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治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1-31 06:53:2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共同治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共同治理

網絡治理與共同治理研究論文

一、理論基礎的趨同性

共同治理的理論基礎是利益相關者理論。該理論認為,公司擁有包括股東、顧客、員工、供應商、合作伙伴、社區、輿論影響者和其他人在內的利益相關者群體。所有利益相關者都是擁有專用性資本的主體,他們分別向企業提供自己的專用性資本,擁有企業專用性資本的利益相關者同時也成為企業的所有者,股東不是企業的惟一所有者。企業則是這些提供專用性資本的利益相關者締結的一種合約,是治理和管理這些專用性資本的一種制度安排。公司的治理和管理應當平衡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各利益相關者應廣泛參與公司的治理。這里的利益相關者是任何影響公司目標的實現或被實現公司目標所影響的集團或個人。利益相關者與公司之間的利益關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的,可以是顯性的也可以是潛在的。利益相關者與企業間是一種影響互動的關系。一方面,企業的行動、決策、政策會影響利益相關者利益,另一方面,利益相關者也會影響企業的行動、決策和政策。根據這種影響互動,可以將利益相關者分為四類:1、支持型的利益相關者。其特點是合作性強,威脅性低,包括股東、債權人、經營者、員工與顧客等。2、邊緣性的利益相關者。其特點是對企業的威脅和與企業合作的可能性較低。包括雇員的職業聯合會、消費者利益保護組織以及未經組織起來的股東等。3、不支持型的利益相關者。其特點是對企業的潛在性威脅較高,而合作的可能性較氏,如存在競爭關系的相關企業、工會及新聞媒體等。4、混合型的利益相關者。其特點是對企業的潛在性威脅和潛在性合作的可能性都較高。包括緊缺的雇員、顧客。

網絡治理的理論基礎是企業網絡理論。1934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莫雷諾運用社會計量學的方法對小群體進行實證研究奠定了網絡研究的基礎。經濟學主要從以下兩個視角來研究網絡的存在性以及網絡的功能:一是把網絡作為一種分析工具?!熬W絡”概念最初被描繪成組織內部的非正式關系紐帶,然后發展為一個表達組織環境是如何被構建起來的術語,最后又成為分析權力與治理關系的研究工具;二是把網絡作為一種治理形式。把網絡視為一種治理形式,實質是把它當作使單個主體整合為一個連貫體系的社會粘合劑,把網絡與市場、科層等并列,視為一種獨立的交易活動協調方式。把網絡視為治理機制或合作機制離不開網絡分析工具,而網絡分析的最經典對象就是網絡。在企業的網絡分析中,不論是社會關系網絡結構觀、弱關系力量假設與社會資源理論,還是嵌入理論、社會資本理論,研究的都是人與人、組織與組織以及人與組織之間形成的關系網絡。企業不是孤立的,會與許多關系主體發生各種交易行為,由此形成的網絡中如何協調各網絡主體的利益,如何對企業內部資源與外部網絡資源進行有效的組合,成為網絡治理的主要內容。

利益相關者理論與企業網絡理論雖然是兩種不同的理論,但二者具有趨同性。在企業網絡體系中,與企業相關的網絡主體與企業及網絡主體之間存在利益關系。從企業間網絡看,企業間基于信任與合作的關系實質上是一種利益關系,通過合作、競爭、控股、集團等形式,借助正式或非正式的契約,獲取各自的利益,他們是利益相關者。從企業內部網絡看,經營者、內部員工、股東等網絡主體與企業之間也是一種利益關系,通過建立內部科層組織結構,以保障各自的利益。因此,利益相關者理論與企業網絡理論研究的都是同樣的對象,即企業的利益相關者。

二、治理目標的趨同性

共同治理的目標是合理平衡各利益相關者間的利益,實現利益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并以此來安排利益相關者在公司治理中的權力。按照權利制衡權力的邏輯,利益相關者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利益),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權力,通過行使相應的權力來實現自己的權利。因此,要求在公司治理中根據自己權利的大小分配適應的權力,當公司行為或其他利益相關者侵害自己的權利時可以通過行使權力來保障自己的權利,以此參與公司治理。不僅于此,利益相關者對公司資本的投入要追求最大的回報,即利益相關者利益最大化。利益相關者利益最大化要求各利益相關者作為整體聯盟,對投入公司的資本進行有效的整合,通過資本經營方式,實現資本運營的最佳效率與效果。這里的資本不但包括現有的利益相關者投入公司的現實資本,還包括潛在的利益相關者的潛在資本。

查看全文

淺思網絡治理和共同治理的分析

內容提要:網絡治理與共同治理是公司治理兩種倍受關注的治理形式。但二者的理論基礎、治理目標、治理機制等方面具有趨同性,因此網絡治理不是對共同治理的發展。共同治理是一種觀念,而網絡治理則是共同治理的實現機制。

關鍵詞:網絡治理共同治理趨同性

傳統的公司治理結構是基于股東與經營者之間委托關系的股東至上單邊治理模式,公司控制權屬于股東,公司的經營目標是股東利益最大化。隨著股權的分散、企業之間相互參股的增加、企業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發展以及人力資本等非財務資本對于企業經營的日益重要,產生了基于相關利益者利益的共同治理模式,強調各種利益相關者對公司治理的廣泛參與。股東至上的治理模式體現一種追求效率的原則和目標,廣泛關注利益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共同治理模式則更側重于企業和社會整體的帕累托最優,強調企業與社會的同步協調發展,體現了一種追求公平的原則。在網絡經濟條件下,治理環境的變化使治理任務所依賴的路徑發生改變,引發治理形式的漸變,形成了一種新的治理形式——網絡治理。網絡治理是正式或非正式的組織和個體通過經濟合約的聯結與社會關系的嵌入所構成的以企業制度安排為核心的參與者間的關系安排。包括兩方面,一是公司內部網絡治理,即公司內部的股東、經理與員工之間等之間的關系安排。二是公司外部網絡治理,即公司與外部利益相關者通過正式契約和隱含契約所構成的組織模式中的關系安排。共同治理作為一種不同于單邊治理的模式,得到了理論界的共同認同與重視,并對它們之間的關系有了清晰的認識。但網絡治理與共同治理的關系卻有待進一步研究。本文認為,網絡治理與共同治理并不是兩種不同的治理形式,二者在理論基礎、治理目標、治理機制等方面具有趨同性。

一、理論基礎的趨同性

共同治理的理論基礎是利益相關者理論。該理論認為,公司擁有包括股東、顧客、員工、供應商、合作伙伴、社區、輿論影響者和其他人在內的利益相關者群體。所有利益相關者都是擁有專用性資本的主體,他們分別向企業提供自己的專用性資本,擁有企業專用性資本的利益相關者同時也成為企業的所有者,股東不是企業的惟一所有者。企業則是這些提供專用性資本的利益相關者締結的一種合約,是治理和管理這些專用性資本的一種制度安排。公司的治理和管理應當平衡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各利益相關者應廣泛參與公司的治理。這里的利益相關者是任何影響公司目標的實現或被實現公司目標所影響的集團或個人。利益相關者與公司之間的利益關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的,可以是顯性的也可以是潛在的。利益相關者與企業間是一種影響互動的關系。一方面,企業的行動、決策、政策會影響利益相關者利益,另一方面,利益相關者也會影響企業的行動、決策和政策。根據這種影響互動,可以將利益相關者分為四類:1、支持型的利益相關者。其特點是合作性強,威脅性低,包括股東、債權人、經營者、員工與顧客等。2、邊緣性的利益相關者。其特點是對企業的威脅和與企業合作的可能性較低。包括雇員的職業聯合會、消費者利益保護組織以及未經組織起來的股東等。3、不支持型的利益相關者。其特點是對企業的潛在性威脅較高,而合作的可能性較氏,如存在競爭關系的相關企業、工會及新聞媒體等。4、混合型的利益相關者。其特點是對企業的潛在性威脅和潛在性合作的可能性都較高。包括緊缺的雇員、顧客。

網絡治理的理論基礎是企業網絡理論。1934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莫雷諾運用社會計量學的方法對小群體進行實證研究奠定了網絡研究的基礎。經濟學主要從以下兩個視角來研究網絡的存在性以及網絡的功能:一是把網絡作為一種分析工具?!熬W絡”概念最初被描繪成組織內部的非正式關系紐帶,然后發展為一個表達組織環境是如何被構建起來的術語,最后又成為分析權力與治理關系的研究工具;二是把網絡作為一種治理形式。把網絡視為一種治理形式,實質是把它當作使單個主體整合為一個連貫體系的社會粘合劑,把網絡與市場、科層等并列,視為一種獨立的交易活動協調方式。把網絡視為治理機制或合作機制離不開網絡分析工具,而網絡分析的最經典對象就是網絡。在企業的網絡分析中,不論是社會關系網絡結構觀、弱關系力量假設與社會資源理論,還是嵌入理論、社會資本理論,研究的都是人與人、組織與組織以及人與組織之間形成的關系網絡。企業不是孤立的,會與許多關系主體發生各種交易行為,由此形成的網絡中如何協調各網絡主體的利益,如何對企業內部資源與外部網絡資源進行有效的組合,成為網絡治理的主要內容。

查看全文

共同治理理論比較研究論文

摘要:在公司治理結構爭論上有傾向于以保護股東利益為重點和以保護相關者共同利益為重點兩種學派。兩種治理觀各有其優缺點,股東治理觀是目前的主流觀點,但利益相關者治理觀代表一種趨勢,有著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股東治理觀;利益相關者治理;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理論中核心問題是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委托——關系問題。到目前為止,圍繞公司治理的目標、公司治理安排如何影響公司的業績及公司治理的規則應如何變革等系列問題,學者們在公司治理領域形成了兩種主要派別:一種是偏重以股東利益為中心的治理理論;另一種是偏重利益相關者利益的共同治理理論。

一、股東治理理論

股東治理理論認為股東是企業的真正所有者,其他潛在的公司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被嚴格限定了,“剩余”的權利——控制權和收益權兩方面都是股東的。據此,這個理論有一個顯然的推論:假定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權利被很好的界定,則股東會使自身利益最大化,這樣一來,他們就使社會效率最大化了。這個“以股東為中心”的理論,當它明確指“剩余控制權和所有權的持有者”時,常常被稱作“股東至上”或“股東主權”理論。它把股東利益放在首位,追求股東財富最大化,把經營者放在為股東打工服務的位置。

(一)股東治理理論的優點。英、美國家主要采用股東治理理論。股東依靠龐大且發達的資本市場,根據公司股票的漲落,通過股票買賣方式或是“用腳投票”的機制,在實現其對公司影響的同時,掌握對公司的控制權,并以此對人形成間接約束。這種通過外部的控制權市場方式比較好的解決了股東與經理人的委托問題。而且它通過建立健全的法律體系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和保障信息的披露。使投資者與經營者由于信息不對稱而使經營者產生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得到遏制,從而進一步解決了股東與經營者之間的委托關系。這樣,經營者的激勵與約束通過外部控制權和外部法律體系得到了強化,保障了投資者的利益,刺激了投資。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公司由股東所有,所以公司應該按照股東的利益來管理。在有效市場理論下,公司的價值可在金融市場得到體現。根據這一理論,金融市場能夠比較有效地解決問題。

查看全文

股東共同治理理論研究論文

摘要:在公司治理結構爭論上有傾向于以保護股東利益為重點和以保護相關者共同利益為重點兩種學派。兩種治理觀各有其優缺點,股東治理觀是目前的主流觀點,但利益相關者治理觀代表一種趨勢,有著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股東治理觀;利益相關者治理;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理論中核心問題是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委托——關系問題。到目前為止,圍繞公司治理的目標、公司治理安排如何影響公司的業績及公司治理的規則應如何變革等系列問題,學者們在公司治理領域形成了兩種主要派別:一種是偏重以股東利益為中心的治理理論;另一種是偏重利益相關者利益的共同治理理論。

一、股東治理理論

股東治理理論認為股東是企業的真正所有者,其他潛在的公司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被嚴格限定了,“剩余”的權利——控制權和收益權兩方面都是股東的。據此,這個理論有一個顯然的推論:假定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權利被很好的界定,則股東會使自身利益最大化,這樣一來,他們就使社會效率最大化了。這個“以股東為中心”的理論,當它明確指“剩余控制權和所有權的持有者”時,常常被稱作“股東至上”或“股東主權”理論。它把股東利益放在首位,追求股東財富最大化,把經營者放在為股東打工服務的位置。

(一)股東治理理論的優點。英、美國家主要采用股東治理理論。股東依靠龐大且發達的資本市場,根據公司股票的漲落,通過股票買賣方式或是“用腳投票”的機制,在實現其對公司影響的同時,掌握對公司的控制權,并以此對人形成間接約束。這種通過外部的控制權市場方式比較好的解決了股東與經理人的委托問題。而且它通過建立健全的法律體系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和保障信息的披露。使投資者與經營者由于信息不對稱而使經營者產生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得到遏制,從而進一步解決了股東與經營者之間的委托關系。這樣,經營者的激勵與約束通過外部控制權和外部法律體系得到了強化,保障了投資者的利益,刺激了投資。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公司由股東所有,所以公司應該按照股東的利益來管理。在有效市場理論下,公司的價值可在金融市場得到體現。根據這一理論,金融市場能夠比較有效地解決問題。

查看全文

企業共同治理機制管理論文

[摘要]借鑒新經濟社會學的分析框架,引入制度環境變量條件下,企業理論更加趨近經濟生活的真實,企業利益相關者的共同治理機制也被賦予了新的原則。中國獨特制度環境中的企業制度也將相應獲得某些顯著特征。

雖然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共同治理已成為現代企業制度發展的普遍趨勢,但這并不等于世界各國的企業制度都必然會趨向于同一種模式。這是因為,企業制度是“嵌入”[1]在制度環境當中的,企業制度變遷不僅遵循了效率追求的邏輯,同時也是制度環境選擇的結果。這就是說在制度環境的異質性假設前提下,企業制度必然也是異質性的。據此,可以對中國制度環境條件下的獨特企業共同治理機制做某些前瞻性的思考。

一、企業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一般原理

歷史地考察發現,在企業治理的角度,企業制度安排經歷了一個:

單邊治理→雙邊治理→三邊治理→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

的拓展過程。(1)所謂單邊治理,主要是就古典企業所遵循的物質資本邏輯而言,個人業主制和合伙制企業是其典型代表,企業契約中物質資本所有者對于雇傭工人的絕對優勢和支配地位是其顯著特征。(2)所謂雙邊治理,是就企業作為物質資本與(異質性)人力資本的合約性質而言。人力資本職能開始從古典企業家當中分離出來而開始成為企業的重要制度性要素是其顯著特征。(3)所謂三邊治理,主要是就企業“員工參與”亦即“同質性”人力資本擁有者參與企業的治理以及剩余的分享而言。“員工參與”的邏輯起點,是企業員工對其自身人力資本的產權;“員工參與”的現實狀況,取決于企業契約中其人力資本所決定的談判實力。三邊治理的顯著特征,是企業員工、經理人員、股東之間的博弈制衡關系。(4)所謂共同治理,是就企業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企業的治理而言。共同治理已成為現代世界各國企業制度演進的共同趨勢。

查看全文

企業共同治理機制分析市場營銷論文

[摘要]借鑒新經濟社會學的分析框架,引入制度環境變量條件下,企業理論更加趨近經濟生活的真實,企業利益相關者的共同治理機制也被賦予了新的原則。中國獨特制度環境中的企業制度也將相應獲得某些顯著特征。

[關鍵詞]共同治理制度環境變量嵌入性中國企業

雖然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共同治理已成為現代企業制度發展的普遍趨勢,但這并不等于世界各國的企業制度都必然會趨向于同一種模式。這是因為,企業制度是“嵌入”[1]在制度環境當中的,企業制度變遷不僅遵循了效率追求的邏輯,同時也是制度環境選擇的結果。這就是說在制度環境的異質性假設前提下,企業制度必然也是異質性的。據此,可以對中國制度環境條件下的獨特企業共同治理機制做某些前瞻性的思考。

一、企業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一般原理

歷史地考察發現,在企業治理的角度,企業制度安排經歷了一個:

單邊治理→雙邊治理→三邊治理→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

查看全文

所有者共同治理創新民企治理體系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前言;民營企業治理的一般理論;我國民營企業治理模式的現實分析;我國民營企業治理制度創新的目標和思路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民營企業生存和發展壯大的關鍵問題、傳統意義上的企業治理起源于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兩權分離是傳統意義上企業治理產生的源頭、民營企業采用家族治理模式、家族股東“一股獨大”,損害了廣大小股東的利益、個人財產所有權與企業法人所有權不分、企業主“家長制”作風嚴重、治理主體的創新、治理機制的創新、堅持資本所有者利益最大化將是民營企業治理的根本宗旨、科學劃分三會權責,實施民主化的管理方式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我國民營企業大都采用的家族治理模式,成為阻礙民營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民營企業治理制度創新的目標是建立股東、債權人、經營者和員工等資本所有者共同治理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其主要包括治理主體的創新與治理機制的創新。

關鍵詞:民營企業;家族治理模式;治理主體創新;治理機制創新

0前言

全世界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民營企業在生生滅滅,只有少數民營企業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并得以延續和發展??沙掷m發展已經成為民營企業生存和發展壯大的關鍵問題。對民營企業實施制度創新是其成長發展過程中的必然選擇。治理制度創新將構成民營企業制度創新的主要環節。

一、民營企業治理的一般理論

查看全文

談論共同管理與財務管制效率

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在邏輯上陷入了西方經典企業理論的團隊道德風險,存在效率障礙問題;而相機治理在利益相關者邏輯下并不能有效“相機”,相關者控制權行使效率不能得到確保。共同治理與相機治理有機契合而形成的共同治理與相機治理耦合機制,是財務治理效率持續釋放的重要前提。但是,要保障這種持續釋放的強度,還依賴于共同治理與相機治理耦合機制的契合度與完善性。

一、共同治理與相機治理:內涵概析

(一)共同治理的基本內涵

共同治理理論的基礎是利益相關者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根基是企業契約理論。因此,企業契約理論是共同治理的理論淵源。分析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首先必須弄清楚利益相關者的含義。楊瑞龍和周業安(2000)根據定義包含的寬泛程度將其歸納為三類:第一類是最寬泛的,即凡是能影響公司活動或被公司活動所影響的人或團體都是利益相關者;第二類指凡是與公司有直接關系的人或團體才是利益相關者;第三類定義認為,只有在公司中下了“賭注”的人或團體才是利益相關者,也就是在公司中投入了專用性資產的人或團體才是利益相關者??梢杂脻撛诶嫦嚓P者和真實利益相關者將三類定義協調起來,前兩種都包含了潛在利益相關者,只有潛在利益相關者向公司進行了資產專用性投資才轉化為真實利益相關者。本文在分析財務治理效率時,著重考慮真實利益相關者。由于供應商和客戶可能是真實的利益相關者,也可能不是,關鍵在于其是否進行了公司關系專用性投資,因此,公司最主要的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債權人、經理、員工。

既然利益相關者共同創造公司組織租金,共同承擔公司剩余風險,那么,應該設計一定的財權契約安排和財務治理制度,將一定的公司財務控制權分配給所有利益相關者,使所有的公司財權契約參與者得到激勵去有效地合作,進而實現公司合作剩余最大化和公司價值最大化。為了實現公司合作剩余最大化和公司價值最大化,所有的利益相關者都應該參與公司財務治理,這就是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基本內涵。因此,共同治理就是公司的決策只能是利益相關者協調的產物,重要的是通過決策程序把財務沖突轉化為協調與合作。

(二)相機治理的內涵解讀

查看全文

多元協同治理在高校危機治理的作用

摘要:高校是培育高水平人才的重要基地,為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提供強大的助力。當前階段,我國高校校園危機事件頻繁發生,校園安全管理工作不容忽視。本文正是在此基礎上分析和探討了多元協同治理在高校危機應對中的作用,并且針對如何運用多元協同治理方式更好地進行校園突發事件,對更加有效地保障學生的安全給出了相應的建議,以期能夠為學生更好的成長和發展提供相關參考。

關鍵詞:多元協同治理;高校危機;應用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之間的交流往來越來越密切,這些技術工具在給人們提供一定便利的同時也加速了矛盾的爆發,高校危機事故的處理和應對受到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和關注。在這個新的形勢下,多元協同治理方式充分發揮多方主體的作用,共同參與校園危機事件的處理,推動校園危機問題可以順利解決,給學生們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推動學生更好地成長和發展。

一、多元協同治理理論概述

協同治理最早是由德國的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用來形容的物理系統之間的關系,表明不同的物理系統之間是一種相互關聯的規則。近些年來,一些社會學者將協同治理理論融入到社會科學研究中,并且和傳統的治理理論相結合,進而逐漸發展成為多元協同治理理論。多元化協同治理的基礎是有社會、政府、公共組織相互作用,具有公共性、跨部門性、正式性和動態性等多種特征。而且危機管理事件自古有之,現代社會學者對于危機事件的處理和應對更加注重。運用菲克的話來說,危機事件就是危險和機遇的并存關系,也是轉機和惡化的分水嶺[1]。危機事件的處理和應對強調的不是某個事物發生的點,而是對這個事物發生的過程或狀態進行處理,從而降低各種危機事故造成的嚴重影響。高校以“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為宗旨,往往是“報喜不報憂”,但校內并不是漠視。新媒體時代,高校領導和主管宣傳的部門要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待校園危機的發生,將多元協同治理方式應用到高校危機的處理中,有效處理各種校園危機問題。多元協同治理中就是有效發揮多方主體的協同作用,通過相互的配合去推動問題的完滿解決。

二、高校公共危機的特征、功能和類型

查看全文

企業會計管理體制的完善

一、企業會計管理體制建立與完善的影響因素

1.宏觀政治環境的影響

政治環境對于企業會計管理體制具有重要影響,因為從根本上來看,企業的會計管理就是一個政治管理的過程,一個企業的會計管理體制必然是其所在國家宏觀政治狀況的集中反映,體現著國家政治對于企業發展的相關規定與要求。政治環境對企業會計管理具有發展動向方面的重要影響,而對于國家發展而言,政治與經濟二者相互影響,互為前提與基礎,因此要真正促進企業會計管理體制的轉變與完善,一定要從宏觀的政治環境入手,為企業會計管理營造一個和諧有利的外部環境。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變革,多數企業已經實現了有效的政企分離,但是政治體制對企業會計管理的影響仍然較大。

2.微觀經濟狀況的影響

企業的最終目的是盈利,因此微觀經濟狀況以及經濟體制對企業內部的會計管理具有重要影響,無論是對會計工作的根本屬性的影響還是企業會計行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環境與制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無論是經濟主體的豐富還是經濟政策的開放,都為企業的會計管理體制提供了更多更豐富的可能性。企業逐漸成為市場經濟活動的獨立參與者,在財務會計管理方面也實現了自負盈虧與獨立核算等,為企業更加自主地參與市場競爭奠定了基礎。綜上所述,經濟環境對企業內部會計管理體制具有重要影響。

二、共同治理機制下企業會計管理體制完善的意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