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反傾銷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3 10:12:1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際反傾銷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際反傾銷

反傾銷的國際挑戰論文

摘要:當前,我國企業在國外遭受反傾銷訴訟越來越多。與此同時,境外企業也不斷向我國市場進行傾銷,這些現象揭示了中國反傾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國際挑戰。如何應對挑戰首先要對“傾銷”及其訴訟進行基本分析,同時,分析我國遭遇反傾銷現狀及原因,進而從建立應對反傾銷預警機制、積極應訴和多方配合支持的角度總結出我國企業在國外反傾銷訴訟的應對方略。

關鍵詞:傾銷;反傾銷;反傾銷訴訟

在國際貿易中,傾銷是一種便捷、高效率地占領進口國市場份額,獲取高額利潤的手段,因而,這一方式被許多國家采用。為了防范這一過程中的危險,WTO賦予了成員方抵制這一不公平貿易的措施——反傾銷,通過它,進口國可以避免本國工業遭受進口產品沖擊。但是,反傾銷也是一把雙刃劍,很多國家利用它不正當的干預別國企業的產品進入其國內市場。

一、對傾銷和反傾銷的基本認識

(一)傾銷的特征

關于執行1994年關貿總協定第6條的協議規定,如果在正常的貿易過程中,一項產品從一國出口到另一國,該產品的出口價格低于在其本國內消費的相同產品的可比價格,也即以低于其正常的價值進入另一國的商業渠道,則該產品將被認為是傾銷。通過對這一概念的分析,我們可以歸納出傾銷的若干特征:

查看全文

國際貿易中反傾銷論文

【摘要】隨著中國加入WTO,我國在出口貿易中面臨的關稅貿易壁壘逐漸消失,各國為了維護本國經濟利益,都越來越多地使用非關稅壁壘,在我國的出口貿易中遭遇最多的就是反傾銷的調查。雖然在最近幾年有所下降,但我國在應對反傾銷的規避中沒有系統性的措施,本文對反傾銷對我國貿易的影響以及一些反傾銷的規避措施作了探討。

【關鍵詞】國際貿易反傾銷規避措施

近年來,我國出口貿易中遭受的反傾銷調查成了貿易中主要面對的壁壘。對我國大部分出口貿易企業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根據1994年的《反傾銷協議》第2條第1款規定:一項產品從一國出口到另一國,如果該產品的價格低于出口國國內“相同產品”的價格,即低于其正常價值,該產品就被認為是傾銷。當一國產品被另一國征收反傾銷稅的情況下,出口商通過各種形式、手段來減少或避免被征收反傾銷稅的方法或行為被稱為反傾銷規避。面對各國越來越多的反傾銷調查,我國當務之急就是建立系統的反傾銷體系,完善反傾銷措施。

一、我國反傾銷問題的形成及現狀

1.反傾銷問題的形成

由于我國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對經濟的過分干預造成了國外對我國企業認識的偏差,就形成了外國反傾銷調查的根源。在應對反傾銷訴訟中,存在所謂的“智豬理論”,即籠子的一頭有一個按鈕,另一頭是飼料的出口和食槽?;\子里關了一大一小兩只豬,每只豬要吃食都必須要做出決策是等在食槽旁邊還是去按動按鈕。這場博弈的結果依賴于大豬,如果小豬去按按扭,那么它回來大豬已經把飼料吃完了,如大豬去,雖然它比小豬去的情況吃的少,但總量也比小豬多。在應訴反傾銷中,小企業如果應對成本太高,大企業應訴一旦勝訴,利益是大家都能享受?;顺杀沮A來的利益并不能增強企業在同行業中的競爭力,所以就存了應對反傾銷時大家都不積極應訴的局面,甚至出現無人應訴的尷尬局面。這就造成了外國屢屢實施反傾銷調查。

查看全文

國際貿易反傾銷認識綜述

從GATT到WTO,多邊貿易談判極大地降低了世界各國的關稅與非關稅壁壘,極大的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中國在加入WTO的談判中,在市場準入方面做出了重大和廣泛的承諾,尤其是在農產品市場準入方面的開放程度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為多邊貿易體制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自2007年下半年爆發了全球金融危機,各國出于恢復經濟發展的需要,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中國成為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極受“青睞”的對象。2010年WTO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遭受的反傾銷案例占全球的40%,連續15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已經取代了美國、歐盟等傳統“反傾銷俱樂部”成員,成為對華反傾銷的頭號大國。根據WTO統計,1995—2009年印度共對我國發起反傾銷137起,占其對外反傾銷比重的22.3%。印度是我國的第十大貿易伙伴,但是其對我國的反傾銷活躍程度卻遠遠超過我國最大的貿易伙伴美國和歐盟,正是由于這種背景,使得我們探究印度為何實行如此大的力度對我國采取反傾銷的行為有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也使我們不得不進行思考并實施一定程度上的反擊。以下將從印度(外因)和中國(內因)兩個角度來分析:

1.外因

1.1維持國內相關產業的供給和需求

根據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我國屬于勞動密集型國家,應該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正因為如此,我國的勞動力成本較低,加上政府補貼等原因,使得出口產品的價格相對較低。我國出口產品的這一特殊性,無疑加大了進出口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具體到印度,如果他們覺得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在本國的市場占有率很高,或者說是威脅到了本國相似產品產業的規模,就有可能對中國提起反傾銷申請。

1.2保護國內產業的規模經濟

單純的進口增長并不會引起反傾銷,但如果進口增長對國內產業造成了實質性損害,印度反傾銷當局就要采取措施遏制這種損害。在分析進口商品對國內產業造成的損害時,印度反傾銷當局通常通過這些經濟指標來加以衡量:產量、市場份額、利潤、投資回報率、產能利用率、就業人數、工資水平等等。當然,在分析案例時,不可能把上述經濟指標一一加以比較,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進口商品使得本國具有規模經濟的產業的產能利用率下降,而無法達到之前的規模經濟,當局的反傾銷行為就幾乎成了必然。維護那些已經達到規模經濟的產業在國內的支配地位,進而有利于發展強大國民經濟,這是反傾銷的又一動機。

查看全文

詮釋國際反傾銷法改革之探討

摘要:日本積極主張對國際反傾銷法進行改革,要求澄清和改進國際反傾銷規則,并提出了若干具體建議,日本對國際反傾銷法改革的主張對我國參與國際反傾銷立法與具體的反傾銷實踐都具有借鑒與啟示作用。我國應該在國際反傾銷談判中,與日本建立伙伴關系。

關鍵詞:日本;國際反傾銷法;改革

一、引言

在世貿組織多哈回合的規則談判中,反傾銷議題形成了出口方集團(反傾銷制度受害者)和進口方集團(反傾銷制度使用者)針鋒相對的局面。前者是日本、韓國等貿易出超國家和依賴出口發展經濟的發展中成員組成的“聯誼小組”,他們提出,反傾銷措施日益擴散,已蛻變成為過度保護國內產業,而不是制止不公平貿易的機制,因此,談判的首要目標就是要避免反傾銷制度的過激與濫用。作為反傾銷主要受害國的日本與其他國家或地區一起對反傾銷法提出的改革建議大多反映了WTO反傾銷法的發展方向,尤其是在強調發展中國家的需要這一點上。本文從日本的視角考察國際反傾銷法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建議,指出值得我國借鑒之處,并提出相應對策。

二、日本對國際反傾銷法改革的目標期待

日本認為,盡管烏拉圭期間為改進實施反傾銷措施的規則所進行的努力,反傾銷措施已經增生擴散為不是抵消有害的傾銷,而是向國內產業提供免于國際競爭的不適當保護機制。反傾銷措施,當其被濫用和誤用時,極大地破壞了成員方們一直在做的及在各種WTO協定中將要做出的貿易自由化,包括關稅減讓的真誠而嚴肅的努力。由于越來越多的成員方積極地使用反傾銷措施,成員方問在解釋與適用反傾銷現行規則時,已經存在大量分歧,導致反傾銷措施的適用不一致并難以預見。所以,日本對國際反傾銷法改革的目標期待是通過澄清和改進規則,實現以下三個主要目標:

查看全文

國際反傾銷法研究論文

摘要: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加深,反傾銷已經成為反對不公平競爭和保護國內產業的重要手段。我國在國際貿易迅速增長的同時,也面臨著被反傾銷的嚴峻挑戰。本文從政府、企業以及反傾銷立法方面的完善來應對國際上一浪高過一浪的反傾銷浪潮,并從國家利益的角度探悉中國的反傾銷立法亦不可照搬WTO的規則,而更應該從政治上加以分析,以求制定更符合我國國情的反傾銷法律。

關鍵詞:反傾銷對策國家利益

一.傾銷與國際反傾銷法

傾銷最初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法律意義上的傾銷是以價格歧視為基礎,形成了有其特定內涵與外延的概念。1947年關貿總協定(GATT)第6條的規定最具權威性,認為傾銷是指一國產品以低于正常價值的出口價格輸入到另一國家的行為。構成傾銷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進口產品的出口價格低于正常價值;2.由此給國內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損害或產生實質損害的威脅,或者對國內建立相關產業造成實質阻礙(以上統稱損害);3.低于正常價值的銷售與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滿足了以上所有條件,進口國可以提起反傾銷控訴?!?〕在國際貿易中的傾銷被視為一種不正當的商業競爭行為。21世紀初期,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和WTO成員國范圍的擴大,各國間的貿易摩擦日益頻繁,國際反傾銷出現一些最新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傾銷的規模來看,由過去傳統的幾個貿易大國指控傾銷轉變為反傾銷全球化趨勢。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反傾銷不僅具有防御性特征,它的進攻性與對抗性也是保護國內市場、促進公平競爭的有效武器。因此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不管是貿易大國還是貿易小國,也不管是富國還是窮國,都把反傾銷作為主要貿易保護手段,國際反傾銷被越來越多的國家熟悉和運用呈現出全球化的趨勢。

查看全文

反傾銷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策略論文

論文關鍵詞:金融危機國際貿易反傾銷應對策略

論文摘要:論述了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各國間貿易摩擦日益頻繁,國際反傾銷出現的一些新趨勢。闡述了在國際反傾銷呈現出新趨勢的情況下,中國政府、行業協會、企業應采取地積極的應對策略。

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又稱世界金融危機、次貸危機、信用危機,更于2008年起名為金融海嘯及華爾街海嘯等,是一場在2007年8月9日開始浮現的金融危機。自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爆發后,投資者開始對按揭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流動性危機,隨后即使多國中央銀行多次向金融市場注入巨額資金,也無法阻止這場金融危機的爆發。直到2008年9月9日,這場金融危機開始失控,并導致多家相當大型的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政府接管。

傾銷,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出口經營者以低于國內市場正常或平均價格甚至低于成本價格向另一國市場銷售其產品的行為,目的在于擊敗競爭對手,奪取市場,并因此給進口國相同或類似產品的生產商及產業帶來損害。反傾銷,顧名思義是指一國(進口國)針對他國對本國的傾銷行為所采取的對抗措施。貿易的全球化趨勢愈強,各國對本國產業的保護傾向也隨之愈強,反傾銷就成為大多數國家主要采取的貿易保障制度。隨著世界經濟貿易關系的不斷發展、國際市場競爭的幾近白熱化、各國關稅水平的不斷下降以及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國際間的傾銷與反傾銷的斗爭顯得更加激烈。

1反傾銷的國際新趨勢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一國政府是與各國通力合作共抗危機,還是采取保護主義姿態,這是各國政府必須認真面對的問題。在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的今天,國與國之間的經濟關系日趨密切,一個國家尤其是歐美發達國家的一項重大經濟舉措,不僅要考慮本國的發展,更要考慮對他國乃至世界經濟的影響。為了解決本國因金融危機而引起的經濟下降、金融機構破產、企業倒閉、失業率上升等經濟社會問題,通過拉動內需,從而刺激本國經濟的發展,這原本無可非議,但問題是,目前不少國家刺激經濟的計劃都帶有明顯的保護主義色彩,這就不得不令人們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前景多了一絲憂慮。

查看全文

國際反傾銷不公平性分析論文

GATT自1948年生效至1995年1月1日被WTO所取代,其間經歷了八輪多邊談判,使得關稅大幅度降低,傳統非關稅壁壘的作用日益受限,極大地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然而,19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由于國際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行業層次上的國際競爭加劇,世界經濟尤其是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放慢并間有危機的出現,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

反傾銷是歷經GATT八輪談判而被保留下來的合法的貿易保護手段,加之反傾銷申訴的便利性、技術上的靈活性、裁決上的較大主觀性及其易勝性,使得各國對于反傾銷這一貿易保護措施過于青睞。合理使用反傾銷手段對于防止不正當競爭,維護國際貿易的正常運行是必要的。但現實情況是,很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一直在濫用著這一“合法”的保護手段。

據外經貿部統計,自1979年歐共體對我國提起第一例反傾銷調查案以來,截止到2002年10月,我國出口產品遭受國外反傾銷立案調查的數量已達501起,對我國出口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的國家或地區達33個,涉及我國出口產品4000余種,累計影響我國出口金額約160億美元。

反傾銷本身存在著諸多的不公平性,尤其是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尚處于向市場經濟過渡期的社會主義國家而言。充分認識反傾銷的不公平性,是WTO本輪談判中對國際反傾銷法提出修改建議的基礎,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文將就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1.現行反傾銷法本身的非中立性

法律作為訴訟裁決的依據,對訴訟雙方當事人來說必須具有公正性或中立性。但作為反傾銷訴訟裁決依據的反傾銷法本身卻不是中立的,帶有明顯的偏袒和保護本國生產者的歧視特征。作為現行國際反傾銷制度的最新準則,WTO反傾銷協議是由1948年GATT第六條逐步發展演變而來的,但后者的原始草案是由美國政府以其1921年的反傾銷法為基礎提出的,而美國1921年反傾銷法的出臺背景是:1920年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糧價大跌,1921年失業率達到12%,有505家銀行倒閉,達到了美國南北戰爭以后的歷史最高點。

查看全文

國際貿易中中國遇到的反傾銷形勢與策略研究

摘要:在2008年爆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影響下,世界經濟格局產生了巨大變化。作為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出口國之一,中國經濟也遭遇了新的挑戰。其中國際貿易中的反傾銷問題尤為突出,并嚴重影響我國的貿易發展和經濟進程。本文將綜合考量當前國際、國內的經濟、政治形勢,深入研究我國面臨的反傾銷問題以及探討可行性對策。

關鍵詞:反傾銷;對策探討

1.傾銷與反傾銷定義

傾銷,是指一國(或地區)的產品以低于其正常價值的價格進入另一國市場,使得另一國國內有競爭能力的產業受到損害的行為。它是一種不正當的競爭手段,為世界貿易組織所禁止,因此反傾銷也成為各國保護本國市場,扶持本國企業強有力的借口和理由。

根據世貿組織《反傾銷協議》的規定,一成員要實施反傾銷措施,必須遵守三個條件:首先,確定存在傾銷的事實;第二,確定對國內產業造成了實質損害或實質損害的威脅,或對建立國內相關產業造成實質阻礙;第三,確定傾銷和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2.我國現狀

查看全文

國際反傾銷法的立法特征概述論文

摘要:傾銷與反傾銷一直是國際貿易領域內占據重要位置且非常容易引發爭議的詞匯,每個國家都想通過反傾銷來獲得國際貿易上的主動性,從而對自己國內貿易和市場進行保護,然而,在反傾銷戰役打響了一個多世紀以來,立法源源不斷,其公平性是否毫無疑問,這值得思考和探討。

關鍵詞:傾銷;反傾銷;公平性

一、反傾銷法產生的背景

1.1傾銷與反傾銷的含義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1994》第六條第一款將傾銷定義為:“用傾銷的手段將一國產品以低于正常價值的辦法進入另一國市場,如因此對某一締約國領土內已建立的某項工業造成重大的損害或產生重大威脅,或對某一國內工業的新建產生嚴重阻礙,這種傾銷應當受到譴責?!盬TO在繼承GATT的基礎上,規定“如一產品自一國出口至另一國的出口價格低于在正常貿易中出口國供消費的同類產品的可比價格,即以低于正常價值的價格進入另一國的商業,則該產品被視為傾銷?!豹?/p>

然而,反傾銷作為傾銷的對立面,自然是對其的一種否定和打擊。它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對傾銷這一國際貿易行為的否定和反對;二是對傾銷行為的打擊和抵抗,并由國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為這種意愿提供合法依據,即是反傾銷立法。

查看全文

公允價值下的國際貿易反傾銷訴訟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基于我國2O06年新會計準則中的公允價值計量標準,對公允價值-9正常價值進行比較分析,提出在后WTO時代我國企業應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標準,提供公允的會計信息,為反傾銷訴訟中替代國的合理選擇提供強有力的會計支持,促進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健康發展。

論文關鍵詞:公允價值;正常價值;反傾銷訴訟

自1979年歐盟對我國出口的糖精及鹽類進行首次反傾銷調查以來,全世界l/7的反傾銷案件調查針對中國,國外針對我國出口產品發起的反傾銷案平均每年約20起,累積影響我國出口貿易額約150億美元。毋庸置疑,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貿易大國,但同時也是其他國家反傾銷訴訟的最大受害國。

據統計,我國是世界上遭受反傾銷案件調查最多的國家,且反傾銷裁定敗訴的比率也是世界上最高的。1995年至2006年6月,我國遭遇反傾銷調查的案件總數為500起,并且在全球反傾銷立案數量逐步減少的情況下,針對中國的反傾銷立案仍然呈增長的趨勢。2006年國外對我國反傾銷立案數占全球反傾銷案件總數的36%…。

導致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國以往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與國際會計準則在很多方面差異很大。我國企業面臨反傾銷訴訟時,由于以往的會計資料都是以歷史成本為主要計量屬性,而國際會計準則大多采用公允價值這一計量屬性,從而導致反傾銷調查中在確定產品的正常價值這一環節上,我國企業的會計資料不能得到調查機構的認可,企業的會計信息被認為是不能真實、公允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通過這些會計信息得到的企業的產品價格也被認為是不可比和非公允的,因而我國企業常常在反傾銷訴訟中處于劣勢。

反傾銷不是一個單純的法律問題,認定傾銷的過程需要良好的會計支持。自2005年以來,歐盟上市公司全面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在國際反傾銷調查中,許多判斷標準都是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的,這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國際慣例的現實要求。2006年我國財政部頒布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啟用公允價值這一國際上通用的會計計量屬性,這既適應了國際趨勢,也為我國企業應對日益嚴峻的國際反傾銷形勢提供了會計支持的基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