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進程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3 11:16:3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際化進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應對策略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幣在世界貨幣體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推進“一帶一路”倡議以及人民幣成功加入SDR等事件都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帶來積極影響。近兩年中美貿易摩擦不斷,人民幣匯率面臨的壓力進一步加大,但整體上依然保持穩中有升,為人民幣國際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20年11月,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簽署將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更寬廣的舞臺。再加上德國、法國以及越來越多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中國已有6個人民幣計價期貨品種掛牌交易,A股和債市被全球各大主要指數悉數納入等,都成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1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貨幣國際化是指一國發行的貨幣可以跨出國門流通并成為國際公認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貨幣國際化不僅可以體現一國的綜合國力,還可顯著增加其在全球事務中的話語權、促進一國的投資與貿易,并可有效規避匯率風險。因此,隨著我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人民幣國際化程度逐漸加深,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關注。
1.1跨境貿易結算
2009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的頒布,標志著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正式啟動,上海、廣州、深圳、珠海、東莞5個城市成為首批試點城市,2010年6月擴大到20個省市,2011年8月最終推進到全國范圍。由于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可以降低匯率波動的風險,也越來越被周邊國家所接受,與這些國家之間的人民幣結算規模逐年遞增,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在周邊國家逐步加速推進,如圖1所示。我國人民幣跨境支付清算網絡已經開始穩步發展,2018年5月2日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二期)全面投產,截至2019年末,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的受理范圍已經覆蓋167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家銀行法人機構,參與者達到936家(其中直接參與者33家、間接參與者903家)。
1.2雙邊貨幣互換
企業組織能力國際化進程論文
摘要:企業的國際化進程是本國企業逐步發展成為全球企業的過程,本文在對國際化進程階段論的重新認識的基礎上,將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分為5個不同的發展層次。各層次的國際化發展需要相應的組織能力與之相配合,企業的國際化發展進程受該企業組織能力的直接影響。這種組織能力的觀點對于我國企業在新經濟環境中的國際化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組織能力;競爭優勢;國際化進程;階段理論
在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一體化進一步向縱深發展的情況之下,國內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和國際經濟環境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如何進行國際化發展,在全球市場范圍內競爭將成為我國企業今后將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國際化進程階段論
階段理論是企業國際化進程的主要理論。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一批北歐學者在對瑞典4家制造企業進行深入案例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企業國際化階段理論。他們將企業的海外經營活動分成4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即不規則的出口活動、通過商進行出口、建立海外銷售子公司和直接在海外進行生產制造。這種發展是連續和漸進的,企業在這一過程中由淺入深地涉足國際市場。
北歐學派用“市場知識”的學習道路來解釋企業國際化的漸進式階段發展。市場知識可以分為企業經營的一般性知識和具體市場運作知識,后者只能通過實際經營活動獲得和積累,是決定企業在本國之外經營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也正是這種市場知識的積累導致了企業國際化階段發展的漸進性。同時,這些北歐學者用“心理距離”或“文化距離”的概念來解釋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的發展道路,他們認為企業的海外市場拓展次序是依據心理距離或文化距離的遠近進行選擇的。選擇的原因在于,相同的文化使企業的市場知識更易獲得,企業的經營活動更易獲得成功。
企業組織能力國際化進程論文
摘要:企業的國際化進程是本國企業逐步發展成為全球企業的過程,本文在對國際化進程階段論的重新認識的基礎上,將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分為5個不同的發展層次。各層次的國際化發展需要相應的組織能力與之相配合,企業的國際化發展進程受該企業組織能力的直接影響。這種組織能力的觀點對于我國企業在新經濟環境中的國際化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組織能力;競爭優勢;國際化進程;階段理論
在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一體化進一步向縱深發展的情況之下,國內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和國際經濟環境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如何進行國際化發展,在全球市場范圍內競爭將成為我國企業今后將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國際化進程階段論
階段理論是企業國際化進程的主要理論。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一批北歐學者在對瑞典4家制造企業進行深入案例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企業國際化階段理論。他們將企業的海外經營活動分成4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即不規則的出口活動、通過商進行出口、建立海外銷售子公司和直接在海外進行生產制造。這種發展是連續和漸進的,企業在這一過程中由淺入深地涉足國際市場。
北歐學派用“市場知識”的學習道路來解釋企業國際化的漸進式階段發展。市場知識可以分為企業經營的一般性知識和具體市場運作知識,后者只能通過實際經營活動獲得和積累,是決定企業在本國之外經營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也正是這種市場知識的積累導致了企業國際化階段發展的漸進性。同時,這些北歐學者用“心理距離”或“文化距離”的概念來解釋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的發展道路,他們認為企業的海外市場拓展次序是依據心理距離或文化距離的遠近進行選擇的。選擇的原因在于,相同的文化使企業的市場知識更易獲得,企業的經營活動更易獲得成功。
證券市場國際化進程
一、證券市場的國際化進程
過去十年來,國際證券市場突飛猛進,急速發展。在1984到1998的十五年間,國際資本市場融資累計額年平均增長12.34%,而全球GDP年平均增長3.37%,國際貿易額年平均增長6.34%。
在規模持續擴張的同時,金融市場的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在資本市場,資金開始大范圍地跨過邊界自由流動,各類債券和股票的國際發行與交易數額快速上升。整個90年代,主要工業國家企業發行的股票增長了近6倍。1975年,主要發達國家債券與股票的跨境交易占GDP的比重介于1%到5%之間;1998年,此比重上升到91%(日本)到640%(意大利)。其中,美國由4%上升到230%,德國由5%上升到334%,各國該比重增長最快的時期幾乎都集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國際債券市場的二級市場蓬勃發展。債券市場信息傳遞渠道、風險和收益評估方式以及不同類型投資者的行為差異逐漸減小,投資銀行、商業銀行和對沖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以復雜的財務管理技巧,根據其信用、流動性、預付款風險等的差異,在不同貨幣計值的不同債券之間進行大量的"結構性交易",導致各國債券價格互動性放大,價格水平日趨一致
海外證券衍生交易的市場規??焖偬岣摺缀踉谒兄饕膰H金融中心,都在進行大量的海外資產衍生證券交易。在新加坡商品交易所,既可以從事日經225種期貨合約的交易,也有部分馬來西亞的衍生證券交易;美國期貨交易所的交易對象則包括了布雷迪債券和巴西雷亞爾、墨西哥比索、南非蘭特、俄羅斯盧布、馬來西亞林吉特、泰國銖和印尼盾等多種貨幣計值的證券和衍生產品。
二、我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發展
論國際化進程與企業組織能力的關聯
摘要:的國際化進程是本國企業逐步發展成為全球企業的過程,本文在對國際化進程階段論的重新認識的基礎上,將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分為5個不同的發展層次。各層次的國際化發展需要相應的組織能力與之相配合,企業的國際化發展進程受該企業組織能力的直接影響。這種組織能力的觀點對于我國企業在新經濟環境中的國際化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組織能力;競爭優勢;國際化進程;階段理論
在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一體化進一步向縱深發展的情況之下,國內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和國際經濟環境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如何進行國際化發展,在全球市場范圍內競爭將成為我國企業今后將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國際化進程階段論
階段理論是企業國際化進程的主要理論。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一批北歐學者在對瑞典4家制造企業進行深入案例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企業國際化階段理論。他們將企業的海外經營活動分成4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即不規則的出口活動、通過商進行出口、建立海外銷售子公司和直接在海外進行生產制造。這種發展是連續和漸進的,企業在這一過程中由淺入深地涉足國際市場。
北歐學派用“市場知識”的學習道路來解釋企業國際化的漸進式階段發展。市場知識可以分為企業經營的一般性知識和具體市場運作知識,后者只能通過實際經營活動獲得和積累,是決定企業在本國之外經營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也正是這種市場知識的積累導致了企業國際化階段發展的漸進性。同時,這些北歐學者用“心理距離”或“文化距離”的概念來解釋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的發展道路,他們認為企業的海外市場拓展次序是依據心理距離或文化距離的遠近進行選擇的。選擇的原因在于,相同的文化使企業的市場知識更易獲得,企業的經營活動更易獲得成功。
會計國際化進程問題初探論文
一、我國會計國際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
1、國際協調問題
目前,我國會計制度及實務與國際慣例仍存在著較大差距,造成這一差距的基本原因是中西會計之間的環境差異。這種差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法律因素:法律環境對會計發展具有直接影響力。可以說,不同的法律造就不同的會計體制。
第二,政治因素: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治體制決定了不同的會計模式。我國是以公有制為主體,政府行為對會計的影響十分重大;而西方是以私有制為主體,會計體系自然要服從于維護資本所有者的私有財產和權益的基本要求。
第三,經濟因素:經濟是直接影響會計發展的最重要因素,目前我國市場經濟的法規法則很不完善,政府過度干預企業經濟活動的現象仍很普遍。
證券市場的國際化進程與前景
證券市場的國際化進程與前景一、證券市場的國際化進程
過去十年來,國際證券市場突飛猛進,急速發展。在1984到1998的十五年間,國際資本市場融資累計額年平均增長12.34%,而全球GDP年平均增長3.37%,國際貿易額年平均增長6.34%。
在規模持續擴張的同時,金融市場的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在資本市場,資金開始大范圍地跨過邊界自由流動,各類債券和股票的國際發行與交易數額快速上升。整個90年代,主要工業國家企業發行的股票增長了近6倍。1975年,主要發達國家債券與股票的跨境交易占GDP的比重介于1%到5%之間;1998年,此比重上升到91%(日本)到640%(意大利)。其中,美國由4%上升到230%,德國由5%上升到334%,各國該比重增長最快的時期幾乎都集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國際債券市場的二級市場蓬勃發展。債券市場信息傳遞渠道、風險和收益評估方式以及不同類型投資者的行為差異逐漸減小,投資銀行、商業銀行和對沖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以復雜的財務管理技巧,根據其信用、流動性、預付款風險等的差異,在不同貨幣計值的不同債券之間進行大量的"結構性交易",導致各國債券價格互動性放大,價格水平日趨一致。
海外證券衍生交易的市場規模快速提高。幾乎在所有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都在進行大量的海外資產衍生證券交易。在新加坡商品交易所,既可以從事日經225種期貨合約的交易,也有部分馬來西亞的衍生證券交易;美國期貨交易所的交易對象則包括了布雷迪債券和巴西雷亞爾、墨西哥比索、南非蘭特、俄羅斯盧布、馬來西亞林吉特、泰國銖和印尼盾等多種貨幣計值的證券和衍生產品。
二、我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發展
證券市場的國際化進程與前景
證券市場的國際化進程與前景一、證券市場的國際化進程
過去十年來,國際證券市場突飛猛進,急速發展。在1984到1998的十五年間,國際資本市場融資累計額年平均增長12.34%,而全球GDP年平均增長3.37%,國際貿易額年平均增長6.34%。
在規模持續擴張的同時,金融市場的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在資本市場,資金開始大范圍地跨過邊界自由流動,各類債券和股票的國際發行與交易數額快速上升。整個90年代,主要工業國家企業發行的股票增長了近6倍。1975年,主要發達國家債券與股票的跨境交易占GDP的比重介于1%到5%之間;1998年,此比重上升到91%(日本)到640%(意大利)。其中,美國由4%上升到230%,德國由5%上升到334%,各國該比重增長最快的時期幾乎都集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國際債券市場的二級市場蓬勃發展。債券市場信息傳遞渠道、風險和收益評估方式以及不同類型投資者的行為差異逐漸減小,投資銀行、商業銀行和對沖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以復雜的財務管理技巧,根據其信用、流動性、預付款風險等的差異,在不同貨幣計值的不同債券之間進行大量的"結構性交易",導致各國債券價格互動性放大,價格水平日趨一致。
海外證券衍生交易的市場規??焖偬岣?。幾乎在所有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都在進行大量的海外資產衍生證券交易。在新加坡商品交易所,既可以從事日經225種期貨合約的交易,也有部分馬來西亞的衍生證券交易;美國期貨交易所的交易對象則包括了布雷迪債券和巴西雷亞爾、墨西哥比索、南非蘭特、俄羅斯盧布、馬來西亞林吉特、泰國銖和印尼盾等多種貨幣計值的證券和衍生產品。
二、我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發展
國際化進程挑戰策略論文
[摘要]從長期來看,加入WTO將有助于改善中國經濟基本面,從而支撐中國證券市場的長期發展;有助于推動中國證券市場的市場化改革并最終推動其深化發展;有助于推動中國證券市場監管體系的改革、監管和立法行為將更加透明、規范、國際化,為市場的長遠發展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大量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將為中國本土券商和中介機構學習國際先進管理和技術提供渠道,中資機構競爭實力將在同外資機構的合作與競爭中得到明顯增強。
機遇與挑戰并存
國際化進程提速所帶來的劇烈競爭將對尚不成熟、有待規范的中國證券市場帶來巨大的沖擊與挑戰。中國證券業不僅會受到成熟、規范的外資機構的擠壓,而且還要面臨國內其他金融企業如商業銀行、保險公司、信托公司以及網上證券交易快速發展帶來的挑戰。第二,加入WTO將加劇中國證券業組織結構的凋整。未來5年內,合資證券公司與臺資基金管理公司將大量涌現,國內證券公司也將引發大規模兼并、重組,組建實力強大的大型證券集團(或金融控股公司)以應對挑戰。第三,加入WTO將對中國證券業監管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入WTO后,具有混業經營背景的外資機構通過QFll(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組建中外合資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險公司,外資并購國有股權等管道紛紛進入中國市場,創新金融產品將明顯增加,證券市場將更趨復雜,監管難度加大。
但從長期來看,加入WTO將有助于改善中國經濟基本面,從而支撐中國證券市場的長期發展;有助于推動中國證券市場的市場化改革并最終推動其深化發展;有助于推動中國證券市場監管體系的改革、監管和立法行為將更加透明、規范、國際化,為市場的長遠發展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大量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將為中國本土券商和中介機構學習國際先進管理和技術提供渠道,中資機構競爭實力將在同外資機構的合作與競爭中得到明顯增強。
應戰國際化:對策與建議
發展證券交易市場體系
我國會計國際化進程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會計國際協調的成因和進展,論證會計國際化是必然趨勢;探討了主要發達國家和部分西方學者對會計國際化的態度,論證會計國際化是一個政治程序而非技術范疇;分析了國際會計準則的基本特點及其在我國的實踐及研究發現,推論了國際會計準則的角色;討論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發展戰略及其應用環境問題,并對我國會計國際化進程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中國會計規范國際化進程
近年來,會計國際化在我國倍受關注,在國際上也是一個重要課題。我國會計在國際化的道路上究竟走得多遠?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哪些經驗教訓?今后應當向什么方向努力?這樣的努力預期會帶來什么樣的效益?這些問題一直是有著強烈使命感的會計學者、會計準則制定者、會計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以及相關監管機構思考的問題。
根據會計的基本判別法則:一項會計規范或方法的采用與否應當取決于由此而產生的效益是否大于花費,即成本與效益的配比規則。當我們所采用的會計方法直接服務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時,這種配比情況基本上能夠量化或權衡。但是,針對國家會計規范的改進,盡管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做出渾然不同的闡釋,其成本效益的配比情況卻無法準確衡量。因此,與此相關的贊譽和批評也就往往帶有基于特定經歷、知識結構、認識水平和社會背景的主觀抑或感情的色彩。雖然西方學者已經就會計協調程度的量化評價方法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如H、C和I指數的設計和運用),但由于在我國向公眾公布財務報表的企業還是少數,企業所公布的財務報表的透明度還不太理想,披露規范也尚在完善之中,加之國內的會計規范在不同類型企業之間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最近幾年會計規范的變動較為頻繁,變化
幅度也較大,因而目前還難以借用這樣的研究模型來評價我國會計的國際甚至國內協調程度。即使已經有一些國家套用國際會計準則,但中國能否像某些發展中國家那樣完全以國際會計準則替代現有的會計規范則是一個需要審慎考慮的問題。在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改組之后、我國加入WTO之前反思這一間題,有助于對我國會計規范的改進做出理智、經濟和富有成效的抉擇。
一、會計國際化——必然趨勢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國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