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層管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5 04:21: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分層管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分層管理

黨員分層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進一步加大對農村黨員的教育、管理和監督,切實加強農村黨員隊伍建設,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保持黨員隊伍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依據《黨章》及有關規定,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組織關系在村級黨組織的黨員。

第三條農村黨員分層管理堅持監督制約與發揮作用并重的原則。

第四條根據農村黨員的年齡、職務、身體狀況和自身特點,以村級黨組織為單位,將黨員劃分為五個層次進行教育管理和監督。第一層次為村黨支部書記和是黨員的村委會主任;第二層次為村“兩委會”其他成員中的黨員、黨小組長和是黨員的村民小組長;第三層次為年齡在59周歲以下的在家無職黨員;第四層次為年齡在60—79周歲的在家無職黨員和長期外出的流動黨員;第五層次為80歲以上的老黨員和長期臥病在床無能力參加黨組織活動的黨員。

第五條管理標準:

1、村黨支部書記和是黨員的村委會主任:認真履行黨員義務,遵紀守法,帶頭貫徹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認真履行工作職責,完成上級組織交辦的各項工作,帶領群眾發展經濟;抓好黨員教育管理,積極培養發展黨員;帶頭推廣新技術,帶領群眾建立增收主業;開展扶貧幫困活動,每人聯系3—5戶貧困黨員、貧困戶,出點子,謀發展。

查看全文

金屬醫療器械分層護理管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分層護理管理在外科金屬醫療器械防銹處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于醫院工作的護理人員40名為研究對象,于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對器械進行常規護理管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對器械進行分層護理管理,對比兩種管理方式的效果。結果進行分層護理管理的器械合格率高于進行常規護理管理的器械,報廢率低于進行常規護理管理的器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層護理管理后護理人員技能掌握度評分高于常規護理管理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進行分層護理管理后外科金屬醫療器械防銹處理水平有顯著提升,護理人員技能掌握更好。

〔關鍵詞〕金屬醫療器械;防銹處理;分層護理管理

金屬醫療器械多數需重復多次使用,易受到血液、膿液及組織液污染。污染物會在關節、齒輪、縫隙等部位存留,受到高溫、高濕環境影響而導致生銹,繼而影響滅菌效果、清洗質量。但由于器械質量直接影響治療安全,因此,強化護理管理減少器械銹蝕十分重要。有研究認為采用分層護理管理對減少外科金屬醫療器械銹蝕有重要作用[1]。本研究探討分層護理管理在外科金屬醫療器械防銹處理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工作的護理人員40名為研究對象,男5名,女35名;年齡24~45歲,平均(32.19±3.90)歲;副主任護師2名,主管護師7名,其他為護士長和護士。于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對器械進行常規護理管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對器械進行分層護理管理。1.2方法。1.2.1常規護理管理。首先將金屬器械放入84消毒液內浸泡約1.5h,取出后放入超聲波清洗機內予以沖洗,并采用干布在器械表面涂液體石蠟進行防銹。對肉眼可見銹漬采用物理清洗和化學清洗。物理方式為砂紙或鋼絲球進行除銹,化學方式為銹漬器械取出后放入稀硫酸、鹽酸內進行浸泡、除銹。1.2.2分層護理管理。首先依據護理人員自身學歷、工作經驗和能力分為3個層次,第1層為工作時間短和能力較差的護理人員;第2層為能力較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護理人員;第3層為有管理經驗、擔任護士長等職務的護理人員。在對器械防銹處理時,第1階段由第1層護理人員進行,主要工作內容為回收器械,并對器械進行檢查分類等基礎處理。將污染程度較輕的且不易生銹的分為Ⅰ類,主要有藥杯、掛鉤以及壓舌板、探子等;將污染或銹蝕較為嚴重的分為Ⅱ類,主要物品為止血鉗、持針器、擴陰器、吸宮條。第2階段由第2層護理人員進行,同時對第1層護理人員的工作進行檢查。依據各種器械的分類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處理,可分為兩個班組進行Ⅰ類、Ⅱ類器械處理。Ⅰ類器械采用清水進行沖洗,然后采用全自動噴淋進行清洗。Ⅱ類器械要依據污染程度分別采用清洗液浸泡15min,配比濃度可調整為1︰200,采用此種方式去除脂肪、淀粉、蛋白質、單糖、糙面等,管腔內部主要采用高壓水槍進行沖洗。銹漬器械可采用海綿及硬布進行擦拭,也可采用化學方式進行局部除銹。采用衛生棉簽蘸清洗液后涂抹銹蝕部位,放置約2min,徹底刷洗,最后放入全自動噴淋清洗劑進行清洗,此階段主要為清潔、消毒、上油、干燥。第3階段由第3層人員進行。采用有光源的放大鏡進行軸節、齒紋、油漬檢查。判定質量是否合格,對不合格的則要重新進行處理。最后由護士長進行每天抽查,對不合格原因進行總結分析。對所有工作人員進行質量考核,設立獎懲機制。1.3臨床評價。(1)比較兩種管理方式器械的防銹處理水平。銹蝕:采用光源放大鏡或肉眼進行醫療器械銹漬分析,銹漬主要分為顯性銹漬即出現紅色氧化鐵,隱性銹漬即器械表現為亞光,出現金屬氧化膜,即為不合格。報廢:主要因為防銹不當造成的報廢,其中有器械發黑、活動受限等。(2)分析護理人員技能掌握情況。以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為主要項目,由護士長進行考核,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技能掌握情況越好。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婦產科護理分層管理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參與研究的護理人員共計12名,均在我院婦產科工作,均為女性,年齡21~41歲,平均(33.5±5.9)歲;工齡14個月~18年,平均(8.6±1.2)年;學歷組成:大專11名,本科1名。隨機選取2015年1—12月婦產科收治的患者240例(實施分層管理前),年齡19~42歲,平均(33.6±4.5)歲;疾病類型:宮頸炎49例,陰道炎58例,盆腔炎36例,子宮肌瘤15例,人工流產36例,剖宮產46例。選取2016年1—12月婦產科收治的患者240例(實施分層管理后),年齡18~44歲,平均(33.8±4.7)歲;疾病類型:宮頸炎48例,陰道炎54例,盆腔炎37例,子宮肌瘤17例,人工流產35例,剖宮產49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2方法

從2016年1月開始,該院實施護士分層管理的婦產科護理管理工作,具體措施為:①明確分級方法:首先建立婦產科護理工作各項制度、操作流程、標準及應急預案等,為分層管理制定制度及考核標準。采取N0-N4分級原則,結合婦產科護士入科時間、工齡、綜合能力分成5個層級,其中N0級第一階段為3個月試用期人員(該院無此階段護士),第二階段為工作時間為4~12個月且無護士職業證書;N1級為1~5年注冊護士,中專及以上學歷,N2級為5年以上注冊護士或1~5年護師,中專以上學歷,N3級為5年以上護師或專科護士,大專或以上學歷,N4級為主管護師以上職稱,大專或以上學歷。建立護士分級管理檔案,從業務知識、教學、操作能力、科研等各方面對各級護士的崗位職責加以明確。②分組:根據護理人員情況將之劃分成2個小組,每組由1名N3~N4級護士擔任組長,將不同層級護士盡量平均分配到兩個組內,5名不同層級的護士擔任責任護士,組別固定,由其在制定工作時間內對患者負責,展開整體護理。其中N1級護士輔助護理并跟著學習,接受上級護士的培訓;N2護士負責為N1級護士培訓、為病情輕的患者提供護理;N3級護士為年輕護士展開業務培訓與教育,為重癥患者展開護理;N4級護士全面把握護理工作,及時為其他護士提供幫助與指導。③培訓:結合婦產科護理工作特征制定合理的培訓方案,護理部組織展開操作訓練、??浦v課及護理查房。科室內應用“一對一”方式對護士分層培訓,由上一層級護士負責對相鄰下一層級護士培訓。培訓內容完全根據《四川省護士技術操作》中相應內容展開,包括臨床護理工作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礎理論;溝通交流能力、職業道德素養、應急處理能力、落實責任制整體護理所需的專業照顧、協助治療、病情觀察、健康教育、心理護理、康復指導等服務能力;人文關懷和責任意識等方面的培訓,技術操作、理論知識等。④適時調整:為護士制定合理、個性化的培訓方法,定期展開醫師、患者關于護理工作的意見,結合護士反饋,及時調整培訓方案,對存在的問題予以糾正。

1.3觀察指標

查看全文

公司財務分層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中國的市場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從而也加快了國內一批企業的發展步伐。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大量跨國公司與國外企業參與到我國的市場競爭中來,如何提高公司財務管理水平已經成為影響企業發展的重要課題。本文從公司財務分層管理的必要性入手,對財務分層管理模式進行了淺要分析。

關鍵詞:公司;財務管理;分層管理模式

由于傳統的財務管理理論難以適應現階段的市場經濟,也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我國部分企業逐漸將分層理論應用到公司財務管理工作中。分層理論主要通過將復雜的管理系統劃分為多層次性的具體結構,一方面降低了管理系統的復雜性,另一方面提高了系統的運作效率。因此,對公司財務分層管理模式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公司財務分層管理的必要性

(一)傳統財務理論與財務分層理論的比較

財務管理理論從建國之初由傳統照搬西方財務理論階段逐漸轉變為如今發展適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財務理論[1]。財務理論有著較為復雜的發展歷程,在傳統財務理論階段,我國最開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導致財務管理理論具有較強的政治性,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市場經濟對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逐漸得到了我國政府的重視,財務管理逐漸作為單獨的學科開始了對市場經濟財務治理機制的探索。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理論與分層理論涉及到了不同的領域和不同的范圍,具有著較大的差異性,但二者也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我國財務管理理論發展的過程中,傳統財務理論與財務分層理論都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財務分層理論是建立在傳統財務理論之上的,不僅是對傳統理論的發展與延續,同時也對傳統理論進行了合理的改良。從而構建了財務管理的基本框架。

查看全文

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論文

1資料與方法

護理方法:①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護理主要在常規護理管理模式下進行基本護理,主要采取的制度是輪崗制和輪班制。②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分層級管理模式。首先是崗位設置,根據護理人員的業務能力、技術水平、職稱、學歷和工作年限等分為不同的層級,依次為一級護士、二級護士、三級護士、四級護士。一級、二級和三級護士應該在護士長的領導和上級護士的指導下進行工作;一級、二級護士都應認真執行各項護理規章制度、技術操作規程、崗位職責和工作標準,正確、及時地按照醫囑完成各項護理工作,嚴格執行分級護理制度、查對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離及安全輸血制度,防止各類護理差錯、事故;此外,一級護士還應該做好所分管患者的護理工作,落實危重患者護理工作;負責辦理入院、出院、轉科、轉院手續,做好有關文件的記錄工作;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出院時為患者做好出院健康指導工作;參與夜班值班;完成醫院授權的其他工作。二級護士負責做好危重患者的搶救工作,負責科室內各類藥品及器材的使用及保管工作,提前準備好各種搶救物品及藥品;做好所分管一般患者的護理,并在上級護士指導下,做好所分管危重患者的護理;做好患者健康宣教,及時進行解釋工作和改進措施,做好患者的出院健康指導;辦理入院、出院、轉科、轉院手續,做好記錄工作;參加護理教學和科研工作,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撰寫護理論文,以提高護理水平;參與并指導護生臨床帶教工作;完成醫院授權的其他工作。三級護士參加或主持本科室副主任護師、主管護師組織的護理查房、護理會診和護理病例討論;負責危重、疑難及一般患者的護理;協助護士長擬定病房護理工作計劃,參與病房管理工作;協助護士長對病房出現的護理差錯、事故進行分析,提出防范措施;協助護士長制定本病房的科研、技術革新計劃,提出科研課題,并組織實施;協助護士長負責本病房護士和進修護士的業務培訓,制定學習計劃并組織實施;承擔教學理論授課任務;完成醫院授權的其他工作。四級護士在護士長的領導下進行工作;協助護士長把好病房護理工作質量關,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負責危重、疑難及一般患者的護理;協助護士長解決本科室護理業務上的疑難問題。負責指導護理業務查房、護理疑難病例的討論和護理會診。協助護士長分析鑒定本科室發生的護理差錯、事故,提出防范措施;協助護士長組織本科室主管護師、護師、護士業務培訓,擬定培訓計劃,編寫教案,負責講課;協助護士長制定本科室護理科研和技術革新計劃,并組織實施。指導全科主管護師、護師、護士開展護理科研工作,每年至少撰寫1篇護理學術論文;協助護士長做好行政管理和隊伍建設;承擔教學理論授課任務;完成醫院授權的其他工作。各級護理人員均按照醫院相關要求進行護理,履行各自的責任,按照要求內容對患者進行護理,主要根據護師分層級管理模式,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護士培訓計劃和組織方案,不斷完善護士考核制度,實現考核制度和護士績效制度的有效結合,把護士所護理患者的滿意度納入到績效考核當中去,以此來提高護士的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改善患者和護士之間的關系,避免醫療事故發生,另外在護理時間的合理安排上,主要采用排班制度,根據護理患者的人數量,適當增加或者減少護理人員。

觀察指標:①患者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②不良事件發生率(%):護理糾紛、護理安全事故。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5.0軟件對收集的所有患者資料和數據進行數據分析,兩組間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升高,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對照組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高于觀察組,經檢驗,兩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查看全文

分層管理法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分層管理法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在某院工作的67名護士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33名護士)和研究組(34名護士)。對對照組護士進行常規管理,對研究組護士進行分層管理。管理結束后,比較對兩組護士進行管理的效果。結果:接受管理后,研究組護士工作技能、職業素養及工作效率的平均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護士,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護士對本組管理法的滿意率高于對照組護士,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分層管理法應用在護理管理中的效果較為理想,可有效地提高護士工作的質量。

[關鍵詞]分層管理法;護理管理;護理質量

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護士的工作量逐漸增加,這對護理工作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近年來,我院將分層管理法應用在護理管理工作中。在對護士進行分層管理的過程中,我院針對實際情況對護士的相關情況進行分析,根據其綜合能力將其分配到不同的護理崗位,提高其工作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其護理工作的質量。為了進一步探討分層管理法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F將研究結果作如下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期間在我院工作的67名護士作為研究對象。將這些護士隨機分為對照組(33名護士)和研究組(34名護士)。對照組護士的年齡為21~40歲,平均年齡為(20.06±1.05)歲;其工齡為1~12年,平均工齡為(6.18±1.04)年。其中,文化程度為大專學歷的護士有9名,為本科學歷的護士有24名。研究組護士的年齡為22~41歲,平均年齡為(20.57±1.86)歲;其工齡為1~13年,平均工齡為(6.47±1.54)年。其中,文化程度為大專學歷的護士有8名,為本科學歷的護士有26名。兩組護士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查看全文

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探討

隨著大眾健康意識的提升與臨床醫療技術的發展,體現醫院醫療質量的指標不再局限于針對疾病的治療效果,而在于整體醫療質量的體現。護理工作是醫院醫療質量中的重要觀察指標之一,護士作為醫院中的主要工作人員,其專業技術與職業素養的高低決定著醫院整體醫療水平,因此近年來大眾對于護士護理水平的關注程度不斷提升[1]。護士分層級管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管理模式,為探索其臨床應用價值,分析其在提升護理管理質量方面的效果,本次研究針對我院的護士于2017~2018年開展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探索,并將研究結果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間開展護理分層級管理模式,并建立與其相適應的管理機構,由護士長進行管理,分析開展護理分層管理模式前后護理質量的差異,共10名護士,其中包括主管護士1名、護士2名、護士7名,均為女性,年齡23~41歲,平均(31.5±3.5)歲,從業時間5年以上者6名,從業時間10年以上者4名,專科學歷者6名,本科及以上學歷者4名;所有護士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其年齡、從業時間等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1.2方法。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間開展護理分層級管理模式,具體內容如下。(1)明確護理的職責分工,由主管護士針對我院相關規章制度,結合護理人員的工作時間,制定相應的職責安排表,并針對危及患者成立專門管理小組。同時要求護士長在日常管理的同時,對收集的反饋意見進行整理,針對不同類型的反饋意見進行妥善處理,加強日常監督,根據自身職能與護理經驗,要求不同層級的護士對不同類型的患者進行專業化護理[2]。(2)構建考核機制,根據不同科室的職能需求,創建切實可行的培訓規劃,并將護士的日常護理評分納入綜合考核的范圍中,設置科學的獎懲機制,提升其積極性與危機意識,同時需定期組織提升訓練,如舉辦專業講座、外出學習考察等,做到與時俱進,提升自身專業能力;另外,提升自身護理能力還需耐心傾聽患者意見,定期詢問患者真實感受,以患者滿意度進行綜合評價。1.3觀察指標。觀察開展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前后護理質量之間的差異,觀察指標包括優質管理評分、基礎護理評分、護理文件報告評分、健康教育評分及病房護理評分;滿意度調查包括非常滿意、滿意與不滿意,其中80~100分為非常滿意,60~79分為滿意,60分以下為不滿意。綜合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0。1.4統計學方法。本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以百分比(xˉ±s)進行描述數據,χ2檢驗計數資料,t檢驗計量資料,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開展前護士優質管理評分、基礎護理評分、護理文件報告評分、健康教育評分及病房護理評分分別為(87.45±12.25)分、(90.15±11.25)分、(88.75±11.08)分、(89.18±11.34)分、(88.35±10.95)分;開展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后,優質管理評分、基礎護理評分、護理文件報告評分、健康教育評分及病房護理評分(95.68±12.56)分、(96.45±12.68)分、(96.18±12.02)分、(96.82±12.67)分、(19.57±13.04)分。組間對比,開展后顯著優于開展前,P<0.05,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查看全文

分層次管理下臨床護理管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120名護理人員,年齡在20~46歲,平均年齡(27.5±1.7)歲。工齡1~25年,平均工齡為(9.5±3.9)年。職稱:主任護師1名,副主任護師2名,主管護師10名,護師47名,護士60名。學歷:本科30名,大專81名,中專9名。按照隨機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60名。

1.2實驗方法

(1)對照組:隨機選取60名護理人員作為對照組,對照組進行常規管理模式,護士長跟據每個人的能力不同進行工作分配。護士長制定每個護理人員的工作職責,按照實際情況排班,護理人員要嚴格遵守工作制度,根據個人工作量和需求進行彈性排班制,按照護理人員的素質和工作能力進行護理工作安排。

(2)觀察組:護理人員分層次管理:護理人員管理采取分層次的管理模式,對全體護理人員進行劃分,分為護士長層、高級和初級責任護士層及責任護理人員層,每級護理人員的負責對象為上一級的護理人員和下一級的護理人員,嚴格遵守和執行各層級護士的職責,此外各級的護理人員還需要輔助上一級護理人員完成護理工作,并積極指導下一級護士的護理工作。培訓護理人員:充分利用醫院設施條件,并系統化、規范化的培訓護士,培訓的內容包括護理工作中的常規操作,護士長進行負責,具體由培訓小組進行專門的指導。對護士長進行分層次管理:根據科室的情況進行護士長職責的制定,參與危重病人的搶救。合理使用科室的護理人員,工作責任心強、工作能力強者和有待進一步提高的進行搭配,使人力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并提高了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保障了護理工作的進一步發展。進一步完善科室激勵機制:科室應建立合理的獎勵機制,實行心理授權,增加整體護理人員的自信心,提高護理水平和能力,更好的實現自身和社會價值。

查看全文

護士分層培訓管理模式探討

現如今,隨著臨床醫學的日益發展,護理工作在治療當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了能夠保證護理人員的操作水平,醫院必須要對護士給予管理培訓,其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提高護理人員的操作水平,讓護士從態度、知識、技能以及能力等相關方面具有更高的水準[1],進而為患者提供最優質服務。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12月我院護士40名為對照組,年齡22~35歲,平均年齡(30.2±3.5)歲;另外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護士40名為觀察組,年齡23~36歲,平均年齡(31.5±4.2)歲。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管理模式[2],觀察組實施崗位分級管理模式進行管理。

查看全文

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研究

近年來,隨著我國現代醫學水平的進步,使得護理管理模式取得了極大的發展,但是也隨著暴露了很多問題,例如在開展相關護理工作的過程中不能很好的遵循“以患者為中心”的臨床護理原則,以及目前我國護理隊伍的穩定性相對較弱,致使患者的臨床護理滿意度較低等[1]。現階段,護士分層管理模式在臨床上的應用并不成熟,為進一步提高我院護理工作的質量,本文的對實施常規管理模式與實施分層級管理的效果資料進行了搜集與分析,現報告見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18年9月我院的70例護理人員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而后隨機將這70例護理人員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對照組35例,其中男5例,女30例;年齡21~38歲,平均(29.5±6.0)歲;研究組35例,其中男4例,女31例;年齡22~38歲,平均(30.0±6.7)歲,上述一般資料并無顯著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管理模式,研究組實施分層級管理模式,詳細護理內容如下:(1)設置工作:由護理人員根據各科室的實際情況分為各類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選出一個小組長,而后以小組長與責任護士為核心展開各項分層管理活動。根據護理人員的工作經歷、資歷以及工作質量將這其分為3個不同的等級,各等級中的人員可根據其具體的工作狀態及工作質量進行調換,以此來激發護理人員努力向上的積極性,達到整體提升護理工作質量的目的。(2)工作職責:醫院內的所有護理人員應以護士長為中心,對其團隊工作進行管理,各科室的護士長可根據其科室內小組任務的差異性,制定小組職責而后對小組進行管理與監督,以此來提高護理質量。與此同時,各小組的組長也應有一定的管理與監督能力,其可根據組內患者的實際情況對小組成員進行調配,使之幫助患者可以更好的進行護理工作,保障小組工作質量。(3)建立培訓考核制度:由護長根據各小組的實際狀況,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培訓內容,定期舉辦培訓講座或者是培訓班對各小組護理人員進行培訓,提高醫護人員的知識儲備能力與專業性,增強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4)制定科學的評估制度:由醫院的各管理層對于護理管理評估制度進行制定,使之可有效的對護理工作進行監督與評價,若相關護理人員的評估結果為優,則可給予其一定的獎勵;若相關護理人員的評估結果不理想,則應指出其問題,并督促其積極改正,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與工作質量[2]。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的護理質量,包括整體護理、病房管理、基礎護理以及護理文書。1.4統計學方法文中數據均以通過SPSS22.0軟件的計算,計數資料表示為%,用x2檢驗;計量資料表示為(x±s),用t進行檢驗,若P<0.05,說明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研究組的各項護理質量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