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葉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5 01:48:1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肺葉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肺葉切除術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小切口肺葉切除的效果及技巧。方法:對我院1999年6月~2006年12月小切口肺葉切除8例病案資料進行分析。結果:全部8例小切口肺葉切除術患者無嚴重并發癥。結論:小切口肺葉切除術是介于傳統后外側切口及胸腔鏡之間的一種亞微創手術,對患者的經濟承受能力及美容、手術效果有很好的體現。
關鍵詞:小切口;肺葉切除;技巧
中圖分類號:R65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197(2008)07-062-01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已經不單滿足于治病的療效,同時對美容也有所追求,故微創手術逐漸成為外科手術發展的主要方向。1999年6月~2006年12月我科采用腋下小切口進行肺葉切除共8例,臨床及美容效果均滿意,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肺葉切除急性肺動脈栓塞診治論述
肺癌患者肺葉切除術后發生急性肺動脈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是一種嚴重的并發癥,國外報道發生率約5%,死亡率44%~93%[1]。電視胸腔鏡(VATS)肺葉切除術治療肺癌已在全球廣泛開展,但尚無術后急性PE的資料。我科在2007年1月至2010年11月行肺癌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1115例,術后發生急性PE13例,發生率較低,且低危比例高。為此,探討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后PE發生時間、部位、臨床表現以及診斷和防治措施,以提高診斷意識和治療水平。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組共13例,其中男6例,女7例;平均年齡62.3(42~73)歲;身高體重指數(BMI)平均23.8(17.7~29.7)kg/m2。合并高血壓病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例,陣發性心房顫動1例,下肢靜脈曲張1例;既往有手術史3例。術前行心臟彩色超聲心動圖檢查11例,雙下肢靜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3例,均未見異常。手術方式:左肺上葉切除術6例,左肺下葉切除術3例;右肺下葉切除術2例,右肺上葉切除術2例。從麻醉開始至恢復時間平均246(170~330)min,ICU停留時間平均1.7(1~6)d,胸腔引流管置留時間平均4.7(1~9)d,腫瘤直徑1~3.8cm。術后病理檢查:腺癌10例,鱗癌3例。病理分期(TNM):IA期7例,IB期4例,ⅡA期1例,ⅢA期1例。術后有10例患者應用止血藥物1次,有2例于術后第1d即給予速碧林抗凝預防治療。13例患者的臨床資料見表1。
1.2臨床表現和診斷
臨床表現包括暈厥、休克1例,氣促、胸悶11例,心悸1例,出現癥狀平均時間為術后7(2~14)d,出現癥狀到明確診斷時間平均2.2(1~8)d。全部患者均經胸部螺旋CT肺動脈造影(SCTPA)確診。確診前化驗D-二聚體11例,平均4117(1582~7204)μg/L。確診后行心臟彩色超聲心動圖檢查7例,2例出現右心室增大、三尖瓣反流、右心室壁運動減弱征象。下肢靜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10例,8例出現下肢靜脈血栓:肌間靜脈血栓4例、腓靜脈血栓3例、脛后靜脈血栓2例、大隱靜脈、小隱靜脈曲張并血栓1例。13例按照Wells評分[2]均為中高度PE的可能性;按照2008年歐洲心臟病學會急性肺動脈栓塞診斷治療指南[3]危險分層為,高危1例,中危1例,低危11例。
支氣管袖式肺葉切除患者的術中護理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4月~2015年5月接受全胸腔鏡支氣管袖式肺葉切除術的患者23例,其中男20例,女3例;年齡42~76歲,平均年齡61.2歲;手術時間274.5min。其中右肺上葉支氣管袖狀切除術16例,右肺中葉1例,右肺中上葉1例,右肺中下葉1例,左肺上葉3例,左肺下葉1例。術后病理:鱗癌15例,腺癌7例,小細胞未分化癌1例。TNM分期:T1N0M01例,T2N0M011例,T2N1M05例,T2N2M02例,T3N0M03例,T3N2M01例。淋巴結清掃數目537枚,平均23.35枚。其中轉移淋巴結28枚,占總淋巴結總數的5.2%。
1.2手術方法
患者行全身麻醉雙腔氣管插管,健側臥位,常規消毒鋪單,連接腔鏡鏡頭、冷光源、高頻電刀、超聲刀,手術切口有3個,分別為鏡孔、主操作孔、次操作孔。進入胸腔探查后,電刀切斷下肺韌帶,清掃隆突下淋巴結;然后游離靜脈、動脈并用腔鏡直線切割縫合器分別切斷,根據腫瘤侵犯位置切除支氣管,并做袖式縫合,最后清掃縱膈淋巴結。溫鹽水沖洗胸腔,放置胸腔引流管,關胸。
1.3護理方法
肺葉切除術護理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支氣管擴張;手術配合
[論文摘要]支氣管擴張(bronchiectasis)是由于支氣管壁及其周圍肺組織的炎癥性破壞所造成的一根或多根支氣管異常性、永久性擴張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病程長,痛苦大,生活質量極度下降,手術切除病肺是治療支氣管擴張的主要方法之一。由于患者肺功能差,胸腔粘連嚴重,手術創面大,出血量多,手術難度相對復雜。因此要求手術室護士不但要熟悉疾病的特點,還要具備嫻熟的護理技術,從而提高手術配合質量,減少手術并發癥的發生。
我院2004年6月~2007年9月對10例支氣管擴張患者實施了手術治療,手術順利,為患者解除了病痛。通過術前訪視和術中精心配合,使患者以穩定的心態安全度過了手術期,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2004年6月~2007年9月,共對10例支氣管擴張患者實施了手術治療,其中男4例,女6例,年齡33~55歲;支氣管擴張病史4~15年;平均手術時間2.0~3.5h;術中平均出血量200~1500ml。
2手術方式
靜脈鎮痛及呼吸功能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為避免肺病手術本身對呼吸功能的影響,本組均選擇ASAI~II,單一肺葉切除手術患者。60例隨機分為2組,每組30例。觀察組:靜脈鎮痛:男19例,女11例,年齡15~67歲,平均(40.08±26.89)歲,體重(46.2±16.3)kg;手術種類為左肺肺葉切除16例,右肺葉切除14例。對照組為硬膜外鎮痛,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齡17~67歲,平均(40.74±21.34)歲,體重(45.3±15.6)kg;手術種類為左肺肺葉切除17例,右肺葉切除13例。兩組麻醉方法、術中用藥、手術時間基本一樣,具有可比性,術中及術后均留置尿管。
1.2鎮痛方法:觀察組:1%曲馬多+1.5μg/ml芬太尼;對照組:0.125%布比卡因+芬太尼2μg/kg[1];為防止術后惡心嘔吐的發生,鎮痛泵中均加2.5mg氟哌利多。均在手術結束前1h給首劑之后接鎮痛泵,術后鎮痛持續約48h。
1.3觀察內容:①鎮痛效果:使用0~10cm視覺模擬疼痛評分尺,分別記錄術后24、48h靜息和咳嗽疼痛評分。術前1d教會患者評分尺使用。②肺功能:測試術前及術后1d、2d坐位時FVC、FEV1、PEF,取三次測量值的最大值并記錄并將術后值換算為術前值的百分比。術前一日教會患者肺功能儀的使用,測定術前及術后1d、2d動脈血氣,抽取動脈血標本前停止吸氧30min。記錄患者術前及術后1d、2d坐位呼吸頻率。③副作用:包括惡心、嘔吐、皮膚瘙癢、呼吸抑制(呼吸頻率<1次/分或PaCO2>50mmHg)、低血壓(收縮壓<90mmHg或降低超過術前值20%以上)、運動阻滯(改良Bromage)、鎮靜程度。④肺部合并癥(肺部感染、肺不張)、手術后住院天數。
1.4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1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組內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用團體t檢驗,以P<0.05為顯著性差異。
2結果
肺部疾病治療臨床研究
目前電視胸腔鏡手術(VATS)已成為胸外科主要手術方法之一,其微創和臨床優勢已成為共識[1]。傳統VATS為3~4個切口,也作為臨床應用的“金標準”,但其在胸部某些疾病的應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因而國外有作者曾對氣胸等行單操作孔VATS,并取得了良好效果[2],且已將其手術方式應用于肺癌肺葉切除術[3-4]。結合我院特點,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采用單操作孔VATS治療肺部疾病158例,對其臨床應用價值進行分析,探討單操作孔VATS治療肺部疾病的手術操作方法及臨床應用效果。
1對象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組共158例,男117例,女41例;平均年齡40.67(15~83)歲。CT顯示肺部病灶為肺部塊影、結節、空洞、肺大泡(均>1cm)、囊腫等;病灶位于右側胸腔104例,左側胸腔48例,雙側胸腔6例(肺大泡4例、結節2例)。術前明確診斷為良性67例,肺癌3例,其余患者為術中冰凍及術后病理檢查確診。全部病種包括:氣胸及肺大泡67例、肺炎性假瘤23例、肺錯構瘤13例、肺硬化性血管瘤3例、肺結核球44例、肺癌8例,158例患者的臨床資料見表1。
1.2手術方式
手術方式采用雙腔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健側臥位,胸腔鏡鏡孔位于腋中線第7或第8肋間。根據病變部位(在第3、4、5肋間,腋中線與腋前線之間)另作1個約2~3cm切口作為操作孔,純屏幕操作,采用腔鏡切割縫合器完成楔形切除。雙側同期手術時先行右側,重新擺放體位再行左側。術中胸膜腔閉鎖、粘連嚴重及出血者均在第9肋間增加一個切口,應用單向式肺葉切除術的手術切口[5]。本組共行病變局部切除151例,單肺葉切除7例,雙側胸腔同期肺手術6例。局部切除部位:右肺110例,左肺54例。肺葉切除部位:右肺上葉1例,右肺中葉1例,右肺下葉2例;左肺下葉3例。術后引流均一次性使用聚氯氟乙烯(PVC)28號引流管,引流管均置于胸頂(圖1)。患者術后均在復蘇室恢復或在胸外ICU不超過12h,若無禁忌證均回到胸外科病房。
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樣畸形護理論文
【關鍵詞】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樣畸形
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樣畸形(congenitalcysticadenomatoidmalformationoflung,CCAM)是一種較少見的肺發育異常。由Chin和Tang于1949年作為獨特的病理病種首次報道[1]。作者自2000年1月至2007年5月收治20例經病理檢查診斷的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樣畸形。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中男12例,女8例;年齡20d~12歲,平均1.3歲。病程1d~6個月。臨床表現咳嗽、咳痰、發熱13例;呼吸困難4例,漏斗胸、胸痛、無癥狀體檢發現各1例。所有患兒術前均攝X線胸片并行CT掃描檢查。10例肺內出現直徑約2.5~12cm的氣囊腔,部分囊內見分隔及液體,大囊周圍常見小囊,10例表現為直徑0.3~1.4cm多囊性腫物,各囊腔大小不一,肺紋理模糊不清8例。表現病變呈實變樣改變,類似腫塊影,病變內透明度增加,中可見不規則細小囊狀透光區2例??v隔移位9例。所有病例均行開胸手術切除病變肺組織。術中見所有病變肺葉或肺段體積膨脹。病變均單側,侵犯左葉8例、右葉12例。其中左上、下葉各4例;右上、下葉各5例、右中及中下葉各1例。III型CCAM臨床均表現為漸進性呼吸困難,發病1~5d。
1.2方法
高齡肺癌術后發癥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肺癌;手術;并發癥
[論文摘要]目的:總結21例70歲以上老年人肺癌手術治療的經驗。方法:分析老年人肺癌術后并發癥的原因和處理方法。結果:本組住院期間死亡2例,發生呼吸衰竭者9例,心律失常8例,1年生存率為76.6%,3年生存率為38.6%。結論:生理年齡和心肺功能是影響高齡肺癌患者外科治療的重要因素,圍術期處理是手術成功的關鍵。
近年來,原發性肺癌的老年人發病呈上升趨勢,并且越來越趨于高齡化。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出現,越來越多的高齡肺癌的外科治療引起人們關注。我院2003年6月~2006年5月手術治療70歲以上高齡肺癌患者21例,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男18例,女3例,年齡70~78歲,平均72.8歲。有刺激性干咳14例,體檢發現塊影4例,咳血或痰中帶血9例。胸痛3例,發熱3例;17例有10~40年長期吸煙史,14例有20年以上慢性支氣管炎,其中8例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史。病程1周~20個月,平均2個月。影像學檢查癌腫位于左肺12例,其中,左上葉7例,左下葉5例;右肺9例,其中,右上葉3例,中葉1例,下葉5例。腫瘤直徑1~10cm,其中≤3cm4例。病理類型:腺癌7例,鱗癌12例,大細胞肺癌1例,未分化癌1例。
小細胞肺癌外科治療方法探討論文
摘要:小細胞肺癌是原發性支氣管肺癌中惡性程度最高的一種,占肺癌總數的15%~20%。臨床特點是生長迅速,淋巴和血行轉移早。多采用化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我院自1996年至2007年手術治療小細胞肺癌66例獲得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關鍵詞:小細胞肺癌;外科治療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組小細胞肺癌66例,其中男30例,女36例;年齡20~70歲。
左肺上葉15例,左肺下葉10例,右肺上葉30例,右肺下葉11例。其中手術行肺葉切除40例,全肺切除26例,左全肺切除24例,右全肺切除2例。術前明確病理診斷54例,術前給予化療45例,放療6例。按照(UICL)修訂的國際TNM分期,Ⅰ期20例,Ⅱ期36例,Ⅲa期10例。中心型47例,周圍型19例。66例中54例術前通過纖維支氣管鏡或經皮穿刺肺活檢及痰脫落細胞等方法明確病理診斷。
小議肺癌合并患者的術后護理
【摘要】目前梅毒發病率呈上升趨勢,隱性梅毒作為無臨床癥狀的梅毒攜帶者,容易被忽視,可運用血清學實驗表現梅毒螺旋體抗體(+)。通過一例肺癌合并隱性梅毒術后護理病例,從嚴密監測生命體征防止并發癥,重視心理護理,加強消毒隔離措施,胸外科常規術后護理等護理措施實施。達到促進康復,防止院內交叉感染,提高護理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肺癌隱性梅毒術后護理
全國疫情信息系統報告數據顯示,2006年我國梅毒病例報告首次超過淋病,位居性病第一位。梅毒發病率呈上升趨勢[1]。隱性梅毒作為梅毒無癥狀攜帶者,是人群中非常重要和危險的傳染源[2]。無論是早期還是晚期都具傳染性[3]。為防止梅毒醫院內交叉感染,我院規定凡是手術、各種創傷性檢查的病人,均須行梅毒螺旋體抗體明膠顆粒凝集試驗(TPPA)及快速血漿梅毒環狀卡片試驗(RPR)檢測。其中就有部分病人在術前確診為梅毒攜帶者?,F將我科于2010.6月收住1例肺癌合并隱性梅毒病人,術后護理報告如下:
1病例介紹
患者男性,43歲。因CT檢查示“右肺上葉占位性病變”入院。術前常規檢查:梅毒螺旋體抗體(+)快速血漿反應素試驗(+),體格檢查未見生殖器上硬下疳,全身皮膚無梅毒疹表現。慎重期間,再次復查血清學指標仍示梅毒螺旋體抗體及快速血漿反應素試驗陽性,確診“隱性梅毒”。做好肺癌術前常規護理和消毒隔離措施,擇期手術,行“右上肺葉切除術”。術后病檢示:右肺上葉細支氣管肺泡癌。術后給予閉式胸腔引流,糜蛋白酶、地塞米松霧化吸入,青霉素胸腺肽等藥物輸液治療。因病情平穩,術后一周拔除引流管,兩周后好轉出院,無院內交叉感染發生。定期復查,防止梅毒復發和為后期化療做準備。
2術后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