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教育狀況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論文
時間:2022-10-16 08:37:00
導語:國民教育狀況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知識經濟的蓬勃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教育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作為教育體系中最高層次的高等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更加密切,成為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的發動機。教育在經濟發展中做出的貢獻(即所謂的教育的“外溢”作用)不可估量,它已經成為推動整個經濟增長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
鑒于教育對經濟的促進功能是通過對勞動者的知識技能、新的科學知識和信息傳輸等載體和形式將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直接現實的生產力,本文在對我國人口的受教育情況及其與經濟的關系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借助教育和經濟增長的回歸數理模型實證分析了我國教育對經濟增長所做出的貢獻,并針對當前的教育現狀提出建議。
一、我國人口受教育狀況人口受教育狀況,是人口的重要社會特征
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文化素質的高低,與社會經濟發展有著密切聯系,既受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又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尤其是在以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以人為本,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發展目標,對人口文化素質的發展水平也必將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人口拖累型(負擔型)社會轉變成人力資本型社會。
到2005年底,我國6歲以上人口有l19837萬人,占總人口(130756萬人)的91.65%,其中達到小學以上教育水平人口共有10741l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82.15%,占6歲以上人口的89.63%。而在6歲以上接受各種教育的人口中,具有含大專以上教育水平的人口占5.56%,高中教育水平的人口占12.44%,初中教育水平人口占38.35%,小學教育水平人口占33.28%。(一)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數量、構成變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來,由于經濟的迅速發展,使我國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有明顯提高。從每10萬人口中擁有受各種教育的人數看,達到大學教育水平的由2000年的3611人提高到2005年的5098人,年均增長7.14%;達到高中教育水平的由2000年的11146人提高到2005年的11400人,年均增長0.45%;達到初中教育水平的由2000年的33961人提高到2005年的35143人,年均增長0.69%;而隨著小學適齡兒童的有所減少,達到小學教育水平的由2000年的35701人減少到2005年的30505人。
年均減少3.1%(見表1)。這讓我們認識到,我國人口教育水平的變化有如下幾個特點:
1、具有大專以上受教育水平人口的增長速度較快,高等教育事業快速發展。這是因為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辦學體制改革,我國興起了不同形式、不同層次、不同規模的正規高等教育,培養了許多具有大學水平的實用人才。尤其是1999年提出的高校擴招政策,使我國受高等教育的人數迅速提升。盡管如此,全國每10萬人擁有的大學教育水平人數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2、具有中等教育水平人口繼續增加。自1986年國家《義務教育法》實施至今,我國政府一直把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05年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地區人口覆蓋率繼續擴大,超過95%,比2000年高將近10個百分點。
3、小學教育水平人口比重明顯下降。據調查結果推算,全國具有小學教育水平人口為40706萬人,比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下降9.9%。這一方面是由于我國教育事業發展達到了一定水平,反映了我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所取得的成績,各種職業教育、多種形式接受再教育在就業人口中發揮作用,原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經過再教育文化程度逐步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在向更高一級層次加快轉化;另一方面是由于控制人口增長的計劃生育工作廣泛開展和不斷加強,人口出生率和總生育率急劇下降,人口年齡結構類型的轉變加快,小學學齡兒童比重縮小。
從總體上講,全國人口的受教育構成在向高層次方面發展,突出表現在每lo萬人中大學生人數持續增長,受教育人口的比重不斷提高。這種變化表現了人口的文化素質與社會經濟相互作用、相互適應的關系。改革開放以來,不僅科學技術、文化知識對提高生產力的效應已充分被人們所認識,各行各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大,而且在改革勞動用工和人事錄用制度的新機制下,以及社會經濟各領域的發展,都對人口的受教育結構和知識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們努力求學求知,提高教育水平的積極性大大增強,同時,國家和社會也千方百計為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發展各類教育事業。全國人口受教育構成的發展變化,明顯地反映了這一點。
二、我國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各類差異情況
1.省際間差異全國各地區自然條件、經濟文化基礎和發展水平相差懸殊,因此,人口文化教育水平在各地區之間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這不僅表現在各個地區各級教育水平人口的數量上,還表現在人口的受教育構成上。在每10萬人口中擁有的各級受教育水平這一人口指標(見表2)中,不僅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而且客觀上存在著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東、中、西三大區域之間也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異,即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和經濟發展中等水平的中部地區人口的受教育水平遠遠高于經濟發展落后的西部地區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并且和經濟的發展趨勢相對應的我國高等教育還呈現出按三個梯度逐步推進的非均衡發展模式。這說明,盡管隨著近年來教育事業和區域經濟的發展,在教育水平上各地區之間的差異在縮小,但省際間的差異仍然很大,影響了我國整體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不相適應。另外,在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勞動轉移的過程中,文化素質較高的人比較愿意向非農業轉移,而且由于其擁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在就業轉移過程中也相對容易些。據調查,在假設農民收入高于工人的前提下,農民的職業選擇意向如下:文盲中愿意當工人的占28.6%,小學教育水平的占68.6%,初中教育水平的占72.1%,高中教育水平的占78.9%,這組數據表明文化素質越高的人越希望從第一產業轉移出來,而且客觀上教育水平高的人在轉移過程中也相對容易些。所以,在目前城鄉經濟發展的現狀下,我國第一產業人口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過程中,面臨著來自農業勞動力自身文化素質偏低的巨大障礙。因此,提高在業人口的文化素質,特別是農、林、牧、漁業人口的文化素質,是中國經濟發展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迫切需要。
三、教育影響人口和勞動力資源教育對勞動力資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人口數量的變化上,即婦女生育水平的高低
長期以來,“早婚早育”、“多子多福”、“重男輕女”等舊的婚育觀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育行為,它反映了在經濟、文化水平落后的情況下的人們的婚育觀。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人口文化素質的提高,舊的思想和傳統觀念受到沖擊,新的婚姻生育觀逐漸建立了起來,從而使婦女的婚育時間、生育數量及對子女的性別偏好程度發生轉變,使婦女生育水平隨著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和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而降低。
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婦女教育水平的提高之所以能促使婦女生育水平下降,其原因主要是:
1.婦女生育旺盛期,也正是工作學習的旺盛期,接受較高教育水平的婦女,她們的人力資本、事業心和就業機會較高。由于學習和就業的愿望及需要,她們更傾向于將育齡初期這段時間投入工作和學習,而自覺地實行晚婚晚育,明顯呈現出婚齡與教育水平高低成正比的關系。
2.受過較高文化教育的婦女思想開放,她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往往勝于對多子多福的向往,這一偏好有利于抑制傳統的生育意愿。2005年l%的人口調查已表明,大學教育水平的婦女中多育多胎所占比重遠遠低于小學教育水平和文盲婦女的人多育多胎之比重。
3.受過較高文化教育的婦女對子女素質的追求勝過數量,她們希望自己的子女將來能像自己一樣甚至超過自己,能在社會上站穩腳跟。而為了培養子女,就必須集中財力和精力撫養一個孩子。
4.受過較高文化教育的婦女比較容易沖破“傳宗接代”的封建思想,不易為“多子多福”的陳舊文化所束縛,而易于從宏觀上認識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受過較高文化教育的婦女其嬰兒死亡率較低,子女的發育情況和健康狀況較好,從而使生育上的“保險”和“補償”心理減弱。
可見,生育率通過勞動力市場與經濟增長聯系起來,它影響了勞動力供給的數量、結構和質量,并由此影響了經濟增長。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快速增長引起的人口壓力往往使經濟環境趨于惡化,特別在人口壓力大的部分發展中國家更是顯而易見。正因為如此,為減輕人口壓力對經濟發展的負效應,我國曾及時制定了經濟發展和人口控制等為主要內容的綜合計劃,使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實行計劃生育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也正因為人口文化科學素質是人口質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控制人口數量可以為提高人口文化科學素質提供前提條件,而提高人口文化科學素質又會促進人口數量的控制。
四、結論和建議
(一)經濟增長對教育發展的反作用我們不僅要了解教育對經濟的促進作用,還要認識到教育經濟效益的產生是以一定的經濟投入為前提的。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過人力投資的基本形式——教育投資所形成的、按照有計劃發展規律去培養和訓練勞動能力的活動。所以,教育協調發展根本的是要保證長期和持續的教育投入,這必須以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為前提。經濟增長對教育發展具有制約和導向作用。經濟的發展是教育發展的先決條件,決定著教育的規模、內容、組織形式、教學方式和教育手段,經濟發展水平還決定著勞動力的素質和教育培養人才的素質。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最終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總之,經濟發展最終決定著教育的需求與供給,進而影響教育的協調發展。
因此,我們要協調好經濟發展與教育水平進步的關系,使兩者間互相促進的功效達到最大。
(二)提高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幾點對策建議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歷來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以上我們以2005年的人口教育狀況分析了當前我國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聯性,并指明了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及影響途徑,這里根據我國當前的教育現實,筆者建議如下:公務員之家
1.提高政府的教育投入,擴大財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促進教育發展。近年來我國人均受教育年限不斷提高,但仍存在種種不平等的現象,解決該問題的關鍵在于增加政府的投入,尤其是向偏遠落后的貧困地區提供必要的教育經費,使教育發展與經濟增長達到良性循環。
2.合理分配教育資源,促進我國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教育均衡發展。首先,應建立穩定的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同時在資金投入上向極度貧困地區傾斜,增加他們的受教育機會,提高他們的受教育程度,從而擺脫貧困,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財政投入最大限度地控制教育的差距。其次,應合理確定各級政府農村義務教育投資分擔比例。強化中央、省級政府的投入責任,縣級政府按照經濟發展水平確定所應承擔的比例。
- 上一篇:高校學生就業規劃教育指導論文
- 下一篇:計算機系畢業自薦信范文