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區在對外貿易的影響

時間:2022-08-24 08:37:43

導語:自貿區在對外貿易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貿區在對外貿易的影響

[提要]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安徽自貿區)作為長三角三省一市中最后一個設立的自貿區,雖然成立時間較短,但對安徽省對外貿易的促進效果已初步顯現。本文擬對自貿區的設立對安徽省對外貿易的影響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為促進安徽省對外貿易發展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安徽自貿區;對外貿易;長三角自貿區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為應對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中的負面影響,中國自貿區戰略應運而生。自2013年上海自貿試驗區掛牌至今,我國自貿區七年間六度擴容,總數已增至21個,由沿海擴展到內陸,連點成線、連線成面,進入全面推進階段。安徽自貿區,即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安徽自貿區),從2014申報設立自由貿易實驗區到2020年9月24日正式掛牌成立,安徽自貿區的建立經歷了近六年的準備。安徽自貿區主要涵蓋合肥、蕪湖、蚌埠三個片區,合肥片區重點發展高端制造、集成電路、人工智能、跨界電商等產業;蕪湖片區重點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智慧家電、航空、機器人、航運服務、跨境電商等六大產業;蚌埠片區重點發展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打造世界級硅基和生物基制造業中心、皖北地區科技創新和開發發展引領區。作為長三角地區最后一個設立的自貿區,安徽自貿區已經設立了一年有余,自貿區政策對安徽省對外貿易發展有哪些影響,自貿區政策能否促進安徽省對外貿易發展?對于上述問題,本文將通過對安徽省2020年1月~2021年8月的面板數據的研究,就安徽省自貿區的設立對安徽省對外貿易的影響進行分析,得出結果,并給予一定的建議,以期為后續的自貿區建設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文獻綜述

對于自貿區建設的研究分析,大多數學者都表示自貿區對于經濟增長、對外貿易以及貿易結構優化有著積極作用。陳琪、劉衛(2014)先是以日本等自貿區為例,表明自貿區可能會對區域內產業集聚起到較大的助推作用,隨后以服務業集聚理論與制度經濟學為基礎分析研究上海自貿區,表明上海自貿區對上海金融、航運、貿易以及中國社會經濟存在巨大推動力。蔣榮干、劉榮茂(2015)以中國-瑞典自貿區為例,指出自貿區有助于強化雙邊貿易、促進產業升級、拓寬國際市場、創建良好投資環境。張幼文(2016)從擴大開放模式、外貿外資升級、發展推進方式等七個方面論述了自貿區對于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和實現改革開放發展新目標的戰略意義,指出自貿區在促進開放模式轉型、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推進市場系統化建設、提高創新能力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葉恒毅(2018)等學者對上海及多個自貿區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自貿區有助于擴大對外貿易規模、促進進出口貿易發展、優化對外貿易結構、促進物流發展。孟靜(2018)在提出了安徽省自貿區建設的可行性后,從區域發展、政策力度等四個方面指出了安徽省自貿區建設所面臨的問題。楊蓮娜(2021)指出應當持續推進長三角國際貿易與安徽省自貿區深度合作,實現協同發展。白仲林、孫艷華、未哲(2020)使用廣義合成控制法對自貿區設立政策的區域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升級效應進行了實證檢驗,表明自貿區能夠顯著促進域內經濟增長以及產業結構升級,但政策效應存在區域差異性。以上學者均表明了自貿區對于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升級、優化貿易結構等具有積極作用。對于安徽省對外貿易發展研究的文獻綜述,多數學者表明安徽省對外貿易在逐步發展,并且不斷優化貿易結構。李穎(2007)運用國際市場占有率、貿易競爭指數、出口商品結構轉換率三個指標對安徽省外貿出口競爭力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表明安徽省出口科技水平較低,產業結構不合理,加工貿易發展滯后。楊紅益(2008)構建了安徽省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回歸模型和模糊評價模型,發現安徽省的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能力屬中等水平。對于安徽省的對外貿易,兩位學者都指出了其中的不足。李穎認為安徽省應當加大引資力度,加大科技投入,促進加工貿易升級轉型以提升安徽省出口競爭力。楊紅益則提出安徽省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應當優化貿易商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拓展貿易空間,盡早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以及積極擴大進口,促進貿易平衡發展。從安徽省的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變化方面來看,張麗瓊(2013)指出安徽省已經向資本技術密集型方向進行轉變,但是優化幅度較小,出口仍然集中在初級產品與勞動密集型產品;劉成瑩(2015)指出,雖然安徽省對外貿易規模在不斷提升,但是安徽省對外貿易發展水平還很低,經濟外向度遠低于全國水平,開放型經濟發展緩慢,對外貿易結構依然不合理,且對外貿易依存度低;金丹妮(2017)等學者指出安徽省應該抓住在“一帶一路”沿線的區位優勢、政策優勢、資源優勢,優化對外貿易結構,促進加工貿易發展。綜合上述學者所言,雖然安徽省對外貿易依然存在加工貿易發展水平落后、對外貿易與投資水平較低、開放能力不足等問題,但自貿區可以優化貿易結構,推進貿易便利化,對于對外貿易有顯著正影響。

二、自貿區的設立對安徽省對外貿易的影響

(一)促進對外貿易增長。近年來,隨著改革創新的不斷深入,雖然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海洋運輸費用的提高對于安徽省的對外貿易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安徽省的對外貿易總量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如圖1、圖2所示。據合肥海關統計,2020年上半年進出口總額達2,429億元,2020年下半年進出口總額達2,977.4億元,增長19.2%。雖然受疫情影響,安徽省的月度外貿值呈震蕩上升態勢,但是從圖1中可以看出,安徽省2020年下半年對外貿易均值明顯高于上半年。根據安徽省統計局的統計,2020年9月安徽省進出口總額達71.4億美元,2020年12月進出口總額達76.0億美元,同比增長6.4%。2021年安徽省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6,920.2億元,比2020年增長26.9%。由此可見,安徽自貿區的設立對于安徽省的對外貿易增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圖1、圖2)(二)推進貿易便利化。第一,長三角特殊貨物檢查一體化。合肥海關連同上海海關率先啟動長三角特殊貨物檢查作業一體化改革,將原布控在口岸實施的查驗作業改為實施跨直屬海關的口岸和目的地分段、分類檢查作業。合肥片區內專人專線主動對接企業,掌握特殊貨物申報相關情況,提前清除高精密設備、原材料等特殊貨物通關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堵點”,確保相關進口貨物即報即查,盡快投入產線。每票貨物平均節省通關時間5天,節約倉儲費用4萬元,有力支持了安徽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人工智能等產業發展。第二,創新“跨境電商+中歐班列+定制包機”出口模式。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電商平臺在歐洲用戶群中的使用度大幅提升,中歐班列也成為了進出口貨物運輸最穩定的國際通道。2021年,合肥中歐班列累計開行668列,列數同比增長17.61%,服務范圍也進一步擴大,現已基本覆蓋歐洲全境,通達67個城市站點。合肥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將跨境電商9610與中歐班列相結合,運載跨境電商包裹前往歐洲,最快15天,消費者即可拿到商品,同時與跨境電商平臺合作,貨物通關效率也大大提升。第三,在合肥經開區綜保區推行進出卡口“無感通關”?!盁o感通關”,即車輛在進出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卡口時提前申報,后臺自動對比、自動抬桿、自動放行,最大限度減少人工干預,提高通關效率的通關方式?!盁o感通關”大幅減少了車輛和司機在場站停留等待的時間,縮短了交貨時間,提升了車輛通關效率。據統計,無感通關卡口試運行1個月以來,重車通關平均用時由58.8分鐘縮短至5.7分鐘,空車通關平均用時由17.4分鐘縮短至1.3分鐘,效率提升非常明顯。(三)促進貿易方式轉型,優化貿易結構。加工貿易是一種處于市場制造環節底端的貿易方式,通過生產加工將中間產品變成高新技術產品獲得加工利潤。這種通過簡單勞務獲得相較于最終產品微薄加工費的貿易方式,不僅不利于經濟增長,還阻礙經濟結構的優化和調整。如圖3所示,安徽省的一般貿易出口額一直大于加工貿易出口額,在安徽省自貿區設立后,一般貿易出口額在總出口額的占比也越來越大,由2020年8月的74.8%提高到了2021年8月的78.1%;加工貿易出口額占比由2020年8月的21.8%下降到2021年8月的16.5%,貿易結構得到了優化。雖然加工貿易在初期的技術外溢會促進加工方技術進步以及有利于引進外資,但是由于人力資源等成本的不斷提高,加工貿易反而會阻礙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圖3,資料來源于安徽省統計局)

三、安徽自貿區的設立帶來積極影響因素

(一)政策支持。作為國家創新發展新高地的自貿區,為了推動貿易高質量發展,加快科學技術創新,優化產業升級,推進制度創新,國務院及安徽省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推進安徽自貿區發展。安徽自貿區被賦予了更大改革自主權,深入開展差別化探索。在2021年4月21日頒布的《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實施省級經濟社會管理事項清單(第一批)》中,省政府賦予安徽自貿區核準三億美元以下的外資項目、5,000萬元人民幣以下內資項目免稅確認,創業投資企業備案片區可直報省發展改革委,設站評審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等89項省級經濟社會管理事項一定的自治權,有利于安徽自貿區積極引進外資,促進安徽省對外貿易發展,促進貿易便利化,以及引進培養高科技人才和技術性人才。在89項省級經濟社會管理事項自治的基礎上,安徽自貿區建立自貿試驗區特別清單,堅持“賦權增服提效”一體推進,專門服務保障自貿試驗區建設。目前,已建立包括權力事項、公共服務事項和中介服務便利化事項3類共212項的特別清單,3個片區全部承接實施。同時,安徽自貿區根據建設發展的實際需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適時拓展完善清單事項,不斷深化安徽自貿區特別清單建設。(二)優化營商環境。安徽自貿區設立后,在行政管理、規章制度、金融投資等方面不斷創新改革,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完善金融服務,自貿區內營商環境得到了持續改善。根據《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專項推進行動計劃方案》,安徽自貿區深入推進實施“四送一服”工程,即送新發展理念、送支持政策、送創新項目、送生產要素及服務實體經濟,努力營造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安徽自貿區推深7×24小時不打烊“隨時辦”服務,基于“皖事通辦”平臺及時便捷提供精準化、智慧化服務,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更好服務高質量發展。安徽自貿區推行“跨境電商+中歐班列+定制包機”出口、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全省一單”清單等創新制度,同時優惠政策進一步釋放。這些創新制度以及優惠政策促進了貿易便利化,降低了生產要素的流通成本,有利于引進外資,極大地改善了自貿區內的營商環境。

四、自貿區背景下安徽省對外貿易發展建議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精準實施優惠政策。中國現行的自貿區多為自由貿易試驗區,即在自貿區內先試點,尋找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取得一定的成就后,再復制推廣到全國。安徽自貿區設立距今不到兩年,已取得了一定的創新性成就,其中離不開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不過安徽自貿區成立時間較短,應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賦予安徽自貿區更大的改革自主權,深入開展差別化探索,建立更高效、更便捷的服務和監管體制。給予高新技術產品研發補貼,推進科技創新;給予外商投資項目一定政策優惠,引進吸收更多外資;減免部分個人所得稅,吸引創新技術型人才;優化海關進出口流程,提高效率,增加對外貿易額。(二)積極引進吸收外資,提高科技創新水平。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增長,科學技術創新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科學技術提高意味著一定的投入量可以生產出更多的產品,提高現存勞動量和生產效率,同時推動技術密集型產業貿易的崛起,增強貿易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安徽省需要利用安徽自貿區的政策紅利,簡化外商投資核準手續,給予外商投資項目稅收優惠,積極引進外商投資高端制造、人工智能、集成電路、量子通信、智慧家電、新能源等產業,積極引進優勢企業以及行業領軍公司,大力引進技術創新型人才,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來優化安徽省對外貿易結構,促進安徽省對外貿易進一步發展。(三)學習長三角自貿區經驗,與長三角自貿區協同發展。安徽自貿區作為長三角三省一市中最后一個設立的自貿區,雖然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對外貿易總額、創新成果等仍與長三角其他自貿區存在較大差異。上海、江蘇、浙江自貿區,成立至今,已經發展成熟,安徽自貿區在后續的建設過程中,應當學習其經驗,加快建設與長三角自貿區同等水平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探索建立自己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強化制度創新,建設貿易新高地。長三角自貿區各有長短,應當充分發揮每個自貿區的優勢,找準各自的定位,協同發展,將自貿區中形成的大量制度創新成果互聯互通,形成互補有序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安徽自貿區也應當充分發揮自貿區的虹吸與輻射效應,積極吸收長三角自貿區的改革舉措、科技成果,持續推進長三角深度合作。

作者:董海欣 單位:安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