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新聞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9 21:57:2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公共新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民生新聞與公共新聞傳播要素
由于電視民生新聞的各種局限性,眾多電視臺將公共新聞的理念引入其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電視民生新聞的視角,電視民生新聞和電視公共新聞都是新聞節目,只是在定義上有少許的不同,但是筆者認為電視公共新聞與電視民生新聞相比更具有權威性,公共新聞的誕生更具有公信力,所以說電視民生新聞與公共新聞有著本質的區別,以下就通過幾個重要的傳播要素來對電視公共新聞與民生新聞做比較。
1電視民生新聞與公共新聞的共同點
電視民生新聞與公共新聞的共同點就是兩者的傳播媒介相同,所謂傳播媒介就是指傳播渠道,兩者的傳播渠道都是通過電視來進行傳播,因為電視民生新聞和公共新聞都是電視類新聞節目。
2電視民生新聞與電視公共新聞在傳者上的不同
電視民生新聞主要是將話語權交給老百姓,將鏡頭對準百姓生活,讓老百姓可以在鏡頭前講述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電視民生新聞的主要特點是貼近生活,讓老百姓成為新聞的主體,反映了平民的具體生活狀況,所以電視民生新聞已經成為了老百姓的代言節目。電視公共新聞不僅僅局限與百姓對身邊發生事情的講述過程,電視公共新聞更重視的是發生事件的本身所詮釋出來的道理和解決辦法,這樣的傳者更具有公信力,公共新聞是在民生新聞的基礎之上將事情進行深度的剖析,注重的是解決辦法,公共新聞關注的不是新聞的內容,而是對事件的深層解讀,幫助老百姓解決問題,成為公共事務的解決者。
3電視民生新聞與電視公共新聞的訊息比較
民生新聞與公共新聞傳播要素
由于電視民生新聞的各種局限性,眾多電視臺將公共新聞的理念引入其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電視民生新聞的視角,電視民生新聞和電視公共新聞都是新聞節目,只是在定義上有少許的不同,但是筆者認為電視公共新聞與電視民生新聞相比更具有權威性,公共新聞的誕生更具有公信力,所以說電視民生新聞與公共新聞有著本質的區別,以下就通過幾個重要的傳播要素來對電視公共新聞與民生新聞做比較。
1電視民生新聞與公共新聞的共同點
電視民生新聞與公共新聞的共同點就是兩者的傳播媒介相同,所謂傳播媒介就是指傳播渠道,兩者的傳播渠道都是通過電視來進行傳播,因為電視民生新聞和公共新聞都是電視類新聞節目。
2電視民生新聞與電視公共新聞在傳者上的不同
電視民生新聞主要是將話語權交給老百姓,將鏡頭對準百姓生活,讓老百姓可以在鏡頭前講述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電視民生新聞的主要特點是貼近生活,讓老百姓成為新聞的主體,反映了平民的具體生活狀況,所以電視民生新聞已經成為了老百姓的代言節目。電視公共新聞不僅僅局限與百姓對身邊發生事情的講述過程,電視公共新聞更重視的是發生事件的本身所詮釋出來的道理和解決辦法,這樣的傳者更具有公信力,公共新聞是在民生新聞的基礎之上將事情進行深度的剖析,注重的是解決辦法,公共新聞關注的不是新聞的內容,而是對事件的深層解讀,幫助老百姓解決問題,成為公共事務的解決者。
3電視民生新聞與電視公共新聞的訊息比較
新聞媒體公共危機管理論文
一、公共危機管理中新聞媒體的特征表現
草根。新聞媒體在傳播危機信息時具有的草根性是相對于政府而言的,所謂的草根是大眾化的、平民化的,媒體的傳播對象不只是政府,更多的是普通受眾。一般而言,在傳統媒體傳播中,危機信息是單向的,是具有“后仰性質”的傳播方式。隨著新聞媒體發展,其傳播方式也逐漸轉變為“前傾性質”的傳播方式。此外,新聞媒體為廣大受眾提供了更廣闊的信息傳播與接收空間,將危機事件透明化。2008年汶川地震,新聞媒體在地震發生后的第一時間將災區信息傳遞給廣大受眾,不僅讓受眾了解到災區的現狀,并且也幫助災區在短時間內收到全國各地的賑災款項與賑災物品。
二、新聞媒體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介入分析
全媒體通過提供多種方式和多種層次的各種傳播形態來滿足受眾的需求,使得受眾獲得更及時、更多角度、更多聽覺和視覺滿足的媒體體驗。在法制社會中,新聞媒體成了社會政治因素與社會勢力的主要表現形式,逐漸滲透到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之中,成了主要監督工具。新聞媒體介入公共危機管理,在傳播信息、傳遞知識、反映社會輿情的同時,也成了大眾交流與討論的主要平臺,對公共危機管理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1.及時反映社會輿論,積極引導社會輿論
輿論在無形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社會力量,無論是對社會的發展還是政府的管理都產生相應的社會壓力,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開始重視新聞媒體,并且在制定規章制度、解決社會問題的時候從新聞媒體報道的角度出發。但是,由于我國政府掌握的資源有限,面對的社會問題錯綜復雜,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利用資源則離不開新聞媒體。新聞媒體能夠將局部比較典型的事件及時轉移到公共問題中,經過新聞媒體的報道,反映社會輿論,讓政府將比較分散的、潛在的公眾意愿上傳,從而在短時間內轉化成比較明確的政策需求。
縣突發公共事件新聞預案
一、編制目的
突發公共事件新聞是突發公共事件處置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編制本預案的目的是為了使我縣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新聞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及時、準確有關信息,主動正確引導輿論,維護社會穩定,最大限度地避免、縮小和消除因突發公共事件造成的各種負面影響,為妥善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二、制定依據
依據《*縣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預案。
三、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處置發生在我縣境內的特別重大、重大、較重大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公共新聞事件等突發公共事件中的新聞工作。
剖析當前公共新聞提升媒介公信力
摘要:由于商業思潮的侵襲等原因,一些媒介公信力下降是不爭的事實。公共新聞報道,有利于媒介調整傳播理念,強化社會責任感,維護公共利益,提升公信力,
關鍵詞:公共新聞提升媒介公信力
學術界對公共新聞在國內外發展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了闡述,相關成果非常豐富。從公共新聞的產生、民生新聞與公共新聞、公共新聞的困境到公共新聞中記者的角色;從公共新聞關注的視野,到公共新聞和公共領域的關系,學者們對公共新聞的演進過程和功能作用進行了充分的論述。
就公共新聞與媒介關系而言,學者們更多的是從公共新聞的主體性出發,對媒介這個客體提出了一些義務訴求,比如,公共新聞中記者和媒介應該怎么做,擔當什么角色,這樣的視角對更好地做好公共新聞報道無疑具有推動作用。根據主客體雙向理論,主客體的關系是相對的關系,兩者地位權重可以適時轉化。因此在關注公共新聞的主體地位的同時,無疑應該同時關注媒介本身在公共新聞運動中的利得,如此更能從理論上為媒介進行公共新聞報道提供理論源動力,促進公共新聞報道持續健康發展。
享有較高的公信力,是媒體最大的利益和永遠的追求。那么,公共新聞報道對媒介公信力的提升究竟有什么作用和功能?公共新聞報道對媒介在受眾中能產生什么影響?這些問題是媒介需要了解和關注的問題,需要學術界給予應答,目前看來,這方面的研究還不多見,本文試作簡要分析。
一、公共新聞的內涵和運作機制
公共事件新聞媒體輿論
隨著改革的深化,一些新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不斷出現,我國已進入突發公共事件高發期。如何通過傳媒的信息揭示事件真相,以保障公民知情權和表達權的實現?如何及時傳達黨和政府的聲音,確保公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如何準確客觀地報道,為政府部門采取應對措施提供真實信息?如何借助傳媒的情感宣泄功能令民眾內心的不滿或對立情緒得到釋放,以達到標本兼治地化解導致突發公共事件尤其是突發群體性事件爆發的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的目的?這些成為擺在新聞業界和新聞學界面前的一項新的重要課題。
1新聞媒體在突發事件中的作用
突發公共事件由于其突發性的特點,往往會給社會帶來嚴重的危害,如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生態環境的破壞,甚至破壞社會穩定。從根本上說,突發事件具有負面本質,往往對民眾情緒、社會安定、環境保護等產生不利影響。而如何把負面的東西引向正面,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進而振奮士氣,引領社會前進,這就是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隨著我國民主程度的不斷提高,媒體作為重要的公共輿論平臺,已經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性要件之一,它的聲音直接影響著公眾的價值取向,媒體要把“監視環境、守望社會、引導輿論、傳承文化、關愛民生”作為自己的社會責任。如果在突發事件中,不是站在政治的高度審視問題,而是弱化社會責任,以獲利為目的,以嘩眾取寵為手段,傳播虛假信息,不但無助于事情的解決,而且推波助瀾,貽害巨大。因此,媒體要加強自律,強化政治和社會責任,在危機中真正成為黨和人民的橋梁。面對新形勢下新聞傳媒出現的新動向、新特點,筆者認為,新聞媒體,尤其是黨報,應熟練掌握黨的方針政策,努力提高應對突發公共新聞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發揮各級黨報在突發公共事件中應起到的信息溝通、指導生活等的重要作用。通過黨報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的輿論引導的權威性、客觀性、公正性與及時性,從而更好地在突發公共事件報道中以正視聽,服務社會。
2“黨報聲音”意義重大
突發事件的最大特點,就是突發性,因此,媒體的政治敏感性及反應能力就顯得至關重要。發生突發公共事件后,如果權威的信息不及時,謠言便會在信息渠道無法暢通或者是不夠暢通的情況下發生。這時候,“黨報聲音”及時出擊,準確地向公眾報道事件信息,便會化解謠言、穩定人心。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完善新聞制度,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新聞報道機制,第一時間權威信息,提高時效性,增加透明度,牢牢掌握新聞宣傳工作的主動權?!彼赃@一年新聞傳媒對汶川大地震新聞報道為例,詳盡地陳述了對突發公共事件實行信息公開的益處。他說:“在這次抗震救災斗爭中,我們及時公布震情和抗震救災情況,深入宣傳抗震救災的偉大精神,為鼓舞廣大干部群眾堅定信心、團結一致做好抗震救災各項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贏得了廣大干部群眾高度評價,也得到了國際社會好評。其中的成功經驗值得認真總結,并要形成制度長期堅持?!蓖话l事件往往涉及面廣,對社會產生較大影響,各界會密切關注突發事件的進展情況以及政府部門對突發事件的處置。此時,“黨報聲音”的輿論監督及導向職能就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媒體通過及時、公正、公開地報道各級政府的決策、行動、結果以及對事態發展的預判,能夠對政府的處置突發事件行為及時與否、是否卓有成效、政府相關人員工作得力與否、政府相關人員在公共突發事件中有無違規違紀行為等進行輿論監督,從而樹立一個高效、為民的政府形象,避免群眾的誤解,獲取群眾對政府的理解,既有利于進一步妥善處理突發公共事件,又促進了黨群感情,進而促進社會穩定。
3勇于擔當“向導”
新聞媒體公共決策管理論文
[摘要]:若使民意影響決策形成制度,公共決策應以“協商民主”理論為指導去構建公民參與網絡。為了有效構建公民參與網絡,新聞媒體應在以下兩個方面有所作為:大力實施媒介素養教育以培養公眾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和能力、積極開展“公共新聞”運動為公眾參與公共事務創造機會。
[關鍵詞]:公共決策協商民主公共參與網絡媒介素養公共新聞
Abstract:Anetworkofpublicengagementshouldbeestablishedundertheguidanceof“DeliberativeDemocracy”ifwearetoinstitutionalizetheinfluenceonpublicpolicy-makingbypublicopinions.TheeffectivefoundationandfunctionofpublicengagementrequirestheeffortsfromthePressinthefollowingtwoaspects:topromotepublicengagementconsciousnessandcapabilitythroughvigorouseducationofmedialiteracyandtocreatepublicengagementopportunitiesthroughpositivemovementofpublicjournalism.
Keywords:PublicPolicy-Making,DeliberativeDemocracy,CivicEngagement,MediaLiteracy,PublicJournalism
在民意型決策體制中,公眾意愿及其變化成為政策與決策演化的依據。從短期來看,這一決策體制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去把握動態變化的民意,成本相對更高;但長遠而言,它可以降低失誤型決策的機率,同時在出現合理失誤的情況下,可以擁有公眾分擔責任與后果的社會心理機制。隨著我國政治文明建設的推進,民意訴求開始影響政府決策,譬如“網民推動公務員錄用體檢標準修改”。從2003年起,由“肝膽相照”論壇發起的“對全國公務員錄用中限制乙肝病毒攜帶者的規定進行違憲審查”的建議,得到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2004年8月1日至8月31日,人事部辦公廳、衛生部辦公廳就《公務員錄用體檢通用標準(試行)》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網民對此予以了積極回應,僅指定郵箱就收到反饋電子郵件5300多封;2005年1月20日,國家人事部和衛生部正式公布了政府部門錄用公務員的全國統一體檢標準,首次明確乙肝病毒攜帶者可以擔任公務員。不過無庸諱言,目前民意影響決策尚未形成制度。若要使“民意型”決策方式發揮更為廣泛的作用,筆者認為:公共決策應以“協商民主”理論為指導去構建公民參與網絡;有效構建公民參與網絡需要多方合力,其中新聞媒體的作用不容小覷。
一、“協商民主”的概念及其相關意義
公共新聞話語權管理論文
摘要:“公共新聞”產生于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美國,2004年被引介到中國,引起國內理論界的廣泛關注。不久,江蘇衛視《1860新聞眼》開始了國內媒體對“公共新聞”實踐上的探索。本文從“公共新聞”的公共性與新聞性出發,探討“公共新聞”的定位,并分析媒體、政府、公眾在“公共新聞”中的三權分立。
關鍵詞:公共新聞公共性新聞性三權分立
“公共新聞”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美國新聞界提出的新聞理念,它被日認為是美國媒體為改變當時民眾普遍對政治喪失興趣,對媒體不信任、不關注,媒體與大眾疏離的情況而做的努力。此后十幾年內,美國在“公共新聞”領域做了大量的理論與實踐的探索。2004年,“公共新聞”成了中國傳媒界的新名詞,蔡雯和李青藜在《國際新聞界》2004年第一期上發表的兩篇文章是理論界對“公共新聞”的最早引介①。此后不久,近年來新聞改革步伐一直較快的江蘇衛視《1860新聞眼》對江蘇省公推公選22名副廳級以上干部進行了電視直播,此舉被認為是國內新聞媒體實踐“公共新聞”的開始。
國內學者孫旭培把“公共新聞”概括為:“培育和營造公民社會,監督和構建公共領域,報道和指導公共事務,交流和引導公共意見”②。筆者理解為:“公共新聞”倡導關注公共領域中的公共事務,鼓勵民眾的廣泛參與,媒體搭建平臺,促成政府、媒體、公眾的交流與溝通,共同探尋公共問題的解決之道,這是在媒體領域內發起的一場民主化運動?!肮残侣劇钡母拍铍m然出自美國,但其被引入中國,并在理論界和實踐領域都產生影響,這并不是偶然的。而且中美兩國“公共新聞”的產生有著不盡相同的社會歷史背景。中國當下的社會狀況呼喚“公共新聞”的產生,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逐漸由私人品的匱乏逐漸轉到公共品的匱乏③,公共領域內有許多亟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而關系到公民切身利益的諸多公共事務更引起了社會大眾普遍的關注。從媒體層面看,原先播報式的黨政經新聞已經無法滿足大家參與討論與解決問題的愿望,而新生的民生新聞逐漸變得流于市井化和娛樂化,缺乏對公共問題的關注,而且在報道公共事務時缺乏客觀理智認識矛盾、探尋解決之道的精神。于是,一種新的,有助于在公共領域內解決當下社會矛盾的新聞理念和新聞形式的產生變得十分必要,中國的“公共新聞”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就這樣應時而生了。
角色定位:公共性與新聞性
毋庸置疑,“公共新聞”正是由于其相較傳統黨政新聞和“民生新聞”而言,對公共性的強調而成為一種新的新聞理念和實踐模式。它的公共性不僅體現在對公共領域內公共事務的關注,更體現在新聞產品形成過程中的一種公共參與的方式,把被動接受的受眾還原為能夠積極參與、就公共事務發表意見的公眾。然而正是這種民主化的參與也引起了不少學者的質疑,美國有學者認為“公共新聞”實際上就是一種參與式新聞,對參與的強調使得公共新聞成為觀點的集合而非是對客觀事實的報道④,因此它破壞了新聞的客觀性與真實性的原則。筆者認為,對公共性的過分強調的確將危害新聞的本質,“公共新聞”在角色定位上不能偏離新聞,而應當在新聞領域內追求公共性與新聞性的有機結合。
新聞傳播學下我國公共領域研究
摘要:哈貝馬斯口中的公共領域是一個平等交往的理性空間,這樣的理性空間是否真實存在?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備受爭議,就連哈貝馬斯本人也一度認為這一理性交往的空間正在重新封建化。本文研究梳理了“公共領域”1998年正式進入中國新聞傳播學視野后近二十年的研究路徑,總結了公共領域在六個關鍵領域的探討,即:①對公共領域概念的梳理與批判;②傳媒的公共性以及公私領域的邊界問題;③網絡輿論的產生、表達與規制問題;④政治傳播與協商民主;⑤各類公共領域的建構與治理問題;⑥網絡公共事件的個案研究。
關鍵詞:公共領域;哈貝馬斯;公共性
一、前言
哈貝馬斯無疑是“公共領域”這一理論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認為所謂的公共領域,首先可以理解為一個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眾的領域,公眾在這一領域就公共議題自由討論,反對公共權力。哈貝馬斯在其著作《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中對這一理論進行了概念化的論述后,公共領域從此成為其重要的理論工具。20世紀末,“公共領域”開始進入中國傳播學者的視野,成為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哲學等學科領域的重要概念。傳播學界也注意到這一重要學術概念,邵培仁等人直言這一公共輿論范式讓諸多分析如獲理論至寶。但哈貝馬斯所說的公共領域顯然具有一定的理想性,特別是在中國語境下,“公共領域”能否作為一個分析性概念在中國這樣的異質文化語境中有效運用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質疑,因為公共領域理論的前提假設是西方自由主義模式下國家與社會的二元對立關系,在我國,國家與社會是某種程度上是統一的,因此“公共領域”在這樣的國家—社會高度重合的中國飽受爭議,將這樣的西方概念直接套用與照搬顯然是不現實的,那么此后這一概念在中國新聞傳播學界的演化路徑到底是怎么樣的?本為主要探討這一理論如何啟發中國學者去運用這一理論資源。
二、公共領域研究的演化路徑
公共領域這一理論在社會學、政治學、哲學、新聞傳播學等各個領域都有應用。從新聞傳播學這一視域去看待這一概念,因為其并非是一個特定的研究領域,更多是一個理論工具,因此其研究比較分散。本研究通過選取中國知網學術期刊網站,選取其中CSSCI中“新聞與傳媒”中以“公共領域”為主題的學術期刊,去除重復及不相關論文,共得到525篇學術論文,通過分類和整理,得到以下六類公共領域的研究。(一)對公共領域概念的梳理與批判。此類研究包含對“公民社會”“工具理性”“資產者”等概念的討論,最早出現的年份都是2000年以前,正是哈貝馬斯的經典著作《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剛剛進入學者們視野,在此期間,哈貝馬斯所說的公共領域是飽受爭議的。他設想的公共領域以國家與社會的分離為前提,是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市民社會,也是一個高度精英化的公共空間。這樣理想化的公共空間從一提出就已經不乏爭議,將它在中國具體環境的運用更是讓中國學者抱著非常謹慎的態度。現代國家的形成從一開始就不是與社會對立開來,尤其是在市場經濟之前的中國,國家與社會緊密聯系,那么這是否就意味著公共領域在現代國家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景呢?他本人也在第二版序言中提醒人們注意在理解公共領域結構轉型時,需要根據國家與社會這兩個體系的實際功能來考察社會的理論視角。而國內學者恰恰是從變動的觀點中去看待國家與社會的關系才讓公共領域這一概念充滿無限的想象力,使其在中國語境下去談論公共領域的存在于建構的路徑具有了可行性,讓這一概念為傳媒研究提供了一種理論視閾和批判維度,這也不難理解為何在概念引入之初會出現類似的學術探討。(二)傳媒的公共性以及公私領域的邊界問題。此類研究包含對私人領域和傳媒公共性的討論。公共性是公共領域這一理論的核心概念,哈貝馬斯認為大眾傳媒的公共性是一種虛假的公共性,但他這一說法也引發了大量學者的批判,認為哈貝馬斯過分低估了媒介的抵抗能力與大眾的批判能力。我國學者認為公共性包含著“應然”和“實然”雙重含義,理念層面的公共性代表傳媒實踐的“應然”規范,是公開性、批判性和公益性的統一,而體制與實踐共同構成傳媒公共性的“實然”存在。二者的沖突也就是國內媒介欲建構傳媒公共性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國內學者在探討這一問題多是探討中國的不同大眾傳媒公共性的建構、實現路徑以及矯正問題,這里的具體媒介既包括傳統媒體中電視報紙的公共性的構建與反思,也包括網絡公共領域中的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等。此外,“公共性”這一概念也有另外的語境,在公共領域討論的議題本身應該是面向大眾的,然而隨著社交網絡的發展,以及粉絲文化的興起,眾多私人議題入侵公共議題,導致公共領域的空間被擠占,于是公私領域的邊界問題成為此類研究的熱點。(三)網絡輿論的產生、表達與規制問題。輿論是公共領域的重要概念,公共領域是一個自由討論公共事務的空間,在這里輿論能夠經過討論自發形成。在中國環境下,網絡時代公共領域的輿論平臺得以極大地擴展,網絡時代的公共領域似乎正在經歷著第三次結構轉型。相對傳統的公共空間,社交媒體為代表的虛擬公共領域更容易成為自由交往的空間,由于其參與主體的多樣、傳播的迅速、覆蓋公共事件廣泛等等因素,都導致了輿論的產生與表達形式明顯區別于傳統的公共領域。因此了解網絡公共領域的輿論產生與表達是公共領域的必要課題。同時,這種全民參與的公共表達途徑顛覆了傳統的政府監管的制度安排,規制互聯網公共領域的輿論問題對維持國家穩定、社會和諧以及意識形態安全具有關鍵性作用。(四)政治傳播與協商民主。對公共領域的考察一直是政治傳播研究的核心。大眾一直在試圖通過各類公共領域尋求與公權力機構對話的能力,互聯網時代的民主受到文化、制度、市場、技術等因素的影響,但網絡也因其自身信息傳遞的即時性、公開性、多元性和公共性使網絡民主具備了發展的基礎和可能性,國內研究著眼于對這種民主可能性的考察與建構。網絡公共領域給公眾提供了民主的土壤,而民主往往又與意識形態關聯緊密,如何在意識形態內實現最大的民主,又如何去有效規避和監管各公共領域存在的風險成為中國國情需要去考慮的問題,具體到微觀層面的研究就是考察微博、微信等領域的政治、政策傳播的策略與手段問題。(五)各類公共領域的建構與治理問題。在此類探討中,我國學者一直嘗試著去建立一個能夠自由討論的公共領域。在這一理論的早期探索中,甚至可以將手機短信作為公共領域建構的一種有益嘗試??偟膩碚f,國內學者們嘗試著將這一理論與傳統大眾媒體聯系在一起,例如將各類民生新聞(《1860新聞眼》)、電視綜藝節目(《金牌調解》)、訪談節目(《一虎一席談》)等聯系在一起。在互聯網興起后,又將公共領域與新興的互聯網平臺聯系在一起,從論壇到微博,再到全面普及的微信,學者們衡量著虛擬公共領域實現的可能性。當在互聯網平臺發展到某種程度上,這些公共領域的失范行為開始被學者關注,又不得不考慮這其中的治理問題,包括其中的隱私問題、話語權力問題、輿情失范以及知識鴻溝等問題,如何治理成為學者們關注的重點。(六)網絡公共事件的個案研究這一類別的研究是國內學者對于公共領域這一理論資源認識較為成熟后,才基于此進行大量的網絡公共事件的個案研究。此類研究多是對影響較大的公共事件的具體分析。例如南昌“象湖事件”、番禺“反垃圾焚燒”維權事件、“方舟子韓寒之爭”“華南虎事件”等。此類研究多從具體的公共事件聚焦特定領域的形成與發展,探究應對此類公共事件的抗爭策略。
突發公共事件新聞宣傳實施預案
一、組織領導??h委宣傳部設立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縣委常委、宣傳部長任組長,宣傳部副部長任副組長,小組成員由縣委宣傳部、縣廣電局相關人員組成,負責新聞宣傳的組織協調。各鄉鎮(街道)、縣直各部門以及重點企業都要抽調素質高、有能力、有水平的精干人員,設立專門機構,建立健全新聞發言人、網絡評論員隊伍,負責新聞宣傳、應對媒體以及處理突發公共事件新聞宣傳工作。
二、工作職責。新聞報道應急協調指揮機構負責制定新聞宣傳方案,組織召開新聞通氣會、協調會,及時向新聞單位通報工作情況,提出報道要求,根據事件處置進展和境內外關注的熱點問題,及時調整報道內容,協調有關部門為媒體提供時間信息,收集上報輿情,提供決策參考。工作中,一要堅持例會制度,組織召開新聞宣傳例會,通報工作進展,匯總報道情況,分析輿情,安排部署宣傳報道及輿論引導工作;二要堅持值班制度,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確定專門負責人、聯絡人及聯絡方式,確保聯絡渠道暢通;三要制定應對媒體預案,積極收集各種輿情信息,及時分析研究,采取對策措施,正確引導輿論;四要高度重視網絡媒體,由專人負責收集網絡輿情,對惡意攻擊、散布謠言和虛假信息,要給予正確引導,必要時封堵和刪除信息。
三、新聞。以縣委宣傳部的名義,按照相關規定開展。方式由縣委宣傳部提出意見,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審批。事件第一時間簡要信息,隨后初步核實情況、政府應對措施等,并根據事態發展和處置情況滾動。針對涉及突發公共事件的各種謠言、傳言,迅速公開澄清事實,消除不良影響。
四、工作要求。一要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全面、客觀、準確地新聞;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積極引導公眾正確理解新聞事實;要敢于直面熱點、難點問題,對媒體和公眾坦誠相待;要提高工作效率,把握新聞時效性。二要嚴肅新聞紀律,維護新聞的權威性、規范性和嚴肅性。未經批準授權,不能擅自組織新聞活動。各鄉鎮(街道)、縣直各部門以及重點企業在接待上級媒體記者采訪之前,要在第一時間及時報告縣委宣傳部,不得擅自接受采訪,由縣委宣傳部負責接待記者,制定統一報道口徑。在接待記者工作中,既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工作作風,尊重記者的報道權,又要保持高度警覺性,發現問題及時匯報,有關部門和領導要及時采取措施,爭取支持,將不利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
五、責任追究。各鄉鎮(街道)、縣直各部門以及重點企業要高度重視突發公共事件新聞報道工作,深刻認識做好新聞報道和輿論引導工作對于妥善處置事件、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意義和積極作用,切實提高領導干部與媒體打交道的能力和水平,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工作責任,做到及時準確、公開透明、規范管理,依法報道,不斷提高突發公共事件新聞報道水平。要按照有關法律規定,及時準確、客觀全面權威信息,對遲報、謊報、瞞報、漏報有關重要信息,嚴重影響事件處置、損害縣委形象的,要依照法律法規、黨紀政紀追究有關人員責任。各新聞單位要遵守法律法規,恪守職業道德,把握不準的要及時請示,涉及重要、敏感問題的稿件要報送有關部門和單位審定,對違反規定刊播虛假新聞、造成嚴重后果的,要依法嚴肅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