貢獻。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后作為經濟騰飛的后起之秀,成為跨國公司拓展全球市場的必爭之地??鐕驹谕瓿闪嗽谥袊某跏茧A段之后,其進攻中國市場的戰略有了新變化,呈現出獨資化、本土化、業務重組化等特征。本文對跨國公司在我國投資的最新發展及其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進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跨國公司新趨勢應對措施
一、新時期跨國公司對華投資的基本趨勢
1.對華投資增勢不減,增幅趨緩。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一個更加開放、更加穩定、更富于增長潛力的新興市場呈現在國際投資者面前,于是,跨國公司紛紛放大在中國的經營目標,延展在中國投資經營的產業鏈條,中國引進外資再度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在2001年實現了亞洲金融危機后的恢復性增長之后,跨國公司對華投資明顯加快了步伐,中國的引進外資實現了在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之后的第二個大幅攀升。
2005年以來,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經營的環境發生了兩方面改變。一方面,“民工荒”在珠三角爆發并很快在沿海地區蔓延,由此拉開了中國生產成本上升的序幕。另一方面,2008年初,中國實行兩稅并軌,年中,中國《反壟斷法》生效,外商投資在華的“超國民待遇”時代漸行漸遠。在新世紀開局的頭10年里,為推動經濟轉型、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中國大力調整了外資外貿政策,開始由招商引資轉變為招商選資。
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分析論文
一、文獻回顧
英國學者鄧寧在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巴克利和卡森的內部化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對跨國公司及對外直接投資現象做了全新的解釋。他指出:一個企業進行直接投資是有三個因素決定的,即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鄧寧把區位優勢看作國際投資區位選擇的關鍵因素,并把區位因素歸納為市場因素、貿易壁壘、成本因素和投資環境,隨后又補充了語言、習慣等非經濟因素。
根據鄧寧的理論,伍德沃和羅爾夫對影響出口導向制造業國際分配的主要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根據他們的分析,跟投資選址呈正相關關系的因素有:GDP、匯率貶值、免稅期限、自由貿易曲的規模、政治穩定因素、制造業的積聚度、土地面積等;而與選址呈負相關關系的因素有:工資、通貨膨脹率、運輸費用、工會組織等。
樸商天(2004)以中國市場為研究對象,對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的地區性差異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對外開放度、集聚化程度、鼓勵政策與直接投資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而工資水平、研發人力則對直接投資起著反作用。基礎設施對選址呈正相關關系,但對外商投資企業經營活動的影響正在減少。
這些理論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FDI區位選擇的動因,前兩個是以多個國家為研究對象的,對我國具有一定的借鑒性,但不可能完全符合中國的現實情況。樸商天雖然以中國為研究對象,但他只簡要的講述了影響地區性差異的因素,對某些區域存在著哪些具體的問題方面并沒有解釋。本文根據這些學者提出的因素,結合中國東、中、西部的具體情況,解釋對外直接投資在我國分布不均衡的原因和由之得出的一些啟示。
二、提出問題
外商對華直接投資撤退原因分析論文
外商對華直接投資撤退原因分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05年4月20日向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5年會提交的一份題為《世界經濟格局中的中國》的主題報告顯示,截至2003年底,中國累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621億美元,但如果考慮外商投資企業的終止運營、資產折舊和撤資等因素,2003年底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存量為2600億美元,相當于當年GDP的18%左右,低于27%的世界平均水平。至2003年底,在累計批準設立的46萬多家外商投資企業中,已終止或已停止運營的企業逾23萬家,約占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的50%,現存注冊運營外商投資企業約23萬家。即:在已批準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中,失敗、中止、撤退的比例高達50%。這其中,由于跨國公司撤資引起的企業終止或停止運營占了一定的比重。詳細情況如表1所示。
典型行業撤資原因分析
乳業。導致國際乳業跨國公司撤離中國市場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國際乳業跨國公司過高和過于樂觀地估計了中國奶品市場的培育與發展速度,短期內即形成消費市場尚不具備充分的條件;產品多走高價位路線,與中國百姓的實際收入水平相差甚遠;中國的奶品市場發育還不成熟,市場秩序較為混亂尚未完全理順。無序的多發的價格戰、造假等,使外商無可適從;對中國的飲食文化、消費習慣、消費能力、消費選擇、消費對象、消費特點等不甚清楚,經營理念未完全迎合中國人的消費觀念和習慣;缺失奶源優勢及對奶源的控制權。大部分的國際乳業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后,多把精力和資本都投放在奶品加工、奶品市場銷售這兩個環節上,對奶源往往掌握不了主動權,缺失奶源優勢;管理成本過重,有人曾作過成本分析,認為外資的產品成本中的管理成本普遍高出中國國內企業的20-30%;公司選址和產品市場定位偏差;國際乳業跨國公司巨頭,其中大部分在剛進入中國之時,落腳點都選擇在中國的北部,而中國的北部恰恰是奶源的高度集中點和牛奶消費的冷點。
電力行業。導致電子行業撤資的原因主要有:超國民待遇的取消,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將電力生產領域對外國直接投資(FDI)大幅度開放。由于電力需求強勁,中央和地方政府為了鼓勵和吸引外資進入中國電力工業領域,對投資發電行業的外資實行“三?!闭?,即保電量,保電價,?;貓?,承諾高達15%到20%的固定回報率。2002年中國電力體制改革確定了競價上網的基本方向,隨著優惠政策的逐步取消,外資回報率明顯下降。2004年下降到5%。
煤價上漲影響電力利潤。從2003年開始,新一輪電力緊缺所導致的發電用煤供應緊張使外資發電廠面臨更大的困境,眾多的外資和民營電廠都只能到市場上去購買高價燃煤,由于煤炭價格大幅度上揚但電價由于管制而幾乎未有變動,令外資發電企業損失慘重。
中小企業對華投資的新趨勢與引資策略思考
管近三年,中國FDI的實際流入一直高居世界首位,中國已成為全球跨國公司投資的首選地;盡管學術界已有不少專家、學者對我國鼓勵利用外資的現行政策和招商作法提出了新的置疑;盡管一段時間以來,在利用外資的實際工作中,對利用中小企業投資存在著一些不恰當的認識,但是,筆者認為,大力鼓勵利用外資仍將是今后相當一個時期我國對外開放與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政策,對如何利用中小企業投資應有更充分的認識和更深入的研究。
一、中小企業對華投資的現狀及特點
(一)中小企業投資是我國吸引外商投資的主流
由于中國利用外商投資來源地的獨特性(相當大部分來自港、澳、臺和華僑、華人)以及世界各國(地區)對華投資一般都經歷了由其中小企業率先開始投石問路的過程等原因,中小企業投資過去、現在、未來都是我國吸引外商投資的主流。
根據商務部對外商投資企業規模的劃分,合同外資金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為大型企業或大型投資項目。截止2003年底,外商投資的大型企業為14562家,約占累計項目總數的3.31%,合同外資額占累計總額的50.36%,達到4749.87億美元[1]。投資額在1000萬美元以下的中小項目,在我國利用外資項目總數中的比重高達96.69%,約占合同投資額總量的49.64%。從外商投資單個項目的平均投資額來看,合同外資金額為202.7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金額107.78萬美元。不難看出,我國外商投資企業的規模普遍不大,即基本以中小型企業項目為主體。
港資一直是我國利用外資最重要的組成,在我國利用外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據商務部統計,截止2003年,香港在內地投資的項目累計為224509個,合同外資金額為4145.14億美元,實際投資額達2225.75億美元,分別占上述各項總量的48.25%、43.95%和44.38%,排在對我國投資前十五位國別/地區的第一位。單個項目平均合同額和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分別為184.63萬美元和99.14萬美元。就單個項目平均額來看,明顯體現為以中小企業投資為主。
跨國公司對華投資趨勢分析論文
一、新時期跨國公司對華投資的基本趨勢
1.對華投資增勢不減,增幅趨緩。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一個更加開放、更加穩定、更富于增長潛力的新興市場呈現在國際投資者面前,于是,跨國公司紛紛放大在中國的經營目標,延展在中國投資經營的產業鏈條,中國引進外資再度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在2001年實現了亞洲金融危機后的恢復性增長之后,跨國公司對華投資明顯加快了步伐,中國的引進外資實現了在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之后的第二個大幅攀升。
2005年以來,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經營的環境發生了兩方面改變。一方面,“民工荒”在珠三角爆發并很快在沿海地區蔓延,由此拉開了中國生產成本上升的序幕。另一方面,2008年初,中國實行兩稅并軌,年中,中國《反壟斷法》生效,外商投資在華的“超國民待遇”時代漸行漸遠。在新世紀開局的頭10年里,為推動經濟轉型、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中國大力調整了外資外貿政策,開始由招商引資轉變為招商選資。
但是這些變化并沒有影響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大局。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基本格局和良好態勢沒有改變,在低成本勞動力優勢減弱的同時,中國形成了規模龐大、高效率的制造業配套生產體系,這一體系正努力實現著升級換代。同時,中國服務業發展空間可觀,中西部地區潛力巨大,并購監管日益規范化,跨國公司在中國擁有明朗且更加有利的發展前景。展望未來,跨國公司對華投資的增長態勢基本不會改變,鑒于年度外商投資的基數較大,對華投資的增幅會有所放緩。
2.制造業FDI謀求升級換代
對華投資的機遇與挑戰
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發表的《2004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如果不計盧森堡的特例(FDI流入額為870億美元,FDI流出額達960億美元),2003年中國第一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接受國。中國2003年吸收外國直接投資額達到535億美元,比2002年高出8億美元。截至2003年12月底,全國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65277個,合同外資金額9431.30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014.71億美元。
據最新資料統計,《財富》500強企業中已經有400多家投資中國內地,投資項目達2000多個。伴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跨國公司加快了投資中國市場的步伐,并呈現新的投資方式——從合資合作走向獨資控股,從綠地投資發展到并購本土企業或上市公司。在跨國公司帶來先進的技術設備、管理經驗、國際市場渠道的同時,隨著跨國公司投資規模、生產經營規模的擴大,最終將可能形成跨國公司壟斷市場的局面。中國商務部公平貿易局于今年五月份公布了一份題為《在華跨國公司限制競爭行為表現及對策》的報告。報告指出,一批跨國公司目前已經利用自己在技術、品牌認知度、資金、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地位來阻礙、限制市場競爭,從而統治中國的相關產品市場。這個報告使人們注意到跨國公司帶來的市場結構與競爭政策的問題。隨之,反壟斷、維護市場競爭秩序的呼聲越來越高。
由于我國對流通領域的開放一直采取逐步開放的方針(如表所示),所以,跨國公司投資引發的壟斷問題在零售業尚未凸現出來。但是,我國在世議定書中承諾在3年內全部放開零售市場,這將使國內零售企業脫離政府的保護,以獨立的姿態迎接跨國公司的挑戰。
一、跨國公司對零售業的直接投資
雖然,我國商業領域對外開放起步較晚,但成效明顯。從投資規???,自1992年開始試點至今,累計已批準設立外商投資商業企業350多家,總投資額為40多億美元,其中國家正式批準的合營商業零售企業已達46家。全球50家最大的零售企業,已經有40多家在我國登陸。從投資區位看,從沿海到內地,從東部到中西部,外資零售業已經分布在國內20個省市,形成了一定的網絡規模。從經營形式看,在進入的外商零售企業中,有大型綜合超市(如法國家樂福、美國沃爾瑪);倉儲式會員店(如德國的麥德龍、荷蘭的萬客?。?;便利店(如日本的羅森);超大型購物中心(如香港特區的新東安百貨);商品批發集散中心(如香港特區的利聯倉行);標準化食品超市(如日本的友誼西友超市)等等。至此,我國零售業對外開放已初具規模,對比加入WTO的協議和相關承諾,我國零售市場開放的程度已經比較高。截至12月11日,我國對在中國經營的外資零售企業在地域、數量和可經營產品等方面的限制將全面取消,我國零售企業將從有保護的競爭階段走向全面競爭時代。
激烈的競爭使我國市場零售行業的利潤率降低,正因為該行業利潤率逐漸降低,外資如果以新建的方式進入零售業將面臨著較大的風險,因此,并購成為外資進入零售業的主流方式。我國承諾,在加入WTO后3年內取消外商零售企業進入的地域和數量限制,5年內取消外商零售企業進入的控股權限制,同時取消對商品分銷包括商品批發、直銷等限制;這兩個因素恰好給外資進入商業領域提供了契機。為迅速擴大規模,跨國零售集團均不約而同地采取并購重組的方式。隨著我國加入WTO后控股比例限制條款的逐步取消,跨國大型零售企業必然沿襲其在國際市場的一貫做法,以并購的方式進入我國市場,使其在短期內迅速擴大其在中國的市場份額。
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區位選擇分析論文
一、提出問題
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吸引外商投資額最大的國家,但是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的地區性發展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以東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以京津唐地區為中心的環渤海經濟圈。據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外商對華直接投資中有87.84%分布在東部地區,9.09%分布在中部地區,而西部地區只有3.08%。究竟是什么因素導致對華投資的如此不均衡,跨國公司進行投資區位選擇時考慮的因素又有哪些呢?中外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二、文獻回顧
英國學者鄧寧在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巴克利和卡森的內部化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對跨國公司及對外直接投資現象做了全新的解釋。他指出:一個企業進行直接投資是有三個因素決定的,即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鄧寧把區位優勢看作國際投資區位選擇的關鍵因素,并把區位因素歸納為市場因素、貿易壁壘、成本因素和投資環境,隨后又補充了語言、習慣等非經濟因素。
根據鄧寧的理論,伍德沃和羅爾夫對影響出口導向制造業國際分配的主要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根據他們的分析,跟投資選址呈正相關關系的因素有:GDP、匯率貶值、免稅期限、自由貿易曲的規模、政治穩定因素、制造業的積聚度、土地面積等;而與選址呈負相關關系的因素有:工資、通貨膨脹率、運輸費用、工會組織等。
樸商天(2004)以中國市場為研究對象,對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的地區性差異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對外開放度、集聚化程度、鼓勵政策與直接投資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而工資水平、研發人力則對直接投資起著反作用?;A設施對選址呈正相關關系,但對外商投資企業經營活動的影響正在減少。
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區位選擇分析論文
一、提出問題
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吸引外商投資額最大的國家,但是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的地區性發展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以東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以京津唐地區為中心的環渤海經濟圈。據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外商對華直接投資中有87.84%分布在東部地區,9.09%分布在中部地區,而西部地區只有3.08%。究竟是什么因素導致對華投資的如此不均衡,跨國公司進行投資區位選擇時考慮的因素又有哪些呢?中外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二、文獻回顧
英國學者鄧寧在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巴克利和卡森的內部化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對跨國公司及對外直接投資現象做了全新的解釋。他指出:一個企業進行直接投資是有三個因素決定的,即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鄧寧把區位優勢看作國際投資區位選擇的關鍵因素,并把區位因素歸納為市場因素、貿易壁壘、成本因素和投資環境,隨后又補充了語言、習慣等非經濟因素。
根據鄧寧的理論,伍德沃和羅爾夫對影響出口導向制造業國際分配的主要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根據他們的分析,跟投資選址呈正相關關系的因素有:GDP、匯率貶值、免稅期限、自由貿易曲的規模、政治穩定因素、制造業的積聚度、土地面積等;而與選址呈負相關關系的因素有:工資、通貨膨脹率、運輸費用、工會組織等。
樸商天(2004)以中國市場為研究對象,對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的地區性差異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對外開放度、集聚化程度、鼓勵政策與直接投資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而工資水平、研發人力則對直接投資起著反作用。基礎設施對選址呈正相關關系,但對外商投資企業經營活動的影響正在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