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貿易政策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1 18:44:4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對外貿易政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對外貿易政策

西夏對外貿易政策分析論文

在《天盛律令》中多次提到對西州、大食的商業優惠政策。這些政策充分反映了西夏對絲路貿易的重視。絲綢之路是溝通我國和中亞、西亞、南亞及歐洲的友誼之路。它的開辟和發展,促進了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繁榮了東西方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西夏自占據河西走廊之后,便控制了絲綢之路東段。在其二百多年的經營中,絲綢之路在西夏的社會經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西夏長期與宋、遼、金并肩而立,西南有吐蕃,西方有回鶻,關系錯綜復雜,各民族、各政權間的交往,多數要經過西夏,而西夏與這些民族、政權間的交往最為方便,不必經過第三者境土。在西夏存在的兩個世紀中,西域與中原的交往,要么假道西夏,走傳統的便捷的交通大道;要么繞行他國,走其它險道。地理位置的優越,使得西夏可以直接與西域、中原進行商貿往來,也可以通過收取過往商旅商稅,充實國力。西夏錢幣在寧夏地區、甘肅河西地區、內蒙古河套地區及陜西西部的大量出土,也進一步印證了西夏與宋、遼、金及西域諸國繁榮的商業貿易。西夏占據著絲綢之路的主干道,其對外貿易不僅僅是與宋,而是對周邊的遼、金、吐蕃、回鶻及西域諸國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聯系。并且,西夏與各國的貿易,最明顯的一個特征就是轉手貿易。

在西夏對外貿易中回鶻、大食是兩個重要的貿易對象。在《天盛律令》中多次提及有關回鶻、大食與之在經濟、行政、文化方面的條文。如:“與沿邊異國除為差派外,西番、回鶻、韃靼、女直相和倚持”?!爸嗅t人、向導、商人、回鶻通譯、黑檢主”。卷七敕禁門“大食、西州國等買賣者,騎馱載時死亡,幾所賣物甚多,馱不足”??梢姰敃r西夏與大食、回鶻在貿易上的往來。金世宗提出“夏國以珠玉易我絲帛,是以無用易我有用業”金國認為日生活用品換西夏的奢侈品,很不劃算,其實所謂“珠玉”是從大食即阿拉伯帝國(632-1258年)而來,西州指的是高昌回鶻王國(848-1283年),并非產自西夏,西夏只是轉手貿易而已,從中獲取經濟利益。大食國盛產珠玉等寶物,而西夏是其寶物向東販運的必經之路,其路線是入西夏,經沙洲,過河西走廊,在進入中原。起著中原與西域各國經濟聯系紐帶的作用。雖然中原王朝希望西域國家通過海路到中原進行貿易,但西域各國尤其是回鶻還是頻繁的與西夏交易。為了保證轉手貿易與回鶻、大食等鄰近西域國家雙邊經濟貿易暢通,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西夏制定了許多相關的貿易政策。在《天盛律令》規定“大食、西州回鶻國等買賣者,騎馱載時死亡,幾所賣物甚多,馱不足,說需守護用馬箭時,當告局分處,按前文所載法比較,當買多少,不歸此方才所需糧食當允許賣,起行則所需糧食多少當取,不允超額運走”,“他國來使,住於京師館驛,依官買賣,未住諸人不許隨意買賣”,“我國人往使他國時,不許不過局分出超摧馱、人”,“他國為使已出,若盜竊其持載所買賣物時當比偷、強盜傷人物數量罪狀所示加一等,所加勿及于死。沿邊上有賣處,對盜敵國人賣者,依在外盜法判斷”。

西夏在對外貿易中嚴格規定關于稅收方面的制度,《天盛律令》第十八卷繳買賣稅門“隱買賣稅、開鋪者等先后拿稅法、免稅開鋪、地方不同處納稅、告奏索稅、告秦索稅、官賣本物行國法、穿上畜稅、賣價去量不納租、締結以外不拿租、諸邊商人過京師、重復出賣免稅、畜物逼換、媒人棄其價不納稅、尋求免稅供上需謊兩區、水誰管未語共著、能頂領薄那租、官驗等買賣”多是有關買賣稅收的條款,可惜條文已經殘失?,F在我們只能看到的是條目的名稱,但通過《天盛律令》中其它條文我們可以看出西夏在稅收方面的政策等。如:“他國來使,住於京師館驛,依官買賣,未住諸人不許隨意買賣。若違律買賣不納稅,則承諸人買賣逃稅之罪”??梢娢飨脑趯Χ愂辗矫媸种匾?,并實行在對外貿易交易中抽取商稅的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

此時,宋室南遷,金占陜西,西夏遂與南宋隔絕,這就決定了西夏在經濟上不得不特別依賴金國,西夏與金的貿易成了西夏貿易中的主要部分。遼朝末年,西夏與遼朝關系密切,從歷史淵源上看,西夏應與西遼關系比較密切,雙方也必定有經濟上的往來,《天盛律令》記載:“皇城、三司等往漢、契丹賣者,預先有群牧司分給;當養本處,用時馱之?!薄短焓⒙闪睢酚州d:“馬院所屬熟馬、生馬及所予漢、契丹馬等中之患疾病,生癩者,當速告局分處,馬工當遷醫人視之。”由此我們可知,所謂“漢”、“契丹”應分別指金與西遼。從兩則史料中可以看到,皇城、三司有負責向金與西遼進行買賣的職責,并且有專門的機構馬院飼養馬匹同金與西遼進行貿易。

金通過聘使發展兩國經濟交往。夏金貿易主要有貢使和榷場兩種形式,貢使貿易主要是在夏使來金時進行,所謂“使副往來,聽留都亭貿易”。夏乾祐二十年(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金章宗一度下詔停止夏使館內貿易,但在兩年后又告恢復,準許夏國使臣可在館內貿易三日。夏金表面上君臣相稱、聘使往來,背后卻明爭暗斗、各懷異心。本來西夏向金稱臣,完全是屈眼于金朝強大的軍事壓力,并非誠心投附。隨著金兵勢力深入關陜,系夏越來越感受金人的威脅,“自金得志中原,每件見侵凌,且有吞并秩序”夏國面臨被吞并的危險,但為了生存,不得不與金人應付、周旋。首先,自遼亡后,金朝對夏國與西遼的關系還是不放心。因此當金朝聞西遼“軍勢日盛,銳氣百倍”,并多次揚言“剪除仇敵”,更是擔心西遼和西夏聯合對金。

對外貿易主要是互通有無,雙方獲利,與此同時都會采取一些政策來防止于己不利的貿易交易,因此出現了對外貿易的禁榷。禁榷制度旨在保障官方專賣專營,如:鹽、茶、酒、礦物等物品。對國外的禁榷制度不但是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利益,還是對戰時物資的有效控制。一方面西夏對外貿易有上述種種嚴格的“敕禁”。另一方面西夏對外貿易又相當興盛。國家不僅想方設法擴大榷場貿易,而且派往宋、遼、金的貢使也帶有大批“官物”,并有“官之賣者”同貢使一起負責官物買賣。尤其是重點敕禁物牛馬駝為對外貿易中的大宗物品,說明國家在對外貿易中實行壟斷,尤其是牛馬駝的買賣完全由國家控制。因此,西夏以茶馬貿易為主體的對外貿易的活躍。西夏榷禁制度作為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干預、控制的基本手段,是西夏社會經濟發展及其與西夏國家政權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它的確立和發展隨西夏社會發展而進一步加強。在《天盛律令》除錢幣、兵器、牛、馬、駱駝外,還規定人、披、甲、氈墊、糧食、騾驢馬皮、鐵連枷、馬鞍、裝箭袋、金、銀、鐵、種種鐵柄、編連碎緞等為敕禁物。既不許在國內向外國人出賣,也不允至敵界賣。違律到敵界賣人者“按有意殺人”、“傷人法判斷”。“牛、駱駝、馬、無論大小及鎧、甲、軍披等到敵人中賣時,庶人造意斬,從犯為無期、長期徒刑。”“賣雜畜物及戰具,“按本國地方現賣法計價,視其錢量高低,是戰具則以強盜持武器法,此外雜畜物按不持武器法判斷”?!跋蛩麌拐呒吧倘说纫殉稣叱鲑u敕禁物時,其中屬大食、西州國等為使者、商人,是客人給予罰罪,按不等已給價□當還給”?!罢苯y軍以下至司吏大小管事人出賣敕禁物時,當比其余人罪加二等,亦可加至死刑”。西州、大食等買賣人若需買賣敕禁物,則要“告局分處”,征得同意方能在重重限制下依律買賣。

查看全文

對外貿易政策研究論文

(一)在“依存市場的權威主義”和“國家戰略主義”的制度下,政府目標和國家利益是中國對外貿易政策制定和實施中所考慮的首要因素,其基本理念包括貿易發展規劃、貿易控制、貿易發展戰略、產業政策、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保障國際收支平衡等。概括地說,政府通過貿易發展規劃引導貿易的數量、質量和結構的變化以促進經濟增長和工業化,并注重獨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原則;通過審批外貿經營權和核定商品目錄的“氣塞”效應實現對貿易的控制,但這種特別而嚴厲的限制的程度正在減緩;貿易發展戰略已經從最初計劃體制下的進口替代演變成為目前的貿易自由化階段,并獲得了良好的經濟績效,在過渡時期政府采取了“受保護的出口導向”戰略以減少既得利益對改革的反對,今后在貿易自由化進程的同時適時適度地采取戰略貿易政策以發展重點產業或高科技產業可能是較好的選擇;在“非中性”的產業政策體系中,貿易政策扮演著重要的保護支柱產業和幼稚產業發展的功能,但這似乎并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導致了更大程度上的經濟扭曲;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保障國際收支平衡也是中國官方在貿易政策決策時考慮的因素,前者特別針對競

爭力較弱而又對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宏觀穩定有舉足輕重影響的農業和金融服務業,而后者主要為了節省稀缺性的外匯資源和避免嚴重的沖擊失衡。

(二)政治民主化和經濟改革使中國社會中利益的多樣化逐步得到政府的承認和重視,并且可以通過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和機制進行利益表達。他們對貿易政策的影響比以前得到加強,其中中央行政機構和地方政府具有較顯著的影響,體現了“主義”的作用,而國內各類企業、外國投資者、特殊利益團體以及消費者對最高決策的直接影響效力則仍然是邊際性的或趨向減弱。利益團體對貿易政策的疏通和影響作用在今后的政府過程中可能會越發重要,這表明中國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簡明、公正和透明度高的決策制度和機制,使更多的利益(特別是那些被忽視的集團,如消費者)能夠在政策決策中被傾聽,并避免“政出多門”的官僚主義以及為少數特殊利益所左右。

(三)世界貿易體系和國際集體行動對中國的貿易政策有非常顯著的影響。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接受國際通行的慣例和規則,在承擔合理義務的同時享受外部市場準入的權利符合中國建立市場經濟的總體目標。但這意味著中國必須面對和承受其他貿易伙伴國家的壓力和要求,包括貿易摩擦和爭端,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中國在加入以法規為基礎的GATT/WTO多邊體制框架中的談判;中國在APEC區域貿易組織內的復邊協商和貿易自由化進程;中國與主要貿易國之間的雙邊貿易爭端與解決,特別是中美貿易關系。而外國政黨的對華戰略、外國政府貿易政策的基本理念、利益集團乃至公眾的各種要求和觀念將通過這些渠道影響中國的政策決策過程。外部壓力和制度約束對中國貿易政策決策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貿易改革的日程、幅度和速度必須跟上國際集體行動的步伐,另一方面,政府也希望通過參加多邊或區域貿易協定來推動國內的經濟改革,以“鎖定”的方式保持改革政治上的可預見性和可信性,當然這種對外承諾對于中國來說必須是建立在“可接受”的公平的基礎上的。

(四)中國貿易保護的特征是平均水平較高,而且在結構上易變而分散。實際征稅率與名義關稅率的差別較大,以配額和許可證等數量限制為核心的非關稅壁壘的頻數比依然較高,同時關稅保護和非關稅措施之間多呈現出互補而非替代的關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政府在貿易自由化方面采取了更為激進的改革,使貿易的扭曲程度和結構有了顯著的改善,貿易的中性刺

激增強了。實際保護率的水平和結構比名義保護率更高而離散,鼓勵下游行業生產而歧視上游行業生產的傾向更明顯,統計檢驗還表明名義的和實際的保護率在部門排序上是近乎相同的。不同貿易保護形式在工業行業之間的差別表明它們在國家的發展戰略目標中具有不同的地位以及它們自身行業特征所導致的迥異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

查看全文

我國對外貿易政策探究論文

重商主義思想回顧

重商主義學派產生于15世紀,全盛于16、17世紀,瓦解于17世紀下半葉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興盛時期。重商主義的名稱,最初是由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一書中提出的。重商主義政策主要是由一些巨商、大賈、政府官員在處理實際的貿易、工業、航運和行政工作中提出來的。根據主張的差異,重商主義可以分為早期重商主義和晚期重商主義。

早期重商主義的代表人物是英國的威廉•斯坦福特和法國的安徒安德•孟克利欽,他們認為貨幣即是財富,主張在對外貿易的每筆交易中都保持順差,奉行絕對的“少買多賣”原則以增加貨幣的流進,因此被稱為“貨幣差額論”。

晚期重商主義的代表人物是英國的托馬斯•孟和法國的柯爾培爾,他們意識到只有將貨幣不斷地投入到流通中去,才能使貨幣財富不斷增加,他們主張全國的對外貿易順差,因為被稱為“貿易差額論”。晚期重商主義的對外經濟政策以貿易管制政策為主要手段,實現國內貴金屬的存量增加。

重商主義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口貿易發展迅速。出口貿易規模從1978年的97.5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80億美元,30年間增加了125倍,比同期世界貿易增長速度快三倍,被國際社會稱為“出口增長奇跡”。我國的經常項目順差也不斷擴大,從1999年的211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622億美元,28年間增加了約13倍,經常順差額占GDP的比例從2000年的1.7%上升到2007年的11.7%(數據來源:IMF,WorldEconomicOutlook,2007)。

查看全文

對外貿易政策取向研究論文

[摘要]中國入世至今已有快4個年頭了,加入世貿組織對中國影響深遠。伴隨著中國作為現今自由貿易體制下的一員,對全球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增長做出貢獻的同時,應如何利用入世的契機,準確定位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從而真正推動本國經濟的發展、增強本國的國際競爭力,已經成為了我們不得不正視的一個關鍵性問題。本文將通過對以上問題的分析,提出作者自己的思維視角,引起更多的人對這一問題的思考。

[關鍵字]WTO的原則及其目標自由貿易對外貿易政策國家利益

ThevaluegoalofWTOandforeigntradepolicyorientationafterChina''''s"entrytoWTO"

Abstract:China''''sentrytoWTOhasalreadylastednearly4yearssofar,theaccessiontotheWTOisfar-reachingtoChina''''sinfluence.FollowingChinaasamemberunderthefreetradesystemofnow,whilecontributingthegloballiberalizationoftradeandeconomicgrowth,howutilizingtheopportunitythatentertheWTO,orientingforeigntradepolicyofChinaaccurately,thusreallypromotingthedevelopmentofnationaleconomy,enhancingnational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whichhavealreadybecomeakeyquestionthatwehavehadtoface.Thistextwillputforwardauthor''''sownthinkingvisualanglethroughananalysisoftheabovequestion,causesmorethinkingofthisquestionofperson.

Keyword:PrincipleandgoalofWTOFreetradeForeigntradepolicyBenefitofthecountry

一、WTO建立的背景及其價值目標

查看全文

當前國際貿易形式對中國對外貿易政策影響和策略

摘要:近十幾年來,全球貿易量取得了驚人的跨越式增長,而自由貿易與環境的關系問題也日趨尖銳。一方面,許多發達國家利用不對等的貿易和投資手段從發展中國家攫取大量戰略性資源,卻造成這些國家境內生態環境的嚴重失調;另一方面,一味地追求貿易擴張、資金積累和工業化又實際加劇了全球環境的惡化。環境效應對貿易的“擠壓”性制約日益上升為國際貿易發展的焦點。在此背景下,引入環境變量,促進貿易策略的可持續性便成為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科學發展的必然之路。

關鍵詞:國際貿易貿易環境貿易政策對策

一、國際貿易的環境效應

傳統貿易理論與實踐往往集中關注貿易量差、國家福利等方面,常常忽視環境這一重要變量,如以比較利益為基礎的李嘉圖理論及赫克歇爾-俄林(H-O)的要素稟賦理論均未考慮到貿易可能引發的環境外部性問題。依照這些理論,自由的國際貿易會實現帕累托意義上的經濟效率,滿足社會需求并增進國民福利。然而,這一觀點只是在靜態條件和未出現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才具有一定合理性,若加入貿易活動可能引發的環境負效應情況要復雜的多。研究和實踐表明,一定條件下一國發展某些比較優勢的貿易活動可能會給它國帶來環境損害,如跨過河流上游國家砍伐森林以推動林業相關產品出口將造成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從而會嚴重損害下游國家出口型農業所依賴的環境,導致以鄰為壑,破壞國際貿易發展的基礎。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認為,貿易對環境的影響主要集中在4個方面:同產品和服務的交換有關的產品效應;同市場和經濟活動擴張有關的規模效應;同生產和消費活動的分布及強度有關的結構效應;同貿易政策和環境政策有關的法規效應。所以這些效應均會對地區生態環境產生長短期的持續作用,進而反轉影響貿易利益及國民福利。

以出口為例,由于工業污染密度下降的可能性有限,而出口增長彈性卻較大,負的規模效果常常要大于正的結構和技術效果,在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下,一國過度出口往往對環境不利,如資源性產品的跨國貿易常常以資源不合理或過度開發為背景,野生動植物資源及礦產資源產品的盲目出口更極易破壞平衡的生態環境,而當代盛行的轉基因產品貿易已日益被證實背后隱藏著不少環境風險。此外,從各國政府貿易政策來看,當今國際貿易中凸顯的綠色壁壘、環境關稅,一方面反映了貿易保護主義發展的新形式,但另一方面亦側面反映出不恰當的貿易活動將危害到人類和動植物的健康安全,危害到全球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二、中國進出口貿易中的環境困境

查看全文

國內對外貿易公共服務系統建立

我國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21738億美元,進出1:3商品結構不斷優化,直接利用外國投資連年居世界首位,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但是也暴露出了很多的問題: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額占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過高,貿易競爭力不強,出1:3市場過于集中,貿易環境改善不明顯,中小企業市場開拓能力不足,貿易摩擦頻發,利用外資質量不高等等。鑒于此,我國應積極建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提高我國對外貿易水平。

一、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的概述

在當今的貿易環境下,世界各國都在進行貿易體制改革,加快貿易體制升級,著力發展貿易促進機制,建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國也在嘗試貿易體制改革,但效果不是很明顯。因此,建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是我國走向貿易強國的必經之路。

(一)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的內涵

目前,國內外理論界關于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的定義還存在著一定的爭論,沒有形成統一的說法。筆者認為,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的內涵可以理解為,國家為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和提高利用外資質量而提供的經濟性服務。具體包括:改善投資環境和公共基礎設施,建立更加舒適寬松的投資環境;統一對外貿易出1:3政策和公共商務信息,以幫助公眾“一站式”訪問現有的政府信息和服務;協調海關、質檢、稅務等相關的對外貿易管理部門,為出1:3企業提供更加快捷的貿易手續;強化政府對中小企業信息化公共服務,加速中小企業的發展和提高中小企業開拓海外市場的能力;開展海外市場調查,為出1:3企業提供全面的出1:3咨詢服務。它的服務對象不僅包括國內企業,還應惠及普通的公眾。

(二)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的類型

查看全文

借鑒國外經驗建設對外貿易服務機制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的概述;發達國家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的發展與演進;我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建立和完善我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的對策建議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額占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過高、建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是我國走向貿易強國的必經之路、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的內涵、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的類型、出口貿易公共服務體系、對外貿易環境公共服務體系、對外貿易公共信息服務體系、法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英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發達國家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對我國的啟示、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地區分布不均衡、對外貿易公共信息服務水平不高、對中小企業的扶持不夠、完善對外貿易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建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監管體系、保證資金投入、實現外貿公共服務均衡化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一些制約貿易發展的問題不斷涌現,如何解決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過程中的種種問題,成為當今熱點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建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有利于我國貿易的健康穩定發展。本文概述了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在借鑒國外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建立我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議。

[論文關鍵詞]對外貿易公共服務公共信息服務

2007年底我國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21738億美元,進出1:3商品結構不斷優化,直接利用外國投資連年居世界首位,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但是也暴露出了很多的問題: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額占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過高,貿易競爭力不強,出1:3市場過于集中,貿易環境改善不明顯,中小企業市場開拓能力不足,貿易摩擦頻發,利用外資質量不高等等。鑒于此,我國應積極建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提高我國對外貿易水平。

一、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的概述

在當今的貿易環境下,世界各國都在進行貿易體制改革,加快貿易體制升級,著力發展貿易促進機制,建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國也在嘗試貿易體制改革,但效果不是很明顯。因此,建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是我國走向貿易強國的必經之路。

查看全文

對外貿易服務體制構建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的概述;發達國家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的發展與演進;我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建立和完善我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的對策建議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額占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過高,貿易競爭力不強、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的內涵、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的類型、出口貿易公共服務體系、對外貿易環境公共服務體系、對外貿易公共信息服務體系、法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英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發達國家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對我國的啟示、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地區分布不均衡、對外貿易公共信息服務水平不高、完善對外貿易公共信息服務體系、保證資金投入、實現外貿公共服務均衡化、大力發展商會的作用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一些制約貿易發展的問題不斷涌現,如何解決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過程中的種種問題,成為當今熱點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建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有利于我國貿易的健康穩定發展。本文概述了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在借鑒國外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建立我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議。

[論文關鍵詞]對外貿易公共服務公共信息服務

2007年底我國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21738億美元,進出1:3商品結構不斷優化,直接利用外國投資連年居世界首位,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但是也暴露出了很多的問題: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額占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過高,貿易競爭力不強,出1:3市場過于集中,貿易環境改善不明顯,中小企業市場開拓能力不足,貿易摩擦頻發,利用外資質量不高等等。鑒于此,我國應積極建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提高我國對外貿易水平。

一、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的概述

在當今的貿易環境下,世界各國都在進行貿易體制改革,加快貿易體制升級,著力發展貿易促進機制,建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國也在嘗試貿易體制改革,但效果不是很明顯。因此,建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是我國走向貿易強國的必經之路。

查看全文

中國對外貿易優勢推進其持續發展論文

[摘要]在國際貿易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在對外貿易上具有貿易市場廣,商品需求量大;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成本相對低;外貿依存度增大等方面的優勢。為保持我國對外貿易的優勢并促其可持續發展,本文認為,我國政府應繼續實施對外貿易的優惠政策;進一步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環境保護。我國企業應提高員工綜合素質;進一步增強質量意識,打品牌戰;重視貿易市場戰略戰術;堅持走“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我國對外貿易優勢可持續發展

當今世界是開放的、經濟全球化一體的世界。隨著國際貿易的日益全球化,我國的貿易發展越來越融進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隊伍中,對外貿易也越來越具有國際性特征。本文正是要探討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對外貿易所具有的優勢的問題,為更好地發揮對外貿易的優勢,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建議。

一、我國對外貿易優勢分析

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發展和我國加入WTO,我國對外貿易得到迅猛發展,對外貿易范圍更加廣泛,規模更加宏偉,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在如此快速的發展過程中,我國對外貿易具有極大的優勢,歸結如下:

1.貿易市場廣,商品需求量大

查看全文

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增長探析論文

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的逐步對外開放,中國經濟增長迅速,對外貿易快速發展,對外貿易依存度逐年增大。分析了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走高的原因,并對我國今后的外貿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對外貿易依存度國內生產總值外貿政策匯率

對外貿易依存度又稱作對外貿易系數,是衡量一國國民經濟對對外貿易的依賴程度的重要指標,它以本國對外貿易總額在本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為了準確地表示一國經濟增長對外貿依賴程度,我們又將對外貿易依存度分為進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進口依存度反映一國市場對外的開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則反映一國經濟對外貿的依賴程度。一般來說,對外貿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該國經濟發展對外貿的依賴程度越大,同時也表明對外貿易在該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重要。

伴隨經濟的全球化,對外貿易在各國經濟中的比重都在增加。1980~2000年間,世界貨物貿易的年均增長速度達到6.1%,而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為5.4%。據WTO和IMF的數據測算,1960年全球外貿依存度為25.4%,1970年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中國作為轉型中的發展中大國,對外貿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1近年來我國外貿依存度逐年增高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伴隨著外貿的增長,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也不斷提高。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