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訓練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8 10:13: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高原訓練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深究乒乓球高原訓練
1問題的提出
隨著乒乓球運動的不斷普及,各國更加重視,技術水平迅速提高。但乒乓球高原訓練卻一直未引起廣大教練員和科研人員的足夠重視。
在高原進行乒乓球訓練,由于空氣密度小,球體受到的阻力小,故球的飛行速度明顯快于平原,這對乒乓球訓練影響極大,再加上有的地區較為潮濕,球臺的反彈力受到影響,球著臺后顯得快、低、飄。這就加大了運動員處理球的難度和縮短了處理來球所必須的時間。如果不加強對高原空氣密度與乒乓球運動這種特殊聯系的研究,在高原進行乒乓球訓練和比賽就很難達到現代高水平要求。
2高原空氣密度對乒乓球訓練的影響
2.1給人體動作帶來的影響
由于高原空氣密度小而導致球的飛行速度明顯加快,從而給運動員的動力定型帶來兩點變化:一是擊球前所必須的準備時間縮短,使正常的擺臂幅度受到限制。要適應這一情況,必須減小手臂和身體部分的擺幅,才能提前完成準備動作,保證良好的身前擊球的位置,二是在用相同力量擊球,球的初速不變的情況下,高原球速在空中飛行時大于平原球速。這樣假設某一力量在平原能夠擊到對方臺底邊上的球,而在高原必定飛出界外。所以要保證命中率就要相應的減輕擊球力量,以縮短打出距離。第一點由于擺臂幅度受到限制,肌纖維初長度不能得到保證,力量就會減小,這就是“高原小動作定型”的基本原理。第二點在同一條件下,要減輕擊球力量,才能防止球出界。所以擊球時要減慢揮臂速度,就必須控制肌纖維的收縮速度,但這恰成了要加強爆發力難以逾越的障礙。我們稱他為“高原輕力量定型”。高原地區的運動員揮臂幅度普遍偏小,顯得拘攣,力量較輕,球質也差,擊球動作也不如平原地區運動員干凈利落、舒展,這正是高原運動員的致命弱點。
乒乓球高原訓練分析論文
摘要為提高乒乓球訓練質量和運動技術水平,本文對乒乓球運動在高原訓練后,空氣密度對乒乓球訓練影響及采取解決的辦法等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高原訓練,飛行速度,人體移動
1問題的提出
隨著乒乓球運動的不斷普及,各國更加重視,技術水平迅速提高。但乒乓球高原訓練卻一直未引起廣大教練員和科研人員的足夠重視。
在高原進行乒乓球訓練,由于空氣密度小,球體受到的阻力小,故球的飛行速度明顯快于平原,這對乒乓球訓練影響極大,再加上有的地區較為潮濕,球臺的反彈力受到影響,球著臺后顯得快、低、飄。這就加大了運動員處理球的難度和縮短了處理來球所必須的時間。如果不加強對高原空氣密度與乒乓球運動這種特殊聯系的研究,在高原進行乒乓球訓練和比賽就很難達到現代高水平要求。
2高原空氣密度對乒乓球訓練的影響
高原訓練運動能力影響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隨著競技體育的不斷發展和運動技術水平的迅猛提高,高原訓練作為一種輔助手段會更加引起國內外體育界的重視。高原訓練的實踐經驗和基礎理論的研究得到了重視和完善,形成了較為豐富的理論和實踐體系。本文就高原訓練對生理、生化機能的影響加以研究。
【摘要題】人體運動科學
【關鍵詞】高原訓練/運動能力/機制
高原訓練是指有目的、有計劃地將運動員組織到具有適宜海拔高度的地區,進行定期的專項運動訓練的方法[1]。國內外訓練工作者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注意到,生活在高原地區的運動員具有較高的耐久力。因此高原訓練得到國內外體育界的普遍重視[2],同時高原訓練的方法也不斷改進,并采取了一些新的訓練手段及模擬訓練方法(如:高住低練訓練法、間歇性低氧訓練、低壓氧倉訓練、呼吸低氧混合氣體、模擬高原訓練場館、可調氧分壓式睡倉等)。參與高原訓練的項目已由原來的一些主要耐力運動項目,如中長跑[3]、競走[4]、自行車[5]等,發展到幾乎所有的奧運會項目。因此,高原訓練仍是目前體育科研中的一大研究熱點。
1高原訓練對運動能力的影響機制
高原訓練對機體產生的生理反應是極其復雜的,并且存在著不同的適應規律。一般認為,人在高原低氧條件下,紅細胞生成增多,呼吸循環功能增強是機體在該條件下進行的生理性代償的基本方式,而循環功能的增強是這種代償反應最重要的表現,機體通過神經反射和高層次神經中樞的調節、控制作用使心輸出量和循環血容量增加,補償細胞內降低了的氧含量,從而提高耐受缺氧的能力,適應惡劣的低氧環境,以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6]。
運動能力影響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隨著競技體育的不斷發展和運動技術水平的迅猛提高,高原訓練作為一種輔助手段會更加引起國內外體育界的重視。高原訓練的實踐經驗和基礎理論的研究得到了重視和完善,形成了較為豐富的理論和實踐體系。本文就高原訓練對生理、生化機能的影響加以研究。
【摘要題】人體運動科學
【關鍵詞】高原訓練/運動能力/機制
高原訓練是指有目的、有計劃地將運動員組織到具有適宜海拔高度的地區,進行定期的專項運動訓練的方法[1]。國內外訓練工作者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注意到,生活在高原地區的運動員具有較高的耐久力。因此高原訓練得到國內外體育界的普遍重視[2],同時高原訓練的方法也不斷改進,并采取了一些新的訓練手段及模擬訓練方法(如:高住低練訓練法、間歇性低氧訓練、低壓氧倉訓練、呼吸低氧混合氣體、模擬高原訓練場館、可調氧分壓式睡倉等)。參與高原訓練的項目已由原來的一些主要耐力運動項目,如中長跑[3]、競走[4]、自行車[5]等,發展到幾乎所有的奧運會項目。因此,高原訓練仍是目前體育科研中的一大研究熱點。
1高原訓練對運動能力的影響機制
高原訓練對機體產生的生理反應是極其復雜的,并且存在著不同的適應規律。一般認為,人在高原低氧條件下,紅細胞生成增多,呼吸循環功能增強是機體在該條件下進行的生理性代償的基本方式,而循環功能的增強是這種代償反應最重要的表現,機體通過神經反射和高層次神經中樞的調節、控制作用使心輸出量和循環血容量增加,補償細胞內降低了的氧含量,從而提高耐受缺氧的能力,適應惡劣的低氧環境,以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6]。
現代游泳技巧與訓練發展走勢
游泳訓練的歷史從游泳競賽出現后就已經開始了?,F代游泳訓練到今天已經發展了100余年。100年來,游泳訓練從無到有;從簡單的技術改進,到多種訓練方法和手段的運用;從單純的追求運動量到注重強度與量的結合;從注重發展運動員的體能到強調技術和專項能力并重發展。簡單的說,游泳訓練的發展同人們對于游泳項目的本質的認識緊密聯系。隨著人們對于游泳運動本質的更深入的研究和認識,游泳訓練的發展也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對于我國游泳工作者來說,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應當具備更為深刻的和科學的觀念,對游泳運動訓練的認識應當建立在科學的思維方式基礎上,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研究和分析世界游泳訓練的發展趨勢,對于今后更好的把握訓練的方向有重要的意義。
1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
1.1強調運動員的技術有利于減少阻力
游泳技術的合理性對于運動員的游進速度起到關鍵的作用。如果理解這個問題是很簡單的,例如一名舉重運動員雖然有很好的力量水平,但是他有可能游不過一名7歲的業體校的小運動員。這說明雖然力量對于游泳運動員是很重要的,但關鍵要看運動員在水中利用力量的能力。也就是說運動員對自身力量的利用效率對于游泳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全力發展運動員的最大力量對于游泳項目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加強運動員的水中力量的效率。要做到這一點,就要使運動員掌握合理的技術。對于技術的合理性,不同的教練員和運動員有不同的理解。首先是要符合運動員的生理和解刨學的特點。同時,合理的技術是要能夠盡量的減少阻力,增加推動力。
游泳運動員在水中的阻力主要有主動阻力和被動阻力。被動阻力同運動員的身體形態及在水中的姿勢有很大的關系。而主動阻力同運動員在水中的游進方式有很大關系。如果運動員在水中游進時身體重心的移動比較平穩,游進的速度的變化是較為均勻的、平穩的,在游進中運動員的主動阻力會比較大,而相反,在游進中游速的變化是均勻的,或者說最高速度和最低速度的差小的話,那么,主動阻力就會小。
舉個例子,波波夫在游進中的功率為87瓦特,而另外兩名運動員的功率分別為117、170瓦特,但是另外兩名運動員的速度并不如波波夫更快。這就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技術造成的。波波夫的主要技術特點就是連續、連貫的用力。這種技術的形成主要是依靠長期的技術訓練形成的,而不是先天形成的。這從另一方面也給我們一個啟事,就是正確、合理的技術是可以通過訓練來得到的。就像我們的體操、跳水、乒乓球的訓練一樣,通過訓練我們可以達到較好的技術水平。
中長跑運動技術創新與訓練方法
1.中長跑運動的技術創新分析
20年來中長跑技術發展變化的主要特點是:跑進中著地緩沖更加圓滑,蹬伸配合協調,蹬地角減小,擺腿半徑縮短,送髖前移幅度增大,體現出經濟性強,實效性好,結合個人特點,跑起來輕松省力。根據發展總結有以下三種技術方面的創新,(1)自然、穩健,現代中長跑技術強調適宜的步長和步頻,通常步頻3.34~3.80步秒,女子步長1.68~1.90米,男子步長1.75~2.35米;支撐時間和騰空時間比例適宜,跑進中運動員更加注重技術動作的自然放松,重心平穩,體現能量節省化,并根據自身身體特征形成個人的技術特點和技術風格。自然,穩健,步長、步頻適宜的現代中長跑技術已經被人們廣泛接受;(2)快頻率跑動,快頻率跑的技術特點是依靠增加頻率來提高跑速。馬俊仁教練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馬家軍”高頻率、快節奏、重心平穩、步調較快的中長跑技術風格。近年來,我國中長跑教練王德顯在快頻率跑的基礎形成了“鴨子式”跑法,即在途中跑過程中盡量減少擺臂的幅度以降低能量的消耗。孫英杰是這種跑法的典型代表;(3)大步幅跑動,由于重視了中長跑運動員的選材,加強中長跑運動員的身體素質訓練,提高柔韌性素質,形成了大步幅跑動技術。目前,非洲和歐洲大部分優秀中長跑運動員運用大步幅跑技術,即跑進中的蹬擺更加有力,髖關節前送速度提高幅度加大,使步幅更大,促進了中長跑運動水平不斷提高。
2.中長跑的訓練方法
2.1持續跑訓練法
這種訓練方法起源于18世紀的英國,是一種主要依賴于運動員個人的運動天賦,順其自然的長時間的持續跑,跑量小,速度慢,沒有明顯的訓練周期,運動員以自我控制為主,這是當時惟一的訓練方法。
2.2自然跑訓練法
“高原現象”對高校體育教育的影響
摘要:研究目的:進一步加強高校體育教育改革,優化教師教學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到以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提高體育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各項體育技能實現再飛躍。研究方法: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法、教學實驗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結果:體育界中的“高原現象”是運動技能練習達到一定水平所出現的暫時停頓現象,它具有特殊性、普遍性;產生原因包括:未達到最佳學習動機、未對舊的技術動作進行改造等;提出引導學生調整最佳學習動機、增加新技術學習并改造舊技術等建議。
關鍵詞:“高原現象”;高校體育教育;影響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后推出了關于“高校體育改革”的方案,得到了各地、各學校的積極響應。深刻落實高校體育教育改革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近年來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問題凸顯,學生學習動力不高,技能掌握情況較差,理論知識匱乏,給年輕人培養終身體育方法帶來了困難,這與“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提出的鍛煉人數達5億人的目標相距甚遠。文章以高校體育改革與發展為最終目標,探索“高原現象”的一般規律,提出改善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高原反應”,最終促進學生各項素質的再度提高。
1.相關概念界定
1.1“高原反應”
“高原”本義是指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積廣大,地形開闊,周邊以明顯的陡坡為界,比較完整的大面積隆起地區【1】。目前,學術界對于“高原現象”的概念的界定有以下幾種,一種是生理上出現的“高原現象”,具體是指:平原人快速進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時,就會產生“高原反應”,并出現頭痛、失眠、食欲減退、疲倦、呼吸困難等癥狀;一種是教育心理學對“高原現象”的界定,具體是指:在不斷學習掌握技能的歷程之中,初期的進步較快,練習時長與練習成果之間的關系曲線迅速上升,經過一定時間后,這條曲線開始上升緩慢,最后基本呈現出水平狀態,以致出現練習成績難以提升甚至止步不前,這一現象就是“高原現象”;還有一種在體育訓練中的“高原現象”是指:運動技能練習達到一定水平所出現的暫時停頓現象【2】。
機場氣候特征分析研究論文
摘要對廣漢機場全年氣候特點進行分析,包括春、夏、秋、冬4季廣漢機場航空氣候特點、環流形式特征、主要天氣系統及天氣過程,以為該機場的航空訓練提供保障。
關鍵詞廣漢機場;航空氣候特征;環流形勢;天氣系統;天氣過程;四川廣漢
廣漢機場作為民航飛行學院訓練分院的訓練機場,承擔著為飛行教學訓練提供及時、準確航空氣象服務的職責,對該機場進行航空氣候特征分析,有利于更好地了解、掌握其天氣特點,有效組織飛行教學訓練。
1廣漢機場全年氣候概況
廣漢機場地處川西平原,機場緯度位置偏南,處于亞熱帶北緣,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全年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春季多冷鋒大風,氣溫不穩定,常有“倒春寒”天氣。夏季潤熱、潮濕,多雷雨天氣。秋季陰雨綿綿,多低云。冬季由于盆地效應,逆溫層強大,多大霧,能見度極差[1]。
1.1冬暖而夏不酷熱
釋放消費潛力對策研究
1進一步釋放昆明消費潛力的意義
消費已經成為拉動昆明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為經濟持續增長提供了基礎支撐。據國家統計局昆明調查隊數據顯示,2017年昆明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6092.67元,是1980年的67.3倍,2008年的2.62倍,與1980年相比年均增長率為12.05%??鄢氖陜r格上漲因素,2017年昆明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實際支出3947.97元,是1980年的10.23倍,與1980年相比實際年均增長率為6.49%。但與國內國際化城市相比,昆明消費總量不大,消費結構不夠合理,消費載體基礎性開放合作平臺等服務性消費仍存在差距。一系列促進汽車消費增長、農村消費提質升級、優化消費市場環境的政策紅利出臺,將為促進昆明居民消費升級注入新動力。
2昆明消費經濟發展現狀
2.1昆明消費潛力分析。消費潛力是指潛在的消費,涵蓋一切尚未滿足的符合人性需要的消費。本文通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昆明及西部7個省會城市的消費潛力進行分析排名,并以年末總人口(萬人)、地區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指標作為研究昆明消費潛力的變量體系,用以分析明確各變量因素與消費潛力之間的影響關系。經測算,昆明消費潛力在8個西部省會城市中,綜合排名居第三位(排名依次是成都、西安、昆明、南寧、貴陽、蘭州、西寧、銀川),如表1所示,昆明消費潛力較為明顯。2.2昆明消費經濟發展特點。2.2.1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步增強。從圖1可以看出,2011—2014年昆明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低于資本形成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但其兩者的差距逐年遞減,至2015年最終消費對GDP增長貢獻率超過資本形成對GDP增長貢獻率。2.2.2消費結構逐步優化2011—2015年(如圖2所示)政府消費在最終消費中的占比逐年降低,由2011年的25.30%下降為20.8%,略低于全國26.4%的平均水平;居民消費占比逐年增加由2011年的74.70%上升到79.20%,略高于全國73.6%的平均水平。2.2.3城鄉消費規模差異依然較大,消費結構差異不明顯。如圖3、圖4所示,2017年昆明市城鎮、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占比圖可以看出,昆明市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差異不明顯。圖32017年昆明城鎮居民消費支出占比圖圖42017年昆明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占比圖從圖5可以看出,在消費規模上,昆明城鄉差異依然較大。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昆明調查隊。2.3昆明消費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2.3.1消費對經濟拉動的效能不足2015年昆明最終消費率為48.8%,低于全國51.6%的水平;資本形成率70.2%,高于全國44.9%的水平,昆明消費需求小于投資需求,消費需求還需進一步提升,如圖6所示。2.3.2新型消費模式發展不充分。昆明網絡消費動力不足。2016年4月,昆明網絡消費位列云南第一位,但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從昆明的網絡消費水平指數來看,2011年1月為90.88(全國平均96.0),到2016年4月為104.88(全國平均122.2),月均增長0.23%(全國平均0.38%),均低于全國水平。2.3.3居住類消費支出擠占其他領域消費。隨著2000以來我國房地產經濟的發展,住房消費成為城鎮居民最重要的開支內容,從圖3、圖4看出,2017年城鄉居民用于居住的開支都在20%以上,居住消費日益成為居民消費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昆明居民的住房消費過大,嚴重擠占了居民在其他領域的消費。
3新時期廣州釋放消費力經驗借鑒
2012—2018年,廣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持續保持超過11%的高增速,預計到2020年,達到倫敦、紐約等世界級城市消費規模。隨著廣州傳統商貿加快轉型,以及跨境電商等新興業態的發展,廣州消費實力將繼續名列前茅,經驗值得昆明借鑒。3.1改革流通體制,加快消費升級。廣州開展國內貿易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消費升級。將個性、多元、便利的消費需求作為引導商貿零售業創新發展的目標,培育“零售業+”的商貿零售業發展模式;以創新發展為理念,推進專業批發市場從單一批發向綜合服務轉型提升;利用電子商務示范城市、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的政策疊加優勢推動高端集聚和創新創業良性循環;以物流園區、產業物流集聚區為支撐,著力推進全市工商業、物流企業以托盤為核心帶動的物流標準化應用。3.2落實消費政策,提升消費信心。廣州注重消費政策和理念的研究。以體育消費、信息消費、旅游休閑等中高端消費為新增長點,采取了重構消費新模式,促進消費需求回流、促進商旅文融合、促進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融合等一系列有效做法,推動商貿轉型升級,深化內貿流通體制改革,推廣專業市場轉型升級公共服務平臺。3.3強化市場監管,改善消費環境。廣州被商務部和中央編辦確定為全國商務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試點地區。廣州市政府安排資金對擴內需促消費工作和項目給予支持,保障促銷活動的有序開展,落實具體促消費工作措施,對促消費工作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分析,找出對策,及時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