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5 06:22:5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封建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胡宏封建思想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以胡宏有關“封建”的論述為中心,具體考察其在不同時段、不同政局下的論述變化。其論述大致由肯定郡縣制,只是修正郡縣制在實行時的缺陷;再到在史論中隱約批評郡縣制,意欲恢復封建;最終全面論述封建建制,認為封建是大法大本。其論述雖看似循序漸進,實為在具體時勢下的權衡結果。

關鍵詞:胡宏;封建;郡縣

“封建”一詞,最早見于《詩經》,一直貫通商周于今之間,其意義衍化之時,往往與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相關。平添幾分駁雜與混亂。故不深究歷史脈絡,回復各代、各人具體論述中的實情,很難得其近真之相。有宋一朝。士大夫對于“封建”玩味最多。且多意含接續三代道統之意,出于政治上的表現,便是欲落實封建古制。然“復歸”三代,落實封建,亦多是對現實政治反應的一種策略。隨時勢變化而變遷。胡宏(1105-1161)便是其中一例。胡宏封建由主張修正郡縣制的缺陷,到史論中隱約批評郡縣制。最終認定應改郡縣為封建,而封建多與井田相合。其轉變看似循序漸進,實多于當時政局、時勢相關。

胡宏,字仁仲,學者稱五峰先生,福建崇安人。生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卒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五十七。胡宏少年便私淑二程。稱二程“紹孔、孟之統,振六經之教”,對當時所流行的王、蘇、歐陽之學皆未首肯,且編纂《程子雅言》以“破王安石之奸說”。宣和七年(1125),胡宏至京人太學,從學程門高弟楊時(1053-1135),遂正式成為二程再傳弟子閉。在宋廷南渡之前。胡宏的學術與政見大致受二程影響,反對王安石的變法與“專用己意訓釋經典”。這種觀念大致延續至后。且與其在不同時期對“郡縣”“封建”的不同論述大有關系。

南渡至臨安的趙宋朝廷,外有強敵壓境。內則遷都未久、百事待理,如何處理好內外關系。雖為舊題。實擔新意。胡宏在《中興業》中首次論述“郡縣”問題。他在此時認為郡縣具有重要作用,說“有土則有民,有民則有財。置守令,所以養民生財也?!比欢捌綍r,監司州郡已不肯同心國事,互相忌惡。”遂使自喪亂后。形成“州郡專以抗拒監司為能,監司專以陵撓州郡為事?!倍科湓?,其弊最要不在郡縣,乃是“為漕使者,不能平貴賤,通有無?;蚝駭科埫庖再Y敵,或重載遁逃以實己。是使守令不得養民以生財也。為憲使者,不能察奸欺,允刑獄,賦污狼藉者不按。奸宄通賊者不治,是使守令不得治民以息爭也?!逼渲鲝?,“或宜盡罷監司之職,屬之連帥,選擇守令,使各清心省事,專以墾田練兵、興利除害為務?!眲t此期。胡宏并未見有批判郡縣制之舉,只是認為現行的監司等官制牽制了郡縣的長處。

查看全文

古代封建文化影響論文

翰林制度是從唐至清特有的一項職官制度,在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史、文化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昂擦帧敝麧h代已有,本指文學之林,是文翰薈萃所在。唐代開始作為官及官署名,最初的性質是“天下以藝能技術見召者之所處也”(《唐會要》卷57“翰林院”),文學、經術、僧道、書畫、琴棋、陰陽等各色人士以其專長聽候君主召見,稱“翰林待詔”。唐玄宗時,較多地選用文學士人,稱“翰林供奉”,用于起草詔令,議論時事。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在翰林院之南另建學士院,專門負責掌管“內制”。原有翰林院自此一分為二:一為翰林學士院;一為翰林院,人稱舊翰林院。二者雖皆有“翰林”之名,但性質卻很不相同,前者專以待文學之士,是在禁中起草詔命、參預機務的樞要部門;后者則雜處各種技能之人,是在內廷供奉君主的普通機構。唐朝后期,政局發生一系列重大變化,藩鎮割據形勢出現,宦官專權局面嚴重,皇帝與朝臣聯合反對宦官的斗爭以及朝臣內部的黨爭愈演愈烈。在這種政局下,號稱“天子私人”的翰林學士得以在政治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先是起草內制、參謀顧問,侵奪了中書的權力;繼而參預機密,權力趨于鼎盛。德宗時有“內相”之稱。憲宗時從翰林學士中進一步發展出“專受專對”的學士承旨,表明翰林學士參與中樞決策的地位得以確立。與此同時,舊翰林院一直保存,其官稱翰林供奉或翰林待詔、翰林待制,后又有翰林天文、翰林圖畫等等,不設學士,也不參與制詔的起草,始終只是一個主要供君主消遣的侍從機構。

五代到清朝,翰林院的政治地位經歷了二高三低的變化:宋朝和明初高,五代、遼金元時期和明永樂以后低。

五代武人跋扈,王朝祚短,翰林的地位從唐時的頂峰跌落,政治上的作用相當有限。后晉還一度廢除翰林學士,其職并歸中書舍人。

宋代是翰林制度發展的重要時期,這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繼承唐、五代的趨勢,翰林學士院與翰林院發展成截然不同的衙署。翰林院作為各種技能之士的待詔之所,設在皇城之外,分為書藝、圖畫、天文、醫官諸局;翰林學士院作為草詔、顧問之臣的供職機構,設在宮禁之內,二者間地位的高下不可同日而語。其二,翰林學士院組織結構嚴整,官員設置從高到低依次為承旨、學士、直院、權直,不再是隨意性很強的內侍群體,而是中央政府的正式機構。與之相適應的選任、降黜、員額、俸祿等各項制度日趨完備。其三,翰林制度與科舉制度的關系得以確立,非進士不入翰林,由此推進了宋代文人政治的發展。

遼、西夏、金、元,都是以少數民族為統治主體的王朝,它們程度不同地學習漢王朝的統治體制,無一例外地承襲了唐宋的翰林制度,以此標榜文治,籠絡與安置漢族知識分子。各政權中翰林機構的名稱、功能不盡相同:遼稱翰林院,體制與唐舊翰林院相似,院內人員、職事繁雜不一;所不同者是將國史院隸屬于翰林院,開了國史、翰林合二為一的先河。西夏與金建翰林學士院,職能與宋時相似。元立翰林國史院,其職責變為以修撰國史為主。

明代翰林院的發展變化,以明成祖永樂(1403—1424年)為界,分為前后兩大時期。前期的翰林院擁有唐宋翰林學士院的職能,翰林官充當皇帝的輔弼,在當時的政治舞臺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后期的翰林院向唐舊翰林院回歸,走上了重文詞、遠政治的道路,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近侍機構——內閣。英宗正統(1436—1449年)以后,翰林院正式成為外朝官署,逐漸降為撰修書史、起草一般文書的普通文秘機構。

查看全文

微子封建研究論文

《尚書·周書》選編的大部分文字都是有關西周初年的史事,而《商書》最后兩篇也是關于殷周之變的內容。宋作為商殷裔胄、周之諸侯,尤其能顯示歷史之變的意義。是以《尚書》中關于宋之始祖微子的事跡,選入了兩篇文字,一為《商書》之《微子》,一為《周書》之《微子之命》。雖然如此,關于微子的事跡仍有很多不甚明白。比如關乎他的最重要的史事:什么時候、哪一位周王封他于何地?文獻記載就很不一致。《史記》之《殷本紀》、《周本紀》、《宋微子世家》、《魯周公世家》以及《書序》等認為封微子在成王時。后世多數學者都從《史記》說。然而《呂氏春秋·慎大》云:“武王立成湯之后于宋,以奉桑林?!薄抖Y記·樂記》亦云:“武王克殷,及商,下車……投殷之后于宋。”其他如《荀子·成相》、《韓詩外傳》等也都說是武王封微子?!蹲髠鳌焚夜贻d:武王伐紂,微子面縛銜璧前來投降,武王親為釋縛,并“焚其櫬,禮而命之,使復其所”,《史記·宋微子世家》將“使復其所”理解為“復其位如故”。一些學者認為,復其所就是使其回歸原來的封邑,其地在今山東梁山西北,后來再徙封到宋國,并認為《史記》說成王封微子乃錯解了《書序》的話;(注:參見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3—124頁。)還有人認為:“復其所,復微子之國也。微國本在紂之畿內,后又封武庚于畿內,乃改封于宋”。(注:其說清人劉文淇已倡言,楊伯峻等人從之。參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僖公六年,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314頁。)可以看出,周初微子受封于何人,古代以來就有不同的意見。至于何地一般都相信在宋,即今河南商丘市。然則封于宋何以不曰“宋公”而仍稱“微子”,甚至其弟仲衍繼位仍稱“微仲”,直到其侄稽繼位才曰“宋公”?對此,《史記·宋微子世家》“索隱”引《孔子家語》辯解道:“雖遷爵易位,而班級不過其故,故以舊官為稱。故二微雖為宋公,猶稱微,至于稽乃稱宋公也”。既說遷爵易位,又言“班級不過其故”,其牽強處過于明顯,是以不為后人所信。清顧炎武另為之解:“微子之于周,蓋受國而不受爵。受國以存先王之祀,不受爵以示不為臣之節,故終身稱‘微子’也……衍之繼其兄,繼宋非繼微也。而稱微仲者何?猶微子之心也……至于衍之子稽則遠矣,于是始稱‘宋公’……《微子之命》以其舊爵名篇,而知武王、周公之仁,不奪人之所守也。后之經生不知此義,而搶器之臣、倒戈之士接跡于天下矣?!鳖櫴想m為考據大家,但說論此事比之“索隱”尤多曲會之辭,是以為其書作“集解”的黃汝成便不能同意他的意見,指出:“先生之義甚正矣,核之命篇之義,似不必然?!保ㄗⅲ侯櫻孜渲?,黃汝成釋:《日知錄集解》,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第57頁。)顧炎武宣揚文武周公之道,相信武王周公仁義之師,故而有此論調。其說武王伐紂等等,如此言論尤多。(注:顧炎武著,黃汝成釋:《日知錄集解》,第50—52頁。)可以說,多數學者盡管相信微子初封于宋即商丘,但對微子不名宋公并沒有提出很好的解釋。其他一些人對此或存而不論,徑謂其封于宋;或含糊其辭,隨意稱引。此外,宋之宗廟不在國都而在以北數十里地的薄邑,微子死于薄邑而不是宋之國都,微子之侄稽第一個稱名宋公等,都與微子封宋不能契合。

微子受封之事,相關材料缺少詳細描述,《微子之命》一篇大家又認為它不甚可靠(盡管一些人認為今存古文尚書可能是整理的問題,不一定是偽書),且亦不涉及封地、封時等問題。微子受封是宋國初期歷史的主要內容,涉及周武王勝殷的許多內幕,可以說是先秦史上的一件大事,過去未有人對此作過具體考察,以至相關史實不甚清明。本篇嘗試論之。

一北亳與湯之景亳的關系

《左傳》哀公十四年載宋景公語:“薄,宗邑也”,薄即亳,音近相通。宋景公說薄是宋的宗邑,當可信據。微子為宋之始祖,薄為宋之宗邑,因此對薄邑來龍去脈的考察,實際上即是對宋國最初歷史即微子封建史實的考察。

宋景公所說之薄,早期文獻還有兩處提到。(注:《左傳》襄公十一年另有“同盟于亳”。此亳,《公羊》、《穀梁》并作京,學者亦多信其為京之誤,但“鄭亳說”者堅信其是。亳為京之誤,方酋生新近辯之最詳,參見氏著:《也談古代文獻記載中的湯亳》,《殷都學刊》2004年第1期。)一是《春秋》僖公二十一年:“公會諸侯于薄,釋宋公”。(注:《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作:“會于薄,以釋之”。)二是《左傳》莊公十二年:“公子御說奔亳”。杜預注薄曰:“宗廟所在”。這個薄即漢之薄縣,皇甫謐《帝王世紀》所謂的“北亳”。他說:“殷有三亳,二亳在梁國,一亳在河南。谷熟為南亳,即湯都也;蒙為北亳,即景亳,湯所盟地;偃師為西亳,即盤庚所徙者也”?;矢χk之前,說亳(薄)為湯都者還有班固?!稘h書·地理志》論宋、曹地之風俗:“昔堯作游成陽,舜漁雷澤,湯止于亳,故其民猶有先王遺風?!北】h,漢屬山陽郡,今在山東曹縣境,(注:田昌武《早商文化的探索》(田昌武主編:《華夏文明》第3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10頁)認為,此亳在曹縣西北跨濟水處,地當曹衛之間、華戎錯居之處,為推測之論,沒有實據。)春秋后期在曹、宋界上。魯哀公七年,宋軍圍曹,曹筑五邑于其郊以抗宋,其中之揖丘邑,注家多認為在今曹縣內,(注:參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哀公七年所引,第1645頁。)說明曹亡前,今曹縣一帶正在曹、宋兩國邊界地帶。關于曹國的疆域,《史記·管蔡世家》所附《曹世家》并未及之,《漢書·地理志》述宋之分野時說到武王封弟叔振鐸于曹,“其后稍大,得山陽、陳留,二十余世為宋所滅”。漢陳留郡寧陵縣與梁國的睢陽即宋都城緊鄰,而山陽郡的薄縣直接蒙縣,距睢陽僅數十里。還有,據《左傳》成公十八年載,春秋時宋國都城西北門曰“曹門”,直對曹國,也說明宋都城距曹地近甚。由這兩點說宋之宗邑亳春秋時曾經屬于曹可能性很大。當然,最大的可能應該是,宋強則屬宋,曹強則歸曹?!蹲髠鳌非f公十二年杜預注:“亳,宋邑,蒙縣西北有亳城?!笨赡芷鋾r已屬宋,也可能只是杜預的推測。

古之建邦立國,必于其國都之中建立宗廟社稷,以便于隨時祭告神明?!赌印っ鞴硐隆吩疲骸拔粽哂菹纳讨苋ネ酰涫冀▏鵂I都日,必擇國之正壇,置以為宗廟,必擇木之修茂者,立以為叢社?!薄吨芏Y·小宗伯》:“掌建國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廟。”《匠人營國》:“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禮記·祭法》:“天下有王,分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這些記載都表明宗廟必立于國都之中。考古研究也表明,春秋中期以前之宗廟祭壇,全都在國都中的正位。(注:參見王震中:《中國文明起源的比較研究》,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4—344頁;劉慶柱:《中國古代都城考古學研究的幾個問題》,《考古》2000年第7期。)宋國都城在商丘市,其宗廟則在以北幾十里外的地方,近于別國,這是很可怪異的現象,其他國家遷國都者似未之見。北亳之南有南亳,酈道元說:“睢水又東徑高鄉亭北,又東徑亳城北,南亳也,即湯所都矣。睢水又東徑睢陽縣故城南,周成王封微子啟于宋,以嗣殷后,為宋都矣”。(注:酈道元:《水經·睢水注》,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第356頁。)酈道元時南亳與宋都一水之隔,而春秋時睢水自西北向東南橫穿宋都城中,考古發掘已證明這一點,說南亳是宋國平常奉祀的宗廟所在,應該沒有問題。王國維說南亳“不獨古籍無征,即漢以后亦不見有亳名”,(注:王國維:《觀堂集林》卷20《說亳》,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似不確。那么,北亳即景亳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查看全文

破除封建小廟會上領導講話

同志們:

按照黨委成員分工,我分管政法、“五五普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今天,我就全面啟動“五五普法”及拆除封建小廟等工作作動員安排。

一、明確要求,突出重點任務,努力開創“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新局面

(一)、我鎮實施“五五”普法規劃的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黨的大和屆中全會精神,按照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緊緊圍繞全國、全市全縣以及我鎮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宏偉目標,緊緊圍繞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大力推進依法治理,堅持法制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堅持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為建設“平安”、“法治”、“和諧”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二)我鎮實施“五五”普法規劃的基本原則:一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推動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二是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保障和促進全鎮“”規劃的順利實施;三是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群眾,把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著力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四是堅持突出重點、統籌兼顧,促進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全面發展;五是堅持求實創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普法依法治理理念,拓寬工作領域,豐富工作內容,改進工作手段,形成長效機制;六是堅持從實際出發、分類指導,努力增強普法依法治理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我鎮實施“五五”普法規劃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深入扎實的法制宣傳教育和法治實踐,進一步增強全體公民的法律意識,提高全體公民的法律素質;進一步增強公務人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進一步增強政府和社會組織依法治理的自覺性,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務社會的水平。

查看全文

讀紅樓夢看我國傳統封建思想論文

論文關健詞:紅樓夢;傳統;法律思想

論文摘要:《紅樓夢》是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是一部對封建社會進行現實主義批判且藝術價值極商的文學作品,從不同角度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研究素材。《紅樓夢》創作于清代,在政治法律方面,清代繼承了漢唐宋明等歷代封建制度的主干,并有所發展,其典章制度發達完備,堪稱中國封建法制之集大成者。透過如此深刻的寫作背景,我們可以通過對這部內容豐富的文學作品的研讀,來體味中國傳統法律思想。

一、皇權至上,法自君出

在中國古代,君主是國家的象征,是國家主權者。君主掌握國家“要”事,即制定國家的基本政策,主持制定和頒布成文的法律及決定和各項政令,即“出令布憲”、“出號令,明憲法”,選任人才。這就是說君主集中掌握國家的立法權、決策權、及人事任免權。法自君出,刑由君定,既是被社會所公認的理論原則,又是必須普遍遵行的社會現實?!盎蕶嘀辽?,法自君出”深深烙印在中國封建體制中?;实凼钦麄€大家的家長,皇權不可侵犯,下屬臣子百姓都視為他的子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主張制禮樂、定征伐等政治法律行為應由天子掌握,他對諸侯割據、大夫專權的政治局面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墩撜Z?季氏》:“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候出。自諸候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他還嚴厲批評了各種潛越行為。董仲舒以“天人感應”學說為基礎,認為君權神授,皇權至上。他說“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在封建制度下,君主的言論是金科玉律,神圣不可侵犯,決不允許陽奉陰違,抗拒不從。君主的詔令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它可以取消法律,更改法律,代替法律。為了維護皇權,確保君主的權力及其人身的絕對安全,歷代封建王朝都從立法方面作了嚴格規定。所謂謀反、謀大逆、謀叛、大不敬等罪名,都是為了維護皇權而制定的。在文學名著《紅樓夢》中,也體現了中國古代皇權至上,法自君出的法律思想?!都t樓夢》第十八回中元妃省親的諸多細節就體現了這一點。元春才選風藻宮后,被尊為貴妃,成了皇族,因此她的地位就超出了原來的小家,以大家來衡量了,其祖母賈母,生父賈政都在皇權之下視為臣子,因此都要對元妃行國禮,說話也要用敬辭,而寶玉就更不用說了。祖孫、父女、姐弟之禮都在大家系統中以君臣之禮取而代之,以表示對皇權至高無上的敬畏“賈赦領合族子弟在西街門外,賈母領合族女眷在大門外迎接,半日靜悄悄的。忽見兩個太監騎馬緩緩而來,至西街門下了馬,將馬趕出圍幕之外,便西面站立;半日又是一對,亦是如此。少時便來了十來對,方聞隱隱鼓樂之聲。一對對鳳霎龍族,難羽宮扇,又有銷金提爐,焚著御香,然后一把曲柄七鳳金黃傘過來,便是冠袍帶履,又有執事太監捧著香巾、繡帕、漱孟、拂塵等物。一隊隊過完后,后面方是八個太監抬著一頂金頂鵝黃繡鳳燮輿,緩緩行來”…元妃人園后,禮儀太監跪請升座受禮,引賈赦、賈政等于月臺下排班,后又引賈母等女眷自東階升月臺上排班,昭容皆傳元妃諭令曰:“免”。茶已三獻,賈妃降座,出園至賈母正室,欲行家禮,賈母等俱跪止不迭。賈政又至簾外間安,賈政雖是元妃生父,但此時已經君臣有別,所以身為臣子的父親要向身為皇妃的女兒行禮請安,隔著簾子,賈政囑咐賈妃“業業兢兢,勤慎恭肅以侍上”,賈妃囑咐父親“國事為重,暇時保養”。公務員之家

二、禮法結合與’‘三綱五?!钡淖诜▊惱硭枷?/p>

從歷史的演變來看,“禮”與“法”雖然有其差別,但也有相似之處。在周禮中,禮與刑是相輔相成的,也即所謂周公之法。對于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來說,離開了禮治便無法調整宗法倫理關系,從而失去統治的支柱。離開了法治則無法對付民眾的反抗和內部對抗性的矛盾,禮與法的相互滲透與結合,構成了中華法系最本質和特有的法文化。所謂“禮法合治”是指宗法與官僚制的結合,家族倫理原則與君主專制原則的結合,道德教化與法律強制的結合,賢人政治與刑法治國的結合?!岸Y法合治”最初表現為“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管子認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岸Y法合治”學說是在漢朝形成和確立的,最初表現為黃老學派對嚴刑竣法的批判和提出德刑相濟,漢儒董仲舒提倡“罷黝百家,獨尊儒術”,并在司法實踐上提出“春秋決獄”,以儒家“禮治”原則和“禮”規范校正、補充本于法家思想的《漢律》,從此為“禮人于刑”打通了航道。董仲舒強調以禮為主,禮法結合,被確定為封建正統法律思想。以“三綱五常”作為指導立法的思想,主張刑罰必須符合禮教,“應合經義”“論心定罪”,“三綱五常”成為數千年中華之國粹,立法之大本?!叭V”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對儒家禮教尊尊、親親原則的具體化,構成了國家與家族互相維系的縱向服從關系?!拔宄!笔侵溉?、義、禮、智、信,是處理君臣、上下關系的準繩,是調整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的基本原則,構成了維系橫向社會關系的首要規范。魏晉南北朝時期,禮法融合更突出地表現為以禮人律。唐朝時期以禮人法完成,宋明理學的出現使得“禮法合治”得以完善,認為法律“存天理”,是綱常的外在表現。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特點是:第一、宗法思想指導立法。第二、皇權至上,法自君出。第三、堅持特權,主張同罪異罰。第四、重德輕刑,重義輕利。而這在《紅樓夢》中也有反映,《紅樓夢》中薛蟠打死張三案,本來有罪的薛蟠因為賈雨村的枉法而逃脫了法律的懲罰,賈雨村的改判也體現了封建法制維護貴族特權。薛家是金陵四大家族之一,而“四家皆聯絡有親,損俱損,一榮俱榮,扶持遮飾,皆有照應”,這種貴族之間的聯姻關系使得權力在這里起到它最大的作用,凌駕于法律之上。從“護官符”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法律與吏治的弊端,薛家的權勢是辦案的官員拘情枉法的直接原因,而殉情枉法的官員最后也會得到四大家族的庇護,從而逃脫徹情的責任,于是法律的約束也就變得松弛。另外鳳姐弄權中也可見賈府勢力之大,可以干預司法。除了恩蔭制度中賈赦、賈珍等襲了爵,還有捐納制度中賈榮捐了五品龍禁衛,連賈府奴才賴榮也都求了主子,捐了個縣官??梢妱萘χ螅梢詿o視法律的規定。另外紅樓夢中無處不體現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賈府婚喪嫁娶禮儀之繁多,場面之宏大,足以說明財力與身份,經濟能力與政治地位在儀式上的關系。里面的婚姻都必須服從家長的意志,體現了封建的家庭倫理思想。賈氏史太君作為最大長輩,在家庭事務中享有特殊權力。從榮府持家大權交由賈政夫婦,到鞭答寶玉時賈母與賈政的對話,都體現了封建家長的權威。書中很多體現了宗法倫理思想對封建法律思想的影響。

查看全文

中國封建帝王削弱相權研究論文

摘要: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君權與相權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矛盾。從漢武帝開始削弱相權到明太祖廢相,都體現了皇權的不斷加強,相權的不斷削弱,直至清朝設立軍機處,使君主專制制度達到了頂峰。

關鍵詞:君權與相權;中朝;外朝;三省六部制;參知政事;內閣;軍機處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確立、完善和不斷加強,反映了封建專制制度的基本軌跡。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是皇權至高無上。宰相在我國社會中央集權制度內部可發揮雙重作用:既可以輔佐皇帝、幫助皇帝處理政務,決策既要,也可能因權力過重威脅皇權,因而形成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那么,古代封建君主為什么不斷加強皇權,削弱相權呢?那他們又是如何解決這一矛盾的呢?

一、加強皇權,削弱相權的原因

古代封建君主不斷加強皇權,削弱相權主要原因如下:1.皇帝達到中央集權的需要。2.封建土地私有制條件下的地主階級的頂端就是皇帝,所謂“家天下”。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既然天下歸皇室所有,則制度上也肯定有一套相對應的“保權”機制。4.歷史上宰相亂政的教訓,是后來歷代皇帝有所忌憚。這是封建社會發展的必然,封建社會的發展趨勢就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皇權不斷加強,形成一套以皇帝為首的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制度。

二、加強皇權,削弱相權的措施

查看全文

小議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特征

摘要: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發展的特點是商品經濟史研究中一個首要的重大問題。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應以對其本身的研究為基礎,而不能將中國的封建地主制與西歐的封建領主制作簡單對比。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它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高峰,并形成了多層次和多元化發展格局。在此過程中,商品經濟一方面受政治干預極其強烈,另方面則從根本上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變革。

關鍵詞:商品經濟、中外比較、中國特點

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乃是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對立消長的過程。(注:李埏:《中國封建經濟史論集》,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6~15頁。)因此,要全面而又科學地認識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必須大力開展對商品經濟史的研究。隨著近20年來對中國古代社會形態研究的不斷深入,這一點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商品經濟問題是重新正確認識中國封建社會的重要突破口,應強調重視商品經濟的研究。

大力開展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史的研究,首要的重大問題之一就是如何認識商品經濟發展的特點。因為這關系到我們從什么樣的角度出發和以什么樣的思想為指導去研究商品經濟問題,并進而科學認識整個社會的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全局的大問題。最近,寧可先生強調:"從中國社會形態的研究,尋求中國歷史發展的特點,不能不注重中國經濟形態的特點,這里包括了商品經濟的特點和作用,而尋求中國經濟形態的特點,商品經濟的特點和作用也許能給我們以線索和啟示。"(注:寧可:《中國社會形態中應當注重的一個方面-商品經濟》("社會形態與歷史規律再認識筆談"),載《歷史研究》2000年第2期。)其意蓋在于此。

關于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發展的特點,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揭示。但這并不能說明該問題已無探討的必要,而恰恰說明這只是一個重新認識的開端。下面,試就此問題略抒管見。

我們先從對已有的特點的分析談起。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商品經濟問題和探討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關系的論著中,都曾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發展的特點問題。其中,姜守鵬先生的《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特點》(注:見《社會科學戰線》,1991年第2期。)是有關此問題的專文。限于篇幅,以下圍繞此文做出分析。

查看全文

封建傳統經濟思想的基本特點

一、內容上的自然經濟觀點

內容上的自然經濟觀點,是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主要特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傳統經濟思想始終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看成是最理想的經濟生活模式。中國封建地主階級經濟思想的基本觀點產生和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盡管地主階級內部當時存在著各種不相同的學派,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作為他們理想社會的經濟基礎。儒家思想后來發展為封建正統思想的主體。儒家創始人之一———孟軻曾這樣描繪儒家的社會經濟主張:“五畝之宅,樹墻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無饑矣?!?《孟子•盡心上》)這是一個典型的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封建小農經濟的圖畫。西漢后期召開的鹽鐵會議上,以封建正統思想標榜的文學賢良則認為社會經濟生活的模式應該是“千室之邑,百乘之家,陶冶工商,四民之求足以相更。故農民不離畦畝,而足乎田器,工人不斬伐而足乎陶冶,不耕田而足乎粟米。百姓各得其便,而上無事焉”。(《鹽鐵論•水旱》)這里雖然有手工業者,也有商人,但僅限于百乘之家,千室之邑的范圍內,而絕不同外界交換:“遠方之物不交,而昆山之玉不至”(《鹽鐵論•通有》),“道路罕行,市朝生草”。(《鹽鐵論•力耕》)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然是其基本主張。東晉時期的陶淵明甚至把世外桃源看成是最理想的社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耕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髻,并怡然自樂。”(陶淵明:《桃花源記》)。歷代封建統治階級所稱道的太平盛世,無非是“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史記•平準書》)以及“頻致豐稔,米斗四五錢,馬牛布野”(《通典•食貨七》)這種農業自然經濟的繁榮景象。直至到了近代的許多思想家,包括一些進步思想家,也仍然主張這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如龔自珍的“農宗”思想,就主張一宗百畝之田,其中十畝之地為住宅,十畝之田出租稅,十畝之田養佃戶,十畝之田種經濟作物,三十畝自家人口食用,余三十畝所產用來交換手工業品。要求人們“皆不得以澹泉貨,百家之城,有貨百兩;十家之市,有泉十繩,裁取流通而已,則衣食之權重,則泉貨之權不重?!?《農宗》)雖然不主張徹底取消貨幣,但仍然主張“衣食之權重”的農村自然經濟。甚至革命農民,并且是近代革命農民,也把自給自足的小生產經濟看成自己的理想國。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就主張:“凡天下,樹墻下以桑,凡婦蠶績縫衣裳。凡天下,每家五家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薄胺捕寮抑刑找蹦臼冉尘阌梦殚L及伍卒為之,農隙治事?!蓖耆且环爬系淖匀唤洕鷪D景。第二,傳統經濟思想的自然經濟觀點的表現,是它的輕商、賤商和抑商原則。重農抑商一直是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基本內容??涤袨樵赋鲋袊饨ń洕枷氲倪@一特點。他說:“吾國古者首去漁獵,則以農立國,是故分田制祿之經,重農貴粟之論,布滿經史?!?《請勵工藝獎創新折》)這里說的確是中國經濟思想史上的實際情況。早在戰國,封建制度產生時起,地主階級思想家就提出了這樣一種觀點,即農業是富國富民的本業,而工商業則是末業。要富國強兵必須重本抑末。國家必須在政治上、經濟上、財政上大力推行重農政策,而打擊或限制工商業的發展。比如,商鞅變法就規定:百姓“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史記•商君列傳》)“不農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商君書•外內》)通過這種辦法,使“民不得無去其商賈技巧而事地利”(同上)。西漢時期,國家規定“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商人子弟,“不得仕宦為吏”(《史記•平準書》),在政治上壓抑商人的地位。西晉王朝規定:“儈賣者,皆當著巾,白帖額,題所儈賣者及姓名,一足著白履,一足著黑履。”(《太平御覽》卷八二八),對商人公然進行人身侮辱。直到近代,這種仇視商品貨幣經濟,賤視工商業者的傳統觀念,仍然具有巨大的影響。直到19世紀70-80年代,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已有相當發展的條件下,地主階級頑固派還在鼓吹只有“重農抑商”、“務本知儉”才能使中國富強的觀點,反對資產階級思想家提出的“振工商以求富”的主張,仍然認為“自來天下之大計,未有舍本而可以圖富者?!?曾廉:《紡磚樓記》)。在中國歷史上,既使那些重視工商業的思想家,也都難于擺脫傳統的農本工商末觀點。重農抑商思想和政策在中國封建社會統治了2000年之久,是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一條基本原則。封建傳統經濟思想維護自然經濟的特點是不奇怪的,形成這一特點的主要原因是:(1)農業是封建經濟最主要的部門,封建農業本來就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所以,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自然經濟觀點實際上是封建自然經濟基礎在經濟思想上的反映。(2)商品貨幣經濟對自然經濟有瓦解作用,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和封建剝削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地主階級思想家自然要竭力贊美、維護農業自然經濟,而敵視、打擊商品貨幣經濟。

也就是說,地主階級的階級利益決定了封建經濟思想必然維護自然經濟,而敵視商品貨幣經濟。

二、觀察問題的國家本位主義立場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對各種經濟問題的看法,總是以國家為本位,從國家的角度,從國家的立場,從國家的利益出發。有的學者在比較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和西方經濟思想時,稱中國古代經濟思想為國家經濟學觀點,就反映了傳統經濟思想的這一特點。中國歷代思想家經濟思想的中心點都是密切聯系如何治理國家問題的,如認為:“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且陨茷閲?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國》)以個人為本位,從個人角度談論經濟問題的,不是沒有,但為數很少。古希臘色諾芬的《經濟論》專門論述私人奴隸主怎樣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經濟,而同時期中國的商鞅、孟軻以及其他許多思想家的經濟思想著作,研究的則都是如何富國富民問題。由于觀察問題主要持國家本位主義立場,因而形成了傳統經濟思想如下兩個重要特征:第一,在政治與經濟關系問題上,總是強調政治的首要地位。國家政權是政治中最本質的東西。從國家立場觀察問題,自然也就是從政治上觀察問題,它要求處理一切經濟問題,都從地主階級的政治利益出發,認為政治上的安危比經濟上的貧富具有更重要的意義,認為“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傳統思想的這一特點,集中表現在貴義賤利思想在中國經濟思想史的長期統治上。中國古代所謂義,不僅是個道德規范,它實質上是一個表示封建政治原則和思想道德原則的范疇。利,則主要指物質經濟利益。中國經濟思想史上長期存在的義利之辯,實質是封建政治、思想、道德原則和物質經濟利益的關系問題,簡言之,也可以說是政治和經濟的關系問題。在這個基本問題上,地主階級傳統經濟思想一直堅持貴義賤利原則,即要求把義放在首位,謀利、求利必須符合義的原則,服從地主階級的政治利益和道德原則,要求統治者“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彼?“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四書•大學》)必須“見利思義”,當義和利發生矛盾時,不能見利忘義,而必須毫不猶豫地舍利取義。由于這種傳統觀念的束縛,封建士大夫都以安貧樂道為榮,而以置身經濟事務為恥?!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四書•大學》)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封建的義,是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在,貴義賤利原則,實質是維護地主階級根本利益的原則,它只關心地主階級的既得利益,至于社會經濟、社會生產是否能得到發展,則是次要問題。正是這種貴義賤利思想,造成了封建社會知識分子輕視生產,鄙薄經濟事務的壞風氣。第二,關于國民經濟宏觀管理的理論,成為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由于觀察問題的國家本位立場,所以歷代思想家總是從國家角度出發,從封建經濟的全局出發來談論經濟問題。他們談論最多的,主要是義利關系即政治和經濟的關系問題,農工商關系即國民經濟各部門關系問題,以及國家財政問題、土地問題等,至于個人、家庭、單個生產單位如何處理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方面的問題,則很少有人論及。所以,中國傳統經濟思想可以說是宏觀經濟學思想,而不是微觀經濟學思想,它主要是關于封建經濟全局、或國民經濟總圖景的理論,這是傳統經濟思想國家本位主義立場的必然結果。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國家本位主義立場產生的原因,首先與中國封建中央集權制的統治有關。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為了鎮壓農民的反抗,地主階級建立了強大的國家機器?!白郧厥蓟式y一中國以后,就建立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這和西歐封建制度很不相同,西歐國家是封建領主制,一塊土地經濟上的所有者,同時也是政治上的統治者。中國則不然。封建地主對農民可以進行經濟上的榨取,而政治上的統治,則主要是通過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來實行。在地主和農民的關系中,封建國家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不通過封建國家,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經濟關系就不允許有大的變動,任何一個關系封建經濟全局的問題都不可能得到解決。中國封建專制國家在封建政治和經濟生活中這種決定性的作用表現得十分突出,十分明顯。歷代地主階級思想家都十分清楚這一點,這就是為什么封建思想家考慮經濟問題往往從國家立場出發的重要原因。中國封建知識分子的生活道路,與傳統經濟思想的國家本位主義立場這一特點也有關系。由于封建國家在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所以,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要干一番事業,要改造社會,實現自己的抱負,必須做官,然后才有可能。中國封建知識分子走的是一條學而優則仕的道路,追求的目標是讀書做官?!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美德。他們平時學習,研究的是治國平天下之道,游說諸侯王公也好,參加科舉考試也好,靠的也是治國平天下之道,做官執政以后,用的也是治國平天下之道。所以,封建知識分子一生學的、說的、做的都是天下國家的大事,否則他們就沒有出路。所以,他們不談問題則已,一談問題就必然從國家立場出發,政治問題如此,經濟問題也如此,這可以說是中國傳統經濟思想觀察問題的國家本位主義特點形成的主觀社會原因。

三、理論發展上的停滯與僵化

查看全文

封建帝王削弱相權研究論文

摘要: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君權與相權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矛盾。從漢武帝開始削弱相權到明太祖廢相,都體現了皇權的不斷加強,相權的不斷削弱,直至清朝設立軍機處,使君主專制制度達到了頂峰。

關鍵詞:君權與相權;中朝;外朝;三省六部制;參知政事;內閣;軍機處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確立、完善和不斷加強,反映了封建專制制度的基本軌跡。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是皇權至高無上。宰相在我國社會中央集權制度內部可發揮雙重作用:既可以輔佐皇帝、幫助皇帝處理政務,決策既要,也可能因權力過重威脅皇權,因而形成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那么,古代封建君主為什么不斷加強皇權,削弱相權呢?那他們又是如何解決這一矛盾的呢?

一、加強皇權,削弱相權的原因

古代封建君主不斷加強皇權,削弱相權主要原因如下:1.皇帝達到中央集權的需要。2.封建土地私有制條件下的地主階級的頂端就是皇帝,所謂“家天下”。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既然天下歸皇室所有,則制度上也肯定有一套相對應的“保權”機制。4.歷史上宰相亂政的教訓,是后來歷代皇帝有所忌憚。這是封建社會發展的必然,封建社會的發展趨勢就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皇權不斷加強,形成一套以皇帝為首的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制度。

二、加強皇權,削弱相權的措施

查看全文

我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認為,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的內在基本矛盾就在于,君主的能力與其所擁有的無限權力之間的不適應或不對稱,而專制制度內部兩種力量的矛盾運動――君權的強化力量與約束調節力量之間的對立統一運動,則是這種內在基本矛盾的現實表現。正是在這種矛盾運動的作用下,使得君主專制制度形成了某種自我調節機制,減弱了其狹隘性、封閉性與非理性因素,降低和減緩了政治動蕩的頻率與政治衰敗的速度,從而使它能夠在協調統治階級內部利益關系、維護統治秩序方面發揮出基本的效能。不過,這種內部矛盾運動雖然是我們思考君主制度的起點,但并非孤立的、自發的自我循環過程,它實質上是統治階級分享、協調利益的一種具體形式,其深層的動力機制還應歸根于社會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的對立統一運動。

近年來,學術界相繼發表了不少有關中國君主專制制度方面的研究論著,取得了許多可喜的研究成果,但也面臨著新的挑戰。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意識到,必須在考訂史實的同時,致力于方法和理論方面的突破,才能進一步推進君主制度乃至整個中國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深度。[1]一位學者曾經評價中國的官僚政治研究狀況說:“學術界對官僚政治的研究……一方面是材料梳理和歷史細節的考訂;另一方面,人們基于宏觀社會理論,著重從階級性質、專制權力與意識形態層面上討論官僚政治。這些研究不可否認也是成績斐然,但在豐富致思方向和研究方法上,新的進展尚嫌不足。問題之一,似乎在于上述兩個層次之間,有可能存在著一個薄弱的中間環節,即:在宏觀社會理論與史實考訂之間,尚有待于進一步完善。這種理論屬于中間層次,大約屬于某種‘中等范圍’〈middlerange〉的理論?!盵2]依筆者淺見,在有關君主制度的研究當中,也同樣面臨著如何在研究方法、尤其是在中觀理論方面取得突破的問題。認真說來,除了各門學科都通用的一般的宏觀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之外,我們目前確實還苦于缺少一種屬于或貼近于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研究的獨特語言,以便能把這種宏觀理論過渡、轉換為中觀的理論。由于在理論上存在諸多盲區,也就無法確立屬于中國君主制度研究所獨有的理論體系和分析框架,形成學術界公認的基本分析范疇和基本語言,從而也難以找到學術對話的共同語言和共同基點,形成系統的研究成果和整體的學術積累?;谶@種考慮,同時也是對上述呼吁的回應,本文將通過對中國君主制度的內在基本矛盾的分析,嘗試性地提出一種詮釋和描述中國君主專制制度運行機制的思路,誠望得到批評教正。[3]

一、主專制制度的內在基本矛盾

根據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矛盾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一切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根據;其中事物內部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又對事物的存在和發展起主要作用,是決定事物面貌與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和動力。正是從這一思想出發,馬克思主義進而揭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一切社會都存在的基本矛盾,它制約著和決定著其它一切社會矛盾的存在與發展,它們之間的對立統一運動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和原因。也是基于這一基本原理和思想,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從分析商品生產的基本矛盾著手,進一步分析和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一原理為我們提供了認識一切社會現象的總方向和把握一切社會問題的總鑰匙,它從方法論上給我們以莫大的啟示:正如在整個人類社會存在著社會基本矛盾一樣,中國君主專制制度內部必然存在著一種基本矛盾,它決定著中國君主制度的基本面貌、存在方式與運行方式,因而也就構成了理解和研究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的基本分析對象!

那么,中國君主專制制度內部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又是什么呢?換句話說,我們應如何尋找切入點,來把握這一矛盾呢?

在這方面,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也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列寧曾概括和總結馬克思的研究方法說,“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首先分析資產階級社會(商品社會)里最簡單、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見、最平凡,碰到過億萬次的關系:商品交換。這一分析從這個最簡單的現象中(從資產階級社會的這個‘細胞’中)揭示出現代社會中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胚芽)”。4同時,馬克思和恩格斯也都表達過這樣的思想:為了便于對問題進行深入研究,要盡可能地暫時拋開“一切混雜的附屬物”,在“最少受干擾”的情況下研究事物的“純粹形態”或典型形態。5由此,至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發:第一,應該從最常見、最普通從而也是最容易為人們所感覺到的事實出發,去把握君主專制制度的內在基本矛盾,因為這最普通、最常見的事實里面蘊含著事物一切矛盾的胚芽;第二,應該暫時拋開這一基本矛盾和其它矛盾、其它制度的關系(如社會基本矛盾、國家政權的階級性質等),在一種較為純粹和典型的狀態下,深入到君主專制制度的內部、貼近這個基本矛盾本身進行分析,然后再由抽象到具體,即馬克思所說的,讓“抽象的規定在思維的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6由簡單到復雜,由“純粹”地描述君主專制制度的內在矛盾過渡到對外部聯系(這種矛盾與外部社會政治經濟的聯系)的全面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