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3 20:00: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民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民教育

國民教育發展交流

沒有現代化的教育,就沒有現代化的國民。黨的十六大又一次從新的視角提出了努力提高全民素質的任務,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就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這無疑是基于對發展國民教育的迫切性和關鍵性的深刻認識所作出的正確的戰略決策。

國民教育的發展,國民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既是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更是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的基礎。在競爭激烈、知識更新周期縮短的現代社會,教育更加社會化、全面化、開放化。

在一個文明社會,接受教育是每個國民的權利,也是基本的人權之一。從長遠來看,提高國民掌握和運用科技知識的能力以及各種專業素質、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離開多種形式、多個層次的教育培訓是根本辦不到的。應當看到,復雜勞動比簡單勞動能夠創造更多的價值,因而也就相應需要更多的教育和訓練。對于這一點,馬克思在創立勞動價值學說時就已經看到了。在《資本論》中,他強調指出,從事復雜勞動的人“比普通勞動力需要較高的教育費用,它的生產要花費較多的勞動時間,因此它具有較高的價值。既然這種勞動力的價值較高,它也就表現為較高級的勞動,也就在同樣長的時間內物化為較多的價值?!?/p>

隨著社會生產對勞動質量和復雜勞動的更高要求,人們要想以自己的產品和服務來滿足需要、積累財富,就必須通過較高的技術手段提高產品的交換價值,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自身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與此同時,資本所有者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也更加重視對人力資本的利用以及通過技術進步而獲得的超額價值。因此,社會環境更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接受系統培訓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專門人才的數量和比例也會不斷增加。這些都進一步刺激和帶動了國民整體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在當今社會,作為傳遞知識、技能的基本途徑和重要手段,教育的社會作用日益顯著,教育的需求不斷增加,教育的市場在不斷擴大,教育消費的層面也不斷拓展。這些都意味著應該發展更多更好的教育,應該提供更多與教育相關的服務。

一個國家的發展,與其教育和人才發展戰略密切相關。經濟發達國家之所以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不僅在于其所擁有的大量資金和市場份額,而且突出地表現在其科技水平和教育水平的發達上。在當今,人們開始超越傳統的工業文明觀去理解和詮釋國民教育的作用。在市場化程度很高的發達國家,包括勞動者在內的全民的受教育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一些國家和地區已經達到了**年義務教育的水平,有的甚至提出讓所有愿意受高等教育的青年都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應該說,普及性的義務教育以及為國民所提供的終身再學習的機會是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特點。發達國家的經濟是擁有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和高素質的勞動者隊伍的經濟。發達的教育水平不僅提高了其現有的人口的素質,而且提高了未來國民的素質。綜合起來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實質上是科技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差距,是人才數量和人才培養和塑造方式上的差距。

應該看到,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國民教育得到了迅速發展,全國人均受教育程度從1990年的六年提高到了現在的八年,基本建成了結構較為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當今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教育和科技事業的長足進步。中國要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就要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就要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高度來提高國民的素質。然而,要跟上世界潮流、迎接新時代的挑戰,中國的教育事業還面臨著相當艱巨的任務。我國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地區差異較大,農村的落后面貌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因此,必須從戰略高度重視教育的作用,進一步加大教育的投入,完善各種形式的教育手段,盡快建立健全一套完備的國民教育體系。在今后20年,國民教育的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必須實現從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到“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的跨越,使國民教育的水平接近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查看全文

列寧關于發展國民教育措施的思想

【關鍵詞】列寧/國民教育/措施/教育思想

【正文】

在蘇維埃俄國初期,為了迅速地發展國民教育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知識水平,列寧領導黨和政府采取了種種有效的、有力的措施。并且,列寧在實踐中就這個問題形成了重要的思想。當前研究列寧關于發展國民教育措施的思想,對于我們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列寧提出,必須提高教師的地位,充分發揮廣大教師的作用。教師是教學與教育的基本力量??墒窃谂f俄國,教師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下。他們收入少,物質生活條件差,工作得不到統治階級的尊重。蘇維埃政權建立以后,面對發展教育的任務,列寧提出,必須提高教師的地位。1923年初,他在《日記摘錄》中提出:“應當把我國國民教育的地位提到在資產階級社會時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這是用不著證明的真理?!保ㄗⅲ骸读袑幦罚嗣癯霭嫔?987年10月第2版,第43卷,第358頁。)“而不做到這一點,就談不上任何文化,既談不上無產階級文化,甚至也談不上資產階級文化?!保ㄗⅲ骸读袑幦?,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2版,第43卷,第357頁。)在這一時期,列寧從尊重教師和提高他們的地位的角度出發,主張稱教師為“人民教師”。有一次,中央政府負責教育工作的同志給列寧打電話,當談到教師問題時對教師使用了一個不太禮貌的稱呼。列寧聽了后十分氣憤地說:“用這樣難聽的字眼來稱呼教師,真太不象話了!他們有自己的光榮稱號——人民教師。這個稱號應保持不變?!保ㄗⅲ骸痘貞浟袑帯?,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卷,第210頁。)教師被稱為“人民教師”,這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意味著在無產階級專政國家里教師社會地位的重大改變。在列寧來看,提高教師的地位,最重要的一點是改善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和工作條件。1921年,他親自簽署了一系列有利于改善教師物質生活條件的法令,如《關于農村學校的伙食安排》、《關于教育和社會主義文化工作者按其專業歸隊》、《關于文教單位的房舍保證》、《關于改善學校和其他文教單位的供應措施》等等。這些法令的貫徹落實,使教師的生活條件和工作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1923年,蘇俄的經濟狀況和糧食供應狀況尚未根本好轉,但列寧要求有關部門增加對教師的面包分配額。

列寧提出,提高教師的地位,還應該從政治上信任和關懷教師。十月革命勝利初期,一些教師由于受到資產階級反動分子政治謠言的欺騙,對無產階級革命不理解,對蘇維埃政權采取不支持的態度。對于這些教師,列寧的看法是,他們在舊社會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獲取數額不多的薪水,同無產階級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只要實行正確的政策,進行長期的耐心的團結、幫助和教育,絕大多數人能夠轉到擁護蘇維埃政權的立場上來。事實果然如此。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許多教師改變立場,逐漸靠近了蘇維埃政權。就此,列寧1918年6月在全俄國際主義者教師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說:“過去教師在下決心和蘇維埃政權合作方面做得很慢,現在大家愈來愈相信這種合作是必要的了?!保ㄗⅲ骸读袑幦罚嗣癯霭嫔?985年10月第2版,第34卷,第392頁。)他肯定,這是一種“從反對蘇維埃政權到擁護蘇維埃政權的轉變”。他在講話中還向教師發出號召:教師大軍應該成為社會主義教育的大軍,所有的教師應該使生活和知識擺脫對資本的從屬,擺脫資產階級的思想枷鎖,充滿信心地走到工農群眾中去,同他們一起為社會主義事業而戰斗。1919年1月,列寧在全俄國際主義者教師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再次肯定地說:“大多數教師是同工人階級和勞動農民緊緊站在一起的,他們現在都深信社會主義革命有其深刻的根源,深信社會主義革命必然會擴展到全世界。因此我認為,在為社會主義革命而進行的斗爭中,在反對那些一直維護資產階級舊偏見、舊制度和虛偽立場,幻想可以把舊制度的一些東西保留下來的教師的斗爭中,大多數教師是一定會真心實意地擁護被剝削勞動者的政權的。”(注:《列寧全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2版,第35卷,第421頁。)這一論斷,體現了他對蘇俄教師隊伍的充分信任。同一時期,他在黨綱草案中提出:“不僅象現在這樣把教師的一部或大部徹底爭取過來,而且要把全體教師徹底爭取過來”(注:《列寧全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2版,第36卷,第106頁。)。他在逝世前夕留下來的文章中仍然堅持這樣的態度,要求加強對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工作,使蘇俄的教師隊伍成為無產階級專政的支柱。

列寧認為,在團結和爭取舊社會過來的一批教師的同時,黨和國家應該培養一支忠于共產主義事業的新教師隊伍。蘇維埃國家經濟建設、政權建設和其他各項事業的發展,對教育事業發展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教師隊伍的數量和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這樣,黨和國家必須培養新的教師隊伍。1920年11月,列寧在有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現在我們要培養出一支新的教育大軍,它應該同黨和黨的思想保持緊密聯系,貫徹黨的精神,它應該把工人群眾團結在自己周圍,以共產主義的精神教育他們,使他們關心共產黨員所做的事情?!保ㄗⅲ骸读袑幦罚嗣癯霭嫔?985年10月第2版,第39卷,第403頁。)在列寧看來,能不能建立這樣一支新的教育大軍,關系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各項事業能否順利進展。

查看全文

國民教育負擔原因分析論文

[摘要]: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歷年來均未達到政府自身規定的GDP比例,遠遠不能滿足教育需求,并與全國教育經費總支出差距越來越大,給學生家庭造成重大負擔。政府不能僅僅是為了發展經濟,更不能只片面重視財政收入和自身開支,將公共產品片面地推向市場而推卸責任,而是為了彌補市場經濟所存在的外部性問題,建立和維護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增進國民的整體福利。

公布不久的2004年的全國教育經費為7242.60億元,比上年的6208.27億元增長16.66%。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包括各級財政對教育的撥款、教育費附加、企業辦中小學支出以及校辦產業減免稅等項)為4465.86億元,比上年的3850.62億元增長15.98%。[1]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仍未達到GDP的4%。

根據有關數據,面對國民普遍對教育負擔的不斷加重,以及對比有關法律和政府的相關規劃和歷年財政數據加以分析。

一、

1986年通過的《義務教育法》第十二條規定:"實施義務教育所需事業費和基本建設投資,由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籌措,予以保證。國家用于義務教育的財政撥款的增長比例,應當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比例,并使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的規定,在城鄉征收教育事業費附加,主要用于實施義務教育。國家對經濟困難地區實施義務教育的經費,予以補助"。

然而,過了十年之后,1997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支出為2531.73億元,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已經包括各級財政對教育的撥款、城鄉教育費附加、企業辦中小學支出以及校辦產業減免稅等項)才為1862.54億元,全國預算內教育撥款增長速度低于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2000年,全國預算內教育撥款增長速度低于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2.18個百分點;從1993年到2004年的12年中,有10年的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增長低于財政收入的增長(參看表一)。

查看全文

國民教育狀況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論文

隨著知識經濟的蓬勃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教育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作為教育體系中最高層次的高等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更加密切,成為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的發動機。教育在經濟發展中做出的貢獻(即所謂的教育的“外溢”作用)不可估量,它已經成為推動整個經濟增長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

鑒于教育對經濟的促進功能是通過對勞動者的知識技能、新的科學知識和信息傳輸等載體和形式將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直接現實的生產力,本文在對我國人口的受教育情況及其與經濟的關系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借助教育和經濟增長的回歸數理模型實證分析了我國教育對經濟增長所做出的貢獻,并針對當前的教育現狀提出建議。

一、我國人口受教育狀況人口受教育狀況,是人口的重要社會特征

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文化素質的高低,與社會經濟發展有著密切聯系,既受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又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尤其是在以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以人為本,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發展目標,對人口文化素質的發展水平也必將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人口拖累型(負擔型)社會轉變成人力資本型社會。

到2005年底,我國6歲以上人口有l19837萬人,占總人口(130756萬人)的91.65%,其中達到小學以上教育水平人口共有10741l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82.15%,占6歲以上人口的89.63%。而在6歲以上接受各種教育的人口中,具有含大專以上教育水平的人口占5.56%,高中教育水平的人口占12.44%,初中教育水平人口占38.35%,小學教育水平人口占33.28%。(一)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數量、構成變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來,由于經濟的迅速發展,使我國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有明顯提高。從每10萬人口中擁有受各種教育的人數看,達到大學教育水平的由2000年的3611人提高到2005年的5098人,年均增長7.14%;達到高中教育水平的由2000年的11146人提高到2005年的11400人,年均增長0.45%;達到初中教育水平的由2000年的33961人提高到2005年的35143人,年均增長0.69%;而隨著小學適齡兒童的有所減少,達到小學教育水平的由2000年的35701人減少到2005年的30505人。

查看全文

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學位招生通知

一、法律碩士

20*年*月*日前國民教育序列大學本科或本科以上畢業并取得畢業證書(一般應有學位證書)的法院、檢察院、司法、政法委、公安等政法部門人員,人大系統干部以及有關部門從事法律實際工作者;報考中國政法大學與國家法官學院、國家檢察官學院聯合培養的考生,同時必須具備高級法官、高級檢察官資格或具有處級(含)以上行政級別的法院、檢察院行政管理人員,并經所在單位政治部門推薦。

*省高校招生限額為*大學200人,煙臺大學100人,中國海洋大學65人,青島大學50人。

二、教育碩士(Ed.M)

20*年*月*日前國民教育序列大學本科或本科以上畢業并取得畢業證書(一般應有學位證書)的在職普通中學、小學、幼兒園和其他中等學校的文化基礎課專任教師或管理人員,以及省、市、區、縣教育研究部門或政府機關教育系統中有相當于中學、小學、幼兒園教師職務的教研員或管理人員。

*省高校招生限額為*師范大學300人,*師范大學400人,*大學150人,*大學150人。

查看全文

碩士學位報考要求實施意見

一、法律碩士(J.M)

20*年*月*日前國民教育序列大學本科或本科以上畢業并取得畢業證書(一般應有學位證書)的法院、檢察院、司法、政法委、公安等政法部門人員,人大系統干部以及有關部門從事法律實際工作者;報考中國政法大學與國家法官學院、國家檢察官學院聯合培養的考生,同時必須具備高級法官、高級檢察官資格或具有處級(含)以上行政級別的法院、檢察院行政管理人員,并經所在單位政治部門推薦。

*省高校招生限額為*大學200人,*大學100人,中國海洋大學65人,*大學50人。

二、教育碩士(Ed.M)

20*年*月*日前國民教育序列大學本科或本科以上畢業并取得畢業證書(一般應有學位證書)的在職普通中學、小學、幼兒園和其他中等學校的文化基礎課專任教師或管理人員,以及省、市、區、縣教育研究部門或政府機關教育系統中有相當于中學、小學、幼兒園教師職務的教研員或管理人員。

*省高校招生限額為*師范大學300人,曲阜師范大學400人,聊城大學150人,魯東大學150人。

查看全文

談有關建立終身教育系統

黨的十七大報告把建設終身教育體系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全國各個地區都依據各自在教育發展方面的理念、教育體制和結構以及教育發展取得的成就優勢建設終身教育體系。深入分析、研究終身教育體系規劃指標的基本框架,無疑對于科學設計建設終身教育體系的戰略規劃目標,加快終身教育體系的建設步伐,具有重要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指導意義。

一、終身教育體系的發展模型

終身教育體系是在傳統教育體系基礎上演化而來的,目的是建設學習型的社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主席埃德加·富爾指出:“如果學習包括一個人的整個一生(既指它的時間長度,也指它的各個方面),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會(既包括它的教育資源,也包括它的社會資源),那么,我們除了對‘教育體系’進行必要的檢修以外,還要繼續前進,達到一個學習化社會的境界”。[1]終身教育體系是適應人和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的開放的教育體系。建設終身教育體系的目的是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達到學習型社會的境界,把學習從教育范疇拓展到人的生存與發展的廣闊范疇,形成人人學習、事事學習、時時學習、處處學習的學習型社會。而學習型社會的出現是對傳統社會生態的開拓,目的是把學習作為每個人的義務、責任和權利,把學習活動作為開發人的潛能、促進人的發展并創造理想社會的根本。

終身教育體系是在國民教育體系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我國國辦教育體系、國民教育體系到終身教育體系,根據各個階段教育體系的組織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特征以及建設的突出問題,可以建立終身教育體系演化模型,如圖1。

終身教育體系演化模型的建立還要依據教育體系發展的內在邏輯對終身教育體系的發展進行描述。例如,我國正在建設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國民教育體系基礎上建立終身教育體系,應更多借鑒市場領導模式。例如,英國在推動終身學習、構建學習型社會進程中采取的是典型的市場領導模式,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先了解學習者的需求,進而提供與之相對應的學習內容,強調市場原則與機會公平等[2]。并且,還依據追求教育體系協調發展、提高教育的社會成效以及滿足人的發展規定性的原則。這是建設終身教育體系世界性發展趨勢。例如,OECD《2001年教育政策分析》就提出:“終身學習的目的在于促進個人發展、社會凝聚與經濟成長”,其中,特別強調要使“終身學習具有促進個人發展,提升民主價值,發展小區生活,維持社會凝聚,增進創新、生產力及經濟成長”[3]方面的功能。

二、建設終身教育體系的評價維度

查看全文

黨校學歷問題通知

各地、州、市、縣(區)委組織部、宣傳部、黨校,各地、州、市、縣(區)人事局,省委和省級國家機關各部委辦廳局,各人民團體黨組,各大型企業、大專院校黨委:

關于黨校學歷和待遇問題,中央和省委早已有明確規定。最近,有的單位仍有詢問黨校畢業學員的學歷和待遇?,F將中央和省委的規定重申如下:

中共中央中發[1983]14號文件《關于實現黨校教育正規化的決定》指出:“各級黨校的培訓班、理論班、都要實行考試、考核制度和學歷制度,根據入學前的文化水平和入學后的學制、所學課程,經過考試合格者,取得同國民教育體系相當的學歷和待遇。”

中共中央中發[1990]15號文件《關于加強黨校工作的通知》中指出:黨?!稗k學方式,主要是脫產學習,也可函授、面授相結合?!薄爸醒朦h校和省級黨校學制二年以上班次的學員,學完必修課程,經考核合格的,可同時享受相當于國民教育相應學歷的有關待遇?!?/p>

中共中央[1994]5號文件《關于新形勢下加強黨校工作的意見》中指出:“中央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校舉辦的學制二年以上的長期班次,學員學完必修課,經考核合格的,授予學校學歷,可享受國民教育相應學歷的有關待遇?!?/p>

中共中央中發[1995]11號文件《關于印發〈中國共產黨黨校工作暫行條例〉的通知》中指出:“中央黨校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委黨校舉辦的學制二年以上的長期班次,學員學完必修課程,經考試考核合格者,授予黨校學歷,可享受國民教育相應學歷的有關待遇?!?/p>

查看全文

在全市老年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各位領導、同志們: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十分高興參加今天的全市老年教育工作會議。在全市各級黨政領導的高度重視、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老年人的積極參與下,我市老年教育工作近年來得到了蓬勃發展,多次獲得全國、全省有關部門的獎勵和表彰。老年大學人數越來越多,專業、班級不斷擴大,教育質量逐年提升,四級教育網絡已初步形成,各種形式的老年教育愈加適應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老年教育已日益成為全市“大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全市教育的閃光點之一,展示出生機盎然,活力迸發的可喜發展前景。我市各種類型的老年大學、老年學校已成為老同志、老齡人增長知識的課堂、歡度晚年的樂園、老有所為的場所,越來越受到廣泛的好評和贊賞。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黨和國家對做好老齡工作提出了“五個老有”的要求,“老有所學”是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全國人口近13億,其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超過了9000萬,我市150萬人口中,老年人約16萬;據聯合國研究機構的最新報告,到2050年,全世界60歲以上人口將達20億,占總人口的21%(現在是6.3億);而中國在這方面速度會更快些,到205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4億,占總人口的25%左右。到那時,無論世界還是中國,人口結構都將發生變化:60歲以上人口將超過15歲以下人口,出現倒掛現象。作為教育工作者,我也經常思考,景德鎮市國民教育和終身教育這兩個體系的建設如何有機協調、整體推進?在未來教育發展中如何用科學發展觀引導新的教育體系的規劃和建設?包括老年教育在內的全市教育如何進一步普及、提高?景德鎮已形成的教育特色如何揚優成勢?當前,景德鎮市教育面臨的不僅是要發展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還要面對日益增長的老年教育需求和社區教育、家庭教育、機關教育、企業教育,乃至整個學習型社會教育的需求。

一、審時度勢,站在新的高度認識我市老年教育

發展老年教育是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需要。老年教育是黨的老齡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六大報告中提出“構建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社會的特征在于不斷學習,包括終身學習、全員學習、全過程學習。我市老年大學的離退休老領導、老干部、老同志帶頭學習、善于學習的優良作風,對促進和帶動全社會學習和建設“學習型瓷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發展老年教育是構建和諧教育的需要。老齡工作已經成為全社會面臨的一項重要工作,發展老年教育不僅能使老年人增長知識、更新觀念,增強老有所為的干勁,還能使他們調整心理狀態,獲取生活樂趣;陶冶情操,充實精神文化生活;促進身心健康,提高晚年生活質量;保持革命本色,推動社會發展,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出新的貢獻。這也是發展和諧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

查看全文

推進學校有機銜接創新人才培養

2010年,黨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吹響了我國向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的進軍號角。一年多來,《教育規劃綱要》部署的教育改革發展任務不斷推進,取得了多方面的明顯成效,但許多深層問題還需要繼續探索和實踐。本文僅就促進大中小學有機銜接、更新人才培養觀念和模式問題作一初步分析。一、大中小學有機銜接是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完善的重要體現。

從一定意義上講,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是傳統教育體系的推陳出新,內部構成及外部因素發生了巨大變化。回溯五千多年來的中國文化發展,公元前110o年就有學校的雛形,長達千余年的封建社會官學私學體系日漸成熟,尤因科舉制度的牽引,以鄉學私塾為基石,形成縱向連貫的傳統教育體系。19世紀末20世紀初,清政府及國民政府參考日美及歐洲一些國家學制,以改立、興辦大中小學堂及學校為主線,在外來資本主義和本土封建傳統的綜合作用下,建立了近代意義的學制。

新中國成立后,迅速完成了對舊中國教育制度的改造,向工農敞開教育之門。1951年政務院公布《關于改革學制的決定》,確立了各級各類學校面向學齡人口、勞動人民和工農干部服務的制度路徑,在實施正規學校教育的同時,開展掃盲和工農干部文化補習教育,規定了專業技術教育和業余教育的地位。新中國的教育向各行各業輸送了大批文化水平較高的勞動者和專業技術人才,徹底改變了國民教育水平落后的境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普及,職業教育快速發展,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教育公平邁出重大步伐。當前,我國擁有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系統,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教育體系,不僅保障了人民群眾的基本教育權利,而且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撐。

綜觀全球200多個國家的大中小學在學規模結構,呈現金字塔形的往往是發展中國家,而呈現正梯形及柱形的約占1,3左右。從小學到大學,越往上越需要更多資源條件,大中小學規模結構反映的是一國公共財政水平和公民支付能力,其深層次原因還與該國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及知識經濟結構有關,與城鎮化水平也有一定關聯。新中國成立之初教育基礎薄弱,20世紀50年代大中小學結構呈倒T形分布;60—80年代歷經艱難曲折后全面恢復,屬于頂部較尖的金字塔形;90年代加快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呈現頂部變鈍的金字塔形;21世紀第一個十年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步伐不斷加快,高等教育擴招導致規模穩步增長,故從2010年起呈現準梯形,這從一個側面顯示我國人力資源開發處于世界上發展中國家較好水平,實現了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歷史性轉變。

觀察近現代大中小學的遞進鏈接方式,往往是一個教育階段終結與另外一個教育階段開端的鏈接,這種鏈接既可是直接貫通,也可是競爭選擇;既可是柔性的,也可是剛性的。當大中小學在學規模處于金字塔形時,教育供需之間關系緊張,教育機會越是供不應求,越傾向于剛性的、競爭選擇的鏈接;當其結構轉為正梯形乃至柱形結構時,教育供需關系趨于緩和,不同層級之間會出現柔性、直接貫通的鏈接。因此,當前我國大中小學規模結構呈現準梯形,不僅意味著不同學齡段人口依法入學和選擇就學的機會同步增大,而且對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完善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從而迫切需要在新的供需關系下來認識大中小學有機銜接、更新人才培養觀念和模式的問題。

二、大中小學有機銜接、系統培養人才已經納入國家政策范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