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熟種植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2 00:09:1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多熟種植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多熟種植

南方稻田多熟種植發展論文

摘要:采用多熟種植、提高復種指數是明清時期解決人多地少、耕地不足的一個重要措施。本文著重介紹南方稻田多熟種植的發展情況并對相關問題作了估算。全文包括明清時期中國南方稻田多熟種植的技術發展,南方稻田多熟種植的地理分布,南方稻田多熟種植發展的社會經濟原因,南方稻田多熟種植的特點以及對明清時期南方稻田多熟種植中兩個問題的估算等五方面的內容。文后有附表三張,對明清時期長江中下游稻麥二熟制和南方雙季稻分布的方志資料作了詳細具體的介紹。

關鍵詞:明清時期中國南方稻田多熟種植

本文[1]所說的南方,指的是北緯33度以南,長江中下游到珠江流域這一廣大地區,在行政區劃上包括今日的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海南、上海、重慶等14個省市[2]。這是中國的老稻區,也是中國最主要的稻區,在明代以前,這一地區主要是一年一熟制,從明代開始,這一地區開始普遍提高復種指數,從而形成了一年二熟和一年三熟的耕作制度,土地利用率和單位面積產量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從而為中國在人多地少的歷史條件下找到了一條解決耕地不足的新路子。

一、明清時期中國南方稻田多熟種植的技術發展

中國南方稻田的多熟種植早在漢代已見記載,漢代,廣東已出現雙季連作稻一年二熟制,東漢·楊孚《異物志》中就有“稻交趾冬又熟,農者一歲再種”的記載。交趾,古代泛指五嶺以南地區,轄境相當于今日廣東、廣西大部,越南的中部和北部,可見氣候炎熱,雨量充沛的兩廣地區是我國雙季稻的發祥地。但由于社會經濟原因,當時并沒有對這一地區的氣候資源廣泛開發利用,因此雙季稻的種植面積不廣。

唐代在云南又出現了水旱輪作的稻麥二熟技術,唐代的樊綽在《蠻書》中說:“曲靖已南,滇池已西,土俗唯業水田,……水田每年一熟,從八月獲稻,至十一月,十二月之交,便于稻田種大麥,三月、四月即熟,收大麥后還種粳稻?!钡敃r也只局限于曲靖和滇池地區,整個南方還是種植一年一熟制。

查看全文

多熟種植模式發展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多熟種植模式;存在問題;發展對策;遼寧省

論文摘要介紹了遼寧省主要多熟種植模式,指出了這些種植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發展對策。

遼寧省位于東北地區南部,全年≥10℃活動積溫2700~3700℃,無霜期125~210d,年降水量350~1200mm,是典型的一季作物有余、兩季不足區。近些年來,由于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縮減,人均耕地從1949年的2300m2下降到目前的1000m2,土地的承載力嚴重低于人口需求。充分利用農業氣象資源,發展多熟種植,提高復種指數,合理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對實現農業增產增收,確保糧食安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主要多熟種植模式

在長期實踐中,遼寧省逐漸形成了多種間、套、復種模式。主要有糧糧間套復種、糧菜復種、糧經飼復種、菜菜復種、兩鮮復種、林草間作等,這些多熟種植模式有的側重于高產高效,有的側重于用地養地結合,有的側重于糧經飼平衡發展,各有特色。

1.1玉米套種馬鈴薯

查看全文

稻田多熟種植發展管理論文

摘要:采用多熟種植、提高復種指數是明清時期解決人多地少、耕地不足的一個重要措施。本文著重介紹南方稻田多熟種植的發展情況并對相關問題作了估算。全文包括明清時期中國南方稻田多熟種植的技術發展,南方稻田多熟種植的地理分布,南方稻田多熟種植發展的社會經濟原因,南方稻田多熟種植的特點以及對明清時期南方稻田多熟種植中兩個問題的估算等五方面的內容。文后有附表三張,對明清時期長江中下游稻麥二熟制和南方雙季稻分布的方志資料作了詳細具體的介紹。

關鍵詞:明清時期中國南方稻田多熟種植

本文[1]所說的南方,指的是北緯33度以南,長江中下游到珠江流域這一廣大地區,在行政區劃上包括今日的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海南、上海、重慶等14個省市[2]。這是中國的老稻區,也是中國最主要的稻區,在明代以前,這一地區主要是一年一熟制,從明代開始,這一地區開始普遍提高復種指數,從而形成了一年二熟和一年三熟的耕作制度,土地利用率和單位面積產量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從而為中國在人多地少的歷史條件下找到了一條解決耕地不足的新路子。

一、明清時期中國南方稻田多熟種植的技術發展

中國南方稻田的多熟種植早在漢代已見記載,漢代,廣東已出現雙季連作稻一年二熟制,東漢·楊孚《異物志》中就有“稻交趾冬又熟,農者一歲再種”的記載。交趾,古代泛指五嶺以南地區,轄境相當于今日廣東、廣西大部,越南的中部和北部,可見氣候炎熱,雨量充沛的兩廣地區是我國雙季稻的發祥地。但由于社會經濟原因,當時并沒有對這一地區的氣候資源廣泛開發利用,因此雙季稻的種植面積不廣。

唐代在云南又出現了水旱輪作的稻麥二熟技術,唐代的樊綽在《蠻書》中說:“曲靖已南,滇池已西,土俗唯業水田,……水田每年一熟,從八月獲稻,至十一月,十二月之交,便于稻田種大麥,三月、四月即熟,收大麥后還種粳稻。”但當時也只局限于曲靖和滇池地區,整個南方還是種植一年一熟制。

查看全文

東北地區多熟種植模式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多熟種植模式;存在問題;發展對策;遼寧省

論文摘要介紹了遼寧省主要多熟種植模式,指出了這些種植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發展對策。

遼寧省位于東北地區南部,全年≥10℃活動積溫2700~3700℃,無霜期125~210d,年降水量350~1200mm,是典型的一季作物有余、兩季不足區。近些年來,由于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縮減,人均耕地從1949年的2300m2下降到目前的1000m2,土地的承載力嚴重低于人口需求。充分利用農業氣象資源,發展多熟種植,提高復種指數,合理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對實現農業增產增收,確保糧食安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主要多熟種植模式

在長期實踐中,遼寧省逐漸形成了多種間、套、復種模式。主要有糧糧間套復種、糧菜復種、糧經飼復種、菜菜復種、兩鮮復種、林草間作等,這些多熟種植模式有的側重于高產高效,有的側重于用地養地結合,有的側重于糧經飼平衡發展,各有特色。

1.1玉米套種馬鈴薯

查看全文

多熟種植模式及發展對策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多熟種植模式;存在問題;發展對策;遼寧省

論文摘要介紹了遼寧省主要多熟種植模式,指出了這些種植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發展對策。

遼寧省位于東北地區南部,全年≥10℃活動積溫2700~3700℃,無霜期125~210d,年降水量350~1200mm,是典型的一季作物有余、兩季不足區。近些年來,由于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縮減,人均耕地從1949年的2300m2下降到目前的1000m2,土地的承載力嚴重低于人口需求。充分利用農業氣象資源,發展多熟種植,提高復種指數,合理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對實現農業增產增收,確保糧食安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主要多熟種植模式

在長期實踐中,遼寧省逐漸形成了多種間、套、復種模式。主要有糧糧間套復種、糧菜復種、糧經飼復種、菜菜復種、兩鮮復種、林草間作等,這些多熟種植模式有的側重于高產高效,有的側重于用地養地結合,有的側重于糧經飼平衡發展,各有特色。

1.1玉米套種馬鈴薯

查看全文

科技特派員的事跡材料

科學是生產力,胡綿濤主席的科學發展觀簡明了科學是第一生產力,只有依靠科學,才能促進生產的發展。我縣屬邊疆少數民族縣,位于云南省南端,地處東經99°56′—100°41′,北緯21°28′—22°23′之間,東接景洪市,東北接思茅市相接,西北與與瀾滄縣毗鄰,西部和南部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146.6公里。東西最長橫距77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15公里。全縣國地面積5511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占93.45%,壩區面積占6.55%。全縣有11個鄉(鎮),85個村委會,864個自然村,農作物種植面積86萬畝,糧豆種植面積48萬畝,其中水田面積30.5萬畝,年產糧食1.3億公斤。屬農業大縣,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之一,糧、糖、茶是我縣的主導產業,因此以農為主,稱之為農業大縣。農業科技的發展是否直接關系到我縣國民經濟的發展。我縣實施解“五難”惠民工程項目,就把學農業科技難作為重點培訓項目來抓,全縣選派了一批各學科專業技術員深入基層農村開展各項科技培和指導工作。

我以2007年被勐??h科技局聘為勐海縣解“五難”(學科技難)惠民工程科技特派員分配到我縣最大壩子(勐遮鎮),勐遮鎮是縣最大的一個鎮距縣城21公里,全鎮有13個村委會169個自然10333戶50442人,主要以傣族、哈尼族、拉祜族等民族,有耕地面積123247畝,其中水稻種植面積85143畝,主要農作物有糧、糖、茶及冬季農業,是我縣的主要商品糧基地。由于本鎮屬少數民族鄉鎮,農民文化素質底科學意識差科學技術利用底,各項產業發展慢,是制約本鎮經濟發展因素。我選派到本鎮后深入實地調研,結合本實際,按照勐海縣解“五難”(學科技難)惠民工程科技專家組及科技特派員的工作方案和具體安排布置,認真履行職責,深入調查研究,積極開展各項科技項目的實施。

主要工作和經驗

一、認真履行職責,深入基層,到農戶家中進行深入調查研究,掌握群眾想什么,想做什么,適宜做什么等,結合當地資源條件,因地制宜,為當地農民開展各項技術培訓和各項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推廣;使農民意識到社會經濟的發展必須衣靠科學技術,通過做示范、做樣板,直觀的引導農民學科學、用科學。

二、加強科普宣傳和技術培訓

我被聘為科技特派員后,深入基層結合各項產業,采取各種形式進行科普宣傳和技術培訓,一年多來共舉辦各項室內理論培訓8期,受訓人數480人次,培訓對象有各鄉鎮基層技術員和鄉村干部。舉辦現場培訓35期,受訓人數達2800余人次,培訓對象主要是農科輔導員科技示范戶及農民,建立科技示范村3個,科技示范戶24戶,培養營銷戶2戶。開展科普宣傳活動10次,發放各類宣傳材科2萬份。

查看全文

街道糧食生產工作意見

根據上級有關文件及會議精神,為進一步調動農民群眾種糧積極性,促進糧食流通和產銷協作,保障糧食安全,努力完成全年糧食播種面積4510畝、總產1660噸的目標。結合街道實際,經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研究,現就2015年糧食生產提出如下意見:

一、落實糧食生產目標責任,確保完成糧食生產任務

各村要充分認識糧食生產的重要性,把糧食生產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加強對糧食生產工作的領導,將種植任務落實到村、到農戶、到田塊,確保完成糧食種植面積和總產量,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千方百計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努力提高單產,確保糧食生產的穩定發展。

二、加強政策宣傳落實,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認真落實中央出臺的綜合直補、大戶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和水稻政策性保險等強農惠農政策,充分運用和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把各級政府2O15年糧食扶持政策宣傳到位,做到家喻戶曉。街道將切實加大對糧食生產的直接投入和扶持力度,制定糧食生產主要環節和生產經營主體扶持政策,千方百計引導農民多種糧、種好糧。

三、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糧食種植水平

查看全文

油菜史話研究管理論文

油菜是人類栽培的最古老的農作物之一,為十字花科(Crucifere)蕓苔屬(Brassicaspp.)的若干種組成。因其籽實可以榨油,故有油菜之名。它和大豆、向日葵、花生一起,并列為世界四大油料作物。

油菜的起源地

我國是油菜起源地之一??脊艑W家在陜西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里,發掘出在陶罐中的已經炭化的大量的菜籽,其中就有油菜的原始類型一白菜籽和芥菜籽,碳14測定距今近7000年,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出土的農作物中,有保存完好的芥菜籽,種皮黑褐色,圓球形,直徑多在1.5毫米左右,有明顯的種臍、種蒂和網紋,它和現今栽培的油菜籽完全相同。反映公元前3000年夏代歷書《夏小正》,有“正月采蕓,二月榮蕓”的記述。意思是說春分前后開始采摘采苔,農歷二月油菜就開花了。蕓,即為后人的栽培的油菜。公元前3世紀《呂氏春秋》中談到當時油菜種植的地區:“菜之美者,陽華之蕓”;高誘注:“陽華,山名,在吳、越之間。蕓,芳菜也?!北砻魑覈r民種植油菜已有悠久的歷史。

古代種植的油菜最初主要供作為蔬菜,稱為蕓苔菜。據2世紀服虔著(通俗文》記述:“蕓苔謂之胡菜。傳說塞外有云臺戎,始種此菜,故名?!惫?世紀賈思勰著(齊民要求}中,始有關于芥菜型油菜的記述:“種芥子及蜀芥、蕓苔取子者,皆二、三月好雨澤時種,旱者畦種水澆,五月熟而收子?!惫偶杏涊d油菜的別名不下20多種。(名醫別錄}中,談到芥菜型油菜已有“青芥、紫芥、白芥、南芥、旋芥、花芥、石芥”7個品種,并說“食有辛辣味”是芥菜型油萊的重要特征。李時珍著(本草綱目》中,指出古代栽培的芥菜和蕓苔“乃今油菜也”,它的分布地區在“羌、隴、氐、胡,其地苦寒,冬月多種此菜,能歷霜雪”.他還繪畫了供作菜用的蕓苔菜和芥菜的圖形。推斷我國的青海、甘肅、新疆、內蒙古等地可能也是油菜的起源地之一。

勞動人民在長期種植和食用過程中,發現油菜籽位中含有較多的油分,逐漸將油菜從菜用轉為蔬、油兼用?!兰o蘇頌著<圖經本草)才正式稱它為油菜,并列入油料作物。說它“出油勝諸子,油人蔬清香,造燭甚明,點燈光亮,涂發黑潤,餅飼豬亦肥。上田壅苗堪茂,秦人名菜麻,盲子可出油如脂麻也”。這說明菜籽油的多種用途,餅粕還可以作肥料。

宋代宋應星著(天工開物},詳細總結古代用油菜籽榨油的經驗和方法:“菜籽入釜,文火慢炒,透出香氣,然后碾碎受蒸。”炒菜籽要選用“平底鍋深六寸者,投籽仁于內,翻拌最勤。”怎樣才能提高菜籽的出油率呢?“既碾而篩。擇粗者再碾,細者則入釜甑受蒸;蒸氣騰足,取出以稻秸與麥秸包裹,如餅形。其餅外圈箍,或用鐵打成,或破篾絞刺而成,與榨中則寸相隱合。凡油原因氣取,有生于無。出甑之時,包裹怠緩,則水火郁蒸之氣游走,為此損油。能者疾傾疾裹的而疾箍之。得油之多,訣由于此?!彼螒沁€指出,菜籽油餅粕“皆重新碾碎,篩去秸芒,再蒸再裹,而再榨之。初次得油二分,二次得油一分”。在當時一般每百公斤菜籽可榨油三十公斤?!榜袂诙匚郑シň秸?,可榨油四十斤”。但隔年的菜籽出油率顯著下降。

查看全文

輪作復種制形成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首先對二年三熟輪作復種制的形成標準進行了界定,其后據此標準對中外學者傳統觀點的史料依據詳細評述,闡明了無論兩漢、北魏還是唐代中期,中國華北平原都沒有形成二年三熟的種植制度。本文認為是明代中后期,隨著人多地少矛盾的出現和夏播大豆的推廣,二年三熟制才在華北逐漸形成。

關鍵詞:華北平原二年三熟輪作復種制度夏播大豆

華北平原二年三熟輪作復種制是中國北方旱地農區傳統種植制度的典型,而當今學術界對其形成時間的認識卻有很大分歧,我曾對此略有研究,建立了二年三熟制明中后期形成的新觀點①。當初,因條件所限很少能看到日本學者的論文,1997年11月赴日拜讀許多日本前輩的論文,才發現日本學者對此問題的研究更為深入。本文即是在此基礎上撰寫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評述中日兩國學者在二年三熟制形成時間問題上的研究方法與主要觀點,并對自己的觀點作一反省和定位。

一、二年三熟制及其形成的條件

二年三熟是指在一塊土地上春季種植粟、高粱等作物,待秋收后耕地播種冬小麥,次年五月收麥后,又播種豆、粟等,在連續二年的時間內實現三季收獲。如果能夠在同一塊地里這樣周而復始,連續多年地堅持下去,那么,就可以說形成了一種制度——二年三熟輪作復種制。

華北平原二年三熟制的形成必然要受到自然環境、種植技術與經濟條件等諸多因索的制約。從自然環境條件來看,氣候因素對種植制度影響最大。歷史時期華北平原的溫濕程度雖有一定的上下波動,但無論如何變化,華北總不出暖溫帶地域范圍,正常年份其積溫與降水狀況都完全可以滿足農作物的二年三收。也就是說,華北平原實行二年三熟制的自然條件自古具備。因此,下面將著重從種植技術與社會經濟兩方面論述它的形成。

查看全文

鄉鎮年度農村經濟發展工作計劃

與時俱進踏實苦干狠抓落實提高效率

為我鎮經濟發展社會政治穩定農民增收而努力奮斗

××鎮地處葉城縣西沿,全鎮以南北走向條形分布,南北走向18公里,東西走向平均1.8公里,橫跨315國遣與棋盤路,與依提木孔鄉、薩依瓦克鄉、依力克其鄉、夏合甫鄉、烏古熱克鄉5個鄉鎮毗鄰,是喀什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到和田地區葉城地域第一站,有葉城窗口之稱。本鎮轄14個行政村、1個園藝場,計69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3.8萬畝,人口1.66萬人。其中維族人口16254人,漢族人口327人,其它少數民族19人,2002年人均純收入1210元。

在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進一步認真學習貫徹落實自治區、地區“加快南疆農村經濟發展工作會議精神”,結合本鎮實際,特制定我鎮經濟發展總體思路:即“堅持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兩條路,一個市場”的作用,突出特色,重點實施核桃基地建設和小城鎮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千方百計為農民增收作貢獻”。具體發展思路如下:

一、種植業方面

在原有傳統種植業的基礎上,增加科技含量,實施立體種植及多熟制,全面推廣良種及套種技術,確保農民多渠道增收。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