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列主義史學及封建思想綜述

時間:2022-05-27 03:15:00

導語:馬列主義史學及封建思想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列主義史學及封建思想綜述

中國古代社會性質的區分與段落,與1917年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馬列主義傳入中國以及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有直接關系,也與20世紀20年代后考古學在中國興起,證實中國殷周以前確有夏朝及悠久的原始社會有一定關系。近代進步與相信馬列主義的史學家,認為中華民族同樣也經歷了原始、奴隸、封建(含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三個時期。同志1939年在著名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對此作了結論性的肯定。新中國建立后,繼承馬列主義史學家的研究成果,進一步確立新史學體系的廣大史學工作者,從對中國通史的研究、編寫和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曾進行了“中國封建社會分期”的大討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歷50多年后的21世紀與改革開放30年后的今天,武漢大學、蘇州大學、蘇州科技學院三所大學發起并再次舉辦“封建”與“封建社會”問題學術研討會,雖是“舊題”重議,但在社會又一次大轉型、各種思潮勃起的新形勢下,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我們認為核心問題是關乎到史學研究是否堅持和發展馬列主義唯物史觀、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問題。

一、目前史學研究狀況需要回顧近現代史學的發展歷程

中國歷史學從總況說大體可分為傳統史學(《史記》至《清史稿》)、近代史學(即馬列主義史學,以下不再逐一注明。其標志是《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至建國前)兩大類或兩大階段。二者之間是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每大段內的歷史分期與歷代史學家之間也是繼承和發展關系。紀傳體的“二十五史”,歷二千多年形成,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寶貴遺產;近代中國史學是20世紀30年代后才形成的,也取得了世人瞻目的成就。

1.史學研究現狀需要再次討論“封建”與“封建社會”

1978年改革開放后,老、中、青史學家在對“”進行“反思”中奮起,在繼承和發展馬列主義史學中,相繼出版了各類題材的史學論著。僅以古代史或通史說(依時間順序),就有劉澤華主編的《中國古代史》(1979年)、朱紹侯主編的《中國古代史》(1982年)、張豈之主編的《中國歷史》(通史,2001年)、周一良等主編的《新編中國通史》(2001年)、白壽彝總主編的《中國通史》(2004年)、傅衣凌主編的《中國歷史》(2006年)、晁福林主編的《中國古代史》(2007年)、《中國史稿》編寫組修改出版的《中國史稿》、蔡美彪續主編的《中國通史》五至十二冊(2008年出完)、上海人民出版社組織的《中國通史•斷代史系列》等;各大學編寫的古代史、通史或簡史;通俗性的戲說、細說、圖說、正說、論壇等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中國史版本,不下四五十種。從影響大、采用多的高等學校教材《中國古代史》、《中國歷史》(或通史)而言,改革開放初期編寫的,基本上多沿襲《中國通史簡編》、《中國史稿》體例,“編”或“章”中有《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1990年后的史書則多以斷代的先秦、秦漢等相稱,沒有了前者的“三種社會形態”術語。《原始社會》被“遠古”、“上古”、“中華遠古”、部族、“史前”等所取代?!斗饨ㄉ鐣繁弧拔髦堋薄ⅰ皯饑钡人〈?。其諸多原因中,怕“回避”原始、奴隸、封建社會分期的爭論是主要的。有的則是對馬列主義的“五種社會形態”產生懷疑,甚至否定。這樣一來,就出現了少數史學專家否定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方法與“近代中國史學”的所謂“創新”。如以“新科學”的《人是太空人的試驗品》稱:“大約在五萬年以前,一批外星人來到地球,他們具有高度的智慧。當他們發現地球引力等因素不適合他們居住時,他們選擇了地球上精力旺盛和智力較高的雌猿,注入了太空人的基因進行雜交,這便產生了地球上的人類?!雹倬幷叩脑挿Q贊曰:“李衛東博士的這本書,‘改寫了人類進化的全部歷史,揭示了地球文明的所有謎案’?!雹?/p>

徹底推翻了馬克思、恩格斯“勞動使猿變成人”的科學理論?!吨袊鴼v史通論》云:“所謂‘奴隸制’與‘封建制’的‘古史分期問題討論’曾一度熱鬧非凡,今日看來連它的前提都搖搖欲墜。而所謂‘封建社會內部分期問題’,即自秦以來的歷史分期,至今少有人問津?!饨ā桓妥拥降?,一盆‘專制主義’漿糊,貼上‘加強’、‘進一步加強’標簽,就可解決一切?,F行‘通史’教材,讀來無味,就因讀不出異同變化。每朝每代都是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四塊,初期休養生息———中期危機加深———末期農民起義三段論,一副面孔,一個模式,像翻燒餅那樣單調無味?!雹畚覀冊谟嘘P論文中,或在有的學術會議上,也能見到或聽到與此類似的意見,甚至還有比這些更為尖銳的批評。武漢大學、蘇州大學、蘇州科技學院聯合發起再次舉行“封建”與“封建社會”問題學術研討會,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適時的。1999年戴逸先生在為《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名著》寫的《總序》中說:“第四代史學家是在‘’結束以后成長起來的。經過十年‘’,歷史學從廢墟中走出來,發展很快。近二十年的時間,中國史學處于重新探索階段”,“試圖探索出一種適合中國國情的史學理論體系。”④其重要問題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否已經過時,今后還要不要堅持,怎樣堅持,這些都需要進一步反思,探索答案。毫無疑問,馬克思主義仍然是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而“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一種開放、發展的學說”,“只有吸收全人類文化成果中的營養,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如何正確對待各種學術流源,是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重大問題。解決好這個問題,中國史學才能發展,才會有生命力。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⑤此說是正確的。盡管社會轉型期出現各種思潮、各種史學觀點是正常的,但馬列主義唯物史觀必須堅持,近百年的馬列主義中國歷史學成果應當繼承,代代史學家亦應受到充分尊重和肯定。

2.現代史學是在傳統與近代史學基礎上發展的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兩千多年前就寫出了我國的歷史始于炎帝,以《五帝本紀》為《史記》首篇,又寫了《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等。這些都為20世紀20年代后興起的考古學材料所證實。其后的紀傳體《漢書》至《清史稿》,基本上沿襲了司馬遷《史記》的體例。總況是以帝王將相為脈絡,沒有社會性質之分。所謂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或上古、中古、近古),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或猿人、古人、新人、氏族、部落),都是20世紀馬列主義傳進中國與中國考古學興起以后所使用的術語。概括20世紀中國史學的主要特點是:“進化史觀的引進”;“唯物史觀的學習和運用”;“理性精神的張揚,或曰理性的發省。”⑥20世紀中國史學可分為四個階段及相應的四代史學家?!暗谝淮穼W家處于轉型時期,他們的使命是促使中國傳統史學轉向進化史觀與理性主義史學?!雹吖簟吨袊糯鐣芯俊吩疲骸皩τ谖磥砩鐣拇破戎覀儾荒懿簧銮逅氵^往社會的要求。古人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認清楚過往的來程也正好決定我們未來的去向?!雹帏f片戰爭后中國遭受到列強侵略、奴役,干瘡百孔的國家與民族危機,使進步的知識分子在思想認識上產生了重大飛躍?!傲簡⒊⒄绿?、夏曾佑等積極批評傳統史學與舊史觀,宣揚進化史觀,王國維、陳寅恪、陳垣、顧頡剛等也都具有進化史觀,這標志著中國史學由傳統類型轉化為近代類型。近代史學是包括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社會、民族各方面歷史內容的,視中國歷史為世界歷史的一個部分。通過這一代史學家的努力,中國傳統史學過渡到近代史學?!雹徇@顯然是對“二十五史”的繼承和發展,內容和體例大為改觀,使中國史學典籍邁上了世界近代編寫史書的階段。夏曾佑先生以古資料寫成了《中國古代史》,第一篇《上古史》從神話的盤古寫到戰國末;第二篇《中古史》從秦朝寫到隋末。雖沒有寫完,但卻開創了近代中國古代史書的先例。張蔭麟先生的《中國史綱》雖然只寫了商至東漢建立,但亦具有開創性質和意義。從紀傳體的《二十五世》到中國近代史學的確立,是劃時代的飛躍。“第二代史學家處于創新時期,其主要任務就是用唯物史觀作指導,把歷史作為客觀的有規律的對象加以研究,創立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史學。翦伯贊的貢獻是在歷史理論方面,《歷史哲學教程》一書全面闡述了唯物史觀研究歷史的理論。范文瀾的貢獻在于對整個中國歷史的全面清算,《中國通史簡編》和《中國近代史》二書奠定了他作為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學術地位。馬克思主義史學與實證主義史學的相通之處,除了進化史觀、理性精神以外,還有一個內容就是愛國主義?!雹?/p>

近代第一、二代史學家都具有愛國主義與民族氣節?!?0世紀30年代以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歷史學界取得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這一代歷史學家的最大貢獻就在于用唯物史觀作為歷史研究的理論和方法,繼承前人成果,對中國歷史以及近代社會性質作了全新的解釋,真正把歷史學作為揭示客觀歷史規律的科學。”翦伯贊先生在1943年6月說:“繼王國維之后,郭沫若又有更多的發揮,于是向之以為精瑞象征之古器,遂一變而為科學的瑰寶”;“中國古史之能更進一步的發展,乃是由于近年以來考古學之不斷發現”,“這些新的真實資料,不但可以考驗文獻上的史料之真的,而且還可以補充文獻上的史料之缺失”?!白詮墓舻摹吨袊糯鐣芯俊穯柺酪院?,中國的古史才第一次用科學的方法由秦漢上溯殷周之世?!彼?946年7月又出版了《中國史綱》第二卷《秦漢史》。這兩本書均是以馬列主義作指導,采用“二重證據法”與“中外歷史比較法”寫成的。其與夏曾佑《中國古代史》相比,內容、體例、思想、方法等,皆又前進了一步:明確地說“前氏族、氏族社會”是無階級、無剝削的“大同”社會,以當時考古發現的“北京人”作為中國歷史的開端(神話傳說人物盤古氏為始)夏商為奴隸社會;周為初期封建社會;春秋戰國為初期封建社會的發展及其轉向;秦朝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序幕;漢為中期封建社會的確立和展開。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第一編,正式使用了《原始公社到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成立———遠古至秦統一》術語。第一章為《原始人與原始公社時代》;第二章為《原始公社逐漸解體到奴隸制度時———夏商(殷)》;第三章為《封建制度開始時代———西周》;第四章為《列國兼并時期———東周(東周、春秋)》;第五章為《兼并劇烈時期———戰國》。1953年至1956年又出版了四冊,至隋唐五代部分,以后的篇章,因他病逝而未完成。第一代、二代著名史學家的四部“中國古代史”,開創或奠定了近、現代古代史編寫的基礎,也樹立了榜樣和典范。《中國古代史》的“上古”、“中古”,張蔭麟《中國史綱》的體例,翦伯贊《中國史綱》第一卷的“前氏族、氏族社會”等體例,《中國通史簡編》第一編至第五編的體例,均分別被后世乃至今日的學者所使用。尤其是馬列主義史學家翦伯贊、范文瀾先生的通史著作,可以說是后代史學家的“樣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入了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階段,緊接著又開始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馬列主義史學地位空前鞏固和提高?!暗谌穼W家亦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成長起來的史學家,處于繼承時期,不僅繼承馬克思主義史學,接受唯物史觀,而且也承認進化史觀和理性主義的歷史地位。他們的重大成就是組織起一支浩浩蕩蕩的史學隊伍,在學術上初步形成完整的史學體系?!?/p>

宏觀的、微觀的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專門史、世界史及理論、學術史等,都全面展開,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以通史說,“就有郭沫若的、范文瀾的、翦伯贊的、尚鉞的好幾部?!薄暗谌穼W家學習他們這種特點,比較注重研究通史,對我們史學隊伍的發展壯大很有好處。這個時期的歷史研究注重總體研究,但還沒有達到非常精細的地步,這也是新中國建立以來史學的特點?!边@種發展趨勢不幸被極“左”的“”所斷送,史學隊伍遭到毀滅性的破壞,慘痛的教訓使幸存的史學家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進行了反思,形成一度的“反思史學”。在“反思”中,受害者或比較年輕的史學工作者,處于對“”的否定或對于“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痛恨等原因,有人對馬列主義史學觀是否適合中國歷史實際提出了質疑,甚至認為“五種社會形態”學說是“蘇聯老大哥”強加給中國的。1970年后出生的青年一代(史學家為第四代)思想空前解放和活躍,接受西方文化比較快,對社會問題提出了許多大膽的新穎看法。僅就從事史學的有些年輕史學工作者說,對馬列主義、思想的偏激言論,我們覺得與其對古代史、近現代史學的演進歷程缺乏深入全面、系統的了解有一定關系。誠然信仰是自由的,無可非議,但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史學工作者,若不相信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辯證法,怕是難以對中國200萬年的悠久史進行科學分析和全面研究的。

二、建國后古史分期討論的成果應當繼承和發展

新中國建立后,老一代和年輕一代(第二代與第三代)史學家,在20世紀50至60年代初期,曾進行過中國封建社會內部分期問題的討論。它“是從中國通史研究、編寫和教學的實際需要中產生并發展起來的。由于劃分的標準不同,形成不同的分法,而每種分法之內又包括諸多不同的主張”。

1.對中國古史中有否奴隸社會與周社會性質的認識分歧

從建國后十多年的討論情況看,主張西周封建社會說的,主要有李亞農、范文瀾、翦伯贊等先生;主張戰國為封建社會的,主要有郭沫若等,從者較多;還有主張秦漢為封建社會等。至于封建社會的早、中、晚期之界限,則說法更多。劃分的標準大體有以階級關系、土地所屬、國家制度、農民起義等。但不論有多少不同的觀點和說法,卻都認為中國與世界上古老的民族一樣,存在著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內部的種種分期法,“反映了諸家對中國封建主義歷史發展客觀規律認識的差異,導致了分期標準的不同,這是改進歷史教學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改革開放后,三、四代史學家所努力探索的,也就是要解決這一“重大課題”。僅以西周社會性質說,一種觀點是武王克商建立西周前是氏族社會,建立西周后轉入奴隸社會;一種觀點是公劉居豳后已進入奴隸社會,公父遷岐后建立了封建制度國家,西周是封建社會的發展期;一種觀點是先周由氏族社會直接進入封建社會(周文王時)?!拔耐跫纫褜嵭小呔乓弧闹?,行力役地租,顯然已是建立在農村公社基礎上的村社制社會了;人們在拿不出證明早周是奴隸社會的像樣材料的情況不例行公事式地給早周安排一個奴隸社會階段,無非是受了‘奴隸社會乃人類歷史發展必經階段’說的束縛、影響”;早周所經歷的由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的轉變,一點也不值得大驚小怪,而應視作社會發展規律的正常體現,完全用不著在早周的原始社會與封建社會之間人為地添加一段奴隸制的蛇足?!?/p>

《中國歷史通論》云:“現行教材‘敕令’一致的古史分期,根據我的記憶,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或60年代初由當時的教育部‘定于一’的。在此之前,新史學家中間,也包括呂振羽、范文瀾、翦伯贊,主西周‘封建’的是主流。建國后出現過三四家紛爭的局面。我就讀的大學也屬‘西周封建’派,且戲稱為‘老封建’。后來由教育部頒發的教學大綱,決定以郭沫若《中國古代的分期問題》為‘經典’定于一。但它之所以成為‘經典’,完全是因為當年主席贊成此說?!薄爱斈辍攀贩制趩栴}’的討論,由于過度地意識形態化,對中國歷史特點的忽視,恐怕才是這場討論學術上最大的致命傷?!焙裥壬?944年就從“史實、史料方面起而駁難‘奴隸制說’,雷海宗先生在1957年就說奴隸社會一類的名稱難于成立。20世紀80年代后,學術界打破“學術禁區”,對中國奴隸制提出質疑,“如薛惠宗、張廣志、沈長云、晁福林等。我想信這一問題遲早會得到澄清?!毖韵轮?,是認為中國古代沒有奴隸社會。因而將中國社會分為部族時代、封建時代、大一統帝國時代三大段。帝制結束后則以“現代化進程”統而括之,或可曰“走出中世紀”。這樣的分段,當然只是一種探索。其用意在于打破“目前國內各類中國通史普遍使用的五種社會形態說”?!霸谖铱磥?,中國并不曾有過‘奴隸社會’(不是說沒有奴隸或奴隸制度的存在);所謂‘封建’,實是‘天下共主’名分下的‘封(邦)建(國)’制,也決非西方意義上的‘封建制’(即歐洲中世紀領主莊園制形態),所跨時段最多也只是延展到秦統一之前。至于流行已久的‘資本主義’能否作為一種‘社會形態’的指稱,在西方史學界亦成問題?!笨梢娢覀兘袢沼懻摗胺饨ā迸c“封建社會”問題,比20世紀50至60年代初的討論還要復雜得多。如果說那時是在馬列主義唯物史觀指導下,討論奴隸社會何時轉入封建社會,封建內又如何分為延續中的不同段落的話,那么目前所開展的討論,則是關乎到馬克思主義闡述的“五種社會形態”在中國歷史中是否存在的大問題,也關乎到中國古代史或通史如何編寫的大課題。

2.中國古史分期問題取得的成果

自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史學初創后,幾代史學家不斷研究從奴隸制轉變為封建制的分期問題,在長期討論中逐漸形成各自不同的觀點和說法?!掇o海》將大家的意見綜合為:“西周封建說,認為西周、春秋時期作為主要生產者的‘民’和‘庶人’是農民而不是奴隸,井田制是領主貴族土地所有制,存在著迫使農民集體耕作的‘公田’和按家分配的‘私田(即份地)”;“春秋封建說,認為春秋初期開始確立領主土地所有制,到春秋、戰國之交,領主制才變化為地主制”;“戰國封建說,認為春秋、戰國之交由奴隸制轉變為封建制,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農業生產代替了‘耦耕’的簡單勞作,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代替了奴隸主的井田制,經過地主階級的變法運動才確立封建制的統治地位”;“秦統一封建說,認為戰國時代各國先后由奴隸制轉變為封建制,到秦始皇統一才最后完成,‘使黔首自實田’標志土地私有制的完全確立”;“東漢封建說,認為戰國、秦、西漢時奴隸制還在發展,由罪犯、債務、掠賣變成的奴隸逐漸增多;井田制瓦解和土地私有制體現了奴隸制的發展。封建地租剝削關系到東漢才居于支配地位”;“魏晉封建說,認為漢魏之際,經濟上由城市交換經濟變為農村自然經濟,生產者由自由民、奴隸變為部曲、客,剝削階級爭奪勞動力,采用經濟外的強制手段,把‘流民’變為‘土著’。這樣才由奴隸制變為封建制?!边@“六說”中,“戰國封建說”被廣泛采用,“西周封建說”也還有學者采用,其它四說幾乎沒有論著再使用。在劃分中普遍注意到了地主階級、農民階級的形成,土地所有制的變化(典型反映在王公、貴族、官僚、地主按等級的占有土地,農民中部分人有少量土地;部分人租種地主的土地,依附于主人;少部分人成為農奴或雇農),小農經濟的出現和發展等。20世紀80年代初,有的學者又提出以戰國中期“商鞅變法”為代表的各國變法,作為封建社會的開始,但響應者甚少。

3.當代史學家的使命是繼承和發展馬列主義中國史學

第四代(尤其是1980年后出生的)史學家與往代相比,因為生長、求學在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世界大勢與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故學歷高(研究生與博士生之多是空前的),未受到政治或自然的磨難,生活幸福,社會環境優越,思想活躍,言論、信仰充分自由。尤其是電子、網絡等先進科學技術的普及和運用,了解、接受中外新事務快,見解大膽而新奇。不足的一面是浮躁,對中國的“昨天”了解較少,對先輩、前輩史學家的經歷及成果知者不足,刻苦讀書、獨立鉆研的風氣也比較差?!鞍岬箽v史名人”、否定被經過考驗的正確歷史成果、貶低古代、近代史學家等,就是表象之一。至于說馬列主義過時,斯大林、同志的理論是“教條”;學術會議上反對提奴隸主與奴隸、新興地階級變法奪權等者;亦“抄襲為榮”者,均有人在。以“封建”、“封建制社會”而論,作為學術問題,一代史學家在其生活的年代和環境中,也只能完成其使命,后代史學家不應當對他們求全責備。瀏覽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或在“階級斗爭天天講”年代中出版的古代史或通史,在討論這些問題時,也并非只從“階級分析”論述,而是還包括了當時的土地制度、地租征收、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國家制度、不同等級人的生活、死葬物品、人殉等方面的分析?!拔髦芊饨ㄉ鐣摗?、“戰國封建社會論”及其它朝代封建論,以及不同的分段法,都是往代史學家依據馬列主義史學理對中國古代社會的認識和分析。我們今日在討論中的使命,是如何繼承和發展,作出更為科學的、適合中國實際的論斷,而不是貶低或否定近代創立的馬列主義中國歷史學。20世紀,“中國歷史學經歷了一個變革創新的世紀、興旺豐收的世紀,成就顯著,名家輩出,值得大家去研究和總結”;讀《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名著》可以“看到中國歷史學怎樣沿著一條崎嶇曲折的道路從傳統走進了現代,將會看到中國歷史的轉型、創新、繼承、探索的歷程,將會看到一百年間眾多學者怎樣用心血汗水澆灌潤澤了祖國的歷史學園地。我們期待21世紀的中國歷史學在過去成績的基礎上,再創輝煌?!贝苏f是全面、公證而符合馬列主義史學觀的。

《辭?!吩疲骸榜R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它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是馬克思主義的全部學說的哲學基礎?!庇衷疲骸皻v史科學,通常指科學的歷史學。在馬克思主義以前,世界各國積有豐富的歷史著作和史料,也有各種各樣的史學思想和觀點。但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嚴格說來歷史學還不成其為科學。馬克思、恩格斯首先發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他們創立了革命性與科學性相結合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實現了社會科學的偉大革命,從而使歷史學成為一門科學。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科學,隨著歷史的發展也在不斷地向前發展”?!皻v史分期即歷史時期的劃分。歷史學的一種研究方法。旨在揭示歷史過程中不同時期或階段之間質的差別。馬克思主義史學,將人類社會歷史劃分為原始公社制、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五個階段(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世界通史一般被劃分為古代、中世紀(中古)、近代和現代四個時期)?!蔽覀冋J為這些論述對當代史學研究仍然適用,毫不過時。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史學的“古史分期”標準等問題

我們是贊同中國古代社會有原始、奴隸、封建制社會的,且贊同郭沫若先生的戰國(公元前475年)為封建社會開始之說。由他擔任主編、尹達先生負責組織的60多人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前編寫的《中國史稿》,第一冊(由尹達、田昌五、李學勤先生編寫和修改)、第二冊(由林甘泉、田昌五、金自強、田人隆、陳可畏、步近智及嚴敦杰等先生編寫、修改)就是以這三種形態論述的(一冊修改于1976年,受到了極“左”思潮的影響)。郭沫若先生1979年逝世后,修改出版的幾冊,均以《中國史稿》編寫組名義出版發行。全書是“”前高等學校的主要文科教材(內部印行)。關于中國夏商周三代的制度,王國維《觀堂集林》卷十《殷周制度論》云:“自殷以前,天子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故當夏后之世,而殷之王亥、王恒累葉稱王,湯未放桀之時,亦已稱王。當商之末,而周文武亦稱王。蓋諸侯之于天子,猶后世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周初亦然,于《牧誓》、《大誥》皆稱諸侯曰友邦君,是君臣之分亦未全定也。逮克殷踐奄,滅國數十,而新建之國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魯衛晉齊四國,又以王室至親為東方大藩。夏殷以來古國,方之蔑矣。由是天子之尊,非復諸侯之長而為諸侯之君。其在喪服,則諸侯為天子斬衰三年,與子為父、臣為君同,蓋天子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統之規模,實與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敝徽f周朝是“天子諸侯君臣之分始定”的“大一統”國家,與夏殷有所不同,未說三代是什么性質的國家。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社會史論戰中,郭沫若、呂振羽、翦伯贊等先生就肯定了奴隸社會的存在。其上限,郭先生認為是從周朝開始;呂先生認為始于殷商;翦先生和鄧拓先生贊同此說。新中國建立后,又有始于公元前4000年、始于夏啟奪位、始于商王盤庚遷殷及戰國等四說?!吨袊ㄊ泛喚帯穼⑾纳塘性谂`制度內,將西周列在封建制度開始的年代內;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修改本)將夏、商、周歸于奴隸社會范疇。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史》(1982年版)基本沿用《中國史稿》體例。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先秦卷》將第一編冠名《遠古》,第二編冠名《夏商周》,但前者內容仍是原始社會史,后者以“文明”相稱,實為奴隸制社會?!断纳讨軘啻こ獭穼⑴`制之始的夏朝斷在公元前2070年,開國之王為禹,已為大多數史學家所采用。

1.“封建”的本義與概念《辭?!吩疲骸胺狻庇邪朔N含義:帝王把爵位或土地賜給臣子?!妒酚?#8226;周本紀》:“封尚父于營丘,曰齊”;疆界、范圍?!蹲髠?#8226;襄公三十年》:“田有封洫?!币庵?;指封緘物的件數;指富厚;指大;指姓氏?!逼渲械那岸N含義與“封建”有些關系?!胺饨ā币辉~,《辭?!肺醋鲉为毥忉?。但193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辭源》解釋道:“王者以爵土與人也。三代皆有之,至周而其制益備。爵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其地有百里(公、侯)、七十里(伯)、五十里(子、男)之別。春秋戰國,強凌弱、眾暴寡,互相兼并,天子不能制,遂廢其制”。所以,“封建”是指西周宗族政權的分封子弟及姻親貴族到地方上建立國家,拱衛王室。通常以“封爵賜土”、“封爵建邦”、“封土建國”等術語相稱,后邊往往連“藩屏周室”、“拱衛王室”等。西周的“分封”與“宗法”制度,是“封建”的具體反映,成為周史上的突出特征?!拔髦艿姆址庵品Q為‘封建’,即封邦建國。周滅商后,為了有效地統治被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派遣王室子弟或其他貴族到各地去建立諸侯國,代表周天子行使對地方的統治權,以拱衛王室。”“分封制是分級立宗制,不僅僅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在其國內也要進行分封,其子孫或其他貴族為卿大夫,給予一定的土地;卿大夫在其封地內也要分封,封其后代為士;士以下不再分封。宗法制的核心內容是嫡長子繼承制?!瘪T天瑜《〈封建〉考論》以56萬字的篇幅,對“封建”作了全面、系統、深入地考證和論述,并將其與“封建制社會”的區別作了考證。他說:“封建的本義是‘封土建國’、‘封爵建邦’。秦漢至清封建制的基本內涵是世襲分權的領主經濟、貴族政治;古來漢字文化圈諸國大體在此文上使用‘封建’并已見《封建論》。秦漢至明清社會主流離‘封建’漸遠,實行地主經濟基礎上的君主集權官僚政治。為宗法地主專制社會,皇權時代?!?/p>

2.“封建社會”的概念關于封建社會問題,不同觀點的爭論和說法太多了,難以逐一例舉,我們以《辭?!方忉尨??!掇o?!吩疲悍饨ㄉ鐣?、封建主義的含義與封建制度相同。“封建制度是以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剝削農民(或農奴)剩余勞動為基礎的社會制度。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在奴隸制度瓦解的基礎上產生。在封建制度下,封建地主階級擁有最大部分的土地。農民(或農奴)完全沒有或者只有很少的土地,他們被束縛于封建制度下,耕種地主的土地對地主階級有不同程度的人身依附,受著地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主要方式,是向農民收取地租。與奴隸制比較,農民由于有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生產工具,收成好壞同本身利益有一定聯系,因而對生產有一定的興趣,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封建社會基本的階級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封建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筑主要是以等級制為特點的封建制國家。封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是地主階級思維,它以維護封建剝削和等級制、宣揚封建道德為特征。地主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使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歷史上不斷起伏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打擊了封建統治,多少推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在封建社會后期,隨著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封建制度經過資產階級革命為資本主義制度所代替。一般認為中國在春秋戰國之交進入封建社會。1840年鴉片戰爭后,外國資本主義侵入中國并和封建勢力相勾結,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經過長期武裝斗爭,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于1949年建立了社會主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運動,最后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蔽覀冋J為,此論在今天仍是正確的,基本上是符合中國歷史實際的。不可以主席晚年的錯誤,貶低或否定的偉大貢獻與以其為代表的思想。也不可貶低或否定20世紀30年代以來代代史學家創立的馬列主義中國史學。具體學術問題的爭論、標新立異的見解和觀點,都是史學研究繁榮的景象,值得歡迎和提倡。但目的是進一步發展馬列主義中國史學,完善中國歷史體系和理論。

3.春秋與戰國之交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開端是符合歷史實際的

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和分期標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歷史學創立、發展的百余年中,一直是一個有爭論的重要學術問題。革命導師斯大林指出:“社會發展史首先是生產的發展史,是生產和人們生產關系的發展史?!备母镩_放,我國走上發展經濟、進行“四化”建設的軌道,結束了“階級斗爭為綱”的極“左”年代。史學界按照馬列主義基本理論,對推動社會發展和性質的變化動力或標志提出了是“生產力”、“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的總和”等說?!掇o?!吩疲骸榜R克思恩格斯首先發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他們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闡明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從而揭示了各種社會經濟形態循序發展的一般過程,并且有力地論證了生產斗爭、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這樣,歷史學才開始成為科學?!庇衷疲骸吧a方式,‘即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社會生活所必須的物質資料的謀得方式。是社會生活的基礎和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不同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不同性質。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生產力是生產方式的物質內容,生產關系則是它的社會形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生產關系則相對穩定;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又反轉來促進或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在一定條件下,生產關系的變革,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主要的決定作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又統一又斗爭,構成了生產方式內部的矛盾運動。這一矛盾是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它的發展,必然引起生產方式的變革,從而引起全部社會制度、社會思想、政治觀點和政治制度的變革。這種變革是通過社會革命來實現的。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及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的過渡,都是由于生產方式的變革所決定的?!苯?0年來的高等學校歷史教材,不論在分編、分章上的冠名有多么的不同,但總況是不出《辭?!匪?。如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史》及其與張海鵬、齊濤等主編的“新版本”,在第四章《春秋時期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生產關系的產生》、《下層民眾的反抗和地主階級奪權的斗爭》兩節闡述;在第五章《戰國時期封建制度的確立》(前475—前221年)中,以《各國封建政權的建立和變法運動》、《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內分水利灌溉、農業生產、手工業與商業發展、封建初期的階級構成等)兩節予以論述??梢姟吧a方式”作為區分社會性質的標志是正確、客觀、公正的。

4.對探索中國史編寫的認識

《中國歷史通論》是對中國史編寫在理論方面的探索,即分為三大階段(或時期)。論曰:本書“討論的范圍內,至少也有九千年以上的歷史(目前考古發現有跡象表明它極有可能會延伸至一萬年左右)。這一歷史大時段,何以名之?夏曾佑先生采用的做法是把中國古代史分為遠古、上古、中古、近古四段。這當然是一種茍且但也最少爭議的辦法。社會性質或社會形態的概念自西方傳入之后,很多史學家開始嘗試移之于中國歷史,但如何準確定性和分期,歧異就紛紜別出,長期論戰不已?!?/p>

近20年來出版的高等學術歷史教材大都以“遠古”取代“原始社會”術語,時空卻與夏曾佑先生的“遠古”大不相同,指的是夏朝前的近200萬年史(有的下限至西周滅亡,即公元前771年),上古、中古、近古幾乎廢而不用?!锻ㄕ摗穼⑾拇暗乃奈迩晔贩Q為“部族時代”,涵蓋了“原始社會”;將夏至戰國末稱為“封建時代”;將秦朝建立至帝制結束的漫長時期稱為“大一統帝國時代”。帝制結束前后稱為“現代化進程”或“走出中世紀”。這種體例既有對前人成說的繼承,又有其創見。它能否得到學術界認可,還得經歷時間的考驗和眾多學者的深入探討。著者欣賞的美籍臺灣學者許倬云《西周史》,顯然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史學著作。上海新版中學歷史教科書,亦是探索中國歷史編寫大膽地嘗試。對戰爭、革命和王朝更迭等內容進行了大幅弱化,把大量筆墨放在經濟、技術、社會風俗和全球化等多種主題上,“、長征、殖民侵略以及南京大屠殺,而今只在初中講授,并且內容也大為縮減?!?/p>

這套歷史教科書以近乎顛覆性的姿態大規模地“告別革命”,在教育界、學術界及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只保留了秦末農民大起義與太平天國運動,其余的農民起義全被刪去。讀了教材,基本上不知道西方國家的盛衰,也不知道拿破侖、希特勒、斯大林、的事跡,當然也沒有、“”的內容。為了“和諧”和淡化“革命意識”,刪去了法國大革命、俄國十月革命;為了突出“國家統一”,把春秋戰國、兩漢、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國家分裂時期輕描淡寫地一筆代過。以“文明”代替歷史,沒有民族、階級斗爭,沒有“革命”,也沒有民族英雄、愛國與賣國等,以達到“和諧歷史”之目的。這樣的歷史教科書,能使中學生真實了解中國史嗎?“畢竟,中學歷史教科書體現了一個國家對青少年的歷史觀、國家觀培養的大方向,是事關國家文化戰略的重大課題,來不得半點兒勉強和輕率?!?/p>

同理,“封建”與“封建社會”學術問題的討論,若沒有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不提“國人暴動”,不提奴隸主、地主對奴隸、農民的壓迫,農民起義和戰爭,沒有“忠臣”與“奸臣”、沒有“民族英雄”和“變節”及“賣國”的區分等,恐亦不符合中國歷史實際??梢娨獜U去近百年來的馬列主義中國歷史學,再“創立”一部史實提法、觀點等與百年來中國歷史不同的《中國古代史》或《中國通史》,并不是隨心所欲的一件事情。同志說:“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必須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而發展,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時代特色,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陛徲炤勎覀円鋵崱⑼晟浦袊R克思主義史學理論體系,也必須遵循這些原則和指導思想。為此,“我們要增強學習的緊迫感和自覺性,刻苦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特別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p>

我們在史學研究中更要按此講話精神,發展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而不是脫離馬列主義去另搞一套中國史學理論和體系。綜上所述,從20世紀30年代馬列主義中國歷史學創立以來的“古史分期”討論,主流和成就是主要的。我們今日對“封建”與“封建社會”的學術問題討論,應是總結、繼承前人成果,吸取其教訓,充實、補充以往之不足,進一步完善馬列主義中國歷史學體系,編寫更切合中國歷史實際的古代史、通史及斷代史,使中國和世界人民全面、系統、真實地了解中國200萬年的悠久史,以及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和優良傳統,以促進中國和世界文明社會的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