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種制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6 19:42:4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復種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輪作復種制形成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首先對二年三熟輪作復種制的形成標準進行了界定,其后據此標準對中外學者傳統觀點的史料依據詳細評述,闡明了無論兩漢、北魏還是唐代中期,中國華北平原都沒有形成二年三熟的種植制度。本文認為是明代中后期,隨著人多地少矛盾的出現和夏播大豆的推廣,二年三熟制才在華北逐漸形成。
關鍵詞:華北平原二年三熟輪作復種制度夏播大豆
華北平原二年三熟輪作復種制是中國北方旱地農區傳統種植制度的典型,而當今學術界對其形成時間的認識卻有很大分歧,我曾對此略有研究,建立了二年三熟制明中后期形成的新觀點①。當初,因條件所限很少能看到日本學者的論文,1997年11月赴日拜讀許多日本前輩的論文,才發現日本學者對此問題的研究更為深入。本文即是在此基礎上撰寫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評述中日兩國學者在二年三熟制形成時間問題上的研究方法與主要觀點,并對自己的觀點作一反省和定位。
一、二年三熟制及其形成的條件
二年三熟是指在一塊土地上春季種植粟、高粱等作物,待秋收后耕地播種冬小麥,次年五月收麥后,又播種豆、粟等,在連續二年的時間內實現三季收獲。如果能夠在同一塊地里這樣周而復始,連續多年地堅持下去,那么,就可以說形成了一種制度——二年三熟輪作復種制。
華北平原二年三熟制的形成必然要受到自然環境、種植技術與經濟條件等諸多因索的制約。從自然環境條件來看,氣候因素對種植制度影響最大。歷史時期華北平原的溫濕程度雖有一定的上下波動,但無論如何變化,華北總不出暖溫帶地域范圍,正常年份其積溫與降水狀況都完全可以滿足農作物的二年三收。也就是說,華北平原實行二年三熟制的自然條件自古具備。因此,下面將著重從種植技術與社會經濟兩方面論述它的形成。
稻麥復種制管理論文
二、陳旉《農書》對復種制度的有關論述
南宋時代,以長江下游地區稻麥復種制的形成和初步發展為標志的復種制度的發展,在中國傳統農學中已有所反映。陳旉《農書》不但記載了稻麥復種等技術方法,而且在理論上有所總結。"六種之宜篇"云:
種蒔之事,各有攸敘,能知時宜,不違先后之序,則相繼以生成,相資以利用,種無虛日,收無虛月,一歲所資,綿綿相繼,尚何匱乏之足患,凍綏之足憂哉!
這里講的是按時宜安排種植次序,在作物可以生長的季節中把耕地安排得滿滿的,使之"相繼以生成,相資以利用",其中就包括稻麥復種在內。這是對當時以稻麥復種為代表的復種輪作等農業生產經驗嶄新的理論概括,在中國農學史上是空前的?!秴问洗呵铩贰ⅰ稓飫僦畷?、《齊民要術》都沒有談大田復種問題,唯有陳旉《農書》談了這個問題,并概括出精彩的理論。這是耕作制度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陳旉雖然對稻麥復種等新鮮經驗做出了前所未有的總結,但他總結的技術仍然帶有一定地區的和時代的局限性。
從復種的內容看,當時復種的主茬可能是收獲較早的晚稻(關于這一問題,下文還要作比較詳細的論述)。此外,其他的旱作物也可能作為前茬;據"六種之宜篇"所述,麻枲(正月種,五、六月收獲)、粟(二月種,七月收獲)、早油麻(三月種,七月收獲)、早豆(四月種,七月收獲)收獲以后都可能再種一季莊稼。后作則是"豆麥蔬茹",并不完全是麥類。從"六種之宜篇"看,所謂"蔬茹",主要可能是是蘿蔔和菘菜。這種情況在其他材料中也有反映,如曹勛《山居雜詠》:"隔歲種成麥,起麥秧稻田。晩禾亦云竟,冬菜碧相連。"講的是冬麥收獲后種晚稻,晚稻收獲后種冬菜。總之,不是每年都刈稻種麥,不是嚴格的"稻-麥"一年兩熟制。
糧食主銷區耕地集約利用研究
摘要:中央政府要求主銷區也要保證一定的口糧自給率,作為我國第二大主銷區的浙江,耕地利用模式唯有向集約用地方向轉變。本文從耕地復種指數、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單產分析入手,分析了浙江耕地利用集約度與糧食生產效率的變化,研究結果顯示,浙江耕地集約利用度和糧食生產效率總體處于下降狀態,耕地自然本底條件是影響浙江耕地集約利用水平的基本因素,而農業比較收益低是浙江集約利用水平整體下降的主要原因。政府應通過引入現代農業生產要素,提高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水平以及提高省級財政對糧食功能區建設的支持力度等措施,提高糧食生產效率與農民糧食生產收益。
關鍵詞:耕地集約利用;糧食主銷區;浙江
1問題的提出
中央政府要求主銷區也要確立糧食面積底線、保證一定的口糧自給率,這一要求強化了主銷區在國家糧食安全中的責任。浙江是僅次于廣東的我國第二大糧食主銷區,目前的糧食自給率不足40%。隨著中央強化對地方糧食安全責任的考核,如何穩定糧食生產能力是浙江面臨的難題。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浙江的糧食總產量呈現快速下降的態勢,2016年,浙江糧食總產量已不足20年前的一半,耕地利用模式變化是糧食總產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為穩定糧食生產,浙江耕地利用模式唯有向集約用地方向轉變。目的不同,對耕地集約利用的理解、評價和測度存在差異[1],地方政府基于分擔國家糧食安全的視角,耕地集約利用的關注重點將會投向耕地利用效率特別是耕地的糧食生產效率,因而更多地從耕地的利用強度和單位面積產出來評價耕地集約利用;然而,耕地利用在微觀尺度上是一種農戶行為[2],按照舒爾茨[3](2006)農民理性經濟人假設,農戶收入最大化的個體追求,會使得眾多農戶增加對收益更高經濟作物的投入或將向二、三產業轉移,降低糧食生產投入,從而導致糧食產出下降。上述現象體現了耕地利用目標上政府和農戶兩者之間的沖突。本文將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利用統計數據,從耕地復種指數、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單產分析入手,從省級和市級兩個尺度,分析浙江耕地利用集約度與糧食生產效率的變化,在揭示進入新世紀后浙江耕地利用集約度變化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并基于糧食主銷區分擔國家糧食安全責任的視角,闡述相關政策啟示,協調政府與農戶在耕地利用目標上的沖突。
2省級尺度上耕地集約利用度的變化
2.1復種指數變化。復種指數是耕作制度研究中衡量耕地資源集約化利用程度的基礎性指標[4],龐大人口的糧食需求以及有限的耕地資源約束,我國長期以來采用多熟種植模式,通過提高耕地利用率,來增加單位面積的農作物產出。本文以耕地面積數據和作物播種面積數據,分別計算了2005~2014年間我國以及浙江省的耕地復種指數。由于2009年全國耕地面積數據依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做出了重大修正,致使該年耕地復種指數出現異常大幅下降,為了便于比較,將研究區間劃分為兩個時間段,其中,2005~2008年,我國復種指數從127%增加到128%,2009~2014年,從117%上升至123%,年均增長1%。上述兩個時段數據存在統計口徑的差異,但計算結果均顯示,我國耕地復種指數總體呈穩定上升態勢,也反映了我國耕地集約利用水平呈穩定提高態勢。與全國總體上升態勢截然不同的是,浙江的耕地復種指數快速下降,從2005年的146%下降到2014年的122%。耕地復種指數是反映耕地利用強度的指標,耕地復種指數下降,意味著單位耕地面積上投入資金、勞動力的下降,也意味著耕地對農戶提供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保障效用減少[5],農戶將更多的資金與勞動力從農業生產轉移配置到收益更高的非農行業,復種指數降低是農戶追求資本生產率以及勞動生產率最大化的理性選擇。浙江耕地復種指數的下降,反映了浙江耕地集約利用水平降低的態勢。非農就業機會增加,耕地經營比較收益低,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無疑是耕地復種指數下降的主因。浙江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是傳統的水稻一年兩熟地區,1978年,浙江省雙季稻與單季稻面積比例高達18.98∶1,到了2014年,上述比例只有0.40∶1,浙江水稻生產已變為單季稻種植為主。除此之外,耕地結構急劇變化、耕地整體質量下降也是這一時期耕地復種指數下降的原因。本世紀初,“土地折抵指標”等土地利用體制改革措施的實施,浙江建設用地快速擴張,大量優質耕地變為建設用地,而“上山下海”式的耕地補充方式導致的耕地質量整體下降以及新墾耕地基礎設施的不完善[6],造成了耕地拋荒尤其是季節性拋荒現象的增多。調研顯示,在拋荒的耕地中,立地條件差、肥力低、坡度高、蓄水弱且水利道路等農田基礎設施不完備的新墾耕地比例最高。2.2糧食播種面積變化。在浙江耕地利用集約總體水平不斷下降的背景下,考察其糧食播種面積變化,是為了分析糧食生產在耕地投入中的變化狀況,了解農戶的投入偏好,厘清糧食生產中政府目標與農戶目標間沖突的原因。2005~2014年全國和浙江省糧食播種面積變化的總體狀況,與全國糧食播種面積總體增長趨勢不同,在農作物播種面積持續下降的背景下,浙江糧食播種面積也持續下降,表明了浙江農戶對包括糧食種植在內的耕地投入意愿持續降低。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糧食播種面積的降幅比農作物播種面積的降幅更大,前者為14.94%,而后者為18.93%,這反映了農戶耕地利用結構的變化,即投入糧食生產的耕地比重在下降,而投入非糧生產的耕地相應增加。調查發現,即便在劃定的糧食功能生產區,浙江耕地非糧化的現象也比較常見,浙江省對于功能區耕地的種植結構有具體規定,但由于和經濟作物相比,糧食種植收益低,上述規定難以得到嚴格執行。浙江糧食播種面積下降最快的時期是在2005~2007年,而2007年后的播種面積的變化幅度要小得多,這可能和浙江的“土地折抵指標”等土地利用措施在2007年被中央政府實質叫停有關。“土地折抵指標”政策使得新墾耕地快速增加,相應更多的優質“熟地”被轉為建設用地,新墾耕地無論是地力條件還是基礎設施條件都不如被占用的“熟地”,農戶在這類地塊進行糧食生產,比較收益更低,這會降低農戶對糧食生產的耕地投入,導致糧食播種面積下降,進而影響耕地的集約利用水平。糧食播種面積變化的直接結果是浙江糧食總產量的波動,在“土地折抵指標”政策實施期間,2001~2007年,浙江糧食總產量下降了32.1%,和同期糧食播種面積的降幅基本持平。2.3糧食單產變化。糧食單產反映了單位播種面積上土地、資金和勞動力投入狀況,通過考察糧食單產變化,可以從產出視角分析耕地集約利用狀況以及糧食生產效率變化。結合浙江實際,糧食單產分析還可以考察在糧食播種面積下降的背景下,農戶在糧食生產上的資金和勞動力投入變化,并進一步揭示個體利益追求下的農戶耕地利用行為如何影響耕地的集約利用狀況。2005~2011年,浙江的糧食單產總體是增長的,并在2011年達到了歷史最高,此后,糧食單產的下降趨勢比較明顯,2015年繼續下降為5887kg/hm2,離歷史最高位已越來越遠了,也即從糧食單產看,2011年前,耕地集約利用水平處于上升態勢,而此后的趨勢是下降的。糧食單產是土地、資金和勞動力等投入狀況的綜合反應,土地主要是指土地質量的變化,多項研究表明,浙江的耕地質量總體是下降的[6,7],考慮到資本和勞動力對耕地質量存在替代作用,因而,2011年前浙江糧食單產增長是源于單位耕地面積資本和勞動力投入量的提高,而耕地質量對浙江糧食單產呈現的是負向影響。由于農業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缺乏,近年來,浙江水稻生產“輕簡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水稻生產“輕簡化”主要是指以撒播為主的直播比例快速上升,直播稻用工少、勞動強度低,是一種勞動力替代技術,但直播稻是相對粗放化的耕地經營方式,影響水稻單位面積產量。水稻生產勞動力投入降低而帶來的“輕簡化”和“粗放化”可能是2011年后浙江糧食單產下降的一個重要因素。
縣長在三夏生產觀摩會發言
同志們:
這次全縣“三夏”生產工作會議,是縣委、縣政府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目的是通過現場觀摩評選夏糧優質品種,分析估價全縣糧食生產形勢,全面安排部署“三夏”生產工作,迅速動員全縣上下統一思想,強化措施,精心組織,狠抓落實,努力奪取夏糧豐收,促進農民增收。早上,大家現場觀摩了4個典型,剛才,縣農牧局局長就全縣冬小麥品種布局安排講了很好的意見,請大家認真抓好落實。下面,我根據縣委、縣政府討論的意見,講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正確估價全縣糧食生產形勢,切實提高對加強糧食生產重要性的認識
保障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是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大任務。今年以來,中央、省、市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年初,中央1號文件下發了《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這是協調糧食安全生產與農民增收關系的一個綱領性文件,緊接著省、市又相繼出臺了《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意見》和穩定糧食生產的有關政策,這些政策措施,都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強調了加強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的極端重要性。我縣作為農業大縣,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比較脆弱,糧食生產的豐歉直接關系著全縣政治經濟形勢。
今年,全縣上下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政策,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農業項目建設和典型培育為帶動,在繼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的同時,堅持把糧食生產擺在農村工作的首位,廣泛宣傳,精心安排,狠抓落實,形成了大抓糧食生產的共識,科技服務措施進一步加強,農業投入明顯增加,全縣夏糧生產在克服春旱、強霜凍、干旱等自然災害影響和播種面積略有減少的情況下,通過落實抗旱增收措施,提高單產,使全縣夏糧獲得了較好收成。據農技部門調查測產,全縣夏糧總面積35.94萬畝,比上年統計年報36.43萬畝減少0.49萬畝,減幅1.3%,總產5.43萬噸,較上年5.48萬噸減少0.05萬噸,減幅0.9%,其中冬小麥播種面積35萬畝,與上年基本持平,單產154.8公斤,較上年增產4.23公斤,增幅2.81%,總產5.42萬噸,比上年5.27萬噸增加0.15萬噸,增長2.9%。全縣夏糧單產有所增加,總產基本平衡。
這個較好收成的取得是來之不易的,既是我們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高度重視糧食生產的結果,更是我們加大科技推廣力度,落實抗災增收措施的結果。為此,各級各部門都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雖然去年冬小麥播種時,雨水較多,底墑充足,投入較大,出苗齊全,冬前苗足苗壯,為安全越冬和春季返青奠定了基礎,返青后冬小麥長勢喜人。但入春以來,3—5月份降水不足,降水量為61毫米,比歷年同期偏少35%,造成持續春旱,加之連續遭受兩次強霜凍災害,影響了分蘗成穗及幼穗分化和穗粒數的形成,進入5月中下旬以后,部分區域地塊小麥條銹病偏重流行,全縣小麥條銹病病田率88.8%,嚴重度5-20-80%,小麥白粉病發生面積29.6萬畝,嚴重面積15萬畝,麥蚜發生面積22.3萬畝,平均蚜株率26.4%,對產量造成一定影響。災情發生后,全縣上下組織廣大群眾采取有效抗災自救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了災害損失。一是成立了抗災生產自救領導小組,下發了《關于做好抗凍減災工作的緊急通知》,全面安排了全縣的救災及生產自救工作,采取在縣廣播電視臺舉辦生產自救措施專題講座、干部深入一線進行補救技術指導、發放救災款、生資及種子部門緊急調儲生資等措施,認真開展救災及自救工作。全縣先后組織2400多名干部職工深入生產一線組織和領導生產自救工作,在縣廣播電臺、電視臺開辦講解秋冬作物成災后查苗、補苗等田間管理措施的專題節目12期(次)。二是縣財政撥付救災資金12萬元,補貼供應辣椒等蔬菜苗22萬株,玉米種子4000公斤,磷酸二氫鉀等微肥2.4萬公斤。生資部門緊急調運儲備化肥400噸,種子部門調運儲備農藥、糜子及蕎麥等小雜糧種子150噸。三是在病蟲害防治期間,縣農技部門組織機防隊,對萬泉、朱店、陽川三鄉鎮重發地塊統一組織群眾,集中連片進行防治,同時抽調35名干部分赴各鄉鎮指導防治工作。四是結合貫徹全國農資打假治理活動,嚴厲查處了坑農害農的假冒偽劣農資。下發了《關于2004年全縣農資打假工作的通知》,農牧、公安、工商、質檢等部門出動宣傳車輛40輛(次),舉辦廣播電視講座12次,在集市、村頭路口張貼宣傳品1500多張,印發宣傳資料5500多萬份。查處不合格種子550公斤,肥料15噸,飼料4.5噸,立案查處7件,切實保護了農民利益,維護了農資市場秩序。這些措施的落實,從根本上保證了夏糧豐收。
巧借三種力量促進糧食增產工程總結
近年來,鉛山縣通過巧借三種力量,有效地破解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調農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這道難題。在進一步調整農業內部結構,發展壯大以紅芽芋、養鰻等特色產業的同時,實現糧食總播面積43萬畝,預計全年糧食總產達3.2億斤,同比增長22.8%。
一、向土地要潛力,在不影響結構調整的前提下增加糧食產量
土地是農業的基礎,在土地日益減少、顯得彌足珍貴的情況下,該縣一方面通過盤活、用好存量土地,擴大增量土地,另一方面通過依靠科技、提高復種指數等方式,向土地要潛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不影響調整農業結構的同時,又增加了糧食產量。
一是無中生有,深挖有效土地資源。該縣把挖掘土地資源當作從“海棉中擠水”一樣來對待,想辦法、出實招,從存量土地中尋找增量土地,變無形土地為有形土地。加快了土地流轉步伐,建立了以村、組為單位,靈活機動、操作性強的土地轉包、租賃機制,積極引導種植能手大面積承包外出務工、進城經商等人員閑置、撂荒土地,做到了“可用土地一分都不放過”。在輿論導向、利益導向、機制導向的作用下,該縣開發、利用了各種閑置土地1萬畝,從根本上杜絕了土地拋荒現象。進一步落實“占一補一”原則,加大土地開發整理力度。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土地開發整理扶助專項資金1332萬元,縣財政撥出專項資金27萬元,用于開發整理土地資源,新增耕地2800畝。
二是精益求精,提高農業科技含量。立足于依靠科技,提高科技含量,實施良種良法工程,實現了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增加。建立糧食主推品種推薦制度,為農民選用優良品種提供權威性的指導。引進、推廣“株兩優02”、“兩優培特”等兩系雜交稻及“65002”等超級雜交稻,普及推廣了以“贛晚秈923”為主的優質常規稻,優質率達90%。加強了農業科技培訓力度,整合師資力量和培訓經費,把扶貧、移民、勞動力轉移等培訓任務進行統籌,建立了縣以培訓鄉鎮農技干部和農村黨員干部為主,鄉鎮以培訓科技帶頭人和示范戶為主,村級分社分片培訓到農戶的農業技術培訓機制;健全了縣、鄉、村三級培訓網絡體系,共舉辦培訓班24期次,培訓農民1.2萬人次。
三是科學安排,推廣立體農業和提高復種指數。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的時空差異,科學開發、合理確定糧經間套復種輪作種植模式,發展立體農業,提高土地生產率和經濟效益。大力推廣了在坡度15度以上山地實行林、草、牧相結合、以水域或庫區為單元的立體農業、稻田立體農業和庭院立體農業。汪二鎮提出“西瓜上山,水稻回家”的思路,在果園、山坡種植西瓜3000余畝,騰出土地種糧食,既確保了糧食種植面積,又做大了“西瓜經濟”。提高復種指數,壓縮一季稻面積,提高水稻復種率,全縣水稻復種率達27%,同比增長4個百分點。在產芋鄉推行“芋稻輪作,播面不減”,紫溪等產芋大鄉推廣地膜覆蓋新技術,使紅芽芋播種時間提前2個月,實現紅芽芋—晚稻輪作目標,全縣紅芽芋—晚稻輪作面積達2萬畝。
糧食補貼存在問題調研報告
自年國家執行糧食補助政策以來,改動了過去對農民多“取”少“予”或只“取”不“予”的分派關系,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糧食安全獲得進一步保證,鄉村的黨群、干群關系也獲得了分明改善。但還存在一些不容無視的問題,應采取有用辦法加以改良和完善。
一、糧食補助工作存在的首要問題
1、糧食補助面積核實堅苦。糧食補助按國家政策只對種糧面積進行補助,但核實種糧面積十分堅苦:一是因為補助對象觸及千家萬戶,鄉鎮財務所因為人員有限在短期內基本無法對種糧面積一一核實,種糧面積只能依托村委會協助進行。二是村委會為了簡潔工作和賜顧幫襯村民,二輪承包面積內非種糧面積不核減。雖然種糧面積需求公示,然則廣大村民只需本人的錢不少,統一個村的人也不會告發。
2、糧食補助的品種過于繁復。我國已出臺的糧食補助的品種首要有糧食直接補助、農資綜合補助、良種補助(分水稻、玉米、油菜、小麥),并且補助標準分歧。雖然每種補助的意義不一樣,但糧食補助品種過多,發放成本高,還會添加犯錯的幾率,并且不便利農戶了解。
3、補助標準不科學。國家制訂糧食補助政策的目標,是鼓舞農民栽種糧食,擴展糧食栽種面積,提高復種指數,添加糧食產量,添加農民收入。按政策規則,早稻良種補助為10元/畝,中稻良種補助為15元/畝,晚稻良種補助為15元/畝,小麥良種補助為10元/畝,玉米良種補助為10元/畝,油菜良種補助為10元/畝。小麥和玉米的良種補助程度偏低,這對換動農民栽種小麥、玉米和提高糧食產量的積極性不大,不利于提高復種指數,與補助的目標不符。
4、糧食補助政策難以影響種糧面積繼續添加和糧食繼續增產。在政策出臺初期,糧食補助政策的旌旗燈號效應較為分明。但因為普惠制補助方法不足邊沿鼓勵效應,糧食補助政策無法繼續促使農民不變糧食栽種面積。從近幾年查詢狀況來看,糧食補助資金在促進農民種糧積極性方面的效果微乎其微,甚至局部農民群眾把補助資金簡略了解為黨和縣政府的關懷款,與糧食栽種沒幾多關系。
縣糧食生產年度工作總結
縣糧食生產年度工作總結
糧食生產事關全局,**縣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采取了一系列鼓勵和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的政策措施,**縣糧食生產實現了恢復性增長。
一、基本縣情
**縣地處重慶市東部邊緣,是一個以種養業為主的農業大縣,全縣轄30個鄉鎮,386個村、居委會,4598個社,24.62萬農業戶,10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8.65萬人,46.14萬個農村勞動力。全縣幅員面積4099.2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9.35萬畝(習慣面積),其中水田18.3萬畝。
二、糧食生產落實情況及效果
(一)糧食產量和面積
蔬菜辦工作計劃
一、目標任務:全縣蔬菜生產計劃播種面積12.8萬畝(含復種套種),其中辣椒5萬畝,生姜0.5萬畝,全縣蔬菜總產量13.5萬噸,產值3億元以上,保證城鎮居民食菜安全和蔬菜市場供應穩定。
二、工作思路:深入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相關會議精神,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的工作目標,以“推進亮點工程,打造特色”為契機,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做大做強做優蔬菜產業,實現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城鎮蔬菜有效供給的目標。
三、工作重點:完成州對縣目標管理各項指標,新建251個蔬菜大棚,加強2595畝城鎮專業蔬菜基地建設,加大生姜、辣椒特色產業建設,加強科技興菜體系建設,培訓菜農2000人次。
(四)工作措施:
1、加強蔬菜基地建設。一是穩定現有城鎮蔬菜基地面積,抓好、白沙、浦市、洗溪四鎮9個城鎮蔬菜基地共2595畝的建設,確保蔬菜平均復種指數達3次以上,葉類蔬菜、時令蔬菜等重要蔬菜產品自給率70%以上,保障城鎮居民蔬菜供應;二是抓好特色蔬菜基地建設,形成以興隆場鎮、永興場鄉、小章鄉為中心的5萬畝辣椒生產基地,以解放巖鄉為中心的5000畝生姜基地;三是積極爭取項目經費加強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清理淤塘、修建水源排灌溝渠設施等。
2、加強科技興菜體系建設。一是抓好新品種、新技術等“五新”成果的推廣,在鎮村試驗示范蔬菜新品種10余個,新技術、新材料2項,篩選出適宜本地的好品種、好技術等,提高蔬菜品種質量,進一步推廣示范,確?;亓挤N覆蓋率達90%以上,農區商品菜基地的良種覆蓋率達到50%以上;二是聘請蔬菜專家、教授對全縣蔬菜種植大戶和主產區的菜農進行培訓,有針對性地開展好早春蔬菜、秋延后蔬菜、特色蔬菜等無公害栽培技術培訓,提高菜農的科技素養,全年培訓人員不少于2000人次。三是繼續做好優新辣椒等品種在我縣的引種示范工作。
鎮糧食生產實施意見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省、市、縣有關糧食生產會議精神,確保糧食安全,切實做好我鎮糧食生產工作,使我鎮糧食生產保持持續上行的發展勢頭,確保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現根據靖府辦發〔2013〕19號文件精神,經研究,對我鎮2013年糧食生產提如下實施意見:
一、堅持科學發展觀,拓寬渠道,夯實基礎。各村要把糧食生產擺到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首位,以“穩面積、擴復種、提單產、增總量”為重點,合理優化品種結構,提高產品質量,擴大規模經營,提高農業效益。
二、全面宣傳落實好國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今年國家扶助糧食生產的政策繼續加強,惠農補助獎勵資金進一步增加,所以我們要把扶持糧食生產的各項政策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告訴種糧農戶,最大限度地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嚴禁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降低補貼標準、改變補貼用途、克扣農民補貼,及時足額將惠農資金發放到種糧農民手中。
三、全面推進早稻集中育秧工作。千方百計擴大“單改雙”種植面積,提高復種指數,嚴禁土地撂荒,同時,要充分利用冬閑田、荒坡、荒地擴大馬玲薯、玉米、豆類、小麥等其它旱糧作物,增加糧食總產。
四、進一步強化糧食生產的服務力度。加強對農資的調控與監管,保持農資市場價格穩定,確保農資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及時做好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防工作,幫助農民解決糧食生產中遇到的各種技術難題,確保各項技術措施落實到位。
五、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全力做好主要農時季節農業氣象災害趨勢分析,及時制定防災減災應急預案,適時啟動應急響應,做好主動避災、科學防災、有效減災。要加強農情信息體系建設,加強干旱、洪澇、病蟲害等災害監測預警和防治指導,及時預警信息。指導農民增強抗災意識,切實做好抗旱防澇準備工作。
關于秋冬農產的意見
各鄉(鎮)人民政府,縣直各有關部門:
為切實抓好秋冬農業生產,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進一步加快我縣農村經濟的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就秋冬農業生產工作提出如下意見,請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以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依靠科技進步,充分發揮區域優勢,積極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提高耕地復種指數,著力抓好小春糧油生產和冬馬鈴薯、冬早蔬菜及晚秋作物的綜合開發,加快擴大發展優質高效糧經作物,提高優質優價農產品生產比重,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
二、目標任務
完成秋冬作物種植39萬畝,其中種植晚秋作物11萬畝(晚秋糧豆4萬畝、晚秋綠肥3萬畝、晚秋蔬菜4萬畝);小春糧豆作物14萬畝(小麥9.5萬畝、蠶豆2.5萬畝、雜糧2萬畝);小春油料5萬畝;實施冬季農業開發9萬畝(冬早馬鈴薯3.5萬畝、冬早蔬菜4萬畝、冬玉米0.7萬畝、冬大豆0.3萬畝、大田種草0.5萬畝)。角奎鎮發展果園種植0.3萬畝(櫻桃1000畝、李子20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